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纔華卓具的五四運動戰將
更是蔣介石和毛澤東都想籠絡的第一文膽
但最後為何風骨盡失,淪為大傢口中
以文化藝術換取政治恩遇的「文化弄臣」?
作為大時代轉型下的中國知識份子典型
他究竟是與時俱近的文化巨人,還是圓滑世故的文學恃從?
本書以郭沫若1936-1978年間的史實為綫索,採用文化研究、曆史考據、文本解讀和史傳手法相結閤的敍事方式,重建郭沫若在士與仕雙重自我建構過程,考究在政治文化和文人文化夾縫中,一個典型中國文人的復雜生存狀態,展現時代文化如何影響與塑造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選擇,一個人又是如何輾轉掙紮地去迎閤時代的主流文化。
本書特色
五四運動的文學戰將 毛澤東欽點的第一文膽
風起雲湧的政治運動讓他失去瞭兩名愛子
和周恩來的多年友誼和見風轉舵的靈敏政治嗅覺保他在文革中全身而退
士與仕之間的矛盾拉扯
作為大時代轉型下的中國知識份子典型
他究竟是與時俱近的文化巨人,還是圓滑世故的文學恃從?
作者簡介
賈振勇
文學博士,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兼任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理事、中國茅盾研究會理事、山東省郭沫若學會副會長。
在《文學評論》等刊物發錶論文100多篇,曾齣版《理性與革命:中國左翼文學的文化闡釋》(人民齣版社)等學術專著9部。
小引 能招人罵是奇纔
一、「革命文化的班頭」
二、「北來真個見光明」
三、「新華頌」
四、「聯係著武訓批判的自我檢討」
五、 「在毛澤東的旗幟下長遠做一名文化尖兵」
六、 「右派猖狂蠢動時,溫情那許一絲絲」
七、「我要永遠保持著心上的春光」
八、「遍地皆詩寫不贏」
九、「蔡文姬就是我!」
十、「一拔何虧大聖毛」
十一、「世披靡矣扶之直」
十二、「很久以來的一個私願」
十三、「應該全部把它燒掉」
十四、「獻給在座的江青同誌」
十五、「神佛都是假」
附錄/ 意識形態想像與郭沫若史學研究―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等為例
附錄/郭沫若大事年錶
後記
小引
能招人罵是奇纔
關於郭沫若這個人,要說的話實在太多。
早在他以詩文鳴世後,就深深地吸引瞭世人的目光。
20世紀30年代,在「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在十裏洋場的燈紅酒綠裏,已成名文壇的瀋從文評論說:「郭沫若。這是一個熟人,彷彿差不多所有年輕中學生大學生皆不缺少認識的機會。對於這個人的作品,讀得很多,且對於這作者緻生特彆興趣,這樣的讀者也一定有的。」
在他死後的短短幾天內,冰心就寫齣悼念文章,說他像一顆巨星,「拖著萬丈光芒從我們頭上飛逝瞭,隕落瞭」,說「他永遠在廣漠的宇宙中,橫空飛馳」。冰心以富有詩意的筆觸,述說著郭沫若那首「迎風嚮海上飛馳」的《星空》,說自己在初生的朝雲映照下,來寫悼念文字,幾次住筆沉吟,感慨小小的筆,實在寫不盡他的熱情潮湧,纔調縱橫的一生,前進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和創造的一生。
的確,他是20世紀中國曆史上的一個「熟人」。
說是聲名顯赫也好,說是聲名狼藉也罷,他的名譽,他的聲望,暫且不論是非麯直、抑揚褒貶,郭沫若這個名字,真的是「彷彿差不多」到瞭傢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地步。
人們不但領略過他那些大氣磅礡、纔華橫溢的光彩華章,也領教過他那些粗製濫造、庸俗不堪的應景篇什。人們驚訝地注視過他那光芒四射、天馬行空的超凡纔華,也不屑地鄙夷他那趨炎附勢、聞風而動的阿諛逢迎。
人們嘆服於他那特立獨行、狂放不羈的創造精神和浪漫激情,為他那胸中波瀾、筆底風雷和文采風流所傾倒。可是,人們也感慨於他那屢變善變、亦步亦趨的實用態度,為他那馴服、盲從和颱前木偶般的「顯赫」錶演而不屑。
這是如此一個眾說紛紜的人。
有人說,他是纔華卓具、學識淵博的天纔人物,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主將,是帶領大傢一道前進的嚮導,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綫的又一麵光輝的旗幟,是中國廣大科學文化教育工作者和廣大知識份子學習的榜樣。有人說,他是可悲的文化弄臣,是以話語英雄形象欺世盜名的文化草莽,是拿文化藝術換取政治恩遇、霸氣十足的文化老大,是瞎話連篇、邀寵獻媚、「倡優畜之」的「班頭」,是獨立精神泯滅、文化人格喪失的文學侍從。
有人說,他是一個目無餘子的桂冠詩人,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文化巨人,是一個復雜的存在,是中國社會、中國曆史大動盪、大變革的轉型時代中國文人知識份子的典型,許許多多的風風雨雨、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似乎都可以在他傳奇、浪漫的生涯中尋找到蹤跡。有人說,郭沫若「缺鈣」,風骨喪失,圓滑世故,有著雙重人格,帶著雙重麵具,他在曆史風口浪尖上的所作所為,不但是他個人的悲劇,而且是對一代文人知識份子名節情操的汙辱,斷不配領受韆百年來中國文人知識份子薪火相傳的清譽。
郭沫若,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至少,他不是微不足道的凡夫俗子,更非不足掛齒的草芥微塵。
至少,他那濃縮世間百態幾多影像的一生,絕非平淡無奇,而是波瀾四起,常人莫及。
他一來到這個世界,呱呱墜地之時,彷彿就與眾不同。據他自己說:
我是生在陰曆九月尾上,日期是二十七。我是午時生的。聽說我生的時候是腳先下地。這大約是我的一生成為瞭反逆者的第一步,或者也可以說我生到世間上來第一步便把路走錯瞭。
我倒生下來,在那樣偏僻的鄉間,在那全無助産知識的時代,我母親和我都沒有受厄,可以說多少是一個奇蹟。
在那個濛昧的時代,那樣簡陋的鄉野,這的確稱得上是一個奇蹟。混沌無知之時,就險遭滅頂之災,這似乎是上蒼在預言:此子大難不死,逢凶化吉,將來必成大器。
20多年後,浪漫豪放的青年郭沫若,挾著同樣浪漫豪放的《女神》橫空齣世瞭。他高唱著「鳳凰」、高唱著「天狗」,一路高蹈而來,一齣手,便震撼瞭「五四」文壇,被譽為「空榖足音」、「文壇霹靂手」、「現代第一詩人」。這個曾經聲稱以打倒偶像為職誌的人,很快就被人、特彆是青年人,追捧為偶像。
直到今天,當人們追復「五四」這個現代中國的青春時刻,當人們迴望那盛況空前、群情激昂的文人知識份子的狂歡節,當人們感懷那個逝去時代的精神遺跡,特彆是當人們在悠悠曆史長河之中,尋覓最能體現狂飆突進、酣暢淋灕、大氣磅礡、徹徹底底的「五四」精神時,便不能不提及《女神》,便不能不提及郭沫若。因為那時,正如聞一多所說,「若講新詩,郭沫若君的詩纔配稱新」,「最要緊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時代的精神―二十世紀底精神。」
當然,他不是一個墨守成規、持中守成的人。他很快便告彆個性至上、藝術至上的信條,拋棄藝術之宮和象牙之塔,一轉身,迅速登上瞭馬剋思主義的「寶筏」,「『斬釘截鐵』的高舉起第四階級文學的鮮紅旗幟」5,在理論和創作方麵雙管齊下,成為中國革命文學最早的一批呼籲者、吶喊者、推動者和創造者。
他更不是一個安分守己、坐享其成的人。他已經不滿足於詩人、作傢的閃亮桂冠,更不滿足於教授、學長的耀眼頭銜。文學的園地,學術的園地,已經無法容納他那心懷天下的雄心壯誌,他要到更廣闊的天地、更洶湧的潮頭去衝浪。「寜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於是,世間有瞭戎裝煥發的郭沫若,有瞭戰刀揮舞的郭沫若,有瞭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郭沫若。
於是,我們看到瞭戎馬倥傯之際,在屈子行吟處躊躇滿誌的郭沫若,看到瞭戰火紛飛之時,在武昌城頭慷慨激昂的郭沫若。那齣生入死,那刀光血影,為「戎馬書生」郭沫若非凡的一生,憑添瞭幾多豪情、幾多壯麗。彷彿,韆古風流集於一身;彷彿,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雄關漫道,鐵馬鞦風,揮鞭山河,縱情天地,此時的郭沫若,該是何等的激越、何等的豪邁!
到中流擊水的郭沫若,是多麼的幸運。他不但在生死之間多次化險為夷,更是在短短數月內屢獲升遷。多少軍人浴血奮戰、夢寐以求,甚至是馬革裹屍也難以企及的燦爛將星,在郭沫若,是唾手而得,他一躍由上校升為中將。而且,郭沫若更是得到瞭當時中國最有權勢的人物蔣介石的青睞。彼時的蔣介石已具領袖行狀,頗為在意等級秩序、政治禮儀,可是對郭沫若,不但堪稱是禮賢下士、禮遇有加,而且更以高官厚祿相誘,欲收郭沫若為第一文膽。無論是炫目的虛名,還是不菲的實利,郭沫若伸手即得。
然而,風華正茂、血氣方剛的郭沫若,視富貴如浮雲、視王侯如糞土。他不但拒絕瞭多少人艷羨不已的蔣總司令的一番美意,反而在國共分裂之際,公然反蔣;不但鄙棄榮華富貴,而且不顧身傢安危,在青年紛紛變蟲豸的年代,以非凡的勇氣,寫下瞭傳頌一時的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這是何等的激揚文字,這是何等的書生意氣,這是何等的揮斥方遒!
但世運難逆,群雄逐鹿之態勢漸弱、軍閥紛爭之烽火漸息,中國的社會政治大局漸定。蔣介石定鼎中原之日,曾幾何時風光無限的郭沫若,卻不得不倉皇齣逃日本。昨天還在大革命的洪流中躍馬揮刀,今天卻不得不在日本憲警的監視下,蟄居異國他鄉。
「去國十年餘淚血」,在流亡生涯的睏頓險惡中,郭沫若不但沒有消沉萎頓,反而自銘其誌:「大夫去楚,香草美人。公子囚秦,說難孤憤。我遘其厄,媿其無文。爰將金玉,自勵堅貞。」 江戶川畔、櫻花樹下,詩人、革命傢的激情,轉換成學者的沉毅和堅忍,他徜徉於中國古代社會的漫漫典籍裏,埋首於斑駁的青銅、甲骨堆中,會通古今、融貫中西,依據馬剋思主義理論,重新闡釋和說明瞭中國古代社會的曆史發展體係,其世界級的學術成果,可謂是石破天驚,堪讓一時之洛陽紙貴。「舉世浮沉渾似海,瞭無風處浪頭高」,亡命天涯、去國懷鄉的歲月,造就瞭名動天下的一代學者郭沫若。
「信美非吾土,奮飛病未能。」 流亡海外的郭沫若,並未沉湎於所謂的「清福」6。當無恥日寇侵犯我中華之時,他凜然彰顯血性男兒本色:毀傢紓難、彆婦拋雛、哭吐精誠、投筆請纓,毅然決然返迴狼煙滾滾、烽火連天的祖國。由他領銜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被時人譽為「名流內閣」、「人纔內閣」。他不但親赴前綫激勵士氣,更以中國文化界領袖的聲望,鼓舞全民抗日的熱情。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時期的郭沫若,成為國共兩黨爭相「禮遇」的「統戰」對象。郭沫若也進退有據、遊刃有餘地周鏇於國共兩黨領袖和要人的頻頻示好之中。在這場針對郭沫若的人纔爭奪戰中,國民黨方麵明顯處於下風。且不說政見、理念的分歧,也不說過去的恩怨是非,僅僅就對社會形象、社會角色的期待而言,國民黨顯然蠢笨至極,因為區區一廳長,不過是一祿蠹、一政客,而郭沫若早在北伐時期,就已掛中將軍銜。可是,除瞭加官進爵,共産黨幾乎是全方位,都對郭沫若採取瞭無微不至的措施。尤其是將郭沫若樹為繼魯迅之後中國新文化的領袖,顯然是棋高一招。當然,與他在政界的所作所為交相輝映,在抗戰時期,郭沫若浪漫的文學纔情,又一次噴薄而齣,他的文學創造精神,又達到瞭另一個巔峰狀態。於是,在巴山蜀水的山城重慶,有瞭「滿腔熱力」的「雷電頌」,有瞭「彆有精神」的「雷電頌」,有瞭義憤沖天的「雷電頌」。
這個時期之後,郭沫若作為中國革命文化界領袖的形象,在政黨和自我的雙重塑造中,開始明晰的、堅定的浮齣曆史水麵。自此之後,郭沫若更加非常自覺地躍入瞭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的曆史潮流中。然而,盡管以後郭沫若的聲望日隆、地位愈高,但是,可供他自由選擇的創造空間,卻日益狹窄,可供他自由抉擇的機遇,也日漸消弭。他那豪放不羈、浪漫張揚的性格與脾性,也不得不漸漸收斂,終至於無可奈何、落花流水。這,大概就是郭沫若在最後的一段人生歲月中所麵臨境況。
古人雲:「直使天驚真快事,能招人罵是奇纔」。
郭沫若最後的一段人生歲月,是他最為世人詬病、最富爭議的一段生命曆程。
特彆是最近20多年以來,當代文人知識份子們,動不動就拿他「說事」。世人對他的認識和評價,可謂毀譽交加,充滿瞭諸多「數不清、理還亂」的是非愛憎。
世人經常引為談資的,常常是他在風雲詭譎的政治動盪之中的所作所為,以及他生命曆程中那諸多白雲蒼狗般的情感漩渦。甚至是街頭巷尾引車賣漿者,一句「流氓+纔子」的羨慕與不屑,似乎也錶明瞭對他的「熟稔」。
然而,他的所作所為,畢竟是凡夫俗子們難以望其項背的。
人們稱他為詩人、作傢、學者、社會政治活動傢,可是他同時也是一個兒子、丈夫、父親、朋友、甚至是情人。他曾稱贊歌德(Goethe)是一個光芒四射的「球形」天纔,其實,他在20世紀中國曆史上,對於這一稱號似乎也當之無愧。當然,他身上似乎也不缺乏歌德式的「庸俗」,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早年,他曾以文學社團領袖和學術領袖的身份,縱橫馳騁於思想文化界,又以社會賢達的政治身份,周鏇於國共兩黨之間,在險惡的政治風浪中,坐看雲起雲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他高居廟堂、位居高官,人大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政務院副總理等等,這些炙手可熱的頭銜,使他身價百倍。他以一介書生和一介文人知識份子,獲得瞭可能是20世紀中國文人知識份子所能獲得的最高的政治地位和社會聲譽。
他曾經有過的風華絕代、豪邁詩風,是多麼令人神往?他曾經有過的縱橫馳騁、登高一呼,是多麼令人激動?他曾經有過的聰穎天資、卓越學識,是多麼令人摺服?他曾經有過的激情四射、浪漫風流,是多麼令人艷羨?可是對於1949年之後的郭沫若,世人卻對他的文化人格發齣瞭強有力的道德詰問。許多對郭沫若進行同情式研究的資深學者,對此,也往往流露齣無奈和不安,隻能發齣「高處不勝寒」的惋惜。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當然,子非魚,亦安知魚之苦、魚之悲?
對於一個具有多重社會身份、多重文化心理和多重衝突性格結構的百年風雲人物郭沫若,他的喜怒哀樂、他的悲歡苦欣,真的讓人感嘆「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古人雲:人生一世、草木一鞦,又雲: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在紅塵凡界,或永垂不朽,或默默無聞,或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或鼕蟲夏鳴,或驢鳴狗吠,或叱吒風雲,或悒鬱睏頓。可是無論怎樣,這短短的一生,總是渺小如滄海之一粟、迅忽如宇宙之須臾。能如彗星般一閃而過者,亦屬鳳毛麟角。
浪漫、豪放的李白,曾恃酒狂呼:「自古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其實,李白隻說對瞭一半。什麼聖哲先賢,什麼英雄豪傑,什麼大忠大善,什麼大奸大惡,和凡夫俗子、匹夫匹婦、乃至草木蟲魚一樣,最終的歸宿,無非是那寂滅的黑暗深淵。因為,在死亡麵前,世法同一、眾生平等。
所不同的是,那些曆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在曆史長河的大浪淘沙中,化成瞭曆史的標記,化作瞭後世的談資。可是,逝者長已矣,托體同山阿,滾滾紅塵中的悲歡離閤、陰晴圓缺,轉眼已在身後。所謂「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是也。
所以,自古逝者皆寂寞,惟有論者長嗡營。
所以,闡說曆史人物,評論世間往事,隻是生者和來者的事情。
所以,對於郭沫若這個人,你無論怎樣評價他,無論是堂堂皇皇的溢美之辭,還是不絕於耳的滾滾罵名,對於他本人來說,早已是過眼雲煙、前塵往事。他已經聽不到世間的眾聲喧嘩,也不會在意曆史的轟鳴迴聲。
因為,他已經死瞭,死在一個呼喚春天的年代。
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可以影響後世的曆史人物。
後者和來者,還要聆聽他在曆史深處發齣的遙遙迴響。
一、「革命文化的班頭」
要聆聽郭沫若後半生歲月的迴響,似乎還應該追溯到一個十分重要的年份。
這個年份,就是1941年。因為這一年,郭沫若整整五十歲。而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係譜中,五十歲是一個「知天命」的年份。
五十歲,既是生理年輪的一個標誌,也是生命精神曆程的一個分水嶺。郭沫若所推崇的孔夫子就常常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又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 對於郭沫若而言,在他適值五十歲生日時,是如何認識這一天命之年的?是知命?是抗命?還是順命?
這一年的九月二十五日,他為自己編定瞭《五十年簡譜》。
現在看來,這份年譜真堪稱是簡譜―簡略、粗疏至極,甚至連他慣常流露筆端的澎湃激情,在這裏也幾乎沒有絲毫的影蹤,倒是頗有點類似呆闆的流水帳目。他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的開篇,曾經說過:「對於未來社會的待望逼迫著我們不能不生齣清算過往社會的要求。古人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認清楚過往的來程也正好決定我們未來的去嚮。」不知郭沫若在迴首、梳理自己五十年人生的來程時,有沒有「清算過往」、「知古鑒今」的意圖。一般來看,照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心理進行推測和分析(他在婉謝友人關於舉行祝壽活動的提議時,亦提及「舊規矩」),這份年譜是否意味著和象徵著郭沫若要棄舊圖新、順天知命呢?
讀完《郭沫若:士與仕的長長背影》,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那個在曆史舞颱上起伏跌宕的身影,以及他身上那股仿佛能穿越時空的、屬於“士”的堅韌與擔當。這本書之所以能引起我如此大的共鳴,在於它並沒有將郭沫若先生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瑕的神祇,而是以一種極為人性化的筆觸,展現瞭他作為一個“人”的多麵性。我們常常在書本上讀到他對甲骨文的貢獻,對中國古代史的解讀,他的詩歌也曾激蕩起無數年輕人的熱血。但“士與仕”這個角度,卻讓我看到瞭一個更深層的郭沫若。當他置身於時代的洪流中,麵對著民族危亡,麵對著政治的風雲變幻,他如何權衡自己的良知與責任?他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自己獨立的思想,或者說,在某些時刻,他是否又不得不做齣妥協?這本書讓我反思,在動蕩的年代,知識分子所麵臨的睏境是多麼真實而殘酷。他們不能僅僅躲在象牙塔裏,他們的知識和思想,必須與現實發生碰撞,並試圖産生影響。郭沫若先生的一生,恰恰是這種碰撞的生動寫照。他有過激昂的呐喊,也有過沉靜的思考;他有過高歌猛進的勇氣,也有過在逆境中的掙紮。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他那“長長的背影”,不僅是學術上的成就,更是他人生道路上,一次次選擇與堅持留下的痕跡。它提醒我們,理解一個曆史人物,不僅僅要看他的功績,更要看他如何走過那條布滿荊棘卻又充滿希望的道路。
评分《郭沫若:士與仕的長長背影》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關於曆史與人性的深刻對話。郭沫若先生,在我腦海中,總是與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緊密相連。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是傑齣的史學傢,更是新中國文化事業的掌舵人。然而,這本書以“士”與“仕”為切入點,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具深度的郭沫若。在傳統的觀念裏,“士”往往代錶著超然物外,獨立思考,不問俗事;而“仕”則意味著捲入塵世,參與權謀,承擔責任。郭沫若先生,卻將這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的身份,活在瞭同一個軀體裏。書中是如何細膩地描繪他,在“士”的理想主義情懷與“仕”的現實政治運作之間,是如何周鏇、權衡,又是如何最終形成自己的人生道路?我尤其對“長長的背影”這個意象感到著迷。它不僅僅是他留給後人的功業,更像是他人生中,無數次在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艱難跋涉,留下的深刻軌跡。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一位偉大的曆史人物,需要超越簡單的標簽,深入到他們真實的生命體驗,去感受他們的睏惑、他們的選擇、他們的犧牲,以及他們所留下的永恒印記。
评分當我拿起《郭沫若:士與仕的長長背影》這本書時,我期待的是一場對近代中國一位重要人物的深度解讀。郭沫若先生,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載著厚重的曆史感。從新文化運動的先鋒,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文化巨擘,他的人生軌跡,幾乎是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而“士與仕”這個角度,則恰恰抓住瞭他人生中最具張力和思考意義的維度。“士”,是那種懷揣理想、獨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知識分子;“仕”,則是參與政治、治理國傢、承擔社會責任的官員。郭沫若先生,無疑是這兩個身份的集大成者。他如何在堅持“士”的風骨與獨立思考的同時,又能扮演好“仕”的角色,將自己的纔智貢獻給國傢?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這種角色的轉換並非易事,其中必然充滿瞭內心的掙紮和外部的壓力。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通過詳實的史料,來展現他在這兩者之間搖擺、融閤,又相互影響的過程。那種“長長的背影”,在我看來,是他人生中,無數次在思想的殿堂與現實的廟堂之間穿梭,留下的深深烙印。這本書讓我對“知識分子”這個群體的曆史角色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在動蕩變革的年代,個體命運與國傢命運是如何緊密相連的。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郭沫若先生的印象,更多的是停留在教科書和概覽式的介紹中。但《郭沫若:士與仕的長長背影》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一個截然不同的、更加鮮活立體的他。我尤其被書中的一個論點所吸引,那就是“士”與“仕”的辯證統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士”往往被賦予瞭清高、獨立、批判的精神,而“仕”則意味著與權力掛鈎,參與治國理政。郭沫若先生,無疑是 both(兩者兼備)的代錶。他既是筆耕不輟、追求真理的“士”,又是身居要職、參與決策的“仕”。這本書並沒有迴避他人生中的一些爭議,反而以一種更加開放的態度,去探討他在不同人生階段,如何處理“士”的理想與“仕”的現實之間的關係。那種“長長的背影”,仿佛是他一生中,無數次在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徘徊、權衡、抉擇留下的痕跡。我從中看到瞭一個知識分子,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堅守自己的價值,又如何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知識分子”這個群體在曆史中的角色,以及他們所肩負的獨特使命。它不僅僅是對郭沫若個人的解讀,更是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生存狀態和精神追求的一次深刻洞察。
评分初讀《郭沫若:士與仕的長長背影》,我便被書名所吸引。郭沫若,一個在中國現代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人物,他的名字總是與文學、曆史、考古等諸多領域緊密相連。而“士與仕”這兩個字,則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這位巨匠的人生。在我看來,“士”代錶著知識分子的獨立精神、批判意識和對真理的追求;而“仕”,則意味著參與政治、承擔社會責任、與權力結構發生聯係。郭沫若先生,一生中同時承擔瞭這兩種角色,他既是纔華橫溢的文化巨人,又是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本書是如何剖析他在這兩者之間的互動,如何展現他作為“士”的理想與作為“仕”的現實之間的張力?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深入挖掘,他在特定曆史時期,是如何做齣選擇,如何在堅守原則與適應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那“長長的背影”,在我看來,是他一生中,無數次在思想的高度與現實的地麵之間跋涉,留下的深刻印記。它象徵著他為民族、為文化所付齣的努力,也暗示著他內心可能承受的孤獨與不易。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人性化的郭沫若,一個在曆史的大背景下,不斷思考、不斷前行的靈魂。
评分《郭沫若:士與仕的長長背影》這本書,像一本厚重的史書,又像一首深沉的詩。郭沫若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化史上一個繞不開的名字。他既有“救亡圖存”的時代使命感,又有“探索文明”的學術追求。而“士與仕”這兩個字,卻讓我看到瞭他身上更為復雜和人性化的一麵。在我看來,“士”代錶著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對知識的崇拜,一種獨立的人格;而“仕”,則意味著參與權力,承擔責任,與現實政治深度綁定。郭沫若先生,無疑是這兩個身份的完美融閤,但也正是這種融閤,讓他的人生充滿瞭戲劇性和思考。書中是如何展現他,在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如何平衡自己作為“士”的良知與作為“仕”的現實?我被“長長的背影”這個意象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他在曆史舞颱上留下的身影,更是他一生中,在理想與現實、個人與時代之間,不斷探索、不斷妥協、不斷堅持所留下的印記。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偉大的知識分子,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努力尋找自己的位置,並用自己的方式,為民族的復興貢獻力量。它提醒我,理解曆史人物,不能隻看其功業,更要看其內心,看其在時代大潮中的掙紮與選擇。
评分《郭沫若:士與仕的長長背影》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的震撼,在於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曆史巨匠,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展現齣普通人的情感與掙紮。郭沫若先生,在我心中一直是那個“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文學巨匠,是那個“神話”一般存在的學者。然而,這本書卻將他拉迴到瞭曆史的土壤,以“士”與“仕”的雙重身份,去剖析他復雜而跌宕的人生。我特彆想提及的是,書中對於他如何處理個人情感與時代責任的描寫。一個“士”,往往有著自己內心的堅持和純粹的追求;而一個“仕”,則需要麵對現實的復雜和妥協。當這兩者在一個人的身上同時存在時,會産生怎樣的火花,又會留下怎樣的傷痕?“長長的背影”這個意象,在書中被賦予瞭多重含義。它既是他留在曆史舞颱上的背影,也是他內心深處,那些不為人知的孤獨與思考。我從中看到瞭,一個偉大的靈魂,是如何在時代的漩渦中,努力地尋找方嚮,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影響和改變曆史。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曆史人物的理解,不應該僅僅停留在他們的成就上,更應該深入到他們的人生經曆,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體悟他們的艱難抉擇。
评分《郭沫若:士與仕的長長背影》這本書,我一直想找機會好好讀一讀。郭沫若先生的名字,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既熟悉又帶有一點距離感。他的一生,橫跨瞭中國近現代史幾個最波瀾壯闊的時期,從新文化運動的先鋒,到共和國的文化巨匠,他的身影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我尤其好奇的是“士與仕”這個概念,這在傳統中國文化中是多麼重要的一個命題。士,代錶著知識分子群體,肩負著社會責任和思想啓濛的使命;而仕,則意味著進入權力階層,參與國傢治理。郭沫若先生,無疑是將這兩個身份融為一體的典型。他既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赤子之心,又在復雜的政治漩渦中扮演瞭重要的角色。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哲思,仿佛在訴說著一位偉大的知識分子,在理想與現實、個人與時代之間,是如何尋覓、堅持,又如何承受那份長長的背影所承載的重量。我期待書中能深入剖析他在這兩者之間搖擺、融閤、又相互影響的過程,不僅僅是事件的羅列,更希望能觸及他內心的糾結與抉擇,他如何看待知識分子的使命,又如何理解政治與個人的關係。他的詩歌、他的甲骨文研究、他的曆史劇,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但這些成就背後,一定有一個更復雜、更立體的郭沫若。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撥開曆史的迷霧,更真切地感受那位“士”與“仕”閤一的巨人,他留下的不僅僅是學術上的豐碑,更是人格上的光輝與思考。
评分《郭沫若:士與仕的長長背影》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傳記,不如說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時代迴響。郭沫若先生這個名字,對我而言,總是伴隨著某種宏大的敘事。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詩篇曾是無數人心中革命的火焰;他又是傑齣的史學傢、考古學傢,他的研究為我們瞭解古代中國打開瞭新的窗口。然而,這本書卻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將他身上“士”與“仕”這兩個看似矛盾卻又緊密相連的身份,層層剝開,展現得淋灕盡緻。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士”與“仕”關係時的 nuanced (細緻入微)。“士”代錶著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對知識的信仰,一種對社會的責任感;而“仕”,則意味著要進入權力結構,要參與到政治的運作中去。這兩者在郭沫若先生身上是如何交織、融閤,甚至有時又形成張力的?書中通過大量的史實和分析,讓我看到瞭他如何在個人理想與時代洪流之間尋找平衡點。他並非孤立地存在,他的選擇,他的言行,無不與那個時代的命運緊密相連。那種“長長的背影”,不僅僅是他留給後人的學術遺産,更是他在曆史浪潮中,所付齣的努力、所經曆的思考、所承受的壓力,以及最終所留下的深刻印記。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個偉大的靈魂,往往是在現實的磨礪中,纔真正顯露齣其璀璨的光芒。
评分拿到《郭沫若:士與仕的長長背影》這本書,我立即被它所散發的厚重感所吸引。郭沫若先生,一個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如雷貫耳的名字,他的成就之多,涉獵之廣,令人驚嘆。然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未將郭沫若先生僅僅視為一個孤立的文化符號,而是將他置於“士”與“仕”這樣一個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框架下進行解讀。在我看來,“士”代錶著一種知識分子的良知、獨立思考和對文化的堅守;而“仕”,則意味著身居高位,參與國傢治理,承擔政治責任。“士”與“仕”的結閤,在郭沫若先生身上體現得淋灕盡緻,同時也為我們理解他的人生軌跡提供瞭關鍵的鑰匙。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他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在這兩種身份之間進行協調與平衡。他作為“士”的批判精神,與他作為“仕”的服從與奉獻,是如何在他身上共存,又如何影響瞭他的決策?那“長長的背影”所象徵的,我想不僅僅是他留下的豐碩成果,更是他在人生道路上,每一次艱難抉擇、每一次深刻思考所留下的印記。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重新認識這位曆史巨匠的絕佳契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