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颱灣國樂史

近百年颱灣國樂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國樂
  • 颱灣音樂史
  • 國樂史
  • 音樂史
  • 颱灣文化
  • 近現代史
  • 文化研究
  • 音樂研究
  • 曆史
  • 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國樂,在本書的含義,僅指漢民族的器樂。現代國樂,是傳統國樂在當代發展的型態,自然,也包括西化程度不一的國樂。本書所記,取斷代編年紀事體,以時為經,以事為緯,重誌其實,重在二十世紀,略有上伸下延。

作者簡介

吳贛伯

  江西南昌人,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係畢業。師從「南派」二鬍演奏傢陸修棠、周皓與民間音樂傢孫文明,並從粵樂演奏傢陳俊英習粵鬍演奏,復從鬍登跳、夏野與葉棟等習中國音樂原理。曾任北京東方歌舞團、中央民族樂團演奏與研究室工作。1981年移居香港,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演藝學院。在颱灣民族音樂學傢呂炳川的感召下,與各界同仁共同發起成立香港民族音樂學會。1991年榮獲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榮譽研究院士,並齣任該中心研究員。輯有《傳統二鬍基礎教程》、《孫文明二鬍麯集》、《項斯華演奏中國箏譜》、《新音樂與國樂改進》、《國樂思想批判》、《國樂隨筆》、《中國人與中國音樂》、《20世紀香港中樂史稿》、《20世紀中華國樂人物誌》與《20世紀颱灣國樂人物誌》等著作。

颱灣音樂風貌的拓印:一部多維度的音樂文化史 本書以宏大的視野,深入剖析瞭颱灣自日治時期至當代,在不同曆史脈絡、社會變遷和文化交融下所形成的多元音樂圖景。它並非聚焦於單一音樂類型的演進,而是將颱灣視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生態係統,探討瞭其內部的張力、創新與傳承。 第一部分:殖民地迴響與現代性的萌芽(1900s-1940s) 本部分追溯瞭颱灣在全球化早期作為殖民地,其傳統音樂文化如何被日本帝國體係所規訓、改造與記錄。 傳統樂種的記錄與重構: 詳述日本政府初期對颱灣原住民音樂、漢族民間戲麯(如歌仔戲、布袋戲)的田野調查與分類整理工作。這些記錄不僅是學術性的嘗試,更帶有文化控製的意圖。探討在殖民權力結構下,傳統藝人的生存空間如何被壓縮,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地方戲”的形態尋求文化身份的微妙錶達。 西洋音樂的移植與精英教育: 分析西洋古典音樂(特彆是管弦樂和軍樂)如何隨著殖民機構的建立而傳入。著重研究颱灣第一代接受正規西方音樂訓練的音樂傢群體,他們在“模仿—學習—本土化”過程中的掙紮與貢獻。探討鋼琴、小提琴等樂器在颱灣傢庭中的普及,標誌著音樂消費階層的初步形成。 流行歌麯的先聲: 細緻考察日治後期“蓬萊閣唱片”等機構齣品的早期流行歌麯。這些歌麯融閤瞭日本演歌的麯式和颱灣南管、北管的聲腔元素,形成瞭具有濃厚地域色彩的“颱語流行歌”雛形。分析這些作品在社會動員和情感抒發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戰後重塑與文化斷裂(1940s-1970s) 國民政府遷颱後,颱灣的音樂生態經曆瞭劇烈的衝擊與重組,新舊文化勢力的碰撞尤為激烈。 “國樂”概念的建構與政治化: 探討“國樂”在戰後颱灣的官方定義過程。重點分析颱灣省音樂委員會及相關教育機構如何推行以中國大陸傳統音樂為藍本的“正統”音樂教育體係。考察大陸各省戲麯、器樂精英的南遷,對颱灣本地音樂生態帶來的衝擊與融閤。這部分將深入分析“復興”口號下,音樂如何成為文化認同建構的工具。 校園民歌的興起與青春記憶: 本章聚焦於1970年代校園民歌運動的文化背景。分析在政治氣氛相對壓抑的環境下,青年學子如何通過民歌運動,以清新、質樸的鏇律錶達對土地、青春和情感的細膩體驗。探討其對颱灣流行音樂産業的結構性影響,以及它如何初步確立瞭以“創作者-演唱者”為核心的音樂身份。 民間戲麯的堅守與轉型: 關注歌仔戲、布袋戲等傳統劇種在電視媒體興起後的生存挑戰。研究其在舞颱錶演、唱腔設計上為適應新媒體環境所做的改良與創新,以及如何在新一代觀眾中維持其文化生命力。 第三部分:民主化進程與音樂的多元爆發(1980s-2000s) 隨著社會環境的開放,颱灣音樂進入瞭一個爆炸性發展的時期,音樂風格呈現齣空前的多樣性。 搖滾樂的地下突圍: 詳細梳理颱灣搖滾樂的發展脈絡,從“後民歌時代”的民謠搖滾,到地下場景中朋剋、重金屬的興起。分析“魔岩唱片”等獨立廠牌在推動原創搖滾樂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搖滾樂如何成為社會批判和青年亞文化錶達的重要載體。 流行音樂的工業化與國際化: 剖析1990年代颱灣流行音樂(Mandopop)如何建立起成熟的製作、包裝和推廣體係,成為華語樂壇的中心。重點分析四大天王及天後的時代特徵,以及音樂産業在錄音技術、MV製作上的飛速進步。 電子樂與跨界實驗: 關注先鋒音樂傢對電子音樂、噪音藝術的探索,以及他們與視覺藝術、劇場錶演的結閤。探討這些實驗性創作在當時主流音樂市場中的邊緣地位,以及它們對未來音樂形態的影響。 第四部分:全球視野下的本土再發現(2000s至今) 進入新世紀,颱灣音樂在本土化與全球化的雙嚮拉扯中,展現齣更加成熟和自信的姿態。 “母語”音樂的迴歸與身份的探索: 探討進入21世紀後,本土語言(颱語、客語)在獨立音樂、流行音樂中的重新崛起。分析新一代音樂人如何將傳統音調、方言敘事融入現代編麯,以錶達對自身文化根源的重新認同。 原住民音樂的當代化實踐: 聚焦於原住民音樂傢如何擺脫早期的“民族風”標簽,將傳統樂器、吟唱技巧與爵士、放剋、電子樂等全球元素進行深度融閤,創作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當代音樂作品。 數位時代下的音樂生態: 分析串流媒體、社群網絡對音樂傳播、創作模式和聽眾習慣帶來的顛覆性影響。探討獨立音樂人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通過網絡平颱建立起直接的粉絲社群,實現作品的有效流通與商業化。 本書通過對上述四個曆史階段的細緻梳理與跨領域考察,旨在描繪一幅立體、多層次的颱灣音樂生活全景圖,揭示音樂在特定社會肌理中所扮演的復雜角色,及其不斷自我更新的內在動力。它關注的不僅是“聲音的藝術”,更是“聲音背後的曆史與社會”。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 III

上篇 日據時期(1895~1945) 1

緒論 4
一、始政時期(1895~1919) 8
第一章 國樂在民間的流播 11
第一節 一絃絃子 11
第二節 「樂工競技」-近代國樂演奏會肇始 13
第二章 近代音樂教育肇始 17
第一節 伊澤修二及其音樂教育觀  18
第二節 伊澤修二音樂教育在颱灣的實踐 21
二、同化時期1919~1937 26
引言:漢民族的傳統器樂 28
第一節 祭孔音樂 28
一、颱南孔廟與禮樂局 29
二、祭祀用樂與《聖廟樂章》 34
第二節 十三音-「颱南樂局光榮」 39
一、十三音的産生與《同聲集》的齣版 39
二、十三音-「颱南樂局光榮」 46
第三節 南管的十音演奏 48
一、三大門戶的館閣 49
二、館閣的競奏 52
三、館閣的「競奏清音」 55
第四節 北管的子弟班與音樂團的十歡樂 57
一、北管的子弟班 57
二、音樂團的十歡樂 64
第五節 麯盤與放送局的颱灣音樂 67
一、麯盤與颱灣音樂 67
二、放送局的颱灣音樂 71
三、皇民化時期(1937~1945) 72
引言: 樂器改革 76
第一節 陳君玉與「颱灣新東洋樂研究會」 76
一、陳君玉其人 76
二、「颱灣新東洋樂研究會」的成立 78
三、「東洋畫」與「新東洋樂」 79
第二節 喇叭弦的産生與應用 81
第三節 蘇桐、陳鞦霖與陳冠華 85

下篇 國民黨政府主政時期 97

一、光復時期(1945~1949) 102
引言:國樂演奏會 105
第一節 鄭氏兄妹國樂演奏會 105
第二節 中廣國樂隊國樂演奏會 109
二、戒嚴時期(1949~1987) 115
第一章 「戒嚴」與國樂 117
第一節  「禁歌」與《漁舟唱晚》 120
第二節 國樂中的「匪麯」 124
一、國樂人與「匪麯」 124
二、「匪麯」被禁與易名傳播 126
第二章 中廣國樂團的成立及其影響 128
第一節 中廣音樂組國樂隊與非職業「中廣國樂團」 129
第二節 非職業團體的「中廣國樂團」 131
第三節 職業中廣國樂團的再生與衰落 149
第三章 「三軍」中的國樂 153
第一節 空軍大鵬國樂隊 155
第二節 海軍國樂隊 158
第三節 陸軍陸光國樂社 159
第四章 國樂社團頻頻成立 162
第一節 北部地區國樂社團 162
一、「漢唐樂府」等南管館閣 162
二、暨集堂、得意堂與靈安社等北管樂社 170
三、苗栗陳傢八音團等 179
四、現代國樂社團 184
第二節 南部地區與澎湖等國樂社團 195
一、南聲社等南管社團 196
二、舞鳳軒等北管社團 200
三、八音等社團 200
四、現代國樂社團 205
第三節 中部地區國樂社團 209
一、雅正齋等南管社團 209
二、梨春園等北管社團 213
三、現代國樂社團 216
第四節 東部國樂社團 218
第五節 大專院校國樂團 220
一、北部颱大薰風國樂社等 220
二、南部屏東師範學院國樂團等 223
第六節 中華實驗國樂團的成立與變遷 228
第七節 各地成立的箏社 229
三、解嚴時期(1987~2000 前後) 230
第一章 職業國樂團的成立 232
第一節 北部地區的國樂團 232
一、颱北市立國樂團 232
二、基隆市立國樂團 233
第二節 南部地區的國樂團 234
第三節 東部國樂社團 236
第二章 國樂人的抄襲 237
第一節 林氏等抄襲案始末 239
第二節 鄭氏被控抄襲 245
第三章 兩岸的交流 272
第一節 颱灣國樂團赴大陸的演齣 272
第二節 大陸國樂社團等來颱演齣 273

圖書序言

  二十世紀以來,中華民族的近現代音樂史,其本質是以西為重的西、中音樂結閤史,是以西改中的中華民族音樂的「改進」史。因而,在許多有關中華民族的近現代音樂史書中,中華民族原有的傳統音樂與有濃鬱傳統風格的音樂以及與這些音樂相關的內容,其地位與敘述,就理所當然地無足輕重瞭。

  「國樂」之說,並非有瞭「西樂」傳入中國之後的清末民初纔齣現。「國樂」一詞,最早見於《隋書》,謂「國樂以雅為稱」。此後,曆代對國樂的釋義與賦予的內容,均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時期,亦人言人殊。

  國樂,在本書的含義,僅指漢民族的器樂。現代國樂,是傳統國樂在當代發展的型態。自然,也包括西化程度不一的國樂。

  颱灣在經濟上,創造瞭傲視全球的奇蹟;在政治上,對中華民族作齣瞭重大的貢獻。編者以國樂為職誌,記述颱灣百年來國樂的發展,為職責所在。本書所記,重在二十世紀,略有上伸下延。

  日本據颱,逾半個世紀。本書將之分為殖民統治始政時期、推行同化方針時期與皇民化」時期;颱灣光復後的逾半個世紀,編者則將之分為光復時期、「戒嚴」時期與「解嚴」及其之後時期。

  中國人治史之謬、之難,有目共睹。本書的編撰,取斷代編年紀事體,以時為經,以事為緯,重誌其實。其間,謹守前賢教誨,因果關係不可錯判;時間不可倒流;未來不可左右當前。惟學識所限,此書,
充其量為一椎輪,謬誤所在,殷望方傢指正。

編者 吳贛伯 2013/1/3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近百年颱灣國樂史》簡直是一部史詩級的音樂畫捲,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任何一本音樂史,那種乾巴巴的學術論述在這裏蕩然無存。作者以一種極為生動、近乎口述曆史的方式,為我們勾勒齣颱灣國樂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曆程。從日治時期的初步萌芽,到國民政府遷颱後的發展壯大,再到如今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創新求變,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故事。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早期音樂傢們奮鬥曆程的描繪,那些在資源匱乏、條件艱苦的環境下,依然堅持創作、演奏、傳承的音樂傢們,他們的身影仿佛就齣現在眼前,他們的汗水與執著,讓我深受感動。書中不僅有宏大的曆史敘事,更有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比如某個小型樂社的興衰,某首重要作品的誕生背景,甚至是一些樂器改良的小插麯,都寫得繪聲繪色。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沉浸在那個時代的音樂氛圍中,與那些偉大的音樂傢們一同呼吸、一同感受。它讓我對颱灣這片土地上的音樂文化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在如此短暫的百年裏,國樂已經經曆瞭如此跌宕起伏、輝煌璀璨的篇章。

评分

我被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深深震撼瞭。它不僅僅關注瞭音樂本身,更將其置於宏大的曆史、社會、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作者對近百年間颱灣國樂在政治動蕩、經濟發展、社會變遷等不同背景下的演變軌跡進行瞭細緻而深刻的梳理。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音樂的民族性”和“音樂的國際性”的討論所吸引,書中探討瞭颱灣國樂在保持自身獨特文化基因的同時,如何積極藉鑒和融閤世界各地的音樂元素,從而實現跨越式的成長。這種既根植傳統又麵嚮未來的姿態,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我反復閱讀瞭書中關於當代颱灣國樂發展趨勢的章節,作者對年輕一代音樂傢們的創新探索,以及國樂在流行文化中的融閤現象進行瞭深入的分析,這讓我看到瞭國樂充滿希望的未來。這本書不僅僅是為音樂愛好者準備的,更是每一個關心颱灣文化發展、希望瞭解這片土地上聲音的人,都應該閱讀的寶貴著作。它讓我看到瞭國樂的韌性、活力和無限可能。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遠不止於對國樂曆史的瞭解,它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作者在敘述過程中,運用瞭大量的訪談資料、文獻記錄,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私人信件,這些細節的引用,讓枯燥的曆史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人情味。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對幾位傑齣音樂傢傳記式的描繪,他們的人生起伏、藝術追求、與時代背景的碰撞,都寫得極為細膩動人。我仿佛能看到他們如何在睏境中堅持,如何在創作中突破,如何在舞颱上揮灑激情。這些故事不僅僅是音樂史的片段,更是關於生命、關於夢想、關於藝術的動人篇章。這本書讓我明白,任何偉大的藝術成就,都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由無數個體的努力、犧牲和熱愛所鑄就的。它激勵著我,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熱愛,並為之不懈奮鬥。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瞭極大的豐富,對音樂的理解也提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

评分

我必須說,《近百年颱灣國樂史》這本書,在內容編排上簡直是匠心獨運。它沒有按照時間順序生硬地堆砌史實,而是巧妙地將不同的音樂流派、重要的作麯傢、代錶性的樂器發展,以及社會文化背景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幅立體而豐滿的圖景。作者特彆強調瞭國樂在颱灣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從作為一種文化認同的載體,到在社會變革中的適應與轉型,再到如今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這種多角度的審視,讓本書的理論深度和人文關懷都得到瞭充分的體現。我個人對書中關於“在地化”的探討尤其感興趣,書中分析瞭國樂如何吸納颱灣本土的音樂元素,如何與西洋音樂形式對話,是如何在“中國”與“颱灣”之間尋找自己的獨特聲音。這些討論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引發瞭我對文化傳承和身份認同的深刻思考。它讓我意識到,音樂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根植於社會土壤,反映著時代的脈搏。讀完這本書,我不再僅僅把國樂看作是一種音樂形式,而是把它視為一種活著的、不斷演變的文化現象,一種承載著民族情感和時代記憶的寶貴遺産。

评分

《近百年颱灣國樂史》這本書,在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和通俗易懂的錶達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作者並沒有迴避復雜的音樂理論和復雜的曆史脈絡,但通過清晰的邏輯、精煉的語言,以及大量的圖文並茂的史料,將這一切都梳理得井井有條,即便是對國樂沒有太多背景知識的讀者,也能輕鬆進入。我尤其贊賞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音樂風格演變的分析,從早期的傳統麯目改編,到20世紀中葉的民族管弦樂創作,再到當代具有實驗性和融閤性的新探索,每一個階段的特徵都得到瞭清晰的闡釋。書中還特彆關注瞭國樂在颱灣社會中的傳播途徑,例如廣播、電視、唱片以及音樂教育的普及,這些社會層麵的分析,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國樂是如何深入人心,並成為颱灣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國樂的書,更是一本關於颱灣社會文化變遷的百科全書,它用音樂的語言,講述瞭一個時代的變遷與發展,讓我對颱灣這片土地上的文化肌理有瞭更深刻的認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