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人語 夢想與光榮
何尚 西元二○○○的最後一個週末,是一個日光散淡的雪天,嶽南與他的一位朋友踏進我位於十三陵的寓所,並力邀我去拜謁皇陵。在看完瞭那座遊人如蟻的定陵地宮後,他堅持帶著我們一路朝北,去拜謁皇陵另一座少為人知的墓園——慶陵(明光宗硃常洛墓)。當我們尾隨著嶽南踏進那座荒草瘋狂、殘垣四散的陵園時,已是昏鴉聒噪的黃昏。夕陽的餘暉散落在殘磚碎瓦之上,說不盡淒涼落寞。看著這座曾經王氣逼人的建築竟然在歲月無情的剝蝕下,衣衫襤褸地俯伏在這個不為人知的角落,我們不禁心下黯然。嶽南在陵園寶城上默立良久之後,突然雙膝一彎,跪倒在瞭一片昏黃的暮色之中。等到他終於站起身來,我們看到他雙眼中飽含著淚水。這一意外的插麯讓同行的北大學子驚詫莫名,竟以為嶽南是大明王朝的皇親國戚。
也許一樁隱祕的事件就能夠展示一個作傢對蒼生萬物的真誠期待和遼遠厚重的國傢情懷 !
新年伊始,從颱灣傳來消息,他與楊仕閤著的《風雪定陵》一書獲颱灣《中國時報》十大好書奬,在那塊傾心文化的島嶼上一時洛陽紙貴、備受推崇。這種結果,我在五年前就曾有所預言,也算僥倖而言中。
那會兒中國文化界主義盛行,一派的浮華和淺薄,幾乎沒有幾位作傢去關注文化命運、曆史音容,隻有他還願意坐下來談論我們民族史上光被四錶的秦漢氣象、協和萬邦的盛唐雄風,這多少讓我欣慰而颳目。我告訴他上帝從來就不會辜負自己優秀的子民。這個時代更需要我們去喚起同胞們對曆史的溫情和文化的關切!
英國作傢H‧G‧威爾斯在《世界史綱》中談及中國唐初諸帝時期的文化騰達時,既滿懷景仰又充滿疑惑,似乎如此燦爛的文化景象多少有點似天方夜譚。為什麼就沒有一隻如椽巨筆來解答威爾斯心中的疑團與神話呢!?
蒼天可鑑,尚有嶽南!
我不能不聊感慰藉!為這個悲苦而浪漫的民族,為這個喧鬧而寂寞的文壇!
但也由於嶽南常常對西方文化近乎偏執的不屑與拒絕,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我對這位立誌嗬護古老文化的同仁懷有隱憂,擔心他過於極端而陷進瞭狹隘的民族主義的泥潭,但當我鄭重地翻開擺在案頭這部《復活的軍團》的書稿時,我心裏的疑慮渙然冰釋。
這部顯然是嶽南創作生涯中最嘔心瀝血又最為其本人滿意的作品,它不僅重現瞭大秦帝國的卓越風姿,再一次燭照瞭一段輝煌壯闊的曆史,而且從人類廣袤的大背景去闡述一種雄渾瑰麗的文明。其通篇一貫的深刻洞見 和胸襟穹張的雍容氣度,令人震動而嘆服!
風吹舊事,雪蓋殘年,又是一個心事蒼茫的子夜。嶽南坐在新年的屋簷下默默吸煙,在如幔的煙霧中,他淩空策馬自在穿行,從敦煌石窟到漢墓,從定陵到秦始皇陵園,從大國衰榮到滄桑曆史……在人文精神普遍坍塌的當代,他希圖給這個搖晃的世界打進幾顆古老而神聖的楔子,為人類苦難的心靈尋求依託,憂憤激昂,激情洋溢……直到東方泛白他終於道齣瞭他的夢想與雄心——在世紀末晚鍾敲響的前夕,推齣一套內容囊括中華文明的叢書, 力爭窮盡古國的文化淵源,從曆史的隧道中捧齣一盞燈火,傳接韆年脈動。
我不禁肅然。想想看,在一個天下熙熙、人欲橫流的時代裏,還有人在為人類文明的探尋求索傾盡一腔心血,下定如此決心,甘苦不顧,豈非難得?
我彷彿重新看到瞭那個韆古壯士荊軻,正獨立易水河畔,慷慨悲歌,所不同的是荊軻仗劍上路,嶽南執筆登程。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同樣的從容與悲壯!同樣的夢想與光榮!
站在這個急速流變的城市河邊與他揮手作彆,我不知道除瞭道聲珍重,夫復何言!
西元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修訂版導語
願世界第八大奇蹟永存
嶽南 一九九九年一月,拙著《復活的軍團——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謎》由遠流齣版公司齣版發行,在颱灣掀起一陣兵馬俑鏇風。十七個年頭過去,彈指一揮間。藉著此次齣版增訂版,嚮大傢大略介紹這些年來秦兵馬俑坑與秦始皇帝陵園發現、發掘的最新狀況。
十七年來,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與秦陵周邊地區文物的發現、發掘仍在斷斷續續地進行,兵馬俑、銅車馬、將軍俑、武士俑、石鎧甲俑、文官俑、百戲俑等俑群的 名聲越來越大,各色遊客每天潮水一樣從四麵八方湧嚮陝西臨潼驪山腳下的秦俑博物館,爭先恐後一睹大秦帝國的孑遺,以及秦王掃六閤,虎視何雄哉的曠世真顔。 與讀者當年讀罷拙著《風雪定陵》,決定赴北京昌平十三陵定陵地下宮殿參觀遊覽一樣,有相當一部分颱灣遊客,正是讀瞭《復活的軍團》,於大震撼、大感動、大 睏惑中,匆匆打點行裝,韆裏迢迢到達驪山腳下秦始皇陵園這塊埋藏著帝國萬韆隱密的神奇之境,一睹「世界第八大奇蹟」的風采雄姿。
我因為職業與愛好的關係,幾乎每年都會到秦陵兵馬俑博物館一次,在走訪朋友的同時,也嚮考古工作者探尋有何新發現,以及在研究領域有何重大突破性進展等 等。據我十幾年對秦陵、秦俑兩個發掘隊的瞭解,秦始皇兵馬俑考古隊雖在一、二號坑經曆瞭三次新的發掘,實際開拓麵積並不大,當年那種幾百人揮舞鋤頭一起上 陣的大兵團作戰方法,甚至一日開挖幾個探方,拋齣幾百個兵馬俑,且進行「冷水澆、熱水燙」的野蠻魯莽時代一去不復返瞭。現在考古人員採取謹小慎微的態度, 以保護地下文物為準則進行發掘。這樣的考古方法,費時費力,齣土的器物雖然較少,但品質較高,比如齣土瞭一批彩繪兵馬俑,這是過去發掘所沒有的。事實上, 每件兵馬俑身上都塗有不同的鮮艷亮麗的彩繪,隻是經過古代戰爭焚燒與韆年土蝕水浸,有的已經褪色或變淡。但主要的原因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發掘時,沒有注意 到這個問題且沒採取相對的措施,緻使兵馬俑發掘之後成為一個個灰不溜鞦的瓦爺或光身的土馬。近十幾年的三次新式發掘,因各方麵都採取瞭相應措施,齣土兵馬 俑色彩基本保持瞭俑坑被焚毀時的原貌,有少部分色彩鮮艷,幾有焚毀前剛入坑陪葬時的形狀,令人驚嘆。
就齣土文物的類型言之,近些年發掘的器物與以前的發現大同小異。唯在一號坑發現瞭一件皮質漆盾與一件弓弩,因保存較好,極富研究價值,屬考古方麵的重大突破。
相對而言,在上世紀末與新世紀初,秦始皇帝陵園中的考古發現與發掘則格外引人矚目,成果也比秦俑一、二號坑的發掘重大得多。如石鎧甲坑的發現,那一片片 明顯被大火焚燒過的石質鎧甲,特彆是齣土的一件件魚鱗鎧甲擺放開來,望之令人驚心動魄,大有漁陽鼙鼓動地來之感。而在陵園一側發現的文官俑坑、百戲俑坑以 及青銅仙鶴的陪葬坑,又令人眼花瞭亂,嘆為觀止。正如秦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先生對我所言:「麵對這些文物,纔對司馬遷《史記》記載的『宮觀百官』四字描述 豁然開朗,也對《漢書·劉嚮傳》中記載的秦始皇陵墓『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鳬雁』史實,有瞭新的體會和感悟。」由此可見,司馬遷、班固兩位史傢祖宗未欺後 人,秦始皇陵園齣土的文物,正在對兩位元先賢的記載一一驗證。這些新近齣土的文物,從發現到發掘以及保護,在《復活的軍團》修訂版中都有詳細的描述,想信 讀者能夠喜歡並在震憾中為之感動。另外,關於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與現任總統歐巴馬夫人在秦俑博物館參觀,以及與「兵馬俑發現第一人」楊誌發老漢中間發生的故 事或曰鬧劇,也有所描述,讀者閱罷因受刺激不慎噴飯之餘,或有所思考和啓示。
以上是從讀者普遍感興趣的新發現、發掘來講述秦俑 坑與秦陵園考古進程的。令讀者不太感興趣卻不能迴避的是,秦始皇陵園特彆是兵馬俑坑齣土的萬韆兵馬,麵臨空氣汙染和日蝕風化的危局。據國內外相關報導,度 過滾滾曆史洪流的兵馬俑,卻抵不住二韆多年後的空氣汙染,現在齣現嚴重侵蝕現象。這些在地下埋藏瞭二韆多年的老古董開始地麵生活後,齣現「水土不服」癥 狀。由於暴露於空氣之中,兵馬俑一直麵對氧化、水侵的威脅。有科學傢把一張光潔白紙放到兵馬俑博物館內。二十四小時後,佈滿炭微粒,變得灰黑。正是這些汙 染物令兵馬俑失去光澤。有專傢預言,照目前的速度發展下去,最終,兵馬俑的鼻子和發型都有可能消失殆盡,雙臂也有可能從身體上脫落。而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名 曹姓研究員、環境專傢則對此憂心忡忡地說:「如果現在還不採取措施加以保護,一百年後,秦始皇兵馬俑將會遭到嚴重腐蝕。屆時,兵馬俑坑看上去與煤坑沒有什 麼兩樣,將沒有任何美學價值。」另有報導稱,秦兵馬俑中已有一韆四百件染上真菌,這些兵馬俑經受住瞭二韆多年戰亂紛爭、地震災害,但是在齣土後的四十年 裏,卻受到展覽館內氣溫和濕度變化影響染上瞭真菌。秦兵馬俑博物館二號坑在發掘之初,就曾經發生過泥土上生長齣黴菌的事情,文物保護專傢用瞭一個夏天進行 人工噴藥,纔將黴菌暫時消除……。
目前,秦俑博物館保護人員正在與中外專傢閤作,研究對兵馬俑坑以及其他文物的保護措施,有的 災害已受到扼製,有的正在試行扼製中。麵對大自然不斷製造的給現代人類帶來的巨大睏境,除瞭考古保護專傢的努力,我本人與讀者的感情當是一樣的,但願兵馬 俑的鼻子、雙臂不會因空氣的汙染而脫落,成為少鼻缺臂的秦代將軍或武士。而雄偉恢宏的兵馬俑坑軍陣,也避免在嚴重腐蝕中變成煤坑或東倒西歪、張口叫喊呼救 的黑色萬人坑。但願「世界第八大奇蹟」在東方這塊古老神奇的大地上,曆韆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阿門!
代跋
一部認理求真的良心之作
王學理 兩韆二百多年前建立的秦帝國,猶如明亮的流星劃過茫茫夜空,照耀蒼穹,輝映大地。但是,它稍縱即逝,留給後人的是太多的遺憾。秦始皇在西元前二二一年統一六國、創建秦王朝,在華夏大地上纔真正實現瞭中央集權的封建專製。而他所採用的政治製度及維護封建政權的一係列措施,同樣對後代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唐代柳宗元論及秦實行郡縣製時說:「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近人章太炎評論秦始皇的功過時,也肯定「其法式詒於後嗣」。我們僅以「百代都行秦政事」而言,就足以看齣秦王朝承前啓後的曆史地位瞭。
秦雖然起自戰國七雄而消滅六國,但隻經過瞭十五個春鞦,終為漢所取代。其興亡之速令人驚嘆,其物質文化麵貌呈現齣來的也是一團撲朔迷離之態。那麼,長期以來,秦史的研究僅憑藉一部《史記》及其他零星材料,沿襲著「漢承秦製」的比附觀念在團團轉,終難有大的成果和突破。即便是研究雕塑、繪畫、建築、音樂舞蹈、冶金、機械的專題性著作,當談到有秦一代時,或者列舉幾則曆史故事瞭事,或者一併於漢算作交代。總之,擺在學術研究界人們麵前的秦史,仍然是一疊疊有待破解的曆史密碼。教科書上留下的,同樣也隻能是一頁空白。
二十世紀七○年代初期,天賜良機,考古發掘給秦史研究注入一股活水,齣土瞭不少珍貴的書簡和實物資料。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等考古資料相繼麵世,部分地為我們揭示瞭秦漢時代法律文書、政治製度、生産狀況、社會生活、軍事關係的概況。而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現,在春鞦戰國秦都城(雍城、鹹陽)與墓葬考古相繼取得重要進展之際,更可說是一個石破天驚的偉大成果。它無異於打開瞭一扇曆史的窗口,使人們從這裏窺知早已沉埋在曆史底層的秦文化真諦。浩浩蕩蕩的秦俑大軍映現齣兵強馬壯、氣吞山河的雄姿,彷彿使秦帝國一下子給復活瞭。世人驚嘆莫名,上自國內外的國王元首、政府首腦,下及普通百姓,紛至遝來,以一睹這支地下軍團的風采為快。同時秦俑也走嚮全球五大洲,接受檢閱,用實際行動錶明瞭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産屬於全人類的共用財富。
人們之所以對兵馬俑興趣不減,就在於它無可辯駁地為秦帝國、秦文化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的研究,提供瞭至關重要的科學依據。由此,秦始皇 陵的考古工作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並將其看作世界考古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就是可以理解的瞭。英國考古學史專傢格林‧丹尼爾(Glyn Daniel)教授在一九八一年齣版的《考古學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Archaeology)上說:「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對於中國重要性的新認識,將是考古學中一個關鍵性的發展。」他還特地把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彩色照片印在封麵上,作為他一生中 最後一部概述考古學史的紀念。秦俑獲得世界史學界的厚愛與矚目,正是其學術地位日益被肯定的結果。
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後,就地建立瞭遺址性博物館——秦俑博物館。 隨即由陝西省文管會領導的「秦俑坑考古隊」轉入正式發掘工作。伴隨著秦俑二、三號坑的發現及秦始皇陵園諸多遺址、文物的麵世,按情況說,考古隊的發掘清理、資料整理及計畫研究等工作應該更上一層樓。但內部無知的領導、工作步驟的混亂,以及由此引起外界的乾預,竟使考古隊處於時續時停的「半癱瘓」狀態。麵對上級業務領導部門的追究,秦俑坑考古隊的負責人,既不認真檢討過去的工作方式,也不對深層的開拓提齣可行性意見,而隻是喋喋不休地誇耀著早期取得的那麼點成績。這就為以後發生不正常的問題種 下瞭禍根。
秦俑所帶來的苦與甘、悲涼與輝煌,正因為我是個中人,體會似乎比駛順風船、搭乘便車或坐收漁利的其他人更深一些。其中是否也含有中國人獨有的文化特質?恐怕就是我們誰都明白但又不願迴答的問題。
我直接參加秦始皇陵區考古工作近十四個年頭,具體地說:從「秦俑 考古隊」到「秦陵考古隊」兩大階段中,秦俑浮上來瞭,我卻長期沉在底層,不得翻身。一九七六年,我從秦都鹹陽工作站抽藉來參加秦俑館的籌建。一年後,我即轉到陝西省文管會領導的「秦俑坑考古隊」。作為一名考古隊員, 我參加瞭秦俑二、三號坑的試掘和測繪;接著正式發掘一號坑,隨後參加編寫秦俑一號坑考古報告,我獨力完成「兵器」等章節的寫作。由於陝西省文管會的「秦俑坑考古隊」領隊沒有科學發掘知識,違反田野操作規程,管理工作混亂,在一九七九年全國考古學會成立之後,中央接受瞭夏鼐等十六位專 傢的報告,停止發掘秦俑,檢查總結。從一九八五年七月起,由陝西省考古研 究所重新組建瞭「陝西省秦始皇陵考古隊」,並由我擔任常務副隊長,全麵主持秦始皇陵區考古及開展秦俑一號坑的發掘。遵照省文物局[85]85、[85]66 號文件規定,前後兩個考古隊的工作是階段性的結束,並不存在接替的關係。因為一個屬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一個屬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以前發掘的文物,彼此也不存在接交。我由於受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領導,故而在自己的許可權範圍之內,對人員組成、工作秩序都做瞭切實的整頓,並製定齣「技術性規程」等製度十一種。隨之,一九八六年三月,就恢復瞭停工四年半之久的一號坑發堀。我僅用瞭八個月時間,就科學地發掘瞭五個探方,計麵積兩韆多平方米,齣土量可達到近一萬立方米,發掘的陶俑近韆件,還有更多的跡象與珍貴文物。這年的豐碩成果,相當於過去考古隊四年工作的總和。特彆是我們的科學發掘程序和嚴格有效的管理,得到瞭國傢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贊揚。省文物局和省考古研究所領導也交口稱道,認為 是為陝西省挽迴瞭麵子。秦俑博物館更是滿意,因為我按製定的「分工明確,密切配閤」的協議,給他們帶來瞭展覽的方便和經濟效益。
但是,好景不常,一場天外飛來的橫禍終於將我擊倒。一九八七年二月十七日,原秦俑坑考古隊隱匿未交給秦俑館的「將軍俑頭」被盜,省文物局的主要領導人為瞭保住自己的官位,以便以「一貫正確」的形象在仕途上繼續往上爬,竟閹割瞭原來的「政府文件」,吞食諾言,移花接木,在不經我本人核實問題的情況下,利用行政權力,突然下發瞭「處理」我的文件,並很快上報省政府及上級文物管理部門交差瞭事。我就在這有口不能辯、有冤不能伸的痛楚中,做瞭替罪的羔羊。
在濛冤兩年之後,我再次復任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漢研究室主任。從一九九○年五月起,由我兼任陝西省漢陵考古隊隊長,開闢瞭漢景帝陽陵陵園 的大型考古工程。盡管漢俑坑的發現及其豐富的內容被稱作是「陝西省繼秦俑、法門寺之後的又一重大考古成果」,博得國內外的關注,但秦俑與秦始皇陵的課題研究並沒有因冤案的延誤和陽陵事務的纏身而中斷。一九九四年,我的《秦始皇陵研究》(三十萬字,陝西人民齣版社)、《秦俑專題研究》(七十二萬字,三秦齣版社)和《秦物質文化史》(閤著,五十三萬字,三秦齣版社)三大部學術專著同時齣版。如果加上我在一九八八年齣版的《秦陵彩繪銅車馬》一書,可以說我的研究涵蓋瞭當前秦始皇陵考古的三大課題。若算上我隨之齣版的《鹹陽帝都記》一書中專章把陵園視作都城組成部分的論述,想來我的學術貢獻當是無愧於在秦俑坑待過的十四年歲月!給看盡人情變化、世態炎涼的秦俑,終於留下瞭一塊難以磨滅的「紀念碑」!
當我主持發掘漢陽陵南區從葬坑的初期,工作韆頭萬緒,繁忙、睏頓, 但也令人振奮。這時,一位斯文沉靜的青年突然來訪。那就是後來以秦俑 為主題寫齣《世界第八奇蹟》和《復活的軍團》兩書的作者嶽南先生。記 得當初他還是某軍事藝術學院的學生,時間是一九九一年四月四日,採訪的內容 是秦將軍俑頭被盜的責任問題。一開始,我以冷淡的態度迴應之。因為在四年前那場弄權害義的骯髒「處理」事件中,有人曾大書特書如「報導」、「紀實」、「專訪」的文章在多種報刊雜誌上登載,鬍說什麼考古隊工作不認真,上班時在坑裏睡大覺、談情說愛,秩序一塌糊塗,這種無恥的捏造事實,源於官官相護,也就顛倒瞭將軍俑頭失盜的責任。甚至有人已經撰好劇本,即將搬上影視銀幕。但可惜的是,這些趨之若鶩的文字工作者捨不得花時間採訪我這些被冤枉的當事人,一味聽信陝西省文物局負責人編造 的謊言和謬論百齣的文件,然後大加演義鬍謅起來。他們既撈瞭名,腰包裏又賺滿瞭稿費,對於自己崇權、諂媚的一支毒筆所造成的影響是概不負 責的。所以,長期以來我一嚮輕視此類文章,也不願理會趨炎附勢的「採訪者」。自然,對嶽南的突然來訪也提不起興趣來,直覺地認為他隻是換個手法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力罷瞭。不料他窮追深究地發問,纔使我看到他是位有正義感而嚴肅好學的熱血青年。由書信往來,隨著相互瞭解和情感的加深,我看到他的藝術纔華和追求曆史真實的精神。也正為後者是一個作傢 起碼應具備的品德,我就把自己多年來關於秦始皇陵、兵馬俑及銅車馬等 研究的著述成果毫無保留地相贈,作為他寫作時參考與藉鑒的一部分。
《復活的軍團》比之嶽南先生前此齣版的《世界第八奇蹟》一書來,內容更加豐富精彩,讀後益智,受教匪淺。概括起來,該書具有如下的幾個 特點:
第一,選題固然常見,但作者能獨闢蹊徑,對秦俑的發現、發掘、建館、展齣、接待、社會反響、陵園佈局,以及這裏發生的重大事件、存在 的問題等等,都做瞭全麵深入的闡述。這就使讀者明白事件的情由、結果 及二者的必然關係,還獲得多方麵的知識。在書中作者力求客觀公允,還曆史以本來的麵目,其用心是顯而易見的。這同那些趨勢附炎、隱善揚惡、 小題大作、顛倒曆史、編造事實的文章有著根本的不同。嶽南不愧是嶽南, 自有其一貫的文風。他的書能不斷齣版,深得讀者喜愛,正是其作品生命力的最好說明。
第二,結構嚴謹,文筆生動,語言流暢。作者把散見的、未見的、鮮 為人知的一件件事情經過取捨,巧妙安排,做到環環相扣而又有機地聯係。平凡事故事化,賦予趣味,引人入勝,是嶽南的作品讓人競讀為快的原因之一。
我不能斷言《復活的軍團》是嶽南創作生涯中的頂尖作品,因為他的潛力無窮,未來仍有廣闊的前途。但就這部書而言,我可以肯定它是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發掘數十年來,在所有描寫這個題材的文學作品中,當屬最具體、最生動、最深刻的一部巨著。平心而論,如果不是我的孤陋寡 聞,也非他人的偏見,就接觸到的那些「一邊倒」的所謂「紀實文學」、「訪問錄」、「自敘」等作品,是不可與之同日而語的。
我作如是說的根據,就在於嶽南先生熱愛生活,對現實的存在飽含著激情,因此能追尋曆史的真相,將滿腔的正義感訴之筆端。其次是他具有 較深厚的文學功底,再加之肯於吸收、藉鑒各方的學術研究成果,而用文 學傢的筆調寫齣文史結閤的作品,自然就較他人高齣一籌。總之,這些都 是嚴肅的創作態度和敬業精神的外在錶現。
透過《復活的軍團》一書,嶽南先生不但讓古老的秦帝國在自己的筆下復活,還重塑瞭那段逝去不久的考古歲月,使得這部作品更具文學和藝術的靈性,讀後備感親切與激動,令人愛不釋手。在此,我謹以敬佩之情 寫齣如上一些文字,也算是嚮讀者朋友的推薦之言吧!
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八日於古城西安稿
二○一○年十月一日再審校
鳴謝 在本書的採訪、寫作過程中,得到瞭國傢文物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文物局、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公安局、臨潼縣公安局、秦俑博物館、秦俑坑考古隊、秦陵考古工作站、秦始皇陵考古隊等單位以及眾多專傢、學者、工作人員的支持與幫助,在此一併錶示感謝。
嶽南
二○○一年十二月於北京
二○一○年十月修定
二○一六年六月新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