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華洗盡,大時代下的草根生活
紀實與浪漫交織,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構造香港的另一面貌
處於五十到八十年代英治香港的蒙敏生,以鏡頭捕捉香港各方面的社會面貌。他的攝影把那時代來自大陸的左派社會形態、香港底層社會市民的情感,以及沙龍攝影的藝術方式混合一起,具有另一種社會歷史意義。
本書從蒙敏生拍攝超過十萬張底片中,精選百多幅別具意義的香港寫照及構圖。他從紀實角度紀錄香港歷史,也透過自設場景及擺拍技巧,構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形象。
本書特色 1. 精選2006年度國際攝影年展攝影師金獎──蒙敏生在幾十年的攝影生涯中百多幅別具意義的香港寫照及構圖。
2. 攝影師因為其左派特殊身分,拍攝的紀實照片有高度人民性,並反映了香港低下階層的生活面貌及政治氣候,取材方面有特色。
3. 攝影師自行設計及擺拍的造型照片,突顯其革命情懷及前衛的拍攝風格,讓讀者看到香港的另一面。
名人推薦 「蒙敏生先生通過攝影而呈現出來的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面貌,在我看來是陌生的多於熟悉的。但通過那種陌生的感覺和因此而產生的距離和疏離感,又叫我知道,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社會裏,不同背景的市民生活在不同的生活世界裡面。」──呂大樂,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社會研究講座教授
「人在天堂,很難理解地獄。蒙敏生先生的作品就在兩者間相望。憑一心熱血和有點幼稚的憧憬,碰出些創意的火花。不忘受『迫害』的勞苦大眾,也常抽空製造天堂的美女。」──劉博智,美國堪薩斯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攝影家
「蒙敏生的影像作品述說了『革命』和『生活』兩種境地,這不是『革命 + 生活』,相反,革命有革命的邏輯,生活有生活的邏輯,照片裡的人物被這兩種不同的邏輯困擾、爭奪。蒙敏生必然肯定革命的正當、合理,但出於天性和閱歷,他又不能忘情於那飄離在堅硬的革命之外的柔軟的人性區域。」──姜緯,策展人、攝影批評家
「蒙敏生的攝影是上世紀香港攝影中的一個另類。他的攝影交織著那個時代來自中國大陸的左派社會意義形態,和香港底層社會的情感,以及沙龍攝影的藝術思維方式,是一個多義的影像文本。因此,他的攝影具有難能可貴的社會歷史意義。」──鮑昆,策展人、攝影批評家
「香港是一個奇特之地,它不僅有一百年以上的殖民史,而且還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但出於各種原因,一般人對香港歷史的這種特質缺乏了解。近三十年來,香港的意義越來越為國人所熟悉。特別是九七回歸之後,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得以近距離地觀察香港。不過,香港那深邃的一面仍然不為人知。現在,通過蒙敏生的影像,香港的這『另一面』開始呈現出來,更重要的是,以蒙敏生漫長的攝影生涯和獨特的左派經歷,他所告訴給我們的,就不僅僅是香港的繁華,還有香港的掙扎。從這個意義來說,蒙敏生的『香港』是不得不知道的。」──楊小彥,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