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臉:從人臉 讀佛臉 看時代人心

佛像的臉:從人臉 讀佛臉 看時代人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佛教藝術
  • 佛像
  • 人臉學
  • 文化研究
  • 圖像學
  • 宗教研究
  • 中國文化
  • 藝術史
  • 時代精神
  • 麵部錶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從五官、錶情解讀日本最著名佛像及其時代人心與美意識…

  →鐮倉大佛算是美男子嗎?
  →興福寺佛頭為什麼天真無邪?
  →中宮寺菩薩半跏像的微笑,與濛娜麗莎的微笑並列,是世界三大微笑!


  本書從人類的眉、眼、鼻、耳、口的大小、形狀、配置,以及臉部肌肉牽動産生的錶情,觀察日本最具代錶性的佛像,捕捉臉部的特徵,探究佛像形姿的時代變遷。以及,不同的五官鏨刻描繪技法,如何影響佛臉給人的感覺?從法隆寺金堂釋迦如來的杏仁眼、中宮寺菩薩半跏思惟像的微笑、興福寺佛頭的天真無邪、鐮倉大佛的寫實風格等,日本各時代最著名佛像逐一細剖其「難以形容的美」。

  佛像的臉,當然不隻是一張「臉」,能反映祈願人心,有著不同於人臉的意思與錶現。本書亦整理探討瞭這些珍貴的資料:為求開悟的眼半睜、能夠發揮特殊能力的多眼之眼、為佛像注入靈魂的開眼供養儀式,也論及額頭正中央的印記「白毫相」所具有的超凡之力。

  現在,帶著本書為你備好的追溯過往的眼力,一起巡訪那不可思議的「臉」…

  佛臉之祕巡禮
  ◎杏仁形的眼、古樸的微笑是什麼意思?
  ◎佛眼更有神?佛相的眼頭與眼尾會上什麼顔色?
  ◎帶著憂傷的少年神情,其實是護法神的慣有忿怒相?
  ◎佛像的眼睛會發亮?日本著名佛師運慶,如何運用「玉眼」技法打造佛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清水真澄


  1939年齣生於橫濱。

  1962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文學部史學科東洋藝術史學係。

  目前為三井紀念美術館館長,成城大學名譽教授。

  代錶著作有《鎌倉大佛》(有鄰堂)、《中世紀雕刻史的研究》(有鄰堂)、《佛像》(平凡社)、《鎌倉的佛像文化》(岩波書店)、《佛像與人的曆史發現》(裏文齣版)、《瞭解佛像的一切》(講談社)等。

譯者簡介

楊明綺


  東吳大學日文係畢業,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目前專事翻譯。

  代錶譯作有《維梅爾的論點》、《林布蘭的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超譯尼采》、《隈研吾 奔跑的負建築傢》、《書店不死》、《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等。

圖書目錄

【前言】 佛像的臉,人的臉

【第一章】 佛像的誕生──印度與中國
1.印度的佛像──眼半睜與睜眼
2.中國的佛像──從端正的臉演變至豐腴的臉

【第二章】 飛鳥時代的佛像──杏仁眼,古拙的微笑
1.佛像東傳日本
2.巡禮法隆寺金堂的釋迦三尊像
3.明治時代發現的夢殿‧救世觀音
4.錶現佛像錶情的詞匯

【第三章】 白鳳時代的佛像──天真無邪的臉,沉穩大方的錶情
1.大化革新與文化
2.沉浸於中宮寺菩薩半跏思惟像的優美神韻
3.白鳳時代的著名佛像
4.眼瞼與眉毛

【第四章】 天平時代的佛像──佛教成為國教,造型更顯莊嚴
1.平成遷都與佛像
2.巡訪藥師寺的藥師三尊像
3.多麵、多眼、多臂的佛像
4.佛的分類與錶情

【第五章】 平安時代前期的佛像──彆具特色的臉
1.邁嚮嶄新時代
2.空海與東寺講堂的佛像
3.解讀不動明王的憤怒錶情

【第六章】 平安時代後期的佛像──尊容如滿月
1.藤原氏的極盛期與國風文化
2.佛的「三十二相」
3.平等院阿彌陀如來以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第七章】 鐮倉時代的佛像──強烈寫實的風格
1.武士政權的誕生
2.運慶與進齣東國
3.「玉眼」技法
4.鐮倉大佛算是「美男子」嗎?

【第八章】 佛像之所以成「佛」──開眼供養與白毫相
1.何謂開眼
2.白毫相之力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一覽

圖書序言



什麼是「美得難以形容的臉」?


  無論是去寺院參拜佛像,還是去美術館與博物館的展覽空間鑑賞佛像,站在佛像前,首先映入眼簾的一定是「臉」,而且常常看到有人凝視一會兒後,不自覺地喃喃道:「那張臉真是美得難以形容。」這時就很想問,到底什麼是「美得難以形容的臉」。答案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大部分人都會迴答:「就是難以形容啊!」

  佛教是以想像佛陀姿態,打造齣來的佛像作為信仰、膜拜的對象。佛像代錶佛,不是「佛」的替代品,所以膜拜佛像就是膜拜「佛」。既然作為信仰對象,佛像的「臉」自然成瞭重點。佛像的「臉」不隻是一張「臉」,也蘊含投射人心的意義。

  本書就是希望能邊鑑賞各時代最具代錶性的佛像,邊探討「美得難以形容的臉」究竟是如何「難以形容」。但這麼一來,也會觸及「佛像究竟為何」這個大哉問,當然本書也會探究這一點。

  首先,當我們鑑賞佛像時,是否和欣賞畫作、工藝品等一般藝術品的著眼點相同呢?我想應該多少有些差異。

  作為信仰對象的佛像,是從明治時代之後纔成為鑑賞的對象。直到現在,佛像基本上都是奉祀於寺院昏暗的堂內,所以會放在美術館或博物館供大眾鑑賞的佛像算是特例。當我們看著佛像的臉,除瞭抱持鑑賞藝術品的心情之外,即便不是佛教徒,也會不由得心生虔敬。

近代觀點

  在日本,明治維新不久後,當局便頒布神佛分離令,開始在各地進行破壞佛像,燒毀佛像等「廢佛毀釋」的行徑,導緻許多文化財流失海外。然而在這股動盪危機中,也興起挽救文物的行動,明治四年(一八七一年)展開「古器舊物」,也就是調查文化財的行動。這項包括佛像等文化財的調查行動,於明治二十一年(一八八八年)起,繼續以「全國臨時寶物調查局」的形式進行寶物調查。明治三十年,製定瞭目前「文化財保護法」中的「古社寺保存法」。

  雖然「文化財」這個用語是戰後纔有的辭匯,然而明治十一年(一八七八年)受聘擔任東京大學講師的費諾羅沙、岡倉天心等人,承繼這項關於日本古社寺的調查,後來還因此發現法隆寺夢殿的救世觀音像。除瞭特例之外,一般佛像展是始於明治十三年(一八八○年),於上野公園舉行的「觀古美術會」,之後發展成現在的國立博物館內的佛像常設展。

  明治二十二年,目前世界最古老的學術雜誌《國華》創刊(註1),除瞭刊載關於古美術的學術論文與相關報導之外,還搭配圖片說明,促使世人得以欣賞到許多未曾公開亮相的佛像之姿。之後還有其他古美術雜誌、豪華刊本發行,豐富的文章與圖片讓更多人見識到佛像的魅力。加上早期的攝影師鬆崎晉二、小川一真、工藤利三郎、小川晴暘等人拍攝的佛像照都會特地將「佛像的臉」放大。

  因此,鑑賞佛像之人的觀點,便以這些經緯為背景、反映瞭日本的曆史、文化、思想等。

鑑賞佛像的眼力

  我想,站在佛像前,在「那張臉真是美得難以形容」如此喃喃自語之人的眼中,除瞭自身對於佛像臉部造形有著個人感受之外,還會不由得心生虔敬,甚至聯想到圖片上那張包含著日本曆史、文化、思想的臉。

  尤其藉由圖片欣賞到的佛像形姿,因為是明治時代以後的攝影師依個人的美學意識,擷取打造佛像時的時代風貌、打造者以及祈願者等的美學意識,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透過這層濾過鏡,加上自己的審美觀鑑賞佛像的臉。

  本書就是想從這樣的觀點,探討「佛像的臉」。

  從最古老的印度佛像、深受中國佛像影響的日本佛像、以及佛教傳入日本的飛鳥時代之後,白鳳時代、天平時代、平安時代前期、平安時代後期、鐮倉時代等,逐一探討。這麼一來,我們可以清楚瞭解從白鳳時代簡約大方的造形,如何蛻變成天平時代威嚴無比的佛像之臉。由此也可以窺知從誕生《萬葉集》等巨作的白鳳簡約風潮,如何演變成佛教成為國教的天平時代。此外,像是深受平安時代後期貴族青睞的「滿月臉」,到由武傢掌權的鐮倉時代,佛像的臉部綫條變得比較硬,還帶點寫實風格,足見佛像的臉忠實反映時代的社會與思想。可以說,麵對佛像的臉,必須具備現代的眼力和追溯過往的眼力吧。

圖書試讀

法隆寺金堂的釋迦三尊像
 
栩栩如生的眼與眉
 
我們湊近一點看看佛像的臉吧。釋迦如來像的臉形偏長,額頭中央留有白毫的釘痕,雙眼是以上下眼瞼幾乎相同的弧綫來錶現,雖然不算細長,但愈往眼尾拉得愈細,日本美術史上將這種眼稱為「杏仁形」。如後所述,此名稱取自杏的種子,也就是杏仁的形狀。
 
而且這尊佛像的眼睛刻劃得十分栩栩如生。從旁邊看,上眼瞼比下眼瞼突齣,感覺比較立體,眼尾的下眼瞼稍微上提,而且是用鏨刻方式清楚錶現眼睛的輪廓。因為是金銅鑄造的佛像,可以用這樣的方式錶現,這與現代女性畫眼綫讓眼睛看起來更有神,有著異麯同工之妙。
 
佛像的眼與埴輪的眼
 
關於佛像的眼瞳,因為日本年代久遠的佛像無論是銅造還是木造,很多都已色彩剝落,難以辨識原貌,所以有人以為佛像和埴輪(人形陶)一樣沒有眼瞳,也有人認為這樣具有特彆的意思與敬畏感。但如同第一章提到的印度佛像,從釋迦形姿發想的佛像基本上是有眼瞳的。

根據考古學傢佐原真的研究顯示,埴輪的臉最吸引我們的就是眼睛部分。好比描繪彌生人的臉,沒有黑眼瞳,隻有銀杏形(=杏仁形)的輪廓,意即整體是白眼,猶如睡著的人硬是睜眼的狀態。為何沒有描繪黑眼瞳呢?佐原真錶示:「無法說明,隻能說真的很不可思議。」沒有什麼具體結論。
 
眼瞳成瞭均是以人形來錶現的埴輪與佛像,最根本也最明顯的差異。而且沒有眼瞳的埴輪是死後世界的陪葬品,有眼瞳的佛像則是以釋迦的形姿來形塑信仰的對象。
 
唇與鼻的錶現
 
再迴到金堂的釋迦如來像,如來像的唇形較薄,兩邊嘴角緊抿,輪廓綫十分清楚。兩邊嘴角上揚的唇形像是一彎上弦月,稱為「仰月形」,與釋迦如來像造型相似的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的如來像,以及法隆寺夢殿救世觀音像都是兩邊嘴角上揚的「仰月形」,有人認為嚴格來說,這尊釋迦如來像的唇形稱不上是仰月形。
 
釋迦如來像的鼻梁挺直,鼻與唇中間的人中十分清楚,嘴角還浮現一抹「古拙的微笑」或稱為「古樸的微笑」。這種稍微牽動臉部的錶情肌,錶現齣慈悲情懷的「微笑」,或許是最適閤「佛像」的一種錶情。加上一對造型平闆、耳垂長的耳朵,還有幾乎所有佛像都沒有的耳洞。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