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洛韋將軍的迴憶錄《戰爭中的航母》中文版的齣版
生動地再現瞭從二戰結束到全球反恐戰爭期間美國海軍航母作戰運用的曆程
以及鮮為人知的航母戰鬥故事。
作為航母堅定的支持者,霍洛韋將軍認為,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開始至今,航母一直是美國海軍實現全球海上控製不可估量的主要作戰平颱。
盡管冷戰結束後,由於在廣闊的海洋上失去瞭可以匹敵的艦隊,美國海上力量的基本目標已從「實現對海洋的控製」轉嚮「利用對海洋的控製」,進而「以新的海上部署模式和力量構成來維持支援人道主義援助/災難救援、國傢建設、安全援助、維和、反毒品、反恐、反暴亂以及危機反應所需的前沿存在」的瀕海作戰新思維、新框架,得到瞭正在重新尋找敵人而進行戰略調整的海軍的高度關注,加之造船及維護費用的飆升、遠程精確打擊武器的興起,航母霸主地位受到瞭挑戰。
為此,霍洛韋將軍在他的《戰爭中的航母》中客觀地評論道:「其實,航母就如同機場一樣,隻有戰術飛機在戰爭中變得過時而不再使用的情況下,航母纔會顯得過時。這種情況會發生嗎?……那種認為航母在未來戰爭中脆弱易損的觀點是錯誤的。航母並不比海軍其他裝備脆弱。事實上,航母是遂行所有海軍作戰行動的保證。」事實上,航母不應該僅僅被視為冷戰的象徵,而應該被視為一種「大型多用途」平颱。正如霍洛韋將軍指齣的,隨美軍全球戰略的調整,以航母為核心的航母戰鬥群已過渡到如今的航母打擊群,已溶入美國海軍目前正在倡導的「海基能力」(Seabasing)聯閤集成概念之中。即,成為海上基地(Seabase)組成部分,為持續的海上力量投送、戰鬥生存提供瞭一種全範圍作戰能力,同時還包含瞭最強大的單一海上打擊單元。
二○○七年,在霍洛韋將軍英文版《戰爭中的航母》齣版之時,正值美軍爭論長達近二十年之久的「海基能力」概念逐漸形成並完善之時。例如,2007 年6 月,第2版《海軍陸戰隊作戰概念》中稱,「海基能力將使我們具備從海上的國際水域發起行動的能力,從而可以確保作戰機動和進入權利」;2007 年,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聯閤發布瞭《21 世紀海上力量的閤作戰略》文件。這一文件充分吸收瞭兩版《海軍陸戰隊作戰概念》和2006 年版《海軍作戰概念》的觀點,反應瞭近二十年來的海基能力概念發展過程;2009 年版《海軍作戰概念》中認為,海基能力不僅僅是可以用來支持多種類型軍事行動,而是它可以為美國提供在一種適用於新安全環境的非對稱優勢。
隨著「空海一體戰」概念的興起,與之緊密相關的「海基能力」概念必將走嚮前颱。而事實上,聯閤作戰早已成為美軍的基本作戰形態,以有效應對新興大國崛起帶來的「反進入/區域拒止」挑戰,這也必然要求各軍種廣泛參與,形成聯閤作戰能力。海基能力概念的提齣,不僅直接影響到海軍、海軍陸戰隊的轉型思路、作戰概念發展、裝備項目建設,甚至直接影響美國未來幾十年的國傢大戰略。對霍洛韋將軍所鍾愛的航母而言,在褪去海上霸主光環之後,作為海上基地的組成部分正迅速溶入更加廣泛的聯閤作戰體係之中,並依然起著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名人推薦
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相對曆史不長的國傢來說,冷戰這段時期尤其引人注目。但很少有人有資格像霍洛韋將軍一樣撰寫專著,對其品頭論足。霍洛韋將軍為讀者提供瞭我們的政治和軍事領導傢牽製蘇聯,最終導緻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的第一手資料。
從海軍少尉成長為一名將軍,霍洛韋將軍經曆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冷戰中與蘇聯的惱人小衝突,一直處於作戰和決策的第一綫。據說吉姆•霍洛韋的驅逐艦二戰中被日本人命中過,飛機在朝鮮戰爭中被中國人擊落過,旗艦也在越南戰爭中被越南民主共和國擊中過。
我一直是吉姆的仰慕者,但鮮有機會與之共事,直到一九八五年,他當總統反恐特遣隊執行理事時纔如願以償。一九八六年,我委任他為中東特使,解決巴林和卡達的地區衝突。在鮮有人聽說基地組織前,吉姆就未雨綢繆地分析瞭恐怖主義的威脅,為國傢安全進言獻策。
由於具備戰術和戰鬥層麵的直觀認識,他對於重要事件的描述總是鮮活具體。他經曆之廣,智慧之深,從海軍飛行員到艦長的視角讓讀者在海戰中「暢遊」,很少有學者和研究員能夠為讀者開啓這段神奇的閱讀之旅。霍洛韋將軍的這本書將首次為我們揭祕冷戰勝利之謎。
--喬治•H.W.布希
關於航母在塑造美國軍事實力中所扮演的角色,沒人比吉姆•霍洛韋更有發言權。《戰爭中的航母》是一本有關公海中勇氣和領導藝術的傳奇著作,是海軍曆史學傢、研究冷戰中美蘇戰略運用的學者難得的珍貴資料,也是那些喜歡閱讀扣人心弦、行文並茂的迴憶錄的讀者的精神大餐。--亨利•A•基辛格——美國國務卿 1973-1977
這是本我所讀過的關於航母作戰行動和這些行動如何影響我國20世紀後半葉的外交和戰略的最令人信服、最包羅萬象的個人傳記。緻作者——傑齣的前海軍作戰部長:你無愧於一名瞭不起的海軍軍官!
--約翰•華納——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議員,前海軍部長
霍洛韋是屈指可數的偉大領導:他曆經3場鏖戰,功勛卓著;他對這些戰爭經曆記憶猶新;他從這些經曆中汲取“智慧光芒”。也正是這些“智慧光芒”在冷戰時期幫助國傢高層領導作齣英明決斷。他在冷戰時期的錶現齣堅定信念和深刻見解在達成最終勝利中起瞭不可磨滅的作用。有幸的是,現在曆史學傢以及新生代讀者能閱讀到作者在這些重要曆史時期的個人迴憶錄及其學者的評述。這是一段有價值的曆史,也是一段扣人心弦的閱讀曆程。
--小約翰•F•雷曼——海軍部長 1981-1987
在《戰爭中的航母》一書中,吉姆•霍洛韋以其冷戰時期的個人經曆為綫索,深刻描寫瞭那些風雨起伏、危機重重的歲月。讓我們以獨特的視角重新審視那段關鍵但容易讓人誤解的現代美國曆史。無論對於普通讀者還是霍洛韋將軍冷戰時期的戰友,這都是本彆有價值的著作。
--布蘭特•斯考特羅夫特——美國空軍中將,傑拉德•福特和喬治•H•W•布希總統的前國傢安全顧問
吉姆•霍洛韋是一名天資過人的領導,一名獻身國防事業的愛國者,也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專業人士。他將畢生精力奉獻給瞭聯邦政府和海軍,由於他在海軍航空兵事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的經曆印證瞭海軍航空兵的興衰榮辱。無論對於有鴻鵠之誌的海軍航空兵青年,還是求知若渴的航母空戰迷這都是一本不可不讀的經典之作。
--威廉•J•剋勞威——退役美國海軍上將,前參聯會主席
詹姆斯•霍洛韋上將以現代的視角審視冷戰中包括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以及美蘇對抗中的曆史事件、曆史決策以及曆史結局。正是這些曆史鍛造瞭美國今日海軍的主力戰艦、大甲闆艦船以及核動力航母。毫無疑問,霍洛韋將軍是對這段彌足珍貴的曆史最具有發言權的人。作為朝鮮戰場上的飛行員、越南戰爭中第七艦隊司令、20世紀70年代中期海軍作戰部長以及後來的各種調查團體中的總統民間特派員,霍洛韋將軍全程參與瞭整個冷戰事件。
書中,霍洛韋將軍冷靜地觀察和思索瞭當時國內外的戰鬥、戰術以及戰略形勢。他以第一人稱的戰鬥行動敘述方式,錶達齣緊張的戰場氣氛以及韆鈞一發時刻的指揮決策。從他在白宮與總統的對話中以及在作戰室與參聯會成員的會議中,我們可一覽作戰的決策過程。無論是解釋道路偵察行動的戰術編隊隊形,還是描述海軍首艘核動力航母投入戰鬥的動因,他都能刻畫入微,從而勾勒齣冷戰時期一係列對抗行動的珍貴的立體畫捲。
退役美國海軍上將詹姆斯•L•霍洛韋三世,1942年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二戰時曾在驅逐艦上服役。
1945年成為海軍飛行員參加瞭朝鮮戰爭,期間擔任噴氣式戰鬥機中隊中隊長。隨後隨海曼•裏科弗中將學習核反應爐技術,後成為海軍首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艦長,並隨艦兩次部署到越南戰場。
1968年返迴五角大樓建立核動力航母專案。4年後擔任第七艦隊司令。1974年被選為海軍作戰部長及參聯會成員。
1978年退役後,霍洛韋將軍緻力於民間公共事業,從事包括指導總統的反恐特遣部隊以及擔任中東特使。現擔任海軍曆史研究基金會主席。他和妻子現居住在弗吉尼亞州亞曆山卓市。
作為海軍的偉大戰士,霍洛韋將軍創造瞭光輝的美國海軍航空兵職業生涯。在這本傑齣著作《戰爭中的航母》中,處處可見當時風雲詭譎的政策和外交事件。
--詹姆斯•A•羅威爾——退役美國海軍上校,“阿波羅”13號艦長。
作者簡介
詹姆斯‧L‧霍洛韋三世 James L. Holloway III
最具政治軍事思想和政策感的海軍高級將領,參與美國全球軍事政治政策和戰略製訂與執行的重要關鍵人物,美國海軍退役上將,前海軍部長。
譯者簡介
吳誌丹、顧康敏、陳和彬
多部軍事圖書譯者
第1章 「企業」號:越戰歸來 /1
第2章 五角大樓:航母計畫管理者 /17
第3章 敘利亞入侵約旦 /37
第4章 越南:第七艦隊司令 /51
第5章 越南:海防港之戰 /69
第6章 越南:停火和巴黎協定 /85
第7章 海軍作戰部部長 /97
第8章 海軍作戰部部長:項目管理 /131
第9章 參謀長聯席會議 /153
第10章 政壇元老 /175
第11章 未來:過去隻是開始 /191
後記 /203
縮略語 /207
讀者推薦
在拜讀美國著名的政治傢、參議員約翰•麥凱思迴憶錄《父輩的信念》時,已深感一位富有遠見的父輩總是能正確影響子女的一生。同樣,作為父親的“依阿華”戰列艦艦長對兒子的一句“太平洋戰場是航母的天下,美國海軍的未來在於海軍航空兵”,從而造就瞭“本尼恩”號驅逐艦上一名槍炮長未來的航母之路,乃至第20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前海軍上將詹姆斯•霍洛韋。
霍洛韋將軍的迴憶錄《戰爭中的航母》中文版的齣版,生動地再現瞭從二戰結束到全球反恐戰爭期間美國海軍航母作戰運用的曆程,以及鮮為人知的航母戰鬥故事。作為航母堅定的支持者,霍洛韋將軍認為,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開始至今,航母一直是美國海軍實現全球海上控製不可估量的主要作戰平颱。
盡管冷戰結束後,由於在廣闊的海洋上失去瞭可以匹敵的艦隊,美國海上力量的基本目標已從“實現對海洋的控製”轉嚮“利用對海洋的控製”,進而“以新的海上部署模式和力量構成來維持支援人道主義援助/災難救援、國傢建設、安全援助、維和、反毒品、反恐、反暴亂以及危機反應所需的前沿存在”的瀕海作戰新思維、新框架,得到瞭正在重新尋找敵人而進行戰略調整的海軍的高度關注,加之造船及維護費用的飆升、遠程精確打擊武器的興起,航母霸主地位受到瞭挑戰。
為此,霍洛韋將軍在他的《戰爭中的航母》中客觀地評論道:“其實,航母就如同機場一樣,隻有戰術飛機在戰爭中變得過時而不再使用的情況下,航母纔會顯得過時。這種情況會發生嗎?……那種認為航母在未來戰爭中脆弱易損的觀點是錯誤的。航母並不比海軍其他裝備脆弱。事實上,航母是遂行所有海軍作戰行動的保證。”事實上,航母不應該僅僅被視為冷戰的象徵,而應該被視為一種“大型多用途”平颱。正如霍洛韋將軍指齣的,隨美軍全球戰略的調整,以航母為核心的航母戰鬥群已過渡到如今的航母打擊群,已溶入美國海軍目前正在宣導的“海基能力”(Seabasing)聯閤集成概念之中。即,成為海上基地(Seabase)組成部分,為持續的海上力量投送、戰鬥生存提供瞭一種全範圍作戰能力,同時還包含瞭最強大的單一海上打擊單元。
2007年,在霍洛韋將軍英文版《戰爭中的航母》齣版之時,正值美軍爭論長達近20年之久的“海基能力”概念逐漸形成並完善之時。例如,2007 年6 月,第2版《海軍陸戰隊作戰概念》中稱,“海基能力將使我們具備從海上的國際水域發起行動的能力,從而可以確保作戰機動和進入權利”;2007 年,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聯閤發佈瞭《21 世紀海上力量的閤作戰略》檔。這一文件充分吸收瞭兩版《海軍陸戰隊作戰概念》和2006 年版《海軍作戰概念》的觀點,反應瞭近20年來的海基能力概念發展過程;2009 年版《海軍作戰概念》中認為,海基能力不僅僅是可以用來支持多種類型軍事行動,而是它可以為美國提供在一種適用於新安全環境的非對稱優勢。
隨著“空海一體戰”概念的興起,與之緊密相關的“海基能力”概念必將走嚮前颱。而事實上,聯閤作戰早已成為美軍的基本作戰形態,以有效應對新興大國崛起帶來的“反進入/區域拒止”挑戰,這也必然要求各軍種廣泛參與,形成聯閤作戰能力。海基能力概念的提齣,不僅直接影響到海軍、海軍陸戰隊的轉型思路、作戰概念發展、裝備專案建設,甚至直接影響美國未來幾十年的國傢大戰略。對霍洛韋將軍所鍾愛的航母而言,在褪去海上霸主光環之後,作為海上基地的組成部分正迅速溶入更加廣泛的聯閤作戰體係之中,並依然起著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該書作者——原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霍洛韋將軍從軍經曆異常豐富,足跡遍佈水麵艦艇、海軍航空兵、航母以及五角大樓海軍作戰部。作者在作為“本尼恩”號驅逐艦的槍炮長時就參加瞭蘇裏高海峽之戰以及薩馬島之戰等多次海戰;二戰後作為海軍航空兵駕駛過F9F“黑豹”戰鬥機,後擔任“福吉榖”號航母第52艦載戰鬥機中隊中隊長參加瞭朝鮮戰爭;朝鮮戰爭結束後,1958年擔任“埃塞剋斯”號航母第83攻擊機中隊中隊長,駕駛A-4“天鷹”攻擊機,隨第六艦隊部署到地中海掩護陸戰隊登陸黎巴嫩並執行空中巡邏的任務;1965-1967年,擔任美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航母艦長,並隨艦部署於東京灣,參加瞭對越戰爭,期間兩次榮獲美國“功績勛章”,所在航母榮獲“成績卓越奬”; 1966年晉升少將;1967年調迴海軍作戰部任處長,緻力於推進尼米茲級核動力艦空母艦計畫;1970年任地中海第六艦隊航母打擊群司令,隨艦部署地中海,援救約旦免遭敘利亞的攻擊,由於其齣色錶現,旗艦“獨立”號榮獲美海軍“單位嘉奬”;1971年晉升中將,任大西洋艦隊副司令兼參謀長;1972年任太平洋第七艦隊司令,在“後衛Ⅱ號”作戰中指揮巡洋艦封鎖越南海防港,直接導緻1973年的停火協議,期間第三次榮獲“海軍優異服役奬章”;1973年晉升海軍上將,擔任海軍作戰副部長;1974-1978年任海軍作戰部部長,同時也是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霍洛韋將軍從戎期間4次榮獲 “海軍優異服役奬章”,2次榮獲“國防部優異服役奬章”,可謂功勛卓著,其軍旅生涯極具傳奇色彩。
該迴憶錄以航母及其艦載機發展及其在戰爭中的運用為主綫,按曆史發展的順序迴顧瞭作者的海軍生涯。該迴憶錄注重從戰爭細節進行描述,文字極具畫麵感,生動地再現瞭當時的曆史事件。閱讀該書能對美國海軍航母的作戰計畫、戰術運用、後勤裝備保障以及戰略走嚮背後的政治因素等都有一個直觀生動的瞭解。這是市麵上一般介紹美國海軍航母及相關航母作戰的科普性書籍無法比擬的,因此該書不僅可作為軍事愛好者的生動讀物,也可作為軍事研究者的第一手航母研究資料。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軍事曆史讀物,除瞭宏觀的曆史背景和戰略分析,更需要細膩的人物刻畫和生動的故事細節。《戰爭中的航空母艦 II》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作者並沒有迴避戰爭的殘酷,也沒有迴避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淹沒的個體命運。他通過對艦長、飛行員、水手等不同角色人物的描寫,展現瞭戰爭的真實麵貌。我尤其被書中描述的一些年輕飛行員的故事所打動,他們懷揣著保傢衛國的理想,義無反顧地飛嚮戰場,用生命譜寫瞭英雄的贊歌。書中還穿插瞭一些戰地記者的視角,以及普通民眾在戰爭中的生活片段,這使得整本書的敘事更加立體和飽滿,不僅僅是冰冷的鋼鐵巨獸的對決,更是人性的光輝與黑暗的交織。 其中,關於航空母艦在戰略層麵的作用,作者的論述更是讓我醍醐灌頂。航空母艦不再僅僅是海上作戰平颱,而是延伸瞭國傢的軍事力量投射能力,成為瞭維護地區穩定甚至影響國際格局的重要棋子。書中對於航空母艦的部署、編隊構成、以及如何與陸海空其他力量協同作戰的分析,都非常具有啓發性。我能夠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軍事理論功底,他能夠將復雜的軍事概念轉化為易於理解的語言,讓即使是軍事小白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不少知識。這種“寓教於樂”的寫作方式,正是吸引我持續閱讀的動力。
评分作為一名對軍事歷史,尤其是海軍發展史有著極大興趣的讀者,《戰爭中的航空母艦 II》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作者以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生動的筆觸,將航空母艦這個海上巨獸的發展歷程,從它誕生伊始的摸索與嘗試,到二戰時期成為決定戰局的關鍵力量,再到現代戰爭中無可替代的戰略投射平颱,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航空母艦技術演進的論述感到十分著迷。作者不僅僅是羅列瞭各種數據和規格,而是深入探討瞭每一項技術革新背後的動機、過程以及對戰爭形態的影響。例如,從最初的木質甲闆到鋼質甲闆,從簡陋的彈射裝置到先進的電磁彈射係統,每一個細節的改變,都代錶著人類在海戰領域不斷探索和進步的腳步。
评分作為一名對近代軍事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於《戰爭中的航空母艦 II》這本書可謂是期待已久。拿到書之後,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開,而作者也沒有讓我失望。他以一種極為宏觀卻又不失細膩的筆觸,為我勾勒齣瞭一幅波瀾壯闊的航空母艦發展史詩。書中對航空母艦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戰略地位、技術演進以及作戰運用,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剖析。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於航空母艦如何改變海戰格局的論述。從早期的“大艦巨炮”時代,到艦載機成為主宰戰場的決定性力量,這其中的轉變是如此的劇烈且具有顛覆性。本書將這一歷史性的飛躍,通過具體的戰役、關鍵的技術突破以及重要的決策者的視角,呈現在我的眼前。我彷彿看到瞭那些曾經被視為海軍力量象徵的戰列艦,在航空母艦的衝擊下,逐漸黯然失色,最終走嚮歷史的舞颱。
评分對於我這樣的軍事愛好者來說,《戰爭中的航空母艦 II》提供瞭一個非常難得的深度視角。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戰役過程的簡單復述,而是深入挖掘瞭航空母艦發展背後的技術創新、戰略思想演變以及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航空母艦的建造技術、防禦係統、以及艦載機設計演變的章節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作者對於不同國傢航空母艦的設計理念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其在戰爭中的錶現,都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和分析。 我讀到關於“大艦巨炮”時代嚮“航空母艦時代”的轉變,是技術進步和戰爭形態改變的必然結果。作者通過引用大量的史料和專傢的觀點,為我們展現瞭這一曆史性的飛躍。書中對一些關鍵技術的突破,例如艦載機的起降技術、無綫電通信技術、雷達技術的應用等,都進行瞭詳盡的介紹。這些技術的進步,不僅僅是科技的進步,更是戰爭思維的革新。讀完這一部分,我深深地體會到,軍事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技術、戰略、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评分對於一個熱衷於研究戰爭史,特別是海戰史的讀者來說,《戰爭中的航空母艦 II》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生動的敘事技巧,將航空母艦這一在現代戰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角色的海上巨獸,從誕生到發展,再到其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展現齣的強大戰鬥力,進行瞭全麵而深刻的闡述。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歷史事件的梳理和分析,他能夠將複雜的軍事戰略、技術演進以及政治背景巧妙地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完整而清晰的敘事。 書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部分,是對航空母艦在關鍵海戰中的作用的描寫。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戰役的概況,而是深入挖掘瞭航空母艦在其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以及由此帶來的戰略格局的改變。我讀到關於太平洋戰爭中,航空母艦如何徹底顛覆瞭傳統的海戰模式,從艦炮對決轉變為艦載機的空中對決,那種歷史性的轉摺,在作者的筆下顯得尤為觸目驚心。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不僅僅局限於二戰這一特定時期,而是從航空母艦的起源一直講到現代,雖然書名是“II”,但從內容上看,它更像是一部航空母艦發展史的史詩級畫捲。《戰爭中的航空母艦 II》讓我得以窺見那些鋼鐵巨獸從無到有,從蹣跚學步到叱吒風雲的完整曆程。作者的敘述不僅僅是事件的堆砌,而是對每一艘航空母艦的“生命”進行瞭深刻的描繪,包括其設計理念、建造過程、服役生涯中的輝煌與傷痛。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作者在描寫不同時期航空母艦的設計時,能夠清晰地勾勒齣不同國傢在造船技術、軍事戰略上的差異。例如,早期各國對於航空母艦的設計理念就存在很大分歧,有的強調速度,有的強調火力,有的則側重於防禦。這些差異,最終都在戰場上得到瞭驗證。書中對一些經典航空母艦的設計細節,如艦島的布局、機庫的結構、航空炸彈的彈射係統等,都有細緻的圖文講解,這對於我這樣喜歡鑽研細節的讀者來說,簡直是視覺和知識的雙重盛宴。
评分老實說,我一直對軍事史,特彆是海戰史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書籍往往會過於側重宏大的戰略背景,而忽略瞭戰爭中那些真正的主角——艦船本身。《戰爭中的航空母艦 II》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作者以航空母艦為中心,對其發展曆史、技術演進、作戰運用進行瞭全方位的梳理,讓我對這些海上巨獸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書中的細節描寫真是令人驚嘆,從艦船的內部結構到外部設計,從艦載機的種類到武器的配置,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刻畫。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航空母艦設計理念的對比分析。例如,作者對比瞭二戰時期美國、日本、英國等國航空母艦的設計思路,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瞭它們在戰場上的錶現。這種對比分析,不僅僅是簡單的羅列,而是深入地探討瞭設計理念背後的戰略考量和技術水平。讀到這裏,我仿佛能夠看到不同國傢的海軍將領們,在戰前是如何權衡利弊,如何將他們的戰略設想融入到一艘艘航空母艦的設計之中,最終又如何在炮火中檢驗這些設計。
评分我本身是一名對近代軍事史,特別是二戰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戰爭中的航空母艦 II》這本書,絕對是近期讓我最為滿意的一本。作者以極其嚴謹的態度,將航空母艦這個在現代海戰中扮演著核心角色的海上巨獸,進行瞭詳盡而生動的描寫。從它的起源、設計理念的演變,到其在各場重大戰役中的運用,以及對戰爭格局產生的深遠影響,作者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航空母艦戰術的發展和演變的介紹。我瞭解到,航空母艦並非一成不變,它的戰術運用也在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戰爭形態的變化而不斷革新。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國傢航空母艦編隊的構成、偵察、攻擊、防禦等戰術的詳細闡述,讓我對海戰的複雜性有瞭更為深刻的認識。
评分我一直對軍事史,尤其是海軍發展史情有獨鍾,所以《戰爭中的航空母艦 II》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作者以極其詳實的考證和生動的筆觸,為我呈現瞭一幅關於航空母艦的宏大畫捲。書中不僅包含瞭豐富的歷史資料和數據,更重要的是,它將那些冰冷的鋼鐵巨獸,那些在炮火硝煙中譜寫傳奇的飛行員和水兵,都鮮活地展現在我眼前。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航空母艦在不同時期所扮演角色的深刻剖析。從它誕生的初期,被視為一種實驗性的武器,到二戰時期成為決定海戰勝負的關鍵,再到現代戰場上不可或缺的戰略投射力量,航空母艦的演變史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軍事科技和戰略思想革命史。書中對於航空母艦的設計演變、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以及戰術戰法的創新,都有著細緻的描寫,讓我對這些海上巨獸有瞭更為全麵和深刻的認識。
评分我是一名對軍事史,尤其是海戰史情有獨鍾的讀者,最近入手瞭《戰爭中的航空母艦 II》,這本書真是讓我愛不釋手!封麵設計就相當有吸引力,一種厚重感和曆史滄桑感撲麵而來,預示著裏麵蘊含著無數波瀾壯闊的故事。打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嚴謹的考證和生動的筆觸深深吸引。他並沒有僅僅羅列枯燥的數據和事件,而是將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巨艦,那些在炮火與硝煙中搏殺的英雄們,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的眼前。 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航空母艦在現代戰爭中地位的深刻剖析。從最初的海軍巨獸,到後來成為決定戰場勝負的關鍵,航空母艦的演變史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軍事技術革命史。作者細緻地梳理瞭這一過程,從航空母艦的誕生、設計理念的演變,到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再到其武器裝備、戰術戰法的發展,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述。讀到關於太平洋戰爭中,航空母艦如何徹底改變瞭海戰的格局,從艦炮對決轉嚮艦載機攻擊,那種震撼和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書中對每一次重要海戰的細節描寫,比如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等,都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驚心動魄的年代,感受著戰火的洗禮和曆史的洪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