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北和所有現代化城市一樣,變化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往往令人來不及捕捉,拍下來的景觀過不瞭多久,就成瞭褪色的過往。──阮義忠
1975年至1988年是颱灣社會力逐漸爆發的年代,當時經濟急遽發展、政治開始鬆綁,颱北正是其中變化得最快、最徹底的城市。攝影傢阮義忠在颱北街頭捕捉各種景象,希望呈現當時颱灣在瘋狂追求經濟成長時,病態的麵嚮。
這個計畫原本稱之為「颱北」,但後來阮義忠覺得自己的照片無法替颱北勾勒齣完整的輪廓,一直到他想到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曾說的話:「為一座城市造像是一件永無止盡的事,如果開始嘗試去做,本身即是犯瞭自視過高的毛病……但它隻不過是城市的一則謠言罷瞭;沒有意義,也不會流傳下去。」因為這句話,他放棄「自視過高」的「完整」構想,重新利用「謠言」的隱喻,選齣一係列呈現颱北真與虛的照片。
二十多年後,在全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南方都市報》(169萬份)的邀請下,阮義忠拿齣這批照片,為每一篇照片寫齣背後的故事。於是許多曾經存在、如今已消逝的颱北麵貌重新齣現:高檔消費場所美麗華飯店、被視為前衛設計的IBM大廈、西區的金像奬戲院、歇業重整前的統領百貨,西門町裏的相機老師傅、上街頭抗爭的老農民......。
這些過去可能為瞭呈現「病態」的照片,三十年後時移事往,成為讀者感受城市變化、城市曆史的重要綫索。而阮義忠本人,也因為這些年來的心境變化,也開始用不同的方式看待颱北。於是,颱北不再是謠言,它或許有病態的過往、錯誤的發展,但都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所在。
作者簡介
阮義忠
1950年齣生於颱灣省宜蘭縣,23歲開始攝影,齣版《人與土地》、《颱北謠言》、《四季》及《告彆二十世紀》等十本攝影集。論著《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被視為海峽兩岸的攝影教育啓濛書,所創辦的《攝影傢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雜誌被譽為攝影史上最具人文精神的刊物之一。攝影作品被海內外重要機構展齣及收藏,規模最大的是2009年廣東美術館為其舉辦的個展〈一個時代、一本雜誌、一個人── 阮義忠 . 轉捩點〉。現為颱北藝術大學美術係兼任教授及佛教慈濟基金會誌工。
序言 隻是一則謠言罷瞭
今與昔
無聲的愛與恨
用力擦亮颱北
銅像仍在,人可少多瞭
找尋另一半
萬國旗下的物欲之火
照見存在或消失
看不見的大包袱
八又二分之一和一又二分之一
電影總有散場的時候
不確定與不具象
囚禁不住的夢
臉孔與麵具
仁愛路上的時空交錯
丈量天地與身心
幾分是真,幾分是假
成人世界的迷障
城市迷宮的齣口
在城市尋找安身之地
新公園的恐龍
520農民運動
萬物被光洗凈
聚與散
那朵雲
大颱北左岸
何種動物、何類人物
曆史的殘影
張三的歌
一輩子去一迴
被光綫牽動的傀儡
溫習戀愛
歌廳和紅包場
與恐龍乾杯
鴻源百貨12樓的柏青哥
電影看闆拼圖
颱北的蛻變
小天堂的早餐
來自何方?將往何處?
逝去的與存活的
拍賣鄉愁
No. 1
走樣的童年
是與非
在現實中發掘願景
埋怨與理解
命運的造化
成功人士
重生之人
颱北速寫簿
證券交易員
股民人生
鍾擺生涯
皮相與名相
有關蓋房子的記憶
窗裏窗外
假發店與修相機的老黃
流浪兒的美夢
浪漫年代的電影試片會
幸福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魚在空中,人在地上
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
背影與紋身
空與有
上世紀的漂泊者
運動與參禪
一切隻是空間的片斷
被抹掉的歲月痕跡
比例錯覺
破窗戶與落湯雞
生命的強度
靠左或靠右
欲念一觸即發
隻是一則 謠言罷瞭
我在以整理中國民間文化為己任的《漢聲》雜誌學會攝影,因此很自然地便以記錄颱灣農村為創作題材。但長久以來,颱北既是我的生活之都, 也是我的工作所在,不用相機去記錄它是不可能的。
颱北和所有現代化城市一樣,變化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往往令人來不及捕捉,拍下來的景觀過不瞭多久,就成瞭褪色的過往。
這往往使我覺得把不住這城市不規則的脈博、跟不上它不規律的心跳, 因此也拍不齣像農村那樣有溫度的照片。我甚至不曉得該如何為此係列取個閤適的題目, 直到有一天突然想起,我景仰的攝影大師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曾說過: 「為一座城市造像是一件永無止盡的事,如果開始嘗試去做,本身即是犯瞭自視過高的毛病。既使這個努力會使自己對事情的真相有所體會,但它隻不過是城市的一則謠言罷瞭;沒有意義,也不會流傳下去。」
這句話使我豁然開朗,當下便把一九七五─一九八八年間的城市掠影取名為《颱北謠言》,也挑齣瞭首張作品。那天,日正當中卻飄起毛毛細雨,一時,南京東路四段化為夢境,閃爍著令人迷惑的光彩。冷氣車內播放著法國音樂傢艾力剋.沙提(Eric Satie)的鋼琴麯,正好為眼前的幻景做瞭絕妙的配樂。雨刷把車窗的水滴掃掉後,急著搶道的車輛與行人彷彿又迴過神來。馬路又成瞭人間的角力場,而市民們就像雨刷,始終在真實與假象之間擺盪!
我對《颱北謠言 TAIPEI RUMOR 1975-1988》這個書名,充滿瞭難以抑製的好奇。1975年至1988年,這段時間對於颱灣來說,無疑是一個承前啓後的重要曆史節點,充滿瞭變革與未知的氣息。我之所以被吸引,是因為“謠言”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一種神秘感和獵奇感。我想知道,這本書裏的“謠言”究竟指的是什麼?是那些關於政治人物的秘辛?是關於社會發展進程中,被大眾廣泛傳播但未經證實的故事?還是那些關於民間傳說、怪談,甚至是某個社會現象的非官方解釋?我猜想,在那個相對封閉但信息流動渠道獨特的年代,謠言的産生和傳播方式,一定蘊含著特殊的社會文化密碼。它們或許是人們麵對不確定性時的一種心理寄托,或許是社會情緒的一種摺射,又或許是某種權力博弈的側麵反映。我非常期待,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心理、文化氛圍,以及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我想看到,那些被官方曆史敘事所忽略的、更為鮮活、更為個人化的故事,那些隱藏在“謠言”背後的,對那個時代更真實、更 nuanced 的解讀。這本書,在我看來,提供瞭一個非常規但極具吸引力的入口,去探索一個充滿故事的颱北。
评分“颱北謠言 TAIPEI RUMOR 1975-1988”,單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在我的心中激起層層漣漪。1975到1988年,這十餘載的光陰,正是颱灣社會經曆巨變的時期,充滿瞭各種可能性與不確定性。我深信,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謠言”絕非僅僅是空穴來風的閑談,而是某種程度上對時代脈搏的捕捉,是社會情緒的某種摺射。我想瞭解,書中所描繪的“謠言”具體是什麼?是關於政治風雲的各種猜測?是關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民間解讀?抑或是關於文化藝術領域,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我甚至想象,那些關於都市傳說、民間信仰的傳播,也可能被包含其中,它們共同編織齣那個時代颱灣社會的文化圖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感受那個年代颱北的獨特氣息,去聆聽那些藏匿在街頭巷尾的細碎低語,去體察那個時代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與焦慮。我想,通過這些“謠言”,我能更貼近那個時代的真實肌理,去發現那些在宏大敘事下被掩蓋的,更為生動、更為復雜的曆史細節。這本書,在我眼中,是一扇通往過去,發現隱藏真相的獨特窗口,充滿瞭吸引我去探究的魅力。
评分“颱北謠言 TAIPEI RUMOR 1975-1988”,這個書名本身就像一個古老而誘人的謎語,充滿瞭探索的價值。1975年至1988年,這十幾年的光陰,對於颱灣來說,絕對是風起雲湧、轉型激蕩的關鍵時期。我非常好奇,書中所謂的“謠言”究竟包含瞭哪些元素?是那些關於重大曆史事件的民間奇聞異事?是政治格局變動時期,人們對於未來命運的各種揣測?還是關於社會思潮湧動、文化藝術探索過程中的一些鮮為人知的逸聞趣事?我設想,那個時代的謠言,可能比現在的網絡信息更加具有“在地性”和“生命力”,它們在茶餘飯後,在鄰裏街坊之間,在各種社交場閤悄然傳遞,承載著人們的情感、恐懼、期待,甚至是某種隱晦的反抗。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那些關於颱北城市景觀的變遷,關於那個年代人們的日常生活細節,關於當時社會彌漫的某種特殊情緒的蛛絲馬跡。我想通過這些“謠言”,去觸碰到那個時代最真實、最生動的一麵,去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生活的。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深入挖掘颱灣曆史文化肌理的獨特視角,它不走尋常路,而是從最接地氣的“謠言”入手,去還原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颱北。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颱北謠言 TAIPEI RUMOR 1975-1988",瞬間勾起瞭我腦海中對於一個遙遠而又熟悉時代的聯想。1975到1988,這段橫跨瞭十多年的時光,對於颱灣而言,無疑是一個波瀾壯闊、充滿蛻變的年代。我很好奇,這本書所收錄的“謠言”究竟是怎樣的存在?是那些在街頭巷尾流傳的,關於曆史事件的民間解讀,還是關於社會變革時期,人們內心深處湧現齣的種種猜測與不安?亦或是,作者試圖通過這些“謠言”,來解構那個時代真實的社會肌理,去探尋那些官方敘事之外的,更為鮮活、更為駁雜的民間記憶?我想象著,在那個信息相對不發達的年代,謠言是如何傳播,又如何影響著人們的認知和生活。它們是真相的扭麯,還是某種程度上對現實的隱喻?我更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氛圍,那些錯綜復雜的人際關係,那些隱秘的權力流動,以及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也許,通過這些“謠言”的視角,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的政治環境、文化變遷,以及颱灣社會如何一步步走嚮現代。這本書,對我而言,可能是一次重返過去,重新審視曆史的旅程,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去聆聽那些被遺忘的聲音。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種古老而神秘的魔力,"颱北謠言 TAIPEI RUMOR 1975-1988",仿佛一把鑰匙,輕輕撥動瞭我對那個時代的好奇心。封麵上泛黃的影影綽綽,勾勒齣的不僅是模糊的城市輪廓,更是那個年代颱灣社會悄然變化的縮影。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探尋那些隱藏在巷弄街角、酒館茶肆、乃至權力中心邊緣的低語。1975年到1988年,這是一個充滿變革與轉型的時期,政治風雲變幻,社會思潮湧動,人們的心情也如同鞦日的天空,時而晴朗,時而濛上一層不易察覺的陰霾。我好奇,這本書裏的“謠言”究竟是什麼?是關於政治人物的秘聞軼事?是社會底層人們的心聲呐喊?還是關於某個傳說或都市怪談的演繹?這些“謠言”又如何摺射齣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希望、他們的睏惑?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那個年代颱北特有的市井風情,那些已經消失或正在改變的景物,那些如今已成為迴憶的人物,那些如今已被淡忘的對話。我希望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溫度,呼吸到那個時代的空氣,仿佛置身其中,親曆那些被時間塵封的故事。這本書,在我眼中,不僅僅是一堆文字,更是一扇通往過去的任意門,等待我去開啓,去發現,去解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