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 ONLY:廖偉立建築作品集

NOT ONLY:廖偉立建築作品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建築設計
  • 建築師
  • 作品集
  • 廖偉立
  • 建築
  • 現代建築
  • 當代建築
  • 設計
  • 中國建築
  • 建築理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廖偉立尋求原型、模糊與不可知的態度,
讓建築展現齣一種渾濁的可塑性,
一種帶著莽莽氣勢的原生個性,以及欣然迴應未來的生命力道。──阮慶嶽

  在颱灣中西部,有一位建築師不斷為空間帶來新的可能性──他設計的景觀橋,擴充瞭我們對於穿越邊界的認知;他構築的教堂則使居民理解,原來在神聖的意義之外,教堂也能如此融入社區的生活。他的作品總是走得更遠、總是比我們想到的更豐富。這是廖偉立建築師,他與「立.建築工作所」的夥伴們,一起透過建築傳達其對環境的觀察。

  本書收錄廖偉立的重要建築案例,包括創作概念、設計圖麵,以及珍貴的手繪草稿與畫作。這十多年來,「立.建築工作所」一次又一次重新定義基地、以中介空間串起不同的想像,最後創造齣充滿動態力量且富含在地情感的精采作品,每一件都值得我們深入探索。

各界推薦

甘銘源/大藏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吳光庭/成功大學建築係副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阮慶嶽/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係教授
李清誌/都市偵探、實踐大學建築設計係專任副教授
邱文傑/建築師
邱浩修/東海大學建築係副教授
孫全文/成功大學建築係名譽教授
曾成德/交通大學建築所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劉舜仁/成功大學建築係教授兼創意産業設計研究所所長
共同推薦  按姓名筆劃序排列

好的,這裏是一份專門為《NOT ONLY:廖偉立建築作品集》量身定製的、旨在涵蓋其核心內容與精髓的詳細圖書簡介。這份簡介將深入探討作品集的構成、設計理念、以及它們在當代建築語境中的重要性。 圖書簡介:在空間、曆史與日常的交匯處——廖偉立建築作品的深度探索 《NOT ONLY:廖偉立建築作品集》並非簡單地羅列圖紙與照片,而是一次深入剖析建築師廖偉立及其事務所近二十年創作脈絡的係統性梳理。本書旨在揭示其作品背後深植的在地性關懷、對建築本體語言的精妙把控,以及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對“場所精神”的堅守與重塑。 廖偉立的建築實踐,以其獨特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維,長期遊走於傳統與現代、公共與私密、物質性與非物質性之間的復雜張力之中。本書通過精選的代錶性項目,編織齣一幅層次豐富的建築圖景,引導讀者超越對建築形式的錶層解讀,進入其核心的思考維度。 第一部分:城市紋理的重織者——在地性與場所精神的迴歸 本作品集的核心焦點之一,在於廖偉立對“在地性”的深刻理解與實踐。他的設計並非生硬地植入嶄新的體量,而是如同對現有城市肌理進行一次細緻的介入和修正。作品集開篇重點呈現瞭他在曆史街區改造、老舊社區更新中的一係列關鍵案例。 案例深度分析: 書中詳細收錄瞭“曆史風貌區內的微更新項目”,這些項目展現瞭建築師如何通過對材料的本地選擇、對傳統工藝的尊重與再激活,使新舊元素得以和諧共存。例如,在對某一江南水鄉老宅的改造中,設計並未追求復古的純粹化,而是引入瞭現代的采光與流綫,但其對“院落”這一核心空間母題的堅持,以及對當地竹木結構語匯的精準提煉,使得建築與環境實現瞭有機的對話。 廖偉立深刻認識到,建築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物理形態,更在於其承載的曆史記憶和日常生活的連續性。因此,作品集用大量篇幅探討瞭其如何通過“灰空間”的設計,模糊建築的室內外邊界,創造齣具有場所溫度的過渡地帶。這些灰空間,如同城市肌理的“毛細血管”,促進瞭社區的互動與場所情感的纍積。 第二部分:材料的哲學與建造的誠實性 本書的另一重要維度,在於對建築材料的“誠實性”探索。廖偉立的許多作品,拒絕使用過度精緻或掩蓋本質的飾麵,轉而強調材料本身的質感、光影關係以及時間侵蝕後的變化。 材料敘事與建造邏輯: 作品集中收錄瞭多項使用清水混凝土、當地紅磚、乃至迴收木材的項目。其中,對於混凝土的運用尤為引人注目。建築師並未將其視為冷峻的現代符號,而是通過精細的模闆處理和對澆築過程的控製,使其呈現齣溫暖、甚至帶有某種“手工感”的肌理。圖集中詳盡的建造節點圖,清晰地展示瞭設計意圖如何精確地轉化為具體的施工工藝,揭示瞭從圖紙到實體的轉化路徑中,設計者對建造倫理的堅持。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作品集探討瞭如何利用材料的“拙樸感”來對抗當下建築的“快速化”和“同質化”。在諸如小型公共設施或文化展示空間的設計中,材料的選擇往往直接決定瞭建築的敘事性,它們無需華麗的裝飾,僅憑自身的物質屬性,便能講述關於時間、地域和建造者的故事。 第三部分:空間序列的動態敘事——從抽象到日常的過渡 廖偉立的作品集並非一味沉湎於地域主義,他同樣對現代主義的空間組織原理抱有持續的探索精神。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其作品中流綫設計、尺度把控以及空間層次的創造。 序列與體驗的構建: 閱讀作品集,可以發現建築師善於利用“序列感”來引導使用者的體驗。從公共街道進入私人庭院,再到進入核心的室內空間,每一步的轉換都伴隨著光綫、聲響和視角的微妙變化。書中展示瞭如何在相對有限的基地條件和預算內,通過巧妙的空間切割和層疊,創造齣超越實際麵積的豐富空間感。 例如,在對辦公空間或小型博物館的設計中,作品集展示瞭如何利用高差、坡道和半透明隔斷,打破傳統封閉式空間的沉悶,使光綫能夠深入建築的腹地。這種對動態體驗的關注,使得其建築不僅是靜態的雕塑,更是人們生活和活動發生的“容器”。 結論:在“功能之上”的建築思考 《NOT ONLY:廖偉立建築作品集》的最終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不止於功能”的建築觀。廖偉立的作品提醒我們,建築師的責任不僅是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更在於通過空間和物質的精確組織,提升人們對環境的感知力,建立人與環境之間更深層的情感聯結。 本書精選的項目跨越瞭尺度和類型,從城市尺度的文化地標到尺度親切的居住單元,共同構成瞭一個連貫而富有深思的創作體係。它為建築學生、實踐者以及所有關注當代人居環境議題的讀者,提供瞭一扇深入理解亞洲建築在現代化浪潮中尋求文化根基與前沿錶達的絕佳窗口。通過閱讀此書,讀者將體驗到一種既根植於土地,又麵嚮未來的建築哲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廖偉立

  立.建築工作所主持建築師。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SCI-ARC)建築碩士,東海大學建築學係碩士,現為聯閤大學建築係兼任副教授。成長於苗栗縣通霄鎮,由沙河匯聚而成的兒時記憶,成為影響深遠的創作養分。其建築作品多位於颱灣中西部,尤以「橋」與「教堂」係列最為著名。代錶作品為王功生態景觀橋、天空之橋、基督救恩之光教會、忠孝路教會,以及毓綉美術館。

立.建築工作所AMBi Studio
  2001年成立於颱中。建築是一種無法以預設理論超越的過程,在這座政治、文化與曆史皆浮動不定的島嶼上,「立.建築工作所」企圖透過建築,迴應多樣性的生態地景、關照駁雜常民所展現的生命能量,並且觀察不同的基地條件、因應不同的內容(program),尋找、發現、建立並破解關係,以往/返、內/外、正/反、左/右、雌/雄、愛/恨的「Ambi」,接近那萬神歸一的真實(Reality),與自然環境以及人們的生活相容相閤。

重要獲奬經曆
2001年SD Review年度奬︱交大景觀橋
2002年SD Review年度奬︱東眼山森林遊樂區自導式公廁
2004年SD Review年度奬︱王功生態景觀橋
2005年颱灣建築奬首奬︱王功生態景觀橋
2006年颱灣建築奬佳作奬︱黑麵琵鷺生態展示館
2007年第八屆中華民國傑齣建築師設計貢獻奬
2009年颱灣建築奬首奬︱勞工育樂中心
2009年颱灣建築奬佳作奬︱工研院活動中心悠活館
2010年颱灣建築奬佳作奬︱基督救恩之光教會
2013年國際宜居社區大奬金質奬︱南瀛天文教育園區
2015年IFRAA國際宗教建築奬︱基督救恩之光教會

圖書目錄

Foreword
探索建築之道.追求颱灣本土建築/孫全文       
建築創作的原點與環境涵構的力量/劉舜仁       
 
Introduction
尋道與尋根──書寫廖偉立的建築創作思想/邱浩修      
 
Preface
建築.人.宇宙 
 
Chronology生平年錶1962-2015 
 
Projects曆年作品1999-2019       
 
Selection of Projects作品精選
東眼山森林遊樂區自導式公廁
馬公莊宅      
黑麵琵鷺生態展示館 
勞工育樂中心      
 
【橋係列──不隻是橋的設計】    
交大景觀橋闆橋遊龍
王功生態景觀橋 
糖鐵綠廊      
 
【教堂係列──橋接信仰與社區生活】       
基督救恩之光教堂     
忠孝路教會  
礁溪教會      
德光教會      
 
Postscript
黎明將啓

圖書序言

導論

尋道與尋根:書寫廖偉立的建築創作思想


  我必須努力地從拼拼湊湊的空間印象中,去體會廖偉立建築裏的渾厚力量,正如他努力在拼湊著每個稍縱即逝的設計想像,總等到走過每個細心經營的片段之後,突然明白一切復雜的語言背後,那個自然而然、屬於在地的建築氣味。

  若要嚴格挑選能代錶颱灣在地深耕的建築設計師,廖偉立恐怕是其中的少數,他腦海中對原鄉的空間記憶,持續驅動著他透過創作尋找歸鄉的慾望靈魂。他源源不絕的創作動力,來自地方場所的濃厚情感,以及自然萬物之道的隱隱召喚。廖偉立相信建築本質通嚮宇宙共通的運作法則,透過建築的中介,人可以感受自然時間循環的流轉脈動,進而誘發生命生生不息、「形」「意」相閤的情感共鳴,這個思想意念在他十餘年的作品當中,逐漸凝聚成為颱灣島內獨特的建築風景。

  廖偉立作品裏頭總帶著超越一般建築的敘事性格,這來自於他對颱灣社會多元差異的各種能量─對文化、對地域積極尋求對話的強烈渴望,對他而言,建築師的熱情應該投注在更能聯係土地與人在獨特時空脈絡下,所迸發的空間感知創造上,而這個創造的過程並非刻意再現過去的記憶符號,或僅僅滿足使用的機能需求,而是不斷地與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持續進行相互辯證,嚮著「當下」尋求一種必要的衝撞來進行協調融閤,繼而産生與場所(genius loci)共同進化的空間共存策略,這與颱灣空間文化中,由下而上的生猛力量不謀而閤。他的「渾建築」1哲學,麵對自身所處的環境那多樣、混雜、不定、衝突的狀態,自在而真實地去捕捉與轉化、吸納與衍生,在感知的(perceived)、構想的(conceived)與生活的(lived)三個不同的空間創造層麵2上,往復激盪齣建築與基地風土脈動與韻勢相應相生的歸屬感,也賦予公共性多重的經驗樣貌,還給居民連結記憶與土地的中介場域。

  綜觀廖偉立建築師曆年迄今的建築作品,大緻可粗分為兩個主要類型,從早期設計的「東眼山森林遊樂區自導式公廁」、「王功生態景觀橋」,到「黑麵琵鷺生態展示館」,啓動瞭一係列颱灣邊陲「地景建築」的論述疆界,建構建築接觸土地時謙卑卻又充滿張力的嶄新姿態,透過自然意象與意義的空間轉喻,進行陌生化3的感知抽離,層層水平開展漸進而多層次的空間體驗,同時與環境涵構産生關聯,喚醒人們重新凝視過度習以為常的自然幻化,感受環境(天地)、建築(容器)與人(經驗本體)之間最自然而然的流動關係。後來的「勞工育樂中心」、「阿裏山觸口遊客中心」、「女兒橋」與「天空之橋」,基本上都延續瞭自古希臘神廟群、柯比意的漫步建築(architectural promenade),乃至於中國傳統園林,這類「移動地景」的空間漫遊基調。另一個作品類彆是近年陸續設計完成的教會建築,二○○九年完工的「基督救恩之光教會」,擺脫瞭教會建築製式的後現代樣闆印象,為沉寂已久的都市「靈性空間」,注入足以容納當代颱灣社會信仰轉變的巨大能量。由於颱灣密集的都市涵構,使得都市教會建築的復閤與垂直混閤成為必要,廖偉立嘗試讓教堂空間,在「機構」服務性與「聖堂」超越性短兵相接的內涵衝突中,找到「聖俗並存」的柔性空間原型。「救恩堂」將都市的公共性在地麵層導入建築內部,再以虛實交會、光影交織的垂直化空間引導,將「遊」的建築經驗同樣拉迴到高密度城市中,藉層層隱喻的(聖經)敘事場景,企圖與都市常民生活緊密縫閤,以區彆於西方教堂「轉俗為聖」、「聖俗對立」的剛性錶徵。救恩堂的成功帶來一係列的教會空間設計案,如剛完工的忠孝路教會、已設計完成的礁溪教會、新竹錫安堂、三義長老教會與德光教會,皆隱隱融入瞭東方道法自然思想,人在持續瞥見天(上帝神性)、地(運作法則)的空間過程,也擴張瞭對自身、對人趨嚮「閤一」的理想境界。若試著歸結廖偉立諸多作品中的空間元素特質,可化約為幾個不斷重復齣現的概念主題,或可約略用來解釋他持續發掘的建築本質:

  【浮遊】:幾乎在每件設計中都可見到離地而起、相互交錯、穿越或重疊的懸浮量體、屋麵或平颱走廊,脫開的懸挑結構帶來輕盈與流動的視覺,同時製造齣實虛、內外、輕重、明暗的對比,也讓水平麵自然開展齣來,在量體之間創造許多空間縫隙與角落,引入與串連週遭環境的各樣流動,一方麵適當調控風、水、光綫這些元素的滲入方式,另一方麵將人的活動與視覺嚮上抬升,形成觀景,同時也是景觀。

  【化徑】:藉著拉長進入或穿越建築主體的動綫,配閤運用地形與建築元素的藏、擋、圍閤、錯落、轉摺、蜿蜒⋯⋯延長和導引觀者身體與視覺的移動感知經驗,刻意在路徑上交替安排各種人與人之間觀看與被觀看、人與環境間預期與意外的空間場景,以空間「延遲策略」來強化觀者對自然時間與環境脈動的感受,轉化與放大場域的獨特氛圍。廖偉立多數作品的空間主軸,基本上是由單一或多條漫遊路徑所架構的立體結構,將分離的部分串聯成有機的整體,「徑」鋪陳齣身體移動的「韻」(節奏緩急),「徑」也調和著人與環境交融互動的「勢」(起承轉閤),層層疊疊的空間韻勢構成動人的敘事文本。

  【掠影】:如同許多優秀建築師會留心處理的─建築如何巧妙捕捉基地環境的光影變化。這在廖偉立的作品,特彆是教堂的設計中,成瞭關鍵要角,不同尺度間的精心安排,從量體交錯産生的空間孔隙、結構形式的重復排列、牆麵之上與之間所創造的隨機開口、屋頂窗戶的格柵分割,到材料拼接所産生的構築韻律,這些設計上的動作將不同時刻傾瀉流經的光,過濾成空間中隨之婆娑舞動的影,或漸層蛻變、或明暗對比,光影渲染在建築上的張力與質感,轉化為積極的空間隱喻,也襯齣建築吸納自然循環瞬息的律動感。

  【實構】:廖偉立的作品常被忽略的部分或許是他對於「建造」的關注, 基本上他大大贊揚如路康(Louis Kahn)這類現代主義先鋒,認為材料、結構與空間的關聯性需要「清晰錶述」(articulation)、具一緻性(consistency)的建築思想傢,雖然他個人更偏好使用混成多樣的材料,但對於建造、構築邏輯的真實呈現,卻一點也不含混曖昧,這也是諸多作品形式語言上生猛混雜,而未混亂失序的根本原因。從清水混凝土、磚、石、金屬、木材到竹材,這類最接近素材原貌的樸實自然材料,不斷以對比方式(粗糙和平滑、垂直和水平、實體與孔隙、沉重與輕盈、溫暖和冰冷⋯⋯)被拼接並置,傳達瞭某種短暫與永恆、過去與當下、人為與自然之間「時空交錯」的場所對話。

  在廖偉立「雜木林」設計哲學之下,不難閱讀到他的建築實踐,有意識地刻意抗拒過度理性、一緻的空間與結構係統,而傾嚮在不同係統之間的渾沌、衝撞與矛盾中,建構齣一套動態幾何的語言秩序,進而在秩序中找尋秩序外的隨性、偶遇與弦外之音,在客觀理性與直觀感性的反覆思考與創造過程中,繁衍齣一遍生機盎然的公共空間場域。每個設計案依循不同時空的設計條件,延續著類似的概念,一次次地重組與演化,以變異、多元的空間結構交織齣層次豐富的空間經驗,如樹林般的有機體,容納著各樣的環境變動、生活對話和聚集互動可能。這也是他認為建築應該順應自然運行法則的真實呈現。

  義大利作傢卡爾維諾認為文學不可或缺的五個特質之一是「繁」,就是「呈現最不相乾而匯閤在一起決定每一件事的要素」,這個繁復並非僅指形式的復雜性,而是不斷發掘事物與事物之間存有一個無窮的關係網路,他舉普魯斯特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部文學作品,就是經由本身有機的活力,從內部變得越來越稠密,企圖連結一切事物的網絡,而這張網是由每個人相繼在時空中佔據的點所組成,於是造成瞭時空嚮度無止無休地繁衍。廖偉立的建築觀裏有著近似的探索過程,他的設計思想透過文字短詩、水彩草圖、透視素描,努力卻依然自在地持續往返於微觀與巨觀、現實與真實、記憶與想像、場域與場景、格局與佈局之間,不同層次的共感連結,而空間作為他建築宇宙的載體,逐漸具體化成為他個人,也若隱若現地投射給觀者的生命與知識體悟。

  本書完整集結廖偉立建築尋道的旅程。他憑藉創造的冒險性格、無可比擬的天真熱忱,透過他的作品,我們可以在理性內斂中看見感性奔放的廖偉立,繼續書寫著他的建築之詩。

自序

建築.人.宇宙


  【夢通霄──童年記憶】

  我齣生於颱灣中西部苗栗縣濱海小鎮─通霄舊街(通東裏)。我的記憶原初及自然母親皆源自於小鎮的沙河(通霄溪)。七等生在《沙河悲歌》中曾描寫:

  這條河有兩個發源:一條由坪頂下來,細流經過土城梅樹腳,一條自北勢窩流經番社,在南勢與那一條水流匯成三角洲,然後通過沙河橋流嚮海峽的海洋。沙河以沙多石多而名,經常成枯旱狀態,隻有一條淺流在河床的一邊潺潺鳴訴,當六、七月的大水過後,這條細流常因變更的河床地勢而改道,幾年在南邊岸,幾年在北邊岸。幾百年前沙河河床甚低,海水在潮漲時能駛進福建來的帆船,這件事已被先祖的死亡而忘記瞭,現在根本不知道這樣的事。1

  這條沙河在我及通霄鎮民的心目中有如印度聖河般意義重大,流著一切生命原初的記憶與養分,流過我身體的血脈,與我的心炙閤而為一,並且和通霄鎮民的生活及文化發展的過程息息相關而且交互影響。如遠藤周作的《深河》:「河流包容那些人,流呀流的。人間之河,人間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2

  那鎮上的鄰裏巷弄、節慶市集、小吃攤、菜市場、樂天地及圓滿大酒傢、天主堂、竹哥簍、馬祖廳及廳前廣場、土地公廟及廟前小廟埕、通霄國小、農會、海邊浴場、虎頭山、跳水榖、沙河、番社⋯⋯通霄人的生、老、病、死,聚集及消散,隨著日、月,隨著時間的長河一起變化著,並與整個小鎮街巷串連成有如迷宮式的傳奇,再再令我流連忘返。隨著歲月成長,雖然離開瞭小鎮,依稀時常夢見故鄉的山水、充滿驚奇的麯摺巷弄與街道,日從山齣,日從海落。記得小學一年級時,與大哥上山撿完柴火,在寒鼕嚮晚的歸途,從虎頭山頂鳥瞰通霄小鎮,傢傢戶戶的紅磚牆及紅瓦斜屋頂上的煙囪,炊煙裊裊⋯⋯在通霄成長的事件記憶,錯綜復雜,隨著時間、地點,人事物的不同,産生不同的場所精神與空間氛圍。這是自身身體經驗與知覺相互感動、建構而成的心炙地圖,記憶深刻,永不能磨滅。這讓我深刻感受到,自己與傢鄉的土地是一體的、不可分的,我的血液是與這土地等溫的。即使後來有機會到國外留學與旅遊,開闊瞭眼界,隻是那迴鄉的感覺卻更強烈。我認為唯有在颱灣這片土地努力地耕稼,瞭解關心人民的生活方式,改善這裏的居住環境與城市問題,走齣自己的路,纔是有意義的。我本身某種強韌原始的氣質,與颱灣特有的旺盛生命力應是相通的,藉由不斷地瞭解世界動態,不斷地對颱灣的土地、自然做齣深入的觀察與迴應,是我今生不變的目標。正如卡羅.史卡帕(Carlo Scarpa)所述:「曆史總是在『不斷為瞭邁嚮未來而與現在爭鬥的現實中』被創造齣來;曆史不是懷舊的記憶。」3記憶在我的建築創造過程中,是一種能量的載體,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隻是往前移動。

  【雜木林──多元差異的能量】

  颱灣獨特的海島環境,使其與大陸形成復雜的曆史背景,文化與建築也産生多元的麵貌。四十年前的颱灣建築涵蓋瞭西洋係建築、中國係建築、南洋係建築,晚近則受日本、美國、歐洲及世界各地的影響,幾乎達到無國界限製之境地。二十世紀以來,由於科技進步、交通便捷、全球數位網路的發展,以及大陸經濟的改革開放與崛起,突顯瞭反省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但文化的自主性不是封閉而畫地自限的,而是以開放的心胸去麵對寰宇性的交流、溝通與融閤,這些都是互動、整閤而不失原味與主體性的。

  颱灣在歐亞闆塊與菲律賓闆塊碰撞、急突三韆多公尺的地域中,植物、林嚮、生態、地景、海景、山景多樣而豐富;身處亞熱帶緯度、北迴歸綫劃過地球一周的區域,百分之九十的國傢都是沙漠,隻有颱灣具有雜木林、多元共存、充滿生機的林嚮,與寒帶或溫帶的單一林嚮是不同的。而颱灣的四季也不甚分明,寒冷與炎熱的交替變化非常快速、無常。在曆經明清、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日本⋯⋯等政治變遷之後,融閤瞭許多不同族群:原住民、客傢人、閩南人、外省人,颱灣社會因此展現齣連續/不連續、融閤/分裂、主流/非主流、閤作/對抗、相依/分離、快速/緩慢⋯⋯等復雜的麵貌。其間因多元差異所産生的互動共存與協調對抗,處處顯示齣颱灣島國(Island Nation)的人們,在此環境下特有的強韌「生命力」;而這種生命力是多變而不安、草莾而不確定、充滿強烈衝撞既有體製的力道,活潑的生機中也隱含著未完成的未來。

  麵對當代數位科技、交通速度快速進步,人際交流的頻率不斷提升,與大陸、亞洲,以至於全世界的多重文化形成瞭多樣、混雜、衝突、流動、變化不定的狀態,産生颱灣這樣駁雜常民的生猛能量,以及多元價值的碰撞。我們在此必須思考:「城鄉差距的問題不斷擴大,各自該如何定位?」都市環境的發展,若缺乏參與和論述,將造成建築物與建築物之間的孤立,並強化人際關係的疏離。在這自然資源非常匱乏、傳統工法與技術也逐漸凋零的島國,以下幾點十分重要:如何節約資源、整閤專業分工體製下的鴻溝、拉近專業與真實生活的距離、使傳統技術不再隻有流失而是能夠恢復然後轉型,以及創造城市發展與經濟成長的良好互動,創造齣能夠承先啓後、具備時代精神,並且與記憶聯結的建築。

  塔夫利(Manfredo Tafuri)曾說:「義大利文的傳統這個詞(tradizione),本身就隱含瞭違逆、反叛(tradire)的意義,因為不違逆就沒有新的傳統,曆史也因此無法延續。因此過度投注於場所或涵構,隻會對新事物造成感覺創造力的危機,也就是語言成為演變而非創造發明。」4如何本著追求渾然如「初」的建築理解,一步一步接近那建築的「真實性」、「自明性」以及「場所性」,便是非常重要的事。

  【尋找關係──人.建築.自然】

  在我的思維係統裏,十分著重與自然、環境、曆史、文化等係統「耦閤」,其耦閤的親疏關係,形成設計觀照問題的廣度與深度,而如何透過自已的「作品」、透過實踐來瞭解自然與人類,同時在作品中發現自己,則是相當大的挑戰。建築藉由對人與自然的瞭解,再將彼此的理想共同往前推進,這是一種互動,而不是單嚮發洩,更不是封閉地實踐自己的好惡;設計必須超越「自我」至「大我」、「無我」,然後「自我」纔會無為地呈現。有如日本武士宮本武藏,他將觀察自然、學習自然的生命力,運用在與他人決鬥的實戰中,建立起自已的武藝哲學觀,因此纔能如此獨特、生猛而變化無窮。

  建築是一種可辯解的反駁過程(excusable contradiction),因應不同的基地、不同的內容(program)、不同的活動需求,追求建築真實的可能性。而意誌與形式則須融會貫通,使其不被形式所奴役;形式背後必須隱藏意義,纔能與建築的真實(Reality)對話。當我們更加瞭解自然,並與其頻率、脈絡相接,構思與創意便能源源不絕、生生不息─創意並非一成不變的,它是一種肯定/否定、邊緣/中心、主流/非主流,那是間歇不息的鬥爭、思辨、尋找、發現的過程。

  颱灣是浮動的島嶼,其文化、社會與生態皆充滿瞭多樣性、混雜性、衝突性與流動性,在亞熱帶緯度的特有環境條件與人文特色下,值得我們深切關注與反省。颱灣的建築需超越現代主義建築的普遍限製,走齣第三世界那鄉愁式的思考,努力突破小地域、小傳統、小格局的侷限,不隻在轉譯颱灣的「傳統性」與「地方性」,而是構築颱灣的未來。所謂的颱灣建築不是一種「有形的意象」,唯有深刻瞭解颱灣的自然環境以及人們的活動狀態,並建築齣能正確因應的作品,纔能使地方與世界真正地互動與對話。

  建築的起點始於重新定義基地、重新定義內容(program)、重新尋找關係、重新發掘問題。方法是開放的,目的在於追求建築的本源,尋找建築的原初。這種追求建築真實的運動是周而復始的輪迴,也是永不停歇的循環─在建築之中,尋找與自然相處之道;在觀察自然的過程中,瞭悟建築之道。

  【建築.宇宙──從地方到世界】

  當我們達到與自然之「道」最接近的狀態時,「自我」便已逐漸消失。一切人為的建築創作屹立於天地之中,與時間一起推移,與四季一起變化。一切自然而然,自由自在。於是在超越「自我」,進而「大我」,再來達到「無我」,最後臻至真、善、美的境界,「自我」就自然顯現瞭。這是每一個人,包括建築人,畢生的功課及期望接近的境界。

  從中國的水墨山水、民居建築、閤院與園林,以及中醫的概念,我們或多或少都能發現其引用瞭老子的「道」,闡述各個領域所麵對的問題。所謂的真理隻存一個,有智慧的人透過瞭解與體悟來接近它。所謂萬法歸宗,萬法歸「道」於一,那唯一的真理─「道」。唯有超越感官和理性的限製,我們纔能找到那本來就充塞在我們身邊,摸不著、觸不到,卻無處不自在的「道」─自然的法則,也是上帝的啓示。在此,我引用瞭中西醫郭育誠博士「上池之水」一書中的一段話:

  「氣」泛指週期性的波動現象,也就是具備波的性質的各種主體,當然也包含瞭流體能量或熵(Entropy)。若現象的主體是物質,就有數量上「增」或「減」的週期波動;若現象的主體是能量,就具備「功」或「能」的轉變作用;若現象的主體是信息,就會呈現「消」與「長」的週期性變化與趨勢,甚至單純如「開」與「關」的陰陽變化。若現象的主體是生命或生態係,自然齣現生、老、病、死的週期性消長波動。5

  由此,我體會到人體猶如一個宇宙,與四季變化息息相關,影響人體五髒六腑十二筋絡血氣運行。我相信二十四節氣之春耕、夏耘、鞦收、鼕藏的循環與運行,其與人體的休養生息有密切關聯,所以我們要以更謙卑的態度,消除自我的限製纔能看到以前看不見的東西;從觀察自然、學習自然,進而依存於自然,纔能破除層層迷障,修正我執的偏見與盲點,讓身心靈與自然保持和諧而緊密的關係,以瞭悟「道」的法則。

  建築、城市、聚落也都是一種宇宙、一種有機體,它們與人體宇宙也有部分/整體、陰/陽、起/落、消/長……等相似的脈絡與現象。建築一但完成,在自然中就有瞭生命,空氣在其中流動、滲透,光綫在其中穿越,産生陰影變化,也隨著四季節氣的往返、輪迴,以及隨著每天不同日照而形成不同的氛圍。生活在這些空間的人們,與建築建立互動、互生的緊密關係。不同屬性與功能的空間,就如同人體宇宙的五髒六腑,擔任不同功能,並藉著血管與脈絡的聯通,使氣隨著呼吸往返形成氣場。建築空間和人的關係,亦復如是!

  宇宙中,星球運行的軌跡與彼此之間的引力,充滿瞭各種秩序與奧秘,星球間的運行週期,亦非恆常不變的,週期中也會有某些變異過程,像是充滿生命的有機體般變化著,也像是人類身體宇宙般,在週期中,又有另外一個層次的週期,無上大能的上帝(道)、造物者─無形無名,創造世上一切。萬物從無開始,有從無開始。從巨觀的宇宙,大自然的能量轉換與變化的道理,或微觀萬物,包含人體宇宙細微的變化,都讓我們瞭悟到有一個係統與秩序是相互牽引、相互形成關係的。假如我們能夠「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衿」地用心的體會與深刻覺知「道」的方法,瞭解宇宙的運行與覺知人體宇宙循環的奧秘,我們當能創造齣能與大自然、宇宙及人類的真、善、美對話,並且和睦相處的建築。

  我的興趣在於透過觀察自然、天際、人體及宇宙,思考並創造建築,進而從不間斷地覺知與反省中,錶達齣我的建築觀。颱灣的文化、生態、社會等多樣性(diversity)、混雜性、衝突性、流動性、變化性,值得我們關注,因此如何思考與行動,使建築在颱灣發展齣高度的文化價值,以一種位處文化邊緣的姿態,挖掘颱灣常民生活中那源於海洋島嶼(Island Nation)的蓬勃能量,將對抗國際式樣的力量轉成一種優勢,便成為最重要的事情。颱灣的建築必須走齣第三世界的鄉愁式思考,努力突破小地域、小傳統、小格局,不隻在轉譯颱灣的傳統性與地方性,而是想像颱灣未來將麵臨的挑戰。因為所謂的颱灣建築不是有形的意象,這裏其實沒有所謂可名狀的颱灣建築,那些想法都是一種侷限,唯有透過真誠的態度,在這裏麵對生活、找到生命信仰,以實際行動建築颱灣,纔能與地方及世界緊密對話。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個建築師的真正功力,體現在他如何處理“不完美”。在颱灣,我們常常追求一種“完美”的現代感,結果往往是冰冷、缺乏生命力的。而《NOT ONLY》這本書,恰恰展現瞭一種擁抱“不完美”的美學。我注意到,書中的很多作品,並沒有采用那種光滑、整齊的材質,反而大量運用瞭未經打磨的石頭、粗糙的木材,甚至是帶有歲月痕跡的牆麵。這種處理方式,不是為瞭省錢,而是為瞭展現一種自然的紋理,一種時間沉澱的美。這讓我聯想到,颱灣很多老街的建築,它們並非刻意設計,卻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味,因為它們經曆瞭風雨的洗禮,承載瞭歲月的痕跡。這本書,似乎在用現代的語言,重新解讀這種傳統的美學。我一直在思考,建築如何在“不完美”中,找到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既能保持材料的本真,又能創造齣具有藝術感的空間。

评分

老實說,我平時不太關注建築類的書籍,總覺得離我的生活有些遙遠。但《NOT ONLY:廖偉立建築作品集》這本書,卻讓我産生瞭一種好奇。從書的名字就可以看齣,它不隻是要展示建築本身,更是要探討建築背後更深層的東西。在我看來,颱灣的建築,近年來齣現瞭很多“看起來很棒”的作品,但往往缺乏一種“靈魂”。它們可能很時髦,很前衛,但缺乏一種與土地的連接,缺乏一種人文的溫度。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性。我特彆留意到,書中很多項目的描述,都強調瞭與當地居民的互動,以及對當地文脈的尊重。這讓我覺得,建築師不僅僅是在設計房子,更是在參與一個社區的構建。這種“參與感”,正是很多現代建築所缺失的。我一直在思考,一個真正的建築師,應該如何用自己的作品,去影響一個地方,去溫暖一群人。這本書,似乎正在迴答這個問題。

评分

我一直覺得,好的建築,應該像是“低語”,而不是“呐喊”。在颱灣,我們經曆過太多為瞭“顯眼”而設計的建築,結果往往是曇花一現,很快就被淹沒在城市景觀中。所以,當我在《NOT ONLY》這本書裏看到那些作品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舒服”。不是那種視覺上的刺激,而是內心的安寜。它讓我體會到,建築是可以“融入”的,是可以與周遭環境和諧共處的,而不是非要“突齣”自己。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自然”的闡釋,不是簡單地把植物種在陽颱上,而是如何讓建築本身,能夠與自然形成一種對話,一種相互滲透。這讓我想到瞭颱灣很多山區的民宿,它們並非五星級酒店,卻能讓你感受到與山林融為一體的寜靜。這本書,似乎也在傳達類似的精神。它提醒我,建築不應該是人造物與自然的割裂,而是兩者之間一種微妙的平衡。我一直在試圖理解,建築師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創造齣無限的空間感的,以及如何讓使用者在其中,感受到一種自由和自在。

评分

拿到《NOT ONLY:廖偉立建築作品集》這本書,我的第一感受是,它不是那種一本讓你快速翻閱,然後就丟在一旁的“工具書”。它需要你沉下心來,慢慢品讀。我注意到,這本書的文字部分,雖然篇幅不小,但並不枯燥,反而充滿瞭人文關懷。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廖偉立建築師似乎一直在強調“人”在建築中的位置,不是作為使用者,而是作為“參與者”。這種觀念,在颱灣的建築設計領域,並不是主流。我們更多的是看到,建築如何被設計來“服務”人,但很少有人去思考,人如何能“參與”到建築的生命之中。這本書,似乎在提供一種不同的視角。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項目的描述,它們不僅僅是關於建築的實體,更是關於建築背後的故事,關於人與空間的故事。這讓我想到瞭,颱灣很多老社區,雖然沒有宏偉的建築,但卻有著深厚的人情味,那是一種人與人、人與社區相互連接的溫暖。這本書,似乎在試圖在現代建築中,重塑這種連接。

评分

老實說,我對建築評論通常不是特彆感興趣,總覺得有點距離感,而且很多時候,評論傢的話術會把簡單的東西復雜化。但是,《NOT ONLY》這本書,給瞭我一種全新的體驗。從書的整體設計,到每一頁的排版,再到影像的選擇,都透露齣一種不刻意、不炫技的真誠。翻閱的過程中,我注意到,廖偉立建築師的作品,似乎都有一種“不隻是”建構,而是在“賦形”的姿態。我一直在思考,在颱灣這樣一個快速變遷的社會裏,建築師扮演的角色是什麼?他們是引領潮流的先鋒,還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這本書讓我覺得,廖偉立建築師更像是後者,他不是在創造新的、完全顛覆的東西,而是深入理解已有的,然後在此基礎上,以一種更人性化的方式去迴應。我喜歡書裏那些對材質和光綫的描繪,它們不是簡單的技術說明,而是帶著一種詩意,告訴你空間是如何被這些基本元素所塑造,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感官和情緒。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往往是判斷一個建築師功力深淺的關鍵。我一直在尋找這樣的建築,它們不需要華麗的外衣,卻能在樸素中透露齣智慧和力量。

评分

這本書,厚重地躺在我的書桌上,封麵設計極簡,卻有著一種不容忽視的張力。“NOT ONLY”,這個詞組本身就帶有一種哲學意味,它在挑釁我們對“隻有”的慣性思維,暗示著廖偉立建築師的作品遠不止於錶麵的形式,更蘊含著深邃的思想和對土地、人文的深刻關懷。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它,想一探究竟。初翻幾頁,便被那些綫條、光影、材質所構築的空間深深吸引。仿佛每一個項目都承載著一段故事,一種情感。不是那種冰冷的、程式化的建築圖解,而是充滿瞭生命力,有溫度,有呼吸。我注意到,在描述一些早期項目時,文字中透露齣的那種對材料的樸實探索,以及對地域文脈的敏感捕捉,讓我聯想到颱灣許多老建築的魅力,它們並非宏偉壯麗,卻有著與土地連接的根基。這本書並非單純的攝影集,建築的影像固然精美,但更重要的是,它試圖通過文字和圖片共同構建的敘事,讓我們理解“為什麼”是這樣的設計,而不是僅僅展示“是什麼”。這種“為什麼”的追問,恰恰是建築最迷人的地方,也是評價一位建築師是否具有深度的重要維度。它迫使我去思考,在每一個立麵、每一個轉角背後,隱藏著多少次的推敲、修正,多少次與自然的對話,多少次與當地居民的互動。這種建築的生成過程,往往比最終的呈現更加令人動容。

评分

這本書,真的讓我顛覆瞭對建築作品集的刻闆印象。通常,我會認為這類書就是看看圖片,大概瞭解一下項目。但《NOT ONLY》這本書,更像是一場思想的對話。我注意到,廖偉立建築師的作品,總是在“解構”和“重塑”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它們不是完全否定過去,也不是盲目追隨潮流,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轉化。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在地化”的深入探討。在颱灣,我們常常麵臨著如何在新舊文化之間找到連接點的問題。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寶貴的思路。它不是簡單地復製傳統元素,而是從精神層麵去理解,然後用現代的語言去錶達。我一直在思考,建築如何能成為一種“文化載體”,而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這種可能性。

评分

一拿到這本《NOT ONLY:廖偉立建築作品集》,我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瞭。名字起得太巧瞭,就像是在跟我說話一樣,也像是在點醒我,很多事情,包括建築,都不是“僅僅”如此。在颱灣,我們成長在一種很特殊的文化環境裏,一邊是傳統的根,一邊是不斷湧入的現代和外來文化。我們對建築的感受,從來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復雜、多層次的。所以,當我在書裏看到那些作品的照片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它們如何在這個“不隻是”的框架下,找到自己的位置。我特彆關注的是,廖偉立建築師是如何處理“在地性”這個議題的。在颱灣,尤其是在一些非都市的核心區域,建築要麵對的挑戰很多:氣候、環境、材料的可得性,還有就是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承。這本書在這一點上,似乎給瞭我很多啓示。它不是那種讓你覺得遙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國際大奬作品,而是一些更貼近我們生活,甚至是我們能夠想象,也能夠親身感受到的空間。我喜歡那種建築能夠“說故事”的感覺,它不僅僅是遮風避雨的房子,更是承載瞭記憶、情感和曆史的載體。書中對每一個項目的闡述,我都在嘗試去解讀,去理解建築師在設計過程中,是如何將這些無形的元素,轉化為可觸碰的物質空間。

评分

拿到《NOT ONLY:廖偉立建築作品集》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的設計所打動。不是那種炫目的、花哨的設計,而是一種沉靜、內斂的美。這種感覺,與書中展現的建築作品,有著異麯同工之妙。我注意到,廖偉立建築師的作品,似乎都在強調一種“低調的奢華”。它們可能沒有宏大的體量,沒有驚人的造價,但卻能在細節處,展現齣非凡的品味和精緻。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光影的處理,它們不是簡單地照亮空間,而是巧妙地塑造空間,讓空間充滿瞭戲劇性和層次感。這讓我聯想到,颱灣一些老宅的庭院,在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光影效果,帶來不同的意境。這本書,似乎也在試圖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去捕捉這種傳統的美學。我一直在思考,建築如何能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中,創造齣無限的精神享受。

评分

在我看來,好的建築,應該是“不動聲色”的。它們不像某些建築那樣,上來就給你一個“震撼”,而是需要你慢慢去體會,去感受。 《NOT ONLY:廖偉立建築作品集》這本書,就給瞭我這種感覺。翻閱這本書,我發現廖偉立建築師的作品,總是在強調一種“尺度感”。不是那種宏大的、壓迫性的尺度,而是與人最為貼近的、舒適的尺度。這讓我聯想到,颱灣很多老街區,雖然建築並不高大,但卻有著一種親切感,因為它們的設計,總是考慮到人的步行和生活。這本書,似乎也在倡導一種“慢下來”,去感受生活,去感受建築的“溫度”。我一直在思考,建築如何能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為我們留下一片寜靜的港灣,讓我們能夠真正地“迴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