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膳(四套裝)

每日一膳(四套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膳食食譜
  • 健康飲食
  • 營養搭配
  • 傢常菜
  • 快手菜
  • 一日三餐
  • 食療養生
  • 飲食文化
  • 烹飪技巧
  • 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整套圖書分為春、夏、鞦、鼕四本,包含瞭400餘種不同的食材和藥材,共有365款藥膳。或湯,或菜,或粥,或糖水,或茶,盡顯中醫飲食養生之智慧,中醫藥膳之精華。

  每一款藥膳均配有賞心悅目的精美大圖和清晰的步驟圖,有詳細的材料、製作方法描述,還有口感口味和養生功效分析。翔實的文字、細緻的營養分析以及精美的圖片都能給您帶來賞心悅目的感受。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準備的,不包含《每日一膳(四套裝)》內容的圖書簡介。 深度探索與思維拓展:精選書目導覽 本精選書目聚焦於拓展讀者的知識邊界,涵蓋瞭人文社科、自然科學、藝術哲學等多個領域的前沿思考與經典解讀。以下是本次推薦圖書的詳細介紹,旨在提供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激發深度思考。 --- 一、 曆史的重構與文明的沉思:《失落的年代與迴響》 主題: 本書深入剖析瞭人類曆史進程中那些被主流敘事邊緣化或遺忘的關鍵時期。它並非簡單的年代羅列,而是試圖通過跨學科的方法,重構特定曆史片段的社會、文化和經濟圖景。 內容精要: 本書首先聚焦於“灰色地帶”——那些在傳統史學中常被視為過渡期或斷裂點的時代。作者以紮實的考古學證據和未曾被充分利用的檔案資料為基礎,挑戰瞭既有的曆史分期概念。例如,在探討中世紀晚期嚮文藝復興過渡的篇章中,它著重分析瞭地方性知識體係、手工業技術的隱秘發展以及民間信仰的韌性,而非僅僅關注宮廷政治和藝術贊助。 隨後,全書轉嚮對“技術-倫理悖論”的審視。作者選取瞭數個關鍵技術革命的節點,探討瞭新工具的齣現如何重塑瞭社會階層結構和道德觀念。書中詳盡考察瞭印刷術在不同文化圈的傳播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瞭知識的普及速度和思想的保守程度。不同於將技術視為純粹進步的視角,本書更關注技術應用背後的權力邏輯和潛在的社會代價。 在敘事風格上,本書極具畫麵感,它擅長通過具體的人物命運來展現宏大的曆史變遷。讀者將跟隨幾位在曆史轉摺點上掙紮的人物——一位拜占庭的抄寫員、一位宋代瓷窯的學徒、一位啓濛運動時期的女性哲學傢——去感受曆史的溫度和復雜性。 核心價值: 鼓勵讀者跳齣既定的曆史框架,以更具批判性和同理心的眼光審視過去,理解“曆史是多重聲音的對話”這一核心理念。它為曆史愛好者提供瞭一種看待曆史的全新鏡頭。 --- 二、 認知科學與心智的迷宮:《邊界之外的思維》 主題: 這是一部關於人類心智運作機製的深度探索,它超越瞭傳統的心理學範疇,結閤瞭神經科學、人工智能理論以及現象學哲學,試圖描繪齣意識、直覺和決策製定的完整生態係統。 內容精要: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挑戰“心智是封閉係統”的傳統觀念。作者認為,我們的認知能力極大地依賴於身體的具身性(Embodiment)以及與外部環境的實時交互。第一部分詳細闡述瞭“預測性編碼”理論,解釋瞭大腦如何不斷地生成和修正對世界的“最優猜想”,以及當現實偏差過大時,為何會齣現認知失調甚至幻覺現象。 第二部分聚焦於“非綫性決策”。書中通過一係列復雜的實驗和案例研究,展示瞭人類在不確定性情境下的直覺判斷過程。這裏不再隻是描述“啓發式偏差”,而是深入探究瞭邊緣驅動的、快速的、非理性的決策是如何在某些環境下比邏輯推理更具生存優勢的。例如,對復雜金融市場中“羊群效應”的神經基礎分析,揭示瞭情緒在信息處理鏈條中的核心作用。 隨後,作者轉嚮瞭“語言與心智的塑造”。它考察瞭不同語言結構對時間感、空間定位和因果關係理解的微妙影響。書中特彆對比瞭分析型語言和整體型語言在使用者的思維模式上的差異,提齣語言不僅僅是錶達工具,更是心智的“操作係統”。 閱讀收獲: 讀者將獲得一套更精細的工具箱,用以拆解自身的思維盲點和決策慣性。它迫使讀者反思,我們所認為的“理性自我”,究竟有多大程度上是受製於生理結構和環境反饋的産物。 --- 三、 現代藝術與審美重構:《符號的崩塌與重建》 主題: 本書是一部橫跨20世紀至今的藝術理論與實踐的綜閤研究,重點探討在媒介爆炸和後現代思潮衝擊下,藝術作品的“意義”是如何被生産、消費和解構的。 內容精要: 本書的基調是“祛魅”。作者認為,現代藝術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瓦解傳統美學中對“原創性”和“崇高感”的迷信。書中對“挪用(Appropriation)”藝術進行瞭開創性的分析,考察瞭安迪·沃霍爾、賽·托姆布雷等藝術傢如何通過復製、引用和語境轉移,來挑戰作者的神聖性。 在章節布局上,本書采用瞭“介質的視角”。它分彆探討瞭繪畫媒介(從油畫到數字畫布)、雕塑媒介(從實體到虛擬構建)以及錶演媒介(從劇場到“發生行為”)在信息承載力上的演變。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深入分析瞭“數字藝術的幽靈性”——數字圖像的無限可復製性對“原作”概念造成的緻命打擊,以及藝術傢們如何試圖在無邊界的屏幕空間中重新錨定價值。 此外,本書也觸及瞭“觀眾的主體性”。在當代藝術實踐中,觀眾不再是被動的接收者,而是意義建構的共同參與者。書中引用瞭大量互動藝術裝置的案例,分析瞭在開放係統中,藝術作品的最終形態如何依賴於參與者的即時反應和解釋。 藝術價值: 對於希望理解當代視覺文化和藝術批評的讀者而言,本書提供瞭一個清晰的理論框架,用以辨識和評價那些挑戰既有審美規範的作品,將藝術欣賞從感性體驗提升到批判性分析的高度。 --- 四、 生態哲學與未來生存:《共生體的倫理》 主題: 麵對氣候危機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的現實,本書超越瞭傳統的環保主義敘事,從深層次的哲學角度探討人類中心主義的局限,並提齣瞭一種全新的“共生倫理”模型。 內容精要: 本書摒棄瞭將自然視為“資源庫”或“受害者”的二元對立。它首先引入瞭“係統性互賴性”的概念,藉鑒瞭復雜性科學的洞察,論證瞭生態係統中任何一個節點的移除都會引發整個網絡的重構,強調瞭“連接”本身的重要性。 核心篇章深入探討瞭“非人類能動性(Non-human Agency)”。作者挑戰瞭唯意誌論,認為微生物群落、河流、甚至氣候本身都具有影響事件進程的“能動性”。書中通過詳細的生態案例(如真菌網絡的信息傳遞、珊瑚礁的集體抵抗),引導讀者認識到世界不是由人類主導的劇場,而是無數相互作用的能動體構成的動態場域。 在倫理建構上,本書提齣瞭“最小化熵增的責任”。這意味著人類的道德義務不再僅僅是對其他人類負責,而是擴展到對維持生態係統穩定性和復雜性的貢獻上。這要求我們在技術、經濟和生活方式上做齣根本性的轉變,從“剝削”轉嚮“調諧”。 思想深度: 這本書為思考人類在地球上的位置提供瞭深刻的哲學基礎。它不僅是關於保護環境的指南,更是一本關於如何重新定位自我、如何構建一個更具韌性和包容性的未來共同體的宣言。它要求我們學會傾聽那些沉默的、非人類的“聲音”。 以上四本書籍,共同構成瞭一次對人類知識前沿、思維邊界和存在方式的全麵考察,旨在為求知者提供豐富的思想食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誌敏


  廣東南海人,齣身中醫世傢,主任中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省保健專傢。師從顔德馨、張學文、鄧鐵濤等多位國醫大師,得顔老膏方之真傳,開嶺南膏方之風氣。臨床擅長將湯劑、膏方、膳食、針灸和艾灸集閤而用,促進患者恢復健康。

  楊教授也是中醫養生保健領域的傑齣專傢,是國傢中醫養生與治未病學科學術帶頭人,國傢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專傢。在她倡導下,廣東省中醫院建立瞭全國首傢“治未病中心”,並建立瞭“每日一膳”團隊。團隊中包含瞭名中醫、臨床經驗豐富的中醫師、營養師、中藥師、後颱技術人等,人員結構豐富。所有菜品都由團隊親自烹調試食後,改善不足之處。既保證瞭推薦藥膳的專業、全麵和閤理,也保證瞭菜品的安全性和實用性。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壹  禤國維   ii
推簏序 貳  關偉強   iii
自序   iv
 
立春
紫蘇薄荷薑茶   5
蘿蔔絲白鯽魚湯   6
黑白糯米紅棗芡實粥   7
鼕菇釀鯪魚滑   8
酒釀浸魚片   9
蓮子百閤南瓜盅   10
羊肚菌鮑魚燉雞湯   11
蓮藕蠔豉煲脊骨   12
山楂紅棗燜豬手   13
竹笙腐皮雞煲   14
彩絲涼拌撈起   15
鼕菇肉餅   16
芡實薏米陳皮煲老鴨   17
火腿瑤柱燉大白菜   18
開胃消滯湯   19
 
雨水
蟲草花玉竹太子參煲豬「月展」   23
青欖燉螺頭瑤柱湯   24
陳皮紅豆沙湯圓   25
當歸北芪燉排骨   26
神仙粥   27
薑茸炒飯   28
木瓜浸雞   29
紅蘿蔔涮羊肉   30
星語星願   31
五子仁營養麥片   32
豆漿魚片   33
杞菊燉鮑魚   34
馬鈴薯餅   35
紫蘇薄荷魚頭湯   36
鹹柑橘燉鷓鴣   37
 
驚蟄
紅棗桂圓茯神煲豬心   41
黑豆養肝茶   42
椰子燉雞   43
紫蘇葉青瓜炒豆角   44
木瓜鮮奶湯   45
芡實陳皮蓮子蠔豉煲排骨   46
五指毛桃陳皮煲豬脊骨   47
柚子皮小炒   48
杞子菊花燉烏雞   49
蓮藕肉餅   50
南瓜羹   51
祛濕五虎湯   52
綿茵陳護肝湯   53
豆腐辣子魚   54
黑蒜燉瘦肉   55
 
春分
花旗參靈芝燉海螺頭   59
三花茶   60
燕麥薏米煮雞柳   61
紫菜捲   62
三絲素食   63
紫菜黃豆湯   64
川貝陳皮燉鷓鴣   65
赤小豆當歸鯽魚湯   66
鼕菇乳鴿焗飯   67
韭菜粉葛絲炒鮮河蝦   68
魚骨湯   69
涼拌京蔥木耳   70
核桃杜仲豬脊骨湯   71
天麻川芎紅棗燉魚頭   72
艾葉雞蛋湯   73
 
清明
雙花茶   77
塘葛菜生魚湯   78
枸杞葉豬肝湯   79
雞湯桑葉   80
芫荽西芹豆腐魚頭湯   81
鹹豬骨蓮子芡實粥   82
陳皮綠豆煲老鴿   83
黃花菜蒸排骨   84
藥膳泉水浸雞   85
蘋果雪梨杏仁生薑湯   86
啤酒魚腩   87
艾葉老雞湯   88
玉米南瓜豌豆羹   89
黃酒魚   90
香菇花生核桃煲雞腳   91
 
榖雨
養肝茶   95
茶樹菇蒸排骨   96
香菇木耳清脂湯   97
石斛陳皮燉乳鴿   98
人參葉煲水鴨   99
椰青姬鬆茸燉雞   100
番茄牛肉湯   101
白貝瑤柱蒸水蛋    102
美髪湯   103
牛油香炒蘆筍   104
艾葉紅棗雞蛋茶   105
蓮藕盒子   106
米湯魚片   107
粉葛煲豬脊骨   108
山藥蓮子羹   109
桑葚酒   110
 
跋  藥食同源   111
----------------------------------------
立夏
荷苡茶   5
黑豆陳皮鯽魚湯   6
荷香鬆子飯   7
沙蟲煮鼕瓜   8
闆栗燜雞   9
鵪鶉蛋釀鼕菇   10
海底椰煲豬瘦肉   11
馬蹄竹蔗紅蘿蔔湯   12
涼瓜黃豆煲鮑魚   13
香煎餅   14
三葉湯   15
黑木耳蒸鱸魚片   16
秘製醬料   17
馬蹄洋蔥牛肉餅   18
鬆子煎餅   19
 
小滿
雜菌湯   23
蘋果紅蘿蔔湯   24
綠蓮素湯   25
陳皮牛肉餅   26
猴頭菇豬「月展」湯   27
高湯浸苦瓜   28
牛奶雞柳   29
椰子焗飯   30
玉米木瓜醎骨湯   31
淮山紅蘿蔔排骨粥   32
佛手瓜滾肉片   33
沙蟲瘦肉粥   34
生蠔肉碎眉豆節瓜湯   35
綠豆蓮子煲排骨   36
薄荷葉煎蛋   37
 
芒種
石斛麥鼕燉鮑魚   41
牛奶雞蛋核桃糊   42
香芋喳喳   43
酸辣藕尖   44
金鈎銀絲   45
白菜乾陳皮生薑豬肺湯   46
鹹蛋鼕瓜肉片湯   47
綠豆海帶煲排骨   48
魚尾祛濕湯   49
生菜絲牛肉粥   50
番薯木瓜蘋果湯   51
佛手石斛煲瘦肉   52
荷葉花雕乳鴿   53
三文魚頭白瓜湯   54
消食利水瘦身湯   55
 
夏至
糯米小麥粥   59
大白菜腐皮煮鮮帶子   60
烏梅冰糖飲   61
清蒸茶鯽魚   62
繽紛開胃小炒   63
西瓜皮炒火腿   64
香煎北極蝦   65
木棉化濕湯   66
百閤馬蹄糖水   67
牛蒡酥   68
鼕瓜白貝湯   69
金銀蛋上湯莧菜   70
菜脯煎雞蛋   71
涼拌三絲   72
甘蔗菊花飲   73
 
小暑
羅漢果枇杷葉煲豬「月展」   77
酸湯浸鱈魚   78
無花果南杏煲瘦肉   79
牛油果優酪乳昔   80
闆栗蓮子山藥糊   81
生熟地燉脊骨   82
橙汁泡玉脆   83
鮮爽玉米鼕瓜羹   84
蓮須燉瘦肉   85
玉米菜心肉碎粥   86
鼕瓜盅   87
紫蘇鼕瓜蒸五花肉   88
南瓜釀荔枝   89
荔枝桂圓燉雞   90
豆三鮮   91
 
大暑
黃皮清雞湯   95
荔紅養顔茶   96
鮮蝦醸荔枝   97
石斛養陰湯   98
白果參芪煲排骨   99
白灼鞦葵   100
鼕瓜淡菜眉豆煲雞腳   101
鮮石斛川貝煲鷓鴣   102
黃皮蒸排骨   103
鮮鬆茸清雞湯   104
草菇炒牛肉   105
淡菜鹹骨袪火粥   106
鼕菇蓮藕煲脊骨   107
六子健脾祛濕粥   108
木瓜支竹魚片湯   109
番茄豆芽拌麵   110
石斛養胃湯   111
跋  藥食同源   112
----------------------------------------
立鞦
椰香淮山排骨湯   5
鮮石斛潤肺湯   6
參須紅蓮烏雞湯   7
五鮮素湯   8
三鮮固本湯   9
蒜子栗子燜南瓜   10
三參潤肺湯   11
桂皮山藥燜排骨   12
甜醋花生黑豆   13
雞湯豆腐   14
潤肺利咽湯   15
潤膚紅顔羹   16
補氣安神湯   17
醉蝦   18
補血安神茶   19
 
處暑
香菇豆腐湯   23
健脾固肺湯   24
五色果汁   25
雙菇炒西蘭花   26
黃精黑豆煲豬瘦肉   27
魷魚腹中玉   28
鼕瓜乾蒸排骨   29
金狗脊燉牛髓   30
牛蒡淮山玉竹煲排骨   31
蒸橙   32
海馬栗子燉排骨   33
養肝健步湯   34
補氣養脾食補雞   35
小兒消食湯   36
姬鬆茸蒸雞   37
 
白露
鮮人參片泡蜂蜜   41
腐皮蒸鯽魚   42
蘆薈蜂蜜飲   43
藥膳雞   44
桃膠皂角米燉銀耳   45
泡菜牛肉丸湯   46
鮮人參石斛燉鷓鴣   47
薑蔥拌麵   48
菠蘿蜜燉雞   49
秘製養生糯米雞   50
五寶鴿   51
生菜芡實魚滑粥   52
溫潤養肺茶   53
蕎麥小米粥   54
潤肺美顔湯   55
 
鞦分
椰汁奶芋水菱角   59
補氣生津茶   60 
番茄魚丸湯   61 
阿膠牛奶麥片   62     
人參石斛燉海參   63
炒豬皮   64 
菜乾煲豬「月展」   65     
土茯苓薏米煲龍骨   66
烏梅薑茶紅糖飲   67
沙參玉竹烏雞湯   68
山楂烏梅蒸排骨   69
柚子皮炆大魚頭   70
美髪羹   71 
甘蔗潤燥湯   72 
小麥陳皮魚餅   73     
 
寒露
黑豆陳皮煲塘虱   77
大麥人參茶   78
釀蓮藕   79
沙參玉竹煲水鴨   80
白飯魚煎蛋   81
安神湯   82
鹽焗鮮山藥   83
黑米燕麥核桃露   84
手撕茄子   85
菊花馬蹄美   86
青檸酸湯涮肥牛   87
洋蔥湯   88
臘味蒸雞   89
闆栗玉竹沙參排骨湯   90
三老清湯   91
 
霜降
桂花酸梅湯   95
辣湯羊肉   96
霸王花煲豬脊骨   97
芒果鳳梨西米露   98
青檸鱈魚扒   99
鞦菠蕩(蛋)漾   100
黨參沙參桂圓肉煲老雞   101
黃酒煮豆腐   102
小兒健胃消食湯   103
水煮田雞   104
香煎小黃魚   105
花膠養血湯   106
五指毛桃紅棗燉排骨   107
補虛止汗湯   108
蘆薈燉雞   109
西洋菜滾魚滑   110
跋  藥食同源   111
----------------------------------------
立鼕
茶樹菇無花果瘦肉湯   5
黑木耳炒淮山   6
北芪煨羊肉   7
水果蘿蔔清湯   8
青鴨羹   9
高良薑粥   10
補虛潤腸湯   11
烏雞湯   12
西洋菜煲生魚   13
精參養血湯   14
羊骨湯   15
紅棗桂圓小米粥   16
香菇荷蘭豆炒瘦肉   17
溫陽補血湯   18
海底椰燉雞湯   19
 
小雪
當歸補血羊肉湯   23
排骨臘味薑茸焗飯   24
羊蠍子湯   25
肉桂生薑柿子茶   26
紅荔茶   27
清燥茶   28
牛肉湯泡鍋巴   29
燒脊骨   30
夾沙肉   31
紅籮蔔生薑燜羊肉   32
養胃紅棗盒   33
辣香雞   34
烏雞酒   35
香蒜魚   36
鬍椒核桃煲雞   37
 
大雪
百歲酒   41
茶香骨   42
洋蔥炒羊肉片   43
天地人補元湯   44
鬍桃夾男士茶   45
茶香雞   46
鬍椒生蠔湯   47
益母茶   48
化痰陳皮飲   49
砂鍋焗南瓜   50
三紅茶   51
清湯山藥牛腩   52
蠔豉燜蘿蔔   53
當歸補血焗乳鴿   54
鹽焗肉桂豬腰   55
 
鼕至
紅杞養顔烏雞湯   59
當歸生薑羊肉湯   60
酒煮雞雜   63
酒釀杞子蛋白羹   62
核桃栗子豬腰湯   63
馬蹄竹蔗浸羊肉片   64
陳皮小米粥   65
田七紅參雞湯   66
大力牛膝湯   67
黃酒煮雞   68
石斛陳皮生薑煲水鴨   69
黑豆熟地鮑魚湯   70
香菇豆芽玉竹素高湯   71
大白菜豆腐煲五花腩   72
核桃芝麻枸杞糊   73
 
小寒
白鬍椒煲豬肚湯   77
核桃淮山豬蹄筋湯   78
魚羊鮮湯   79
淮山紅棗蒸排骨   80
生曬參燉雞   81
祛風止痛魚頭湯人   82
南北杏清肺湯   83
馬蹄肉餅   84
黑豆煲牛尾   85
溫養粥   86
粉葛赤小豆魚湯   87
益氣活血養心湯   88
臘八粥   89
淮山桂圓杞子燉牛「月展」   90
黑豆生薑甜醋燜豬手   91
 
大寒
藥膳糯米飯   95
番茄洋蔥羊骨湯   96
陳皮普洱薑母茶   97
暖心雞蛋茶   98
清潤火鍋湯   99
藥膳鳳爪   100
核桃蓮子紅棗豬心湯   101
健脾開胃湯   102
蘋果蜜棗煲豬脤   103
蓮藕蟑魚煲排骨   104
堆金積玉   105
蠔豉青欖煲瘦肉   106
鹹檸檬蒸魚腩   107
健脾祛濕湯   107
北芪黨參燉兔肉   109
桂圓紅棗紅糖薑茶   110
 
跋  藥食同源   111

圖書序言

推薦序
  
禤國維  國醫大師

  
  《漢書‧酈食其傳》雲:「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興國安邦,以民為本,民之根基,則為食。古往今來,「民食」為治國之要事。古時百姓食之,多為飢飽,今國傢昌盛,果腹之餘,更為安康。
  
  《金匱要略》中所言:「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人」「良」二字閤而為「食」,「良」吾以為「對」之義也。如《金匱要略》所意,人食之以良,則滋養髒腑,禦邪防病,延年益壽;食之非良,則損臓破腑,百病叢生。「食」乃大事也,每日之膳食又豈容忽視?
  
  中醫所謂「三因製宜」,便指診治因時間、地域、體質之彆而有所差異。藥食同源,膳食之理亦是如此。時有春夏鞦鼕、晝夜晨昏、陰晴圓缺之分;地有山河湖泊、雨雪霧霜、寒熱溫涼之彆,人有男女長幼、壯弱病孕、高矮胖瘦之異。運藥或求膳者,必順天地之大道,閤時、地、人三者也。若本末倒置,恐南轅北轍而生之為害。清代名醫葉天士曰:「藥不在貴,對癥則靈;食不在補,適口為珍。」此乃為運藥、求膳之三因製宜所述也。
  
  古之膳食珍籍,多為帝王之傢所用。今百姓以健康為重,食養之書,可謂多如牛毛,多則易惑,擇良書而非易事也。楊誌敏教授與我有緣,吾二人既為同仁,亦為師生。時過數十載,誌敏之成長,對病患之赤誠,為中醫藥健康事業之發展而廢寢忘食之狀,吾仍曆曆在目。其懸壺近三十載,感羸弱百姓心之所往,察鬆柏之人食之所嚮,蘊以中醫養生之道,終成「中醫食養智慧係列」叢書。此叢書字字珠璣,生動美妙,點評之通俗易懂,圖片之精美如畫,可謂煞費苦心。
  
  今欣聞誌敏之作即將齣版,實屬民之幸事。鄙人願盡綿薄之力,樂之為序,助其傳道授業,教百姓趨利避害,食之有道,以保安康,亦為吾輩醫者之所冀也。
  
  禤國維
  丁酉年夏
 
自序
  
  書將付印,落筆為序,不免想起做《每日一膳》的初衷。
  
  最初緣起於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新聞用戶端「南方+」要推齣健康專欄,希望能通過互聯網管道傳播中醫健康知識。什麼是大眾最關心、最容易接受的?經過激烈討論,最後將主題定為膳食。在此背後,頗有淵源。
  
  我齣生於廣東南海的一個中醫世傢,傢父是「保愈堂」的第八代傳人。雖然父親診務繁忙且時常外齣應診,但對於自幼體弱的我,他總想盡各種辦法,在物質資源有限的年代,根據季節的轉換為我製作各種五味調和、粗細相配的膳食。其既有療效又能免去吃藥之苦,讓我收獲瞭健康。
  
  在我看來,膳食是富含情感與力量的。這種力量,源於萬物在春夏鞦鼕、四時更迭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偏性。同樣,人體的生命活動離不開春生、夏長、鞦收、鼕藏的自然規律,而疾病的發生也受四時變化的影響。如肝病好發於春天,脾胃病好發於長夏,心腦血管疾病好發於鞦鼕季節。通過膳食的偏性糾正人體疾病狀態下的偏性,使人體恢復和態,正是中醫食養智慧的體現。
  
  世界衛生組織提齣,慢性疾病形成的因素,60%來自於不良的生活方式,因此健康需要在日常起居飲食中進行維護。如唐代孫思邈指齣:「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癒,然後命藥。」追溯到西周朝代,宮廷設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科,而食醫正是掌管帝王的飲食健康,以膳食調養防病治病。
  
  「民以食為天」,不管是宮廷還是民間流傳著大量的藥膳食譜。春迴南時夏暑濕,鞦風乾燥鼕不適。人們總能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挑選不同的食材,嫺熟運用各種烹飪技巧,烹調齣湯、菜、粥、飯、茶或酒等各式膳食,守護一傢老幼的健康。特彆在嶺南地區,藥材和食材相結閤,形成瞭獨特的藥膳文化。
  
  藥膳的配搭講究因地、因時、因人,講究食材寒熱溫涼,講究體質的寒熱虛實。通過「以偏救偏,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熱者寒之,寒者溫之」的法則,以四氣五味調和人與自然,使人體臓腑功能保持協調,維持和諧的健康狀態。我們從「藥食同源」的思想齣發,運用各種烹飪技法,譲藥物的功效與食物的美味結為一體。保證藥膳在具有美食的色、香、味、形的同時,還能發揮養生保健的作用,從而形成一種食養的生活方式。
  
  《每日一膳》專欄推齣一年多的時間,從未中斷。很多讀者依單採購而從中獲益,這不啻為對我們圑隊莫大的鼓勵,也是我們一直堅持下來的動力。在編寫的過程中,各種時令食材常常讓我想起兒時傢鄉的味道。為瞭能使菜式豐富多樣,每到一個地方,我都留意當地的飲食特點;有機會嘗到新菜,就研究大廚們的配搭;每到季節轉換,則到市場轉轉,看看有什麼當令的食材,尋找新靈感;在研讀中醫方書或古代養生飲食專著時,也試著結閤現代人生活特點,把其轉變成可烹調成膳的配方。
  
  本套叢書最大的特點,是針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體質與身體狀態,推薦不同的膳食。除開注重膳食的營養均衡和健康外,在烹調上,注重方法簡單易做;在食材選擇上,注重時令性,突齣嶺南人所追求的保持食材鮮、香、淡、軟的特點;在藥材與食材配搭上,注重功效與口感相兼,避免將「煲湯」變成「煲藥」,讓一傢老少均可接受。
  
  健康與養生,源於膳食,卻又不止於膳食。膳食的「太過」和「不及」都有害於身體與自然。恩師、國醫大師顔公德馨強調「衡」,得以享壽九十有八。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年逾百歲,行動自如、思維敏捷、皮膚光潔,其養生的秘訣乃是「養生先養心,養心必養德」。
  
  膳者,善也,正所謂仁者壽。是為序,謹以此套叢書感恩為我們提供食材的大自然母親。
  
  本套叢書的齣版,感謝團隊的閤作,也離不開設計師於進江先生、美食傢關偉強先生、簡麗全廚師和廣東懿德集圑有限公司的鼎力相助,在此一併感謝!
  
  楊誌敏
  2017年5月14日母親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書簡直是一場美食的“尋根之旅”,它帶我迴到瞭最原始、最純粹的味道。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地方特色和曆史記憶的菜肴情有獨鍾。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這種“味覺鄉愁”的渴望。它沒有那些“網紅”餐廳裏韆篇一律的擺盤,也沒有那些讓人望而卻步的復雜步驟,而是將目光聚焦在那些真正能夠溫暖人心的傢常味道上。我最喜歡的一點是,書中很多菜肴都附帶瞭關於食材起源、地域特色的小故事,讓我不僅僅是在學習一道菜,更是在瞭解它背後的文化和曆史。比如,書中有一道關於如何製作傳統醃菜的章節,它詳細地介紹瞭不同地區的醃製方法,以及其中蘊含的智慧,讓我對這種古老的烹飪方式肅然起敬。而且,書中的很多食譜都非常注重細節,比如如何挑選最適閤的調味品,或者如何掌握火候,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細節,卻能極大地影響菜肴的最終風味。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美食,不一定需要多麼華麗的外錶,它更在於那份用心和對傳統的尊重。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一位老朋友聊天,分享著關於食物的智慧和情感。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烹飪界的“寶藏”,作為一名常年與廚房打交道的人,我總是在尋找那些既美味又不會過於復雜的食譜。一開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購入,沒想到它徹底改變瞭我對“傢常菜”的認知。裏麵的食譜設計非常人性化,很多菜肴的準備時間都控製得相當閤理,即使是工作日下班後也能輕鬆完成一頓豐盛的晚餐。我特彆喜歡它對食材的搭配建議,很多組閤我以前從未想過,但嘗試後發現風味層次竟然如此豐富。比如書中有一道用南瓜和香腸搭配的燴飯,我本來以為會有點膩,結果沒想到香腸的鹹香與南瓜的微甜意外地和諧,口感也十分creamy,傢人吃得贊不絕口。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不僅教你做菜,還非常注重營養均衡的理念,很多食譜都會考慮到蛋白質、碳水化閤物和蔬菜的比例,讓我這個擔心傢人營養攝入不均衡的傢庭煮婦感到十分安心。而且,它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文字說明,很多步驟都配有清晰的圖片,甚至還有一些小貼士,比如如何挑選最新鮮的食材,或者如何避免某些烹飪的常見錯誤,這些細節都非常實用,讓新手也能快速上手,做齣看起來就很專業的菜肴。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菜譜,更像是一個貼心的烹飪導師,讓我在廚房裏找到瞭新的樂趣和自信。

评分

這套書簡直是我近期生活中的一道“精神食糧”,讓我對“吃”這件事有瞭全新的感悟。我一直覺得,吃飯不僅僅是為瞭填飽肚子,更是一種享受生活、與傢人朋友分享情感的方式。而這套書恰恰捕捉到瞭這種精髓。它沒有那些過於花哨、脫離實際的創意菜,而是將重心放在瞭那些迴歸本源、充滿煙火氣的傢常味道上。每一道菜都好像帶著一股濃濃的人情味,讀著食譜,仿佛能看到傢人圍坐在一起,分享美食的溫馨畫麵。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食材的處理方式,它教會瞭我如何用最簡單、最經典的方法,將普通的食材發揮齣最大的美味。比如說,書中有一道關於如何燉煮排骨的詳細講解,從選材到火候的控製,再到最後的調味,每一個環節都講得非常透徹,我按照書中的方法做齣來的排骨,肉質酥爛,入口即化,湯汁濃鬱,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排骨之一。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飲食文化和食材來源的小故事,讀起來很有意思,讓我不僅僅是在學習烹飪技巧,更是在瞭解食物背後的故事,感受食物帶來的文化底蘊。每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到力量,讓我更加熱愛生活,也更有動力去為傢人準備每一頓飯。

评分

作為一個資深的“美食探險傢”,我總是對那些能帶來驚喜的烹飪書籍抱有極大的期待,而這套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給我的感覺是,作者在每一次的烹飪實踐中都注入瞭滿滿的靈魂,力求將最地道、最富有創意的味道呈現給讀者。我特彆喜歡它在傳統菜肴基礎上進行的巧妙改良,既保留瞭經典的風味,又加入瞭現代人的口味偏好,使得每一道菜都既熟悉又新鮮。比如,書中有一道關於清蒸魚的章節,它在基礎的清蒸手法上,增加瞭一些特彆的香料組閤,讓魚肉在保持鮮嫩的同時,又散發齣一種彆樣的芬芳,完全顛覆瞭我對清蒸魚的刻闆印象。而且,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非常講究,圖片精美,文字清晰,閱讀體驗極佳。我經常會在睡前翻閱,享受那種沉浸在美食世界裏的寜靜時光。它教會我,烹飪不僅僅是技術活,更是一種藝術,一種可以觸及心靈的錶達方式。很多時候,我在嘗試書中的一些配方時,都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份對烹飪的熱情和對生活的熱愛,這深深地感染瞭我,讓我更加願意去嘗試,去創新,去探索更多的味蕾可能性。

评分

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本“廚房裏的哲學書”。它沒有那種浮誇的技巧展示,也沒有那些難以尋覓的昂貴食材,而是迴歸到最樸實的廚房生活,教導我們如何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每一餐。我一直認為,最動人的味道往往藏在最簡單的食材和最純粹的烹飪方式裏。而這本書恰好印證瞭我的想法。它讓我明白,好的味道不僅僅在於復雜的調味,更在於食材本身的新鮮度和恰當的處理。書中關於如何處理蔬菜的章節,就讓我受益匪淺。我一直以為蔬菜隻是配角,但這本書卻教會瞭我如何讓蔬菜成為餐桌上的主角,如何通過簡單的烹飪,將蔬菜的清甜和營養最大限度地保留下來。比如,它有一個用時蔬做齣的沙拉,裏麵的醬汁看似簡單,卻調配齣瞭驚人的層次感,清爽而不寡淡。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所傳遞的“慢”生活理念,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節奏。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能夠靜下心來,為自己和傢人準備一頓飯,本身就是一種奢侈和享受。它讓我找迴瞭與食物的連接,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珍惜與傢人共度的每一個美食時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