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夫洛夫的狗:50個改變曆史的心理學實驗

巴夫洛夫的狗:50個改變曆史的心理學實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dam Hart-Davis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實驗心理學
  • 行為主義
  • 經典條件反射
  • 巴夫洛夫
  • 認知心理學
  • 科學史
  • 心理學史
  • 實驗設計
  • 研究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的實驗,定義瞭心理學的研究範疇
透視19世紀以來的偉大科學傢
如何透過巧妙的實驗設計,破解人類的意識之謎
並逐步建構齣今天心理學的龐大體係

  收看暴力節目會不會讓人變得暴力?偏見是不是與生俱來的人性?思想是否真的能控製我們的行為?

  本書由英國廣播公司BBC知名科普節目主持人亞當‧哈特-戴維斯執筆,從科學史的角度依照時間序介紹過去一百多年來最具突破性、改寫瞭心理學原理的重大心理學實驗,迴答瞭長久以來人類亟欲瞭解的許多問題,例如:收看暴力節目會不會讓人變得暴力?偏見是不是與生俱來的人性?思想是否真的能控製我們的行為?不論你感興趣的是行為學、神經心理學、腦科學、認知還是意識,這本書都能讓你找到許多有趣且深具啓發性的解答。
 
潛入人類心智的深淵:一部關於行為與認知的探索之旅 《潛入人類心智的深淵:一部關於行為與認知的探索之旅》 是一本旨在深入剖析人類行為、思維模式以及認知過程的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它避開瞭對特定曆史實驗的直接迴顧,轉而聚焦於構建一套理解人類心智運作的宏大框架,通過對心理學核心理論、認知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以及跨文化行為模式的係統梳理,為讀者提供一把開啓自我認知和理解他人行為的鑰匙。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嚴謹而又富有啓發性,結構清晰,旨在服務於對心智科學抱有深厚興趣的普通讀者、跨學科研究人員,以及渴望提升決策質量的專業人士。全書共分為五個宏大的部分,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個完整的人類心理學圖景。 --- 第一部分:心智的基石——感知、注意與記憶的構建 本部分著重探討人類如何從混亂的外部世界中提取信息並將其內化。我們並非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在進行一場持續的、主動的“意義構建”過程。 第一章:感知的錯覺與現實的邊界 深入討論瞭感官係統的局限性與可塑性。我們探討瞭“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加工的相互作用,以及環境綫索如何輕易地重塑我們的視覺、聽覺乃至觸覺體驗。內容涵蓋瞭格式塔心理學在現代認知科學中的迴響,以及當前研究中對“幻覺感知”的神經基礎的探索,強調我們所體驗的“現實”是如何被大腦積極地構造齣來的,而非簡單地鏡像外部世界。 第二章:注意力的黑箱:資源有限的篩選機製 聚焦於人類最寶貴的認知資源——注意力。本書詳細剖析瞭選擇性注意力的經典模型及其在當代信息爆炸環境下的失效與重構。我們審視瞭持續性注意力的生理基礎,探討瞭多任務處理(Multitasking)的效率陷阱,並引入瞭“流注意力”(Flow Attention)的概念,解釋瞭為何某些活動能使我們完全沉浸其中,暫時屏蔽外界乾擾。本章特彆關注瞭環境因素(如噪音、光綫變化)對注意力廣度和深度的量化影響。 第三章:記憶的動態重寫:存儲、提取與遺忘的藝術 拋棄瞭將記憶視為硬盤存儲的簡單比喻。本部分詳盡闡述瞭工作記憶(短期工作颱)與長期記憶(情景、語義、程序性)之間的復雜轉化機製。重點分析瞭記憶提取過程的重建性——每一次提取都是一次對原始記憶痕跡的再編碼和潛在修改。此外,本書還討論瞭基於情緒強度的記憶增強效應,以及現代認知科學對“虛假記憶”形成機理的最新洞察。 --- 第二部分:思維的引擎——決策、推理與問題解決 如何從信息走嚮行動?第二部分將重點放在瞭高級認知功能,即人類如何進行判斷、解決復雜問題以及製定策略。 第四章:理性之網的裂痕:啓發法與認知捷徑 這一章係統梳理瞭人類在麵對不確定性時所依賴的“啓發式策略”(Heuristics)。我們不直接迴顧那些著名的悖論,而是構建瞭一個關於這些捷徑如何運作的理論模型。內容包括錨定效應、可得性偏差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變異,以及“代錶性偏差”如何影響我們的概率判斷。核心觀點是,這些捷徑在多數情況下是高效的,但理解其局限性是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 第五章:情緒對判斷的微妙操控 決策並非總是純粹理性的産物。本章探究瞭情緒在認知過程中的核心角色。我們考察瞭“情感標記假說”(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的延伸應用,以及不同基本情緒(恐懼、喜悅、厭惡)如何係統性地影響風險評估和延遲滿足的能力。內容側重於解釋情緒如何充當快速判斷的“過濾器”,而非僅僅是決策後的附帶反應。 第六章:創造性思維的解構:從發散到收斂 解決復雜問題往往需要跳齣固有的思維框架。本章將“頓悟”(Insight)視為一種高級的認知重組過程。我們分析瞭“功能固著”(Functional Fixedness)的心理機製,並探討瞭如何通過引入外部約束或改變錶徵方式來促進創新性問題的解決。本部分還探討瞭對“功能多樣性”的認知需求,解釋瞭為什麼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更容易催生突破性的想法。 --- 第三部分:社會互動的鏡像——歸因、偏見與群體動力學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心智活動無時無刻不受到群體環境的影響。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人際互動和群體心理學。 第七章:理解他人的心智:心智理論的演化與局限 深入探討瞭“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ToM)的復雜性,即我們理解他人信念、意圖和欲望的能力。本書詳細區分瞭初級、次級心智理論的應用場景,並分析瞭在高度緊張或信息缺失情境下,ToM 機製如何退化或産生係統性錯誤。內容還涉及跨文化差異中對“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心智模型的適應性調整。 第八章:自我中心的濾鏡:歸因偏差的無意識運行 本章聚焦於人們在解釋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所犯的係統性錯誤。我們詳細闡述瞭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的社會神經學基礎,以及“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如何保護我們的自尊結構。此外,本書還分析瞭“觀察者-行動者偏差”在人際衝突中的作用機製。 第九章:從個體到群體:規範、從眾與去個體化 探討瞭群體壓力對個體行為的強大塑造力。我們分析瞭“規範性影響”與“信息性影響”的差異,以及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的內在驅動力。重點討論瞭在特定社會情境下,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如何導緻去個體化行為,並從認知負荷的角度解釋瞭為何群體決策往往效率低下。 --- 第四部分:心智的塑造者——習得、適應與行為的塑形 本部分側重於學習理論如何解釋行為的形成與維持,以及環境如何通過微妙的機製塑造長期習慣。 第十章:從聯想到操作:學習的無形之手 本章不再強調經典條件反射的單一機製,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預測誤差最小化”框架下進行考察。我們詳細分析瞭操作性條件反射中“強化排程”的復雜數學模型,並探討瞭不同排程(如固定比率、可變間隔)如何導緻截然不同的抗消退行為。本章還引入瞭社會學習理論,強調觀察與模仿在復雜行為習得中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習慣的迴路:自動化與認知節省 習慣是如何從有意識的努力轉變為無意識的自動反應的?本部分解析瞭“行為鏈”的形成過程,重點關注基底神經節在習慣形成中的作用。我們探討瞭“意圖的執行缺口”(Intention-Action Gap),解釋瞭為何人們難以打破壞習慣,以及如何通過構建“執行意圖”(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來增強行為的一緻性。 第十二章:動機的層次結構:內在驅動與外在激勵的平衡 深入剖析瞭動機理論,超越瞭簡單的奬賞機製。本書強調瞭“自主性”、“勝任感”和“關聯性”這三大內在動機要素在長期行為維持中的決定性作用。我們分析瞭“過度理由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如何侵蝕內在興趣,並探討瞭如何設計環境和激勵係統以最大化持久的內在驅動力。 --- 第五部分:心智的邊界與未來——意識、壓力與調節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投嚮心智的更深層和更具挑戰性的領域,包括意識的本質、應對壓力的機製以及自我調節的神經基礎。 第十三章:意識的湧現:主觀經驗的科學探究 意識是科學中最具挑戰性的難題之一。本章係統梳理瞭當代關於意識的幾種主要理論框架——從整閤信息理論(IIT)到全局工作空間理論(Global Workspace Theory)。我們側重於探討意識是如何在信息處理和注意力分配之間建立起主觀統一性的,以及神經科學如何通過功能性成像技術來定位“有意識體驗”的神經相關物。 第十四章:壓力下的適應與損耗:心理韌性的生物學基礎 探討瞭急性與慢性壓力對認知功能的係統性影響。本書詳述瞭HPA軸反應的經典模型,並重點分析瞭壓力如何影響前額葉皮層的功能,從而削弱工作記憶和認知靈活性。內容同時關注瞭“心理韌性”(Resilience)的培養機製,包括自我效能感和社會支持網絡在調節壓力反應中的緩衝作用。 第十五章:自我調節的能耗與再生 自我控製被視為一種有限的認知資源。本章采用“資源模型”來解釋自我損耗(Ego Depletion)現象的運作機製,並討論瞭近年來對該模型的修正與挑戰。我們探討瞭冥想、正念訓練等乾預措施如何通過增強前額葉皮層的可塑性來提高自我調節的效率。最終,本章總結瞭心智科學如何指導我們構建一個更具效率、更少認知損耗的日常生活結構。 --- 《潛入人類心智的深淵》 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不拘泥於單一實驗發現的全麵認知藍圖。它引導讀者不再將人類行為視為一係列孤立的反應,而是理解為一個復雜、動態且高度適應性強的內在係統不斷與外部世界進行交互的結果。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獲得一套強大的、基於經驗證據的工具箱,用於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並最終優化自己的心智錶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當‧哈特-戴維斯(Adam Hart-Davis)


  齣生於1943年,英國科學傢、作傢、攝影師、電視節目主持人,1990年代主持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地方英雄」(Local Heroes)和「羅馬人對我們有什麼貢獻?」(What the Romans Did for Us?)等係列節目,成為知名的科普傳播大將。畢業於牛津大學莫爾頓學院化學係,於約剋大學取得有機金屬化學博士學位,之後曾在牛津大學齣版社擔任科學圖書編輯。目前仍為英國的廣播與電視節目協助幕前與幕後工作。2007年獲英國皇傢攝影學會授予榮譽會員資格。著作超過30本,包括《曆史:從文明之初到今天》(History: From the Dawn of Civilization to The Present Day)、《時間之書》(The Book of Time)。

譯者簡介

賈可笛


  颱大心理係畢,現為專職譯者,無書不歡,以文字為生的雜食動物。相信言者誌之苗,企盼能執科學筆,寫齣人文之聲。心理係給我一雙看世界的眼睛,在生命的繭裏走得愈遠,愈是時刻提醒自己:哀矜而勿喜。譯作:《那時候,我隻剩下勇敢》、《暗黑中,望見最美麗的小事》、《GO BIG 玩大夢想》、《國傢地理終極旅遊:全球50大浪漫旅遊體驗》(閤譯)、《麵對久病傢人的勇氣》等。找我聊聊:chiacody@gmail.com
 

圖書目錄

序  6
 
第一部 研究的開端:1848-1919  8
1881 蚯蚓有智慧嗎?-達爾文  10
1896 你能過上下顛倒的生活嗎?―斯特拉頓  13
1898 你的貓有多聰明?―桑代剋  16
1901 巴夫洛夫真的搖鈴瞭嗎?―巴夫洛夫  19
1910 你以為番茄是你的想像?―雀芙絲・韋斯特・派基  22
 
第二部 行為主義的挑戰:1920-1940  26
1920 小艾伯特怎麼瞭?―華生與雷納  28
1927 你會為瞭未完成的事而煩惱嗎?―柴嘉尼  31
1932 你會說故事嗎?―巴特萊特  34
1938 動物如何學習?—史金納  37
1939 心理學能提升生産力嗎?—羅斯利斯伯格與迪剋森  40
1939 民主該如何管理?—勒溫等人  43
 
第三部 不一樣的關注焦點:1941—1961  46
1948 老鼠具備心智地圖的思考能力嗎?—托爾曼  48
1952 孩子,你在想什麼?—皮亞傑  51
1953 那是什麼聲音?—海勒與柏格曼  54
1956 末日將近?—費斯汀格等人  57
1956 你會屈服於同儕壓力嗎?—艾許  60
1959 嬰兒如何建立依戀?—哈洛與齊莫曼  64
1960 短期記憶有多短?—史柏林  67
1961 攻擊行為是習得的嗎?—班杜拉等人  70
1961 要不要跟我一夥? —謝裏夫等人  73
 
第四部 心智、大腦,以及其他人:1962—1970   76
1963 你會進行到哪一步?—米爾格倫  78
1963 盲人能夠重見光明嗎?—葛瑞格裏與華勒斯  81
1965 眼睛真的是靈魂之窗嗎?—赫斯  84
1966 「醫生,你確定嗎?」—霍夫林等人  87
1966 你會侵犯他人空間嗎?—費力普與索莫  90
1967 當大腦被切成兩半,會發生什麼?—葛詹尼加與斯佩裏  93
1968 旁觀者為何袖手旁觀?—達利與拉丹  96
1968 心想就能事成嗎?—羅森塔爾與雅各布森  98
1970 嬰兒在陌生情境會怎麼做?—安沃斯與貝爾  101
 
第五部 認知革命:1971—1980   104
1971 好人會變壞嗎?—津巴多 106
1971 你能選齣符閤邏輯的答案嗎?—華森與沙佩羅 110
1973 有病、沒病,精神科醫師說瞭算?—羅森漢恩 113
1973 賄賂兒童會造成反效果嗎?—列波爾等人 116
1974 你的記憶有多精確?—洛夫托斯  119
1974 如何做齣艱難的抉擇?—特沃斯基與康納曼122
1974 純然的恐懼是性感的嗎?—達頓與艾隆 125
1975 狗會憂鬱嗎?—米勒與史利曼 128
1976 用雙眼傾聽—麥格剋與麥剋唐納131
1978 如何失去一半的世界—畢席雅剋134
 
第六部 深入意識:1981— 136
1983 你真的是自己的主宰嗎?—李貝特等人 138
1984 熟真的能生巧嗎?—貝瑞與布洛德本特 142
1985 自閉兒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拜倫-科恩等人 145
1988 禱告能治病嗎?—伯德 148
1993 你對臉孔過目不忘嗎?—麥剋奈爾與華靈頓 151
1994 超感知覺存在嗎?—貝姆與何諾頓154
1995 為什麼你常常看不齣哪裏不一樣?—西濛斯與雷文 157
1998 這是你的手嗎?—康士坦丁尼與哈格德 160
2000 為什麼自己沒辦法搔自己癢?—布雷剋莫等人 163
2001 數字7是什麼味道?—拉馬錢德蘭與哈巴德 166
2007 靈魂齣竅是無稽之談嗎?—倫根哈格等人 169
 
索引  172
名詞解釋  174
謝誌與參考文獻  175

圖書序言

前言

  人類真的有機會瞭解人心嗎?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剋服許多難題;這或許也是心理學在眾多科學之中這麼晚纔齣現的原因。韆百年前,就已經有化學傢和物理學傢──當時叫做「自然哲學傢」(natural philosophers);但一直到150年前,纔齣現瞭第一位自稱為心理學傢的人。

  當然,遠在此之前,人類早就已經在思考心智與行為的問題。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和亞裏斯多德曾經在文章中探討過「psyche」的概念;這個字就是「心理學」(psychology)的由來,最初指生命或呼吸,後來引申為靈魂、精神之意。在希臘羅馬神話中,賽姬(Psyche)正是靈魂女神。現在,我們普遍使用心理學一詞,來涵蓋所有與人類心智相關麵嚮的議題。
  
  心智究竟是什麼?它到底是怎麼運作的,我們有沒有可能瞭解它?16世紀時,法國哲學傢勒內・笛卡兒(René Descartes)認為,人類的肉體與大腦都隻是機器,我們另外還需要心智,纔能夠思考、感覺、選擇與決定。這種觀點稱為笛卡兒式的二元論(Cartesian dualism),幾乎遍及所有心理學領域。就連我們自己在年紀還很小的時候,也會感覺到心智彷彿是體內一個會思考、有意識的自我。然而我們學習到的知識愈多,這種看法也顯得愈不閤理。心理學從最初就受這個問題所苦。

  第一個自稱心理學傢的人名叫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他在1879年於德國萊比錫成立瞭心理學研究實驗室。威廉・馮特被視為實驗心理學之父――這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注重觀察與實驗得到的結果多於理論。第一本心理學教科書則是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的钜作《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於1890年問世。知名博物學者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盡管不把自己視為心理學傢,卻深深著迷於尋找能證明智慧存在的因素,而花費瞭40年光陰研究世人眼中微不足道的蚯蚓。跨入20世紀時,愛德華・桑代剋(Edward Thorndike)探索瞭動物的學習與推理能力。

  20世紀初,行為主義崛起,這個心理學流派主張隻探討可客觀觀察的對象,採用嚴謹的實驗方法,反對所有主觀的推論以及無法實際觀察的現象。迴顧這段時期,心理學界曾齣現許多違反道德倫理的事件,且不少研究仍充滿爭議;但同時也獲得瞭無數寶貴的經驗,更有像伊凡・巴夫洛夫(Ivan Pavlov)這樣的學者,提齣古典製約理論,大大拓展瞭心理學的範疇。

  二次大戰後,尚・皮亞傑(Jean Piaget)在兒童認知發展領域取得開創性的成果;利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建立瞭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的概念;1960年代,史丹利‧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的服從研究受到舉世矚目;1970年代,唐納・達頓(Donald G. Dutton)和亞瑟・阿隆(Arthur P. Aron)則提齣瞭性吸引力和恐懼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性的問題。心理學不斷成長茁壯,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數的領域産生影響。

  接下來本書就要一一介紹上述這些以及其他多項偉大的實驗,帶領我們循著曆史的軌跡探究心理學的麵貌,同時驅使我們更深入地瞭解自我。

圖書試讀

蚯蚓有智慧嗎?
達爾文探究蚯蚓的智慧
 
公元1881年
實驗者:查爾斯‧達爾文
研究領域:動物行為
研究結論:蚯蚓的行為展現齣具備瞭基本智能
 
蚯蚓沒有耳朵也沒有眼睛,牠要怎麼根據周圍環境來行動,是透過學習還是本能?

卓越的博物學傢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研究過各種類型的動物,從巨大的陸龜到細小的藤壺無所不包。他因為舅舅約書亞.威治伍德(Josiah Wedgwood)二世的鼓勵,在1837年第一次觀察蚯蚓,從此就一直在肯特郡(Kent)唐恩宅邸(Down House)的自傢花園裏觀察蚯蚓的行為,持續40年。他將這些觀察結果詳細地記錄在他1882年去世前的最後一本著作:《腐植土的産生與蚯蚓的作用》(The Formation of Vegetable Mold Through the Action of Worms)中。他說這是一本「不大重要的小書」,但齣版後短短幾週就賣齣瞭好幾韆本。

蚯蚓把土壤帶到土錶,埋住其他東西,所以石頭纔會沉到地麵下,這一點讓他非常著迷。他在自己的花園裏放瞭一塊「蚯蚓石」,到今天都還在。他也曾搭火車到巨石陣(Stonehenge),畫圖說明有一些倒下的巨石已沉入地底下10到25公分深。
 
傢庭生活
 
達爾文是居傢型的男人,喜歡和孩子在花園裏玩。他把孩子當成像研究助理一樣,讓他們在花圃邊排成一列,聽到他的哨音,就記下哪一種蜂蜜停在哪一種花上。這種非比尋常的方法也幫助他在短時間內搜集到大量資料。

他也徵召孩子來幫忙研究蚯蚓。他把若乾蚯蚓養在花盆裏,要孩子想辦法刺激牠們;孩子嘗試用光來照,但蚯蚓沒有眼睛,起初毫無反應,直到把亮度加到極亮,而且照在尾端的時候纔有反應。

他們還對蚯蚓吹哨子、大叫、吹奏巴鬆管、彈鋼琴,蚯蚓一點也不感興趣。但是如果把蚯蚓放到鋼琴上,琴鍵一按牠就馬上有反應,想必蚯蚓即使聽不見音符,還是能感受到透過樂器傳來的震動。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巴夫洛夫的狗:50個改變曆史的心理學實驗》這本書,我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裏程碑”。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心智和行為的科學,其發展曆程中充滿瞭各種開創性的實驗,它們如同一個個閃耀的燈塔,指引著學科前進的方嚮,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對自身和他人的理解。這本書以“50個改變曆史的心理學實驗”為主題,無疑是梳理和呈現這些重要研究的絕佳載體。我預設這本書會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曾經隻是在教科書中聽聞過的名字,如巴甫洛夫、斯金納、米爾格拉姆、津巴多等,他們的標誌性實驗,以一種更加生動、詳實的麵貌展現在我麵前。我期待能夠瞭解到這些實驗的背後故事,研究者們是如何構思、如何實施、又如何解讀其結果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深刻理解這些實驗為何被稱之為“改變曆史”——它們是如何挑戰瞭當時的權威,打破瞭陳規,或者為我們認識人類的本性、社會的運作規律提供瞭全新的、甚至是顛覆性的視角。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與心理學史上的偉大頭腦進行對話的契機,去感受那些科學探索的勇氣、智慧和力量。

评分

拿到《巴夫洛夫的狗:50個改變曆史的心理學實驗》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驚喜,因為它恰好滿足瞭我對心理學曆史發展脈絡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心理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對理論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去探究這些理論是如何被發現的,它們背後有著怎樣令人著迷的實驗過程,以及這些實驗又如何一步步推動瞭整個學科的進步。這本書的名字就精準地抓住瞭我的興趣點——“50個改變曆史的心理學實驗”。這意味著它並非泛泛而談,而是聚焦於那些真正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研究。我預設這本書會以一種清晰、係統的方式,將這50個實驗逐一呈現,並對其進行深入的解讀。我期待能夠瞭解到每個實驗的設計初衷、實驗步驟、關鍵數據以及最重要的——實驗得齣的結論和它所引發的後續影響。特彆是“巴夫洛夫的狗”作為書名的開篇,我想象著它會以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作為序麯,帶領讀者進入心理學的世界。這本書無疑是為我這樣的讀者量身定製的,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讓我得以在短時間內,通過閱讀,濃縮地瞭解心理學發展史上那些最閃耀的時刻,理解那些偉大的思想是如何萌芽、成長並最終改變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的。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我而言,簡直就是及時雨。我最近在學習心理學相關課程,經常會遇到一些經典實驗的名字,比如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斯坦福監獄實驗等等,但往往隻能瞭解到皮毛,對其具體細節和深遠影響感到意猶未盡。而《巴夫洛夫的狗:50個改變曆史的心理學實驗》這本書,從書名就可以看齣,它將為我係統地梳理這些至關重要的研究。我設想著,它不僅僅是羅列實驗,更會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帶領我深入到每個實驗的核心,去理解實驗設計的精妙之處,感受研究者們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創新思維,以及這些實驗是如何在當時的學術界乃至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進而深刻地改變瞭我們對人類心理和行為的理解。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地闡述這些實驗所帶來的“改變曆史”的具體體現,例如它們是如何影響瞭教育方式、臨床治療、社會政策,甚至是我們日常的溝通模式。這本書的存在,將極大地填補我在心理學史上的知識空白,並為我提供瞭寶貴的視角,去理解心理學這門學科是如何從萌芽走嚮成熟,那些曾經被質疑、被推翻、又被重塑的思想,最終匯聚成我們今天所認識的心理學大廈。

评分

這本書《巴夫洛夫的狗:50個改變曆史的心理學實驗》的標題,瞬間就激發瞭我內心深處的求知欲。心理學,這個既熟悉又神秘的領域,其發展曆程中的許多關鍵節點,都離不開那些充滿智慧和勇氣的實驗。而“改變曆史”這個詞,更是暗示瞭這本書所包含的內容,絕非泛泛之輩,而是那些真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研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探索這50個實驗的精彩世界。我預設這本書會以一種清晰、有條理的方式,將這些經典的心理學實驗逐一呈現。我期待能夠瞭解到每個實驗的詳細過程,包括實驗的設計初衷、具體的操作步驟、研究者是如何控製變量、以及最終得齣的結論。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深刻理解這些實驗是如何“改變曆史”的,也就是說,它們是如何顛覆瞭當時的認知,是如何為我們理解人類行為提供瞭全新的視角,甚至是如何影響瞭教育、醫療、法律等社會領域。從巴甫洛夫的狗開始,我好奇地聯想到更多,比如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領域,這本書必將帶領我進行一次精彩的心理學史的巡禮。

评分

初見《巴夫洛夫的狗:50個改變曆史的心理學實驗》這本書,其厚重的分量和醒目的標題便吸引瞭我的目光。我一直對心理學這門學科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熱衷於瞭解那些能夠真正推動學科發展,甚至對社會産生深遠影響的經典研究。這本書所承諾的“50個改變曆史的心理學實驗”,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寶藏。我預設這本書的結構會非常清晰,很可能按照時間順序或者影響力大小,將這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實驗逐一呈現。我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不僅瞭解到實驗的具體內容、研究方法、以及實驗得齣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能夠深入理解這些實驗是如何在當時的學術界引起震動,又是如何顛覆瞭人們原有的認知,從而“改變曆史”的。例如,從書名中的“巴夫洛夫的狗”齣發,我可以聯想到條件反射的研究,這無疑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石之一。而其他49個實驗,又將帶領我走嚮怎樣的心理學前沿?它們是否涉及到瞭認知偏見、群體動力、道德睏境、人格發展等等,那些至今仍是我們探討的焦點?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讓我能夠在有限的閱讀時間內,高效地掌握心理學發展史上的關鍵節點,並從中汲取智慧和啓發。

评分

這部《巴夫洛夫的狗:50個改變曆史的心理學實驗》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改變曆史”這個概念的強調。心理學作為一個相對年輕但發展迅猛的學科,其曆史進程中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往往都伴隨著一係列具有顛覆性的實驗。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深入瞭解這些實驗的細節,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對結論的簡單記憶。我想象著,這本書會以一種嚴謹但不失趣味的方式,呈現50個具有代錶性的心理學實驗,並詳細闡述它們是如何在當時引起轟動的,又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後續的研究方嚮,甚至是改變瞭我們的社會結構和日常生活。我特彆期待能夠看到,那些看似簡單卻極富洞察力的實驗設計,是如何巧妙地揭示瞭人類行為背後的復雜機製。例如,巴甫洛夫的狗,不僅僅是關於條件反射的初步探索,它更是為行為主義心理學奠定瞭基礎;而其他實驗,或許觸及瞭認知、情感、社會互動等多個領域,它們共同構築瞭我們今天對心理學豐富而多維度的認知。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宏觀的視角,去審視心理學這門學科的演進脈絡,並理解那些偉大的科學發現是如何一步步推動人類文明嚮前發展的。

评分

這本書《巴夫洛夫的狗:50個改變曆史的心理學實驗》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它精準地擊中瞭許多像我一樣對心理學發展史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認為,瞭解一門學科的經典實驗,是深入理解該學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而“改變曆史”這四個字,更是賦予瞭這些實驗一種非凡的意義,它們不僅僅是學術上的突破,更是對我們理解人類行為、社會運作,甚至人類自身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生動、易懂的方式,為我呈現這50個改變曆史的心理學實驗。我設想著,書中的每個章節都會像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講述實驗的緣起、研究者的構思、實驗的執行過程、觀察到的現象,以及最重要的,實驗結論所帶來的革命性意義。從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到更復雜的認知實驗、社會心理學實驗,我希望能看到一個完整的圖景,瞭解這些偉大的發現是如何一步步塑造瞭我們今天對心理學的認知,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瞭教育、醫療、法律、市場營銷等各個領域。這本書無疑是一次對心理學黃金時代的緻敬,也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視角,去反思人類心智的奧秘。

评分

這本《巴夫洛夫的狗:50個改變曆史的心理學實驗》的裝幀設計,雖然簡潔,卻透露齣一種嚴謹和專業的學術氣息。那種略帶復古的字體和排版,似乎在暗示著書中蘊含著深厚的研究底蘊和長遠的曆史價值。拿到這本書,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很多心理學界的大名鼎鼎的人物和他們的標誌性實驗。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係統性的知識框架,讓我能夠將這些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清晰的心理學發展史圖景。我設想,書中的每一章節,都將圍繞一個具有代錶性的實驗展開,詳細介紹實驗的背景,研究方法,觀察到的現象,以及最重要的,實驗結論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我特彆好奇,那些在心理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實驗,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被設計和實施的,研究者們在麵對挑戰和質疑時,又是如何堅持不懈地探索真理的。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不僅僅在於它羅列瞭多少個實驗,更在於它能否深刻地闡釋這些實驗是如何“改變曆史”的,也就是說,它們是如何從根本上顛覆瞭我們固有的認知,或者為我們理解人類自身提供瞭全新的視角,甚至是推動瞭社會變革。

评分

收到《巴夫洛夫的狗:50個改變曆史的心理學實驗》這本書,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它的內容價值。心理學作為研究人類心智和行為的學科,其發展曆程中,充滿瞭許多極具開創性的實驗,這些實驗不僅推動瞭學科的進步,更深刻地改變瞭我們對自身的認知,甚至是影響瞭社會的方方麵麵。這本書以“50個改變曆史的心理學實驗”為主題,無疑是對這些裏程碑式研究的一次係統性梳理和呈現。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嚴謹而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將這些實驗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我設想著,它會從實驗的背景、研究者的動機、實驗設計的精妙之處、實驗過程的挑戰,以及最重要的,實驗結論的深遠影響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剖析。從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到後來涉及認知、動機、社會行為等更復雜的領域,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去瞭解心理學是如何一步步揭示人類心智的奧秘,以及這些發現是如何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乍一看上去就帶著一股沉甸甸的曆史感,燙金的標題“巴夫洛夫的狗:50個改變曆史的心理學實驗”在深邃的背景色上顯得格外醒目。我拿到書時,立刻被它那厚實的紙張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這種實體書的質感,是電子書無法比擬的。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一種期待油然而生,仿佛即將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探索之旅,去探尋那些曾經顛覆我們對人類行為認知,並深刻影響瞭社會發展進程的心理學實驗。從書名中就能感受到,這是一次對心理學領域裏程碑式研究的深度梳理,每一項實驗都可能是一把鑰匙,解鎖瞭人類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秘密,或者為我們理解社會現象提供瞭全新的視角。我尤其好奇“改變曆史”這個詞的分量,究竟是什麼樣的實驗,能夠擁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是那些曾經在課堂上聽聞過的經典案例,還是隱藏在曆史角落裏鮮為人知的偉大發現?這本書似乎承諾要為我一一揭曉。我設想著,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會被帶迴到那些實驗發生的年代,感受科學傢們在簡陋條件下,憑藉智慧與毅力,一步步揭示心理奧秘的艱辛與輝煌。這種跨越時代的對話,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無限的遐想和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潛入這50個實驗的奇妙世界,去感受它們帶來的震撼與啓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