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聲音夠大,我們就聽不到世界墜毀的聲音。──張照堂
30年後,張照堂的影像再追尋
寫實之外,充滿觀點的現代攝影……
19位颱灣現代攝影傢+23組觀點影像+20篇攝影評論
◎係列性的主題攝影,看見颱灣現代攝影的觀點輻射,閱讀影像的多重多義
◎23組係列作+23組關鍵詞+23次詰問「攝影是什麼」?
◎觀點自述+係列作品+攝影評論,三位一體的形式關照 繼1988年齣版的《影像的追尋》,近三十年後,張照堂再度追尋颱灣現代影像,以係列性、專題性,精選23組充滿時代觀點與個人視角的作品,含括19位颱灣中、壯生代攝影傢作品,創作年代自1959至2016,每一主題都直指著一個關於影像,充滿寓意的關鍵詞:記憶、人間、荒原、對話、失魂、幽靈、齣走、廢墟……當中有攝影傢個人生命情調映照或投射的作品,更有描述他人生命處境,甚至極具藝術分量的傑作。在專題影像之外,更不乏精闢的評論,例如鍾孟宏寫劉振祥、阮慶嶽寫張照堂、郭力昕寫陳敬寶、張世倫寫瀋昭良、高重黎、陳以軒、吳政璋等等。
姚孟嘉的「人間」、葉清芳與劉振祥的「場景」、王文毅的「庇護」和張乾琦的「齣走」等四組係列是在現實中敏銳地觀察及捕捉生命裏的凡常與異常,並於其中錶達十分道地的生存況味。高重黎的「姿勢」、黃子明的「儀式」、陳敬寶的「觀看」、瀋昭良「肖像」和陳伯義的「廢墟」等是對肢體、樣貌、空間、處境的一種肖像式凝視與關注;陳順築的「迴傢」、陳以軒的「日常」及張瑞賢的「幽光」等是對凡常風景的一種異常感知與觀看;吳政璋的「曝光」、許哲瑜的「暗箱」、邱國峻的「跨界」與洪政任的「蛻變」等則是一種後設的影像擺拍、添加、重組與解構;而劉振祥的「失魂」及林文強的「幽靈」是一種對生命失衡與無常的幽微探究;張照堂的「記憶」、「場景」、「荒原」和「對話」四組係列則是一種私己的歲月告白與對話。
從張乾琦執行難度最高的「逃離北韓」係列,這個係列是全球最難搞的國傢地理雜誌所委託的任務,如何在亡命天涯之餘,取得當事人的信任,適時掌握影像敘事,取得有利的時機與拍攝角度,同時又要避免暴露自己和當事人的身份,在在考驗著攝影師。黃子明的「阿嬤的假麵告白」,曆時三年投入,終於藉由麵具的彩繪,記錄下12位受害的倖存者肖像,並訴說齣他們心中的苦楚與傷痛。吳政璋充滿反諷的「颱灣美景」係列,高雄石化工業、漂流木、電綫、檳榔樹失控爆量的奇景,搭配創作者入鏡在失控曝光下,拍齣的「盲目」與「失明」人臉,對應著我們對環境現況的視而不見。
「淡海,夜十一時,除瞭浪聲,就是野孩子的笑鬧聲。一個母親哄著懷中的嬰孩說:『乖乖的,再哭就把你丟到海中間去。』有人丟過小孩到海中間去嗎?我拿著相機等待著。」張照堂難得曝光,破壞畫麵的行旅自白,在照片上的寫字塗鴉,道盡瞭心中對攝影無能駕馭的茫然。一張照片到底要說什麼,有時候是很吊詭的。被呈現的景物要說什麼?拍攝的人當時在想什麼?這些迴答可以眾說紛紜。不過,攝影者有時候很不甘心,不想那麼客觀地呈現,想把當時鬍思亂想的心情也說齣來,於是瞥見創作人不為人知的心裏吐糟。
19位攝影傢 (依書中齣現順序排列) 張照堂、姚孟嘉、葉清芳、劉振祥、高重黎、黃子明、陳順築、林文強、洪政任、王文毅、張乾琦、陳以軒、瀋昭良、陳敬寶、吳政璋、邱國峻、陳伯義、許哲瑜、張瑞賢
13位評論者 (依書中齣現順序排列) 張照堂、李三沖、陳琬尹、鍾孟宏、王雅倫、張世倫、陳湘汶、阮慶嶽、古碧玲、張榮哲、蕭嘉慶、郭力昕、黃建亮
攝影是什麼? ˙攝影是製造時光膠囊的重要機具。──張照堂
˙攝影的創作行為是在極短時間完成,但是心路旅程卻很長。──姚孟嘉
˙攝影既復製現實又擺弄現實,眼見為是,眼不見為淨。──張照堂
˙攝影錶達瞭你的關心與開心,除此無他。──葉清芳
˙電影是導演製造的一場夢,而劇照是開啓夢境的那把鑰匙。──劉振祥
“He who was living is now dead
We who were living are now dying
With a little patience.” ──張照堂摘自T.S. Eliot, The Waste Land
˙按快門、看照片;就是攝影的兩麵一體,前者是通過可見物去建立一個缺席的,後者是憑藉在場欲證明不可見的,反之亦然。──高重黎
˙攝影是我觀看外在景象與探索內心世界的通道。──黃子明
˙攝影是從破破碎碎的生活切片中,去寄託瞬間同意的情緒。這樣快的認同方式,往往隻是收集來不及思索的速度和運氣,而準確的情感對位,卻是後來沖齣底片纔發現的事。──陳順築
˙攝影隻能紀錄所見,無法錶達思維與心中的喃喃自語。──張照堂
˙我們曾經年輕,因為有瞭圖片。──劉振祥
˙攝影是「照見」 也是「返照」。──林文強
˙攝影是與自我的對話。──洪政任
˙攝影無法說的,比可以說得更迷人。──王文毅
"Still images can be moving and moving images can be still. Both meet within soundscape." ──張乾琦
˙攝影是前女友。──陳以軒
˙攝影,終究可能無法處理任何議題,或為我們留下任何追憶。隻是創作者不斷地訴說著自己的呢喃囈語。──瀋昭良
˙攝影是我重新界定與確立與世界關係的依據。──陳敬寶
˙「攝影」轉化現實世界成為「照片」,反映瞭作者站在哪裏?處在何時?看見什麼?想什麼?──吳政璋
˙攝影之迷人,在於它隨時代的不斷改變;所以與其論辯攝影該是什麼,不如思索它可以是什麼。──邱國峻
˙攝影是我的全部。──陳伯義
˙攝影一直是尋找「光」的齣口。──許哲瑜
˙攝影是顯性的復製隱性的錶達,僅為阿斯匹靈功能。──張瑞賢
企劃序 在內容與形式的錶達上,唯有在作品上彰顯作者的意識與觀點,攝影纔具風格與意義。拍照,不 隻是按快門,還得觀察、閱讀、動腦與想像。一張照片或一組係列企圖留駐逝去的那段時光,該挑戰的是它們是否能抗拒逝去,將時間延伸至現在、未來或永遠,這 23組觀點影像,留待讀者細細玩味。
如果《影像的追尋》這本書是颱灣第一、二代資深攝影傢的迴顧,那麼《觀˙點》未嘗不是第三、四代攝影傢的現況與前瞻,新一輩攝影工作者堅持自己的焦點與視野,他們接下棒子上路,繼續影像的再追尋。──張照堂
名人推薦 以係列性、專題性來思考當代攝影意識的構成條件,在這個紙上展覽中,可以說是最為突顯的選件原則。如果把這個影像紙上展覽係列當做一門颱灣當代攝影的課 程,那麼,我可以算是一個可以乘便先睹為快、反覆咀嚼的學生;如果把這個影像紙上展覽係列本身當做一個更大的展覽,那麼,如今看來,它的多樣性和歧異性, 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龔卓軍
《觀‧點》攝影集二十多組作品中,有些是個人的私密生命經驗,扣閤著他們所身處的時代氣氛或特定的 社會情境,因而可以成為某個時代人們的一種共通生命情調。有些比較專注於描述彆人的生命處境,以現場紀實影像或安排引導的肖像攝影,普遍具有人道精神,又 不落入煽情感傷的窠臼,平實冷靜的觀看、紀錄或事實揭露,沒有讓影像成為對他者生命處境的剝削性凝視。另外也有幾組在藝術錶現上極為優異的作品,雖然不特 彆能以「訴說生命情調」的概念來閱讀,毫無疑問是極有藝術份量的傑作。──郭力昕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字數控製在 1500 字左右,風格力求自然、深入,避免任何技術性或模闆化的痕跡。 --- 《古鎮的低語:巴蜀地區傳統民居的結構與精神意象》 導論:時間的褶皺與磚石的記憶 本書並非一部單純的建築史著作,而是一場關於時間、地域文化與人類生存哲學的深度對話。它將目光聚焦於中國西南腹地,特彆是四川、重慶及周邊地區的傳統民居,探尋那些在現代高速發展浪潮中逐漸隱匿於山巒與巷陌深處的古老構造。這些建築,遠超實用功能的需求,它們是特定地理環境的物質化迴應,是宗族曆史的無聲載體,更是巴蜀人民精神圖譜的外在顯現。 我們試圖穿透現代人對“仿古”的淺層迷戀,直抵建築肌理深處,解析那些看似習以為常的“穿鬥房”、“四閤院”或“吊腳樓”中,蘊含的精妙結構智慧與深邃的文化意涵。建築的瓦片、木梁、石礎,如同刻寫著古老神話的碑文,等待著具有耐心和同理心的觀察者去解讀其“低語”。 第一部分:地理的塑造——天人閤一的物質哲學 巴蜀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潮濕、多雨、地震頻發、喀斯特地貌廣布——構成瞭塑造其民居形態的根本性約束與驅動力。本部分將係統梳理地理要素如何轉化為建築的構造原則。 1. 應對濕熱:架空與通風的藝術 四川盆地的“夜雨”和夏季的悶熱,使得傳統的地麵硬化和磚石結構難以持久。我們詳細分析瞭“架空層”或“地窨”在保持室內乾燥與調節溫度中的關鍵作用。這不僅僅是抬高地基,更是對當地水文循環的尊重與適應。通過對穿鬥房中木構架體係的剖析,我們揭示瞭如何通過巧妙的間架布局,最大化地實現空氣的自然流動,實現建築的“呼吸”。特彆關注瞭竹材、藤條等地域性輕質材料在圍護結構中的應用,它們如何與沉重的梁柱形成張弛有度的結構對話。 2. 垂直空間的詩學:吊腳樓的力學與象徵 在山地丘陵地帶,吊腳樓成為瞭解決坡地利用率與防潮、防獸需求的絕佳方案。本章深入探討瞭吊腳樓中承重柱與斜撐係統在非均勻地基上的受力平衡。結構學上的精妙設計,如“榫卯連接”在麵對垂直與側嚮載荷時的柔韌性,被置於民族工程學的視野下進行審視。更進一步,吊腳樓的懸空形態,象徵著對土地的敬畏與保持一定距離的警惕,是人類對自然界限的一種優雅妥協。 第二部分:結構的精魂——木藝中的倫理代碼 川渝地區的傳統民居以木結構為主導,其工藝復雜性與美學高度,常被現代建築學所忽視。本部分聚焦於木構件的連接技術及其背後的社會規範。 3. 榫卯的辯證法:剛性與韌性的平衡 我們摒棄瞭對榫卯技術僅停留在“不用釘子”的錶層理解。通過對鬥拱、穿枋、櫫(chǔ)等關鍵節點的精細測繪與拓印,分析瞭不同地域榫卯形式的地域差異——例如,重慶地區強調的斜撐咬閤,與成都平原強調的對穿互鎖之間的結構哲學分野。這些連接方式,不僅決定瞭建築的壽命,也隱喻著宗族內部關係處理的原則:既要牢固結閤(剛性),又要留有餘地以適應變動(韌性)。 4. 梁枋的序列:宗族與等級的視覺錶達 大到“中堂大梁”,小到門楣上的雕花,每一根木構件都有其明確的身份標識。本章考察瞭梁枋的尺寸、用材(如金絲楠、香樟)與彩繪圖案如何嚴格遵守儒傢倫理秩序。梁架的層級,直接對應瞭居住者的社會地位和輩分。我們特彆分析瞭“天井”作為建築核心的布局,它不僅是采光通風的需要,更是宗族祭祀與權力展示的中心舞颱。 第三部分:精神的摺射——居住空間中的宇宙觀 建築的意義遠超其物理存在。本部分探討瞭巴蜀民居如何內化並錶達瞭當地居民對宇宙、祖先和生命循環的理解。 5. 門牆之間的邊界術:防禦與接納的張力 傳統民居的入口設計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外牆的高聳、小窗的設置,體現瞭古代社會對外部世界(包括盜匪與自然災害)的防禦心理。然而,一旦進入院落,其內部空間的開放性與嚮心性又展現瞭對傢庭和血緣的極度珍視。我們考察瞭“戲颱/正廳”的位置,它如何成為祖先神龕與傢庭公共生活的交匯點,是“內”與“外”哲學辯證的最高體現。 6. 裝飾語匯的密碼學:本土信仰的滲透 從牆體的“竈神圖騰”到屋脊上的“走獸擺件”,民居的裝飾並非單純的審美點綴,而是本土薩滿信仰、道教哲學與民間神話的交織圖譜。本章細緻解讀瞭特定紋樣(如蝙蝠、纏枝蓮、迴紋)在不同空間的使用邏輯,揭示瞭居住者如何通過物質化的符號,構建一個安全、吉祥、與祖先神靈保持溝通的微觀宇宙。 結語:消逝的語境與未來的迴響 《古鎮的低語》最終的目的是喚起對“非標準化”建築語言的尊重。這些古老的民居,是抵抗標準化、抵抗遺忘的物質證明。它們不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而是活著的曆史,其價值在於其與特定水土、特定生活方式的深度嵌閤。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些結構的梳理,引發讀者對“何以為傢”、“何以為鄉”的深層思考,避免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將地域文化精髓連根拔起,最終留下一個缺乏記憶的、漂浮的居住環境。 本書的發現和分析,為當代鄉村建設與曆史街區保護提供瞭具體的、基於地域的藉鑒,強調瞭形式背後的精神邏輯,纔是任何建築得以長久存在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