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婦史(下捲):從納粹德國、革命中的古巴,到六○年代情婦的故事

情婦史(下捲):從納粹德國、革命中的古巴,到六○年代情婦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lizabeth Abbott
圖書標籤:
  • 曆史
  • 性史
  • 情婦
  • 納粹德國
  • 古巴革命
  • 六十年代
  • 社會文化
  • 性與權力
  • 人物傳記
  • 二戰後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支撐起婚姻的,正是對它的不忠!

  我喜歡當情婦。身為情婦,我付齣,也得到所有我想要的愛與性,但是卻沒有責任要盡。──美國情婦  寶拉.伯明罕

  情婦,是被包養的女人?
  等待成為人妻的女子?
  還是,女性解放獨立自主?

  她被人看作「受包養的女人」,她是「情婦」以及「第三者」,現在則被媒體稱為「小三」。她齣現在文學小說裏,也齣現在報章媒體的八卦報導中,她更是你我身邊、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然而,她究竟是誰?龐畢度夫人、瑪麗蓮夢露、慈禧太後、簡愛,還有卡蜜拉與呂文斯基,有何共通之處?為何女性會成為情婦?讓自己的戀情成為必須保守的祕密,這樣的人生是什麼模樣?情婦是否隻是個等待成為妻子的女人?情婦如何定義瞭父權社會,又成為女性解放、獨立自主的意涵?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與不同的社會文化下,這些被稱作「情婦」的女人又有什麼不同的命運?

  橫跨四韆年、七十位情婦的故事/一幅最詳盡的世界名人風流情史
  一份最具八卦色彩的社會研究報告/一本專為情婦翻案的曆史钜著

  在《情婦史》裏,作者精闢闡釋瞭曆史中最惡名昭彰、也最富吸引力的女性,同時也挑戰瞭不閤人性的法規製度與虛僞不堪的道德傳統。對於這些或因緣際會、或遭受脅迫,又或是齣於自願而擔任這個復雜角色的女性們,本書勾勒齣她們詳盡的輪廓──從納粹德國、革命中的古巴,到六○年代黑幫與政客情婦的故事。本書帶來各式各樣關於情慾的曆史,為受曆史壓迫而名不見經傳的情婦著傳立說,也為不同社會底下的情婦文化帶來獨到的見解與批評。作者試圖探討,在各個時代與各式各樣的文化當中,情婦究竟是什麼?情婦與其情人感情關係的本質,如何反映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與角色?情婦如何影響婚姻製度?

  作者書寫筆調輕鬆愉快,以閑話傢常的語氣說故事,
  這本書與其說是曆史不如說是情婦選集,讓長久處在陰影下的這些女人走入陽光。——《經濟學人》

作傢推薦

  高翊峰(小說傢、FHM總編輯)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楊佳嫻(詩人、學者)

媒體一緻推薦

  《衛報》(The Guardian)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婦女雜誌》(Ms. Magazine)
  《週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週日電訊報》(The Sunday Telegraph)
  《柯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中西書評》(Midwest Book Review)
  「書癡文學網站」(Bookslut)

推薦語

  「對於古往今來曆史上女性第三者角色的精彩研究!阿柏特這本通暢、引人入勝的作品,在字裏行間貼緊生命的脈動……正是因為阿柏特具有這種感動人心、使人目不暇給的力量,她的作品纔不至流於因循說教,或者是呆闆陳腐。」──《衛報》
曆史的側影:權力的遊戲與邊緣人物的肖像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曆史時期的宏大敘事,而是通過一係列鮮活的、被主流史學往往忽略的個體命運,來剖析權力結構運作的復雜性及其對個人生活的深刻影響。我們選擇的視角是觀察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標簽化、被邊緣化,卻又深度參與瞭關鍵曆史進程的女性群像。她們的故事,如同被刻意模糊的底片,一旦被重新曝光,便能揭示齣權力運作中那些不為人知的微妙機製與人性的掙紮。 第一部分:鍍金年代的陰影——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歐洲 這一部分將深入探討十九世紀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上流社會與新興資産階級圈層中的女性角色。這不是一部關於貴族風尚的流水賬,而是通過對幾位具有代錶性的女性——她們可能是王室成員的私密顧問、政界大亨的情人,或是活躍於沙龍政治中的“交際花”——的個案分析,來揭示當時歐洲精英階層如何通過非正式渠道進行權力交易與信息交換。 我們探討的焦點在於“影響力”的非正式流動。在那個男性主導的政治結構中,女性往往被視為裝飾品或生育工具,但事實是,她們通過對男性決策者的私人生活的影響,間接地塑造瞭外交政策、商業壟斷乃至社會風氣的走嚮。書中將考證一係列著名的“沙龍”——這些聚會場所不僅僅是文學藝術的殿堂,更是政治角力的隱秘劇場。例如,我們會細緻梳理一位柏林貴族情婦如何在一個關鍵時刻,無意中泄露瞭一份影響瞭巴爾乾局勢的軍事信息,以及一位維也納歌劇名伶如何利用其在皇室圈中的地位,為推動某項工業改革而奔走。 這裏的敘事重點在於“透明的牢籠”:這些女性擁有極高的曝光度,但其社會地位和個人意誌卻受到嚴苛的社會規範和傢庭責任的約束。她們的“自由”往往建立在依附於強大男性基礎之上,一旦這種依附關係動搖,她們的命運便會急轉直下,淪為社會輿論的犧牲品。我們將審視媒體如何建構和摧毀她們的公眾形象,以及她們在麵對道德審判時所展現齣的適應性與反抗性。 第二部分:革命的催化劑與意識形態的熔爐——二十世紀中葉的全球衝突 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冷戰格局的形成,女性在國傢機器中的角色發生瞭質變。本部分將目光投嚮那些身處革命前沿和意識形態交鋒中心的女性,她們不再僅僅是政治傢的私人伴侶,而是主動或被動地成為瞭國傢宣傳、諜報活動和意識形態鬥爭的前綫人物。 我們將分析在蘇聯早期,女性如何被動員起來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她們在新的社會結構中如何重新定義自身的價值。這其中,既包括那些被譽為“模範工人”的女性,也包括那些因為政治清洗或個人信仰而被邊緣化的人。我們不避諱討論,即使在追求平等的革命陣營中,性彆歧視依然以新的形式存在。 在中立國或處於衝突邊緣的國傢,一些女性則利用其特殊的身份,充當瞭東西方陣營之間的非官方信使或斡鏇者。她們的故事展示瞭在極權主義和陣營對抗的鐵幕之下,人際關係如何成為打破僵局的少數有效途徑。她們可能與外國外交官保持著密切聯係,利用文化交流或私人友誼作為掩護,傳遞著關鍵的情報,或是為被壓迫者爭取人道主義援助。本書將通過檔案和迴憶錄的交叉比對,力求還原這些“灰色地帶”人物的真實動機——是忠誠、利益,還是純粹的生存本能? 第三部分:反文化的浪潮與性解放的悖論——一九六○年代的社會動蕩 六十年代是文化劇變和身份政治萌芽的關鍵時期。這一部分著眼於美國和西歐,考察性解放思潮、民權運動和反戰情緒如何共同作用,重塑瞭女性在社會關係中的地位,尤其是對傳統傢庭和兩性關係的衝擊。 我們關注的焦點是那些活躍於藝術界、音樂界和早期女權運動圈子中的女性。她們是新生活方式的探險者,挑戰著僵化的社會規範。本書將細緻描繪,在激進的政治集會、迷幻搖滾的派對以及新興的藝術工作室中,女性如何尋求身體自主權和精神解放。 然而,這種解放也伴隨著深刻的悖論。“自由”的外衣下,是否掩蓋瞭新的剝削形式? 隨著性規範的鬆動,一些女性發現自己更容易被物化,她們的身體和形象被新的文化消費主義所利用。我們將分析,在倡導“愛與和平”的思潮中,權力關係如何以更隱晦、更具“情感色彩”的方式繼續發揮作用。通過對特定藝術傢的繆斯、激進學者的伴侶以及地下文化倡導者的深入研究,本書試圖揭示,在追求解放的喧囂聲中,真正獨立的女性個體是如何艱難地確立自身價值的。 結論:曆史的復調與被遺忘的敘事 全書最終會迴歸到一個核心議題:曆史敘事在多大程度上是建構齣來的?這些女性的經曆,不論是作為權力精英的附庸、革命的工具,還是反文化的先鋒,都共同構成瞭理解二十世紀復雜性的重要維度。她們的故事提醒我們,宏大的曆史事件背後,總有著無數微小而關鍵的個人選擇在悄然發揮作用。通過對這些側影的描摹,本書旨在提供一種更具層次感、更富有人性張力的曆史解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阿柏特(Elizabeth Abbott)


  目前是多倫多大學三一學院副研究員,於一九九一到二○○四年間擔任女性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糖:甘苦參半的曆史》(Sugar: A Bittersweet History)、《海地: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傢》(Haiti: A Shattered Nation),以及《單身者的曆史》(A History of Celibacy)。目前定居於多倫多。

譯者簡介

廖彥博


  國立政治大學曆史係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曆史係博士班。著有《我肥大的茉莉香味哀傷》、《12星座之搶救我的愛》、《三國和你想的不一樣》、《蔣氏傢族生活祕史》、《一本就懂中國史》、《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白先勇閤著)、《個人旅行:西雅圖》等;譯有《大清帝國的衰亡》、《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OK正傳》、《驚悚大師希區考剋:重返驚魂記》、《鱸鰻變律師》、《漫遊中古英格蘭》等書。

圖書目錄

緒  論  遇見情婦

第一章    性關係與猶太人問題
艾蓮諾.何蒂絲的故事∕愛娃.布勞恩:種族大屠殺始作俑者的情婦∕漢娜.鄂蘭的故事

第二章    情婦是謬思女神
哀綠漪思的故事∕埃蜜麗.杜.夏特萊的故事∕珍妮.赫布特尼的故事∕喬治.艾略特的故事∕麗蓮.海爾曼的故事∕凱瑟琳.沃斯頓的故事∕喬依斯.梅納德的故事

第三章    法律與秩序之外的情婦
維吉妮亞.希爾的故事∕雅琳.布瑞剋曼的故事∕珊蒂.沙道斯基、喬治婭.杜蘭特與雪莉.萊絲的故事∕納蒂.瑞伏爾塔的故事∕席莉雅.桑切斯的故事

第四章    身為炫耀品的情婦
瑪麗詠.戴維斯的故事∕葛蘿莉亞.史旺森的故事∕瑪莉亞.卡拉絲的故事∕瑪麗蓮.夢露的故事∕茱蒂絲.坎貝爾的故事∕薇琪.摩根的故事

第五章    沉淪的女子:文學裏的情婦
簡.愛的故事∕海斯特.白蘭的故事∕愛瑪.包法利的故事∕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梅爾德.羅傑斯的故事∕艾倫.奧倫斯卡的故事∕拉娜的故事∕莎拉.邁爾斯的故事∕瑪莉昂.帕默的故事

第六章  一九六○年代情婦與婚姻關係的轉變
帕梅拉.迪格比.邱吉爾.海華德.哈裏曼的故事∕麗蓮.蘿絲的故事∕西濛.波娃的故事∕寶拉的故事∕瑞鞦的故事∕邁蔻拉的故事

結  語  撥開迷霧,看見情婦
謝  辭
註  釋

圖書序言

緒論

遇見情婦


  我從小就知道有情婦這迴事,這都是因為我的曾祖父史蒂芬‧艾德柏‧葛利格(Stephen Adelbert Griggs)。曾祖父是底特律的多金啤酒釀造商,後來又踏足政壇。他供養瞭一個「愛巢」(這是我母親輕衊的稱呼),裏麵陸續住過好幾位情婦。曾祖母明妮‧藍格利(Minnie Langley)必須吞忍丈夫的行為,不過她要求代價:每顆史蒂芬買來送給最新情婦的鑽石,都得照式樣另送一份給她。這就是為什麼他的愛巢能夠孵齣一窩閃閃發光的金蛋:戒指、耳環、胸針,還有未裁切的寶石,明妮將它們當作遺産,贈與她的女性後代。

  曾祖父史蒂芬所走的,是一條有許多前輩走過的路。我是在長大以後,遇見真正的情婦與她們的情人,纔算真正的懂得這條路是怎麼迴事。升上大學二年級那年的暑假,我遇上第一位情婦,她是一名年輕的女子,和我分享她那偶爾刺激、但多時悲慘的遭遇。凱特麗娜(Katerina)是位富有異國情調、黑眼珠的東德女子,她在高中畢業前的兩個星期逃往西柏林,用假造的畢業證書換取自由。凱特是位傢庭教師——實際上,她是個備受稱贊的保母。那個暑假,雇用她的傢庭也雇用瞭我,在他們位於魁北剋東區的度假旅館裏工讀。盡管我父母強烈反對(或許就是因為如此),她和我發展齣一段很奇怪的親密關係。當我爸媽對她的放蕩和粗鄙而皺起眉頭時,我卻因為她優雅又世故而深深地敬慕她。凱特那身削瘦、褐色且平胸的軀體,驕傲地從她的招牌無肩帶上衣裏展露無遺;那染成棕紅色的發束在她膝蓋附近擺盪;她的英語有著很重的口音,把我的名字「伊莉莎白」念成「阿麗莎貝」,或者是簡單地叫我「貝絲」。

  在那個暑假,凱特還不是情婦。其實,她一直渴望為人妻,而且也已經和查爾斯(Charles)訂婚瞭。查爾斯是加拿大皇傢騎警(RCMP)的警官,每次都開著一輛白色凱迪拉剋(Cadillac)加長型敞篷車接她齣去。但是在查爾斯突然取消婚禮後,凱特那從來就沒穩定過的生活剎那間摔成碎片。這事發生後沒多久,我迴到濛特婁,升上大二。

  幾個月以後,凱特重新齣現在我的生活裏。她打電話給我,實際上是央求我給她帶一袋日用品過去。她解釋,自己並不缺錢,隻是暫時臥病在床,沒辦法齣門採購。凱特已經被一位已婚律師包養,他吝嗇地讓她住在一棟破爛公寓裏的窄小分租房裏,周遭都是不友善的房客。而且齣乎意料的,她竟然懷孕瞭。

  我幫凱特帶瞭她需要的食物。結果,我這點東西居然就是她在墮胎後所僅有的全部糧食。她自己孤單一人地接受非法的墮胎手術,施行墮胎的醫師很謹慎,除瞭他的「客戶」以外,其他人一概禁止入內。之後,在她有好一陣嚴重的憂鬱來襲時,我試著緩和她的痛苦。不久後,我們便分道揚鑣,迴到各自不同的生命裏。

  幾年時間過去,我愈來愈少見到凱特。最後一次看到她,是在魁北剋勞倫特山區(Lurentian Mountians)的一處湖泊上。她在一艘遊艇的船頭歇息,一頭漂亮的長發放瞭下來,隨風搖擺。我朝她喊,並且揮手,掌舵的那個男人聽到瞭,便在他們的遊艇駛過我這艘小船旁邊時,把船速降慢下來。凱特看見我的時候,似乎吃瞭一驚,接著她馬上把食指放在嘴唇上,意思好像是要我彆在她這位迷人的遊伴麵前讓她難堪。我明白這意思,簡短的問候以後就笑著說再見。我再也沒見過她,但是我聽說她結婚後又離異。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每當有人說到情婦,凱特的畫麵就在我的心頭浮現。

  我住在海地的時候,遇見瞭吉斯蘭‧裘蒂(Ghislaine Jeudy),她是一個旅居美國數十年後返國男人的情婦。在紐約,傑若米‧康士坦(Jerome Constant)靠著經營地下彩券賺瞭一筆財富。在太子港(Port-au-Prince),他讓自己改頭換麵,成為體麵的生意人。康士坦有好幾個衣櫥的白色亞麻布西裝,還有一個上鎖的櫃子,裏麵全是黃金珠寶。可是他最棒的戰利品、最讓他感到快樂的,還是吉斯蘭這個金發白膚、風姿綽約的中年情婦。吉斯蘭確實很有吸引力,在飢饉遍野的海地,她豐滿的身材看來性感又引人注目。與此同時,她最近纔皈依福音教派,每個場閤裏總是滔滔不絕的對人說著《聖經》裏的名言警句。當然,這些道德教訓和她身為已婚男人的情婦牴觸時則不算數。

  事實上,無論康士坦的情婦怎麼威脅報復,他壓根沒有與原配離婚的打算。而隻有在他對吉斯蘭的愛還持續的情況下,她的地位纔算安全。她清楚這點,知道他在自己身上投入的金錢都是對這份不安全感的補償。康士坦除瞭給她華服、珠寶和齣國旅遊,還送她一棟房子,資助她成年的女兒,並且提供慷慨的零用錢。盡管他嘴上抱怨著她花瞭他多少錢,真相是他深深愛著吉斯蘭,而且很以她為傲。

  她眾多吸引力的其中一條,便是她那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床上戰史。在一九六○年代早期,吉斯蘭就已經躋身海地首批享有特權的黑白混血女子(mulatto)之列。她和獨裁者「醫生老爹」杜瓦利爾(“Papa Doc” Duvalier)麾下的「殺人惡魔」(Tonton Macoutes)結交,這是一夥武裝惡棍,杜瓦利爾創建並組織他們,用來保護自己,和對付正規軍和潛在的政敵。吉斯蘭並不以此為恥,而且從來不曾為自己和這群逮捕其他混血人士(以及任何被懷疑反對他們終身領袖的人)的暴徒結交而錶示歉意。但是,不管彆人提起吉斯蘭時怎樣輕衊,康士坦就是欣賞她的虛張聲勢、惡行惡狀、美麗和對他堅定的忠誠(雖然無可否認,這種忠誠遠不是無私的)。就算在他的健康惡化,並且受她性方麵的需索剝削時,他還是珍惜和吉斯蘭的關係,不打算放手結束這段感情。「她和我心神相通。」他如此解釋和情婦之間的關係。

  我和吉斯蘭嚮來不熟。不過即使在我迴到北美洲以後,有時候還是會想到她,迴想她是如何精明地利用情人對她的感情來換取實質的財産擔保。然而吉斯蘭和我很久以前的朋友凱特,都不是驅使我想寫齣一部情婦史的動力。正當我在撰寫《單身者的曆史》(A History of Celibacy)的時候,我明白情婦就像奉行單身主義的人,是人類社會一麵重要的透鏡,透過它,可以探究男女在婚姻之外的關係。事實上,情婦是一項和婚姻製度平行、互補的習俗。甚至在我完成《單身者的曆史》寫作前,我就已經開始為寫這本書進行研究瞭。

無處不在的情婦

  光是在每天發生的新聞裏,材料就十分豐富;情婦看來無處不在。比方說,一九九七年,美國知名記者查爾斯‧庫羅特(Charles Kuralt)死後,和他交往長達二十九年的情婦派翠西亞‧夏儂(Patricia Shannon)提齣繼承他部分遺産的聲請,並獲得勝訴。二○○○年,多倫多市長梅爾‧拉斯曼(Mel Lastman)的前任情婦葛蕾絲‧路易(Grace Louie)聲稱,他是她兩個兒子金姆(Kim)和陶德(Todd)的父親,他們的相貌都和梅爾酷似。二○○一年,牧師傑西‧傑剋森(Jesse Jackson)的情婦,律師凱琳‧史丹佛(Karin Stanford)嚮法院爭取他們兩歲大女兒愛絮莉(Ashley)的撫養權;當這孩子還在娘胎裏的時候,傑剋森牧師在比爾‧柯林頓總統因為與白宮實習生莫妮卡‧呂文斯基(Monica Lewinsky)的關係曝光而飽受攻擊時,還為總統齣謀劃策和祈禱。而就在猛烈批判柯林頓的同時,自以為本事高強的紐特‧金格瑞契(Newt Gingrich)正偷偷摸摸地追求卡莉絲塔‧貝斯特(Callista Bisek), 後來他與原配瑪麗安妮(Marianne)離婚,另娶卡莉絲塔。我開始列名單、作筆記,試著想瞭解這些關係裏,古今皆同的本質所在。

  今天的總統與王子們同樣一如過往,即便得冒著緋聞被八卦小報和主流媒體曝光的風險,也要順從自己的慾望和情婦來往。除非,像法國總統法蘭索瓦‧密特朗(Francois Mitterand),具備對批評毫不在意且能駕馭媒體的本事。密特朗和他的情婦、博物館長安妮‧潘若(Anne Pingeot)同居。而他們的女兒瑪劄琳(Mazarine),以及他的原配丹妮兒(Danielle)也住在同一屋簷下。一九九六年,在密特朗的葬禮上,這三位身著喪服的女人按照他生前的願望,並肩站在一起。艾森豪總統有位非常特彆的「友人」,英國女子凱依‧索摩斯比(Kay Sommersby)。甘迺迪總統和許多女性嬉混亂搞,其中包括銀幕偶像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不過,盡管柯林頓與那令人難忘的莫妮卡‧呂文斯基的故事,在受人矚目的程度上可堪與之相比,但英國查爾斯王子的緋聞纔是為期最長、最久的。當我開始撰寫本書時,他的名聲掃地。幾年以後,他先是成為鰥夫,之後與他長期的情婦卡蜜拉‧帕剋-鮑爾斯(Camilla Parker-Bowles)再婚,他們倆的形象已經有大幅改善。

  其他許多聳動的緋聞組閤正取代查爾斯與卡蜜拉的故事,成為新的媒體焦點。高爾夫球冠軍選手老虎伍茲(Tiger Woods)有數不清的性伴侶,當中包括瑞鞦‧烏奇泰爾(Rachel Uchitel),他看待她有如情婦,而非隨意玩玩的對象。但是政治人物們則以穩定的態勢,不停地齣軌、擁有情婦。而這些遭到丈夫背叛的妻子們,通常都是從媒體的「獨傢追蹤報導」裏纔略知一二。

  原本可望問鼎總統之路的美國前任參議員約翰‧愛德華茲(John Edwards)無視他的恐懼,也就是:「愛上你會搞砸我成為總統的計畫」,拜倒在蕾莉‧杭特(Rielle Hunter)的石榴裙下,她把這種激情比作「磁鐵的吸力」。愛德華茲原先的擔憂是對的:他此番齣軌毀瞭自己的政治前程,對婚姻和他罹患癌癥的妻子伊莉莎白‧愛德華茲來說,都是嚴重的打擊。他的外遇對象還為他生下一個女兒,桂恩(Quinn)。

  紐約選齣的國會眾議員維多‧佛賽拉二世(Vito Fossella Jr.)和蘿拉‧費伊(Laura Fay)之間發生的婚外戀也是如此。蘿拉是退役的空軍中校。佛賽拉就是在前往探視情婦和他們的孩子路上,吃上酒醉駕車的官司,當時他和情婦所生的女兒納塔莉(Natalie)已經三歲瞭。

  眾議員馬剋‧索德(Mark Souder)是福音派基督徒,於二○一○年宣布辭職,原因(據他說)是後悔「和我的兼職員工發生關係,犯下違反上帝、我的妻子和傢庭的過失。」很諷刺的是,他與已婚的情婦崔茜‧梅竇斯‧傑剋森(Tracy Meadows Jackson)纔錄好一段網路影片,敦促青年男女「直到進入一段忠誠、堅貞的關係前」,都要戒絕性行為。

  南卡羅萊納州長馬剋‧桑福德(Mark Sanford)被踢爆齣軌,他坦承對妻子珍妮不忠,而他的阿根廷籍情婦瑪莉亞‧貝倫‧查普爾(Maria Belen Chapur)則是他的「靈魂伴侶」。他不能放棄她。醜聞急遽升高,他辭去州長職務,而珍妮也和他離異。風暴過後,桑福德仍然繼續和查普爾在一起。

  加州州議員麥剋‧杜瓦爾(Mike Duvall)是美國倫理奬(Ethics in America)的得主,可是他更是漫不經心的情夫。他對著在開啓狀態的播音麥剋風吹噓:「我已經學會怎麼拍打她(杜瓦爾兩名情婦中的一位)的光屁股瞭。我喜歡這麼做。」之後他被迫辭職。

  英國廣播電視主持人強納森‧丁柏比(Jonathan Dimbleby)與他垂死的情婦發生的短暫婚外情,最具戲劇性、也最令人著迷。而這段婚外情也摧毀瞭他到那時為止長達三十五年的美滿婚姻。二○○三年五月,丁柏比專訪氣質高貴的女高音蘇珊‧齊爾蔻(Susan Chilcott),為之傾倒不已,並和她上床。幾天後,蘇珊被診斷齣罹患末期轉移乳癌。這位新科情婦萬分痛苦地懇求,彆為瞭她而毀掉自己好端端的人生,丁柏比不予理會,他誓言照顧她走完生命最後一段路,並且搬去和她與她的小兒子同住。丁柏比稍後說:「我還是不能完全瞭解讓我做齣這個決定的背後,那種熱情與憐憫的強烈程度。」

  感覺上這是股無法阻止的力道。我知道我在做什麼,但是我不清楚後果會是什麼。很奇怪,但是我同樣也不想離開貝兒——我覺得自己整個被撕裂瞭。可是我管不瞭這麼多瞭;當然我們不知道她還能有多長的時間:可能是幾星期,或可能是幾個月,或者是幾年。這是一個非常強大、壓倒一切事情的經驗,也是一種試煉。

  這種試煉有一部分是觀賞蘇珊的最後一次公演,她扮演苔絲狄濛娜(Desdemona)一角, 身著白紗,哀傷地歌唱。她的歌聲漸次升高,逐漸加強,「讓我活下去,讓我活下去!」

  這次演齣後不到三個月,蘇珊就去世瞭。而強納森的妻子貝兒‧濛妮(Bel Mooney)還在苦等丈夫迴頭,她錶示:「那段瘋狂激情已經過去瞭,讓我們重拾原來的生活吧。」他卻迴不去瞭,貝兒與他分居,然後他們本就岌岌可危的婚姻終於破裂,無法挽迴。蘇珊‧齊爾蔻和強納森‧丁柏比的婚外情轉瞬即逝,並且因為她迫在眉睫的死亡而充滿瞭無比激情。若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在幾個世紀前,或者在一齣浪漫愛情悲劇的舞颱上,看起來都和發生在二十世紀末國際化的英格蘭都會一樣沒有差彆。
  
  經過幾年的研究,令我感到興趣的是男人與這些情婦的關係結構,以及他們的共通點,特彆是情婦如何在不同的時代和文化中,反映齣婚姻與男女關係的本質。經過深思熟慮,我決定透過個彆情婦的觀點來建構我對情婦曆史的探索,這些情婦的經曆都足以說明她們身處社會的男女關係。透過將這些女性分門彆類,放進能反映齣不同文化和曆史時期的架構中,我就可以呈現齣她們獨特的環境背景,同時還能在她們身處的社會,從認為「什麼是情婦」以及「男人和女人是如何生活在一起的」這些觀點裏,得齣結論。這種處理材料的方法所得齣的成果,讓我決定把這本書定名成《情婦史》。

什麼是情婦?

  從一開始,當我研究、反思、和盤算著要怎麼樣詮釋手上這批材料時,我就和定義這個問題苦苦掙紮。字典裏的傳統定義所能提供的幫助不大,尤其是在這本書裏,東方的婢妾(concubine)和西方的情婦,對我而言,每個層麵都能放入這本書裏來討論,更是清楚不過。在《新簡明版牛津英語字典》(The New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裏,情婦指「妻子之外,與一個男性長年發生性關係的女性」;而婢妾則指「與一個男子同居,而並非其妻子的女性」。這些定義實在太模糊,以至於難以派上用場。而後者這個定義並未在妾婦與事實上的妻子之間區分清楚,也沒有對東方的妾有所描述,她們並不總和其男主人及其傢庭同住。另一個問題是在西方世界裏,「妾」和「情婦」這兩個詞時常被當作同義詞來使用。在《情婦史》這本書裏,我決定使用一個有效可行的定義來界定:所謂情婦,是指與一個女性,無論是自願或是受到脅迫,和有婚姻關係的男子(通常娶的是其他女性),有著相對長期性關係的女性。這個定義也適用於婢妾,她們的特殊性質會在之後專論各個不同文化的各章裏,作更進一步的討論。

  情婦的存在與婚姻製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婚姻是人類社會裏最基礎的習俗製度,而情婦不言可喻,意味著對婚姻的不忠,有時齣軌者是丈夫,有時則是妻子。確實,婚姻是判彆誰是情婦、誰不是情婦的關鍵因素。而即便有人認定是齣軌、不倫破壞瞭婚姻,許多人卻相信另外一個頗為矛盾的說法:支撐起婚姻的,正是對它的不忠。比方說,法國男人就認為下班後的時間和情婦幽會是正當的事,套句法國作傢亞力山卓‧杜馬(Alexandre Dumas)一針見血的觀察:「婚姻的鎖鏈太過沉重,所以通常需要兩個人纔扛得動,有時候則要三個人。」

  這種婚姻與情婦的關聯,還要加上東方的妾婦,穿越時間與地域的藩籬,幾乎深深銘刻在每一個主要的文化裏。英國億萬富翁吉米‧戈德史密斯爵士(Sir Jimmy Goldsmith)死時,身旁圍繞著現任妻子、前妻、以及情婦們,他曾講齣相當知名的評論:「男人娶瞭他原來的情婦以後,就自動創造齣一個職缺。」對北美洲的人們而言,比起東方世界那更顯繁復的不同版本,對西方模式的瞭解更為熟悉,而這並不齣奇。在東方世界裏,情婦關係尤其已約定俗成,也就是妾婦和側室。

  在所有社會、所有時代裏,依媒妁之言締結的婚姻最容易製造齣情婦和妾室。因為在這類婚姻裏,父母或其他親戚為其子嗣擇偶的理由,齣自於經濟或興旺傢門,或是以婚姻來做為商業、政治結盟的籌碼,如此往往拆散原來浪漫的愛情,而代之以一段不相閤、任性、有時甚至不可靠的關係,作為婚姻的基礎。丈夫和妻子被期待要同居共財,要育養子女。他們可沒被期待要因對方的愛撫而顫抖,要相互愛慕著對方,或者滿足彼此情感上的需求。

  有時這類婚姻也能發展齣浪漫的愛情,但是更多時候,任何人所能在婚姻裏企求的,隻是尊重、容忍和順從,而許多婚姻是極度不快樂的。除瞭道德上最為嚴謹禁欲的社會外,幾乎所有人類社會都容許不願壓抑或昇華內心對於追求浪漫關係與肉慾渴望的男人,在婚姻外另納情婦或妾室,以滿足婚姻裏得不到的欲望。可是,女人卻幾乎總是不被允許齣軌,如果她們被發現,將會遭到嚴酷的懲罰。許多女性明知如此,還是奮力嚮前。

  傢世與社會階級所造成無法彌補的分歧裂隙,也讓本來能成為妻子的女性變成情婦。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是西元四世紀時希坡(Hippo)地區的主教,他同意其身處的北非社會禁止與比自己階級地位低之人通婚嫁娶的規定。所以他與自己所深愛的女子同居,納她作妾,因為這名女子的齣身地位較低。而當他決定要結婚時,其母便為他尋來一位傢世足堪匹配的女孩為對象。

  而國籍、種族和宗教的齣身,也能貶低女性成地位較低的情婦。例如在仇外的古希臘,禁止其公民與外國人通婚,所以雅典的領導人伯裏剋利斯(Pericles)永遠沒辦法娶阿斯帕齊婭(Aspasia)為妻。她是伯裏剋利斯深愛的米利都人(Miletian)寵妾,也是伯裏剋利斯兒子的母親。

  許多東方文化中,妾不處在婚姻之外或是與婚姻平行,而是婚姻製度的一部分。妾室所需擔負與享有的權利和義務,都載明於法律或社會習俗裏。妾通常住在其男主人的居所,和他的正室(女主人)與其他側室妾眷們同處一個屋簷下。在小康之傢,女主人有一到兩位側室協助打理日常傢事。偏房們在性的方麵,也具備與妻子同樣的義務,包括要守貞,以及和大房一樣正門不齣二門不邁。之所以有這些規定,都有相當齣色的理由。與西方的情婦截然相反,東方的妾室主要的義務之一,就是要為她們的主人傳承香火。

  在少數幾個國傢,尤其是帝製時代的中國和土耳其,某些皇室或權門勛貴成員,藉由充實後宮內苑的妃妾,來展示自己的財富與權力。這些妃妾通常是捕捉或購買得來。他們那擁擠且由宦寺閹人掌理的後宮內苑,是暗潮洶湧的社群,充斥著各種陰謀算計、競爭衝突——全是為瞭繁衍後代,更不必提孩子瞭。年紀較長、失寵的妃妾,淪為傢中勞役,擔當粗重的活計。年紀較輕的仍舊抱懷希望,成天以精心打扮和密謀策劃來填補漫漫長日。她們和宦官、正宮大房、親戚、孩子、僕役鬥法,同輩之間也互相算計。她們的目的是要與後宮內苑的主人共度良宵,如果上天格外眷顧,她們誕育齣的孩子還能夠讓她們從卑微無名一躍而享盡尊榮,甚至攫獲權力。

  西方社會的法律則全然相反,幾乎總是在強化婚姻的獨霸地位,認定情婦所生的子嗣為私生子,從身分低微的奴隸到層級最高的女公爵,都是如此。在法律和文化層麵上,生父沒有義務或責任得接受非婚生子女,還可以迫使這些非婚生子女處在恥辱與非法的危險境地。確實,法律規定使男人在外所生子女的地位要獲得承認更形艱難,甚至對於有意願要這麼做的父親們來說,也是一樣。

  然而有些男人敢於違抗他們社會中設下的嚴格禁令,援助支持其非婚生子女。皇傢成員如英國的查理二世(Charles II)拔擢瞭許多他與情婦所生的兒子為公爵,以至於今天的二十六位公爵當中,有五位是他們的後裔。查理二世認定他們的齣身已經夠高貴,至於是否符閤正統則屬小事,可以不必計較。受到個人激情驅使的平凡老百姓也敢挑戰社會的價值。例如有少數幾位奴隸主,冒著遭受他們種族偏見甚深的同胞報復的危險,承認他們與奴隸情婦所生孩子的父子關係。然而在西方世界,承認私生子一嚮總是規則中的例外。

情婦的孩子

  今天的情婦如果和其情人有瞭孩子,理所當然地期待孩子能得到更好的待遇。和她們的前輩一樣,情婦是男女關係裏走在前頭的先驅者,她們的地位反映齣這些關係已發展到何種程度。女性地位的改善、影響傢庭和個人關係的法律的鬆綁、以及脫氧核醣核酸(DNA)鑑定逐漸獲得採認,大幅增加她們的情人願意承認、或至少資助情婦所生子女的可能性。(愛德華茲的例子是一個很壞的負麵示範。在他要求其助理偷取桂恩的一片尿布,送去做DNA鑑定他是否為她的生父之後,愛德華茲還矢口否認桂恩是其私生女。直到謊言被拆穿,完全無法挽救時,他纔承認與桂恩的父女關係,並且尋求寬恕,特彆是尋求他盛怒的妻子伊莉莎白的寬恕。)與此同時,可靠的避孕措施以及閤法的墮胎日漸便利且普遍,情婦所擁有的孩子數目便大為降低。

  可是,如同蕾莉‧杭特,還是有情婦和她們的情人生下瞭孩子。她們之中有些人,像凱琳‧史丹佛,必須為孩子的權益挺身奮戰。其他人像密特朗和維多‧佛賽拉,則私下給予孩子經濟上的資助。但是即使這些父親們願意配閤,也不能擔保他們的婚生子女會友善對待他們「在外麵」的手足。愛絮莉‧史丹佛-傑剋森的母親就公開抱怨,女兒同父異母的手足對她根本不屑一顧。而密特朗的兒子尚-剋裏斯托福(Jean-Christophe)於同父異母妹妹瑪劄琳前往探視父親時,在醫院厲聲喝斥她。他對友人錶示:「隻要傢父沒有開口提起有這位年輕的女子,對我來說她就不存在。」瑪劄琳到瞭三十四歲的時候,纔冠上「潘若-密特朗」這個姓氏。她解釋:「有十九年的時間我的生父不詳,但是我最後終於決定,要在身分證件上加上父親的姓名。」

  發生在非裔美國人愛希梅‧華盛頓-威廉斯(Essie Mae Washinton-Williams)的故事更加離奇。她是十六歲女傭凱莉‧巴特勒(Carrie Butler)和雇主二十二歲的兒子史卓姆‧瑟濛德(Strom Thurmond)的女兒。瑟濛德是政治人物,在年逾百齡過世時依然任職參議員,他因為持續不懈提倡種族隔離而惡名昭彰。「就因為沒有足夠的軍隊來阻止南方人民打破種族隔離,纔讓黑鬼進入我們的戲院、我們的泳池、登門入室,然後到我們的教會。」他如此大聲咆哮。「他披著憲法賦予州自治權這種古老信條的外衣,成為一位徹頭徹尾的種族主義者,」愛希梅迴憶道。他說起話來「活像希特勒的鬼魂上身」。

  但是在私底下,瑟濛德不但提供經濟支持,還熱切關心他這位黑白混血的女兒,並以她為傲。他們第一次見麵是在愛希梅十多歲的時候,當時她和母親造訪他的辦公室。威廉斯寫道:「他從不直呼我媽媽的名字。口頭上也不承認我是他的孩子。我離開的時候他沒吭聲,也沒邀請我迴訪。這個場閤很像是一個觀眾和一位重要人物碰麵,或者是一次求職麵談,但是不像和親生父親團圓。」不過,她說服自己彆把這事放在心上,相信她母親和瑟濛德仍舊維持關係,並且彼此關心。

  在瑟濛德推薦下,愛希梅前往一所全黑人的學院就讀,也就是今天的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Sou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他為她支付學費,並且偶爾透過安排,在校長辦公室和她見麵。校長必定已經猜齣,或者根本曉得他們之間的關係。瑟濛德的妹妹瑪莉‧湯浦金斯(Mary Tompkins)想必也是如此,因為她受其兄之託,帶錢給愛希梅至少一次。

  然而愛希梅從來沒透露過她父親的身分。「史卓姆‧瑟濛德沒有要我發誓保密。他從來沒要我發誓保密任何事情。他信任我,我也尊重他。我們用一種深深壓抑的方式,彼此關愛著對方,而那就是我們的社會契約。」她寫道。

  瑟濛德於二○○三年過世,直到這時候,愛希梅纔在《親愛的參議員:史卓姆‧瑟濛德之女迴憶錄》(Dear Senator: A Memoir by the Daughter of Strom Thurmond)這本書裏,揭露齣瑟濛德的同事、友人長期懷疑的真相。逝者的傢庭公開證實她與瑟濛德的親子關係,並提到她也有繼承遺産之權。(這使得她毫無興趣去興訟爭取亡父的遺産繼承權——也就是她道德和法律上的權利。)她同父異母的兄弟史卓姆‧瑟濛德二世還補充,他極為盼望能和她相認。二○○四年,南卡州長馬剋‧桑福德將她的名字補刻上瑟濛德紀念碑的子女名單中。時代在改變,即便是在南卡羅萊納州亦復如此。

進擊的情婦

  但是在那些時間彷彿靜止不動的社會、社群裏,情婦與妾室和她們的前輩遭遇仍舊十分相似。羅馬天主教會是這些社群裏的其中一個,至今仍堅定地抱持著對女性根深柢固的強烈不信任態度,尤其是拒絕授聖職予女性,並且由於拒絕廢除聖職人員強製單身,成為神職人員通婚所無法剋服的阻礙。今天與教士有親密關係的女性,走的是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的同一條路:她們隱姓埋名,作為管傢,被迫將她們真正的關係隱藏在圍裙與拖把之後。天主教會仍舊把這些女性看成是誘惑聖職的妖婦和原罪的載體。教會看待她們的態度,就像對待修士性侵兒童的醜聞那樣,主要著眼在損害控管,以及隱瞞實情,不讓外界知曉。

  女性主義(feminism)擴展瞭女人的權利;而有效又便利的避孕手法,則使得情婦的界綫及其可能性也隨之改變。隨著對婚前性行為的觀念解禁,以及未婚同居現象日趨普遍,情婦和女朋友之間的界綫,已經變得模糊不清。在今日的諸多案例裏,問題的答案必須看伴侶對於他們關係地位的認定,某些程度上來說,也在於在今日的社會中,情婦與她們在經濟上依賴情人、被納為側室偏房的前輩,是否愈來愈有所不同。

  今天的情婦通常是與已婚的男人相戀,他們不願意離婚,也無意使彼此的關係閤法。對她們而言,分手之外的唯一選擇,就是安於這種非法關係。但是通常情婦們並不甘於現狀,她們盼望有朝一日與情人間的私通關係能夠像卡蜜拉‧帕剋‧鮑爾斯,經由踏入婚姻而取得閤法正當的地位。

  一如我們所知,愛情本身最重要的,就是浪漫與激情,慾望的喚醒和狂喜又混亂的滿足。就算罪惡感與偷情的刺激、對社會規範的挑戰同時存在,它也不能否定這股緊緊將兩人維係在一起的力量,它是由分享祕密和對彼此的信賴所構成。這段關係裏的禁忌層麵也影響它的權力平衡,有一部分取決於未婚情婦的節製與審慎。盡管這樣的關係強行給予她可觀的自由時間,尤其在傳統節日來到時更是如此,但卻也解放瞭情婦,不必從事妻子的日常傢務,能進入一種神祕的生活模式,讓她呈現齣最好的一麵與最優雅的舉止。這樣的關係可能在感覺或實際上是對等的,因為男女雙方在其中各盡所能,也各取所需。

  有太多情婦、太多婢妾瞭,她們的故事實在不勝枚舉!我緩緩地從大量研究資料裏開始分門彆類,再由各個種類裏,挑選齣各自最能闡釋其主題與寓意的女性故事。在我砍掉一個又一個女性的故事時,如何選擇誰留誰棄是一件很睏難的事,剛開始我極度謹慎小心,後來則殘酷無情。慢慢的,整個書櫃裝滿瞭被我打迴票的女性故事,通常它們都極為精彩:愛瑪‧漢彌爾頓夫人(Lady Emma Hamilton)!戴安娜‧波提葉(Diane de Poitiers)!喬治‧桑(George Sand)!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 這些都是因為性質重疊與篇幅限製下的犧牲者,也是我決定聚焦在某些個人身上所忍痛捨棄的故事。但是還有一批倖存者被留下,她們的故事既獨特,同時又能連結其他許多女性的故事。她們來自各個時代與各個地方,齣身不同階級,有著不同傢世、膚色與身分。

  她們有的是貴族,有的身為奴隸,有的為人妻,為人母,或者處女終老。而她們有的住在臨時小屋,有的深居後宮內苑,有的則是宿於平房或者巨廈。有些人十分知名,通常是因為她們的情史;其他人則隻能從她們情人的迴憶錄、或是官方檔案資料裏,慢慢爬梳齣她們的一生。上述所有女性的共通處,就是她們都為人情婦或者妾室。這是一本關於她們特殊經曆和故事的書。讓本書中每一位女性的故事都重要的,是她們生命故事裏那些獨特的道路,闡釋瞭情婦這個習俗的每一個層麵。

結語

撥開迷霧,看見情婦


  我展開對韆年曆史裏情婦的探索,試著迴答下列這一連串的疑問:在各個時代與各式各樣的文化當中,情婦究竟是什麼?情婦與其情人感情關係的本質,如何反映齣女性在其所身處社會當中的地位與角色?情婦如何影響與其連成一體的婚姻製度?而這些情婦們——當中每個人的纔賦秉性都各不相同,像是古希臘纔女阿斯帕齊婭、我很久以前認識的德國朋友凱特、我在海地結交的朋友吉斯蘭、黑幫姘婦維吉妮亞.希爾,或者是查爾斯王子所深愛的卡蜜拉.帕剋-鮑爾斯——她們對於自己身為情婦的經曆有何感受?又是怎麼去闡釋、界定的呢?

  早在我開始研究的初期,我就發現在周遭熟識的女性朋友裏,曾經是、或者已經成為情婦的人數多得驚人。愛蕊絲.諾威爾(Iris Nowell)是我書友俱樂部的會員,她甚至寫齣《麻雀的熱騰騰早餐》(Hot Breakfast for Sparrows)一書,專門記述她身為知名藝術傢哈洛.唐恩斯(Harold Townes)情婦的故事。還有其他的女性,也都承認她們自己就是情婦,不過她們幾乎總是在私底下透露的。「你可以用我的故事,」她們一個接著一個的來告訴我,「但是你必須改掉姓名,還有一些能辨識齣身分的細節。」很快我就瞭解,就算在今天這樣一個婦女解放、離婚變得輕而易舉的社會,情婦還是到處存在;不過有許多情婦,也許是絕大多數,和愛蕊絲不同,寜可隱匿著她們的情感關係。這一點,在過去和現在,並無差彆。

  乍看之下,我們很難找齣現代情婦與她們在曆史上的前輩們有什麼關聯之處,但是過不瞭多久,兩者間相互呼應的類似處就浮現齣來瞭。無論是古時候還是當代,每個女人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每段故事加總起來,就是一個更為寬廣曆史敘事的素材。

  這個曆史敘事,以妾婦作為開場。在很多層麵上,妾婦都算是情婦的前身;納妾習俗發展成為婚姻製度之下的衍生物,幾乎也等於是容忍男性不忠下的普遍産物。納妾讓丈夫得以在其婚姻配偶之外尋求性關係,而在法律上被寬宥,在社會上被接受。男人可以炫耀這些「小妾」,作為其財富、地位的象徵。他們也能利用妾婦來遂行某些本來屬於妻子的傢庭職責;實際上,偏房妾婦通常就在元配的身邊工作,聽從她的指揮。

  許多小妾如同埃及人夏甲,通常是其主人或元配所擁有的奴隸。她們的權利與安全保障都頗為有限。隨著她們所身處的社會逐步演進,大部分的小妾會獲得為其主人生兒育女、提供他閤法子嗣的特殊權利;日文裏「藉來的子宮」一詞,就是對於這項重要功能的優雅錶達方式。

  納妾習俗也能讓未婚男子與社會齣身較低的女子享有親密的情感關係,而這些女子被當時的社會認為配不上她們的情人、無法成為妻子。就如同伯裏剋利斯的寵妾阿斯帕齊婭、聖奧古斯丁的同居人朵勒羅薩,這類女子除瞭沒有正式名分之外,完全等於妻子:她們和情人共同生活、同住在一個屋簷下、而且為情人生兒育女。其他的偏房妾婦則隻是男人洩欲的對象,男人對她們既沒有情感,也欠缺尊重。

  本來行之有年的納妾同居習俗,隨著各個社會逐步現代化,其中的公民揚棄從前的生活方式,並且對之加以鄙夷,認為是難堪而過時的事物之後,開始崩潰瓦解。新時代獨立自主的女性,不但拒絕扮演偏房妾婦的角色,也排斥那種願意接受婚姻裏有妾婦存在的妻子。但是,對婚姻的背叛不忠依舊存在,而結交情婦的型態也隨之調整。這種情形,早在古羅馬帝國到達富強高峰之際,上層菁英鄙夷昔日要婦女嚴格遵守貞潔順從的美德時,就已經發生瞭。意存挑釁的貴族女性模仿她們的丈夫結交情人,成為縱欲貪歡的單身男子,或者其他女子不忠丈夫的情婦。

  而在中國將自己改造成一個講求地位平等的共産主義社會時,之前極為盛行的納妾同居習俗被宣布為非法,有錢的男性不再能夠獲得側室小妾,便開始結交情婦,以作為替代。但是和之前的偏房側室不同,這些情婦很少和她們的情人同居。實際上,同居與否是用來分辨妾婦與情婦的一項重要特徵;不但情婦很少與其情人同居,而且情人同居還會為他們惹來婚外情所沒有的麻煩。瑪麗安.伊凡斯因為和已婚的情人喬治.路易斯同居而飽受社會迫害,而特瑞莎.桂齊歐利伯爵夫人和拜倫短暫住在一起,也遭到天主教會的懲處。即使是皇傢情婦,也隻是住在距離她們的皇室或貴族情人住所很近的地方,並不是真正和他們同居,這些人幾乎全都已婚,而且被要求必須和妻子維持錶麵上的傢庭關係。

  同居幾乎成為禁忌,是情婦生活本質上沒有那麼正式的錶徵。然而情婦們還是有許多共通的特徵和經曆。性愛很明顯的是共同具備的特質。在情婦的生活裏,性的痕跡到處可見,而和妻子們被要求要與丈夫行房,卻不必擅長「床技」不同,情婦很明白透過性愛將男人留在自己身邊的重要。那些床上功夫欠佳的情婦,通常會飽受心中恐懼所侵擾:有一天情人將離她而去。

  在此同時,有效果的性愛帶來同樣令人討厭的結果,因為懷上身孕的情婦,通常會被趕走,孤單一個人麵對自己肚裏不受歡迎的私生子。一直到之前不久,在法律改革採用更為平等、更加以孩童為中心考量的適法標準,以及DNA所創造的奇蹟成為法庭作證的工具之前,懷孕通常是身為情婦最感到害怕、或是悲劇性的後果。

  在情婦生活的辭匯裏,愛情的位置僅次於性。曆史上,男人們通常選擇年輕有魅力的女子作為性伴侶,而也經常與她們相愛。與此同時,曆史裏有許多例證,浪漫的愛情並不受到重視;它被人鄙視或是恐懼,認為是不值得考慮的低劣情感,甚至可能還會摧毀整段感情。愛情一直到過去兩個世紀裏纔獲得正當性,被看成是婚姻關係當中一項令人嚮往的因素。因此,即使是熱戀中的男子,也可能輕易的對一個看來要求很多、忌妒心重的情婦感到厭倦,或者是很令人不快的拿她和新對手作比較。

  為數非常多的情婦,與選擇她們的情人不同,她們從沒愛過和自己在一起的男性伴侶,心裏也沒存著要愛上他們的期待。甚至到瞭今天,生活在一個尊重、鼓勵浪漫愛情的文化之下,黑幫姘婦和有錢花花公子身邊、玩過就拋棄的玩伴情婦,通常還是很鄙視她們的情人;對這類的女子來說,作為情婦的好處在彆的地方。而另一方麵,有若乾女性在情感和肉體上,都與情人深相依戀,以至於愛情主導瞭她們的人生。不過在曆史上,她們隻能算是少數的例外。

  處在青春年華,最好又是容顔秀麗的女子,和「性」與「愛」一樣,在傳統裏就是情婦的人選;不過,性格上有一定成熟度的已婚女子,也能被接受。特彆在有絕佳床上本領的加持之下,情婦的美麗偶爾可以讓男人為之瘋狂癡迷,心甘情願將本來具有的男性特權雙手奉上、交給情婦。土耳其蘇丹蘇萊曼臣服在羅賽拉娜美貌的威力底下,以及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被蘿拉.濛特茲迷得神魂顛倒,都是如此。然而,更常齣現的情況是,隻要是情婦,她們就應該具備美貌,而她們也明白保持美貌的重要性。

  在這樣的情況下,年齡就是情婦的死敵瞭;它侵蝕情婦的美貌,而這通常是她最主要的本錢。在心態上更加不健康的世紀裏,這個道理更是再正確不過瞭。在傳統上,情婦們都能接受增強、特彆是維持她們美貌的急迫性,也因此她們對於梳妝打扮、化妝品、珠寶首飾與衣物的仰賴,幾乎成為習慣。

  身為情婦,和偏房側室不同,即使是處在最縱欲享樂的社會裏,她的身分也是不正當的;這就引起瞭情婦內心的罪惡感、文過飾非、犧牲和低調保密。無處不在的雙重道德標準,不但譴責誤入歧途的女性多過同樣有罪孽的男性情人,也加深瞭女性的不安全感。主導情婦生活的社會風俗也有同樣作用;這些習俗總是被詳細說明,而且曆經好幾個世紀,並沒有劇烈的改變。一般說來,情婦隻有在其他參與者都保持謹慎的私人活動場閤裏,纔會受邀參加,像是若乾俱樂部、短程商務齣差、以及知情友人的傢中。有的時候,唯一安全無虞的房子,就是情婦自己的傢。

  不安全感、自暴自棄和情婦生涯所特有的焦慮情緒,使得許多情婦難以自製的瘋狂購物或賭博,情人給她們的錢有多少,她們就花用多少。很多人還用酒精或藥物來麻醉自己,或是涉入到其他自我毀滅的活動裏去。處在極度絕望情緒下的情婦,譬如埃蜜麗.杜.夏特萊、愛娃.布勞恩、瑪麗蓮.夢露、維吉妮亞.希爾以及薇琪.摩根,都曾經試圖尋短;而珍妮.赫布特尼身為喜怒無常、衝動任性、一貧如洗的畫傢莫迪裏安尼的情婦,人生則以自殺收場。這就難怪,除瞭像哀綠漪思和西濛.波娃這樣少數的知名反例之外,情婦們都盼望能與她們的愛人走入婚姻,擁有安定感,以及社會給予妻子的體麵與尊重。

  死亡突顯齣情婦的弱勢地位。當她們的情人死去時,大部分的情婦無論先前從私通關係中想方設法獲得什麼地位和身分,如今都會失去。在情人臨終和喪禮上,她們通常是不受歡迎的人物,而且在情人的遺囑裏,她們時常被排除在外。長期擔任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情婦的妮兒.桂恩,就遭遇到這種情況,而查理看來隻是在彌留時感到內疚,他虛弱無力的咕噥道:「彆讓可憐的妮兒餓著瞭。」

  今天,結交情婦仍然是到處都有的普遍現象。一如往常,情婦現象根植於男性對婚姻的不忠之上,它支撐婚姻製度,並且與婚姻製度相輔相成。但是,當婚姻製度發生改變時,情婦現象的本質也隨之起變化。女性主義和平等主張、性解放革命和避孕藥丸、以及變遷之中的倫理與道德標準,特彆是將浪漫的愛情提升成一種理想,凡此種種,都已經像成為夫妻的男女一樣,銘刻在婚姻之中,留下不可抹滅的烙印,而這些對於情婦習俗,已經産生瞭反射效應。

  婚姻習俗也因為女性在社會裏地位的改變、對女性需要個人及社會成就的認可(想要體驗性高潮,想要獲得和男性平等的地位),而發生瞭改變。科技的進步實現瞭生育控製與傢庭計畫,同時也提高長壽健康的可能性。

  今天的夫婦也相信,浪漫的愛情應該居於兩人關係當中的核心位置,而他們對於傢居生活或是熟稔使得愛情褪色感到悲傷。他們捫心自問,想探求自己是否愛著可能成為配偶之人,並且決定要不要維持現有的婚姻。發生在婚姻之外的愛情,也許看來既是對婚姻的背叛,也是對愛情本身尊嚴聖潔的冒犯;通常夫婦離婚各自嫁娶所愛,是因為他們那熾烈的愛情。

  上述這些改變,導緻紀錄保存完好的離婚案例大量增加,再婚也隨之增長;人們繼續在新婚姻裏尋求前一段感情所沒能得到的事物。離婚的過程已經被大幅簡化,離婚本身也不再被視為洪水猛獸。與婚姻有關的法條還在持續修訂之中,特彆是關於財産和監護權的部分,或者,用最新的說法來講,就是對孩子的養育權。

  齣瞭法庭,兩性當中的有識之士在爭辯婚姻是否隻是一項中産階級的財産安排,在婚姻裏,是否男性嚮女性提供保護,換取女人以性作為迴報,而婚姻和情婦關係的差彆,是否隻在於前者是受到法律保障而已。他們挑戰傳統婚姻觀念當中支撐婚姻生活的性與性彆歧視成見,並且拒絕使用「妻子」這個字眼,因為其中蘊含女人是男人財産的含意。女性拒絕改冠夫姓,在加拿大魁北剋省,冠夫姓甚至得不到法律承認。許多男男女女寜可將兩人的情感結閤看成是發生在兩位心甘情願的成人之間,一種相互迴應需求、彼此奉獻付齣的夥伴關係,在其中,性愛扮演一個重要、但並不是最主要的角色。

  在此同時,傳統的婚姻仍然與新型態的感情關係同時於社會上並存。關於婚姻習俗本質的睏惑和含糊不清,現在已經超齣個人層麵和公眾辯論的範圍,以至於在法庭與立法機構裏,現在正嘗試著重新界定婚姻關係所適用的疆界。對於員工的擔憂,企業行號的雇主已經有所迴應,許多原本隻限於法定已婚夫妻纔能得到的利益,現在也擴展到未婚「夥伴」或者已婚的同性、異性伴侶身上。

  這一切都很要緊,因為女性有瞭比從前她們所擁有更多的權利,而這些權利又移植到經濟和其他層麵、她們能夠閤法嚮情人們提齣的要求上麵。在此同時,很多婚姻關係(也許是絕大多數)在結構上能夠看得齣還是傳統的影子,而男性與女性以自由意誌走入這樣的婚姻。在本質上的重大改變,是配偶對於彼此的期許;現在的女性不但有資格進入職場,還經常被要求這麼作,而且到瞭今天,丈夫和妻子都期待在婚姻之中,深深的愛著對方。

  在婚姻裏發生的大量改變,直接影響瞭與婚姻平行存在的情婦習俗。首先,現在連情婦的定義也變得不清楚瞭,原本能夠清楚符閤情婦的情況,今天或許能說成是女朋友,或者是沒有名分的妻子。人們心中的意圖和打算,正成為判彆這樣情感關係的新標準:每個人在這樣的感情安排當中,得到什麼樣的領會?在兩人之間可能會構成契約義務關係的話語又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往昔男人在和情婦生子之後,能夠拒絕承諾、支持孩子生活的日子,早已經成為過去——法律上「私生子」的概念,正在快速消失當中。

  上述這一切所帶來的後果,並不是讓情婦消失;相反的,情婦習俗吸收、並且反映齣瞭在婚姻製度裏的改變:在法律義務的觀點,以及社會裏婚姻與情婦兩者和平共處的傾嚮上,都是如此。在一段涉及性愛的感情關係當中,一名情婦可以錶明她是「重要的第三者」,並且在法庭上陳述己見,不過她是否能打贏官司,就無法絕對保證瞭。

  但是法律訴訟和主張要求都是變調的感情關係所産生的後果,通常是因為愛與性、或者性與愛的承諾(或至少是期待)無法兌現所緻。事實上,當代女性成為情婦有著各式各樣的理由,和她們的前輩可說是大不相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她們在個人領域的選擇。女性之所以會選擇成為情婦,而不是走入婚姻,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的關係,是因為她們的內心完全被事業或職場的熱情所佔據,又或者是受到經濟上自給自足、個人生活獨立自主的需求所驅使。另外有些女性,則見識過父母輩的婚姻,因而對於作人妻子這條道路不屑一顧,轉而選擇成為隻享受情愛與性愛的情婦,而不想考慮傢常生活的各種要求。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這些情婦通常都會在各自的感情關係裏,得到很大程度的滿足。

  與此同時,有個令人感到沮喪的顯著之處:太多的當代情婦和過去情婦的經曆極為雷同。包養情婦的習俗仍然是婚姻的延伸,仍然是約定俗成、作為供男性發洩情欲的齣口。在此同時,就算是觀念最為解放先進的女性,在與有婦之夫陷入熱戀、和已婚男性在一起時,通常還是會引發婚外情關係的禁忌之處:她可能會觸犯一些風險,包括他們在情人通姦當中的共謀串通、他們對於社會善良風俗的違抗衊視等等。他們的愛情,因為感覺真實而覺得有正當性,卻因為其違背法律而更加升溫增強。在當前,他們為瞭這段感情所投入的賭注,也不如從前來得高。今天,一個女子和男人一樣,可以因為感情本身的吸引力,而投入到一段激情之中,看成一次情欲的冒險,或者是放縱自己,全心沉浸在一種感覺裏,和嚴格說來並不算是單身的情人,發展齣一段美好的短暫情緣,而這個情人,通常她會和其他女子共同享有。可是,盡管有這些解放、自由的可能性,還是有太多的情婦仍然讓自己身處在舊日古老的模式裏,她們犧牲奉獻,心懷哀傷,與婚姻模式相週鏇,並且發現自身的不足與短缺。

圖書試讀

瑪麗蓮.夢露的故事
 
歐洲的皇室包養情婦,在美國,與他們地位相對應的民選總統,也是當今世界上最有權勢的男人,通常也會結交情婦。但是,民選官員所抱持的道德標準比皇室成員來得高。這使得他們必須小心謹慎,就算是麵對想要對外張揚、炫耀的迷人女性時,也是如此。直到最近,曆任總統都能藉著免受媒體的報導,避免讓自己行為不檢的醜事曝光,從而不必受到美國選民的評判。當然,豁免的範圍,並不包含政壇上敵人與盟友的謠言與小道消息,也不能瞞過朋友和心懷不滿的親戚,以及封住離職僕從的嘴巴。齣軌偷情的總統都知道,曆史記載不同於新聞報導,不會放過他們在床上犯下的這些細微過錯。
 
比爾.柯林頓在他與白宮實習生莫妮卡.呂文斯基的關係一事上說謊,象徵瞭媒體與民選官員串通,為他們遮掩私生活醜聞的時代,已經宣告結束。很諷刺的是,呂文斯基並不是可以拿來嚮人炫耀的美女名媛,而隻是個愛傻笑又多話,讓人尷尬不知如何處理的人物。她的情況,正如菲利浦.羅斯(Philip Roth)小說《人性汙點》(The Human Stain)當中一個角色的評論:「這不是深喉嚨。這是大嘴巴。」
 
在柯林頓之前的曆任總統之中,備受愛戴的約翰.甘迺迪是個性愛獵食高手。其父約瑟夫.甘迺迪對於兒子的責難,「隻要他們辦得到,就會把女人搞上床」,令他耿耿於懷。小甘迺迪和電影女明星牽扯不清,和他上床者還包括政府同僚的妻子、社交名媛、民主黨黨工、祕書、空姐、模特兒、歌舞女郎和應召女。在華盛頓郊區的社交、生活重鎮喬治城,甘迺迪在性愛上的需索無度,已經成為傳奇。「沒和女人搞過,我睡不著,」他如此對剋萊兒.布絲.魯斯(Clare Booth Luce)說。
 
甘迺迪想要「搞女人」完全齣於性欲驅使,沒有情感因素,這是一種靠著射精來舒緩壓力的迫切需求;而時常發作的後背疼痛,則從孩提時期就睏擾著小甘,迫使他隻能平躺在性伴侶的身體下方。他對於女性是否得到快感毫無興趣,而且在床上的本領,是「齣瞭名的糟糕」。小甘以和女星安吉.狄金森(Angie Dickinson)發生關係而感到自豪,但她卻挖苦的錶示,與約翰上床,算是「我一生當中最值得紀念的十五秒。」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一場精心策劃的“曆史解密”行動。作者以一種獨特而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我們帶入到納粹德國、革命中的古巴以及六十年代這三個截然不同的曆史語境中,並以“情婦”這個視角,去審視那個時代的權力、欲望與情感。在納粹德國部分,我看到瞭在極權陰影下,女性命運的復雜性。她們並非隻是簡單的“工具”或“犧牲品”,她們的經曆,摺射齣那個時代扭麯的人性與道德。我試圖去理解,在那樣一個令人窒息的環境裏,女性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她們的情感是如何被壓抑或扭麯的。作者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引發我的思考。我能感受到那個時代冰冷而殘酷的氛圍,以及在這種氛圍下,女性所承受的巨大壓力。革命中的古巴,那股熱血沸騰的革命激情,書中對情婦的描繪,卻讓我看到瞭理想主義背後,同樣存在的個人情感的暗流。我開始思考,在那個強調集體主義的年代,個人的情感需求如何被處理?而那些與革命領袖産生情感聯係的女性,她們的齣現,是否給那個純粹的革命敘事,帶來瞭一些現實的復雜性?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浪漫與激情,但也從中窺見瞭現實的無奈與人性中的幽暗。六十年代,那個標榜著自由與反叛的年代,情婦的存在,更像是一種對傳統價值觀的挑戰,對個體情感的解放。書中對那個時期情婦的描繪,讓我看到瞭社會思潮的激蕩,女性意識的覺醒,以及在追求自我錶達和情感自由的過程中,所經曆的掙紮與妥協。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的街頭,感受到瞭人們對打破舊有秩序的渴望,但也看到瞭這種渴望背後,可能存在的迷茫與睏惑。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以一種非主流的曆史視角,解構瞭我們對曆史的刻闆印象,讓我們看到瞭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淹沒的女性個體,以及她們所承載的,關於人性、欲望與生存的深刻命題。

评分

《情婦史(下捲)》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以往對曆史敘事的認知。它就像一個精巧的萬花筒,每一次轉動,都能呈現齣不同時代背景下,女性情感與權力交織的獨特圖案。在納粹德國那個令人窒息的時代,書中對情婦的描繪,讓我看到瞭在極權主義的裹挾下,人性是如何被扭麯和壓迫的。我並非在為她們辯護,而是試圖去理解,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她們的生存狀況,她們的內心世界,究竟是怎樣的復雜與矛盾。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她們貼上標簽,而是以一種近乎考古般的嚴謹,去挖掘她們的故事,讓我看到瞭在宏大的曆史事件之外,那些被遮蔽的個體命運。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對女性身心的摧殘,以及在絕望中,她們可能采取的各種方式來尋求生存和慰藉。革命中的古巴,那股澎湃的革命浪潮,書中對情婦的描寫,卻讓我看到瞭理想主義與個人情感之間的張力。我開始思考,在那個充滿激情與犧牲的年代,情感的錶達是否會被簡化?而那些與革命領袖産生私情的女性,她們在革命進程中,是否扮演瞭某種不為人知的角色?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浪漫與激昂,但同時也從中體味到瞭現實的無奈與人性中的幽暗。六十年代,那個被譽為“自由年代”的標誌性時期,情婦的存在,更像是一種對傳統價值觀的挑戰,對個體情感的解放。書中對那個時期情婦的描繪,讓我看到瞭社會思潮的變遷,女性意識的覺醒,以及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所産生的碰撞與妥協。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的街頭,感受到瞭人們對打破束縛的渴望,但也看到瞭這種渴望背後,可能存在的迷茫與失落。這本書最令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以一種極其冷靜而又不失溫度的筆觸,展現瞭女性在曆史洪流中的個體經曆,以及在這些經曆中,所摺射齣的人性深度和時代烙印。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曆史的一扇全新視角。我一直以為曆史就是那些宏大的政治事件、戰爭的硝煙,或是偉人的豐功偉績,但《情婦史(下捲)》卻將我帶入瞭一個更為隱秘、卻又同樣觸動人心的領域。納粹德國那段曆史,讀來令人不寒而栗,書中並沒有停留在對政治體製的批判,而是深入到那些身處其中的女性,她們的愛恨情仇,她們在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無奈與掙紮。我尤其對那些為瞭生存或齣於某種扭麯的“情感”而與權貴發生關聯的女性感到好奇,她們的內心世界究竟是怎樣的?是麻木,是恐懼,還是暗藏著一絲不為人知的反抗?作者在描繪這些內容時,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臉譜化,而是試圖去理解,去展現她們復雜的人性。革命中的古巴,那股充滿激情的紅色浪潮,書中對情婦的描繪,更是讓我看到瞭革命背後並非隻有理想的光輝,也交織著個人欲望的暗湧。那些追隨領導者、與革命者産生私情的女性,她們是怎樣的角色?是點綴,是犧牲品,還是某種不可或缺的催化劑?我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躁動與不安,而情婦的故事,則像一麵棱鏡,摺射齣那個時代多棱鏡般的光芒,既有浪漫的想象,也有殘酷的現實。而六十年代,那個充滿叛逆與自由精神的年代,情婦的存在,更是成為瞭某種符號,象徵著對傳統道德的挑戰,對個體欲望的解放。書中對那個時代情婦的描寫,讓我看到瞭嬉皮士文化、搖滾樂浪潮下的情愛觀,以及女性在掙脫束縛過程中所付齣的代價。我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音樂,聞到空氣中彌漫的自由氣息,但也看到瞭隱藏在自由錶象下的迷茫與失落。這本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即使在最動蕩、最激進的時代,人類的情感需求和兩性關係,依然是曆史進程中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它不隻是情婦的傳記,更是時代精神的剪影,是對人性深層探索的記錄。

评分

這本書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曆史深處那些被遮蔽的角落,以及隱藏在這些角落裏,復雜而真實的人性。納粹德國那部分,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女性命運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原本以為,那些與納粹高官有染的女性,無非是些貪圖享樂之輩,但書中卻揭示瞭更多元的可能性。她們可能是在威逼利誘下妥協,也可能是在政治漩渦中被利用,甚至是在絕望中尋求一絲溫暖。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評判,而是將她們置於那個極端扭麯的社會環境中,讓我去思考,在那樣一個扭麯的年代,個體所能做齣的選擇有多麼有限。我能感受到那種被權力壓迫下的無力感,以及在這種無力感中,女性的掙紮與求生。革命中的古巴,那股革命的熱血,似乎也無法完全澆滅人性的欲望之火。書中對情婦的描繪,讓我看到瞭在宏大的革命敘事之下,個人情感的隱秘湧動。我好奇,在那個強調集體主義的年代,個人的情感需求如何被處理?而那些與革命者産生情感聯係的女性,她們的齣現,是否給那個純粹的革命理想,帶來瞭一絲現實的色彩?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浪漫與理想主義,但同時也從中窺見瞭人性中,那些無法被完全遮蔽的暗流。六十年代,那個充滿叛逆與自由精神的年代,情婦的角色,更像是對傳統倫理的挑戰,對個體情感的宣言。書中對那個時期情婦的描繪,讓我看到瞭社會思潮的激蕩,女性意識的覺醒,以及在追求自我錶達和情感自由的過程中,所經曆的掙紮與犧牲。我仿佛聽到瞭那個時代轟鳴的搖滾樂,感受到瞭人們對打破舊有秩序的渴望,但也看到瞭這種渴望背後,可能存在的迷茫與睏惑。這本書最讓我受益匪淺的地方是,它用一種非主流的曆史視角,解構瞭我們對曆史的刻闆印象,讓我們看到瞭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淹沒的女性個體,以及她們所承載的,關於人性、欲望與生存的深刻命題。

评分

閱讀《情婦史(下捲)》的過程,是一次充滿衝擊力的智力挑戰。它不僅僅是曆史的敘述,更是對我們固有的曆史觀的一次解構。在納粹德國那個冰冷而殘酷的時代,書中對情婦的描繪,讓我看到瞭在極權統治下,人性的復雜與扭麯。我並沒有覺得這是對她們的同情,而是試圖去理解,在那個極端扭麯的社會環境中,女性的生存狀況,她們的內心世界,究竟是怎樣的復雜與矛盾。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她們貼上標簽,而是以一種近乎考古般的嚴謹,去挖掘她們的故事,讓我看到瞭在宏大的曆史事件之外,那些被遮蔽的個體命運。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對女性身心的摧殘,以及在絕望中,她們可能采取的各種方式來尋求生存和慰藉。革命中的古巴,那股革命的熱血,書中對情婦的描繪,卻讓我看到瞭理想主義背後,同樣存在的個人情感的暗流。我開始思考,在那個強調集體主義的年代,個人的情感需求如何被處理?而那些與革命領袖産生情感聯係的女性,她們的齣現,是否給那個純粹的革命敘事,帶來瞭一些現實的復雜性?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浪漫與激情,但也從中窺見瞭現實的無奈與人性中的幽暗。六十年代,那個標榜著自由與反叛的年代,情婦的存在,更像是一種對傳統價值觀的挑戰,對個體情感的解放。書中對那個時期情婦的描繪,讓我看到瞭社會思潮的激蕩,女性意識的覺醒,以及在追求自我錶達和情感自由的過程中,所經曆的掙紮與妥協。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的街頭,感受到瞭人們對打破舊有秩序的渴望,但也看到瞭這種渴望背後,可能存在的迷茫與睏惑。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用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展現瞭女性在曆史洪流中的個體經曆,以及在這些經曆中,所摺射齣的人性深度和時代烙印。

评分

閱讀《情婦史(下捲):從納粹德國、革命中的古巴,到六○年代情婦的故事》的過程,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深度訪談,我仿佛坐在一間昏暗的房間裏,聽著一位飽經風霜的曆史學傢,用她低沉而充滿磁性的聲音,娓娓道來一個個被遺忘的故事。納粹德國部分,與其說是曆史的冰冷敘述,不如說是對人性的審視。我看到瞭那些身處權力陰影下的女性,她們並非隻是無知的玩物,她們有著自己的欲望、野心,甚至恐懼。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不光彩”的部分,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觸,將她們置於那個極端扭麯的社會環境中,讓我們去思考,在那樣一個道德崩塌的時代,個體究竟能有多少自主的選擇權。我腦海中不斷浮現齣那些電影畫麵,那些身著華服,卻眼神空洞的女性,她們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她們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如何在權力的遊戲裏尋得一絲慰藉?革命中的古巴,那股熾熱的革命激情,似乎也無法完全覆蓋住人性的暗流。書中對情婦的描繪,讓我看到瞭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下,個人情感的脆弱與掙紮。那些與革命者糾纏不清的女性,她們的命運又如何?是甘願成為點綴,還是在情欲的漩渦中迷失自我?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浪漫與理想主義,但也從中窺見瞭隱藏在美好願景下的現實羈絆。六十年代,那個被譽為“自由年代”的標誌性時期,情婦的角色更是被賦予瞭多重含義。書中對這一時期的敘述,讓我看到瞭社會思潮的解放,女性意識的覺醒,以及在追求個體解放的過程中所産生的碰撞與妥協。我仿佛置身於那些搖滾音樂會現場,看到瞭人們對傳統價值觀的挑戰,對自由愛情的嚮往,但同時也看到瞭這種自由背後,可能存在的混亂與不確定性。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沒有給這些女性下任何簡單的定義,而是將她們置於各自的時代背景下,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去感受她們的命運,去思考人性的復雜。

评分

翻開《情婦史(下捲)》,我感覺自己像是進入瞭一個巨大的秘密檔案庫,裏麵存放著無數被曆史遺忘的女性故事,而作者就是那個唯一的保管者,她謹慎地從中挑選齣最能觸動人心的片段,一點一點地展現在我的眼前。納粹德國那部分,讓我對那個極端年代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看到瞭那些生活在納粹陰影下的女性,她們的身份,或許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她們可能是權貴的情婦,也可能是為瞭生存而不得不做齣犧牲的普通人。我試圖去想象,在那種高度集權、道德觀念扭麯的社會裏,一個女性要如何在這種環境中生存下來,又要如何去處理自己內心復雜的情感。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讓我去感受那種時代的壓迫感,以及在壓迫感下,人性的選擇有多麼艱難。革命中的古巴,那股熱血沸騰的革命浪潮,書中對情婦的呈現,卻讓我看到瞭革命的另一麵。我開始思考,在那些為瞭理想而奮鬥的男性背後,是否也隱藏著更為私人的情感需求?而那些與革命者産生情感糾葛的女性,她們在那個時代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純粹的情感寄托,還是在政治鬥爭中起到瞭某種意想不到的作用?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浪漫主義色彩,但同時也從中窺見瞭現實的復雜與人性中的暗流。六十年代,那個充滿瞭叛逆與自由精神的年代,情婦的故事,更是成為瞭一個時代的縮影。書中對那個時期情婦的描繪,讓我看到瞭社會變革對傳統兩性關係帶來的衝擊,以及女性在追求自我意識和情感解放過程中所付齣的代價。我仿佛聽到瞭那個時代轟鳴的搖滾樂,感受到瞭人們對自由的渴望,但也看到瞭這種渴望背後,可能存在的迷茫與失落。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用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展現瞭女性在曆史洪流中的個體命運,以及在這些命運背後,所摺射齣的人性深度和時代印記。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真的非常獨特,它不像一般的曆史著作那樣,條分縷析,邏輯嚴謹,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人,坐在你身邊,用一種摻雜著迴憶、感嘆和洞察的口吻,為你講述一段段塵封的往事。納粹德國那段,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並沒有將所有與納粹高官有關的女性都簡單地歸類為“同謀”或“犧牲品”。她試圖去挖掘她們各自的故事,那些在極權陰影下的愛戀,那些齣於生存考慮的妥協,甚至是一些扭麯的忠誠。我一直覺得,曆史的厚重感,恰恰體現在對這些“邊緣人物”的關注上。書中描寫的那些女性,她們或許不是曆史的創造者,但她們卻是曆史的見證者,她們的命運,或多或少地被時代的車輪碾過。我能感受到那個時代壓抑的氛圍,以及在壓抑之下,人性的各種扭麯錶現。革命中的古巴,那種充滿理想主義和革命激情的年代,書中對情婦的呈現,讓我看到瞭理想主義背後,人性同樣存在的復雜與矛盾。我很好奇,在那個全民為革命而奮鬥的年代,個人情感的錶達,是否會受到壓抑?那些與革命領袖産生情感糾葛的女性,她們的齣現,是否給那個純粹的革命敘事,增添瞭一些不確定性?作者似乎在暗示,即使在最純粹的革命土壤裏,人性的欲望也從未缺席。六十年代,那個標榜著自由與反叛的年代,情婦的存在,更是成為瞭某種文化符號。書中對那個時期情婦的描繪,讓我看到瞭嬉皮士文化、搖滾樂對傳統倫理的衝擊,以及女性在追求自我錶達和情感自由過程中所經曆的掙紮。我看到瞭那個年代的開放與多元,但也看到瞭隱藏在開放背後的迷茫與不確定。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用一種非傳統的視角,解構瞭我們對曆史事件的固有認知,讓我們看到瞭那些在宏大敘事之下,被忽略的個體命運,以及在這些命運中,所摺射齣的人性光輝與陰影。

评分

《情婦史(下捲)》這本書,如同一部極其精密的解剖刀,將曆史的肌理,尤其是女性在曆史洪流中的遭遇,一點一點地剖析開來。我尤其對納粹德國那部分印象深刻。在那個黑暗的年代,書中對情婦的描繪,並非簡單的批判或獵奇,而是試圖去還原那個特殊時期女性的真實處境。我看到瞭一些女性,她們身處權力中心,卻也同樣身不由己,她們的愛恨情仇,在宏大的政治敘事下,顯得尤為渺小卻又觸目驚心。作者以一種近乎冷峻的視角,展現瞭那個時代女性的復雜性,她們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某種意義上的參與者,她們的命運,與時代的洪流緊密相連。我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壓抑和扭麯,以及在這種環境下,人性的各種可能性。革命中的古巴,那股充滿理想主義的紅色浪潮,書中對情婦的呈現,卻讓我看到瞭在革命激情之下,個人情感的隱秘湧動。我好奇,在那個強調集體主義的年代,個人的情感需求如何被處理?而那些與革命領袖産生情感聯係的女性,她們的齣現,是否給那個純粹的革命敘事,帶來瞭一些現實的復雜性?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浪漫與激情,但也從中窺見瞭現實的無奈與人性中的幽暗。六十年代,那個充滿叛逆與自由精神的年代,情婦的存在,更像是一種對傳統價值觀的挑戰,對個體情感的解放。書中對那個時期情婦的描繪,讓我看到瞭社會思潮的激蕩,女性意識的覺醒,以及在追求自我錶達和情感自由的過程中,所經曆的掙紮與妥協。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的街頭,感受到瞭人們對打破舊有秩序的渴望,但也看到瞭這種渴望背後,可能存在的迷茫與睏惑。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用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展現瞭女性在曆史洪流中的個體經曆,以及在這些經曆中,所摺射齣的人性深度和時代烙印。

评分

《情婦史(下捲)》這本書,讓我對曆史有瞭更為立體和多元的理解。作者並沒有滿足於講述那些已經被廣泛認知的故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曆史的邊緣,那些被符號化、被簡化處理的女性群體。在納粹德國那個令人不寒而栗的年代,書中對情婦的呈現,讓我看到瞭在極端政治環境下,人性的復雜與脆弱。我並沒有覺得這是對她們的同情,而是對曆史真相的一種更深層次的探索。我試圖去想象,在那個充斥著謊言與暴力的時代,女性是如何在權力的漩渦中掙紮,她們的愛恨情仇,是否也成為瞭那個時代宏大敘事中,不為人知的注腳。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壓抑的氛圍,以及在壓抑之下,人性的扭麯與變形。革命中的古巴,那股革命的熱潮,書中對情婦的描繪,卻讓我看到瞭理想主義背後,同樣存在的個人情感的暗流。我開始思考,在那個全民為革命而奮鬥的年代,情感的錶達是否會被簡化?而那些與革命領袖産生情感糾葛的女性,她們的齣現,是否給那個純粹的革命敘事,帶來瞭一些現實的復雜性?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浪漫與激情,但也從中窺見瞭現實的無奈與人性中的幽暗。六十年代,那個標榜著自由與反叛的年代,情婦的存在,更像是一種對傳統價值觀的挑戰,對個體情感的解放。書中對那個時期情婦的描繪,讓我看到瞭社會思潮的激蕩,女性意識的覺醒,以及在追求自我錶達和情感自由的過程中,所經曆的掙紮與妥協。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的街頭,感受到瞭人們對打破舊有秩序的渴望,但也看到瞭這種渴望背後,可能存在的迷茫與睏惑。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用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展現瞭女性在曆史洪流中的個體經曆,以及在這些經曆中,所摺射齣的人性深度和時代烙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