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振飛書信集

俞振飛書信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俞振飛
  • 書信
  • 近代史
  • 史料
  • 民國
  • 文化
  • 人物
  • 曆史文獻
  • 通信集
  • 近代中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收錄俞振飛先生與友人往還的書信,時間跨度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曆經文革,直至八十年代後期。俞振飛於信中敘述瞭崑麯諸多劇目的唱腔、身段,在演齣需要注意的要點及其藝術心得,並論及其與梅蘭芳、程硯鞦、張君鞦、馬連良等名人的交往掌故;最爲重要的是記錄瞭他數十年的個人生活,包含日常交遊、傢庭變遷、從藝經曆等,真實呈現崑麯名傢的真實麵貌。

本書特色

  匯集諸多麯傢前輩珍藏的俞振飛書信,以及中央大學戲麯研究室收藏的俞振飛給宋鐵錚的十三封信,是研究俞振飛及現代崑麯史與崑麯藝術的珍貴史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編選:唐吉慧


  上海寶山人。崑麯業餘愛好者。十八歲學書法,二十歲學篆刻,二十五歲寫散文,二十六歲緻力於近現代名人文獻的收集、研究。著有散文集《舊時月色》、《舊時相識》。現爲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上海青年書法傢協會副主席、上海青年文聯理事、上海市作傢協會會員。

圖書目錄

崑麯叢書第三輯總序/洪惟助
自序/唐吉慧
 
緻蔡正仁
緻方傢驥
緻顧篤璜
緻顧兆琪
緻陸兼之
緻羅錦堂
緻梅蘭芳
緻宋鐵錚
緻孫堃鎔
緻孫天申
緻王守泰
緻吳新雷
緻辛清華
緻徐希博
緻許姬傳
緻葉劍英
緻硃復
緻鄒傢沅

圖書序言

自序

  癡迷名人信件的集藏不容易,入門之初見識淺薄,積纍的過程磕磕跘跘,幾年下來雖然數量可觀,到底魚龍混雜:有的重書法,有的重史料,有的隻為一張彆緻的小花箋。在這些信件中,最為珍貴的要數崑麯泰鬥俞振飛的一批書信瞭。
  
  我是在二○○八年接觸崑麯的,緣由崑麯名票孫天申奶奶的厚愛,得以結識較多崑麯界資深麯友和老師,這幾年大傢時常往來,我聽他們講關於崑麯的故事,和他們一起唱麯子看戲,在這棵六百年的老樹下享受著一片快樂的綠蔭。我是幸運的,在較短的時間裏便對崑麯有瞭較深的認識。有位老前輩與我打趣,誇我扮相好,不如學俞振飛,做個小生演員粉絲一定多。俞振飛票友下海能成名角,那是傢裏有淵源,老先生又有學問,詩做的好,畫畫得好,字寫得好,崑麯泰鬥當之無愧:「學戲太辛苦,我這一身骨頭都硬瞭,怕是經不住練腰腿、打把子瞭,不如收收他的書信,為俞老、為崑麯做點貢獻也好。」我對老前輩說。
  
  二○一○年,有好友告知海上某位老麯傢有意轉讓一批俞振飛書信。在好友的安排下,有天晚上我們與老麯傢見瞭麵。三人圍坐在老麯傢小客廳的茶幾前,邊喝茶,邊聊崑麯,邊看書信。我粗粗看瞭看,這些信的書寫時間集中在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七年,共有一百多封。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七年,正值國內浩劫動蕩不安,老輩人惋惜,俞老的書信大部分毀在瞭「文革」,當然那個年代,對於文化,毀掉一些信根本算不上什麼。同為俞老學生的蔡正仁和嶽美緹各有俞老寫給他們的信件一百多封,「文革」時,蔡正仁的全部上交文化局,嶽美緹的部分自己燒毀,部分上交文化局。「文革」結束,兩位老師曾去文化局要過幾次,但毫無結果,隻得作罷。如今已步入七十的正仁老師每每說起此事總有不甘,因為那些信裏多的是俞老對他的殷殷寄望、諄諄教誨,和對崑麯各齣戲細節的解讀。嶽老師則滿懷傷感,說:「俞老師當年寫的許多信,已經化作一個個畫麵,一個個鏡頭,時常迴閃在我的眼前,把我帶迴那充滿理想的青年時代……」現在這些信身在何處沒人知道。有人抱怨,「文革」中不知換瞭多少批管理材料的人,現在去找誰,誰會對這事負責任?也有人猜測,信可能在一九七○年文化廣場的一場大火中燒掉瞭。老麯傢有點得意,他的信是他在「文革」中偷偷藏下的。我細細讀瞭讀,信裏,俞老跟老朋友傾訴苦悶、斟酌劇情、鑽研演技,無疑是近代崑麯錶演藝術史的稀世文獻。老麯傢讓我留意一九七三年十一月的一封信,內容談到瞭俞振飛從藝的小掌故,信上說:「我所遇到的崑班老演員,隻有瀋月泉老師(傳芷之父),我所能錶演的崑麯劇目,絕大多數是瀋老師教給我的。當時他的年紀已六十左右,但不是『食古不化』的保守派,他自己有一定的創造。及至後來到北京拜瞭程繼先老師,他的錶演藝術,有些是和瀋老師異麯同工的,但程老師由於武工底子好,因此在錶演上有他的獨特風格。而且程老師幼年在科班時,據說是先學崑麯,後學京戲,因此在『咬字』方麵,崑味很濃,我能得到他的悉心教導,其原因也就在於此。」這是研究俞老不可或缺的珍貴記錄瞭。
  
  那晚老麯傢沉浸在懷舊的氣氛中。幾分喜悅,說及小時候與梅蘭芳的交往,幾分自豪,說及第一次登颱唱戲,幾分惆悵,說及一位位昔日的友人。我望著八十好幾的老人傢,往事漂浮在他年華轉眼消歇的臉上像煙像水:花事凋離,知己零落,經瞭兩次中風,他說他這副臭皮囊是再經不住摺騰瞭。偶爾他和老伴閑話幾句,終究忘不瞭當年給俞振飛熬的那碗雞湯。那是文革末期,上海市文化局奉文化部指示,集中瞭一批京崑老藝人在泰興路文藝俱樂部(今上海市政協)拍攝傳統京崑影片,俞振飛拍攝的是崑劇「太白醉寫」。俞振飛在信上說:「泰興路又來催我把『太白醉寫』全齣詞句和樂譜寫給他們,他們馬上就要刻蠟紙分發給大傢……由於『醉寫』是我把崑麯的『吟詩脫靴』作瞭一些增刪,這個劇本,任何麯譜裏沒有,必須由我一點一點想起來,因此更加費事。我從十日到十四日共五個晚上,雖然我怕失眠,每日工作到八點半,但這五個晚上都失眠瞭,今天上午劇本交去,可能精神可以鬆弛一下。這種情況我不講,彆人是猜想不到的。」等到正式排練更辛苦,老先生極為焦慮,幾次信上都擔心自己左支右絀,要請老朋友為他打聽提神的藥品,「請您嚮醫生朋友瞭解一下,除瞭『ATP』、『輔酶A』之外,有沒有吃的藥片或者打的針,使我身體內部增加一點『能量』,問到後,請即日來函告知,切盼切盼!!」哪怕是有毒性的:「我要一種針藥,打一針,就能比較精神振作一點,這是臨時的,略有一點毒性,關係不大(屬於這些藥品,恐怕還要急診間配得到,也要懇託您代想辦法)。」老麯傢心疼他的俞伯,為他問藥配藥送藥,還特意為他熬雞湯補身子。那天俞振飛正在排練,老麯傢沒打擾他,留下一隻盛滿瞭雞湯的保暖瓶悄悄走瞭。俞振飛排練完畢迴到屋裏,見到那隻保暖瓶,激動地沒說齣話來,「我就認得是您傢的!」他在信上寫,「我老實告訴您,這次的雞湯,我打開瓶蓋,撲鼻噴香,湯清味鮮,您加入一點青菜,不僅營養好,而且在淡黃色濃湯中漂著幾葉青菜,又漂亮,又好吃,可謂色、香、味俱全,這裏嚮您錶示由衷地感謝!」那麼稀鬆平常的往事,兩代人的情誼,今晚顯得格外珍貴,格外溫暖。「這些信跟著我蹉跎到今天數十年,該做個瞭斷瞭。」望著沉沉的夜色,老先生淡淡地言語讓我頓感悲涼。我買下瞭這些信。
  
  文革結束不久,有迴俞老到蘇州西山遊玩,在一塊寫著壽字的巨石前留影,沒多久巨石竟然滑落摔裂,蘇州人說,這石頭的壽是讓俞振飛帶走瞭。俞振飛果然長壽,一九九三年九十二歲辭世。老人傢一生喜歡寫信,寫瞭多少無從計算。我陸陸續續收集瞭有兩百封瞭,寫給梅蘭芳的,寫給許姬傳的,寫給羅錦堂的,等等,原件、影印件都有,我想編一本《俞振飛書信集》,喜愛崑麯的陳佩鞦先生、戴敦邦先生高興地先為我寫瞭書名題瞭字。陳佩鞦先生寫瞭「俞振飛書信」,戴敦邦先生題瞭「瀟湘雁飛來」,字都認真,字都深情,是一份對俞老的緻敬,更是一份對崑麯的緻敬。我做不瞭小生演員,能為俞老、為崑麯做點貢獻,也好。

唐吉慧

圖書試讀

【緻徐希博】
 
希博弟:
  
十日為瞭吃晚飯,纍您到我傢兩次,十一日為我精神欠佳,又到寒捨探望,盛情心感。我因昆明侄媳的錶妹,在部隊參軍復員,一個月前來上海,由於她愛唱洋歌,親友們給她介紹瞭一位在「上海樂團」工作的老師教她唱歌,同時,她又要求我有沒有傢裏有鋼琴的朋友,當時我就想到陳鋼,我答應她便中先徵求一下人傢的意見,再通知她。一晃二十多天我也沒有去問。因此這位昆明姑娘於勞動節又到我傢來問是否去問過?實際我這幾天確實感到脫力,尤其腿一點力氣也沒有,由於泰興路的工作逐步在推動加快。我更害怕的,擔心自己不要再齣現北京咯血的情況。因此星期日我們一同晚飯後,我到陳鋼傢去瞭一趟,結果陳鋼非常熱情,叫昆明姑娘每日上午他們上班之後,盡管到他們傢去用鋼琴吊嗓子(小姑娘略微能彈一點鋼琴)。同時也談到外麵謠傳華香琳的事,陳鋼夫婦和華香琳都認為中間有人在放野火,這樣一來,聊到瞭九點鍾纔從華傢走齣,陳鋼特地送我到四八路車站,等瞭將近二十分鍾纔乘到車子,到傢已經快十點瞭。吃中藥,洗腳等完畢,將近十一點,以緻服瞭鎮靜藥片也不起作用,同時,泰興路又來催我把「太白醉寫」全齣詞句和樂譜寫給他們,他們馬上就要刻蠟紙分發給大傢。電影廠導演和工作人員,要求於本月二十六日就要彩排一次,所以那天陳義傢吃晚飯,無論如何我去不瞭。由於「醉寫」是我把崑麯的「吟詩脫靴」作瞭一些增刪,這個劇本,任何麯譜裏沒有,必須由我一點一點想起來,因此更加費事。現在,總算於昨天(十四)晚上完成。我從十日到十四日共五個晚上,雖然我怕失眠,每日工作到八點半,但這五個晚上都失眠瞭,今天上午劇本交去,可能精神可以鬆弛一下。這種情況我不講,彆人是猜想不到的,陳義、振雄等如果見到,請轉言,同時,也希望您對我諒解是幸!
  
博海(十一日)不知戲校去瞭沒有?我連打電話的時間都沒有,明天(十六)是星期天,唐文林同誌可能在值班,我準備通個電話問一下,如果有什麼情況,我會寫信告訴您的。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