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浮沉記+中國古玉器鑑定祕笈

古玉浮沉記+中國古玉器鑑定祕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古玉
  • 玉器
  • 鑒定
  • 收藏
  • 古玩
  • 文玩
  • 中國玉文化
  • 玉器史
  • 古玉鑒賞
  • 玉器投資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玉鑑定罕見的專業較量,從真實刑事事件的司法訴訟過程,釐清古玉鑑定與考古之分野,學會真僞古玉分辨方法。

  ◎藉由與颱北故宮一場古玉真僞鑑定訴訟,導正錯誤的古玉鑑定觀念(古玉浮沉記)
  ◎告訴你中國古玉器沁色形成之祕(中國古玉器鑑定秘笈)
  ◎二書中精緻圖片教材,讓你能分辨真、僞沁色。


  古玉浮沉記

  是誰!打敗瞭颱北故宮、颱北史博館七位玉器鑑定專傢?

  國傢級的鑑定專傢為何在法庭上遭受挫敗?

  1985年,民國74年,颱灣政府開放大陸探親,隨著往返大陸人數激增,颱灣也興起瞭一波中國古文物的收藏熱潮。

  數年後,古董商凡真公司透過特殊管道,獲得一批盜墓流齣的古玉器,透過多次的公開展示與拍賣來營利。但在1998年3月13日中午,颱北市調處趁凡真在環亞百貨展示、拍賣時發動搜索,查扣所有展示玉器,並發佈消息指稱凡真銷售假古玉,負責人遭收押禁見。

  作者金天放先生知道該批古玉確屬古文物,因不忍看見古物依法銷毀,於是決定齣手幫忙打這場艱睏的官司,接著展開一場與官方玉器鑑定專傢精彩無比的「古玉辨」大戰,直到2002年2月25日檢察官撤迴起訴,前後曆經四年,讓古玉收藏傢和古物愛好者看得過癮。

  許多古玉之愛好者,都想先睹為快的瞭解,究竟這位溫州收藏傢族第三代之收藏者,係如何打敗在颱灣素為研究文物最高殿堂的颱北故宮、颱北史博館七位古玉鑑定專傢之過程,並希望藉此瞭解今後鑑定中國古玉器之正確方嚮與觀念。

  本書藉由1998年至2002年一件發生在颱灣地區真、僞古玉刑事訴訟案件之訴訟過程,讓您充分理解為什麼作者最後能打敗七位玉器鑑定專傢之鑑定報告。

  同時,作者亦藉由整個案情之演進過程,讓世人釐清玉器鑑定與玉學考古,實際上是二件不同的專業事務。換句話說,玉器鑑定應以地質科學角度進行檢測與風化現象之物證來辨識真僞。而所謂玉學考古研究,係在用於考證玉器之年代(俗稱「斷代」)。讀者透過閱讀本書,當可在研究鑑定古玉器之路上,減免因觀念錯誤走瞭冤枉路。

  中國古玉器鑑定祕笈

  作者金天放,藉由其傢族百年收藏實物與引據古今中外學者及地質學之礦物科學論證,讓讀者瞭解古玉器在長久歲月中,玉器錶麵礦物之各種風化現象形成原因。使古玉器鑑定者能清楚分辨古玉器沁色真、僞之差異。

  此次作者遴選具教學功能之88件傢族收藏古玉器,分彆由專業攝影師進行拍攝,作者希望藉由專業文物設計團隊之設計,能將此88件文物之各種礦物變化現象,以最忠實、最清晰之圖檔呈現在讀者眼前。

  結閤科學與經驗之鑑彆古玉方法,本書將讓讀者瞭解鑑定古玉四個秘:
  一、古玉沁色形成之秘。
  二、古玉器碾工與現代機器雕工分辨之秘。
  三、百分之百確認為古玉之科學證據分辨之秘。
  四、以實物照片,顯微放大揭開古玉真、僞沁色分辨之秘。

  以科學論證方式解開古玉器鑑定的盲點,購買古玉前必看以免花到冤枉錢。

  作者除不藏私在書中說明一些辨彆古玉之小撇步外,亦在書中刊列傢族於清末、民初收藏之各朝代齣土古玉,供愛玉者賞評。
史海鈎沉:青銅時代的禮器與信仰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國青銅時代(夏、商、周時期)的禮器製度、宗教信仰及其背後的社會結構變遷。聚焦於青銅器物本身,從其鑄造工藝、銘文內容到器物組閤的禮儀功能,勾勒齣一幅宏大的古代國傢形態圖景。我們不僅研究鼎、簋、彝等核心禮器在宗法製度中的地位,更深入剖析瞭同期玉器、陶器在祭祀與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試圖重建彼時“天命”觀念下的社會秩序與精神世界。本書旨在提供一種跨學科的、基於考古學和文獻學的綜閤視角,揭示禮器如何成為維係早期王朝統治閤法性的核心媒介。 ---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二裏頭與早期國傢的形成 本章從黃河中下遊的早期聚落形態入手,考察二裏頭文化遺址的重大發現。二裏頭被視為夏王朝的潛在都邑,其遺址中發現的大型宮殿建築群、規整的城市布局以及早期青銅禮器的齣現,標誌著中國邁嚮國傢形態的初步階段。 重點分析瞭此時期青銅器的技術突破,特彆是陶範法的成熟及其對禮器等級劃分的奠定作用。探討瞭二裏頭文化中可能齣現的初步禮儀體係,例如大型宴飲場景的痕跡,以及玉器(如玉戈、玉刀)在權力象徵中的初步應用。 我們關注這些早期器物所蘊含的“公共性”與“私有性”的張力,它們如何服務於早期統治集團的權力鞏固,以及這種權力基礎與後世“天命”觀念的萌芽有何關聯。 第二章:神權與王權——商代青銅禮器的譜係與宗教內涵 商代是青銅文明的鼎盛時期,本書用大量篇幅解析瞭商代王室祭祀係統的復雜性。商人的宇宙觀建立在對祖先神祇和至上神“帝”的敬畏之上,青銅禮器是溝通人神的中介。 詳述瞭商代青銅禮器的標準組閤(如鼎、鬲、尊、罍、斝等)及其在不同祭祀場閤的配置規律。詳細剖析瞭饕餮紋、獸麵紋等典型紋飾的宗教象徵意義,並結閤甲骨文中的蔔辭內容,解讀特定器物上銘文所記載的祭祀目的、參與者和獻祭內容。 本章特彆討論瞭“方國”青銅器的齣現,探究商王對周邊部族的文化滲透與統治策略。通過對商代墓葬中青銅器隨葬數量與規格的量化分析,揭示瞭王室對禮器資源的壟斷程度及其對社會階層的固化作用。 第三章:禮製的確立與演變——西周的宗法製度與青銅銘文 西周建立後,將青銅禮器製度提升到瞭前所未有的哲學與政治高度,形成瞭嚴格的“禮製”。本書詳細闡述瞭周公製禮作樂的核心思想,即通過器物的使用規範來維係血緣宗法製度和分封體係。 集中分析瞭西周重器,如大盂鼎、毛公鼎等,探討瞭其銘文中關於周王冊命、賞賜、建邦、巡狩等政治事件的記載。這些銘文不僅僅是曆史記錄,更是周王“德治”閤法性的自我宣揚。 本章深入研究瞭禮器組閤的“偶數原則”與“奇數原則”在不同等級貴族墓葬中的體現,以及“鼎簋製度”如何成為辨識身份等級的鐵律。同時,探討瞭禮製如何滲透到貴族教育和日常行為規範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社會行為準則。 第四章:禮崩樂壞的序麯——春鞦戰國的器物僭越現象 隨著周王室衰微,禮製開始鬆動,春鞦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加速瞭禮製的分化與僭越。本章探討瞭禮器在這一曆史轉摺期的角色變化。 分析瞭“僭越”行為的考古證據,例如諸侯僭用王室規格的重器、私人墓葬中齣現本應屬於公用的禮器組閤。揭示瞭僭越背後是地方勢力對中央權威的挑戰,以及禮製工具性的日益增強。 討論瞭春鞦戰國時期青銅器風格的“世俗化”傾嚮,紋飾從獰厲的神性轉嚮寫實的動物、宴樂和戰爭場景。同時,禮器在諸侯國之間的交流與模仿,也反映瞭區域文化融閤的加速。 第五章:玉器在禮製中的補充與獨立性研究 盡管青銅器占據瞭禮器的主導地位,玉器始終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載體。本章將青銅時代玉器的研究從青銅器物中剝離齣來,進行專門論述。 探討瞭玉璧、玉琮、玉璜等“六器”在祭祀中的具體功能,以及它們與五行、方位的對應關係。重點分析瞭良渚文化晚期至商周時期,玉禮器在“事神”方麵的核心地位。 對比瞭玉器與青銅器在材料獲取難度、製作工藝、象徵意義上的差異。青銅器多象徵權力與軍功,而玉器則更多承載溝通天地、象徵德行的超越性意義。考察瞭玉器在喪葬禮儀中作為“復原”或“保護”身體的特殊作用。 第六章:鑄造背後的秘密——古代冶金技術與作坊組織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視角轉嚮物質層麵,深入考察青銅禮器的生産體係。分析瞭商周時期從采礦、冶煉到鑄造的全過程。 詳細介紹瞭分範法、閤範法的具體操作流程,以及如何通過復雜的模具組閤實現大型、復雜器物的鑄造,包括對高超的失蠟法雛形的探索。 研究瞭青銅作坊的組織結構,推測瞭王室對鑄造技術的壟斷與管理模式。通過對器物閤金配比的化學分析,探究不同時期對銅、锡、鉛比例的調整,及其對器物音色和耐久性的影響,從而理解“禮器之重”背後的技術支撐。 --- 結語: 青銅時代是中國文明奠基的時代,禮器是理解這個時代的鑰匙。本書通過對青銅器、玉器和相關考古遺存的細緻梳理,試圖展現一部完整的、以禮器為核心的古代政治、宗教和社會生活史。它不僅是考古學研究的成果展示,更是對我們民族早期精神麵貌的追溯與緻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金天放


  金天放(祖籍浙江省溫州市),1951年齣生於颱灣颱北市。年青時除喜愛各項運動,更因傢族收藏,在父親教導下一生醉心於古玉器之研究。
  
  1985年擔任「以仁健檢中心」副院長期間,自日本引進自動化健檢各項檢測儀器,開創颱灣地區第一傢自動化健檢醫療院所。同時設計「半天四小時健檢流程」、「現場拿報告」等先進醫療措施,在颱灣掀起健康檢查熱潮。此亦展現作者對事物一貫求新、求變的態度。1988年經「行政院新聞局」以「局版颱誌第7119號」核準設立「健康顧問雜誌社」擔任社長,為颱灣地區第一傢提供民眾攸關健康檢查資訊之雜誌社。
  
  1992年2月,受聘擔任「美兆集團」執行長(兼任法務、稽核二室主管),發揮健檢專業,使「美兆集團」由一間資本額僅新颱幣壹仟萬元之小公司成為亞洲健檢王國。
  
  2007年自「美兆集團」屆齡退休,擔任「美好一生企業」董事長乙職至今。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風起雲湧
1-1 颱北故宮、購藏古玉
唐 四環獅鈕白玉瓶(圖1)
1-2 文物收藏、要真要美
唐 黃玉背光18羅漢佛祖像(圖2)
1-3 凡真公司、掀起戰火
唐 五大天神之右天神玉擺件(圖3)
1-4 挺身而齣、搶救文物
唐 五大天神之右中天神玉擺件(圖4)
1-5 球友好心、透露監聽
唐 五大天神之中天元帥玉擺件(圖5)
1-6 調查人員、違法亂紀
唐 五大天神之左中天神玉擺件(圖6)
1-7 立委質詢、民間質疑
唐 五大天神之左天神玉擺件(圖7)
1-8 各大媒體、競相報導
唐 自在玉觀音擺件(圖8)
1-9 討論大會、排除異己
唐 馬上封侯玉擺件(圖9)
1-10 研討開始、馬腳初露
唐 玉獅戲彩球擺件(圖10)
1-11 無師無承、閉門造車
宋 迴頭白玉馬擺件(圖11)
1-12 不學無術、自取其辱
宋 蓮荷玉筆洗(圖12)
1-13 官商結閤、大賺錢財
漢 黃玉雙環饕餮紋玉蓋瓶(圖13)
1-14 提齣告發、找齣真相
漢 鏤雕中孔龍紋三螭玉璧(圖14)
1-15 監院調查、提糾正案
漢 螭龍紋玉蓋瓶(圖15)

第二章:扭轉乾坤 
2-1 文物鑑定、真假龍袍
漢 螭龍紋玉蓋碗(圖16)
2-2 保存文物、白蟻成災
漢 鈎連雲紋蝶形玉蓋盒(圖17)
2-3 以進為退、引蛇齣洞
漢 乳丁紋黃玉罐(圖18)
2-4 「專傢」齣手、果然「不凡」
漢 多彩沁玉珠串(24顆)(圖19)
2-5 曙光乍現、專傢露饀
漢 玉具劍之雙螭龍紋玉劍首(圖20)
2-6 古玉有靈、法官停判
漢 玉具劍之雙螭龍紋玉劍鐔(圖21)
2-7 峰迴路轉、曙光乍露
漢 玉具劍之雙螭龍紋玉劍璏(圖22)
2-8 開封鑑定、古玉現身
漢 玉具劍之雙螭龍紋玉劍標(圖23)
2-9 審判終結、撤迴起訴
宋 迴頭白玉牛擺件(圖24)
2-10 真僞真相、大白於世
良渚文化 神獸紋玉琮(圖25)
2-11 古玉辨識,有小訣竅
戰國 雲紋玉俑(圖26)
2-12 古玉盤玩、吐灰明亮
清乾隆 佛光普照佛祖像獅鈕雙環羊脂白玉瓶(圖27)
2-13 古代工藝、令人驚嘆
漢 玉闢邪獸(圖28)
2-14 司法結論、有助玉市
漢 玉闢邪獸(圖29)
後語
「颱北故宮」於2000年12月13日、14日研討會中,在開會資料中所刊印之部份近年購藏玉器簡列
作者傢族背景簡介(以照片方式陳述)

中國古玉器鑑定祕笈

第一章:古玉器之碾工

圖1 春鞦 雲龍紋棗皮紅玉勒
圖2 東周 龍鳳紋白玉蓋瓶
圖3 周 龍鳳紋鷹鈕轉心玉蓋瓶
圖4 東漢 白玉闢邪獸乙對
圖5 漢 螭紋玉劍標(珌)
圖6 戰國 雲紋扁玉勒
圖7 戰國 橄形白玉勒
圖8 漢 神獸饕餮紋斧形玉珮
圖9 漢 雙螭虎白玉璧

第二章:古玉器之風化與沁色之形成
2-1 白化現象
圖10 商 玉貴人
圖11 漢 官服玉立人
圖12 商 鳥紋玉衣飾
圖13 良渚文化 神人騎獸紋玉帎
圖14 良渚文化 神獸紋玉鐲
圖15 西漢 玉剛卯
圖16 紅山文化 人首骷髏玉匕首
圖17 東晉 吐舌龍鳳紋玉擺件
2-2 次生生長
圖18 三星堆文化 玉人頭
圖19 紅山文化 羚羊頭玉珮
圖20 東漢 獨角龍紋白玉珮
圖21 紅山文化 豬首蟲身玉珮飾
圖22 紅山文化 玉豬龍
圖23 漢 鏤雕龍飛鳳舞玉珮
圖24 漢 鏤雕羊紋玉牌
2-3 擴散暈
圖25 商 五彩沁玉蟬擺件
圖26 商 玉人
圖27 漢 多彩沁白玉狗小擺
2-4 元素改變
圖28 漢 褐紅沁龍飛鳳舞白玉珮飾
2-5 其他古玉沁色
圖29 宋 釘金沁白玉飛天
圖30 漢 水銀沁螭紋白玉勒
圖31 漢 水銀沁五福臨門白玉勒乙對
圖32 清 烤皮子白玉鴨
2-6 紋溝風化
圖33 周 玉貴人
2-7 古玉新雕
圖34 宋 宋玉紅官服白玉立人
圖35 漢 官服玉立人
圖36 宋 留皮巧雕玉虎擺件
圖37 宋 白玉闢邪獸
圖38 宋 龍紋白玉鴨
圖39 宋 白玉螭紋劍璏(衛)
2-8 變形之古玉
圖40 唐 金黃沁黃玉狗
圖41 漢 白玉闢邪獸
2-9 古玉器之特殊現象
圖42 宋 代代享祿白玉擺件
圖43 清 白玉羊鶴同春小擺件
圖44 元 春水玉爐頂
圖45 春鞦 鳥篆紋玉係璧
第三章:古玉器之鑑定與考古
圖46 宋 青白玉佛頭
圖47 宋 黃玉迴頭馬
圖48 戰國 天地人雲紋白玉扁形勒
圖49 漢 官服玉立人
圖50 明 福祿壽白玉如意
圖51 春鞦 鳳紋玉琮
後語
圖52 漢 老龍教子白玉擺件
圖53 唐 仙人騎飛駝白玉擺件
圖54 春鞦 齣脊雲紋玉擺件
圖55 漢 莆紋白玉係璧
圖56 戰國 白玉扁勒
圖57 唐 雞骨白人祖玉牌
圖58 東漢 牛毛紋白玉闢邪獸擺件
圖59 清 洋洋得意白玉小擺件
作者傢族背景簡介(以照片方式陳述)

圖書序言

推薦序

中國書學研究發展學會 理事長 金啓人

  
  捨姪天放自幼喜看章迴小說,尤酷愛中國文物,由於傢中收藏甚多古玉,在傢兄嫂教導下,有瞭良好基本鑑定能力。90年代在事業有成下,特前往中國大陸受教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局秘書長劉東瑞先生(國傢文物鑑定委員會主委),在劉秘書長傾囊教導下,對於古玉之鑑定不但深入,同時,佐以科學傢及傳統的全盤鑑定古玉功夫,能精確指齣古玉真、僞之問題所在,而非一般所謂鑑定專傢,隻說真、僞,不說為什麼是真?何謂是假?
  
  談到其傢中所收藏之古玉,正確的說,應是其外公陳益軒先生(滿清時曾任溫州府塩知事,民國時當選第一屆浙江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陳先生善於經商,當時有溫州首富之稱)與其四女陳拾璜女士(姪之生母),在民國初年至40年代嚮上海、北京羅伯恭、仇焱之、韓敬齋、任雁亭、趙佩齋、賈恆甫、孫冠宇等大古董商購買之收藏品。1950年大陸解放後,筆者自溫州齣海,攜帶陸百餘件古玉來颱,交給傢嫂,可稱件件精彩,媲美當年各大博物館。
  
  2010年8月捨姪來電稱將以「古玉浮沉記」索取題封麵並作序,擬敘述一段鮮為人知與「颱北故宮博物院」、「颱北國立曆史博物館」之間,所進行一場古玉真僞訴訟及論戰過程,讓文物界知悉古玉史上原來曾發生過這麼一件大事;同時也將在書中刊載傢中所藏古玉以供世人鑑賞,並希望參與當時護送古玉來颱的我這個叔叔,亦能證此曆史。
  
  筆者對此極為贊許其有意義之古玉真僞論辯過程,認為如能著書齣版,除可提供民眾對古玉鑑定之正確觀念外,同時更可排除不是故宮博物院或國立曆史博物館之所謂研究員或高官等,便能成為古玉鑑定專傢之迷思,因此此書齣版意義重大。緣此,為之序。

民主進步黨副祕書長 高建智

  2010年12月28日下午老同學天放來電,告知目前正在寫一本有關古玉真僞訴訟過程,名為「古玉浮沉記」的書,希望筆者能以老同學角度,為其作序。
  
  天放同學與筆者為大專同班同學,相識相知已有40年時光,學生時的天放同學,印象中喜愛各項運動,諸如乒乓球、籃球、足球都可看到其運動的身影,一度還代錶學校參加全國中上學校乒乓球盃比賽,可說是一位運動健將。
  
  或許是運動細胞活躍,天放同學也是一個經常為同學間之爭執仗義直言、為弱勢同學挺身而齣,甚至齣手維護的人。也因為個性使然,後來遇古董商遭調查局惡質查扣古玉器會齣手相挺,也就不足為奇。
  
  天放同學是外省第二代,母親是有名的中醫師,外祖父則為溫州富商,親朋中任政府高官者甚多,但天放同學卻樂於從商,且事業有成。在同學中,天放是少數能與外省同學、本省同學都能和睦相處的人。
  
  由於自幼傢中收藏甚多由大陸攜帶來颱之古玉,傢學淵源加上前往大陸研究古玉之鑑定,在鑑定中國古玉器上有其一定之水平。在本書中亦可看齣天放對古玉鑑定之能力與自信,麵對強權仍堅持信念毫不退縮,終至推翻「颱北故宮」與「國立曆史博物館」錯誤之鑑定,令人佩服。在此期待本書能暢銷於兩岸三地文物界。

圖書試讀

古玉浮沉記
溫州百年玉器收藏世傢鑑定古玉觀念
  
「溫州百年玉器收藏世傢」該傢族是源自第一代曾任前清溫州府塩知事、浙江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後從商在當時素有溫州首富之稱的陳益軒先生。第二代陳拾璜醫師(陳益軒先生四女),係民初上海名醫徐小圃得意門生,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1946年至1948年行醫於上海,大陸解放後遷居來颱,行醫於颱灣颱北市,為中醫界名醫。該傢族收藏古玉器多半由第一代、第二代購自北平、上海之各大古董舖來源有序,所藏玉器質地溫潤,紋飾、形製高雅,令人驚艷。

是誰!打敗瞭颱北故宮、颱北史博館七位玉器鑑定專傢記載1998年至2002年一件發生在颱灣之真、僞古玉刑事訴訟案件。作者金天放先生藉由此訴訟過程,讓讀者充分理解為什麼最後作者能打敗颱北故宮、颱北國立曆史博物館7位古玉器鑑定專傢。而在此訴訟中究竟作者提齣什麼科學證據,能讓法官對颱北故宮與颱北曆史博物館7位古玉器鑑定專傢之鑑定産生不信任。其中之轉摺、奧妙,應是愛玉者人人想知道的事,而作者也藉此讓讀者瞭解中國古玉器之鑑定與考古研究,基本上是兩種不同的專業領域。進而讓讀者知道古玉器鑑定之正確方嚮。

中國古玉器鑑定祕笈

結閤科學與經驗之鑑彆古玉方法
本書將讓讀者瞭解鑑定古玉四個秘:

一、古玉沁色形成之秘。
二、古玉器碾工與現代機器雕工分辨之秘。
三、百分之百確認為古玉之科學證據分辨之秘。
四、以實物照片,顯微放大揭開古玉真、僞沁色分辨之秘。
  
作者金天放,藉由其傢族百年收藏實物與引據古今中外學者及地質學之礦物科學論證,讓讀者瞭解古玉器在長久歲月中,玉器錶麵礦物之各種風化現象形成原因。使古玉器鑑定者能清楚分辨古玉器沁色真、僞之差異。
  
作者除不藏私在書中說明一些辨彆古玉之小撇步外,亦在書中刊列傢族於清末、民初收藏之各朝代齣土古玉,供愛玉者賞評。
  
此次作者遴選具教學功能之88件傢族收藏古玉器,分彆由專業攝影師進行拍攝,作者希望藉由專業文物設計團隊之設計,能將此88件文物之各種礦物變化現象,以最忠實、最清晰之圖檔呈現在讀者眼前。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古玉浮沉記+中國古玉器鑑定祕笈》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體驗最豐富的一本書瞭。一開始我以為它會像市麵上很多同類書籍一樣,隻是枯燥地羅列一些年代、紋飾、玉材的知識點,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書中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將那些沉寂瞭韆年的古玉,賦予瞭鮮活的生命。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代匠人手中精雕細琢的畫麵,也能感受到玉器在曆史長河中曆經的興衰起伏。不僅僅是冰冷的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連接,一種對曆史的敬畏和對美的欣賞。那些關於宮廷玉器、文人雅玩、民間信仰的章節,都讓我對古玉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沁色”的解讀,不僅僅是辨彆真僞的綫索,更是大自然賦予玉石的獨特印記,訴說著它埋藏歲月的痕跡。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古玉不僅僅是收藏品,更是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文化和審美情趣的載體。它讓我對“國之瑰寶”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中國古代藝術的濃厚興趣。

评分

《古玉浮沉記+中國古玉器鑑定祕笈》的文字功底和學術深度都令我贊嘆。作者在梳理浩如煙海的古玉信息時,展現齣瞭非凡的邏輯性和條理性。書中涉及的知識點非常廣泛,從史前時期的玉器萌芽,到各個朝代的藝術高峰,再到近現代的古玉研究進展,幾乎涵蓋瞭中國古玉的完整脈絡。而且,作者在引用史料和考古發現時,都做瞭嚴謹的考證,這使得書中的內容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參考性。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重要齣土遺址和墓葬的介紹,例如殷墟、三星堆等,這些實證性的材料讓古玉的論述更加紮實可信。對於想要深入研究中國古玉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本必備的工具書。它不僅僅提供瞭鑒賞的技巧,更構建瞭一個宏大的學術框架,讓讀者能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嚮。即使是對古玉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在流暢的敘述中領略到古玉的魅力,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中國古玉涉足不深但又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古玉浮沉記+中國古玉器鑑定祕笈》就像一座寶藏,提供瞭極其係統而又不失趣味的學習路徑。書中的“鑑定祕笈”部分,可以說是我之前接觸到的最實用、最詳細的古玉鑒賞指南瞭。作者循序漸進地講解瞭從玉料的選擇、雕琢技法、器型演變,到各朝代的典型特徵,甚至連一些微小的瑕疵和包漿的形成都做瞭深入的剖析。我最欣賞的是,它沒有把鑒定過程寫得高高在上,而是用瞭很多具體的案例和對比圖,讓普通讀者也能看懂門道。例如,關於如何區分仿古玉和真品,書中列舉瞭幾個非常關鍵的鑒彆點,讓我茅塞頓開。而且,書中還特彆強調瞭“讀玉”的重要性,不僅僅是看外形,更要結閤曆史背景、齣土信息來綜閤判斷,這種 holistic 的方法論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位經驗豐富的鑒賞師在身邊指導,讓我不再對琳琅滿目的古玉感到無從下手,而是能夠自信地去欣賞和辨彆。

评分

閱讀《古玉浮沉記+中國古玉器鑑定祕笈》的過程,是一次真正沉浸式的文化體驗。我最欣喜的是,這本書將專業性極強的古玉鑒定知識,以一種非常生動、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它沒有讓那些繁復的專業術語成為阻礙,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的圖例和細緻的文字描述,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可視可感的畫麵。我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時代玉器在造型、紋飾、工藝上的細微差彆,也能夠理解為什麼某些特徵是判斷年代和真僞的關鍵。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古玉背後的傳說和故事,這為冰冷的鑒賞過程增添瞭人文色彩,也讓我對這些古老的器物産生瞭更深的情感連接。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亮點,每一次閱讀,都能獲得新的啓發。這本書讓我對“物以稀為貴”和“曆史的沉澱”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明白瞭欣賞一件古玉,不僅僅是看它的材質和工藝,更是品味它所蘊含的韆年時光和文化積澱。

评分

讀《古玉浮沉記+中國古玉器鑑定祕笈》的過程,就像是在穿越時空,與那些沉睡在地下的中華文明對話。書中關於玉器“浮沉”的故事,尤其引人入勝。它不僅僅是講述瞭玉器本身的價值,更描繪瞭玉器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被賦予不同的文化意義。從象徵皇權的至尊之物,到文人雅士案頭的清供,再到民間祭祀中的神聖器物,每一種形態都摺射齣當時的社會風貌和價值觀念。我尤其對書中對“禮製玉”的闡述印象深刻,那種森嚴的等級和象徵意義,讓我感受到瞭古代社會對玉的極端重視。而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遺忘、被埋藏,又被重新發現的經曆,更增添瞭故事的傳奇色彩。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件古玉都可能承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一段被時間掩埋的曆史。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藝術品鑒賞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中國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書,讓我對我們民族深厚的底蘊有瞭更直觀、更生動的感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