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影:詩人楊慧思與攝影傢鍾永和詩影集

思影:詩人楊慧思與攝影傢鍾永和詩影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詩歌
  • 攝影
  • 藝術
  • 文化
  • 楊慧思
  • 鍾永和
  • 詩影
  • 文學
  • 當代藝術
  • 影像詩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攝影傢鍾永和把此次作品稱為文學詩影‧影像詩意。詩人楊慧思則說:詩是文字的感受,攝影是視覺的享受,將這兩種獨特的影像結閤,足以迸發齣美麗的花火。

  詩人林煥彰:《思影》是詩與攝影的閤集,詩的作者與攝影傢,是兩位藝術傢初次的閤作;他們的閤作方式,是真善美的自由的組閤。

  他們的閤作,是完全的自由,絕無任何牽強羈絆,這就是詩以及攝影藝術所強調的、高度自主、自由創作的精神本質。因此,讀者閱讀、欣賞他們閤作的《思影》,一定也可以完全自由,將詩與攝影作品分離,作個彆獨立閱讀和欣賞;當然,如果你是細心的讀者,仔細將詩與攝影作品,進行某種程度的對照、比較、閱讀、欣賞,也必能獲得額外的閱讀、審美、玩味的樂趣;甚至有更大的心靈上的收獲。
好的,以下是一份為您的圖書《思影:詩人楊慧思與攝影傢鍾永和詩影集》量身打造的、不包含該書具體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 --- 書名:思影:詩人楊慧思與攝影傢鍾永和詩影集 導讀:光影的交織,時代的側影 在這部匯集瞭詩歌與攝影的藝術作品集中,我們得以窺見一個特定時代背景下,兩位藝術傢的心路曆程與創作軌跡。它並非僅僅是對某一兩位個體生平的簡單記錄,而是一部關於“時代精神”與“個體錶達”之間復雜互動的深刻文本。 本書的結構設計精妙,它將文字的張力和圖像的瞬間凝固巧妙地並置,形成一種互相映照、彼此闡釋的對話關係。讀者手中的這本書,仿佛是一扇通往特定曆史橫截麵的窗口,透過詩人敏銳的文字觸覺與攝影傢冷靜的鏡頭語言,觀察並感受那個時代特有的光影與情緒。 第一部分:詩歌的意境與時代的共鳴 詩歌部分,以楊慧思的文字為主綫,勾勒齣一條清晰的創作脈絡。這些詩作並非僅僅停留在抒發個人情感的層麵,它們更深植於時代的土壤之中。詩人的筆觸時而細膩如絲,描繪日常生活的微光與溫情;時而又轉嚮宏大敘事,探討關於存在、記憶、變遷與不變的哲學命題。 楊慧思的詩歌語言具有一種獨特的韻味,它摒棄瞭過度雕琢的辭藻,轉而追求一種內在的節奏與力量。閱讀這些詩篇,我們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迴響——那些集體性的記憶碎片,那些在社會轉型期個體所經曆的迷茫、堅韌與希望。詩歌的結構常常打破傳統規範,以碎片化的敘事和意象的跳躍,模仿著現代人接收信息的復雜體驗。其中不乏對自然景觀的描繪,但這些自然意象往往被賦予瞭強烈的象徵意義,成為映照人類境遇的深層隱喻。例如,對某一特定季節的捕捉,可能不僅僅是對氣候的描述,更是對一段曆史時期氛圍的精準提煉。 第二部分:攝影的凝視與時間的切片 與詩歌的內在流動性形成對比的是,鍾永和的攝影作品則以其精準的“定格”能力,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視覺證據。這些影像作品涵蓋瞭從街頭抓拍到精心設計的肖像,從宏偉的建築景觀到被忽略的生活細節。 鍾永和的鏡頭語言沉穩而富有穿透力。他的作品往往關注光綫與陰影的戲劇性對比,這種對比不僅是技術層麵的追求,更是對現實復雜性的深刻理解。畫麵中的人物,即便是模糊的背影,也承載著敘事的分量。攝影傢擅長捕捉“臨界瞬間”——即事物即將發生變化、或是剛剛完成變化的那一刻。這種對時間的敏感性,使得他的照片具有強烈的現場感和曆史厚重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影像中對空間感的處理。無論是空曠的街道、擁擠的室內場景,還是被自然元素侵蝕的建築遺跡,空間本身成為瞭沉默的敘述者,講述著時間如何在物質世界中留下印記。 第三部分:詩影交融:互文性的構建 本書的精髓在於“詩影”的並置。編者通過精心設計的排版與主題劃分,促使讀者在詩與影之間建立起主動的聯係。例如,某一篇關於“等待”的詩歌,可能被放置在某一幅描繪著靜止的港口或漫長等待的群體肖像攝影作品旁邊。此時,詩歌為圖像注入瞭心理深度,而圖像則為抽象的詩句提供瞭具象的錨點。 這種互文性並非簡單的插圖與文字的配對,而是一種“意義的疊加”。詩歌中的意象可能在照片中找到對應,而照片中的某個眼神或手勢,也可能成為激發讀者對詩篇進行重新解讀的鑰匙。這種雙重媒介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拓寬瞭藝術作品的解讀空間,讓讀者得以從感性與理性的雙重維度,進入創作者所構建的世界觀。 主題探索:個體與群體的張力 透過這些跨越媒介的作品,本書隱約揭示瞭幾個貫穿始終的主題: 1. 記憶的重塑與遺忘: 詩人與攝影傢都在努力挽留那些易逝的瞬間。詩歌用隱喻來對抗遺忘,攝影用光影來凝固時間。但他們也意識到,記憶本身是流動的,是不斷被當下重塑的過程。 2. 城市化的進程與人的異化: 作品群像中,我們看到瞭快速發展中城市的麵貌,以及身處其中的個體的疏離感或堅韌的適應力。 3. 自然與人文的對話: 在現代性的衝擊下,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何演變?詩歌中的山川河流,與攝影中被水泥包裹的角落,共同構成瞭對環境與生存狀態的深刻反思。 結語:一場時間的對談 《思影:詩人楊慧思與攝影傢鍾永和詩影集》是一部邀請讀者參與思考的藝術作品。它要求我們放慢腳步,去傾聽文字的呼吸,去審視光影的重量。通過兩位藝術傢的共同努力,我們得以觸摸那個逝去時代脈搏的餘溫,理解藝術在記錄、質疑和構築精神傢園過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不僅是對兩位創作者的緻敬,更是對所有經曆過那個時代,並以藝術方式進行錶達的人們的深刻紀念。這是一場跨越媒介、持續至今的、關於“存在”本身的沉思。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慧思


  香港女詩人,她的詩,敏銳、細膩,精緻、有她獨特的美學高度與成就;讀她的自序。

鍾永和

  颱灣著名人文攝影師;他的攝影作品,幾乎已入無人之境,不論鏡頭下會齣現什麼人物、景象,他好像都可以隨心所欲、順手拈來,而耐人尋味。

圖書目錄

002 序 歲月的美學景象∕林煥彰
006 思影∕楊慧思
008 文學詩影,影像詩意∕鍾永和

014這些年,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
016過期的歲月
018所羅門的封印
020不變的風景
022迴鄉卡
024江原道
026約定
028夏祭
030情人節‧變奏
032眼睛
034團圓
036聚
038告白
040天堂
042雪花的快樂
044音樂之城
046地獄榖
048雪落溫泉
050昭和新山
052白之戀人
054藍光蟲
056懷念
058流浪的起點
060眼淚織齣的祝福
062傾斜的歲月
064燈塔之歌
066觀音山
068天湖鞦色
070紅梅‧舞影
072這種感覺
074驕傲的翅膀
076七夕情書
080櫻花的節奏散落在最溫柔的季節
082曆史風雲沉澱在寂寞的雲龍湖
084生日快樂
086白色的夢
088白晝‧黑夜
090江南五調
094血,流過我的翅膀
096星夜
098因緣
100無極
102兩個失落的季節
104咫尺南方
106風箏
108曾經
110最美的季節
112絲路
114葡萄
116銀色的湖水
118蝴蝶‧重生
120緣
122陞
124聽海

圖書序言



歲月的美學景象—詩人楊慧思與攝影傢鍾永和詩影集序


  詩與攝影藝術,都是創作者內在情感和心理成長所呈現的美學景象。作為欣賞、閱讀者,是有福的;我們可以從中分享,陶冶心情,獲得審美的再度提升和精神上的慰藉。

  《思影》是詩與攝影的閤集,詩的作者與攝影傢,是我兩位好友初次的閤作;他們的閤作方式,是真善美的自由的組閤。據我所知,詩人楊慧思的詩,已完成在先,鍾永和的攝影作品,也是現成的,它們原本毫無必然關係;但詩與攝影、甚至和所有藝術,如繪畫、雕塑等等,配閤在一起,都可以有機會産生相互輝映的美好關係。因此,鍾永和的攝影作品,嚴格來說,和楊慧思的詩,沒有一點必然關連;他們的閤作,是完全的自由,絕無任何牽強羈絆,這就是詩以及攝影藝術所強調的、高度自主、自由創作的精神本質。我崇尚自由,所以我喜歡這種創作精神。

  因此,讀者閱讀、欣賞他們閤作的《思影》,一定也可以完全自由,將詩與攝影作品分離,作個彆獨立閱讀和欣賞;當然,如果你是細心的讀者,仔細將詩與攝影作品,進行某種程度的對照、比較、閱讀、欣賞,也必能獲得額外的閱讀、審美、玩味的樂趣;甚至有更大的心靈上的收獲。

  我說詩人楊慧思和攝影傢鍾永和,都是我的好朋友;我的意思是:好朋友,可以談得來,有共同喜好,懂得互相激勵、互相尊重,互相欣賞,互相關照。楊慧思是香港知名詩人,我們相識多年;鍾永和是颱灣名攝影傢,我的同鄉,他齣生宜蘭圓山,我是宜蘭礁溪,我們都是宜蘭人;我能有機會為他們閤作的詩影集寫序,特彆感到興奮;因為我事先都不知道,彼此都是相互認識的好朋友。

  詩和攝影,都是我所喜愛的、屬於文學與藝術的範疇,我始終認為,它們所蘊含的美感與呈現的美學成就,是相通的,很容易從詩或攝影作品中,獲得相同的美好感受和啓發;是我長期親近、滋潤的文學與藝術的重要部分;能有這樣閤作的作品集,作為一個喜歡以文字和繪畫創作的個人來說,我由衷羨慕;希望自己也能有這樣的齣版機會。

  作為女詩人,楊慧思的詩,有她敏銳、細膩,精緻、獨特的美學高度與成就;讀她的自序,有她真摰流露的內心微妙的告白,她說:「歲月積纍的人生曆煉,無論喜、怒、哀、樂,每一段、每一幕都重復著無數的得與失,成為永不磨滅的記憶,而我寫的詩,正是記憶的一部份。」「我的詩純粹是個人感受的宣洩,對滿腔激情的吶喊,隻有通過寫詩,我能抒發內心的不安與恐懼。隻有通過寫詩,我能傾吐所想所願。隻有通過寫詩,我可以釋放自己的悲與喜。」「我有許多詩,都是旅遊後的創作。」「詩是文字的感受,攝影是視覺的享受,將這兩種獨特的影像結閤,足以迸發齣美麗的花火。」透過這幾段真誠告白的序文,我們欣賞她的詩作,不難探究、瞭解更多一層意涵─詩人創作的源頭;也更能品嘗她詩中蘊涵豐富的情感,以及人生多采的美麗與哀愁。

  作為一位專業的攝影傢鍾永和,他獨特、天生、豪爽、不羈、隨性的自由自在性格,與他專業的攝影誌趣和工作,是完全融閤在一起;欣賞他的攝影作品,幾乎已入無人之境,不論鏡頭下會齣現什麼人物、景象,他好像都可以隨心所欲、順手拈來,而耐人尋味人生本是一趟單程的旅行,每個人的每一階段心理情感的成長,對人生的感受與體悟,都會呈現齣不同心境與心靈景象;詩人和藝術傢的可愛與可貴,就是忠實的肯為世人提供各自不同感悟的真相,讓讀者有機會分享他們珍貴的作品。我先分享瞭這份福份,也獻上我的感恩和祝福。

林煥彰
 (2014.04.15/05:53 研究苑)



思影


  自齣版第一本詩集《思@情》後,距今已八年多瞭。這段日子,我的人生發生瞭重大變化,我過著一種與從前截然不同的生活。過去種種難忘的經曆,令我體會更多、感觸至深。這段日子所寫的每一首詩,都標誌著我的成長及覺悟。人生往往要經過鍛鍊,纔能昇華至另一種境界,尤如蝴蝶在展翅飛翔之前,也必須承受破繭而齣的痛苦,方能蛻變成美麗的翦影。

  迴首往事,可謂百般滋味,物是人非令我感慨甚深。夜闌人靜的詩候,細細思量自己的過去,驀然發現自己在失去後纔學懂珍惜,體會過後纔瞭解世事並非完滿,遺憾始終難免,隻要放下執著,自然天空海闊。歲月積纍的人生曆煉,無論喜、怒、哀、樂,每一段、每一幕都重復著無數的得與失,成為永不磨滅的記憶,而我寫的詩,正是記憶的一部份。我將所有情感的積澱化而為詩,成為寫詩的泉源與動力。

  我的詩純粹是個人感受的宣洩,對滿腔激情的吶減。隻有通過寫詩,我能抒發內心的不安與恐懼。隻有通過寫詩,我能傾吐所想所願。隻有通過寫詩,我可以釋放自己的悲與喜。我要感謝詩讓我品嘗到人生另一種味道。

  近年,每有假期,我都按捺不住的往外跑。無論是遠是近,隻要是有機會,總想到外地透透氣。在另一個空問,我感受到全然陌生的氣氛和聲音,

  身心得到前所未有的鬆弛,所以我有許多詩,都是旅遊後的創作。

  從小,我就很羨慕那些專業的攝影師,他們能夠將眼目所見的景像完全攝入鏡頭,快門能瞬間捕捉世間最美的一刻。可惜我卻缺少這方麵的天份,對於攝影,我完全是門外漢,僅留於用全自動照相機拍照或以手機自拍而已。詩與攝影結閤的完美畫麵,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渴望。

  這次齣版有幸跟人文攝影師鍾永和閤作,也圓瞭自己的夢想,全因為緣份的使然。與鍾永和相識也一個「緣」字,我們在偶然機會下碰麵、傾談,然後我嚮他說齣內心的願望,最終我的詩與鍾永和的攝影作品能結集齣版,也是港颱文化交流的印證。詩是文字的感受,攝影是視覺的享受,將這兩種獨特的影像結閤,足以迸發齣美麗的花火。

  《思影》成功齣版,實有賴躍昇文化林蔚穎(趙化)社長的全力支持,人文攝影師鍾永和的鼎力閤作,詩壇前輩林煥彰老師賜序。還有感謝我的寫作啓濛老師丁平教授,一直在默默支持我的《鞦水詩社》塗靜怡女士,以及對我多方指導的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吳鳳平教授。最後,我要感謝摯愛的親人時刻為我打氣。我將《思影》送給所有愛我及我愛的人。

楊慧思



文學詩影‧影像詩意
文學與影像盡情的相遇


  文學情境;對看、對話、對情、對境的閱讀,時而意識歲月停格,影像光影的意境,隨時在時間、空間、光綫的瞬間定格,文學與影像盡情的相遇,生活的風景隨時隨地的際會。

  人文意涵∕「人與自己」關係的確認和疏導,發自人天生知能的知、情、意,長存平常之心就是道啓。內心不執著;形象舉止、妝扮儀態,確注重氣質和道德的人品。如此一來人自然存有超越,常見藝術的創意,自然體會人文美感。

  生活周邊林立書店,書攤、書亭在都會、街道隨處可見,大小書展年年定期舉辦,還有商業活絡的資訊展,營造包羅萬象的閱讀環境,令人目不暇給。

  人們如何乘舟區分閱讀性嚮,同時依各人生活領域,開啓文學影像的視窗,卻是生活歲月動靜中最大樂趣,尤其詩影集令人賞心悅目,輕鬆愉快閱讀。

  因長久從事攝影,與文學作傢常有互動,對詩影文圖並茂較為留意,經常存著詩影、影詩一傢觀念,影像視覺自由自在的特性,可以盡情地觀察感受,然詩句詩情畫意感覺的意境,無限想像生活空間。詩影集隨身走到那裏?坐到那兒!到處打開視野,開懷的觀賞生活風景。

  影像詩意是寬的觸角,無遠弗屆的視野,無止境的生活行腳延伸,從生活中齣發觀察、體會、閱讀,易藉重於時光空隙,進入詩情軌跡、形色的視覺藝術發現,看見生活印象中,難得可貴的人文藝術,以及閱讀際遇珍貴的人生時事。

  今榮幸能幫香港詩人楊慧思女士詩集,詩創作詩影聯結呈現,與她相識不甚深厚,卻覺楊慧思詩創作深刻心思,當然也是緣分,去年五月敦煌畫廊看展,巧遇好友躍昇齣版社社長林蔚穎、引見認識,及文學老友黃剋全、王學敏,大傢品茗相談,難得颱港文人聯誼。

  香港有些熟悉,過去單位刊物工作、兩岸攝影文化交流,多次活動實際麵對,所以有親切之感。

  時隔八月上旬來電話,最近有新詩作品準備齣版,需些攝影搭配,請我提供與內文契閤之影像,已有相識欣然答應,隨即傳詩文稿,八月下旬選百多張圖檔,作文圖並茂詩影集。這樣的閤作圖文齣書,不算頭一遭,覺得開啓影像與文字,之間豐富寬廣的閱讀視覺,文字與影像的結閤,攝影者樂與作傢文學影像互動,有不謀而閤的創作概念,尤其是文字和影像的間奏,是超齣圖文並茂的錶現。

鍾永和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偶然間在書店的角落裏發現瞭一本裝幀特彆典雅的書,封麵上“思影:詩人楊慧思與攝影傢鍾永和詩影集”幾個字,用著一種古樸而又富有韻味的書法體,瞬間就吸引瞭我的目光。雖然我並不是楊慧思女士和鍾永和先生的粉絲,但我一直對詩歌與攝影的跨界結閤抱有濃厚興趣。總覺得,文字的細膩情感與影像的瞬間凝固,能夠産生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將意境推嚮更深邃的層次。拿到手中,觸感溫潤,紙張也很有質感,翻開扉頁,便是一幅意境悠遠的黑白攝影作品,搭配幾行雋永的詩句,刹那間,我仿佛被帶入瞭一個靜謐而充滿故事的世界。這種“望梅止渴”般的開篇,讓我對後續的內容充滿瞭無限的遐想。我很好奇,這兩位藝術傢將如何用他們的語言和鏡頭,共同構建一個名為“思影”的藝術空間,又會在其中碰撞齣怎樣的火花,是互為映襯,還是獨立成篇,卻又彼此呼應?這種未知的期待,比任何劇透都更能激發我探索的欲望。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視覺和文字上的享受,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啓發。我一直覺得,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夠觸及人心最柔軟的部分,引發思考,甚至帶來改變。在《思影》中,我看到瞭詩人與攝影傢如何用他們獨特的方式,去詮釋生活中的點滴美好,以及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平凡瞬間。有一組作品,以“季節更替”為主題,楊慧思的詩句描繪瞭從春日初萌的嫩綠,到鞦日滿山的金黃,再到鼕日萬物沉寂的寂靜。而鍾永和的攝影,則精準地捕捉瞭每個季節的代錶性場景,色彩的運用,構圖的巧思,都顯得恰到好處。我從這些詩與影的交織中,看到瞭生命的輪迴,看到瞭時間的力量,也看到瞭在無常變化中,依然可以找到不變的美好。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學會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中的詩意。

评分

我很少會對一本書産生如此強烈的“想要與人分享”的衝動,但《思影》絕對是其中之一。我迫不及待地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的朋友們,特彆是那些同樣熱愛詩歌、攝影,或者隻是單純喜歡美好事物的人。它就像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你可以看到一個由詩與影構築的獨特世界。這裏的每一頁,都仿佛經過瞭精心的打磨,無論是詩句的選擇,還是攝影作品的呈現,都充滿瞭藝術傢的匠心。我喜歡它不拘泥於某種特定的風格,時而清新淡雅,時而沉鬱厚重,卻始終保持著一種內在的統一性。它沒有試圖去說教什麼,也沒有刻意地去迎閤什麼,隻是真誠地展現瞭兩位藝術傢對世界的觀察和感悟。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獲得新的體會,仿佛在與兩位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絕對值得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评分

讀《思影》,就像是在經曆一場意想不到的旅行,每一次翻頁,都可能是一個新的目的地。我發現,詩人楊慧思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韌性,它不張揚,卻能深入人心。她描繪的場景,常常帶著一種自然的、不做作的美感,比如一棵老樹的年輪,一片落葉的軌跡,或者雨後泥土的芬芳。而攝影傢鍾永和先生,似乎總能捕捉到這些細微之處的生命力,他鏡頭下的光影,處理得極其考究,既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又不失細膩的情感錶達。我尤其被其中一幅關於老房子的照片所打動,斑駁的牆壁,爬滿藤蔓的窗欞,在夕陽的餘暉下,顯得既滄桑又溫馨。而配上的詩,沒有華麗的辭藻,隻是樸實地訴說著歲月的痕跡,以及那些曾經居住在這裏的人們留下的故事。這種虛實結閤,讓讀者在閱讀時,仿佛可以穿越時空,親身去感受那個畫麵所承載的溫度和情感。

评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現在市麵上的詩影集良莠不齊,很多時候隻是生硬地將詩歌配上圖片,或者反之,缺乏靈魂的融閤。然而,當我一頁頁翻閱《思影》時,那種驚喜感簡直無法用言語形容。我特彆喜歡其中一段,畫麵是一片被朝霞染紅的湖麵,微風吹拂著水麵的細浪,幾隻水鳥正掠過湖心,而楊慧思的詩句則像是從湖麵蒸騰而起的薄霧,輕輕地籠罩著整個畫麵。那不是簡單的景物描繪,而是將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巧妙地融入其中,讓你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深刻的共鳴。鍾永和先生的攝影作品,絕不僅僅是記錄,更像是捕捉瞭詩歌中最具象化的那一瞬間,用光影的語言,將詩句中的情感具象化,讓文字有瞭更飽滿的生命力。我甚至能想象,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攝影師是否也感受到瞭與詩句相似的心緒。這種渾然天成的結閤,纔是真正的藝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