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

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ouglass Cecil North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當代經濟史學術巨擘
經濟學家諾思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之關鍵著作
當今「新制度學派」的重要依據
結合經濟、政治與社會理論,深入探討政治和經濟制度

  為何不同社會之間持續存在著貧窮與富裕的差異?
  有別於傳統的新古典經濟理論,
  諾思以交易成本為基礎,提出新的個人行為假設,
  以及個人與組織的互動關係。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思,學術生涯之重要著作《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其內容結構正如書名,分成三個部分。在第一篇裡,諾思將他的制度分析架構清楚地勾勒出來,特別是他最關心的合作問題。藉由對於非正式規則開創性的分析,諾思為制度變遷的特性鋪下了理論脈絡。在第二篇中,諾思清楚說明組織在推動制度變動的作用,而對於制度變動的結果則有更複雜的看法,並且為制度變動的不可預期現象提出了解釋,他認為答案就是「路徑依賴」。第三篇的重點是綜合制度對於解釋長期經濟表現所能夠提供的功用。除了總結前面各章的內容,諾思還利用篇幅探索經濟學應該發展的方向,這些內容也就是他在諾貝爾獎領獎演說的重點。

  諾思在書末寫道:「非正式限制有其重要性。我們需要了解更多關於文化衍生的行為規範,以及它們如何與正式規則互相影響,才能給這些問題找到更好的答案。我們才剛剛開始嚴謹地研究制度。」最後仍不忘提醒學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道格拉斯‧諾思(Douglass C. North)


  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20年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1942、1952年先後獲加利福尼亞大學學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經濟史雜誌》副主編、美國經濟史學協會會長、國民經濟研究局董事會董事、東方經濟協會會長、西方經濟協會會長等職務。歷任華盛頓大學經濟學教授、聖路易大學魯斯法律與自由教授及經濟與歷史教授,現任華盛頓大學經濟系盧斯講座教授。

  諾思是新經濟史的先驅者和開拓者,他開創性地運用新古典經濟學和經濟計量學來研究經濟史問題。他對經濟學的貢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用制度經濟學的方法解釋歷史上的經濟增長、重新論證包括產權制度在內的制度之作用、將新古典經濟學中未涉及的內容——制度——作為內生變數運用到經濟研究中,特別是將產權制度、意識形態、國家、倫理道德等作為經濟演進和經濟發展的變數,極大地發展了制度變遷理論。

  主要著作有《1790—1860年的美國經濟增長》、《美國過去的增長與福利:新經濟史》、《西方世界的興起》、《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等。由於他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獲得第25屆諾貝爾經濟學獎。

譯注者簡介

劉瑞華


  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生於1960年6月15日。1982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於1984年獲得同校的經濟學碩士學位。1990年在諾思教授指導之下完成博士論文《財產權與政府收入:台灣土地改革的研究》(Property Rights and Government Revenne: A Study of Taiwan"s Land Reform),於美國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學位。自1990年起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迄今。
 

圖書目錄

導讀
序言

第一篇 制度
第一章 制度與制度變遷緒論
第二章 合作──理論問題
第三章 制度理論的行為假設
第四章 交易成本的交換理論
第五章 非正式限制
第六章 正式限制
第七章 執行
第八章 制度以及交易和轉換成本

第二篇 制度變遷
第九章 組織、學習與制度變遷
第十章 穩定性與制度變遷
第十一章 制度變遷的路徑

第三篇 經濟成就
第十二章 制度、經濟理論與經濟成就
第十三章 經濟史中的穩定與變動
第十四章 將制度分析納入經濟史:展望與疑惑

參考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第一章 制度與制度變遷緒論
 
制度(institutions)乃是一個社會中的遊戲規則。更嚴謹地說,制度是人為制定的限制,用以約束人類的互動行為。因此,制度構成人類交換的動機。此處所謂的交換,包括政治的、經濟的及社會的行為。制度變遷則決定社會隨著時間演進的方式。所以,研究制度變遷乃是理解歷史演變的關鍵。
 
制度因素會影響經濟成就乃無可爭議。不同經濟體系長期表現的差異,是源自於制度演進的方式,也是無可爭議的。然而,由於尚未有任何分析架構將制度納入經濟學與經濟史研究,目前的經濟理論與計量史學(cliometric history)都未慎重地考慮制度因素對經濟成就的重要性。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提供這樣的一個基本架構。分析結果指出,大部分社會科學理論必須重新檢討,尤其是經濟學,同時也提出歷史變遷的新理解。
 
在本研究的第一篇,我將討論制度的本質及其對經濟(或社會)表現的影響。接著在第二篇中,我將勾勒出一個制度變遷的理論。這個理論將不僅為經濟史(或其他歷史)提供一個架構,並且也要解釋過去如何影響現在與未來、逐步的制度變化如何影響人在一個時點所面臨的選擇,以及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的本質。最後,第三篇則是完成本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解經濟體系如何隨著時間運行而獲致不同的成就。
 
I
 
制度透過其安排之日常生活的結構,而減少不確定性。由於有制度為準繩,所以當我們要招呼朋友、駕車、買橘子、貸款、做生意、出殯,或者做其他任何事的時候,知道(或者很容易學到)該如何做。假如我們在不同的國家──例如美國與孟加拉──做同樣的交易,則很快就會發現制度上的差異。以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制度界定並且限制了個人選擇的範圍。
 
制度包括人類制定來規範人際互動之限制的任何形式。究竟制度是正式的(formal)或是非正式的(informal)?答案是任一皆是,而我對兩者皆有興趣。正式的限制,譬如人類制定的規則;非正式的限制,譬如習俗與行為規範。有些制度是人創造出來的,像是美國憲法;也有些制度只是隨時間演進而來的,像是普通法(common law)。雖然為了分析起見,我們要分開來討論創立的制度與演進的制度,但我對兩者皆有興趣進行研究。此外,還有許多制度的其他特性也會被討論。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