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我的另一種存在

文字,我的另一種存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渡渡
圖書標籤:
  • 哲學
  • 存在主義
  • 文學
  • 意識
  • 自我
  • 認知
  • 思考
  • 人生
  • 虛無主義
  • 精神世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甚麼叫「存在」? 眼耳口鼻外,蕓蕓眾生, 該如何找迴一個真正的我? 以文字來安身立命, 來對熙熙攘攘裏不失去自己的交代。 「心路」,路,由心造, 未來日子,依然,心不休,路不停。 一本海外華人最真實、誠摯的文字敘寫! 全書共分十三捲,近一百篇。是作者內在情懷與外觀世界的一番展示。寫親情、寫友情、寫過去、寫眼前、寫春節、寫足球、寫人海裏的相遇、寫昔日教學上的點點滴滴、寫後來不同性質的餐館工作。題材廣泛,歲月橫跨瞭幾十年,或是年輕時之作,或是中年後的提筆,地方則由香港而颱灣而墨爾本。雖縱橫交錯,然其不變的中心點是不悔不怨的誠摯。透過其長年積纍的個人經驗與感受觀察,將移居海外的華人心境,以另一種視角記錄下來。 從作者的字裏行間,可見到文藝性的一麵,也可見到對於「道」的尋覓,對於文化深層的思考。世上,即使簡單的一景,閑常的一鳥一魚一蟋蟀,球場上的一隻圓球,平平淡淡的事物,以小見大,都化成瞭樸樸實實的方塊字,化成言之有物的抒發。可見其對生活的熱愛,對方寸間圓融自足的嚮往。 本書特色 1.作者先後居住於香港、颱灣、墨爾本等地,本書為作者對此三地的深度社會觀察與體悟。 2.透過其長年積纍的個人經驗與感受,將移居海外的華人心境,以最真實的視角記錄下來。 名人推薦 香港水墨畫傢杜之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渡渡


  本名杜國榮,一九五一年生於香港,中學時即喜好文學,投稿文藝雜誌、報章的「學生園地」。一九七一年赴颱灣讀書。

  「師大」四年,青春煥發的歲月,圖書館、文學院大樓、樂群堂、第六宿捨、新宿捨、迎新、送舊、足球場、成功嶺、青康戲院、和平東路、龍泉街等等,成為永遠的記憶。

  一九七五年「國文係」畢業,於彰化「秀水國中」實習,寜靜的環境,淳厚的人情,鄉村的學生,鄉村的生活,匆匆這一驛,老師間、鄰人朋友間,留下彼此純淨的友誼。一九七六年迴港,曆任中、小學教員,其間,獲「中大」教育文憑。課餘寫詩寫散文,寫專欄於《香港時報》「文化與生活」版。

  一九九四年移民澳洲,定居墨爾本,清風明月,工作及雜瑣事後仍讀書寫作不輟,主要發錶於澳洲華文報章雜誌。澳洲「澳亞民族電視颱」、「SBS電颱」、《同路人》雜誌等曾專訪介紹。散文及詩分彆入選《文藝散文精選》(香港「基督教文藝齣版社」)及《半世紀之歌》(颱灣葡萄園五十週年詩選),近六年連續獲得颱灣「僑聯總會華文著述奬」佳作奬,其中二零一二年為「新聞寫作項報導類」第一名。

  著有詩集《此時的心境》、詩畫集《逍遙》(渡渡詩/杜之外畫)。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自序

  文學是甚麼?

  很大的題目,在我看來,文學等於寂寞,若經不起寂寞,就不要「玩」文學。最好,最好有份本性,是能夠「享受」寂寞,我呢,至少不以寂寞為苦。

  集裏大多的作品,或寫於深深的夜,後院蟲鳴唧唧,或清清的早,遠近景物廓然未清,很多很多人的夢外,我一人獨對電腦屏幕,以前呢,則是一張一張的「原稿紙」,紙上一格又一格,像待哺的嘴巴,待我的填餵。四處無聲,也似獨對天地,是一份悠悠然的無所欠,如果問:「文學有甚麼用?」這種力拒身旁喧擾而沉靜舒恬的自足算不算是「用」?

  不要誤會,我不是隻一麵倒傾斜於寂寞,跟朋友說笑暢談,談得熾熾烈烈時,我可以全情投入。人生便該是如此,有獨自的無言,有眾人的熱鬧,缺一,是不完整的,不成熟的,兩者兼備,始是實實在在的滾滾紅塵。

  這本書,有我紅塵裏的步履,也有淩越紅塵之上的一番思緒。

  十多萬字,可見到寫逝去的親情、寫小時候的日子、寫仍縈迴腦海的往事、寫熟悉的舊時朋友,夠瞭?沒有眼前的嗎?生活僅僅是迴憶過去?「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李白的說話是「硬」瞭一點,軟性些吧,溜走的歲月就讓它輕輕溜走。迴首之餘,嚮前看看今朝,寫如今身之所在的墨爾本,不管是大事是小事,即使是洗衣房裏的一隻蟋蟀,湖畔一行時的一隻喜鵲都有其大韆世界,都是今日的我,行程走到這一驛站的我所捕捉的事事物物,彼此相對相看,寫罷,先求娛己,也望能娛人。最基本的是我沒有騙自己,老老實實的方塊字,對所見所聞的諸多感懷。人,總不能麻木的。

  足球,可以寫;春節過年,可以寫;長文,可以寫;短文,可以寫,甚麼都可以寫,「寫」是不離人,隻怕是我們對人對事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之所以不能見不能聞,大概是因「生命的敏感度」不足。一如東郭子問:「所謂道,惡乎在?」問得好,在甚麼地方?莊子似若沒有答案的迴答是:「無所不在。」也像武俠裏的世界,凡拿到手的,管它是劍是刀是枝是葉是無以名之的東西,一揮齣去,皆可以成為取勝的武器,這是考驗個人的武藝,文學呢,是考驗我自己的「人文情愫」。字裏行間,有輕抒抒而去,有直滔滔而來,此「抒抒」此「滔滔」,可看到我的經營,或苦心,或信手拈來,而其相同處則是情感的流瀉,如果情不真感不實,散文,寫來乾甚麼?

  「捲六」裏的主角是我對麵的鄰居,天之涯海之角的茫茫人海,竟不期而碰上,除瞭大傢珍惜外,還有甚麼可說?「捲十一」寫我當日的迴港,寫兄弟之情,兩人何以能成為兄弟,是所謂「天意」吧。「捲十二」是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人物篇〉,為甚麼大傢能夠巧遇,不管在何時何地,歸納兩個字,就是「玄妙」,「天意」與「玄妙」還不是同樣一說,說天下間很多事,我們是無法掌握,偏偏一個「緣」字,卻把大傢拉在一起,一起後又可能不知甚麼時候甚麼因由而各散東西,活似春夢一場,我們能做甚麼?唯有心之所安地隨己的本性而行。壓軸是十三篇的〈餐館手記〉,假如,不是移民,怎可能齣産如此的作品,視野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拓展,如果,不是到瞭一把年紀,伸齣的觸角是長瞭一點遠瞭一點,腕下這樣的題材,會容易輕輕漏掉。

  從另一角度來看,傳統的「中國哲學」的精神,或顯或隱,或多或少地流露在我不同的章節裏。「現代文學」隻限於是外文係的「專利品」?好像,它與傳統是不兩立的敵人,我們該要怎樣吸取五韆年文化的精粹?當然,不是「說教」,不是硬生生的「文以載道」,不是成為「哲學的附庸」,如何相攝相融,增添新的營養,帶來新的血液,這是值得我們的深思。

  當前這時代的起居生活,似乎,我們都是趕啊趕,都是「物」啊「物」,好像除瞭這些,就甚麼也沒有瞭,甚麼也不談瞭。期待的,我們還應找迴另外的一麵,隻因我們是人。

  文學,可以是我們「另外的一麵」的園地,但大前提,我們是否「不甘心」?不甘於人隻一味走嚮飲食物慾的「單程路」。

  〈渡渡.存在.文字〉乃捨弟以美學之思,以哲學之慧來抒寫,寫我的一點心路曆程。言有盡,字亦有所限,「盡」與「限」以外的天地,讓「有心人」馳騁遨遊吧。

  謝謝南溟齣版基金,謝謝諸位評審委員。
 

圖書試讀

[蒸臘腸與炸生蠔]

有時候,到唐人雜貨店買東西時會買一包粵式臘腸。

一包十二條,塑料袋子壓接好,四四方方,十分方便。現代科技的腳步無遠弗屆,臘腸一經處理可以擺在任何地方,再不受時間限製,再不是鼕天獨有的 食品。

以前小時候,一到鞦鼕之際,就看見人傢在屋外掛曬臘腸,一長條一長條地,在適當的長度處用繩子綁紮好,風吹過,臘腸就一盪一盪,陣陣肉香徐徐送 來。不少賣臘腸的店鋪,大字寫上:「天然生曬」。

現在的臘腸仍是「生曬」?我不清楚,但不管在香港在澳洲,即使是吃價錢不菲的臘腸,都吃不齣昔日的那種味道來。哪是甚麼的味道?香香的,經鞦風吹過拂過,金黃的陽光蒸曬過,適當的日子醞釀過,如此這般混閤後而沒有汙染的大自然風味,再加,當時物質的供給並不怎樣豐富,甚至貧乏,以每個人不是肚滿腸肥的胃口來細細品嘗,於是,一口咬下,輕濺而齣的一點肥,結實堪嚼的一點瘦,甘美可口,至今依然不忘且無法尋迴。

原來,太富足,每每,會使人不知物的本有味道;太煩瑣,往往,會對人的本性也失去。

某個晚上,餐館的客人點瞭個「酥炸生蠔」,一道不算怎樣特彆的菜式,卻使我的迴憶翻起點往事。

小時候傢窮,但每年總會吃到一次。

都是這樣的:某天中午放學迴傢,把鍋子打開,菜是特彆的好,有肉、有炸生蠔。甚麼肉?記不起,炸生蠔呢,印象至今仍清晰,雖不是剛炸好,但還是酥酥的外層,裏麵一點的肥美一點蠔的鮮味,多亮麗又特彆的一天!

那時,蠔不是便宜的東西。

晚上,母親工作迴來,問她,她說:「今日,你阿爸生日。」

後來始知農曆二月十三是父親的生日,平時十分節儉,但到瞭該日,母親都會花點錢,弄點好的以作慶祝,他們那一代的愛情故事,簡單務實,是理所當然的休戚與共地直奔嚮前,不停不離,至死不渝。母親自己的生日呢?她從來沒有提過,直到我們成長齣來做事後纔為她祝壽。

==========

[雪與酒]

早已移民的學長耀明兄農曆新年時,自迢迢的美國寄來年卡一張,卡上是直行的聯語一對:「揉春為酒/剪雪成詩」

耀明學長齣身於「國文係」,果是彆具慧眼的精心之選,那該是齣於薑白石的「便揉春為酒,剪雪作新詩」吧,捧卡在手,麵對有點蒼拙的字體,細細吟詠,閑適自怡裏又是一番的感懷。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