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上人說:「中醫善用天地間滋長的萬物為藥材,溫和調理人體健康。
人們都需要中醫藥,但是我們都不懂;期望能透過不斷研究,讓中醫藥更能造福群眾。」
本書將中藥化為有趣的童話故事,引領孩子從小對中醫藥産生興趣,進而學醫、行醫,助人遠離病苦。
作者簡介
陳麗虹
女,教師。為廣西作傢協會會員、廣西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閤浦縣文協副主席。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業餘從事文學創作,主要以寫童話為主,作品在全國各地一百餘傢省級以上的報刊雜誌上發錶、獲奬,曾為多傢少兒刊物擔任專欄作傢。主編、主筆(閤)有《早起鳥——兒童自我保護故事》叢書,著有幼兒童話集《住在鳥窩裏的小魚》。
分彆於二○○六、二○○八年獲得冰心兒童文學新作奬。
繪者簡介
吳慧芬(wowo)
朝陽科技大學畢業。對插畫維持濃烈的興趣,是從小至今最感到熱血的事情。喜歡嘗試畫各類不一樣的題材;不論什麼題材,都期望讓更多的人會因為插圖而感動,進而從中獲得不一樣的新鮮想法。
作者序
中醫藏在童話裏/陳麗虹
聽說我要寫一本童話版的中醫藥知識童話故事書,很多編輯及文學朋友都很好奇的問:「妳寫的中藥知識童話孩子能看懂嗎?定位給什麼年齡階段的孩子看?」
其實,我所謂的中藥知識童話,實際上就是動、植物知識童話(植物的多些),隻不過是童話裏加入瞭一些常用的中醫藥知識。我看瞭《中學生物學百科全書》,凡是有藥用價值的都會提及該動、植物的功能及主治;所以,在中、小學生階段普及中藥知識是比較必要的。
小時候我住在農村,農村普遍缺醫少藥,但是漫山遍野都是植物;因此,就算是一般村民也知道田間路邊或山坡上、樹林裏的植物有什麼用、能治什麼病,自己便採來煎給孩子吃。比如說:咽喉痛瞭,採一些野菊花、桑樹葉、丹竹葉煲水吃;長痱子瞭,會用痱子草搗敷或煎水洗澡,讓痱子快點謝掉;拉肚子瞭,則會給孩子做一頓矮腳栗糊吃。五月,傢傢都會採艾葉做成艾當作安傢用,我們做小孩子的也幫著採艾葉;因為,哪個孩子頭痛腦熱的、肚子痛的、驚風的都會燒艾,所以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臉上多多少少都會留下艾燒的疤痕。夏天除瞭捉知瞭,我們還會撿知瞭留在樹乾上的殼(蟬蛻),感冒發熱時加桑葉、薄荷一起煲水喝。所以,中藥對我們來講並不陌生,隻不過那時我們並不稱它們為中藥。
進城讀書、工作,醫療條件好瞭,我們有瞭病一般都會給醫生看,所以對於醫藥知識我是一點也不懂的,也不需要懂。直到二○○九年二月我不幸患瞭腹瀉。一般來說,腹瀉是一種多發病、常見病;可是,不知道什麼原因,我跑遍瞭縣城、市、省城大大小小的醫院,看瞭一百多個名醫,多數都是博士導師、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國醫、副主任以上的醫生,住院十次,艾灸、針灸、中藥、西藥、按摩、打點滴、敷臍等全用上瞭,花費十幾萬,腹瀉依然如故。我問醫生:癌癥都能治好,而我檢查之後什麼器質性的毛病也沒有,怎麼就好不瞭?醫生對我說,我這種病叫腸躁癥,中醫說法是慢性泄瀉,很難治癒,是世界性的疑難雜癥。我不信,便決心自學中醫為自己治病。我買瞭很多醫學書,看瞭四年,對於各種中藥藥性、作用、主治瞭若指掌;然後我就邊學邊自己開藥吃,病情居然有所好轉,體重也由三十八公斤恢復到四十七公斤。
研究瞭四年中醫,我覺得中醫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門高深的科學,投機取巧之人是無法瞭解、領悟中醫真諦的。我想,凡是認識字的人都可以懂得中藥名稱、功效、主治;所以,我想到瞭寫科普類中醫藥書,而且是以孩子所喜歡的童話形式來寫。
在寫作過程中,為瞭知識的準確性,我又查找瞭很多資料,包括各種中醫書、介紹各種植物知識的書;我驚奇的發現,很多奇花異草竟然也是中藥,比如中國十大名花:梅花、牡丹、蘭花、月季、杜鵑花、山茶花、荷花、桂花、菊花、水仙花;它們韆姿百態,讓人賞心悅目,陶冶性情,能入詩、入饌,還可以入藥。所以,我對這些花花草草産生瞭崇敬,它們對人類的健康作齣瞭多麼巨大的貢獻呀!而我們的祖先又是多麼偉大;亙古至今,我國人民充分利用花草樹木治病,積纍瞭多少的驗方和祕方。「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廣為流傳,各地民間名人輩齣,扁鵲、華佗、李時珍等,給我們留下瞭多麼寶貴的中華醫藥學遺産。
中醫使用的中藥具有療效確切、副作用小等特點,不僅對防治常見病、多發病有較好的療效,還能治好一些疑難雜癥,自古深受大眾喜愛,所以有很多人應用中藥進行治療和美容、保健。中藥浩如煙海,我隻是選擇瞭滄海一粟編成有趣的故事,以激發孩子從小培養對中醫藥學的興趣,讓中醫藥學能普及並發揚光大,引領更多人親近中醫、自學中醫,學會用簡單的中藥自我防病及自我保健。
我本身是個上班族,時間不多,所以買育兒書的標準就是「一定要實用」。這本書的優點就在於,它沒有過多的理論,而是直接告訴你,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身體。書中有很多關於飲食的建議,例如如何為孩子準備營養均衡的早餐、午餐和晚餐,以及如何避免孩子挑食等等。這些建議都非常具體,而且容易操作,即使是像我這樣忙碌的上班族,也能輕鬆做到。另外,書中也提到瞭一些關於運動的建議,例如如何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如何在傢中進行簡單的運動等等。這些建議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增強體質,還可以促進親子關係。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預防勝於治療」的觀點,作者強調,比起生病瞭纔去看醫生,更重要的是平時就做好預防措施,例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均衡飲食、適量運動等等。這讓我意識到,育兒不僅僅是照顧孩子的身體,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健康的生活習慣。總之,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實用的育兒指南,它會幫助你輕鬆應對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挑戰。
评分我一直覺得,颱灣的育兒觀念比較傳統,很多父母都喜歡聽從長輩的意見,或者盲目跟風。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性。它鼓勵父母獨立思考,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閤他們的育兒方式。書裏特彆強調“尊重孩子”的重要性,她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需求,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而是要尊重他們的選擇,讓他們自由發展。這一點對我來說,真的是一種顛覆性的認知。我以前總是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我應該為他們做決定。但現在我意識到,孩子其實比我們想象的更聰明、更敏感,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們應該傾聽他們的聲音,尊重他們的選擇。書裏還提到,父母要學會放手,給孩子留齣足夠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嘗試、去犯錯。隻有這樣,他們纔能真正地成長。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育兒的本質,也讓我更加明白,育兒不是一件控製的事情,而是一件陪伴的事情。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培養優秀孩子”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培養快樂孩子”的書。
评分這本書讀起來,感覺就像是跟一位經驗豐富的兒科醫生麵對麵聊天一樣。作者的語言非常親切、幽默,而且深入淺齣,即使是醫學知識,也能講得通俗易懂。書裏沒有那些嚇人的醫學術語,也沒有那些復雜的圖錶,而是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來講解兒童健康的相關知識。我特彆喜歡書裏關於“免疫力”的講解,作者說,孩子的免疫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來增強的。她分享瞭很多關於增強孩子免疫力的技巧,例如多帶孩子接觸自然、均衡飲食、保持充足的睡眠等等。這些技巧都非常簡單易行,而且效果顯著。書裏還提到瞭一些關於常見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例如感冒、發燒、腹瀉等等。這些方法都經過瞭科學驗證,而且非常實用。最讓我感動的是,作者在書中分享瞭自己育兒的經驗和感悟,她說,育兒是一段充滿挑戰和驚喜的旅程,父母要學會享受其中的樂趣。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育兒指南,更是一本育兒的心靈雞湯,它會讓你在育兒的道路上,充滿信心和力量。它不是一本“告訴你應該怎麼做”的書,而是一本“陪伴你一起成長”的書。
评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之前,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因為市麵上這種類型的書太多瞭,感覺大同小異。但讀完之後,我真的覺得它和其他的書不一樣。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專傢”在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像一個有經驗的媽媽,在和你分享她的育兒心得。書裏有很多細節描寫,比如孩子生病時的情緒,父母的焦慮等等,這些都讓我感同身受。作者特彆強調“觀察”的重要性,她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身體狀況、性格特點都不一樣,所以不能照搬彆人的經驗,而是要用心去觀察自己的孩子,去瞭解他們的需求。書裏還提到,父母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孩子,所以父母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這一點對我來說,真的是很有啓發。我以前總是把所有的壓力都轉移到孩子身上,現在我意識到,我首先要照顧好自己,纔能更好地照顧孩子。這本書讓我學會瞭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瞬間,也讓我更加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它不是一本育兒“秘籍”,而是一本育兒“指南”,它會引導你找到適閤自己孩子的育兒方式。
评分從小我就覺得,颱灣的親子教育資源實在太豐富瞭,各種繪本、教輔書層齣不窮,但真正能讓我覺得“啊,這本書不一樣!”的,真的不多。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兒童健康的書,不是那種死闆的醫學知識堆砌,而是用一種很生活化的方式,去引導父母去觀察孩子,去理解孩子身體發齣的信號。書裏特彆強調早期接觸自然的重要性,這讓我很有感觸。以前總覺得帶孩子去爬山、去海邊很纍,現在覺得這簡直是投資!書裏提到,孩子在自然環境中玩耍,免疫力會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還能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者還分享瞭很多關於飲食的建議,不是那種動輒就說“不能吃”的限製,而是教我們如何用食材的搭配,讓孩子吃得更健康、更均衡。最讓我覺得實用的是,書裏有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常見疾病的應對方法,比如感冒、發燒、腹瀉等等,這些都是每個父母都會遇到的問題,書裏的建議很具體,而且很貼近颱灣的醫療環境,讓人覺得很安心。總之,這本書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把孩子養得完美”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和孩子一起健康成長”的書,它讓我重新思考瞭育兒的意義,也讓我對未來的育兒之路充滿瞭信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