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

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海軍
  • 軍艦
  • 曆史
  • 清朝
  • 近代史
  • 軍事
  • 圖鑒
  • 船舶
  • 海軍裝備
  • 19世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按時間順序將近代中國(晚清時期)創建海軍的曆程分為創設海防嘗試期、同光新政時期以及清末新建海軍時期三個時期,以15萬字和300餘幅珍貴圖片,分章節詳盡介紹不同時期中國海軍艦艇的性能及服役簡史,並配有詳細的插圖和曆史照片。

  此外,本書還特彆從艦型、艦體、裝甲、動力、武備等方麵分析瞭這一時期艦艇技術的演變,並對中國近代軍艦的塗裝和海軍旗幟進行瞭詳細介紹,是對中國近代海軍裝備所做的係統梳理。從購置二手蒸汽商船到自造鐵甲艦、巡洋艦,從委託英國人組建、指揮的阿思本艦隊到自行組建、指揮的北洋海軍,再到甲午覆沒後海軍的重建與改革……晚清時期的中國,邁齣瞭近代海軍、近代海防的第一步。
 

近代海軍史的沉浮:一部跨越半個世紀的航海變革畫捲 本書《近代海軍史的沉浮:一部跨越半個世紀的航海變革畫捲》,將帶領讀者穿越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深入剖析全球範圍內海軍力量的崛起、技術的飛速迭代,以及各大國之間錯綜復雜的海洋霸權之爭。我們聚焦於此階段船舶設計、艦船動力、武器係統和海軍戰略思想的根本性轉變,旨在描繪一幅全景式的近代化海軍發展圖景。 一、蒸汽與鋼鐵的時代序幕:從木製到鐵甲艦的飛躍 本書的開篇,將詳細考察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世界海軍力量的初始狀態。彼時,風帆戰艦仍是主流,但技術的萌芽已預示著一場顛覆性的變革。 1. 動力革命的萌芽: 我們將詳盡梳理蒸汽機的早期應用及其對航速、續航能力和戰術靈活性的初步影響。早期的明輪艦和早期螺鏇槳驅動的蒸汽巡航艦,它們的設計理念、工程挑戰以及在實戰中暴露齣的一切局限性,都將得到細緻的剖析。重點研究法國“浮動炮颱”的試驗性意義,以及英國如何迅速將蒸汽技術引入到大型風帆戰艦的改造之中,催生齣第一批“混血”戰艦。 2. 鐵甲化的必然趨勢: 1853年剋裏米亞戰爭的教訓,尤其是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中,法國的簡易鐵甲駁船對岸防炮火展現齣的壓倒性優勢,直接刺激瞭世界各國加速發展真正的鐵甲戰艦。本書將深入分析“拿騷號”(Braunschweig-Klasse)等早期全鐵甲艦的設計哲學,探討它們如何權衡裝甲厚度、火炮口徑與機動性之間的矛盾。特彆關注英國皇傢海軍如何通過“無畏艦”(HMS Dreadnought)之前的幾代主力艦(如“勝利號”係列)來確立其在裝甲設計上的領導地位。 二、火炮與裝甲的無休止競賽 近代海軍史的核心驅動力,就是火炮口徑的增大與裝甲韌性的提升之間永無止境的“貓鼠遊戲”。本書用大量篇幅專門分析瞭這一技術對抗的演變。 1. 膛綫炮與後膛炮的交鋒: 我們將對比1860年代前後,從前膛滑膛炮嚮膛綫炮、再到革命性的後膛裝填炮(Breech-loading Guns)的過渡。重點分析瑞典的“斯巴達”炮(Krupp Guns)和英國的阿姆斯特朗炮(Armstrong Guns)在穿甲能力上的突破,以及它們如何迫使海軍放棄傳統的鑄鐵炮身,轉嚮鋼製炮身技術。 2. 裝甲材料的革新: 從簡單的熟鐵闆,到後期的復閤裝甲(如霍華德-帕森斯裝甲),本書將通過工程學的視角,解釋冶金技術如何一步步提升裝甲的抗衝擊能力。我們將比較不同國傢采用的裝甲結構——例如,是采用“中央堡壘”式的集中防護,還是全裝甲的“浸水綫”保護方案,並分析這些選擇對艦船整體布局的影響。 三、全球力量的投射與海軍戰略的重塑 技術的發展直接催生瞭海軍戰略思想的根本轉變。本書超越瞭單純的艦船技術描述,轉而關注這些鋼鐵巨獸是如何被用於實現國傢戰略目標的。 1. 遠洋巡洋艦與殖民體係的維護: 在歐洲列強忙於建造主力艦以爭奪本土製海權的同時,一支龐大的遠洋艦隊也肩負著維護廣闊殖民地利益的重任。我們將研究裝甲巡洋艦和防護巡洋艦的設計特點——它們如何被優化以追求更遠的航程和更高的持續速度,以適應全球範圍內的“炮艦外交”。重點分析美國和德國在這一時期的海軍擴張策略,以及他們如何試圖挑戰英國的傳統海上優勢。 2. 預無畏艦時代的巔峰與僵局: 1900年前後,各國海軍的設計達到瞭一個技術上的“高原期”。“預無畏艦”(Pre-Dreadnoughts)擁有口徑不一的主炮群(例如12英寸主炮與6英寸副炮的混閤配置)。本書將分析這種設計哲學下的艦隊協同作戰理論,以及其在日俄戰爭中(如對馬海戰早期階段)暴露齣的戰術限製,這些限製最終為下一場技術革命鋪平瞭道路。 3. 海軍軍備競賽的白熱化: 第二章將詳細描繪1890年代至1906年間,英德兩國之間以海軍噸位和技術領先地位為核心的軍備競賽。我們將考察各國海軍法案的製定過程、政治博弈,以及這些競賽如何成為國際關係緊張的直接催化劑。 四、技術擴散與非主流海軍的發展 本書的視角並非僅限於英、法、德、美等傳統海軍強國。我們也將關注二流海軍國傢和新興力量在這一關鍵時期的探索與掙紮。 1. 日本海軍的崛起與吸收: 詳細分析明治維新後,日本如何係統性地引進英國、法國乃至意大利的設計理念,並迅速將其本土化。通過購買和仿製,日本海軍在短時間內完成瞭從無到有的跨越,並在黃海海戰中檢驗瞭其艦隊的實戰能力。 2. 其他地區力量的嘗試: 探索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在黑海和波羅的海海軍建設中的獨特挑戰(例如冰區航行能力的要求),以及拉丁美洲國傢(如阿根廷、智利)為爭奪區域霸權而引進的先進艦艇,這些艦艇的設計往往是當時最新技術的集成體現,是研究海軍技術全球傳播的重要案例。 總結: 《近代海軍史的沉浮:一部跨越半個世紀的航海變革畫捲》是一部專注於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初,以蒸汽、鋼鐵、火藥為核心驅動力的海軍技術與戰略演進史。它通過對關鍵艦型設計、重大技術突破和地緣政治博弈的細緻梳理,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現代海權基礎如何奠定的深度視角。本書側重於宏觀的技術迭代邏輯與世界主要海軍強國的戰略選擇,而非單一國傢的具體艦艇圖錄或名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悅


  1978年生,江蘇靖江人,現居山東威海。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客座研究員、山東省曆史學會甲午戰爭專業委員會委員,專注於中國海軍史、甲午戰爭史的研究與普及,是上述領域青年一代領軍學者。著有《北洋海軍艦船誌》、《近代國造艦船誌》、《清末海軍艦船誌》、《沉沒的甲午》、《民國海軍艦船誌》、《碧血韆鞦——北洋海軍甲午戰史》等,主編有《辛亥‧海軍》、《中國近代海軍珍藏圖片集》、《雪甲午恥──中國近代海軍稀見史料叢書》等。

  曾參與1:1復原建造北洋海軍“定遠”號鐵甲艦,擔任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顧問,電視劇《鐵甲艦上的男人們》總顧問。

推薦者簡介

馬幼垣

  廣東番禺人,1940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文學士、耶魯大學博士。長期任教於夏威夷大學,曾兼任斯坦福大學、颱灣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嶺南大學等校教職。以治中國古代文學史與海軍史著稱,著有《水滸論衡》、《水滸二論》、《靖海澄疆--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等。
 

圖書目錄

凡例 iii
序 v

第一章 近代海防初創時期 1
早期蒸汽軍艦 3
阿思本艦隊 7
亨利‧華爾代購艦 15

第二章 同光新政時期 19
全國軍艦編製 20
鐵甲艦 21
巡洋艦 37
炮艦 75
魚雷艦艇 121
雜項軍艦 139

第三章 清末新建海軍時期 151
全國軍艦編製 152
巡洋艦 153
炮艦 171
魚雷艦艇 197
雜項軍艦 225

附 錄 晚清軍艦基礎知識 233
一、艦種 234
二、艦體 246
三、裝甲 252
四、動力 255
五、武備 264
六、軍旗 281
七、外觀裝飾 289
 

圖書序言



  在研究海軍史的工具中,艦艇誌的功能無疑與心髒相若,絕不可或缺。大傢都知道我退休前以探討古典小說為專業。在小說研究這行頭裏,功用和艦艇誌相同的是版本紀錄及考證。但小說版本學可以是相當枯燥的,從比較文學、作品評析這類角度去研究小說者,十居其九均無法獨立處理版本問題。但版本問題是無從迴避的,正如治海軍史不論採用甚麼角度,仍終會遇到非麵對艦隻不可的場麵。苟遇上版本問題,隻肯究心文學批評的小說研究者可以求助於不少考證精詳、收錄齊全的小說書目,由是免犯因版本知識不足而導緻的錯失。僅擬從政治史、外交史、文化史、教育史之類角度去看中國近代海軍發展者就沒有這運氣。彼等既多對艦隻無興趣,提不起勁去認識(更莫說研究),倘遇到非得處理艦隻不可的時候便捉襟見肘,無法不暴其短(如照片張冠李戴,同名艦指鹿為馬,艦隻大小、新舊、優劣以及艦種之彆視若不存)。所以如此尷尬,且可以屢屢發生,悉因無足賴的艦艇誌可用。其實艦艇的研究多數不單不會如追查小說版本的枯燥和零散,而可以步步緊扣,峰迴路轉,十分刺激的。小說版本的研究和艦隻細節的探索,我自問都是能手,早有成績示人,也就敢說這句話。

  除瞭五十年代以來颱灣海軍這部分有應紹舜近年的著述可用外,何以其它時段的中國海軍史尚無足用的艦艇誌,原因不外職業軍人擔不起這工作,而民間人士又應付不瞭技術層麵。前者無史學訓練,亦無追查史料的本領,不明白艦隻、武器、戰術互為因果的演化以及隨時代而異的道理(彼等有辦法能充分利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中段等西方海軍期刊和造艦技術學報嗎)。後者掌握不瞭艦船結構、航海地理以及武器和戰術互扣地發展的軌跡。配閤這些條件於一身,本人辦得到,陳悅先生亦辦得到,第三個夠資格者尚待齣現,雖然有潛力突圍而齣者已知道有數位。

  我雖自問夠資格修艦艇誌,但歲月不饒人,時間已不容擔起這艱钜的工作。幸好還有陳悅在,不僅應具備的條件他全有,更有足夠時間去做這不能一步登天,必須層層積聚和修訂,以求慢工齣細活的龐大工程。

  講下去之前,還得先迴頭去說明甚麼纔是閤規格的艦艇誌。格式的規模早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已定型,即先定齣要上紀錄的艦隻項目。此等項目,艦艇誌之間雖可以有不同的取捨,基本仍當包括:艦種、船廠、建造期(安龍骨、下水、竣工的日期,能年月日俱備最佳)、排水量(並聲明是哪種排水量)、長寬吃水、馬力(哪款馬力)、時速、航行半徑、武器(不是某艦有炮X門,那種偷工減料至極的所謂紀錄,而是各款炮械必須盡量提供口徑/身倍、製造廠和型款,以及安裝位置和裝配方式。另外魚雷發射管的數據要包括數目、口徑、安裝位置和所用魚雷的型款)、護甲情形、儲燃料量、艦載武裝附艇等。這是指迄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一般艦隻而言,隨後更得按發展添加雷達、聲納、直升機、導彈等項目。項目既定,有資料的項目便依次照填,尚無資料者就留空待補。這樣的格式,按我所知,首用於創刊於1879年,以全球為收錄範圍的法國海軍年鑑Carnet de L'Officier de la Marine(1897年終刊)之艦艇誌部分,此法鏇亦用於1886年創刊之Aide-Memoire de L'Officier de la Marine(1903年終刊)。最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兩種刊於法國的早期海軍年鑑裏,均在艦艇誌部分撥篇幅給中國艦隻。亦創刊於1886年之英國The Naval Annual也承用這模式。以上三種都不是整本的艦艇誌,而僅在書中撥篇幅給艦艇誌專欄。整本獨立的艦艇誌要到首刊於1898年之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不上幾年便易名為至今仍沿用的Jane's Fighting Ships)纔有。它的最大特徵為加入綫圖,隨後不久更配上照片,所以艦艇誌之最終模式二十世紀甫始之際已確立瞭。替中國海軍修艦艇誌者得明白這世界性的發展背景。

  其實中國有閤規格的海軍艦艇誌並不算遲,《光緒三十三年海軍調查錶》收艦隻四十一艘、《宣統元年份海軍水師第一次統計錶》收一百七十三艘(單是廣東就收瞭七十三艘),都是先定下項目纔依次填報的。光緒三十三年是1907年,宣統元年是1909年,與上述西方發展比較慢不瞭多少。

  民初北洋政府海軍部推齣副官池仲祐作品係列中之《海軍實紀--購艦篇、造艦篇》(1918年)則是嚴重的倒退之作。不先預立項目,僅按手中有甚麼便寫甚麼,以緻弄到條項的長度與艦隻的重要程度不成比例。這分明錶示池仲祐對西方已建立的艦艇誌傳統並不認識,也不理解預定項目是保證品質的不二法門,還有漏收之艦俯拾即有,錯誤數據比比皆是,此書卻長久被奉為圭臬,可見嚮來要求之低。
  
  1996年颱灣軍方推齣的《中國戰史大辭典--兵器之部》是軍中一班既乏史學訓練,復對中外海軍史異常陌生者抄湊舊檔,生吞活剝,完全跳不齣檔案本身的品質侷限(所用的檔案愈前就質愈劣)的粗工濫製。鍾堅刊於2002年之《驚濤駭浪中戰備航行--海軍艦艇誌》雖較佳,有先立項目,但仍遠非循正規研究程序弄齣來的。或者應直指所弊,即並無研究成份在內,隻是取用一堆性質相同的檔案來做搬字過紙的填字遊戲而已,看不齣書中哪一艘艦的記述有作者獨立考核的血汗在。

  明白瞭這前後因由,始易欣賞陳悅所做的功夫。他筆下的紀錄全是經過一番考研纔寫得齣來的,不是持著現成檔案便輕易按項填充的,配上的照片和綫圖也不是簡單地移自檔案的。

  正如我已強調的,撰寫艦艇誌是長期積聚的有恒性工作,並不如一般著述可以一下子便宣佈殺青。

  本書這版是2011年齣版的《中國近代軍艦圖鑒--第一捲(1855-1911)》的擴充修訂本,內容和所用資料均大有改進,要繼續更善必仍有空間,很易預言,陳悅在這方麵的下一步工作會是分嚮又平衡的,既會往下一時段寫下去,也必會就這清季時段更務全求深。

馬幼垣
2013年5月21日
於檀島東郊宛珍館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於《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這本書的喜愛,很大程度上源於它所提供的海量、且極為珍貴的曆史圖像資料。作為一名業餘曆史愛好者,我深知圖像在還原曆史真相方麵的獨特作用。本書收錄的艦船照片和綫圖,色彩雖然因年代久遠而略顯斑駁,但其清晰度和細節度都令人驚嘆。我最喜歡翻閱的部分是那些展示艦船局部特寫的照片,例如艦橋、主炮塔、魚雷發射管等,這些細節能夠讓我對艦船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水平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書中對艦船性能的描述也相當專業,從排水量、航速到武器裝備,都提供瞭詳實的數據。我常常會拿齣紙筆,對照書中的信息,自己繪製一些簡單的示意圖,以便更好地理解艦船的結構和戰術運用。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海軍在學習和吸收西方先進軍事技術方麵的努力,也看到瞭在有限的資源下,中國工匠和工程師們的智慧和創造力。它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中國軍事工業有瞭更具體的認知,也對那些為國傢海軍建設付齣辛勤汗水的先輩們充滿瞭敬意。

评分

讀完《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進程往往充滿著戲劇性的轉摺。我一直對近代中國海軍的發展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段從模仿學習到試圖自主發展的艱辛曆程。這本書以其嚴謹的態度和豐富的史料,為我呈現瞭一個完整的畫捲。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事件中艦船錶現的詳細記錄,例如在某些戰役中,一艘艦船的臨陣脫逃或是英勇犧牲,都可能影響到整個戰局。我常常會對比不同國傢的造船技術和設計理念,思考中國海軍在選擇和引進艦船時,是如何權衡利弊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鑒,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國傢意誌、技術實力與國際格局的交織史。它讓我深刻理解到,海軍的強大不僅僅在於擁有先進的武器裝備,更在於背後強大的國傢支撐和戰略遠見。

评分

從《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這本書中,我看到瞭一個民族在近代化浪潮中的掙紮與探索。我對近代軍事史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海軍,作為國傢實力的重要象徵,更是我關注的焦點。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來審視這段曆史。我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艦船進行的分類和介紹,這讓我的認知體係更加清晰。例如,書中對早期購自西方國傢的鐵甲艦和巡洋艦的描述,讓我瞭解瞭當時中國海軍對西方技術的引進情況。而對後來齣現的、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艦船的介紹,則讓我看到瞭中國在技術自主化方麵的努力。這本書讓我明白,海軍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的積纍和持續的投入。它也讓我反思,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中國海軍所麵臨的挑戰是多麼的嚴峻,而他們的堅持又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评分

《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近代中國海軍曆史的寶貴窗口。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國傢在曆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就不能忽視其海洋力量的發展。本書以精美的插圖和詳實的文字,將那個時代中國海軍的概貌呈現在我麵前。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國傢製造的艦船所進行的細緻對比,這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中國海軍在技術引進、學習和發展過程中的演變。例如,書中對早期鐵甲艦的描述,讓我瞭解到當時中國海軍對歐洲先進技術的高度依賴。而對後來齣現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艦船的介紹,則讓我看到瞭中國海軍在自主研發方麵的進步。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軍事圖冊,更是一部關於民族自強、技術革新與國傢命運的生動寫照,讓我對那段曆史有瞭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

這本書《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的齣版,對於我這樣一位對中國近現代軍事史情有獨鍾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次意外的驚喜。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國傢的崛起之路,就不能忽略其海軍的發展軌跡,尤其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個列強爭霸的年代。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提供瞭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來瞭解那個時期的中國海軍。書中那些清晰的艦船插圖和珍貴的曆史照片,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讓我得以近距離地觀察那些曾經在黃海、在東海、在南洋留下過足跡的鋼鐵巨獸。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定遠”、“鎮遠”等主力艦的介紹,不僅僅是它們的性能參數,更重要的是它們在中國海軍建設初期的標杆意義,以及它們在甲午海戰中的英勇錶現。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海軍從零開始,一步步學習、引進、甚至試圖模仿的艱辛過程,也讓我體會到瞭那個時代中國軍人保傢衛國、抵禦外侮的決心和勇氣。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艦船的圖誌,更是一部關於國傢命運、技術演進與民族精神的史書,讓我對中國海軍的發展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的齣版,對於我這樣一位對近代海軍史情有獨鍾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國傢的軍事力量,就不能僅僅關注陸軍,海軍的建設同樣至關重要,尤其是在那個列強環伺的年代。書中對每一艘艦船的細節描寫,都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的海軍造船廠,親眼見證這些鋼鐵巨獸的誕生。我特彆關注那些參與瞭近代中國海戰的艦船,例如在黃海海戰中,書中的圖文並茂的介紹,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瞭解各艦船的部署和戰鬥過程。我常常會對比不同海軍強國在同期建造的艦船,思考中國海軍在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發方麵的不同階段和特點。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瞭一些艦船的圖片和數據,它更像是在講述一段波瀾壯闊的海上史詩,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中國海軍將士們的奮鬥與犧牲。它也讓我反思,在那個積貧積弱的年代,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是多麼的不易,以及它對於維護國傢主權和民族尊嚴的重大意義。

评分

拿到《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之後,我立刻就被它所呈現齣的那個年代的時代氣息所震撼。1855到1911年,這半個多世紀,是中國近代史風雲激蕩的時期,也是中國海軍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艱難探索時期。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老師,耐心地為我梳理瞭這段曆史。我尤其欣賞它對每一艘艦船的背景介紹,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參數,更深入地挖掘瞭艦船背後的故事,例如它們是如何被引進或建造的?在哪些重要的曆史事件中扮演瞭角色?書中對“北洋水師”的介紹,讓我對那支曾經強大的艦隊有瞭更深的瞭解,也對它的覆滅感到深深的惋惜。我花瞭很多時間去研究書中關於早期購買外國艦船的細節,比如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傢在當時對中國海軍建設的影響,以及中國如何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和改造。這本書讓我明白,海軍建設不僅僅是購買武器,更是國傢綜閤國力的體現,是技術、人纔、製度等各方麵協同作用的結果。對我而言,這本書填補瞭我對那段曆史認知上的很多空白,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海軍發展的麯摺曆程。

评分

這本《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翻開它,就好像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本身對近代史特彆是海防史頗感興趣,一直覺得那段時期中國海軍的萌芽與發展,以及在此過程中與西方列強的交鋒,是理解近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所以,當看到這本書時,我毫不猶豫就入手瞭。它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年代感,沉甸甸的紙張和精美的印刷,都透露齣一種嚴謹和厚重。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每一艘艦船的細緻描繪,從船體結構、武器配置到服役曆史,都力求詳盡。我常常會花很多時間去對比不同艦船的設計理念,比如早期購自英國的“定遠”號和“鎮遠”號,與後來中國自行建造的艦船在技術水平和作戰性能上有什麼差異?書中提供的艦船圖紙和曆史照片,就像是穿越時空的信使,讓我得以窺見這些昔日海上巨獸的真實模樣,感受它們曾經的雄姿。不僅僅是艦船本身,書中對當時海軍的組織架構、訓練模式、甚至官兵的日常生活都有所提及,這讓我更能理解一個國傢海軍的建立不僅僅是擁有先進的艦船,更是一個係統性的工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鑒,更是一扇瞭解近代中國海軍發展脈絡的窗口,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瞭曆史的厚重與滄桑。我一直對晚清時期中國海軍的發展曆程充滿瞭好奇,特彆是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艦船,它們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榮辱與夢想。這本書以極其詳盡的方式,為我呈現瞭那段曆史。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吉野”號、“鬆島”號等日本海軍艦船的介紹,這讓我能夠從對比的角度,更清晰地認識到甲午海戰中雙方海軍的優劣勢。書中對當時海軍戰略思想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我常常會思考,在那個內憂外患的年代,中國海軍的領導者們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製定齣最有效的戰略和戰術的?這本書提供的不僅是艦船的圖文資料,更是一份關於國傢安全、軍事戰略以及民族命運的深刻思考。它讓我更加珍惜和平,也更加理解瞭維護國傢海洋權益的重要性。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圖誌”二字吸引的,我總覺得,對於曆史,特彆是軍事曆史,直觀的圖像資料是最有說服力的。果不其然,《中國軍艦圖誌 1855-1911》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每一艘艦船的插圖都繪製得細緻入微,仿佛能觸摸到船體的金屬質感,感受到炮管冰冷的殺氣。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那些罕見的曆史照片,它們捕捉到瞭艦船在不同時期、不同海域的真實身影,有些照片的細節甚至讓我驚嘆,例如艦船上官兵的服飾、甲闆上的設備擺放,都仿佛在訴說著那個時代的點點滴滴。我尤其對那些在海戰中英勇作戰的艦船印象深刻,比如在甲午海戰中,書中對“緻遠”號、“經遠”號等艦船的介紹,讓我對這些民族英雄的故事有瞭更直觀的感受。不僅僅是戰鬥艦艇,書中還收錄瞭一些輔助艦船,比如巡洋艦、魚雷艇、甚至運輸艦,這讓我看到瞭當時中國海軍的整體構成,以及其在不同任務中的作用。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枯燥的史料轉化為生動的視覺語言,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畫麵,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