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海洋文學作傢
廖鴻基
海洋五部麯之三
站在漂流海麵的監獄上,
與海、魚、鯨展開對話。
船隻是一隻漂流海麵的容器,像一座監獄,限製瞭漁人的活動範圍,但卻又自在遨遊茫茫大海。海洋、漁人、魚和鯨因這艘漂流監獄而牽連齣迥異於陸地文化的深刻對應關係。
廖鴻基長年生活於大海,以其獨特的海上經驗來匯編海、想像海、預言海,繼《討海人》、《鯨生鯨世》後,本書是作者第三部以海洋為題材的創作。
本書特色
廖鴻基海洋五部麯之三,想瞭解廖鴻基不可或缺的著作之一。
作者簡介
廖鴻基
一九五七年齣生於花蓮市。三十五歲成為職業討海人。一九九六年組成尋鯨小組於花蓮海域從事鯨豚生態觀察,並擔任海洋生態解說員,一九九八年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緻力於颱灣海洋環境、生態及文化工作。
曾獲時報文學奬散文類評審奬、聯閤報讀書人文學類最佳書奬、一九九六年吳濁流文學奬小說正奬、第一屆颱北市文學奬文學年金、第十二屆賴和文學奬以及二○○六年巫永福文學奬。
齣版作品包括《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尋找一座島嶼》、《漂島》、《後山鯨書》、《南方以南:海生館駐館筆記》、《飛魚.百閤》、《漏網新魚》等。多篇文章入選颱灣的中學國文課本及重要選集,以其書寫的取材廣闊與描繪之幽深,自成一格,影響深遠。
【新版序】漂流監獄 廖鴻基
【推薦序】海洋文章海上讀──序廖鴻基《漂流監獄》 劉富士
捲一.海洋故事
漂流物 12
漂流監獄 21
新年快樂 52
捲二.海洋爭鬥
鏢頭 62
鞦決 69
等風 72
戰風浪 77
看魚 85
鏢手不見瞭 93
捲三.海洋雜記
魚血 106
爐竈 112
行船 118
討海 125
釣魚 132
放棍 138
海之手 149
海上尪某 153
睡在海上 158
捲四.海洋鯨魚
鯨 166
墳墓與橋 172
附錄
凋零海洋 177
願做大海的新郎──漁夫作傢廖鴻基 189
新版序
廖鴻基
《漂流監獄》這本書,是繼《討海人》、《鯨生鯨世》後,我的第三本海洋文學創作。
這三本作品中,《鯨生鯨世》寫的是鯨豚主題,主要是記錄1996年夏天執行的一起海上鯨豚調查計畫。《漂流監獄》書中,雖然捲四「海洋鯨靈」提及鯨豚,但篇幅比例不大,這本書算是繼第一本海上作品《討海人》之後,以漁撈為主題的書寫。
比起《討海人》的大塊頭且陽剛、陽光式的漁撈文章,《漂流監獄》更進一步的將漁港、漁船等漁人生活空間做瞭細膩描述,也就是將《討海人》的舞颱以及舞颱上的漁人生活做瞭更翔實的描繪。
除此之外,本書最特彆的是其中收錄以篇名為書名的〈漂流監獄〉這篇小說。無論是將一篇小說放在散文集中齣版,或是以「漂流監獄」這個詞為書名,都讓人覺得幾分奇特。
海上工作許多年後,深刻感受到「漂流」和「監獄」這兩個意象原本矛盾的詞,如此無縫的統閤在一艘航行中的漁船上。
漁人踏上甲闆,船隻離開碼頭,從此,漁人腳步將被限製在如監獄般狹窄的舷內有限空間;同時,這艘船又自在漂流,可能帶著漁人到達任何一處海水拍得到的岸。
這開放而受限的對立意象常讓我想到,「身體這艘船,將載著我們航行通過這一輩子。」
身體是一隻容器,如同漁船,每個人一輩子其實都在航行途中。也讓我體悟到,生命和軀體組閤成無可避免的生命矛盾本質。
有次航行途中,遇見舷邊滑過一隻小簍筐,那時我恰好站在船隻塔颱,居高臨下,清楚看見這隻簍筐裏關著一條魚。簍筐裏空間有限,對比外頭無垠大海,我開始想像,這條魚到底怎麼進入這隻簍筐的?牠是主動的(像我一樣主動登上漁船成為漁夫),或某種因緣際會讓牠進入這隻容器而受睏其中?是選擇的後果,或是不得不的宿命?
覺得有趣,原本想藉此念頭寫一篇輕鬆的童話寓言故事,關於這條魚如何進來,和如何擺脫這隻容器等等。
大概是生命經驗裏的波摺睏頓受到招喚吧,越寫越沉重……沒想到直接就叩住瞭生命無可避免的矛盾本質……生命根本是一場又一場的選擇,以及麵對一場又一場選擇後不得不承受的後果。
看見那隻漂流簍筐以及其中那條魚的時間點,恰好與那段日子時常在腦子裏盤鏇的受睏或自在漂流的想法疊閤,因而寫成瞭〈漂流監獄〉這篇小說。
至於為何將一篇小說與多篇散文一起齣版?我想,若生命無法排除命定的矛盾,何必給自己太多限製。
記得這本書齣版時,有位喜愛文學的朋友看瞭後說:「總是這樣,越寫越內斂,越挖越深,讀者就越來越少。」我也想到,這也許就是文學價值中,漂流與監獄的矛盾宿命。
也記得某學期與班上學生一起閱讀《漂流監獄》這本書,大多數學生纔開始閱讀,就被本書第一篇文章〈漂流物〉給震懾住。年輕學子們忙著問我:「是真的嗎?是真的嗎?」
我迴答學生:「真假不是問題,個人以外,人世以外,陸地以外……無比開闊寬廣的世界,等著我們有限的生命一步步探觸。」
生命也許被身體給限製住瞭,但轉個念頭想,監獄不是一直都在無涯無垠的漂流嗎?
《漂流監獄》這本書,說實話,我當初拿到手的時候,是被封麵那股子荒涼又帶著一絲詭異的色調給吸引的。那種感覺就像是在海平麵盡頭,一艘孤獨的船隻,載著的不是希望,而是被遺忘的過去。翻開書頁,腦海裡最先浮現的是那種屬於颱灣北部海岸線的陰鬱,灰濛濛的天空,海風吹來的鹹濕,夾雜著淡淡的魚腥味和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孤寂感。我猜想,作者在創作這個故事的時候,或許是坐在海邊,看著浪濤拍打著岸邊,那些被海水沖刷上岸的漂流物,每一個都可能藏著一段故事,一段被時間遺忘的痕跡。而「漂流監獄」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矛盾感,它是「漂流」的,意味著無根、不確定,卻又是「監獄」,一種束縛、一種禁錮。這種組閤,瞬間就點燃瞭我對故事的好奇心。究竟是什麼樣的「監獄」,會讓人在漂流中失去自由?又或者,這所謂的「監獄」,其實是某種形式的解脫?這種懸念,就像是在一片濃霧中摸索前進,每一步都充滿瞭未知,但也因此讓人渴望撥開迷霧,一探究竟。我一直覺得,一個好的書名,就像是一扇門,而《漂流監獄》的門,既敞開著,又緊緊地鎖著,誘惑著你去推開它,去感受門後的風。
评分我認為《漂流監獄》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所營造的那種氛圍。我閉上眼睛,腦海裡就會浮現齣那種被孤立、被遺忘的感覺,彷彿整個世界都消失瞭,隻剩下無盡的黑暗和絕望。我會聯想到,在颱灣的一些偏僻的鄉村,或許也存在著一些被現代社會遺忘的角落,那裡的居民,日復一日地麵對著單調的生活,與世隔絕。作者在描寫這些場景時,運用瞭大量的感官描寫,讓我彷彿能夠聽到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感受到海風吹過皮膚的微涼,甚至能夠聞到那股子帶著鹹味和腐朽味的空氣。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是我在很多書中都未能找到的。我並非追求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是更看重作者如何通過文字,來觸動讀者的內心。這本書,做到瞭,它讓我感受到瞭一種深刻的孤寂,也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對《漂流監獄》這本書的評價,更多的是來自於它所帶來的心理衝擊。它並沒有提供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而是將人性的複雜性展現得淋灕盡緻。我會想到,在颱灣社會的一些角落,也存在著一些複雜的人物,他們的行為,我們或許難以簡單地去評判。書中的角色,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掙紮,都讓我看到瞭人性的多麵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刻畫人物內心時,那種細膩而真實的筆觸。你能夠感受到他們的痛苦,他們的矛盾,他們的希望,甚至他們的絕望。這種深刻的心理描寫,讓讀者能夠真正地與角色產生共鳴。我並不追求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我更看重的是角色們在整個過程中,所經歷的蛻變和成長。這本書,就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它讓我們看到瞭人性的光輝,也讓我們看到瞭人性的陰暗,但最終,它仍然讓我們對生命充滿瞭敬意。
评分閱讀《漂流監獄》的過程中,我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我常常會將自己置於角色的處境,去想像他們是如何麵對那種非人的待遇,如何在高壓之下保持理智。我會想到,颱灣社會在經歷瞭快速的發展之後,也逐漸齣現瞭一些被邊緣化的群體,他們的聲音往往被淹沒在喧囂之中。這本書,就像是為這些被遺忘的角落,發齣瞭一聲微弱的呼喚。作者在處理情節時,並沒有誇大其詞,而是用一種非常寫實的手法,將那種壓抑、無奈的氛圍渲染得淋灕盡緻。我會特別留意書中那些關於人際關係的描寫,在極端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往往最能體現齣人性的本質。是互相扶持,還是互相傾軋?是渴望理解,還是充滿猜忌?這些都讓故事更加引人入勝。總之,這是一本能夠讓人沉思,並且久久無法忘懷的作品。
评分《漂流監獄》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人性中最幽暗的部分,也摺射齣瞭一絲微弱卻堅韌的光芒。我曾經聽過一些關於颱灣過去歷史上的禁忌話題,那些被掩埋的故事,那些被遺忘的角落,總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沉重。而這本書,恰恰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某些敏感點。我會想像,在某些特殊的歷史時期,人們的處境可能比書中所描寫的更加艱難。作者在描寫角色們的睏境時,並沒有刻意去煽情,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實、冷靜的筆觸,將那些殘酷的現實呈現在讀者麵前。這種「不迴避」,反而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和反思。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又至關重要的細節描寫,它們串聯起瞭整個故事的脈絡,也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讀完這本書,我腦海裡留下的,不是憤怒,也不是悲傷,而是一種深深的嘆息,以及對生命的敬畏。
评分《漂流監獄》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種超越瞭地域的普世價值。我並非指故事的背景設定,而是它所探討的人性,以及生命中所麵臨的睏境,是任何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都有可能麵對的。我會聯想到,在颱灣,我們也麵臨著許多挑戰,比如社會壓力,比如人際關係的複雜,比如對於未來的迷茫。這本書,並沒有提供任何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角色的經歷,引導我們去思考。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角色關係時的那種張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既有溫情,也有衝突,這種真實感,讓故事更加引人入勝。我並非一個喜歡閱讀沉重題材的讀者,但《漂流監獄》卻能夠讓我心甘情願地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份力量。它讓我看到,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人性中也總有閃光點。
评分第一次讀完《漂流監獄》,我的腦海裡迴盪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震撼。我會想到,在現代社會高度文明的錶象之下,是否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角落,一些被社會遺棄、被法律遺忘的人,他們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書中的情節,讓我感覺自己就像是身處其中,親身體驗著那種被剝奪瞭尊嚴、被剝奪瞭希望的生活。我不是那種會沉迷於血腥暴力情節的讀者,但《漂流監獄》所描繪的,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壓迫,一種精神上的摧殘。那些細膩的心理描寫,讓我能夠感受到角色的恐懼、無助,以及在絕望中掙紮求存的韌性。我常常在想,如果是我,在麵對那樣極端的環境,是否還能保持住自己的人性?書中的角色們,他們或被命運推嚮深淵,或在黑暗中尋找一絲光明,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抗爭,都讓我深深地思考。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人性的刻畫,那種複雜、多麵,甚至是醜陋的一麵,都被毫不留情地展現在讀者麵前,但同時,也展現瞭人心中那份微弱卻又頑強的希望。這種真實感,是很多虛構故事難以企及的,它讓人不忍直視,卻又無法移開目光。
评分我在閱讀《漂流監獄》的過程中,常常會陷入一種深深的思考。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是關於「自由」這個概念的定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以為自己是自由的,但實際上,我們可能被許多無形的鎖鏈束縛著,比如社會的期望,比如物質的慾望,比如過去的傷痛。而書中的角色,他們在看似最沒有自由的環境裡,反而可能尋找到瞭某種內在的解放。我會想像,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下,人們不得不拋開一切虛偽和矯飾,赤裸裸地麵對自己,麵對生存。那種掙紮,那種對於生命本質的追尋,讓我很動容。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索,那種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黑暗中辨認光明的過程,讓人看到瞭人性的偉大。我並非追求什麼驚心動魄的結局,而是更看重角色們在整個過程中的轉變和成長。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自由的理解,也讓我對那些在睏境中依然不放棄希望的人們,充滿瞭敬意。
评分《漂流監獄》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營造的那種極緻的孤寂感。我閉上眼睛,腦海裡立刻浮現齣一個孤零零的島嶼,四周被無邊無際的海洋環繞,仿佛是整個世界都被遺忘瞭的角落。在那樣的環境裡,時間似乎失去瞭意義,每一天都像是漫長而重複的煎熬。我會聯想到,在颱灣離島的一些偏僻角落,可能也存在著類似的,被時間遺忘的社區,那裡的居民,日復一日地麵對著單調的生活,與世隔絶。書中的角色,他們被睏在這樣一個物理上的「漂流監獄」,同時也承受著精神上的囚禁。我能夠想像,那種每天醒來,看到的都是一樣的景象,聽到的都是一樣的聲音,甚至連空氣中瀰漫的味道,都是一成不變的。這種日復一日的重複,最能消磨一個人的意誌。而作者,卻能夠將這種孤寂感,描寫得如此細膩,如此真實,讓我彷彿能夠聽到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感受到海風吹過皮膚的微涼,甚至能夠聞到那股子帶著鹹味和腐朽味的空氣。這種場景的渲染,真的非常到位,讓人不自覺地沉浸其中。
评分《漂流監獄》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站在海岸邊,看著遠方海麵上漂浮著的巨大集裝箱,它們曾經承載著貨物,如今卻變得孤寂而無用,彷彿是現代文明的殘骸。我會聯想到,在颱灣的某些工業區,也會看到一些被廢棄的廠房,它們曾經是繁榮的象徵,如今卻隻剩下斑駁的牆壁和冰冷的機械。作者在構建這個「漂流監獄」的場景時,用瞭大量的筆墨去描寫那些環境的荒涼和破敗,那種視覺上的衝擊力,非常強烈。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處理,那些破舊的設施,那些被海水侵蝕的痕跡,都讓整個場景顯得更加真實。我會想像,在這樣的環境裡,人們是如何生存的,他們的每一天,都是怎樣的度過。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種對現代社會的反思,一種對生命價值的追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