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波洛克撲朔迷離的死因一樣,圍繞著對波洛克藝術的批評和讚揚也是撲朔迷離:一方面,波洛克已經成為美國繪畫的代表人物,在巴黎市立美術館舉辦的「美國繪畫50年」展覽中,被視為最後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但與此同時,自1954年始,波洛克的繪畫開始亦停滯不前,甚至被《時代》(Time)調侃為「滴灑的傑克」(Jack the Dripper)……。
1956年8月10日,在紐約長島的一場車禍中,早年一文不名現在卻已家喻戶曉的44歲的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失去了生命,與他同車的兩名年輕的女子則是一死一傷。直到今天,人們都在揣測這個死亡的真實含義:是自殺還是一個「事故」?人們對於波洛克死亡性質地猜測多少源於公共性的描述和私密性的事實之間的衝突。就像波洛克的撲朔迷離的死因一樣,圍繞著對波洛克藝術的批評和讚揚也是撲朔迷離:一方面,1955年,波洛克已經成為美國繪畫的代表人物,成為在巴黎市立美術館舉辦的「美國繪畫50年」展覽中的最後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但是與此同時,從1954年開始,波洛克與之鬥爭一生的酗酒和抑鬱症又捲土重來,他的繪畫開始停滯不前。在他去世前的6個月,《時代》週刊(Time)將他調侃為「滴灑的傑克」(Jack the Dripper)。但是在1956年的前前後後,還有更多公開的描述和被無意遮蔽的事實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如此之多,即使不足以讓波洛克之死成為宿命論的讖緯,至少也有些許象徵性的含義。
矛盾也出現在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藝術理論界對於波洛克的認定上。1952年,哈洛德˙羅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1906-1978)在〈美國的行動畫家〉(The American Action Painters)中給波洛克以經典性地評價:他認為波洛克繪畫的核心價值在於他繪畫中的「行動性」,甚至不惜用「行動性」來概括美國繪畫的特點。而4年以後,在波洛克去世的那一年,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1909-1994)在著名的〈美國式繪畫〉(American-Type Painting)一文中,將「平面性」和「媒介性」定性為美國繪畫乃至現代繪畫的首要特徵,並將波洛克視為代表之一。同樣是將波洛克視為美國繪畫的代表,但是兩位美國抽象繪畫的核心批評家的著重點卻是完全不同的。格林伯格相對戰後美國藝術的發展有著絕對的事實上的權力,他對波洛克作品中的「行動性」一直是有微詞的,甚至認為波洛克因為「行動」中的「情緒」使其作品不夠純粹,而格林伯格認為最符合「平面性」和「媒介性」要求的是當時崛起的極限主義(Minim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