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辦公環境史初探」以辦公環境發展背景、脈絡的史學探討為定位,藉由迴顧過去,來瞭解當下,以前瞻未來。透過史學是學習者對特定領域,做通盤性瞭解的最佳捷徑。在辦公環境與傢具探討專書仍闕如的當下颱灣,本書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已不待言。本書著者專精於辦公傢具的開發設計,當然書中在辦公傢具方麵有極精彩的內容,尤其是係統傢具與人體工學椅發展的介紹,其提供瞭許多寶貴的第一手詳實案例資料,與精闢獨到的解說。但本書並不侷限在辦公傢具,而是以更寬廣的視野,就整體的觀點,係統性地從文化、社會、經濟層麵來探討辦公環境的發展,包括辦公室文化、辦公建築、辦公室規畫、辦公傢具及辦公事務設備的發展曆程。綜觀本書在嚴謹的學術態度下,仔細地分析、梳理豐富的資料,細心地編排循序而進的章節架構,並以淺白易讀的文筆,佐以精彩充實的說明圖片。不論在議題或品質上,無庸置疑的這是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作者簡介
鄭正雄
辦公傢具行業25年資曆,颱北工專傢具設計科班齣身,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藝術碩士。
現為颱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係助理教授、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在業界期間主導瞭百餘項産品的研發設計,其中四十餘項産品獲得國內外奬項,如德國iF及美國IDEA、颱灣産品形象奬、颱灣精品奬及優良産品設計奬、中國紅棉奬等。生涯曆任行政院退輔會森林開發處第一分廠主任、震旦行辦公傢具事業部及震旦集團設計中心總經理、艾銳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國靖傢具集團顧問。
審訂者簡介
莊明振 博士
深耕颱灣工業設計教育,作育設計英纔無數,學生遍及國內外知名企業及公私立大學任教。早期明誌工專工業設計科畢、美國Tufts大學工程設計碩、博士。曆任明誌工專工業設計科主任、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教授、所長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代理院長等。
專長為感性工學、人因工程、色彩學、産品設計、介麵設計...等。國內外學術論文發錶數十篇,常應邀擔任公共藝術審查及重要設計競賽評審,並曾為工業設計協會常務理、監事及設計學會常務理、監事,設計學報及IJD期刊編輯委員。
序
本書嘗試從人文及設計史角度齣發,重新看待辦公傢具産業發展的曆史,也重新審視辦公環境相關産業未來可發展的空間,這或許隻是對這産業略盡棉薄之力,但期望它可以帶來正麵的力量,為衰退中的颱灣辦公傢具産業帶來些許光明。傢具是生活化的産業,具有可流傳的文化因子,期勉自己也提醒每一位對傢具有興趣的設計人,讓傢具設計種子能開枝散葉,使傢具産業能真正成為提升居住與工作環境生活品味與文化內涵的産業。
我拿到這本書,被它的書名《辦公環境史初探》所吸引。一開始,我便聯想到那些黑白老電影裏,身穿西裝的白領們,在整齊劃一的隔間裏,默默地敲擊著鍵盤,或者圍坐在長長的會議桌前,討論著似乎永遠也結束不瞭的工作。我很好奇,這樣的辦公場景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這本書是否會從最原始的辦公空間說起,比如那些手工作坊時期,或者早期的大型商號?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描繪齣不同曆史時期辦公環境的典型樣貌,例如工業革命時期那種充滿機械噪音和蒸汽氣息的空間,又或者是20世紀初那種強調等級森嚴和獨立隔間的“官僚式”辦公室。隨著技術的發展,從機械打字機到電子計算機,再到互聯網的普及,辦公環境必然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本書是否會詳細探討這些技術變革對辦公空間的影響?例如,計算機的齣現,是如何改變瞭桌麵布局,如何使得信息傳遞更加高效,進而影響到辦公空間的整體設計?我還設想,書中或許會涉及一些關於人性化辦公設計的理念,比如,在不同時期,人們是如何思考如何提升員工的舒適度和幸福感的?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辦公桌椅和隔間的設計,更是一次對人類工作方式、社會發展以及技術進步之間復雜互動的深刻解讀,希望能從中獲得對我們每日工作環境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辦公環境史初探》這個名字,讓我對其中可能包含的豐富細節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總覺得,我們每天身處的辦公空間,絕不僅僅是幾張桌子、幾把椅子那麼簡單,它背後一定隱藏著漫長的演變曆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描繪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曆史現場”。比如,在還沒有空調和電扇的年代,人們是如何在炎熱或寒冷的環境中工作的?那些早期的辦公室,是如何進行采光和通風的?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涉及到一些有趣的設計理念,比如如何通過辦公空間的布局來提升員工的凝聚力,或者如何通過空間設計來區分不同的部門和層級。我還很好奇,那些曾經風靡一時的辦公傢具和設備,比如那些沉重的鐵皮文件櫃、笨重的機械計算器,它們是如何一步步被淘汰,又被更輕便、更智能的電子設備所取代的?這本書或許會帶我們迴顧這些“老古董”的設計初衷和使用場景,讓我們對現代辦公設備産生一種全新的認識。而且,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探討,辦公環境與工作效率、員工士氣之間的關係。例如,一些特定的辦公布局,是否真的能夠激發創新思維,或者促進團隊協作?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次對我們工作“傢園”的考古之旅,希望能從中發掘齣那些不為人知的精彩故事。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最先關注的是它在“曆史”這個維度上能提供多少驚喜。我一直覺得,我們生活在一個被“當下”裹挾的時代,很少有人會去追溯事物最本真的起源。尤其是辦公環境,這個我們每天投入大量時間的地方,它的演變過程似乎總被當作是理所當然的存在。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們打開瞭一扇塵封的門,讓我們有機會窺探過去。我設想,書中會詳細描繪那些早期辦公室的原貌,也許會提到油燈、鵝毛筆,以及圍坐在長桌旁、彼此之間幾乎沒有隱私可言的工作場景。然後,隨著電力的普及、打字機的齣現,辦公空間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是齣現瞭更多獨立的隔間,還是開始強調效率和標準化?我特彆想知道,那些影響深遠的工業革命時期的“工廠式”辦公,究竟是如何塑造瞭後來的企業文化和空間設計理念。而且,從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技術的飛躍對辦公環境的影響是顛覆性的。書籍會不會涉及計算機的齣現,它如何改變瞭人們的桌麵、文件管理,甚至是對空間的占用?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曆史照片、設計圖紙,甚至是那個時代的設計師和企業傢的思考,這樣纔能讓曆史的畫麵更加生動立體。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辦公桌和椅子,更是一次關於人類工作方式和社會組織演進的視覺和思想漫遊。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辦公環境史初探》讓我聯想到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我總覺得,辦公環境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的縮影。從早期作坊式的私人工作室,到後來工業革命時期的大型工廠附屬辦公區,再到信息爆炸時代的開放式、分布式辦公,每一步都烙印著深刻的時代印記。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將這些不同時期的辦公空間進行串聯的。比如,我腦海中會浮現齣那種老式電影裏,昏暗燈光下,一群人圍著打字機,敲擊聲此起彼伏的場景,那是一種怎樣的工作氛圍?而隨著技術的發展,比如復印機、傳真機、早期電腦的齣現,辦公的效率和形態又發生瞭怎樣的改變?是更獨立的工作空間,還是更集中的信息處理中心?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經濟因素,是如何影響辦公空間的規模、布局和功能設計的。例如,戰後經濟繁榮時期,企業對員工福利和辦公環境的重視程度是否有所提升?又或者,在經濟危機時期,辦公空間的優化是否會側重於成本效益?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對“辦公”這個行為本身,以及我們賴以工作的空間,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僅僅將其視為日常的存在,而是看到它背後蘊含的豐富的曆史、技術和社會變遷。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上“辦公環境史初探”幾個字,一開始就吸引瞭我。我猜想,這一定是對我們每天身處其中的空間進行的一次深入迴溯,看看它們是如何從最初的簡陋蛻變成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樣子。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老電影裏,西裝革履的職員們在吱嘎作響的木桌前埋頭苦乾的場景,還有那些充滿蒸汽朋剋氣息的機械設備,它們是如何一步步被淘汰,又被更高效、更智能的工具所取代。這本書或許會帶我們穿越迴那個時代,去感受不同曆史時期辦公空間的特質:是工業革命時期那種機械運轉的轟鳴,還是信息時代那種冷峻而高效的玻璃幕牆?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那些看似枯燥的時代變遷,串聯成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畢竟,辦公環境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改變,更是社會生産力發展、技術進步以及人們工作方式和價值觀演變的縮影。我期待書中能有豐富的案例,比如像福特流水綫式的辦公模式,或者像早期大型企業那種等級森嚴的布局,甚至可以深入探討一下,是什麼樣的社會需求和技術突破,催生瞭今天開放式辦公、共享辦公等新概念的齣現。讀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每天“上班”這個動作的意義,以及我們所處的空間對我們工作狀態、效率乃至身心健康産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