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奬決選名單
亞瑟.羅斯圖書奬(Arthur Ross Book Award)
撒繆爾.強森奬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
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倫敦書評、Foreign Affair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新政治傢》《觀察傢》《獨立報》《衛報》年度選書
2012諾貝爾和平奬得主歐洲聯盟
「歐盟是對曆史的迴應,但永遠無法取代曆史。...像狐狸一樣,歐洲懂得很多。」
一九八九年,蘇聯解體,東歐從鐵幕走齣,在歐洲大門外張望,極力想重返歐洲,貧窮的東歐,讓四十多年來,偏安一隅的富裕西歐開始動搖,不斷詢問:歐洲人是誰?什麼能代錶歐洲?
頻繁的交通網、流行的英語促成各地更密集的交流。一九九二年馬斯垂剋條約之後,歐元和歐盟正式將歐洲凝聚一體。這個充滿活力的組織,將戰爭的歐洲,帶嚮和平的歐洲,因而獲得二0一二年諾貝爾和平奬。歐洲不隻是地理上的名詞,還升級成一種生活方式,比美國更值得學習 。
但是,隨著時日漸長,這個深入到乳酪上的標簽都能管的超國傢組織, 並沒有激發歐洲人的熱情。繁復的決議過程,還有大國操控,令議案常常停滯不前。由於不具備國傢特有的徵稅和開戰的閤法性,使人民仍舊效忠自己的國傢;在後民族國傢的時代裏,養老金的發放和保衛國民的安全仍由國傢擔此重任。
歐洲大地上的裂痕,除瞭國與國間的戰爭,還藏在對待猶太人的罪愆裏,各地樹立起紀念碑,象徵對往事的整頓和釋懷。隻不過,這場與過去的和解反而提齣瞭另一個難解的疑惑:誰是受傷最深的民族?尤其對東歐來說,受到共産主義迫害的人,難道會比猶太人來的少,來得輕嗎?
族群的爭端並未停歇,全球化下,許多外來移民來到歐洲,形塑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會,但是,當經濟睏境一來,歐洲白人便開始排外,極右派種族主義成為足以挑起選民激情的新主張。
藉用德國詩人海涅的說法,如果愛歐洲的心,能夠像十九世紀民族主義剛萌芽時,法國式的愛國心那樣,具有延伸性,能超越歐洲,超越白人,擴及世界,也許歐洲能成就另一番新局;那是歐洲的機會,也是挑戰。
【封麵圖片說明】
柏林猶太屠殺紀念碑,二○○五年揭幕,一位參觀者在2711個高矮不一的混泥石柱間跳躍。紀念碑由美國建築師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設計。
作者簡介
東尼.賈德 Tony Judt,1948~2010
1948年生於倫敦,在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和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受教育,在劍橋、牛津、伯剋萊、紐約大學執過教鞭。2008年被診斷為「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人),2010年病逝於紐約。在紐約大學期間,擔任雷馬剋研究所所長。雷馬剋研究所是他於1995年所創設,專門研究歐洲。
他常為《紐約時報書評》、《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新共和》、《紐約時報》撰文。《戰後歐洲六十年》名列《紐約時報書評》2005年十大好書,贏得外交關係理事會亞瑟.羅斯圖書奬(Arthur Ross Book Award),入圍普立茲奬決選名單,和撒繆爾.強森奬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2007年,獲頒漢娜.鄂蘭奬,2009年贏得歐威爾奬(Orwell Prize)的終身成就特彆奬。
譯者簡介
黃中憲
1964年生,政治大學外交係畢業。專職翻譯。譯作包括《曆史上的大暖化》、《成吉思汗》、《貿易打造的世界》、《破解古埃及》、《濛娜麗莎五百年》、《大探險傢》、《帖木兒之後》、《非典型法國》等
《戰後歐洲六十年 捲四 新歐洲 舊歐洲1989~2005》——這個標題本身就充滿曆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關切。1989年,那一年我還在成長,但卻清楚地感知到世界格局的劇烈變動。柏林牆的倒塌,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拆除,更是意識形態藩籬的瓦解。書中“新歐洲”與“舊歐洲”的提法,讓我對書中可能深入探討的,關於歐洲內部認同的多元性與復雜性産生瞭極大的興趣。我想象著書中會如何細緻地描繪東歐國傢在轉型初期的種種努力與睏境,它們如何在政治上走嚮民主,在經濟上擁抱市場,又如何在社會文化層麵,重新尋覓自身的位置。這些國傢在融入歐洲大傢庭的過程中,一定充滿瞭挑戰,包括經濟上的落差、社會結構的重塑、以及曆史傷痕的愈閤。而“舊歐洲”,那些經曆瞭長久發展和一體化進程的西歐國傢,又如何麵對這股新的浪潮?它們是張開懷抱,還是有所保留?在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它們又是如何平衡自身利益與共同體訴求的?本書將時間設定在1989年至2005年,這無疑是歐洲一體化史上最關鍵、也最具挑戰性的時期之一。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在這一時期,歐盟是如何實現東擴的,這一進程又給歐洲的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文化帶來瞭哪些深刻而長遠的影響。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審視,一個曾經分裂的大陸,如何在劇烈的變革中,走嚮融閤,又如何在融閤中,處理和化解內部的矛盾與張力。
评分當我看到《戰後歐洲六十年 捲四 新歐洲 舊歐洲1989~2005》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被拉迴到1989年那個令人激動的時代。柏林牆的倒塌,象徵著一個分裂時代的結束,同時也開啓瞭歐洲新的篇章。書中“新歐洲”和“舊歐洲”的提法,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因為它點齣瞭歐洲大陸在冷戰後所麵臨的核心議題:如何在融閤中保留差異,如何在統一中應對挑戰。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描述“新歐洲”——那些曾經被鐵幕隔絕的國傢,在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方麵的探索與轉型。它們是如何剋服曆史遺留的問題,如何融入西方經濟體係,又如何適應新的政治文化?同時,我也想知道,“舊歐洲”,也就是傳統的西歐國傢,在麵對這些新的鄰居時,經曆瞭怎樣的心態變化和戰略調整。它們如何平衡對東歐國傢的支持,以及如何處理可能齣現的經濟競爭和文化差異?本書將時間跨度定在1989年至2005年,這正是一個歐洲一體化加速、歐盟版圖不斷擴張的關鍵時期。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在這一過程中,歐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是如何被改變的,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民族主義、地區主義等傳統身份認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博弈的。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歐洲大陸在後冷戰時代如何重塑自我的絕佳機會。
评分《戰後歐洲六十年 捲四 新歐洲 舊歐洲1989~2005》這個標題本身就帶著一種宏大的敘事感。1989年,那一年我還在懵懂之中,但卻清晰地感受到世界格局正在發生巨變。柏林牆的倒塌,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預示著一個全新的歐洲的誕生。書中“新歐洲”與“舊歐洲”的劃分,讓我對書中可能深入探討的,關於歐洲內部的張力與融閤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界定這兩個“歐洲”的,它們之間的界限又是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變得模糊抑或加劇?我想象著書中會詳細描繪東歐國傢在轉型初期的種種艱難與探索,從經濟體製的崩潰與重建,到政治製度的民主化進程,再到社會思潮的劇烈變動,每一個麵嚮都可能充滿瞭故事。而“舊歐洲”——西歐的發達國傢,在吸收這些“新”成員的過程中,又經曆瞭怎樣的調整與適應?他們如何處理經濟上的差異、文化上的隔閡、政治上的分歧?這本書的時間跨度1989-2005,無疑抓住瞭歐洲一體化最關鍵、也最具挑戰性的一個時期。這段時期,既有對冷戰遺産的清理,也有對未來歐洲藍圖的描繪。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會涉及歐盟東擴的細節,以及這一過程對歐盟整體的運作模式、權力分配、乃至核心價值所帶來的影響。在追求“大歐洲”的理想之下,不同國傢、不同地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衝突與妥協,是如何被呈現齣來的?這本書是否能讓我窺見,在宏大的曆史進程背後,那些個體命運的沉浮,以及他們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歐洲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戰後歐洲六十年 捲四 新歐洲 舊歐洲1989~2005》讓我立刻聯想到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不僅是德國統一的序麯,更是歐洲曆史的一個巨大轉摺點。我常常在想,在那一刻,無數人心中湧起的激動與希望,是如何在接下來的十幾年裏,被現實的復雜性所重塑的?這本書從“新歐洲”與“舊歐洲”的視角切入,這讓我非常有興趣。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勾勒齣“新歐洲”——那些曾經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傢,在擺脫蘇聯的控製後,是如何在政治、經濟、社會層麵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又是如何努力融入西方世界的。這些國傢在融入的過程中,一定麵臨著諸多挑戰,從經濟結構的調整,到民主製度的鞏固,再到社會心理的調適,每一步都充滿瞭不確定性。而“舊歐洲”,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西歐國傢,在麵對這股新的浪潮時,又采取瞭怎樣的態度和策略?是欣然接納,還是有所保留?他們如何平衡一體化的推進與各自國傢利益的維護?這本書的1989年至2005年這個時間跨度,正好涵蓋瞭冷戰結束後的初期整閤階段,以及歐盟東擴的關鍵時期。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描述這一過程中,那些具體的人物、事件、政策,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深刻邏輯。尤其關注的是,在追求共同體利益的同時,各個國傢內部的民族主義、地方主義以及其他身份認同如何演變,以及這些演變如何影響著歐洲一體化的進程。這不僅僅是關於國傢之間的關係,更是關於歐洲內部身份的重塑和理解。
评分讀到《戰後歐洲六十年 捲四 新歐洲 舊歐洲1989~2005》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1989年那個標誌性的年份。柏林牆的倒塌,仿佛一道曆史的分水嶺,將歐洲劃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這本書的“新歐洲”與“舊歐洲”的提法,恰恰抓住瞭那個時代最核心的脈絡。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在冷戰結束的巨大衝擊下,這兩個“歐洲”是如何開始接觸、互動,並最終走嚮融閤的。我想象著書中會詳細勾勒齣,那些曾經在蘇聯陣營下的國傢,在政治體製、經濟結構、社會生活等方麵的深刻變革。它們如何從計劃經濟轉嚮市場經濟,如何建立多黨製民主,又如何在文化和思想層麵,重新擁抱自由?同時,我也好奇書中會如何描繪“舊歐洲”——那些西歐發達國傢,在麵對東歐巨變時,所采取的策略與態度。它們是欣然接納,還是有所顧慮?在推動歐洲一體化的過程中,它們又如何平衡國傢利益與共同體利益?本書的時間跨度1989-2005,正值歐盟東擴的關鍵時期,我希望能從中瞭解到,這一進程對歐洲的政治版圖、經濟格局、以及社會文化所帶來的深遠影響。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去審視歐洲如何在曆史的巨變中,重新定位自身,並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评分當我看到《戰後歐洲六十年 捲四 新歐洲 舊歐洲1989~2005》這個書名時,我的思緒立刻被拉迴到1989年那個充滿戲劇性的年份。冷戰的結束,對歐洲而言,意味著地理上的隔閡被打破,但心靈上的隔閡,文化的差異,以及曆史遺留的深刻問題,卻並沒有隨之消失。這本書的“新歐洲”與“舊歐洲”的提法,非常吸引我,因為它直接觸及瞭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最核心、也最敏感的一個議題。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分析這兩個“歐洲”的形成淵源,以及它們在1989年後,是如何在相互作用中,既走嚮融閤,又彼此塑造的。我想象著書中會描繪東歐國傢從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轉型的艱難曆程,包括伴隨而來的失業、貧富差距拉大、社會不公等問題,以及它們在政治民主化道路上的反復與探索。而西歐國傢,這些成熟的資本主義民主國傢,又如何麵對突然湧入的大量新成員?它們在經濟援助、製度對接、文化交流等方麵,又采取瞭怎樣的策略?書中1989年至2005年的時間跨度,恰好覆蓋瞭歐盟從走嚮聯閤、到擴大成員、再到內部整閤的關鍵時期。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在這個過程中,國傢主權與一體化需求之間的博弈,民族主義的復蘇與歐洲認同的構建之間的張力,以及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利益集團在這一曆史洪流中的命運。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記錄,我更希望它能夠深入挖掘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揭示齣歐洲在經曆重大變革後,如何重新定義自身,又如何麵對未來挑戰的復雜圖景。
评分作為一個對歐洲曆史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拿到《戰後歐洲六十年 捲四 新歐洲 舊歐洲1989~2005》這本書時,我心中湧起的是一種復雜的情感。從書名本身,《新歐洲,舊歐洲》便點齣瞭貫穿全書的核心議題——在1989年那個劃時代的年份之後,曾經壁壘分明的兩個歐洲,如何走嚮融閤,又如何在融閤的過程中,保留甚至激化瞭彼此的差異。這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擴張,更觸及到瞭政治體製、經濟模式、文化觀念乃至地緣政治的深層變革。這本書的齣現,恰逢我正在思考當今世界格局的演變,尤其是歐洲在其中的地位和角色。冷戰的結束,並非意味著歐洲進入瞭一個長久的平靜期,相反,它開啓瞭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新篇章。我想象著書中會如何描繪柏林牆倒塌後的激動人心,但又冷靜地審視隨之而來的政治動蕩,特彆是東歐國傢在轉型過程中所經曆的陣痛。那些曾經被壓抑的民族主義情緒,在獲得自由的空氣中如何重新抬頭,又如何與歐洲一體化的宏大敘事發生碰撞?書名中的“新歐洲”與“舊歐洲”的並置,讓我對書中可能深入探討的,關於歐洲內部認同的多元性産生瞭極大的好奇。是那些在蘇聯陰影下成長起來的新興民主國傢,帶來瞭怎樣的活力與挑戰?而傳統上被認為是“舊歐洲”的西歐國傢,又如何在麵對新的鄰居時,調整自身的心態和戰略?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一個正在重塑自我的歐洲大陸。我期待它能夠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堆砌,而是能夠通過深刻的分析,揭示齣這些事件背後復雜的因果聯係,以及它們對塑造我們今日所見的歐洲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评分《戰後歐洲六十年 捲四 新歐洲 舊歐洲1989~2005》這個標題,立刻勾起瞭我對歐洲曆史的強烈好奇心。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不僅僅是一堵牆的消失,更是象徵著整個歐洲地緣政治格局的根本性轉變。書中“新歐洲”和“舊歐洲”的劃分,我覺得非常具有啓發性。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定義這兩個“歐洲”的,它們之間的曆史淵源在哪裏,又在1989年後,如何通過政治、經濟、社會等層麵的互動,相互影響、彼此塑造。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否會詳細描繪東歐國傢在擺脫蘇聯影響後,所經曆的劇烈轉型。從經濟上的私有化、市場化,到政治上的多黨製、民主選舉,再到社會上的思想解放、價值重塑,這一係列過程無疑充滿挑戰與陣痛。而“舊歐洲”,也就是那些西歐發達國傢,又是如何應對這一曆史性的變化?他們如何處理來自東方的競爭與閤作,如何平衡對新成員國的援助與自身利益的維護?本書的時間跨度1989-2005,正好涵蓋瞭冷戰結束後的初期,以及歐盟東擴的關鍵時期。我迫切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剖析,在這個過程中,歐洲一體化所麵臨的巨大機遇與嚴峻挑戰。特彆是,書中是否會觸及到,在追求共同體繁榮的同時,民族主義情緒的抬頭,地區差異的凸顯,以及不同文化價值觀之間的碰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理解一個正在經曆深刻變革的歐洲,以及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見的歐洲大陸的復雜力量。
评分《戰後歐洲六十年 捲四 新歐洲 舊歐洲1989~2005》這個標題,瞬間勾起瞭我對於歐洲大陸在冷戰結束後那段關鍵時期的濃厚興趣。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如同一場巨大的地震,徹底改變瞭歐洲的麵貌。書中“新歐洲”與“舊歐洲”的劃分,我認為是理解這個時期歐洲變遷的核心鑰匙。我迫切想知道,書中是如何界定“新歐洲”和“舊歐洲”的,它們之間的界限又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模糊或加劇的。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那些曾經隸屬於東方陣營的國傢,是如何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層麵進行艱難而深刻的轉型。從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的過渡,從一黨專製嚮多黨民主的演變,這些過程無疑充滿瞭挑戰與不確定性。而“舊歐洲”,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西歐國傢,在麵對這股新的曆史潮流時,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們是如何應對由此帶來的經濟衝擊、社會融閤、以及地緣政治格局的調整?本書的時間跨度1989-2005,恰好覆蓋瞭歐盟東擴最關鍵的階段,我希望書中能深入解析,這一進程如何重塑瞭歐洲大陸的版圖,又給歐洲一體化帶來瞭哪些新的機遇和挑戰。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曾經分裂的大陸,如何在劇烈的變革中,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並為構建一個更統一、更繁榮的歐洲而努力。
评分《戰後歐洲六十年 捲四 新歐洲 舊歐洲1989~2005》這一標題,瞬間將我的思緒帶到瞭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不僅結束瞭一個時代,更開啓瞭一個充滿未知的新篇章。書中“新歐洲”與“舊歐洲”的並置,讓我對書中即將展開的敘事充滿瞭期待。我好奇書中是如何定義這兩個“歐洲”的,以及它們在1989年後,是如何在相互碰撞中,既走嚮融閤,又保持著各自的獨特性。我期待書中能詳細描繪東歐國傢在告彆蘇聯體係後,所經曆的艱難轉型。這不僅包括經濟上的市場化改革、政治上的民主化進程,更包括社會心理上的適應與重塑。它們如何在新的格局下,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而“舊歐洲”,那些成熟的西方民主國傢,又如何應對這股新的曆史潮流?它們在接納新成員、推進一體化進程中,又麵臨著哪些挑戰?書中1989年至2005年的時間跨度,正值歐盟東擴的關鍵時期,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分析,這一進程對歐洲的政治版圖、經濟格局、以及社會文化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它如何重塑瞭歐洲的中心與邊緣?它又如何影響瞭歐洲一體化的未來走嚮?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讓我得以近距離觀察,一個曾經分裂的大陸,如何在劇烈的變革中,走嚮統一,又如何在統一中,處理和化解內部的矛盾與張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