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政治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攜手主辦「首屆華人學者宗教研究論壇」,主題是「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研究」,本書是這次學術會議的論文結集。本書收集瞭其中十二位與會學者的論文,他們是來自兩岸三地四校的宗教研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分彆對佛教、道教、基督教在華人學術處境中的研究方法。簡言之,本書是一部對華人學界宗教研究具有創新與啓發性意義的著作。
作者簡介
黎誌添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宗教係榮譽文學士、神道學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係係主任、教授、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目前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六朝道教史、天師道正一法文經、道教黃籙齋科儀、清代《道藏輯要》、廣東道教史、廣東廟宇碑刻、及香港正一及全真道教科儀。現正進行的研究課題有「廣東道教碑刻:道教與地方社會研究」、「近現代中國城市的道士與廟宇」、「國際《道藏輯要》題要編纂計劃」。
著有《廣東地方道教研究:道觀、道士及科儀》、《道教與民間宗教》、《宗教研究與詮釋學》、《香港道教》(閤著)、《香港道堂科儀曆史與傳承》(閤著),編著有《宗教的衝突與和平》、《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Interpretation of Hope in Chinese Religions and Christianity等。在T’oung Pao、China Quarterly、Asia Major、Numen、《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集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颱灣宗教研究》等國際著名中國研究期刊,發錶道教學術研究論文數十篇。
這本書的問世,無疑為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注入瞭一股清新的空氣。長久以來,我們在引進西方學術理論的同時,也在不斷反思其普適性和適用性。作者在這本書中,敏銳地捕捉到瞭這種反思的動能,並將其升華為一種對“華人學術處境”的深刻洞察,以及對“本土方法”的積極探索。我特彆欣賞他在書中所展現齣的批判性思維,他並沒有簡單地否定西方學術,而是強調在藉鑒其成果的同時,更要審慎地思考其背後的文化和價值預設,並積極尋求與之相平衡的本土化路徑。書中對“本土方法”的論述,既有理論的高度,又有實踐的韌性。他沒有給齣一個現成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本土方法”,而是引導讀者去認識到,本土方法的構建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探索過程,需要研究者在實踐中不斷地去發現、去創新。書中的案例分析,也極具啓發性,它們清晰地展示瞭如何將本土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語境融入到研究設計和數據解讀之中,從而獲得更具解釋力的成果。這本書,對於所有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發展,渴望構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學術體係的學者和學生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頭讀物。
评分這本書我是一口氣讀完的,盡管我平時閱讀學術著作的速度並不快。起初,我被書名中“華人學術處境”和“本土方法”這兩個詞吸引。我一直對如何將西方學術理論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閤感到好奇,也常常覺得一些引進的學術框架在解讀中國現象時顯得生硬和隔閡。作者在這本書裏,沒有迴避這種睏境,而是直麵它,並且非常有勇氣地開始探索“本土方法”的可能性。我尤其欣賞的是,他沒有止步於理論的探討,而是深入到具體的案例中。比如,關於民間信仰的研究,他沒有簡單地套用社會學或人類學的模型,而是從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社會結構以及曆史傳承齣發,去理解信眾的行為邏輯和信仰實踐。這種“在地化”的視角,讓我感覺眼前豁然開朗,之前許多難以理解的現象似乎都有瞭更貼切的解釋。書中的論述邏輯清晰,引用的文獻豐富,既有學理深度,又不失閱讀的趣味性。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如何進行中國社會文化研究,有瞭一個全新的認識,也萌生瞭更多嘗試本土化研究的衝動。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和思考的佳作。
评分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斷地産生一種“原來可以這樣!”的驚喜。以往,我總覺得進行學術研究,尤其是涉及社會文化層麵的,似乎總有一種無形的“牆”橫亙在理論與現實之間,讓我感到格格不入。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牆內”世界的大門。作者深刻地指齣瞭“華人學術處境”的特殊性,並以此為齣發點,大膽地倡導和探索“本土方法”。我尤其贊同他對“本土方法”的理解,它並非是對既有理論的簡單否定,而是一種更加精細化的、貼閤中國實際的研究策略。書中對於研究者自身立場和視角的反思,也讓我受益匪淺。他鼓勵研究者要“心懷故土”,從中國的文化土壤中汲取靈感,用中國式的思維去解讀中國的問題。書中的論述,不僅提供瞭理論上的啓示,更在實踐層麵給予瞭具體的指導。他通過對一係列問題的深入分析,展示瞭如何運用本土的思維方式和研究視角,來破解一些看似棘手的學術難題。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充滿勇氣和智慧的學術探索,它不僅拓寬瞭我的學術視野,更重塑瞭我對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認知。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衝擊感非常強烈,它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於學術研究的一些刻闆印象。我一直覺得,學術研究似乎總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用一套標準化的理論去衡量和解釋一切。然而,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一種截然不同的可能性。作者以“華人學術處境”為切入點,深刻剖析瞭在非西方語境下進行學術研究所麵臨的挑戰,並旗幟鮮明地提齣瞭探索“本土方法”的必要性。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本土方法”具體實踐的描述所吸引。他並沒有空談理論,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瞭如何從中國自身的曆史文化、社會結構、思維方式中提煉齣獨特的研究視角和方法。這種“從內部生長齣來”的研究思路,讓我感到既新鮮又親切。讀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不應該盲目地追隨西方學術的腳步,而應該立足於自身,去構建屬於自己的學術話語體係。書中的論述嚴謹又不失文采,既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又有鮮活的現實關照。它鼓勵我們去質疑,去創新,去尋找真正適閤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路徑。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提供瞭一種非常“接地氣”的學術研究思路。在當下,我們常常麵臨一個尷尬的局麵,即一方麵要與國際學術接軌,另一方麵又要麵對本土復雜多變的現實。很多時候,我們似乎陷入瞭“照搬”與“生搬硬套”的泥潭。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條走齣睏境的路徑。作者深入分析瞭“華人學術處境”的獨特性,並在此基礎上,探討瞭構建“本土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非常贊同他關於“經驗”與“理論”之間關係的論述,他強調研究者需要放下身段,深入到具體的田野中去,去傾聽、去觀察、去感受。書中對於研究方法的探討,不僅僅是理論層麵的抽象,更是結閤瞭具體的學術實踐。例如,在分析某個特定議題時,他會詳細介紹如何從中國傳統的思想資源中汲取養分,如何運用中國式的思維邏輯來解讀研究對象。這種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也跟隨作者一起進行瞭一場學術探索。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為研究者提供瞭一個理論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研究的態度和精神,一種迴歸本土、植根中國的學術精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