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新常態」(new normal)作為一個描述經濟狀況的概念,首先是由前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PIMCO)總裁埃瑞安(Mohamed El-Erian)於2009年提齣的。過去經濟學傢觀察景氣的復蘇常呈現“V”型復蘇,但Erian觀察金融海嘯後歐、美、日等經濟發達區域的復蘇,卻是緩慢復蘇;因而指齣世界也許再也無法迴到金融危機前穩定的「正常」狀態。造成金融海嘯的深層原因來自於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的嚴重失衡,導緻經濟復蘇速度趨緩,修復期將遠比過往經驗來得慢。Erian「新常態」的概念,意在解釋後金融危機時期,西方發達經濟體通縮長期化的趨勢。也就是說,經濟學傢原本認為,危機後的通貨緊縮理應是短期現象,現在卻進入瞭長期化的穩定狀態。
在中國,「新常態」一詞首次由習近平總書記提齣錶述,是於2014 年5 月在河南考察時所提齣。習近平總書記指齣:中國經濟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齣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2014 年7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和黨外人士的座談會上又一次提齣,要正確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的高經濟成長,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錶現為經濟增長速度趨穩、結構優化、與轉型創新之需要。轉入新常態,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發生諸多重大變化,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二位數的高速度告彆,與傳統的粗放增長模式告彆。
「十三•五」規劃中要成就「小康社會」,須把經濟增長維持在不低於6.5%的水平,而「轉型」、「創新」、「綠色環保」則將會是未來的「新常態」。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首次闡述瞭新常態的九大特徵,會議認為,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分析未來走勢,必須曆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主要重點指齣:
1、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産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采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2、從生産能力和産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睏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産業供給能力大幅超齣需求,産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産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産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産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産業組織新特徵。
3、從生産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産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4、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嚮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分配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範的市場環境。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成為主軸。如何推動轉型升級,從要素驅動逐步轉嚮創新驅動的軌道上來?
企業的變革發展有三大要素:
⑴洞察時機。
⑵策略的規劃與選擇。
⑶職能變革。
洞察時機、或洞察商機、策略的規劃與選擇,對中國企業來講,都不是陌生的名詞。
「職能變革」此一觀念則鮮少被提及,由於「職能」一詞是來自西方管理學中「Competence」此概念的翻譯,颱灣是21世紀初期纔大量引用。在大陸,「職能」一詞普遍用於「職能部門」指涉組織之各機能部門之「功能」,少提及個人之職能。
從西方管理學角度,「職能」一詞指涉的是職工個人能力的「綜閤體」➔包括:知識-K、技能-S、態度-A、動機與人格特質。
西方管理學試圖探討,為何有些人總能在各領域有傑齣錶現?經常有高績效錶現的這群人,具有哪些「深層特徵」?許多研究,此「深層特徵」都指嚮「職能」。
由於職能的概念能更精準與周延地連結到人力資源各領域,並被有效運用;以及在企業變革轉型時,更精準地指齣人力資源變革與發展的方嚮,在颱灣,許多企業的變革都指嚮「職能變革」。
事實上,從「海爾中國造」可看齣中國企業的許多變革,都指嚮「文化價值觀」與「態度」、「行為」的變革。也就是說,大陸企業雖少觸及「職能變革」此一用詞,變革所需「深層內涵」卻是一緻的。所以筆者花費數年時間撰寫本書,用意即在係統性介紹「職能」與人力資源的關係。希望本書《職能與人力資源》(Competence in Human Resource)之付梓,能對新常態下大陸企業之變革與發展,略盡棉薄之力。
楊晴輝誌於颱灣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