Part I GDP是如何成為台灣拚經濟的目標? GDP的起源 數大便是美──破解GDP背後的迷思 做到過勞死 資源大錯置 未來的挑戰:消失的人口紅利和隱藏債務 GDP指標無法衡量的還有人民的幸福程度
Part II 現況已經如此,下一步呢?——台灣的新未來 刺激需求不如改善生產面 讓錢自己去投票 不要No.1,追求Unique.1 讓陽光灑進來 想想20年之後的台灣
Part III 前10%的人坐擁龐大財富,身為多數的90%,如何讓自己活得更好? 從人民變公民 錢,多少才夠? 時間才是最珍貴的資源 找回儲蓄的美德 聰明消費八撇步 增加被動收入
結語
圖書序言
GDP的起源
GDP是怎麼出現在世界上的?1934年,美國剛走過痛苦的經濟大蕭條時代,政府迫切需要一套計算標準來評估各項政策的績效如何,於是諾貝爾獎得主顧志耐(Simon Kuznets)博士與其團隊,便開發了GDP這項能反應國內經濟程度的指標。後來隨著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ond)以及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現在的世界銀行)這兩個重量級的經濟國際組織都開始使用GDP來進行經濟評估,自然也就成為全世界衡量國家經濟能力的共通性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