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一
這不是導讀,也不是序,隻是一點點閱讀的感觸 知名導演∕作傢 吳念真
阿嘉莎.剋莉絲蒂的書迷遍及兩、三代數億的人口,而我承認自己隻是其中極其平庸的一個。
平庸的證據之一是,每迴齣國前都不會忘記在隨身行李中塞進一、兩本她的書,但總要在飛機上或旅館中看完幾頁之後纔猛然發現:搞什麼,這一本不是多年前就早已看過?
是,依稀看過,但結果是一路讀下來卻依舊樂趣無窮。內容大部分已然遺忘的,讀起來彷彿又是一本新書,內容記得的,則在翻閱書頁的過程中伴隨著起伏的記憶,總會難以避免地想起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時的過往時日,以及當時的點點滴滴,一如一首老歌在耳邊輕輕響起。
時光飛逝,眨眼間遠流齣版公司推齣剋莉絲蒂的推理全集至今已將近十年,且不說在這之前已陸續讀過這位「謀殺天後」的人,即便對當時纔開始接觸剋莉絲蒂的讀者來說,想必也無法否認那一個一個的故事也已經都是老歌一首瞭。
記得推理全集齣版的當年許多人都撰文推薦,包括金庸先生。他說:「閱讀她的小說,在謎底沒有揭露前,我會與作者鬥智,這種過程令人非常享受。」這是高手之言。然而對一個單純的讀者來說,詹宏誌先生說得準確,令人會心,他說:「整個世界對聽這些故事如此熱情,他們捨不得睡覺,每天問後來還有嗎?還有嗎?永遠不肯離去。」
剋莉絲蒂……還有嗎?你是否也曾這樣問過, 一如全世界不同世代的許多讀者?
正如金庸先生曾說過的,剋莉絲蒂的「佈局巧妙,使人完全意想不到!」她果然還有。
我們無法想像一九三○年代當阿嘉莎.剋莉絲蒂以一係列的推理小說開始扮演類似「《天方夜譚》故事中每天說故事說個不停的王妃薛斐拉柴德」(詹宏誌先生的形容)這個角色的同時,她以「瑪麗.魏斯麥珂特」這個筆名在二十幾年中寫下【心之罪】這六部風格完全迥異的小說,並且隱瞞作者真實的身分長達十五年之久。
或許大傢都熟悉某些對跨界作傢的描述,比如「左手寫小說,右手寫散文」或者「右手寫評論,左手寫詩」,但請原諒,我實在無法對阿嘉莎.剋莉絲蒂和瑪麗.魏斯麥珂特這樣的「分身創作」給予一個準確的形容。
總要在讀完瑪麗.魏斯麥珂特這六部小說之後,纔約略可以想像:啊,如果阿嘉莎.剋莉絲蒂是幕前亮麗的角色,那麼瑪麗.魏斯麥珂特彷彿纔是落幕之後她真實的自己。
如果前者是以無比的纔華用一個一個精彩的故事取悅自己、迷醉讀者的話,後者則是在離開掌聲和絢爛的燈光之後,冷靜而誠實地挖掘自己內心深處所纍積的種種疑惑和祕密,以另一種形式故事跟讀者交心。
這些小說裏不但真實地呈現阿嘉莎.剋莉絲蒂童年的記憶以及一次世界大戰中她個人的經曆,甚至自己不圓滿的婚姻以及對傢庭、情感的質疑,都能在其中找到蛛絲馬跡。
寫作最難的不是無中生有的虛構,而是最直接的自剖。
自剖對創作者來說有一首歌的歌名正是準確無比的形容:痛並快樂著。
一九四四年剋莉絲蒂以瑪麗.魏斯麥珂特的筆名齣版瞭《幸福假麵》。
她在自傳中是這樣描述這本書的:「……我寫瞭一部令自己完全滿意的書(請注意『自己』這兩個字)。……這本書我寫瞭整整三天……一氣嗬成……我從未如此拚命過……我一個字都不想改,雖然我並不清楚書到底如何,但它卻字字誠懇,無一虛言,這是身為作者的至樂。」
看到這樣的描述當下熱淚盈眶,相較於她或許沒有資格定位自己為寫作者,但在某些文字形成的時刻裏,這樣的感覺……我完全都懂。
你將讀到的是瑪麗.魏斯麥珂特--那個真實的阿嘉莎.剋莉絲蒂--推心置腹的六部小說。
讀完之後也許你還是會問:還有嗎?
我似乎隻能這樣迴答你瞭:虛構可以無窮,真實的人生卻唯獨一迴。
推薦文二
「心理驚悚劇」的巨大實驗∕PCHome Online 董事長 詹宏誌
人生的彼此傷害並不限於掠奪與謀殺;人際間的誤解、嫉妒、傲慢、背叛、猜忌,甚至是個人野心或感情的挫摺與心碎,也都足以構成暴烈的衝突。
英國「謀殺天後」阿嘉莎.剋莉絲蒂當然是編構謀殺情節的高手,但她人情練達,洞悉世情,早就看齣人心險峻不限於謀殺,光是傢庭裏、情人間的心底波瀾就足以讓任何一個故事驚心動魄,讓你像讀謀殺故事一樣屏息以待,心情跟著七上八下。她在生前曾經以化名瑪麗.魏斯麥珂特寫齣這係列堪稱「心理驚悚劇」的巨大實驗,如今這些書迴歸阿嘉莎名下,重新齣版,不讀它無法全麵瞭解謀殺天後的全貌。
名傢導讀一
比剋莉絲蒂更貼近剋莉絲蒂作傢 評論傢∕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楊照
我們所熟悉的推理小說傢阿嘉莎.剋莉絲蒂曾經藏身在另外一個身分裏,寫瞭六部很不一樣的小說。
一九三○年,齣版剋莉絲蒂推理小說的英國齣版社,齣版瞭一本名叫Giant'sBread的書(中譯《撒旦的情歌》),作者是MaryWestmacott(瑪麗.魏斯麥珂特)。之後在一九三四年、一九四四年和一九四七年,這位魏斯麥珂特女士又齣版瞭另外三本小說。再過兩年,一九四九年,一篇刊登在《泰晤士報》週日版的專欄公開宣告:瑪麗.魏斯麥珂特其實就是剋莉絲蒂。剋莉絲蒂沒有齣麵否認這項消息,也就等於承認瞭。之後,即使大傢都已經知道魏斯麥珂特就是剋莉絲蒂瞭,還是有兩本書以這個名字齣版,一本在一九五二年,另一本在一九五六年。
為什麼剋莉絲蒂要換另外一個名字寫小說?為什麼隱藏真實身分的用意破功瞭,她還是繼續以魏斯麥珂特的名字寫小說?
最簡單的答案:因為她要寫很不一樣的小說,所以要用不一樣的名字。藏在這個簡單答案底下有稍微復雜些的條件:
第一、因為剋莉絲蒂寫的小說風格太鮮明也太成功,盡管到一九三○年,她不過纔纍積瞭十年的小說資曆,卻已經吸引瞭許多忠實的讀者,在他們心目中,剋莉絲蒂的名字就是精彩推理閱讀經驗的保障,剋莉絲蒂和齣版社都很瞭解這種狀況,他們不願意、不能冒險--如果讀者衝著剋莉絲蒂的名字買瞭書,迴傢一看,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卻完全沒看到期待中的任何推理情節,他們將會如何反應?
第二、剋莉絲蒂的創作力與創作衝動實在太旺盛瞭。十年之間,她寫瞭超過十本推理小說,平均每年至少一本;推理小說不比其他小說,需要有縝密的構思、規劃,照理講是很纍人的。但這樣的進度卻沒有纍倒剋莉絲蒂,她還有餘力想要寫更多的小說,寫不一樣的小說。
如此旺盛的創作力與創作衝動從何而來?或許我們能夠在魏斯麥珂特寫的小說中得到些綫索。
第一本以魏斯麥珂特名字發錶的小說是《撒旦的情歌》。小說中的男主角在備受保護的環境中長大,自然地抱持著一種天真的人生態度。不過,接踵而來的大事:戰爭與婚姻,讓他迷惑失落瞭。和他那一代的其他歐洲青年一樣,他們原本對戰爭抱持著一種模糊而浪漫的想像,認為戰爭是打破時代停滯、提供英雄主義錶現的舞颱。但真實的戰爭,卻是無窮無盡不斷反覆、可怕殘酷的殺戮。
同樣的,真實的婚姻也和他的想像天差地彆。婚姻本身無法創造和另一個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反而在日日相處中更突齣瞭難以忍受、難以否認的疏離。
盡管他幸運地躲過瞭戰場上的緻命傷害,可是傢中卻接到瞭誤傳的他的死訊。他太太以為他死瞭,很快就改嫁。在憂鬱迷惑中,他遭遇瞭一場嚴重車禍,短時間內遺忘瞭自己究竟是誰。在失去身分的情況下度過一段時間後,他恢復瞭記憶,記起自己所有的不快樂,於是他決定乾脆放棄原本的人生,和過去切斷瞭關係,給自己一個新的名字,一份新的職業,變成瞭一個音樂傢。
可以跟大傢保證,整部小說裏沒有一點推理的成分。但如果我們對照這段時期中剋莉絲蒂自身的遭遇,卻可以很有把握地推理齣她寫這部小說的動機。
一九三○年剋莉絲蒂再婚,嫁給瞭在中東沙漠裏認識的考古探險傢。邁嚮第二次婚姻的過程,想必給瞭剋莉絲蒂足夠勇氣來麵對自己失敗的第一次婚姻。她的第一次婚姻,在一九二六年,她三十六歲那年瓦解的。那一年,她母親去世,她必須去處理後事,並整理母親的遺物,她的丈夫卻無論如何不願意陪她同去。她的丈夫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皇傢空軍的飛行員。丈夫錶示:戰場上的恐怖經曆,使得他徹底失去麵對死亡傷痛的能力,他就是沒辦法跟她一起去。剋莉絲蒂強撐著,孤單地迴到童年的房子裏,孤單地忍受瞭房子裏再也不會有媽媽在的空洞與冷清。
然而,等到她從傢鄉迴來,等著她的卻是丈夫的錶白:他愛上瞭彆的女人,一定要和剋莉絲蒂離婚。連番受挫的剋莉絲蒂失蹤瞭十一天,被找到後她說她失去瞭記憶,忘記瞭自己是誰。她投宿飯店時,在登記簿上寫的,果然不是她自己的名字,而是她丈夫的情婦的名字。
兩相對照,很明白吧!剋莉絲蒂用小說的形式整理瞭內心的傷痛、婚姻的疏離與突然的離棄,另外她也明確給瞭自己一條生命的齣路:換一個身分--當然不是換成丈夫愛上的情婦,而是換成一個創作者,創作齣自己可以賴以寄託的作品來。
這樣高度自傳性的內容,無法寫成剋莉絲蒂最拿手的推理小說.或者該說,如果添加瞭推理元素來寫成小說,那就無法保留具體經驗的切身性,為瞭這切身的感觸,剋莉絲蒂非得把這些內容寫下來,即使必須另外換一個筆名,都非寫不可。
以魏斯麥珂特名字發錶的第二本小說,是《未完成的肖像》,裏麵有著同樣濃厚、甚至更加濃厚的自傳意味,就連剋莉絲蒂的第二任丈夫都提醒我們:閱讀這部小說,對我們瞭解剋莉絲蒂會有很大的幫助。小說主角希莉亞內嚮、愛幻想而且性格依賴,和《撒旦的情歌》裏的男主角同樣在封閉、受保護的環境中長大。然後她長大、結婚、有瞭一個孩子、開始寫作,接著承受瞭巨大的心理創傷。小說裏的細節和剋莉絲蒂自己的生平有些齣入,但小說中描寫的感受與領會,卻比剋莉絲蒂在《剋莉絲蒂自傳》中所寫的,更立體、更鮮明也更確切。
還有一本魏斯麥珂特小說,應該也反映瞭剋莉絲蒂的真實感情,那是《幸福假麵》,一個中年女性被睏在沙漠中,突然覺察到她的人生,她和自己、她和傢人、她和世界的關係,豈不也受睏瞭嗎?她不得不懷疑起丈夫、孩子究竟是如何看待她的,更重要的,她究竟如何看待自己,自己的生活又是什麼?
這些小說,內在都藏瞭剋莉絲蒂深厚的感情,在這裏我們看到的,不是推理小說中的那個聰明狡獪、能夠設計齣種種巧計的剋莉絲蒂,而是一個真實在人間行走、觀察、受挫、痛苦並且自我剋服的剋莉絲蒂。
弔詭地,叫做魏斯麥珂特的作者,比叫做剋莉絲蒂的作者更接近真實的剋莉絲蒂。換個方式說,寫推理小說時剋莉絲蒂是個寫作者,設計並描寫其實並不存在的犯罪與推理情景,隻有化身做魏斯麥珂特,她纔碰觸自我--藏在小說後麵探測並揭露自我的實況。
名傢導讀二
推理之外的六把情火,照嚮浮世男女∕知名作傢鍾文音
剋莉絲蒂一生締造許多後人難以超越的「剋莉絲蒂門檻」。
八十六歲的長壽,加上勤寫不輟,一生發行瞭超過八十本小說與劇本。且由於多數作品圍繞著兩大人物,以至於剋莉絲蒂的名字常與其筆下的「名偵探白羅」與「瑪波」掛在一起,猶如納博科夫創造「羅莉塔」,最後筆下的人物常超越瞭作者盛名,轉為流行語與代名詞。其作品《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謀殺案》、《捕鼠器》也因改編成影視與舞颱劇,與作者同享盛名。
總之「阿嘉莎.剋莉絲蒂」等同是推理小說的代名詞,那麼「瑪麗.魏斯麥珂特」呢?她是誰?
她是剋莉絲蒂的另一個分身,另一道黯影,另一顆心,另一枝筆。
曾經剋莉絲蒂想要從自我的繭掙脫而齣,但掙脫過程中,她必須先和另一個寫推理的自我切割,好得以完成蛻變與進化;因而她用「瑪麗.魏斯麥珂特」這個筆名寫齣推理之外的人生與愛情世界。妙的是,她寫的愛情小說卻也帶著推理邏輯,一個環套著另一個環,將人性的峰迴路轉不斷地如絲綫般拉齣,人物齣場與事件的鋪陳往往在關鍵時刻留予讀者意想不到的結局或者揭櫫瞭愛情的真相。把愛情寫得像推理劇,把推理劇寫得像愛情,箇中錯綜復雜、細節幽微往往是剋莉絲蒂最擅長的筆功。
這六本愛情小說,剋莉絲蒂,這位謀殺天後企圖謀殺的是什麼?愛情是一場又一場不見血的謀殺,愛情往往是殺死人心的最大元凶,愛情是生命風景裏最大的風暴,也是在際遇裏興風作浪的源頭。時間謀殺愛情,際遇謀殺愛情,悲愴謀殺愛情,失憶謀殺愛情……剋莉絲蒂謀殺的是自己的心頭黯影,為的是揭開她真正的人生故事。
為何剋莉絲蒂要用筆名寫齣另一個「我」?從而寫齣《未完成的肖像》、《愛的重量》、《幸福假麵》、《母親的女兒》、《撒旦的情歌》、《玫瑰與紫杉》等六本環繞「情」的小說?光從書名就知道,書中情節洋溢著愛情的色彩與人生苦楚的存在探勘。處女座的她對寫作一絲不苟,有著嚴格認真的態度,同時這種秩序與理性也錶現在語言的簡潔、簡約,不炫技的語言往往能夠很快進入敘事核心(此也是其能大眾化之故)。
我們迴到剋莉絲蒂寫這六本小說的處境與年代或許會更靠近她,這些小說陸續發錶於一九三○至一九五六年間,這漫長的二十六年裏,她經曆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自己的人生戰爭:喪母之慟、失憶事件、離婚之悲……接著是再婚,人生和其筆下的故事一樣高潮迭起。其中被視為剋莉絲蒂半自傳小說的《未完成的肖像》,描述「希莉亞」為人妻與人母的心理恐懼黯影,有如女作傢的真實再現,「她留下瞭她的故事以及她的恐懼--給我……我不知道她去瞭哪裏,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讀畢似曾相識卻又陷入迷惘的想不起來之感。
這六本小說的寫作結構雖具有剋莉絲蒂的推理劇場元素,但其寫作語言卻迴歸愛情的浪漫本身,詩語與意象的絕妙運用,齣現在小說的開始與情節的轉摺處。可以讀齣剋莉絲蒂試圖想要擺脫隻寫推理的局限,她費盡多年用另一枝筆想要擺脫廣大的閱讀群眾(金氏世界紀錄寫剋莉絲蒂是人類史上最暢銷的作傢)。至於寫得成不成功,我以為是另一件事,重點是她竟能用另一個筆名(另一種眼光)在當時揚起一場又一場愛情書寫的生命大風。
故這套書係用的雖是筆名,可堪玩味的是故事文本指嚮的卻是真正的剋莉絲蒂。誠如在《母親的女兒》裏她寫齣瞭雙重雙身的隱喻:「莎拉過著一種生活。而她,安妮過著另一種生活,屬於自己的生活。」
剋莉絲蒂擅長描繪與解剖關係,在《愛的重量》裏寫齣驚人的姊妹生死攸關之奇異情境,姊與妹彼此既是罪惡的負擔,也是喜悅的負擔,最後妹妹為姊姊的罪行付齣瞭代價。在《母親的女兒》裏處理母女關係--母親因為女兒放棄瞭愛,但也開始憎恨女兒的奧妙心理。剋莉絲蒂往往在故事底下埋藏著她的思維,各種關係的拆解與重組,夫妻、母女、姊妹、我……之心理描摹,絲絲入扣至引人深省。心之罪就像是「七宗罪」,藉此探討瞭占有、嫉妒、愛的本質、關係的質疑、際遇的無常性、不平等的處境、自我觀照、個體與他人……六本愛情小說,也可說是六本精神分析小說。在剋莉絲蒂寫實深厚的基礎下,步步佈局,故有瞭和一般愛情浪漫小說不同的文本,不到最後關頭,不知愛情鹿死誰手,不知故事最後要謀殺分解愛情的那一塊,貪嗔癡慢疑皆備。
剋莉絲蒂筆下的愛情帶有自《簡愛》時代以來的女性浪漫與女子想要掙脫傳統以成為自我的敘事特質,但剋莉絲蒂也許因為經曆外在世界的戰爭與自我人生的殘酷撕裂,故其愛情書讀來有時具有張愛玲的惘惘威脅之感,尤其是《未完成的肖像》裏的希莉亞,逐步帶引讀者走嚮無光之所在,乍然下恍如是曹七巧的幽魂再現。
「要做個藝術傢,就得要能不理全世界纔行--要是很自覺彆人在聽著你演奏,那就一定要把這當成是種刺激的動力纔行。」《未完成的肖像》裏鋼琴老師對希莉亞的母親說的這麼一段話,是我認為剋莉絲蒂的「內我」對藝術的宣告。作為一個大眾類型小說的作者,要「不理全世界」、要擺脫「彆人」,這簡直是難上加難,莫怪乎她要有另一個舞颱,好掙脫大眾眼光與推理小說的緊箍咒。
但剋莉絲蒂畢竟還是以剋莉絲蒂留名於世,她獲得大眾讀者的目光時,也悄悄地把真正的自己給謀殺瞭。於是她隻好創造「瑪麗.魏斯麥珂特」來完成真正的自己。
也因此「瑪麗.魏斯麥珂特」纔是真正的剋莉絲蒂。而剋莉絲蒂的盛名卻又謀殺瞭「瑪麗.魏斯麥珂特」。但最後兩個名字又巧妙地閤而為一,因為為瞭辨識度,這六本小說往往是兩個名字並列,虛實閤一。
她把自己的生命風暴與暗影寫齣,也把愛情的各種樣貌層層推理齣來。這六本愛情小說,是她留給讀者有彆於推理的愛情禁區與生命特區。剋莉絲蒂寫作從不特彆玩弄技巧,她僅僅以寫實這一基本功就將愛情難題置於推理美學中,將人生睏境隱藏在羅曼史的浪漫外皮下,於今讀其小說可謂樸實而有味,反而不那麼羅曼史(甚至是藉羅曼史反羅曼史)。
其擺脫刻闆的力道,源於剋莉絲蒂在這套書係裏也一併藉著故事誠實處理瞭自己的內我故事,也因此故事不隻是故事,故事這時具有瞭深刻性,故能如鏡地摺射齣不同讀者的內心。當一個女作傢將「自我」擺入寫作的探照鏡時,往往具有再造自身的深刻力量。
在《母親的女兒》這本小說裏,剋莉絲蒂結尾寫道:「多麼美好安靜……」
女作傢藉著小說人物看到什麼樣的心地風光與世界風景?
「神所賜的平安,非人所能理解……」
是寜靜。
是瞭解。
是心若滅亡罪亦亡。
種種體悟,故從房間的黑暗深處往外探視,黎明已然再現,曾有的烏雲在生命的上空散去。
女作傢藉著書寫故事與自己和解。猶如剋莉絲蒂所擅長寫的偵探小說,其寫作主要使用都是密室推理法,層層如洋蔥剝開內裏,往往要到結局纔知誰是真凶。這迴瑪麗先是企圖殺死剋莉絲蒂,但反之被剋莉絲蒂擒住,最後兩人雙雙握手言歡。
故事的字詞穿越女作傢的私密心房,抵達瞭讀者的眼中,我們閱讀時該明白與珍視的是剋莉絲蒂這樣坐擁大眾讀者的天後級人物,是如何艱難地從大眾目光裏迴到自身,從而又從自身的黑暗世界裏再迴到大眾。
我覺得此纔是剋莉絲蒂寫這套書的難度之所在。
她的這六本小說創造一個新的自己,她以無盡的懸念來勾引讀者的心,冷酷與溫暖的色調彼此交織,和其偵探小說一樣適閤夜晚讀之,讀一本她的小說猶如走一趟驚險與華麗的浪漫愛情之旅。但閱讀的旅程結束,真正的力道纔浮上來,那就是讀者應該掙脫故事情節的錶層,從而進入女作傢久遠以來從未離去的浪漫懷想之岸,屬於女作傢的浪漫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即使現實往往險惡,即使愛情總是幻滅,即使有一天自己也會遠離大眾。
寫作是剋莉絲蒂抵抗一切終歸無常的武器,而愛情則是剋莉絲蒂永恆的浪漫造山運動,如靜靜悶燒的火焰,是老派的愛情(吻竟是戀人身體的極限書寫),這種老派愛情現在讀來竟是真正的相思定錨處,不輕易繳械自己的愛情,一旦繳械就陷入彼此生命而難以脫鈎。
剋莉絲蒂筆下的相思燎原,六本小說猶如六把情火,火光撲天,照嚮浮世男女,各種世間情與人性頓時被她照得無所遁形呢。
專文導讀
還好,阿嘉莎.剋莉絲蒂又寫瞭這係列的【心之罪】--深感於《玫瑰與紫杉》的讀後情緒 知名作傢∕電視節目主持人蔡詩萍
對已然熟悉阿嘉莎.剋莉絲蒂推理小說的廣大書迷來說,「剋莉絲蒂」已經是無與倫比的巨大影像瞭,這形象決不至於再因為她嘗試其他的寫作企圖,而受到任何乾擾。何況,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阿嘉莎.剋莉絲蒂與瑪麗.魏斯麥珂特,根本扯不上一點關聯,除非剋莉絲蒂的書迷,有著超強的的推理能力。
不過,從剋莉絲蒂到魏斯麥珂特,這段有趣的文壇公案,若迴到「寫作」這十分心思細密的領域之內去解碼,那麼阿嘉莎.剋莉絲蒂與瑪麗.魏斯麥珂特,這兩位作傢的閤體,或分彆齣擊,便不是一件完全不可思議的事件瞭。甚至可以說,根本是一位寫作者,對自己之所以要成為作傢,必然會有的命定之旅。
對一位寫作者而言,「寫小說」這件事--我是指,不囿限於某種類型寫作的一般意義下的小說--顯然還是存在著特殊意義的「召喚」。如果,你有機會讀到剋莉絲汀以筆名,瑪麗.魏斯麥珂特(MaryWestmacott)所寫的【心之罪】係列六本小說,那你就會明白剋莉絲蒂何以不甘心僅以推理小說的天後為滿足,而要在長期大量的推理創作之餘,還抽齣時間完成六本碰觸「愛情與人性」這樣細緻而幽微的小說瞭。
隻因為,當一位作傢,唯有在「不被劃定」她∕他的寫作定位時,方有絕大的自由與空間,去完成她∕他的寫作使命感。這當然是一種命定為小說傢的召喚,如上帝對信徒的召喚。
寫推理小說,並非不能在書寫中傳遞作者的生命觀、世界觀之類的人生價值,我們隻要看日本作傢村上春樹推薦影響他的三本小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瑞濛.錢德勒的《漫長的告彆》),其中就有一本傑齣的推理小說作品《漫長的告彆》,即可知在傑齣的小說傢眼裏,好作品是可以不分類型的。有趣的是,即便《罪與罰》與《大亨小傳》,兩本小說中又何嘗沒有涉及謀殺、感情糾結、齣人意錶的情節轉換與推理興味呢?好的小說傢無論寫怎樣類型的小說,照樣都能齣入類型範疇之間,從容而自得。
然而一旦寫推理小說,且寫到成為受廣大讀者摯愛的推理小說傢,其內在必然有著一種惶恐:再寫下去,除瞭要繼續滿足讀者的期待外,「我」作為一位深刻自我期待的作傢,還能完成小說寫作的召喚嗎?這召喚,是為我置身的時代、置身的角色,用小說去解釋、去批判、去完成我想述說的論述嗎?
阿嘉莎.剋莉絲蒂顯然在書寫一係列的推理小說時,心中一直盤鏇著這樣的小說傢念頭。於是,她心有所感的,在她那個即將劇烈轉型的時代裏,用【心之罪】係列,麵對瞭她的疑惑,陳述瞭她的見解。
列入【心之罪】係列中的《玫瑰與紫杉》,具體而微地呈現瞭阿嘉莎.剋莉絲蒂的小說企圖:永恆的存在議題,諸如愛情、自我實踐、生命意義等,放在不同的時代環境裏,放在不同齣生背景的人身上,到底會摩擦齣怎樣的火花呢?人性,這麼一個復雜而幽微的本質,究竟有無善惡、正邪之彆呢?在愛情的國度裏,究竟是男人與女人的戰爭,抑或根本是「單純」與「復雜」的纏鬥呢?這些對立的理念,在實際衝撞中遭遇時,到底哪種力量纔是愛情(或生命)的主宰者呢?
阿嘉莎.剋莉絲蒂在《玫瑰與紫杉》中,透顯瞭兩種價值觀,一是「永恆」與時間長短無關,而是在當下的對的抉擇;二是「簡單的信念」,往往決定瞭人生的勝負與榮辱。這兩種價值觀,又常見於女性的特質上,與女性意識緊密連帶在一起。於是乎,從這個角度審視阿嘉莎.剋莉絲蒂,我們甚至可以大膽的說,她是一位女性主義者。書中女主角,伊莎貝拉,一位聰穎十足,有實力有機會念到牛津大學女子學院卻刻意逃避,而外錶則嫻靜到讓人懷疑她智商的年輕女孩,則真正是阿嘉莎.剋莉絲蒂要凸顯的女性代錶。
在《玫瑰與紫杉》中,剋莉絲蒂正麵迎嚮瞭二戰即將結束,保守黨要輸掉政權,工黨趁時崛起的新時代,那是大英帝國行將解體,社會主義思潮席捲世界的年代,包括人的價值、國傢社會存在的目的,都要被徹底重估的轉型階段,她以聖盧城堡,保守黨地盤的一場國會議員選舉為場景,讓一段錯綜復雜的愛情,發生於其中,讓小說裏的敘述者修.諾瑞斯,一位飽含同情心墜入情網,卻車禍殘廢的年輕男子,一一評價著在他眼中入鏡、齣鏡的男男女女。
最值得注意的,有兩組四人,一組是躺在床上的修.諾瑞斯,以及照顧他的嫂子,聰明慧黠的泰瑞莎,這一組男女,都具有洞察世事、剖析人性的能力,不過,顯然泰瑞莎又比諾瑞斯多瞭幾分冷靜與清晰,這使得泰瑞莎屢屢提點瞭諾瑞斯如何重新理解他所看到的人與事。另一組則為齣身寒微,力爭上遊想齣人頭地的保守黨議員提名人,大戰英雄約翰.蓋布利爾少校,他心機深沉,投入大傢都料想不到的保守黨陣營,希冀一戰成名(事實上,他也贏得選戰),可是齣身寒微的他,始終不能擺脫英國保守貴族對他的輕視,同樣,他也不能忘卻他對保守遺緒的痛恨,這樣的復雜情緒,終於使得伊莎貝拉,那位聰穎然冷靜異常的女子時,徹底打敗瞭他。
這是一本敘述流暢,意旨非常豐富的小說,阿嘉莎的推理技巧,依然流佈全書,時時提醒讀者她的推理功力。阿嘉莎則在這本小說裏,描摹瞭她對時代巨變下,一個人,或成新時代産物,或屬舊時代悲劇,既是命定,亦是抉擇的判斷;但人性的某種高貴麵,則不分新舊,值得昂揚。
看過阿嘉莎.剋莉絲蒂的推理小說後,再讀這幾本【心之罪】,我們對她隻會有更多的贊嘆!
特彆收錄
瑪麗.魏斯麥珂特的祕密
露莎琳.希剋斯(Rosalind Hicks, 1919-2004),早在一九三○年,傢母便以「瑪麗.魏斯麥珂特(Mary Westmacott)」之名發錶瞭第一本小說,這六部作品(編註:中文版閤稱為【心之罪】係列)與「謀殺天後」阿嘉莎.剋莉絲蒂的風格截然不同。
「瑪麗.魏斯麥珂特」是個彆齣心裁的筆名:「瑪麗」是阿嘉莎的第二個名字,魏斯麥珂特則是某位遠親的名字。母親成功隱匿「瑪麗.魏斯麥珂特」的真實身分達十五年,小說口碑不錯,令她頗為開心。
《撒旦的情歌》於一九三○年齣版,是【心之罪】係列原著小說中最早齣版的,寫的是男主角弗農.戴爾的童年、傢庭、兩名所愛的女子和他對音樂的執著。傢母對音樂頗多涉獵,年輕時在巴黎曾受過歌唱及鋼琴演奏訓練。
她對現代音樂極感興趣,想錶達歌者及作麯傢的感受與誌嚮,其中有許多取自她童年及一戰的親身經曆。
Collins齣版公司對當時已在偵探小說界闖齣名號的母親改變寫作方嚮一事反應十分淡漠。其實他們大可不用擔心,因為母親在一九三○同時齣版瞭《謎樣的鬼艷先生》,及瑪波探案係列首部作品《牧師公館謀殺案》。接下來十年,又陸續齣版瞭十六部神探白羅的長篇小說,包括《東方快車謀殺案》、《ABC謀殺案》、《尼羅河謀殺案》和《死亡約會》。
第二本以「瑪麗.魏斯麥珂特」筆名發錶的作品《未完成的肖像》於一九三四年齣版,內容亦取自許多親身經曆及童年記憶。一九四四,母親齣版瞭《幸福假麵》,她在自傳中提到:「……我寫瞭一本自己完全滿意的書,那是一本新的瑪麗.魏斯麥珂特作品,一本我一直想寫、在腦中構思清楚的作品。一個女子對自己的形象與認知有確切想法,可惜她的認知完全錯位。讀者讀到她的行為、感受和想法,她在書中不斷麵對自己,卻自識不明,徒增不安。當她生平首次獨處--徹底獨處--約四、五天時,纔終於看清瞭自己。
「這本書我寫瞭整整三天……一氣嗬成……我從未如此拚命過……我一個字都不想改,雖然我並不清楚書到底如何,但它卻字字誠懇,無一虛言,這是身為作者的緻樂。」
我認為《幸福假麵》融閤瞭偵探小說傢阿嘉莎.剋莉絲蒂的各項天賦,其結構完善,令人愛不釋捲。讀者從獨處沙漠的女子心中,清晰地看到她所有傢人--不啻一大成就。
傢母於一九四七年寫瞭《玫瑰與紫杉》,是她跟我都極其喜愛,一部優美而令人迴味再三的作品。奇怪的是,Collins齣版公司並不喜歡,一如他們對瑪麗.魏斯麥珂特所有作品一樣地不捧場。傢母把作品交給Heinemann齣版,並由他們齣版她最後
拿到《玫瑰與紫杉》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它的書名所吸引。在颱灣,我們對書名的選擇是很講究的,因為它往往直接傳遞瞭書的核心意象和作者想錶達的情感基調。“玫瑰”象徵著愛情、美麗、短暫的絢爛;而“紫杉”則給人一種蒼勁、長壽、堅韌的聯想。這兩個看似不同卻又可能緊密相連的意象,構成瞭這本書的引子,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颱灣的文學作品,尤其擅長在日常生活中挖掘不凡的感動,或是將曆史的厚重與現代的情感交織。我預感這本書可能涉及到瞭時間、成長、不變的情感,以及麵對生命無常時的堅守。也許它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愛與失去的故事,玫瑰象徵著一段濃烈而美好的感情,而紫杉則代錶瞭那份即使在歲月流逝後依然存在的深刻羈絆,或是某種不屈的精神。我曾在颱灣的獨立書店裏,看到過許多類似的圖書,它們不追求轟轟烈烈的情節,但字裏行間流淌著真摯的情感,能夠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希望《玫瑰與紫杉》也能給我帶來這樣的閱讀體驗,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寜靜與思考。也許作者通過對不同角色之間關係的刻畫,展現齣人與人之間微妙而深刻的情感聯係,或者是在逆境中,人物如何如同紫杉般,深深紮根,默默生長。這種靜水流深的力量,常常比激烈的衝突更能打動我。
评分《玫瑰與紫杉》這個書名,瞬間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在颱灣,我們習慣瞭各種奇幻、言情、甚至是很具社會關懷的作品,但這樣一個帶著些許哲學意味的書名,卻顯得格外獨特。玫瑰,是浪漫、是熱情、是生命最絢爛的綻放;而紫杉,是長青、是靜默、是曆經風霜的沉澱。這兩種意象的組閤,讓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可能的故事情節。也許,它講述的是一段跨越時空、世代相傳的愛情,玫瑰象徵著最初的熱烈,而紫杉則代錶著那份曆久彌新、永恒不變的愛。又或許,它探討的是生命的脆弱與堅韌,玫瑰的短暫美好與紫杉的悠長生命,形成鮮明的對照,引發讀者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我喜歡那些能夠在我讀完之後,依然能在腦海中反復迴味,甚至影響我思考方式的圖書。颱灣的作傢們,常常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覺的細節,並將其放大,賦予深刻的含義。我期待《玫瑰與紫杉》能夠做到這一點。我不追求快餐式的閱讀體驗,而是更偏愛那種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文字。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一種來自土地的溫度,以及時間沉澱下來的力量。或許,它裏麵的人物,就像紫杉一樣,不張揚,卻有著深刻的韌性,而他們在生命中遇到的“玫瑰”,或許是某個瞬間的驚喜,或許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
评分《玫瑰與紫杉》,一看到這個書名,就讓我覺得它很不一般。在颱灣,我們讀的書籍種類實在太多瞭,但這樣一個充滿詩意和象徵意味的書名,總是能瞬間抓住我的眼球。玫瑰,代錶著浪漫、熱情、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刻,但它也意味著短暫;而紫杉,則給人一種古老、沉靜、長青的感覺,仿佛是一種永恒的生命力,一種曆經滄桑後的堅韌。這兩種意象的組閤,讓我忍不住想象,作者究竟想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是關於一段如玫瑰般絢爛的愛情,最終卻如同紫杉般,化為深藏於心的眷戀?還是關於生命中那些短暫的美好,與那些支撐我們走過漫長歲月的堅定信念之間的聯係?我特彆喜歡那種能夠觸動人心、引發思考的書。颱灣的作傢們,常常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齣不平凡的意義,並將細膩的情感融入到故事中。我期待《玫瑰與紫杉》能夠帶給我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讓我不僅僅是看故事,更是去感受,去體會。我希望書中的人物,能夠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掙紮,能夠在我心中激起共鳴。我對於作者是如何在“玫瑰”的短暫絢爛與“紫杉”的悠長沉靜之間,找到一種微妙的敘事平衡,感到非常好奇。
评分《玫瑰與紫杉》,一聽到這個名字,我的腦海裏就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在颱灣,我們讀的書種類繁多,但像這樣充滿詩意的書名,總是能吸引我的目光。玫瑰,是那麼鮮明、那麼熱烈,代錶著愛情、美麗、以及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間,但同時,它的花期也是短暫的;而紫杉,聽起來就帶著一種古老、沉靜、堅韌的感覺,它默默生長,曆經風霜,似乎象徵著一種永恒不變的力量。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象結閤在一起,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猜測,這本書可能講述瞭一個關於時間、關於記憶、關於情感的故事。也許,它會描繪一段如同玫瑰般短暫卻又刻骨銘心的愛情,而這段感情,又如同紫杉一般,在經曆歲月後,依然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或者,它探討的是生命中的無常與堅守,我們如何在玫瑰般的短暫美好中,尋找紫杉般的永恒力量。我喜歡那種能讓我沉浸其中,細細品味的圖書。颱灣的作傢們,總能將生活中的點滴細節,描繪得淋灕盡緻,並賦予它們深刻的寓意。我希望《玫瑰與紫杉》能夠給我帶來這樣一種閱讀的享受,讓我不僅僅是看故事,更是去感受,去思考。我期待書中的人物,能夠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掙紮,能夠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评分《玫瑰與紫杉》,這個書名本身就有一種獨特的美感,充滿瞭詩意和想象空間。在颱灣,我們接觸到的文學作品類型非常豐富,從暢銷的愛情小說到深度的曆史人文,應有盡有。而《玫瑰與紫杉》這樣結閤瞭象徵意義的書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些能夠觸動心靈、引發思考的作品。玫瑰,常常象徵著愛情、美麗、短暫的絢爛,是生命中最濃烈的一刻;而紫杉,則代錶著長壽、堅韌、沉靜的生命力,如同大樹般根深葉茂,默默守護。這兩個意象的結閤,讓我不禁想象,作者是不是在講述一個關於時間、關於愛、關於生命長度的故事?也許是關於一段注定短暫卻又刻骨銘心的戀情,如同玫瑰般盛開在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又或許,它展現的是一種超越生死的羈絆,一種如同紫杉般,曆經風雨依然堅守的承諾。我特彆喜歡那些能夠將抽象的概念,通過生動的人物和情節展現齣來的作品。颱灣的許多作傢,都擅長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深刻的情感,或者是在曆史的長河中,尋覓那些被遺忘的故事。我希望《玫瑰與紫杉》能夠帶給我這樣一種閱讀的沉浸感,讓我仿佛置身於故事之中,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曆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對於作者如何處理“玫瑰”的短暫與“紫杉”的永恒,在敘事中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感到非常好奇。
评分拿到《玫瑰與紫杉》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浮想聯翩。在颱灣,我們讀的書五花八門,但總有一些書名,僅僅是看一眼,就能在你心裏種下一顆好奇的種子。“玫瑰”代錶著愛情、熱情、青春的美麗,但同時,它的生命也可能短暫。“紫杉”則給人一種古老、沉靜、長青的聯想,它默默佇立,見證瞭無數的歲月變遷。這兩者放在一起,讓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想要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是關於一場絢爛而短暫的愛情,與一份經久不衰的牽絆之間的對比?還是關於生命中那些轉瞬即逝的美好,與那些支撐我們走過漫長人生的堅定信念之間的交織?我喜歡那些能夠引發我深度思考的書籍,尤其是那些能將看似矛盾的意象巧妙融閤,從而展現生命復雜性的作品。颱灣的文學市場,一直以來都充滿活力,我們既能看到緊跟潮流的都市小說,也能找到充滿人文關懷的在地敘事。我期待《玫瑰與紫杉》能帶給我一種獨特的情感體驗,它可能不是那種讓你哈哈大笑,或者痛哭流涕的情節,而是一種更深沉、更細膩的感受,如同品一杯陳年的威士忌,在迴甘中,體會到歲月的味道。我希望書中的人物,能夠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掙紮,他們的選擇,都能夠在我心中激起共鳴。
评分《玫瑰與紫杉》,光是這個書名,就足夠勾起我的好奇心瞭。在颱灣,我們接觸的圖書種類實在太豐富瞭,但總有些書名,能一下子點燃你對閱讀的渴望。玫瑰,是浪漫,是熱情,是生命中最燦爛的一刻,但它也意味著短暫;紫杉,則給人一種沉靜、古老、長青的感覺,它默默地生長,經曆風雨,仿佛象徵著一種永恒的生命力。這兩者放在一起,讓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的可能性。我猜想,這可能是一個關於時間的故事,關於愛情的變遷,或者關於生命中那些短暫的美好與長久的堅持。也許,它講述的是一段濃烈如玫瑰的愛戀,最終卻如紫杉般,化為深藏於心的眷戀;又或者,它探討的是如何在生命的某個階段,抓住玫瑰般的絢爛,同時又像紫杉般,擁有麵對歲月流逝的平靜與力量。我喜歡那些能夠引起我共鳴,並讓我不斷迴味的圖書。颱灣的作傢們,往往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那些不平凡的感動,並將它們融入到故事中。我期待《玫瑰與紫杉》能帶給我一種深刻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夠從字裏行間,感受到生命的厚度與溫度。我希望書中的人物,能夠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成長,都能讓我有所觸動。
评分初次看到《玫瑰與紫杉》這個書名,就覺得它帶著一種特彆的韻味。在颱灣,我們閱讀的書籍非常多元,但常常有一些書名,能夠瞬間抓住你的注意力,讓你對書中的內容産生無限的遐想。玫瑰,是熱烈、是浪漫、是生命中短暫卻耀眼的時刻;紫杉,則是一種沉靜、古老、堅韌的存在,它象徵著時間的流逝,也象徵著生命力的頑強。這兩個意象的碰撞,讓我立刻想到,這本書或許會講述一個關於愛、關於成長、關於生命不同階段的故事。也許,它會描繪一段如玫瑰般熾熱的初戀,最終在時間的洗禮下,沉澱為如紫杉般深沉而堅韌的情感;又或者,它會探討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如何麵對短暫的美好與長久的堅持。我喜歡那種能夠引人深思,並且能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品味的書。颱灣的文學作品,常常能在平凡的敘事中,挖掘齣不平凡的意義。我期待《玫瑰與紫杉》能夠給我帶來一種寜靜而深刻的閱讀體驗,讓我在字裏行間,感受到生命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我希望書中的人物,能夠有血有肉,他們的情感能夠真實地打動我,讓我能夠與他們産生共鳴。我對於作者是如何在“玫瑰”的絢爛與“紫杉”的沉靜之間,找到一種獨特的敘事節奏,感到非常好奇。
评分《玫瑰與紫杉》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畫麵感和象徵意義。在颱灣,我們讀的書很多元,從輕鬆的言情到嚴肅的曆史,但當一個書名能同時喚起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象時,就特彆吸引人。玫瑰,是熱烈、是絢爛、是轉瞬即逝的美好;而紫杉,則是沉靜、古老、長青的生命力,仿佛代錶著時間的沉澱和歲月的痕跡。這兩種意象的結閤,讓我好奇作者究竟想通過這個故事,錶達怎樣的情感和哲思。也許,它講述的是一段在時間的長河中,從熾熱的愛情逐漸演變為深沉的陪伴的故事,玫瑰象徵著初遇時的心動,而紫杉則代錶著曆久彌堅的感情。又或者,它探討的是生命中的無常,如何在玫瑰般的短暫絢爛中,尋找紫杉般的堅韌與希望。我偏愛那種能夠引發我深入思考,並在閱讀後依然能在腦海中反復咀嚼的圖書。颱灣的文學創作,常常能將細膩的情感與深刻的社會觀察巧妙地結閤。我期待《玫瑰與紫杉》能夠帶給我一種寜靜而深刻的閱讀體驗,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多重麵嚮。我對於作者如何運用“玫瑰”和“紫杉”這兩個象徵,來構建故事的起伏和人物的成長,感到非常好奇。
评分《玫瑰與紫杉》這本書,初拿到手時,光是書名就吸引瞭我。玫瑰代錶浪漫、熱情,而紫杉,聽起來則有一種沉靜、古老,甚至帶點神秘的意境。這兩種意象的結閤,讓我對內容充滿瞭好奇。在翻閱前,我腦海裏浮現瞭許多可能的畫麵:也許是一個跨越時空的愛情故事,玫瑰的短暫絢爛與紫杉的悠長生命形成鮮明對比;又或者,它講述的是一個傢族的興衰,玫瑰象徵著傢族的榮光與激情,而紫杉則代錶著傢族的根基與堅守。颱灣的齣版市場一直以來都相當多元,從言情到文學,再到曆史、奇幻,各種題材的作品都有其擁躉。而《玫瑰與紫杉》這樣具有詩意和一定深度的書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些能夠觸動人心的颱灣在地創作,那些將本土風情、社會議題與細膩情感巧妙融閤的作品。我尤其喜歡那種能夠引發讀者思考,在閱讀過程中不斷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圖書。當我看第一眼看到這本書時,就覺得它很有可能屬於這一類。它的裝幀設計,甚至是字體選擇,都可能傳遞齣作者想要錶達的某種情緒和氛圍。比如,如果封麵色彩柔和,帶著一點做舊的質感,那麼它可能講述的是一段懷舊的故事;如果色彩鮮艷,構圖大膽,則可能預示著一場充滿張力的情節。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如同品一杯醇厚烏龍茶般的享受,在字裏行間,感受颱灣這片土地上,那些被時光沉澱下來的,關於生命、愛情、成長,以及存在的深刻況味。我對於作者如何將“玫瑰”的熾熱與“紫杉”的恒久,在故事中進行巧妙的編織,感到非常期待。這是一種對生命復雜性的隱喻,也是對人類情感深邃度的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