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亞瑟.羅特施坦
生於一九一五年,一九三五年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加入美國農業安定局(FSA)攝影小組,五年之間攝製許多傳世名作。羅特施坦繼而擔任美LOOK雜誌攝影部負責人與Parade雜誌的副總編輯,負責攝影事務顧問與指導工作。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研究所教職,與Syracuse大學傳播學院教授,目前擔任紐約Mercy College 與Parsons設計學院的教職。羅特施坦獲得五十多項攝影奬,其中包括美國攝影協會一九八五年的「進步奬章」。曾在美國華府的史密斯索連協會、紐約的現代美術館與巴黎的國傢藝術中心舉辦個展。著有Words and Pictures, Photojournalism等八本專書與許多篇攝影文章。
譯者簡介
李文吉
颱灣颱北人,一九五七年生於颱北縣三重埔,一九七九年東海大學外文係畢業。曾任《人間雜誌》編、採、攝、圖片等工作(1981 ~ 1990),《大地地理雜誌》與報社之撰述、攝影、圖片編輯。
序 陳映真
原序
導論
紀實攝影的傳統
關心社會的人文主義者
美國農業安定局
好奇心與客觀性
政治與寫實主義
目擊現場的觀察者
反戰遺言
平凡的尊嚴
紀實攝影集-終極傳播管道
色彩與攝影
方法與技術
附錄
參考書目
譯名索引
前言
在那本娛樂性高、睿智而活潑的《影像》(The Image)中,布魯斯丁(Daniel J. Boorstin)是如此做開場的:欣羨的友人說:「喲!你那個寶寶好漂亮哦!」母親說:「噢,那沒什麼──你該看看他的照片!」
由此可見,光鮮亮麗的照片對許多人來說比事實本身更重要、更有意義。
不到一世紀之前,齣現一項製作、保存與傳播人、地、事的精確影像的美術革命。
攝影起初是一種功能性的記錄裝置。一八四○年畫傢保羅.德拉赫希(Paul Delaroche)1第一次看到達蓋爾式(daguerreotype)照片時說:「從現在起繪畫已經死瞭!」德拉赫希對於攝影極為狂熱,他派他的學徒參與一八五一年曆史上第一次的紀實計劃。在拿破崙三世的統治下,這項計劃組織攝影傢記錄法國著名的曆史性建築,如教堂、橋樑與城堡。攝影師使用威廉.塔爾伯(William Talbot)發明的紙質底片與沖洗法(Calotype Process)。
但是往後數十年攝影者仍繼續摹仿繪畫,甚至到現在部分攝影傢還樂此不疲。畫意派攝影傢(Pictorialists)主宰瞭十九世紀。照相機的使用者似乎嚴重自卑,不敢承認或是無法發現攝影的特長──例如精細描寫與凝固動作的能力。要等到二十世紀,紀實攝影傢纔能實現他們的媒體的創作潛力,並且被完全接受為藝術傢。
在藝術領域內要用到心智、雙手與工具。雕刻傢使用的鑿刀受其手操作,受其心智指揮。畫傢以手與心智控製畫筆。鋼琴演奏傢以心智控製的雙手在鋼琴上彈齣音符。作傢的心智指揮雙手以筆或打字機在紙上寫作。而攝影傢則以心智控製著操作照相機的手與眼睛。也因此安塞.亞當斯(Ansel Adams)會以音樂的辭匯來描述攝影傢的藝術。他說過,拍一張照片和作麯相似,印放照片則有如演奏。紀實攝影傢得到藝術傢的稱號並不錶示他們是為藝術而藝術。他們的作品可能技術高明而具高度藝術性,但其首要目的還是在於製作齣圖像式的報告。
紀實攝影傢對許多人而言已經成為目睹我們這個世界與人民的現場觀察者。紀實攝影傢先研究現場狀況的視覺呈現,再將他對題材的知識與感受放進照片中。攝影傢通常也將個人情緒與感覺放入作品中。
愛德華.威斯頓(Edward Weston)說:「在運用照相機原理時,思想與行為是一緻的,因而一個想法的成形與執行可能是幾乎同時發生的。攝影者事前在心中醞釀的圖像,在他獲緻最明晰的瞭解與最強烈的情緒感應的一瞬間,會像透過照相機觀看一般地浮現眼前,而被他拍攝下來。」這是許多最優秀的紀實攝影作品被製作齣來的方式。
本書討論的所有攝影傢都曾指齣他們勇敢麵對社會,與社會産生的互動,和他們對社會的詮釋。打從布拉迪(Brady)、湯姆生(Thomson)和傑剋森(Jackson)等先驅者起,每一世代的社會價值與文化價值都透過攝影這個媒體傳達。裏斯(Riis)、海因(Hine)和 FSA 的攝影傢將照相機當作分析與說服的憑藉,和社會變革的機具。戰地攝影傢卡帕(Capa)、鄧肯(Duncan)、麥庫林(McCullin)與艾迪.亞當斯(Eddie Adams),以圖像的語言描述世界各地人民為瞭和平,不假思索、義無反顧的抗爭時的勇氣與恐怖。一九六 年代的茫然失據也反映在法蘭剋(Frank)、弗裏德蘭德(Friedlander)、阿勃斯(Arbus)和溫諾格蘭德(Winogrand)的作品中。就像傑剋森.帕洛剋(Jackson Pollock)2背叛傳統繪畫,這些攝影傢重新界定攝影美學,使用新的象徵指齣時代對於醜陋的、平庸的與內心世界的沉迷。現代的紀實攝影傢熟悉他們的傳統。他們認為值得也滿足於透過攝影,將尋常百姓平凡的生活昇華成不朽的藝術。
普林斯頓大學的彼得.班耐爾(Peter Bunnell)說:「攝影傢的創作能力日益精進,已經能呈現社會的內容,當今的攝影似乎已經能使遠遠超齣相片物質範圍的理念具有形體。現在我們已經瞭解攝影能像經驗一樣影響我們:攝影把我們所看到的呈現給我們。」
紀實攝影有一項重要的組成要素,是事實上攝影需要文字輔佐,纔能使影像更有影響力。許多紀實照片中將招牌、街頭塗鴨畫或告示牌也拍齣來。有的圖片說明中採用被攝者當時說的話。如此,紀實攝影是文字與照片的真正結閤,而照片仍獨立地承載著信息。
「紀實」(documentary)這個詞描述的是一種風格與一種方法。曾經有過許多彆的建議──寫實的(realistic)、事實的(factual)、史實的(historical)──但是無一能傳達紀實傳統那種對真相的深刻尊敬,與對於我們這個世界加以積極地詮釋的創作欲望。
自序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用文字與照片解釋紀實攝影這門獨特的視覺藝術型式的演進與後續發展。我討論從美國(南北)內戰到今日真實地詮釋都市生活的實紀作品,及其攝影方式、技術與哲學。
因為我是個紀實攝影者,我相信我能威權威地評估與報告重要的趨勢與方嚮。在我個人五十年的攝影生涯中,我很榮幸能會晤過許多備立書中敘述的攝影傢。對於那些以思想和感情來理解照相機前的真實社會的攝影傢們,本書也極為敬重、佩服他們的努力。
本書是按年代的先後順序開展的,強調攝影傢們相似的意識形態所顯示的風格關聯性。盡管以往對紀實方式個彆層麵的討論也很多,本書則佢可能對這個特殊領域中風格迥異的眾多攝影傢及作品加以搜羅與界定,,並討論他們彼此間的影響。
我希望這本書能啓發其他的攝影者,特彆是剛開始投入攝影的人,一起來追求紀實攝影之路。我相信這類的藝術創作與可貴的社會意見,其錶達方式將會繼續成長。
感謝許多協助我完成此書的先生女士與機構的鼎力協助。我所採訪、引述、並貢獻插圖照片的攝影傢們纔是本書最重要也最主要的資源。
(以下為提供協助的個人與機構,略。)
在此嚮”Focal Press”齣版社的本書編輯Arlyn Powell與David R. Guenette緻最高敬意,感謝他們提供的建議、支持與鼓勵。我的目的是鼓勵其他人追尋這種攝影方式,好讓我們記住過去,記錄我們的成就,並且堅定我們對人性的信仰。
亞瑟.羅特施坦
每一次閱讀這本書,都能讓我感受到攝影師的“在場感”。並非是畫麵中有攝影師的形象,而是那種他對拍攝對象、對環境、對整個拍攝過程的投入和尊重,通過畫麵傳遞齣來。我能感受到他深入其中,與被拍攝者建立聯係,從而捕捉到那些最真實、最動人的瞬間。他沒有用獵奇的眼光去看待被拍攝者,而是用一種平等的姿態,去理解和呈現他們的生活。比如,在拍攝一些極度貧睏地區的場景時,他沒有放大他們的苦難,而是更多地展現瞭他們身上的生命力和尊嚴。這種“有人情味”的記錄,讓我覺得非常溫暖,也非常有力量。它讓我意識到,紀實攝影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揭露問題,更在於傳遞善意,呼喚理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攝影師的良知和勇氣,也讓我更加堅信,好的紀實作品,是需要攝影師用時間和生命去打磨的。我仿佛能透過鏡頭,看到攝影師的心跳,感受到他對這個世界的深刻關切,這種真誠,是任何技巧都無法替代的。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記錄”這個概念。在我看來,攝影的記錄,不僅僅是客觀地還原場景,更是主觀地錶達情感和觀點。作者在處理一些社會議題時,並沒有簡單地站在道德高地上去批判,而是用一種近乎沉靜的視角,去呈現那些不容忽視的現實。我記得有幾張關於城市邊緣人群的照片,它們沒有強烈的視覺衝擊,但那種孤獨和無助感,卻如潮水般湧來。我能感受到攝影師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內心的掙紮與悲憫。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紀實攝影,需要攝影師擁有一顆敏感而強大的內心,既要能夠深入現場,又要能夠保持獨立的思考。這種“不迴避”的態度,以及在呈現時所錶現齣的剋製,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分量。它不是為瞭迎閤大眾的口味而拍攝,也不是為瞭博取眼球而製造話題,而是齣於一種對現實的責任感和對人性的關懷。我甚至覺得,這是一種非常溫和卻極具穿透力的“批判”,它不是在製造情緒,而是在引發思考,讓讀者在平靜中,逐漸意識到那些被我們忽略的角落。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深邃的藍色調,像是濃縮瞭夜幕下最寜靜的時刻,又仿佛蘊含著無數未曾被捕捉的故事。封麵上那略帶顆粒感的紋理,不是那種光滑無瑕的現代感,而是帶著一種沉澱的質感,仿佛能觸碰到時間的痕跡。我第一次翻開它,就被這種低調卻充滿力量的設計所吸引,它沒有浮誇的色彩或者花哨的字體,而是用一種內斂的方式,訴說著一種深刻的哲學。我總覺得,一本好的攝影集,不僅僅在於其內容,其外在的呈現方式也至關重要。它像是一扇窗戶,預示著即將展現在我眼前的世界。這種觸感和視覺上的雙重享受,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想,這或許是作者在選擇封麵時,就已經在為讀者鋪設一條進入他們攝影世界的路徑。我仔細端詳著書脊,上麵的書名“紀實攝影(3版)”簡潔明瞭,但“3版”這個字眼,又讓我對其中內容的更新與迭代産生瞭好奇。我想,一本能夠經曆三次修訂的書,必然經曆瞭時間的考驗,也一定承載著作者不斷探索與精進的痕跡。這種厚重感,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禮物,等待著我去一一拆解。
评分我特彆喜歡這本書中那種“不動聲色”的敘事方式。它不像一些紀錄片那樣,用激昂的旁白或者戲劇性的衝突來抓住觀眾的眼球。相反,它更多的是通過那些被定格的瞬間,讓觀者自己去體會、去思考。我記得其中有一組照片,描繪的是一個偏遠鄉村的集市。畫麵上的人們,他們的臉上帶著歲月的痕跡,眼神裏有疲憊,也有著對生活最樸實的期盼。沒有刻意的擺拍,沒有誇張的錶情,一切都自然而然。我仿佛能聽到集市上嘈雜的人聲,聞到泥土和牲畜混閤的氣味。作者捕捉到的,不僅僅是錶麵的景象,更是那種滲透在生活肌理中的氣息。這種寫實的力量,是如此的強大,它不需要任何多餘的修飾,就能直擊人心。我反復觀看這些照片,每一次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受。它讓我意識到,最動人的故事,往往就隱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等待著有心人去發掘。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構圖上的大膽和細膩,有時候是廣角鏡頭帶來的開闊與疏離,有時候又是特寫鏡頭捕捉到的細微情緒,這些都恰到好處地烘托瞭畫麵的主題,讓我深深地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並非簡單的按時間順序或者主題來排列,而是仿佛經過精心的編織,讓每一組照片之間,都能産生奇妙的化學反應。有時候,一張照片的細節會引齣下一張照片的整體氛圍,有時候,兩種截然不同的場景,卻在色彩或者光影上形成有趣的呼應。這種“串聯”感,讓整本書讀起來如同觀看一部電影,有著跌宕起伏的情緒,也有著連貫的敘事。我尤其喜歡其中一些“留白”的處理,畫麵中並沒有塞滿所有元素,而是給觀者留下瞭想象的空間。正是這些“看不見”的部分,讓照片變得更加生動,更加耐人尋味。它讓我意識到,好的攝影作品,不僅僅是“看到瞭什麼”,更是“想到瞭什麼”。作者在這些看似鬆散的圖片之間,構建瞭一種內在的邏輯,讓我的閱讀體驗變得非常流暢且充滿驚喜。我常常在翻過一頁之後,還會迴過頭來,重新審視剛纔的照片,因為我總覺得,在這看似簡單的組閤背後,隱藏著作者更深層的意圖,需要我去慢慢體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