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惠特曼(Walt Whitman)
華爾特‧惠特曼是美國文壇中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有自由詩之父的美譽。他為美國詩壇奠定了基礎,可說是美國詩脫離英國與歐洲影響、開始在地化的推手,自他以後美國詩人致力於發展出與英國歐陸不同的詩風與語言,可見他對後世的影響力。
惠特曼嚮往民主自由,是關心政治的詩人,年少時期曾經參與民主黨活動,到三十歲才退出政壇致力寫作。但他對於社會改革的熱情並沒有減退,他以寫詩來反映當時的時代與環境,為美國民主紀錄輝煌的一頁。惠特曼更擺脫文壇一貫崇尚心靈的觀念,大聲歌頌身體,將身體與心靈放在同樣高的地位來推崇,作風十分前衛。
惠特曼的重要著作《草葉集》於1855年自費出版,直至1892年逝世之前惠特曼仍不斷增著、刪修該著作。從初版的十二首詩到最後的四百零一首詩,這部詩集記錄著他一生思想的成長與時代國家的面貌,既是詩人個人的史詩,也是十九世紀美國的史詩。
雪萊 (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
英國詩人雪萊,是浪漫時期最嘹亮的一隻雲雀。
他用詩作歌頌充滿力量的大自然,也書寫對社會與政治的關懷。他的著名詩作<西風頌>以及<雲雀歌>,表達他社會改革的熱情,和崇尚自由與無拘無束的精神。
雪萊的長詩、詩句、以及論文,都堅定展現對保守主義的反抗及對於自由的追尋。以樂觀、充滿希望的態度,雪萊寫出「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等著名詩句,至今還能激勵人心,永傳不朽。
對於後世的詩人,雪萊就像他筆下的雲雀,傳唱著聲聲動人的純粹美麗。
露西.蒙哥瑪莉(Lucy Maud Montgomery )
蒙哥瑪莉出生於加拿大的愛德華王子島,兩歲時母親就因結核病去世。父親七歲時離家。之後便在父親和外祖父母家兩地輪流生活。1893年,她完成學業,並獲得教師職照,之後除了在愛德華王子島上的學校擔任教職,也曾在報社工作。1904年,蒙哥瑪莉完成了《紅髮安妮》,但當時並沒有任何加拿大出版社願意出版,直到1908年,才由美國出版社出版,上市後便引起熱烈迴響,百年來不但陸續被翻譯成八十種語言,總銷售量更超過一千萬冊,改編的影視作品也風靡全球;而安妮的故鄉愛德華王子島,更是因此成為世界知名的觀光勝地。除了《紅髮安妮》與另外五本續集之外,蒙哥瑪莉還出版了另外兩個系列的故事集,故事中的女主角都是勇敢的孤兒,她們踏上的道路或許並不平坦,但卻都能在顛簸的石子路上哼著輕鬆的小調,唱出屬於自己的幸福!
托爾斯泰(Leo Tolstoy)
托爾斯泰是近代俄國文學的巨擘、寫實主義的大師,被公認為世界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他出身貴族,年少時參與克里米亞戰爭,戰後遊歷歐洲各國。托爾斯泰寫作初期便得到文壇關注,他的半自傳小說三部曲描寫他的童年青年生活以及參戰時的種種,都受到好評。他一生的代表作則是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托爾斯泰的作品不只受到當代文壇的讚賞,後世的大文豪如喬伊斯、福克納也對他推崇有加,吳爾芙甚至稱托爾斯泰為最偉大的小說家。托爾斯泰的作品廣被譯為各國語言,銷售量累積近三億冊,也一再被改編搬上舞台與銀幕。托爾斯泰的作品深深影響與他同時代的人,也影響其他國家、其他地域的讀者,甚至在一百年後,也將繼續影響未來的讀者,未來的人類世界。
徐志摩
生於1896年的浙江海寧,卒於1931年的一場墜機意外中,為中國近代最重要的詩人之一。
他畢業於美國麻州克拉克大學,並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經濟方面的課程。之後留學英國劍橋大學之時,受詩人華滋華斯的影響,開啟了他詩人的靈魂,從此一手寫詩,一手研究詩學的理論。返國後歷任北大、光華等校教授,講授英詩,並曾主編晨報「詩鐫」、新月詩刊等刊物,是五四以來中國白話新詩的靈魂人物,代表作「再別康橋」、「偶然」、「海韻」均傳唱至今。出版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及散文、戲劇多種。
他個人生活也極富傳奇色彩,他與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三名女子的戀愛,是他追求愛、自由和美的實現,但在當年也引起極大的道德爭議;而不幸早夭的意外,也憑添了他的人與詩的絢麗。
芥川龍之介(あくたがわりゅうのすけ)
日本著名小說家,也是大正時代文壇的代表性人物。1892年出生於東京,出生後不久因母親發瘋,因此由母親娘家養大。母親的病與養子生涯,對芥川的人生及藝術創作有極深遠的影響。 1914年芥川發表第一篇處女作〈老年〉即因才華洋溢而備受矚目,短篇小說〈鼻子〉在當時更獲得夏目漱石極高的肯定及讚賞。他早期、中期的作品多以取材於歷史,為許多歷史人物重新賦予現代精神。晚期的作品則多偏重於現代小說。他的作品以短篇小說為主,其他更有詩、和歌、俳句、隨筆、散文、遊記、論文等多種。
在芥川短短三十五年的生命中,留下許多不朽的名作,其代表作品有〈竹林中〉、〈橘子〉、〈河童〉、〈鼻子〉等等。〈竹林中〉更被日本大導演黑澤明改編為電影《羅生門》,並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奧斯卡榮譽獎(相當於今日的最佳外語片獎),為日本電影史上極具里程碑意義的電影作品。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莎士比亞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說故事的人,他所留下的37個劇作囊括了喜劇、悲劇、歷史劇、冒險劇、愛情劇與童話,從文學的每一道門登堂入室,本本都有其特色及偉大的榮耀。四百多年來,這些故事在世界各地不斷改編、上演,受歡迎的程度,至今沒有一位作家能夠超越。他的戲劇故事往往呈現出最真實的人生,早期的作品較多喜劇,充滿浪漫氣息,對現實讚美多過於嘲諷,對人生肯定多過於批評;晚期由於對人生有更多的體認,再加上社會的重重矛盾、局勢動盪不安,使他的悲劇更加深刻有力,尤其是對人生的洞察與刻畫,跨越數百年時空依舊震撼人心。
今天,莎士比亞劇本幾乎擁有全界各種語言的版本,與莎士比亞相關的文章及書籍出版量之大,沒有一份書單能夠將之全部列入。莎士比亞的劇作早已獲得舉世的敬意,不論你我,都應該認識這些千古不朽的偉大故事。
珍.奧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
珍.奧斯汀自小便受到父、母親積極培養,熱愛閱讀,並沈浸在文學世界中。她十二歲開始嘗試寫作,自此展露出卓越的文筆和才華。珍.奧斯汀一生很少離開她所居住的城鎮,但是她卻在小小世界裡,發掘許多題材,並寫下六部長篇小說,分別是《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諾桑卡修道院》、《曼斯菲爾莊園》、《艾瑪》和《勸服》。
珍.奧斯汀善用精準的觀察和純熟的文筆,在平凡的人、事、物中萃取出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小說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讚美她擁有洞察人物內心奧秘的眼光,文學家卡萊爾(Thomas Carlyle)更將她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她所描繪的故事與角色,早已超越時代的考驗,直至今日仍屢次被搬上螢幕,讓世人見證她永恆的經典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