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禪」之中,意念,剎那間停止
「無為而為」之道
本書啓發我們停止學習、求取、作為,轉而學會去覺知、領悟、無為,
從而能夠進入到生命的最核心,去瞭悟存在的奧義。不再活在恐懼中,
而是活在澄明的真相中, 我們即會明白當死亡不再隻是「死去死掉」o
作者簡介
奧修OSHO
於一九三一年齣生於印度喜瑪拉雅山南麓的卡達瓦小鎮。於一九五三年,即二十一歲時開悟,於一九九零年圓寂。
奧修是二十世紀最受矚目、最具影響力和遠見的靈性導師和宗教領導。他的思想和教導影響著全世界來自不同層麵的人。倫敦的《週日時報》評論他是“造就二十世紀的一韆個人之一”,印度的《週日午報》則將他與甘地、尼赫魯、佛陀等並列為改變印度命運的十大人物之一。
奧修早年以極其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印度沙加大學哲學係,曾獲全印度辯論冠軍。在印度傑波普大學擔任瞭九年哲學教授之後,奧修周遊各地演講,探討的問題涵蓋人類心理發展的各個層麵,從佛洛依德到莊子;從戈齊福到佛陀,從耶穌基督到泰戈爾……,他從各時代的哲學和思想精粹中提煉齣對現代人靈性追求具有意義的內涵,進而以其跨時代的洞見涵蓋東方無時間性的智慧及西方科學最高的潛力,並由此發展齣各種靜心方法,對人類內在蛻變的科學具有革新性的貢獻。
奧修在世時,全世界有超過三十萬個門徒,他的演講和教誨被整理成六百五十多種書齣版,並被譯成三十二種語言版本熱銷世界各地。
序言
你可能不知道 Meditation(靜心)這個字跟Medicine(醫藥)、Medical(醫療)來自相同的字根,這個字原本的意義是成為完整的技術,恢復健康的技術。醫藥用來醫療,同樣的,靜心也用來醫療;使人得以完整、圓融、健康。
注意,盡可能靜心地傾聽。當你靜心地傾聽時,是在領悟;當你專注地傾聽時,是在學習。專注地傾聽,你會獲得知識。靜心地傾聽,你會失去知識。這其中的差彆非常微妙。
當你專注地傾聽時,專注意味著一種緊綳——錶示你處於緊張狀態中,太過熱切想要學習、吸收、知道。你感興趣的是知識,專注的是朝嚮知識的途徑;意念聚焦在一件事情上,當然能夠學習到更多的東西。
靜心並非聚焦的意念,你隻是靜靜地聽,腦海中沒有緊張,不急著想知道或學習,而是在你本性的放下與敞開之中全然地放鬆。
你隻是傾聽,而不去知道,隻是傾聽就能夠領悟。這是不同的傾聽之道。
如果你試著要知道,你會試圖記住我說的話;在心裏重復我說的話,在心裏做筆記,將之寫在你的記憶庫裏。你想要讓它深植在你心裏,以便不會忘記。於是那些話就變成瞭知識。
然而,同樣的種子卻有可能變成「不學」(Unlearning);變成領悟。隻是單純傾聽,沒有興趣纍積知識,沒有興趣背誦。你單純地敞開自己傾聽著——宛如傾聽音樂、樹林裏的鳥鳴、風吹過古老的鬆林聲、瀑布的水聲。沒有什麼要記住或記下來的。不要用像鸚鵡般的頭腦聽,你隻是單純傾聽,不帶有任何意念——這樣的傾聽是美妙的,令人狂喜,這其中沒有目標,其本身就是狂喜、極樂。
靜心地傾聽,而不是專注。所有的學校都會教導專注,目的在於記住。我們於此的目標是不要記住,完全不學習,而要忘掉所學。
靜靜地傾聽,不要認為你會忘記。不需要記住,隻有糟粕纔需要記住,因為你總是會忘掉它們。
當你聽到真理時並不需要記住它,因為你不可能會忘記。你或許記不住那些話,但你會記得其精髓——它不會成為你記憶中的一部分而是你本性的一部分。
知識是一種作為,一種衝突與掙紮,達爾文說:「適者生存」,那是與大自然的爭奪,是人類持續不斷與整體的爭戰。愚蠢——但事實如此。
當你想要學習某些事情的時候,事實上是試圖學習「做」某些事情。所有的知識都是務實、實用性的,你會把它轉換成你的做法,並利用它做事。要不然你會說:「為什麼要學這個?有什麼意義嗎?」你學習某件事情是為瞭將之當成一個工具。
那就是為什麼在一個務實、以經驗為依據的世界裏,藝術已慢慢地消失不見。沒有人要聽詩歌或者音樂,問題就在於你能夠靠它「做」什麼嗎?你能靠它賺錢嗎?能夠因此有權勢嗎?你能夠做什麼?你能夠靠聽音樂就會修車或者蓋房子嗎?不,沒有用,音樂是非功利的,它沒有實用性——然而,那就是它的美妙之處。
生命本身是非功利性的,它沒有目的,沒有任何地方要去,而隻是單純地存在於此時此地。沒有要達成的目標,沒有命運定數。它是一場以宇宙為法則的遊戲,印度人稱它「Leela」遊戲,就像孩童們漫無目的地玩耍。遊戲的本身就是目標,他們樂在其中——如此而已!
學習總是著眼於做某些事,那是一種技術,可以讓一個人成為瞭不起的實乾傢。如果你知道越多就能夠做更多。那麼,「不學」呢?它會使你變成一個無為者。
慢慢地,你不再知道任何事情,不再有能力做。當知識漸漸從你身上消失時,作為也會消失。你成為存在(Being),你「在」(Be)而不是作為者。我並不是說你無所事事——甚至佛陀都得去托鉢,老子也要找門路或方法以獲得麵包奶油諸如此類的東西;下雨的時候他也得找個遮蔽的地方——他很長壽,也活得很健康。不,我並不是說你不要做,我的意思是,當你成為一個無為者時,事情就會順其自然,你不需要去做,它們會自然發生。作為者、操作者不見瞭,溶解瞭,消失瞭——當作為者消失的同時,自我也不再齣現瞭。
《愛與死亡:人類最想一探究竟的「存在」的真相》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它以一種極具顛覆性的方式,挑戰瞭我過往對生死的認知。作者並沒有刻意去營造一種悲傷或絕望的氛圍,而是用一種平靜而深刻的筆觸,揭示瞭生命中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與遺憾。書中對於“愛”的探討,讓我看到瞭它在睏境中的堅韌,以及它如何成為我們對抗虛無的力量。我尤其被書中對於“告彆”的描寫所打動,它沒有沉溺於過去的傷痛,而是引導讀者去接受,去放下,並從中汲取前行的勇氣。作者的文字仿佛一種治愈,它撫平瞭我心中那些難以言說的傷痕,讓我更加坦然地麵對生命中的種種不確定性。這本書的敘事結構也非常巧妙,它在個人經曆與普世情感之間遊走,讓讀者在跟隨作者的思緒的同時,也能找到自己情感的共鳴點。我強烈建議那些正在經曆人生低榖,或者對生命意義感到迷茫的讀者,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書。
评分這本書真的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任何一本關於“愛”與“死亡”的書。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她用一種近乎詩意化的語言,描繪瞭生命中那些最動人的瞬間。書中關於“死亡”的章節,並沒有給我帶來恐懼,反而讓我對生命的“存在”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認識到,死亡並非終結,而是生命周期中一個必然的環節,它賦予瞭生命以終極的意義。而“愛”,則被描繪成瞭一種超越物質、超越時間的永恒力量,它能夠在最黑暗的時刻給予我們溫暖和希望。作者的文字充滿瞭哲思,但又不失人文關懷,她引導我們去思考,去感受,去領悟生命中最深刻的真諦。我尤其欣賞書中那些關於“遺憾”的篇章,它們沒有讓我們沉溺於悔恨,而是鼓勵我們去珍惜當下,去創造沒有遺憾的未來。讀這本書,就像進行瞭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它讓我更加瞭解自己,也更加熱愛生活。
评分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著作,它不是那種可以一口氣讀完的暢銷書。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甚至有些碎碎念的方式,講述瞭她對“愛”與“死亡”的理解。我喜歡她那種不加修飾的真誠,以及她對生活細節的敏銳捕捉。書中對於“愛”的剖析,不僅僅限於親密關係,它還包含瞭對自我、對自然、對藝術的熱愛,這些看似微小的愛,匯聚起來,構成瞭我們生命中強大的支撐。而“死亡”,則被描繪成瞭一種歸宿,一種對生命完整的交代。作者並沒有迴避死亡的殘酷,但她也從中看到瞭生命的堅韌與不屈。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充滿意象的描寫,它們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深深地印在瞭我的腦海裏。讀這本書,我感覺像是和一位智者進行瞭一場促膝長談,它沒有給我醍醐灌頂的答案,卻在我心中播下瞭思考的種子。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人生軌跡,也更加珍惜生命中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
评分我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愛與死亡”的書,這本書簡直把我徹底迷住瞭。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哲學著作,而是以一種極為個人化、近乎自白的方式,探討瞭這兩個人類永恒的主題。作者的文字充滿瞭力量,仿佛一把把鈍刀子,一點點地割開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角落。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失去”的部分所觸動,它沒有煽情,沒有誇大,隻是冷靜地描述瞭愛失去時那種撕裂般的疼痛,以及我們如何在殘破中尋找重新站起來的力量。書中對“愛”的解讀也彆具一格,它不是簡單的浪漫橋段,而是細緻入微地剖析瞭愛在生活中的種種形態,包括那些不易察覺的、隱藏在日常瑣碎中的溫情。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時常會停下來,迴憶自己生命中經曆過的那些與愛和死亡交織的時刻,那些曾經模糊的感受,在這本書的引導下,變得清晰而深刻。作者的思考非常周全,仿佛帶著我們穿越瞭人生的種種迷霧,去直麵那些最原始、最本真的情感。我強烈推薦給所有渴望理解生命本質的讀者,它一定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
评分這是一本非常獨特的書,它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視角,深入探索瞭“愛”與“死亡”這兩個概念。作者並沒有提供什麼“終極答案”,而是邀請讀者一同踏上探索的旅程。書中對“死亡”的描繪,不是冰冷的哲學論述,而是充滿瞭對生命痕跡的眷戀和對未知的好奇。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生命的短暫,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去創造更多有意義的連接。書中的“愛”,也超越瞭狹義的情感範疇,它包含瞭對生活的熱愛,對創造的熱忱,以及對人與人之間復雜關係的理解。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這些深刻主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坦誠和脆弱。她敢於暴露自己的睏惑和不安,也敢於在黑暗中尋找希望的光芒。這種真誠的寫作態度,使得這本書具有瞭強大的感染力。我讀完後,感覺自己的內心得到瞭一次洗禮,對生命有瞭更深的敬畏,也對身邊的人和事有瞭更多的珍惜。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渴望和恐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