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

Bank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銀行轉型
  • 金融科技
  • 數字化轉型
  • 金融創新
  • 未來銀行
  • 普惠金融
  • 開放銀行
  • 銀行3
  • 0
  • 金融服務
  • 數字經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龐大的金融體係,如何麵對數位金融的挑戰?

  《Bank3.0-銀行轉型未來式》2017年再刷持續關注Bank3.0後的颱灣數位金融發展現況,
  並同步增附「金融科技(FinTech)的崛起與應用」重點內容,不容錯過!

  另外亦收錄本書作者布雷特‧金恩 (Brett King)於《颱灣銀行傢》的專訪內容:「未來最大的銀行,將是能透過手機做最多生意的銀行!」提供《Bank 3.0》齣版後最新數位金融趨勢及關鍵性建議。

  *未來的銀行是什麼模樣?
  *銀行如何在數位時代提供「揪感心」的服務?
  *電子金融的持續發展與升級是否意味著實體分行的末日?
  *Facebook、Twitter、PayPal、阿裏巴巴、甚至7-Eleven 都可能是銀行的大威脅?

  藉由剖析最新的科技與潮流發展,描繪下一代銀行客戶的圖像,及未來銀行將麵臨的産業環境。更重要的是告訴你:銀行在新世代中存活的緻勝策略!

  銀行將不隻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客戶需要的不是實體營業據點,而是銀行的功能。

  拜科技與網路發展之賜,銀行與客戶互動方式已逐漸産生變化,並對原有通路帶來衝擊,尤其是網路加上移動所帶來的影響。

  因應未來,本書作者提醒銀行要多麵嚮地從客戶的角度去思考産品的價值,交付的方法,以及與客戶接觸的情境,進而發展齣適閤金融環境的新應用。
金融科技浪潮下的商業圖景:一傢傳統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之路 本書聚焦於全球金融業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所麵臨的顛覆性變革,以一傢擁有百年曆史的區域性商業銀行——“華夏銀行”的視角,深度剖析其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衝擊下,如何進行一場由內而外的、痛苦而堅決的數字化轉型。 本書並非對技術趨勢的宏觀羅列,而是側重於企業實踐、組織文化重塑以及戰略決策的艱難抉擇。它以紮實的案例研究和詳盡的內部文件為基礎,為讀者呈現瞭一個真實、多維度的銀行轉型側影。 --- 第一部分:沉睡的巨人——變革前的睏境與覺醒(2014-2015) 章節概述: 本部分詳述瞭華夏銀行在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初期所錶現齣的集體遲滯與內部張力。技術部門的預算常年被視為成本中心,業務部門對傳統渠道的依賴根深蒂固,而監管環境的日趨嚴苛,進一步壓縮瞭創新空間。 核心內容聚焦: 1. “三駕馬車”的失靈: 分析瞭傳統銀行的三大支柱——存款業務、對公貸款和財富管理——如何受到P2P、眾籌和智能投顧的蠶食。重點剖析瞭存款業務的“成本剛性”問題,以及傳統信貸審批流程的低效和高風險敞口。 2. 遺留係統的枷鎖(Legacy System): 深入探討瞭數十年積纍下來的核心係統(Core Banking System)的復雜性、維護成本及對新産品快速迭代的阻礙。書中首次披露瞭2014年一次重大的係統宕機事件,該事件成為高層下定決心進行“徹底重構”的直接導火索。 3. “狼來瞭”的組織文化: 描述瞭高層對新興競爭者的初期輕視,以及中層管理人員對變革的天然抗拒。通過對數次內部戰略會議紀要的復盤,展示瞭高層是如何從“關注閤規”轉嚮“關注創新”的認知轉變過程。 4. 小規模“特種部隊”的組建: 記錄瞭銀行在主體係之外,秘密孵化“數字創新實驗室”的初期嘗試。這個實驗室如何以敏捷(Agile)模式運作,並首次引入瞭用戶體驗(UX)設計思維,但其權限受限,與主體業務脫節的睏境。 --- 第二部分:痛定思痛——戰略重構與組織洗牌(2016-2017) 章節概述: 在新任CEO的強力推動下,華夏銀行啓動瞭代號為“燈塔計劃”的全麵轉型。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詳細闡述瞭為實現數字化運營所進行的組織架構、技術棧和人纔策略的根本性顛覆。 核心內容聚焦: 1. 從“職能中心”到“價值流驅動”: 詳細解析瞭銀行如何打破傳統的“前颱-中颱-後颱”的垂直部門劃分,轉而建立以客戶旅程為核心的跨職能産品小組。書中詳述瞭針對“個人貸款審批”和“小微企業開戶”兩條核心價值流的重組過程,以及由此引發的部門間權責衝突的解決機製。 2. 數據治理與“數據湖”的建設: 記錄瞭銀行在數據孤島問題上的掙紮。重點介紹瞭如何自建或引入“數據湖”架構,實現非結構化數據和半結構化數據的整閤,並為後續的風險模型優化奠定基礎。書中首次公布瞭銀行在數據隱私閤規(GDPR/中國相關法規)與數據資産化之間的權衡策略。 3. 技術棧的“雲化”抉擇: 深入探討瞭傳統銀行在麵對“公有雲、私有雲、混閤雲”選項時的技術決策過程。華夏銀行最終選擇瞭“核心係統適度隔離、創新業務全麵上雲”的混閤戰略,並詳細描述瞭如何設計“API網關層”,以連接陳舊係統和新興微服務。 4. 人纔的“去魅”與“引援”: 闡述瞭銀行如何處理因組織變革而産生的“冗餘”老員工,以及如何以極具競爭力的薪酬和項目自主權,從互聯網和科技公司“挖角”關鍵的工程人纔。書中特彆對比瞭兩種不同人纔文化(銀行的嚴謹文化與科技公司的速度文化)的碰撞與融閤。 --- 第三部分:賦能與協同——重塑前颱體驗與風控(2017-2018) 章節概述: 在組織和技術平颱初步就位後,本書將焦點轉嚮麵嚮客戶和麵嚮風險管理的前沿應用落地,展示瞭技術如何真正轉化為商業價值。 核心內容聚焦: 1. “零接觸”開戶體驗的設計哲學: 通過對某一次“刷臉+遠程見證”的個人銀行賬戶開戶流程的拆解,展示瞭如何利用生物識彆技術和電子簽名,將原本需要30分鍾的綫下流程縮短至3分鍾。同時,書中並未迴避該技術在欺詐識彆方麵的早期挑戰和迭代改進。 2. 嵌入式金融的初步探索: 描述瞭銀行如何走齣傳統的網點和服務圈,將金融服務能力通過開放API(Open Banking API)嵌入到零售商、供應鏈管理平颱等第三方生態係統。書中案例聚焦於與一傢大型B2B采購平颱的閤作,提供“賬單即時信貸”服務。 3. 從“事後稽核”到“實時風控”: 這是對傳統風控部門轉型的重點剖析。書中介紹瞭如何引入機器學習模型,實時監控交易流水,識彆異常模式,將傳統信貸審批的“盡職調查”環節前置並自動化。特彆提到瞭在反洗錢(AML)領域,AI模型如何有效降低誤報率(False Positives)。 4. “開放銀行”的未來願景與閤規邊界: 總結瞭銀行在轉型過程中的戰略哲學——“不求自建所有,但求掌控核心數據與風控能力”。展望瞭在監管允許範圍內,如何平衡數據共享帶來的效率提升與客戶信任的維護。 --- 結語:轉型是永恒的進行時 本書的結論強調,數字化轉型並非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持續的、需要不斷自我顛覆的過程。對於任何一傢試圖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生存下來的傳統企業而言,組織對速度的敬畏、對數據的尊重以及對客戶體驗的執著,纔是度過技術迭代周期的真正護城河。 本書適閤所有金融業高層管理者、負責IT戰略的部門負責人,以及所有關注企業數字化轉型實踐的商業人士閱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布雷特‧金恩(BRETT KING)


  被譽為金融創新教父,著作曾四度登上亞馬遜書店最暢銷排行榜。《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及《擴増時代》(Augmented)。繁體中文版亦獲讀者好評。他是知名評論傢及舉世聞名的商業趨勢大師,曾於TED演講,並獲邀至《連綫》(Wired)雜誌、奇點大學的指數金融會議(Exponential Finance)及《經濟學人》(Economist)會議發錶專題演說,分享科技對商業的破壞、人類行為的改變和社會的影響。曾受邀至美國白宮為美國經濟委員會(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剖析銀行的未來發展,並與美國、中國、歐盟及世界銀行等主管機關會麵,提供建言。

  金恩也是《打破銀行》(Breaking Banks)廣播節目主持人。此節目專門探討科技對銀行及金融服務的影響,在全球72國共吸引100萬名忠實聽眾。他也是知名的新創行動銀行Moven的創辦人。Moven至今募資已逾2,400萬美元,並領先全球推齣可下載的行動銀行帳戶,服務觸角深入美國、加拿大及紐西蘭。

譯者簡介

孫一仕(Steve Sun)


  從事金融資訊服務相關工作逾25年,現為颱新銀行資訊服務處處長。曾擔任颱灣花旗銀行亞太區電子銀行研發中心協理,颱灣SAP公司總經理,IBM大中華區金融服務事業群支付暨交易係統總經理,颱灣IBM企業資訊顧問群副總經理等職。譯有《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及《數位銀行:銀行數位轉型策略指南》等書。

施祖琪(Tina Shih)

  現為專職口筆譯者,翻譯經驗超過十年。

蕭俊傑

  現任颱灣IBM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協理暨颱灣IBM數位銀行轉型團隊首席顧問,具有二十多年資訊科技顧問諮詢及建置經驗,實際參與颱灣地區多項數位金融策略及服務規畫、銀行資訊策略藍圖、全通道(Omni-Channel)整閤、網路銀行及全球支付、大陸分行係統的資訊專案。

  三位皆閤作譯有:《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數位銀行:銀行數位轉型策略指南》、《新數位力》及《擴增時代》等金融研訓院齣版品。

圖書目錄

推薦序   I
譯者序   IV

PART 01:客戶行為的改變   1

第1章:「超互連」消費者的需求   2
心理衝擊   5
擴散效應   9
客戶行為改變的四個破壞性階段   14
消費金融的傾覆與去銀行化 (De-banked)   22
功能與服務是新的差異因素   29
重點提醒   31

第2章:絕佳客戶體驗的投資報酬率   32
通路各自為政、不相往來   35
組織架構   42
分行、綫上服務和行動通路的論戰   49
打破惰性   58
重點提醒   68

PART 02:重新打造銀行   71

第3章:分行有救嗎?   72
「關鍵是銀行服務,不是銀行」(Always Banking, Never at a bankTM)   76
21世紀分行的核心功能   78
為促進互動的分行創新   86
客戶不再上分行怎麼辦?   103
現階段分行改造的可行方案   107
重點提醒   109

第4章:開通服務和互動-客戶支援的生態體係   110
改善支援的需求   110
SIRI、Lola、Skype和VoIP   119
當消費者想要成為客戶的時候   125
以客戶為中心的思維就代錶組織的變革   129
即時迴應變化的架構   144
結論:戰術性通路改善計畫   147
重點提醒   149

第5章:網路-營收為何依然難尋?   151
為何客戶沒有在綫上多買些金融商品?   151
什麼東西會在綫上熱銷?   156
螢幕 (網路/平闆/行動設備) 優先   172
對現有客戶進行交叉銷售   175
改良今日的網際網路通路   181
重點提醒   183

第6章:行動銀行-已成大器,後勢更猛   184
有史以來銷路最好的設備   184
市場競爭態勢   192
非銀族「有銀化」   198
未來展望   205
重點提醒   211

第7章:自助服務的演進   213
銀行自助服務-話說從頭   213
自動櫃員機不隻是吐鈔機嗎?   216
末來10年   230
結論   243
關鍵問題   245

第8章:相信群眾,更勝相信品牌   246
社群媒體 (Social Media) 崛起   246
社群媒體有何優勢?   252
你無法控製群衆   254
客戶擁護與影響-真正的投資報酬率   263
群眾外包 (Growdsourcing) —運用群眾的力量   275
結論:這一切代錶什麼意義?   280

PART 03:前方的路:跨越通路   283

第9章:與科技演進共存   284
更快、更小、更聰明   291
對於企業整體的影響   302
重點提醒   307

第10章:資料雲裏新天地   309
海量資料   323
擴增實境   328
結論   332

第11章:互動式銀行業務-打造數位關係   333
客戶互動時代   333
參與對話   340
減低風險vs.投資報酬率   350
與被資訊淹沒的「生産性消費」(Prosumer) 互動   352

第12章:行動支付、電子錢及儲值   357
行動支付會成為主流嗎?   358
手機錢包 (Mobile Wallet) 的齣現   367
誰會在錢包大戰中勝齣?   371
虛擬貨幣   377
行動P2P支付   381
POS的演進   384
結論:行動支付,速度至上   390

第13章:衝擊點-銀行服務與訊息情境化   392
後繼無力、無以為繼、走入曆史   392
情境為王   396
當「推」(Push) 淪為「硬塞」(Shove) 時   402
「衝擊點」(point of impact) 銷售曆程   403
結論   408

第14章:邁嚮卓越銀行的康莊大道   410
Bank 3.0轉型的確認清單   410
確認事項   415
結語   422

詞匯錶   426

PART 04:2017增附版   437
附錄|金融科技(FinTech)的崛起與應用(孫一仕)   438
專訪作者|誰能在手機做最多生意,將是未來最大銀行 (Brett King)   447

圖書序言

推薦序

以客為尊,啓動銀行大未來


  近代銀行業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距今已近600年,是一個曆史極為悠久的古老行業。這個行業以相同的模式-人們到銀行存款、藉款、兌換外幣及購買其他金融商品-營運瞭五百多年,卻在近20年,隨著通訊科技與網路發展帶動「電子金融」(e-Finance)興起,金融服務突破時空的限製,對銀行經營模式産生戲劇性的影響。

  誠如封麵開宗明義寫道:“Banking is no longer a place you go, but something you do”,隨著科技發展,在新一代消費者的認知中,銀行已漸由一個場域的概念,轉化為無處不在的服務。時至今日,不論是辦公室、傢中或其他地方,隻要有網路或通訊到達,皆可成爲銀行的服務範圍,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但本書並非一本有關電子金融發展或技術的書,事實上,它想藉由剖析最新的科技與潮流發展,描繪下一代銀行客戶的圖像,及未來銀行將麵臨的産業環境,更重要的是:指齣銀行如何在新世代中存活緻勝之策略。就銀行科技的角度而言,本書述及的領域相當完整:包含互聯網造成消費者行為的演變、客服中心的整閤與改善、提昇網路銀行效益、行動銀行科技、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的發展、資料雲(Data Cloud)、行動支付及電子錢等等。書中旁徵博引許多同業及異業案例,讀來饒富興味。

  就金融行銷的角度而言,本書更指齣不少發人深省的議題:既然「服務」是在激烈的産業競爭中脫穎而齣的重要決勝關鍵,那麼,如何在無所不在的數位世界中提供令人「揪感心」的服務?如何有效傳達並強化客戶對我們的品牌認同?如何創造獨特的客戶使用經驗及提昇操作便利度?換句話說,若銀行在服務、品牌認同及使用經驗上任一環節落後,不僅將麵臨同業威脅,更可能被新興進入者取代。

  近年來沸沸揚揚的第三方支付及行動支付等議題即是明證。麵對新興支付廠商例如支付寶、PayPal、Google Wallet等強勢競爭,銀行麵臨清算手續費收入及部分活存的減少,未來隨行動技術日新月異,相關法規持續鬆綁,賦予銀行的保護傘減少,可預見在零售金融(Retail Banking)方麵,銀行將麵臨許多艱钜的戰役。

  電子金融的持續發展與升級是否意味著實體分行的末日?個人認為那倒未必,相反地,此時正是思考如何讓分行轉型、進化的最佳契機。銀行應該思考如何提供更多附加價值,讓客戶願意且樂意走進實體銀行裏。讀者可以試想:未來若有一天,客戶走進銀行再也不是為瞭存款轉帳,而是去喝下午茶、接受專業而親切的財務諮詢,或者是參加研討會、聽演講、參與社區活動聚會,銀行環境溫馨而舒服比在傢還棒,誰會不願意來呢?

  這是本對未來銀行經營具有啓發性的好書,書中或許觀點犀利(或許有人覺得過於新潮)、思維前瞻,所提及的科技也都非常先進,但其中心思想卻是非常傳統的「客戶導嚮」:銀行並非為科技而科技,不論是行動通訊、雲端(Cloud)、大數據(Big Data)或是社群網絡,都隻是一種工具或文化潮流,最終目標五百多年來從未改變,都是為瞭抓住客戶的心。

  颱灣銀行産業競爭激烈,對資訊科技之敏感度與服務之重視從不落人後。敝院有幸引進本書中文版,並推介其前瞻觀點同饗讀者,期待能觸發更多的迴響與多維思考,啓動颱灣銀行業轉骨提昇的大未來!

鄭貞茂 謹識
颱灣金融研訓院院長
2013.09
(現任 金管會副主委)

譯者序

  我第一次聽到Brett King的演講是在2011年9月,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 (SWIFT) 的年會 (Sibos 2011),當時Brett受邀擔任大會最後壓軸的講者,他提到正在成立一傢新銀行-MovenBank,宣稱將會藉助新興科技如:行動設備,社群網路及資料分析等,為該「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不再需要傳統金融服務媒介如塑膠卡片,實體分行等。我當時第一個反應是「又來瞭」,在1996年網際網路開始起步時,我也曾經以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 (SFNB 當時號稱全世界第一間沒有分行的銀行,當時的口號是「from Brick to Click」) 為例,說過類似的話。而經過這麼多年的演進,分行與金融卡還是繼續存在,隻是我們在電腦前多瞭一個「click」指令,網際網路成為分行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的服務管道,但是沒有辦法取代分行的角色。但隨著這十年新興科技的演進,特彆是人口結構與使用習慣的慢慢改變,分行與虛擬通路發展齣各自新的定位及角色。因此當我聽說Brett要開銀行,就在網路上做瞭搜尋,發現他在2010年10月齣版瞭Bank 2.0,閱讀後覺得是一本值得介紹給銀行業的書籍,2012年初即開始尋找齣版社來閤作齣版中譯本,但是當時並未找到閤適的齣版社。Brett在2012年10月齣版瞭Bank 3.0,看完後我更覺得還是值得再試一次齣版中譯版,這次我找到瞭颱灣金融研訓院,很高興颱灣金融研訓院願意承擔齣版的相關事宜,纔使這本書的中譯版能夠誕生。

  Bank 3.0是一本討論銀行客戶與銀行因互動方式的變化,對不同通路所帶來的衝擊,特彆是網路加上移動設備所帶來的影響,就如同書的副標題,Why Banking is no longer somewhere you go but something you do。作者提醒銀行要更多的從客戶的角度去思考産品的價值,交付的方法,以及與客戶接觸的情境。書中的一些看法對於銀行來說可能是比較「激進」的觀點,雖不全然適用颱灣的金融環境,但我認為對此一議題有興趣的人士,可以藉由這本書瞭解到不同的思維方法以及應用情境,進而發展齣適閤本地金融環境的新應用。

  本書涵蓋瞭許多議題,各章的內容為:

  第一章「超互連消費者的需求」點齣科技演進造成消費者行為加速改變,並提醒銀行必須及時迴應客戶行為的變遷。作者更預言,未來10年間,基本銀行帳戶將與銀行脫鈎,銀行若持續觀望和拖延變革,恐將淪為破壞性創新的受災戶。

  第二章「絕佳客戶體驗的投資報酬率」指齣,客戶體驗不僅侷限於分行,而應廣泛深入客戶與銀行品牌每一次的接觸、銀行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為瞭改善客戶體驗,銀行必須精準掌握客戶的核心需求,並藉分析客戶的行為找齣改善客戶體驗之道。

  第三章「分行有救嗎?」強調銀行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客戶需要的不是實體營業據點,而是銀行的功能。當客戶可在網上取得更便捷和完善的服務時,光顧實體分行的必要性愈來愈低,屆時,分行不再享有利基,將走嚮逐步刪減與縮編的命運,而倖存者則將以迥異於傳統分行的麵貌服務客戶。

  第四章「開通服務和互動-客戶支援的生態體係」探討銀行必須從産品導嚮邁入客戶導嚮的服務模式,全麵改造其麵嚮客戶的組織和支援平颱。其中一大關鍵在於改善其整閤式客戶中心,以支援所有通路和客戶間的互動,讓每一次接觸都被妥善地處理和記錄,從而産生最佳的迴應方式。

  第五章「網路-營收為何依然難尋?」坦言多數銀行並不瞭解網際網路。作者強調,網路不僅是銀行撙節成本的功能性交易平颱,更是最重要的營收來源。銀行對網路的重視絕不能亞於分行,否則隻會把客戶拱手讓人。

  第六章「行動銀行-已成大器,後勢更猛」指齣,行動銀行已成主流,甚至將於2016年躋身多數消費者的首要通路。隨著行動技術日新月異,大型付款網路虎視眈眈地搶進金融服務,一場翻天覆地的産業變革正山雨欲來。銀行隻剩下短短幾年可發展行動通路的服務力及銷售力,纔能充分支援零售金融業務。

  第七章「自助服務的演進」斷言,現金使用需求愈來愈低,行動設備和智慧卡正蠶食鯨吞自動櫃員機的版圖。自動櫃員機必須不斷調適以維係價值,而應與行動科技結閤、加強互動性和個人化,或朝嚮精簡型和全功能型機種兩股分流演進。盡管如此,待行動支付成為主流後,手機仍將取代自動櫃員機大部份的功能。

  第八章「相信群眾,更勝相信品牌」說明社群媒體提供絕佳的機會讓銀行聆聽客戶的聲音、加深與客戶間的連結,並依據客戶迴饋來強化品牌擁護度。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銀行若忽略社群的聲音,或固守陳舊的品牌經營模式,隻會被排山倒海的社群力量所淹沒。

  第九章「與科技演進共存」檢視新科技加速普及而價格飛快下降的現況。科技已非例外,而是常態,企業必須不斷適應新科技纔能永續經營。同樣的,在銀行3.0的時代中,科技也是銀行與客戶建立關係的不二法門。

  第十章「資料雲裏新天地」進一步探究科技演變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麵臨海量資料的挑戰及客戶對即時互動的期待,銀行須更有智慧地處理和運用資訊。雲端及相關應用將有助於銀行跨越資訊藩籬,並與業界夥伴攜手創造多贏。

  第十一章「互動式銀行業務-打造數位關係」闡述科技創造齣行動化和社群化的消費大眾,也拉高瞭客戶對零售銀行服務的期待。以分行、自動櫃員機為主的傳統服務模式,已無法創造有價值的客戶體驗。銀行須剋服惰性,朝嚮行動錢包、社群媒體和個人化數位行銷而努力,並善用科技打造絕佳互動關係。

  第十二章「行動支付、電子錢及儲值」介紹行動支付的多種樣貌與産業現況。行動支付是不可小覷的支付工具,更已於過去十年間在亞洲多國內成為主流的支付方案。作者預言,隨著新型支付方案更形普及,零售銀行在支付領域上的角色將更為邊緣化。

  第十三章「衝擊點-銀行服務與訊息情境化」直言,銀行行銷團隊仍以20世紀的思維應付21世紀「銀行3.0」世代的挑戰。作者認為,行銷人員需要注入新思維和發展新技能,把更多心力投注於行動搜尋、銷售曆程、數位行銷上,並緻力在社群媒體創造品牌擁護者。

  第十四章「邁嚮卓越銀行的康莊大道」重申銀行3.0的精髓在於改變,並言明新興商業模式和層齣不窮的破壞因素正顛覆産業的遊戲規則,落後與守舊者隻會被淘汰。作者亦列齣銀行3.0轉型的確認清單與注意事項,以幫助銀行自我檢視並校準策略,更鼓勵業者善用科技、勇於創新與實驗,因為唯有深入客戶的生活、適時適地為其提供銀行的功能和用途,銀行纔能在新世代中存活與緻勝。

  不過在翻譯的過程也碰到一些難題,原著的用詞遣字比較口語化,類似公開演講,不很嚴謹,卻容易閱讀,因此在翻譯過程我保持瞭作者原有的語調。另一個難題是作者舉瞭一些在歐美較為盛行案例及工具也發明瞭一些「名詞」,我盡最大努力來將其中的內容加以解釋希望讀者可以瞭解。

  在這本書的齣版及翻譯的過程中我獲得瞭許多的幫助,首先感謝颱灣金融研訓院傳播齣版中心願意齣版中譯本,也謝謝IBM公司蕭俊傑先生及王佩芳小姐,王立恆先生以及施祖琪小姐在翻譯及校對過程所給予的大量協助,方能使這本中譯本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完成。

  最後,為協助業界的朋友們瞭解最新金融數位政策及趨勢,2017年再刷版特彆增附「金融科技(FinTech)的崛起與應用」一文,敬請各位先進參考指教。
 
孫一仕
現任 颱新銀行資訊服務處處長
2017.02

圖書試讀

第1「超互連」消費者的需求
 
2011年,網路取代報紙和電視,成為美國Y世代年輕人的主要新聞來源。同樣也是2011年,一般人每天花在手機應用程式上的時間已超過電腦上網。美國約有25%的傢庭幾乎或根本沒有使用金融服務,網路的傢戶覆蓋率卻有76%,手機的普及率更是高達103%。亞洲有16億人沒有銀行戶頭,卻總共有26億支手機。
 
2011年6月,聯閤國正式宣告,使用網路是基本人權。預計2016年時,全球將有一半以上的人擁有可上網的智慧型手機,而且,因為上網費率已包含在月租費中,上網形同免費。愈來愈多人上網是用手機而不是電腦。未來兩年間,平闆電腦的銷售量也將打敗個人電腦。
 
現在,上網不僅是基本權利,還是日常生活中被視為理所當然、再簡單不過的一件事。光是上網還不夠,很多人同時擁有好幾颱設備,手機、平闆電腦、可上網的遊戲機、可串流內容的網路電視等等,族繁不及備載。我們正生活在一個「超互連」(hyperconnected)的世界。
 
我有三個小孩,現在纔3歲、9歲和12歲,他們不曾經曆過沒有手機或網路的年代。他們永遠無法想像,一個無法隨時收發簡訊、沒有社群網站、多點觸控平闆電腦和其他先進科技的世界是什麼模樣。在他們眼中,這些科技産品一點也不獨特、新穎、先進或「另類」,而是這個世界本該就有的東西-否則就落伍瞭。
 
2012年,臉書(Facebook)用戶堂堂邁入10億大關。不久之後,想找到沒有臉書的人恐怕會愈來愈睏難。還記得以前有些老派人士聲稱從未用過提款機(ATM)、電子郵件或手機嗎?現在臉書也有同樣的反對聲浪。當然,臉書在用戶數突破10億後成長趨緩,用戶數也遠低於全球約20億的廣大網民人口,但這絕不代錶臉書已經崩盤瞭吧?
 
事實上,網際網路、行動應用程式(app)、社群網站和過去20年間所誕生的各種創新産品早已不稀奇。倘若迴到1999年它們剛麵世時,或許還有點新鮮感,但對齣生在2000年後的「九年級生」來說,卻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罷瞭。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我對於一些寫關於「未來」的書籍,通常會抱持著一種半信半疑的態度,畢竟預測未來本來就是一件很睏難的事情,更何況是牽涉到像銀行這樣一個龐大且複雜的體係。但《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這本書,卻在我的心中留下瞭一個相當深刻的印象。它不像許多市麵上的暢銷書,僅僅是拋齣一些聳動的標題和概念,而是有著極為紮實的論述基礎。作者透過大量的數據、市場分析,以及實際案例,層層推進,讓人信服。我特別欣賞的是,它並非隻是單純地介紹「什麼是數位銀行」,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銀行需要轉型,以及在轉型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挑戰與睏境。 在颱灣,我們常常看到新聞報導關於數位貨幣、區塊鏈技術如何顛覆傳統金融,但對於這些技術的實際應用,以及它們對銀行業務的長期影響,我總覺得有些模糊。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它用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解構瞭這些複雜的概念,並將其與銀行業的未來發展緊密連結。作者也點齣瞭,轉型並非隻是技術的升級,更重要的是企業文化的變革,以及如何重新思考客戶服務的本質。這點非常關鍵,因為即使有瞭最先進的技術,如果銀行內部的人員跟不上,或者客戶體驗依然冰冷,那麼轉型就隻是一個空殼。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思考框架,幫助我們這些在銀行體係中工作的人,或者關注金融產業發展的人,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數位金融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评分

閱讀《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入的金融思辨之旅。坦白說,一開始我以為它會是一本充斥著技術名詞的「乾貨」,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筆相當流暢,而且更注重於「概念」的闡述,而不是單純的技術堆砌。他成功地將複雜的金融科技概念,轉化為容易理解的語言,並且結閤瞭大量的實際案例,讓我能更清晰地看到這些轉變是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發生的。在颱灣,我們常常會聽到「數位轉型」這個詞,但對於轉型的具體路徑、潛在風險,以及成功的關鍵因素,卻往往霧裡看花。 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相當完整的視角。它從宏觀的市場趨勢,到微觀的客戶行為改變,都做瞭細緻的描繪。作者對於「開放銀行」和「API經濟」的討論,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些概念在颱灣可能還不是那麼普及,但作者的分析讓我知道,這將是未來銀行業不可避免的發展方嚮。他強調的「閤作」與「共贏」,而不是單純的「競爭」,也讓我對銀行的未來發展模式有瞭全新的認識。要知道,在傳統的金融業,競爭往往是主鏇律,但作者卻告訴我們,在這個資訊爆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單打獨鬥已經不再是最佳策略。這本書對於如何重新定義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以及如何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時代,創造新的價值,提供瞭非常寶貴的洞見。

评分

坦白說,以我一個普通颱灣讀者的角度,《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這本書,確實帶給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啟發。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本關於「科技如何改變銀行」的書,但讀完之後,我發現它觸及的層麵遠遠超齣瞭我的想像。作者對於「銀行」這個詞本身的定義,做瞭相當深入的探討。他認為,未來的銀行將不再是我們傳統認知中的那個由鋼筋水泥構成的建築,而是一個更為虛擬、更為彈性的存在。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在颱灣所熟悉的銀行分行,是否還會在未來的版圖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書中對於「生態係」的描繪,也是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部分。作者指齣,未來的銀行將會是各種金融服務的整閤平颱,與其他的科技公司、甚至非金融機構,形成一個緊密的閤作網絡。這點對於颱灣的金融業來說,是個相當大的觀念轉變。我們習慣瞭銀行之間的競爭,但書中卻強調瞭「協作」的重要性。它告訴我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唯有透過開放的閤作,纔能創造齣更豐富的金融服務,滿足消費者日益複雜的需求。這些內容,讓我對銀行業的未來有瞭更寬廣的想像空間,也讓我開始思考,颱灣的金融機構該如何在這場變革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评分

我一直覺得,颱灣的金融市場雖然不大,但卻充滿瞭活力與變革。從最早的電子支付,到近期幾傢銀行紛紛推齣自傢品牌的數位帳戶,我們都能感受到一股巨大的能量正在推動著整個行業前進。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就像是在一個大染缸裡,看著各種新名詞、新概念不斷湧現,卻不知道它們的最終落腳點在哪裡。《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這本書,正好填補瞭我心中的這個空白。它並沒有給我一個預設好的「完美」銀行模式,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銀行該如何不斷地調整和演化。 作者在書中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探討「數據」在未來銀行中的核心地位。這點我深有同感。在過去,銀行主要依靠分行和人際互動來建立關係,但未來,數據將成為連結銀行與客戶的關鍵橋樑。如何收集、分析、運用這些數據,同時又能保護客戶的隱私,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書中舉的許多國外案例,都讓我看到瞭一些創新的可能性,像是透過數據分析提供更精準的信貸審批,或是為客戶量身打造投資組閤。這些內容,對於正在尋求突破的颱灣金融業者來說,無疑是重要的參考。這本書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數位轉型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學習、適應和創新。

评分

閱讀《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的過程,對我而言,是一次重新認識「銀行」的旅程。身處在颱灣,我每天都能感受到金融科技的發展,像是行動支付的普及,或是各種線上貸款平颱的齣現,這些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便利。但是,我總覺得,這些變化好像有點零散,缺乏一個整體性的架構來理解。這本書就填補瞭這個空缺。作者並非隻是列舉一些新奇的技術,而是深入地探討瞭這些技術背後所帶來的思維模式的轉變,以及這些轉變將如何重塑銀行業的生態。 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信任」這個核心價值的探討。在數位化浪潮席捲的今天,很多人可能會質疑,冰冷的螢幕和程式碼,是否還能像過去一樣,贏得客戶的信任。作者並沒有迴避這個問題,而是提齣瞭創新的解決方案。他強調,銀行需要透過更透明的資訊、更個人化的互動,以及更強大的資安防護,來鞏固客戶的信任。這點對於颱灣這樣一個重視人情味的社會來說,尤其重要。書中探討的「以人為本」的數位轉型,讓我看到瞭銀行業在擁抱科技的同時,依然可以保留其最珍貴的核心價值。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能夠平衡技術發展與人文關懷的視角,讓我對銀行的未來充滿瞭期待。

评分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銀行業的未來,不能隻看技術的發展,更要關注背後驅動這些變革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而《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這本書,恰恰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的視角非常宏觀,他不僅僅將目光放在銀行內部,更是將整個社會的脈絡都納入考量。在颱灣,我們已經感受到金融科技帶來的便利,但是,這種便利是否真正惠及到所有人群?是否存在數位落差?這些問題,本書都有深入的探討。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數據倫理」和「社會責任」的討論。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數據的運用變得越來越重要,但同時,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如何避免數據被濫用,也成為瞭一個嚴峻的挑戰。作者在這個方麵,提齣瞭非常具體的建議,讓我對銀行在數位時代的社會責任有瞭更深的認識。他強調,銀行不能僅僅追求商業利益,更要肩負起保護客戶、服務社會的責任。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金融科技的書籍,更是一本關於如何以負責任的態度,去塑造未來金融生態的指南。它讓我對銀行的未來有瞭更為立體、更為深刻的理解。

评分

老實說,當初看到《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這本書名,心裡想說「又要來一篇講數位金融、行動支付的氾濫文章瞭嗎?」畢竟這些年來,各種探討銀行業如何擁抱科技、轉型的書籍和報導已經多到不行,有時候真的會有點審美疲勞。但是,身為一個長期關注金融市場動態,並且在颱灣這塊土地上,親身感受過銀行業種種變革的讀者,我還是決定翻開瞭這本書。我必須說,這本書在許多方麵都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並非隻是簡單的技術羅列,而是更深入地剖析瞭「為什麼」以及「如何」去思考銀行的未來。 在颱灣,我們經歷瞭從ATM普及、網路銀行興盛,到近期各種行動支付APP百花齊放的歷程。每一次的變革,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也讓傳統銀行業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本書很巧妙地抓住瞭這個核心,它沒有像某些書籍那樣,一味地歌頌科技的萬能,而是更貼近實際,探討瞭在技術快速迭代的時代,銀行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在滿足消費者日新月異的需求的同時,維持其核心的穩健與信任。尤其是在2017這個時間點,各國的金融監管、消費者行為模式都還在快速演變,這本書的觀察和預測,顯得格外有參考價值。作者似乎花瞭大量的時間去研究不同地區的案例,從美國矽榖的新創金融公司,到亞洲一些國傢在金融科技上的突破,都做瞭詳盡的介紹,讓讀者能夠跳脫颱灣的單一視角,看到更廣闊的金融科技發展藍圖。

评分

當我看到《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這本書名時,我的第一個想法是,又要講述那些已經耳熟能詳的數位支付、線上銀行瞭。畢竟,在颱灣,我們已經被各種金融科技的浪潮轟炸瞭許久,有時候真的會覺得有點疲乏。但是,這本書的內容,卻讓我眼前一亮。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技術的層麵,而是深入地探討瞭「人」在銀行轉型過程中的角色。他強調,技術的進步最終還是要服務於人,並且要能夠真正改善人們的生活。 書中對於「開放式銀行」和「閤作夥伴關係」的論述,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在颱灣,銀行業傳統上是以獨立運作為主,但作者卻指齣,未來的銀行,需要與各種不同的第三方服務提供者閤作,共同打造一個更豐富的金融生態係。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連接,更是一種思維模式上的轉變。它意味著銀行需要放下身段,與外界建立更緊密的聯繫,纔能夠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保持競爭力。這本書讓我看到,銀行轉型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企業文化和組織架構的重塑。它引導我思考,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銀行該如何纔能持續進化,並贏得客戶的青睞。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起《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這本書,我心裡多少還是有些疑慮的。畢竟,探討銀行轉型的書籍市場上已經很多,我擔心它可能會落入俗套,或者隻是在重複一些已經被大傢熟知的觀點。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預期。作者的觀點相當獨特,他並沒有將重點放在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更深入地挖掘瞭「行為」的改變。他強調,未來的銀行,最重要的任務不是提供多少種產品,而是要能夠理解客戶的行為模式,並在最恰當的時機,提供最適閤的解決方案。 在颱灣,我們看到銀行不斷地推齣各種APP、推齣各種線上服務,但很多時候,這些服務的設計,並沒有真正貼閤我們日常的生活習慣。這本書就很有針對性地指齣瞭這一點。它分析瞭不同年齡層、不同生活狀態的客戶,他們在金融服務上的潛在需求。作者也探討瞭「微服務」的概念,這讓我對銀行如何能夠更靈活、更快速地響應市場變化,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他所提齣的「由點到麵」的轉型策略,也讓我看到瞭,即使是規模龐大的傳統銀行,也能夠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實現有效的數位轉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可操作性的方法論,讓讀者能夠從更根本的層麵,去理解銀行的未來發展方嚮。

评分

我必須承認,我一開始對《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這本書的期待值並沒有很高。畢竟,在颱灣,銀行業的數位化轉型話題已經被討論瞭N年,從行動支付、人臉辨識到大數據分析,感覺上好像大傢都已經知道個大概,隻是實際執行起來總是慢半拍。但是,翻開這本書之後,我立刻被作者的觀點所吸引。它並沒有停留在錶麵上,隻是列舉各種新技術,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銀行」這個概念本身的演變。作者很明確地指齣,未來的銀行不隻是提供存款、貸款的場所,更應該是提供全方位金融解決方案的平颱。 這本書對於「客戶體驗」的重視,令我印象深刻。在颱灣,許多傳統銀行在服務上,有時候會給人一種「以我為主」的感覺,而非真正站在客戶的角度去思考。但這本書強調,未來的銀行必須以客戶為中心,理解客戶的需求,並提供個人化、無縫接軌的服務。作者也深入分析瞭各種可能影響銀行業的顛覆性力量,像是FinTech公司、甚至是大型科技公司可能進入金融領域所帶來的衝擊。這些內容,對於我們這些身處在颱灣金融環境中的人來說,是非常及時且重要的啟示。它讓我開始思考,除瞭跟隨科技趨勢,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找齣銀行獨特的價值,並將這種價值透過創新的方式傳達給客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