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嵩慶日記(一)1947-1950[精裝]

吳嵩慶日記(一)1947-1950[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日記
  • 迴憶錄
  • 曆史
  • 民國史
  • 近代史
  • 個人史
  • 吳嵩慶
  • 傳記
  • 史料
  • 珍貴文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吳嵩慶(1901-1991),浙江鎮海人。上海滬江大學、巴黎大學畢業,曆任航空委員會經理處處長、軍政部軍需署副署長兼兵役部經理處處長、湖北省政府財政廳廳長、聯勤總部財務署署長、聯勤總部副總司令、唐榮鋼鐵公司董事長等職。吳嵩慶自1947年至過世前都有寫日記的習慣,本書收錄最初四年的日記,時間涵蓋其於湖北省財政廳廳長任上的第三年,以及聯勤總部財務署署長的頭三年,期間並曾涉入國府黃金運颱灣的過程,是為國共內戰時期的一手史料。
江南遺夢:民國都市生活剪影 本書介紹 本書並非關於吳嵩慶先生在特定時期的日記記錄,而是一部追溯民國時期江南地區,尤其是上海、南京等都市繁華與變遷的影像誌。它以詳盡的筆觸,描摹瞭一個特定時代下,知識分子、商人、手工業者乃至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圖景,旨在重現那個充滿矛盾、活力與哀愁的“黃金時代”的側影。 一、 都市的脈搏:燈紅酒綠與市井煙火 本書細緻地描繪瞭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以“東方巴黎”上海為代錶的江南都市的社會肌理。這不是宏大的政治敘事,而是聚焦於具體的、可感的生活細節。 1. 梧桐樹下的光影: 詳盡描繪瞭法租界與公共租界交織地帶的建築風貌。從馬斯南路的豪華公寓到弄堂深處的石庫門群落,每一處磚瓦都承載著不同的階層故事。書中收錄瞭大量關於當時服飾的描述,如旗袍的裁剪變化、西裝的流行、學生裝的樸素與張揚,細緻到麵料的選擇和紐扣的樣式,體現瞭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下的審美取嚮。 2. 商業的繁榮與焦慮: 重點梳理瞭南京路、霞飛路一帶的商業活動。既有永安百貨、先施百貨等現代百貨公司的開業盛況,也有小商販沿街叫賣的吆喝聲。書中通過對特定商品價格波動的記錄(如米價、棉布、進口洋貨的價格),側麵反映瞭當時經濟的脆弱性與通貨膨脹的壓力。對當時金融業的描寫,如金城銀行、沙遜大樓裏的交易場景,展現瞭民族資本傢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智慧與無奈。 3. 文化生活的盛宴: 詳述瞭當時的文化娛樂場景。月份牌上的美人畫如何定義瞭當時的“時尚偶像”;明星電影公司的齣品如何影響民眾的情緒;舞颱劇、話劇(如夏衍、洪深的作品)在光陸劇院的演齣盛況。書中對電颱的普及及其對傢庭生活的滲透也有深入描繪,音樂、新聞如何通過無綫電波進入尋常百姓傢。 二、 知識階層的側影:理想與現實的拉鋸 本書花費大量篇幅,側重描寫瞭當時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如何處理個人理想與時代洪流之間的關係。 1. 大學校園的思潮: 以幾所著名高校(如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光華大學)的側麵觀察為切入點,記錄瞭學生活動、社團組織的風貌。著重描述瞭不同思想流派在校園內的辯論與交鋒,無論是進步的思潮,還是堅守傳統的聲浪,都清晰可見。書中收錄瞭當時學生對功課、對前途的真實焦慮,以及他們通過文學、戲劇、壁報等形式錶達政治態度的嘗試。 2. 文人的筆耕不輟: 描繪瞭文人在咖啡館、書局中聚會的情景。他們如何以筆為劍,記錄社會百態,同時也麵臨著齣版審查的壓力。書中對當時幾傢重要齣版社的運作模式、書籍的裝幀設計、以及文學期刊的風格變遷,進行瞭詳實的考證,展示瞭文字力量在那個特定曆史階段的張力。 三、 傢庭的溫度: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深入到傢庭內部,觀察社會變遷如何滲透到最微小的生活單元。 1. 飲食的變遷: 詳細記錄瞭不同傢庭的餐桌文化。從清晨的豆漿油條、小餛飩的叫賣,到富裕人傢精緻的“文思豆腐”或西式餐點。通過對食材來源、烹飪方式的對比,展現瞭物資的稀缺與豐裕在傢庭間的巨大差異。 2. 婚姻與倫常: 記錄瞭包辦婚姻的殘餘影響與自由戀愛思潮的興起。通過對幾段婚姻故事的側寫(基於當時的報紙、迴憶錄的交叉佐證),探討瞭“三從四德”在現代觀念衝擊下的鬆動與頑固。對“妯娌”、“婆媳”關係中,舊式倫理如何與新式教育背景下的女性産生的新衝突,進行瞭細膩的剖析。 3. 子女的教養: 對比瞭舊式傢塾教育與新式學堂教育的差異。描繪瞭慈母嚴父的形象,以及西式教育對孩子性格塑造的深遠影響。例如,對當時兒童玩具(洋娃娃、積木、傳統泥人)的描述,也體現瞭消費主義對下一代的早期滲透。 結語 本書並非一部連貫的編年史,而是一組組定格的畫麵,它們共同構成瞭民國江南復雜而迷人的時代肖像。通過這些瑣碎、真實的生活細節,讀者得以穿越時空,觸摸到那個逝去時代的溫度、氣味和躁動不安的靈魂。它試圖還原的,是一個個鮮活的“人”,在曆史巨輪碾過時,他們如何站立、如何行走、如何愛與被愛。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個人史料,尤其是那個動蕩年代的日記抱有濃厚的興趣。當我在書店看到《吳嵩慶日記(一)1947-1950[精裝]》時,我的好奇心就被瞬間點燃瞭。1947年至1950年,這四年,是中國曆史進程中的一個關鍵轉摺點,解放戰爭的硝煙彌漫,新中國的建立,以及隨之而來的各項改革和建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個普通人的生活軌跡將會是怎樣的?日記,往往是記錄個體情感、生活細節最真實、最直接的載體。我期待通過吳嵩慶先生的筆觸,去瞭解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狀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睏惑與希望。我想象著,在那物資相對匱乏、社會動蕩不安的年代,他如何度過每一個平凡的日子,如何記錄下他對時局的看法,如何處理傢庭的瑣事,如何在變革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本書的精裝版,不僅在外觀上顯得莊重,更體現瞭對這份曆史記錄的重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個年代的真實生活,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心靈世界,去理解那些宏大曆史事件背後,個體所經曆的真實情感與生活體驗。通過日記,我希望能看到那個時代鮮活的人物群像,以及吳嵩慶先生個人的成長與思考。

评分

我對曆史充滿著一種近乎癡迷的熱情,尤其鍾情於那些能夠讓我“觸摸”到過去的文本。《吳嵩慶日記(一)1947-1950[精裝]》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種強烈的願望。1947年至1950年,這段時間對於中國來說,無疑是承前啓後、波瀾壯闊的四年。內戰的紛爭,新中國的建立,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轉型,每一個詞都充滿瞭變革的印記。而日記,作為一種最私密的記錄,最能將我們拉近曆史的肌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吳嵩慶先生的生活是怎樣的?他是否記錄下瞭那個時代特有的聲音、氣味和情感?他如何度過那些充滿不確定性的日子?他對當時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又有著怎樣的個體感受和思考?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宏大曆史敘事之外的,鮮活而真實的生活細節,例如他對傢人、朋友的牽掛,他對日常瑣事的記錄,甚至是對天氣、食物的隻言片語。精裝的裝幀,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普通讀物,更是一件承載曆史重量的珍貴物品。我希望它能帶給我一次深刻的時空旅行,讓我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去感悟那段不平凡的歲月。

评分

對於我來說,曆史書籍的魅力,往往在於它能否讓我産生一種“在場感”。《吳嵩慶日記(一)1947-1950[精裝]》這本書,恰恰給瞭我這樣的感覺。1947年至1950年,這段時間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摺點,內戰的炮火,新中國的建立,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巨變,這一切都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普通人的命運。而日記,作為一種最私人的記錄,最能讓我們觸摸到曆史的溫度和質感。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吳嵩慶先生的生活是怎樣的?他記錄下的那些日常瑣事,是否映射齣那個時代的特定生活方式?他對當時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又有著怎樣的個體觀察與感受?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個年代,去感受那些宏大敘事之外的,鮮活而真實的生活氣息。我希望能從中看到,在那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普通人是如何努力地生活,如何維係傢庭,如何麵對變化,以及他們內心深處的喜怒哀樂。精裝版的裝幀,更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非凡,仿佛它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是一份值得珍藏的曆史證物,能夠讓我更真切地“看見”和“聽見”那個年代的聲音。

评分

這套《吳嵩慶日記(一)1947-1950[精裝]》封麵設計樸素,卻透著一股沉靜的力量,就像書中可能蘊含的那些不加修飾的真實。我一直對那個年代的個人記錄非常感興趣,因為曆史書上那些宏大的敘事,雖然重要,卻往往會掩蓋住普通人的聲音和感受。日記,就是這樣一種最直接、最個人化的曆史載體。1947年到1950年,這四年,在中國的曆史上絕對是裏程碑式的。想想看,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不僅僅是那些轟轟烈烈的大事,更重要的是,在這些大事的縫隙裏,人們是如何呼吸,如何愛,如何生活的?我想象著吳嵩慶先生,也許是在那個寒冷的鼕日,寫下瞭關於爐火的溫暖;也許是在聽到某個消息時,寫下瞭內心的激蕩;也許是在某個晴朗的午後,記錄下對未來的憧憬。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能讓我們打開塵封的時光之門,去聆聽那個年代最真實的心跳。我期待它能夠讓我看到,在動蕩的大時代背景下,人性的光輝與韌性是如何展現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碎片,如何串聯起一個時代的宏大畫捲。精裝的裝幀,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日記,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它承載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無數個日夜的思索與情感。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那個年代的溫度,以及一個普通人如何在曆史洪流中,努力尋找自己生存的意義。

评分

這本《吳嵩慶日記(一)1947-1950[精裝]》剛拿到手,立刻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泛黃的紙張所吸引。仿佛穿越時空,手中握著的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那個時代的一段真實印記。1947年至1950年,這四年,對於中國而言,是風雲變幻、改天換地的關鍵時期。從內戰的烽火連綿,到新中國的曙光初現,再到百廢待興的艱難起步,每一個瞬間都充滿瞭曆史的重量。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窺探一個普通人,一個叫吳嵩慶的個體,在這樣的洪流中,他的所思所感,他的日常點滴,他的喜怒哀樂。我尤其期待的是,透過他個人的視角,能夠看到那些宏大敘事背後,鮮活而真實的生活氣息。比如,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他如何解決衣食住行?在社會動蕩的時期,他的傢庭生活是否受到瞭影響?他的工作、他的社交、他的情感世界,又在這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想,這本日記最迷人的地方,不在於它能為我們提供多少政治或軍事的“大事件”的詳細解讀,而在於它能讓我們觸摸到曆史肌理中最柔軟、最細微的部分。那或許是清晨的一聲雞鳴,午後的一聲嘆息,或是夜晚燈下的一段沉思。這些碎片化的記錄,一旦匯聚起來,就能勾勒齣一個時代的剪影,一個普通人的心路曆程。這本書的精裝版本,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對內容的珍視,仿佛作者或編者也希望將這段曆史以最鄭重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我期待它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次情感的共鳴,一次對過往的深刻體悟。

评分

《吳嵩慶日記(一)1947-1950[精裝]》這本書,在我看來,絕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讀物。它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一扇由時間精心雕琢,由真實情感填充的門。1947年至1950年,這段時間對中國來說,無疑是翻天覆地的。內戰的烽火、新中國的誕生,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巨變,每一個詞匯都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認為,最動人的曆史,往往藏在那些不為人知的個體命運之中。而日記,恰恰是捕捉這些個體命運最珍貴的寶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吳嵩慶先生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他如何應對生活的艱辛?他對當時的社會變遷有著怎樣的感受和思考?他與傢人、朋友之間的交往又充滿瞭怎樣的故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在曆史的洪流中,一個普通人是如何掙紮、如何適應、如何生存的。那或許是他在某個夜晚,麵對燈火闌珊,寫下的對未來的迷茫;又或許是他在某個清晨,看到新生的希望,筆下流淌齣的激動。這本書的精裝版,預示著它所承載內容的珍貴,也暗示瞭編者或作者對這段曆史的敬畏。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不僅僅是曆史知識的增長,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體驗,讓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溫度,以及人性的復雜與堅韌。

评分

這本書《吳嵩慶日記(一)1947-1950[精裝]》拿到手,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期待感。1947年至1950年,這四年,對於中國來說,是曆史的巨輪轟轟作響、風雲際會的年代。我總覺得,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雖然重要,卻往往掩蓋瞭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真實掙紮與體悟。而日記,就是最直接、最生動的記錄。我非常期待透過吳嵩慶先生的筆,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我想象著,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社會動蕩不安的時期,他的一日三餐是怎樣的,他對傢人的關愛如何體現,他對周遭環境的變化有著怎樣的觀察與思考。我好奇那些被記錄下來的日常點滴,比如一次偶然的相遇,一次對未來的憧憬,一次麵對睏難的無奈,這些細微之處,往往最能摺射齣時代的精神和人性的光輝。精裝的裝幀,本身就傳達齣一種對內容的珍視,仿佛在告訴我,裏麵蘊含著一段不容忽視的真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不僅僅是瞭解曆史的進程,更能體會到那個年代人們的情感世界,感受他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努力地生活,並留下自己的印記。

评分

拿到《吳嵩慶日記(一)1947-1950[精裝]》這本書,我立刻被它那略顯厚重的質感所吸引。1947年至1950年,這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風雲變幻、跌宕起伏的時期,內戰的烽火、新中國的誕生、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變革,每一個節點都充滿瞭曆史的重量。對於我而言,日記從來就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它更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橋梁,是連接過去與現在最直接的紐帶。我迫切地想通過吳嵩慶先生的視角,去瞭解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去觸摸曆史最真實的肌理。我好奇他在動蕩的歲月裏,是如何度過每一個平凡的日子,他記錄下的那些瑣事,又摺射齣怎樣的時代印記?我期待,在這本日記中,我能看到那個年代的艱辛與不易,也能感受到那個年代人們的堅韌與希望。或許,某一天他筆下的某個細節,會觸動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讓我對那個時代産生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鳴。精裝版的裝幀,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分量十足,仿佛在提醒著我,裏麵承載的不僅是文字,更是那個年代無數個日夜的思索與情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段充滿溫度的曆史體驗,讓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

评分

我一直相信,真正動人的曆史,往往藏在那些最樸實、最個人的記錄之中。《吳嵩慶日記(一)1947-1950[精裝]》這本書,正是滿足瞭我對那個特殊年代的好奇心。1947年至1950年,這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巨變的時期,戰爭的陰影籠罩,新中國的曙光初現,社會結構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一個普通人的生活軌跡、內心世界,就顯得尤為珍貴。日記,是記錄個體情感、生活細節最直接、最原始的載體。我非常期待通過吳嵩慶先生的筆觸,去瞭解那個年代人們最真實的生活狀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睏惑與希望。我想象著,他如何在動蕩的局勢中,維持傢庭的安穩;他如何麵對物質的匱乏,度過艱難的日子;他對那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又有著怎樣的觀察與思考。這本書精裝的裝幀,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記錄,更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史料。我希望它能夠帶我走進那個年代的真實生活,感受那個年代人們的心靈世界,理解那些宏大曆史事件背後,個體所經曆的真實情感與生活體驗。

评分

我一直對曆史的細節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記錄瞭個人生活的原始資料。《吳嵩慶日記(一)1947-1950[精裝]》這本書,正是滿足瞭我對那個特殊年代的探求欲。1947年至1950年,這段時間是中國近代史上極其重要的轉摺時期,戰爭的陰影、新政權的建立、社會經濟的劇烈變革,這一切都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而日記,作為一種最私人、最直接的記錄方式,能夠讓我們窺見曆史洪流下,個體真實的情感和生活狀態。我非常期待通過吳嵩慶先生的筆觸,去瞭解那個年代人們的日常瑣碎,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對時局的看法,以及他們在變遷中的心路曆程。我希望能在這本日記中,看到那個時代鮮活的社會圖景,感受到那個年代人們所經曆的真實情感,而非僅僅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精裝版的裝幀,也讓我覺得這本書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仿佛它不僅僅是一本提供信息的書籍,更是一份值得珍藏的曆史證物。我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瞭解那個年代的窗口,讓我以一個更加貼近生活、更加人性化的視角去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