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長期居住在大度山上,所想,所見,或演講,或所接觸的人、事、物引起的感觸而寫。部分文字也是作者求學經過,關懷社會,以及懷抱著關心國傢未來發展的憂慮。把他的真感情注入篇章中,尤其對社會上的清流人物,加以肯定,善盡社會一分子的責任。在現今以物質取嚮的社會,本書可說是一清涼劑。
作者簡介
王建生
颱灣屏東人,民國七十一年二月起為東海大學中文係教授。曾任中文係主任、研究所所長。文建會列名作傢。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規劃委員、評鑑委員。考試院典試委員。書畫學會顧問、理事。著作曾獲文復會、國科會、颱灣省新聞處多種奬項。亦為金玉等古文物業餘收藏傢。民國一0一年起為東海中文所博士班兼任教授。學術著作、文藝創作及收藏文物三十餘種,論文六十餘篇,國內外書畫聯展三十餘次,主編學術性及文藝性期刊多種,參見本書末《作者著作目錄》。
序
這本小書是名符其實的「生活」「偶記」。
生活,自己在學校服務除教學與研究外,不外寒暑的變化,佳節的聯想,或者與學校、學生相關事務。有時記記傢人相關的事,有時記錄老師、學生們的事,或者學術交流,與學校相關事等等,偶爾對周遭社會、政治環境亂象的一些感觸與煩憂。林林總總雖是瑣細的事,但都是有感而寫,真情的錶露,不作無病呻吟。
這本小集子是民國九十三年開始記錄的,以前生活片斷發錶在《王建生詩文集》、《建生文藝散論》、《心靈之美》、《山濤集》。這本集子一直寫到一00年,陸續完成的。
今日,很快成為昨日;明日,也很快成為今日。在這快速的流變中唯一能掌握的是短暫的現在。聚積許多短暫的現在,即織成為生命的組麯,流傳在大地。也因為這樣的觀念,養成寫作的習慣,似乎也纍積每一點的能量。篇末也有註明寫作時間,以便記憶。有的忘記創作時間,也就算瞭。
住在大度山上,雖然日子較為平淡,多少紛紛擾擾的事情,總有些。漸漸地,學會宗教傢的精神,遇到如意、快樂的事,也不太在意;遇到睏擾、紛亂的事,當成「逆增上緣」,天神在磨鍊我,所以日子很快的平靜。所以,這本小書稱為《山中偶記》。書中,也包括心中的起伏與平靜,作此紀錄。感謝內人陸續幫我打字,也謝謝中文係楊佳同學幫我整理,更感謝秀威資訊科技公司協助齣版。
《山中偶記》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其實我並沒有抱持太高的期待,畢竟“山中偶記”這四個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陳腐的、抒發情懷的散文,甚至是遊記。但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細膩的筆觸和獨特的視角所吸引。作者對於山林景物的描繪,不是那種流於錶麵的“層林盡染”、“鳥語花香”,而是深入到每一個細微之處,比如陽光穿透枝葉在地麵投下的斑駁光影,那種光影仿佛有瞭生命,在隨著微風輕輕搖曳;又比如雨後山澗溪流中,水滴落在石頭上濺起的水花,那水花在陽光下摺射齣的七彩光芒,美得令人屏息。我尤其喜歡作者對聲音的捕捉,山風穿過鬆濤發齣的低語,偶爾幾聲鳥鳴,遠處隱約的蟲吟,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立體的聲景圖,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能感受到那份寜靜與生機。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記述這些自然景物的同時,不經意間流露齣的對人生、對自然的哲學思考,那種思考不是說教式的,而是潤物細無聲的,讓你在讀的時候,不自覺地跟著作者的思緒去探尋,去反思。比如,他會從一片枯葉的飄落,聯想到生命的輪迴,從一顆頑石的屹立,感受到歲月的滄桑。這種將自然與人生巧妙結閤的寫法,著實讓我耳目一新。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山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一本關於“感受”的書。它教會我,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能發現不平凡的美,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寜靜。
评分當我翻開《山中偶記》,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詞是“沉靜”。作者的文字,仿佛有一種魔力,能夠瞬間將我從喧囂的塵世帶入一個寜靜的國度。這裏的“山中”,不是那種高聳入雲、雄偉壯闊的山峰,而是更像是一種融入生活的、充滿溫情的自然。他筆下的山,可能隻是傢附近的一片小山坡,或者是一條蜿蜒的小徑。但就是這樣看似平凡的山,在他的描繪下,卻充滿瞭生命力和故事感。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令人驚嘆。他會寫清晨第一縷陽光透過樹葉縫隙灑下的光斑,會寫雨滴落在泥土上發齣的細微聲響,會寫微風吹過野草時蕩起的漣漪。這些細小的描繪,組閤在一起,便構成瞭一幅幅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畫麵。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在描寫自然景物的同時,不經意間流露齣的生活哲思。他會從一棵老樹的年輪中,聯想到歲月的流逝;他會從一隻野花的盛開與凋零,感悟生命的無常。這種將自然與人生巧妙結閤的寫法,是我在這本書中最大的收獲。它讓我覺得,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都蘊藏著深刻的意義,都值得我們去用心感受。這本書,讓我重新學會瞭“慢下來”,學會瞭“靜下來”,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去體悟生命的真諦。
评分《山中偶記》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輕盈”。作者的文字,沒有絲毫的沉重感,卻帶著一種飄逸的靈動。他筆下的“山中”,與其說是一個實體空間,不如說是一種心靈的意境。他仿佛是在用一種非常自由、非常隨性的方式,記錄下他對山林世界的觀察與感悟。我注意到,作者的敘述並沒有固定的模式,他可能今天寫的是一陣吹過山榖的風,明天寫的是一株在岩縫中頑強生長的小草。但無論是寫什麼,都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生命力。他對於事物的描繪,常常帶著一種孩童般的純真和好奇,讓人覺得眼前一亮。比如,他可能會將雲朵比作在天空中嬉戲的精靈,將溪水比作跳躍的音符。這些充滿想象力的比喻,讓原本普通的景物瞬間鮮活起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到“感受”,仿佛他寫這本書,不是為瞭記錄客觀事實,而是為瞭捕捉那種轉瞬即逝的情緒和感覺。這種“感受”至上的寫作方式,讓整本書都彌漫著一種詩意和浪漫。它讓我覺得,生活的美,往往就隱藏在這些不經意的“感受”之中。這本書,就像一陣清風,拂過我的心田,留下瞭淡淡的、美好的痕跡。
评分初次翻閱《山中偶記》,我並沒有想到它會給我帶來如此深刻的啓發。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講述登山經曆或者自然風光的書,但事實證明,它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和深刻。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捕捉到山中世界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從清晨的薄霧,到傍晚的落日,從一棵古樹的年輪,到一朵野花的姿態,都充滿瞭生命的氣息。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描繪自然景物的同時,不經意間流露齣的對人生的感悟。他會從山石的紋理中看到歲月的痕跡,從飛鳥的遷徙中聯想到生命的短暫。這種將自然與人生巧妙結閤的寫法,讓我受益匪淺。我特彆喜歡作者那種“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寫作方式。他通過觀察山林,看到瞭世界的廣闊,看到瞭生命的繁榮,也看到瞭自己的渺小與不足。這本書,讓我覺得,生活本身就是一場盛大的修行。我們不必去遠方尋找答案,答案就蘊藏在身邊的一切事物之中。它鼓勵我去用更平和、更包容的心態去麵對生活,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山中偶記》聽起來頗有些古樸的意味,像是一本舊時文人記載遊曆山川的隨筆。然而,真正閱讀起來,卻發現它並非如此。作者的筆觸雖然帶著一絲對自然的溫情,但字裏行間卻蘊含著一種現代的、甚至是略帶疏離的觀察視角。他記錄的“山中”似乎並非完全是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反而更像是在城市邊緣,或者是在一種現代生活方式的映襯下,所顯現齣的那一抹“山”的意境。我注意到作者常常會用一些意想不到的比喻來描繪事物,比如將山巒比作沉睡的巨人,將清晨的薄霧比作溫柔的麵紗,這些比喻不僅新穎,而且帶著一種獨特的想象力,讓人在閱讀時不禁會心一笑。書中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探討,也並非是那種一味歌頌自然之美,或者批判人類對自然的破壞。相反,作者似乎在尋找一種更微妙的平衡點,他記錄下人類活動在山林中留下的痕跡,但並沒有強加任何道德評判,而是以一種平和的態度去呈現。這讓我思考,或許我們並非一定要完全隔絕於自然,而是在現代生活中,如何找到一種和諧共存的方式。書中的一些段落,甚至帶有一種淡淡的憂傷,是對逝去時光的感慨,是對生命短暫的感悟。這種情緒的流露,沒有過分的渲染,卻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總的來說,《山中偶記》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復雜而深刻的閱讀體驗,它既有對自然景色的描繪,也有對人生百態的映射,更是一種對現代人內心世界的探索。
评分拿到《山中偶記》這本書,我內心是帶著一份好奇和期待的。我很好奇作者筆下的“山中”究竟是怎樣的景象,又會帶來怎樣的故事。讀完之後,我發現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並非是那種宏大敘事的山景描寫,也不是對某段曆史事件的記錄。相反,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微觀山林”的觀察筆記,一本關於“內心山林”的探索日記。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捕捉到山林中最微小的變化,比如露珠在葉片上滾動的軌跡,昆蟲在草叢中穿梭的聲音,甚至是泥土散發齣的濕潤氣息。這些細微之處,在他的描繪下,都變得生動而富有生命力。我特彆欣賞作者的那種“見微知著”的能力,他能夠從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中,發掘齣深刻的意義。比如,他可能會從一片落葉的姿態,聯想到生命的循環;他會從一顆小石頭的紋理,讀齣歲月的滄桑。這種將自然景物與人生哲理巧妙融閤的寫法,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觀察”的力量,讓我懂得,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能發現不平凡的美。它讓我覺得,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山中”,去感受,去思考,去成長。
评分《山中偶記》這本書,讓我體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重量”。這裏的“重量”並非指書本本身的厚度,而是指作者在字裏行間所承載的深沉思考和獨特見解。他筆下的“山中”,與其說是一個具體的地理空間,不如說是一種精神的棲息地,一種內心的圖景。作者似乎並不急於去描繪壯麗的山河,而是更專注於那些被忽略的、甚至是被遺忘的角落。他會仔細觀察一片苔蘚的生長,會聆聽一滴露珠滑落的聲音,會感受一陣微風拂過山榖時的溫度變化。這些細微之處,在他的筆下,卻能被賦予極其深刻的生命意義。我特彆喜歡作者那種“觀照”式的寫作手法,他不是在“描述”山,而是在“與山對話”,在“理解”山。這種理解,超越瞭視覺和聽覺的層麵,更觸及到瞭事物的本質。書中一些關於時間、空間、存在感的探討,讓我反復咀嚼,受益匪淺。他似乎在用一種非常寜靜的語言,訴說著關於生命最深刻的哲學議題。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個智者進行一場深入的交流,你會在不知不覺中被他的智慧所吸引,被他的洞察力所摺服。這本書帶來的,並非是感官上的刺激,而是一種靈魂上的洗滌和升華。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思考生命的意義。
评分初讀《山中偶記》,我腦海中浮現的是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彆》那種浪漫奇幻的意境,或者像是徐霞客那樣嚴謹細緻的地理考察。但這本書所呈現的“山中”景象,卻完全超齣瞭我的想象。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常常是從一個極小的細節切入,然後層層展開,引申齣更廣闊的視野。比如,他可能隻是寫到一隻螞蟻在落葉上艱難爬行的場景,但這隻螞蟻的“行程”卻能引發他對生命頑強、生存不易的思考。又或者,他會描繪一塊風化已久的石頭,從石頭的紋理中讀齣歲月的痕跡,以及無數個日夜的更迭。我非常欣賞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他的文字既有詩人的浪漫,又不失散文的細膩。很多句子讀起來,像是精心打磨過的寶石,閃爍著獨特的光芒。這本書中,並沒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驚心動魄的冒險故事。它更像是一種心靈的漫遊,一種與自然的對話。作者仿佛將自己的精神世界投射到瞭山林之中,在那些看似寂靜的角落裏,尋找著生命的真諦。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到瞭“偶然”這個詞,仿佛他與山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不期而遇的美好。這種“偶然”的感覺,讓整本書都彌漫著一種隨性而又充滿驚喜的氛圍。它讓我覺得,生活本身就是充滿瞭無數的“偶然”,而我們要做的是,用心去發現和感受。
评分《山中偶記》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場意料之外的“驚喜”。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普通的自然散文集,描繪一些山川景色的優美,抒發一些淡淡的情懷。然而,當我沉浸在書中的文字時,我發現它遠不止於此。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並非是按照時間順序或者地理位置來展開,而是以一種非常隨性的、跳躍性的方式,記錄下他在“山中”的各種“偶遇”。這種“偶遇”,可以是遇到一棵奇特的樹,遇到一群嬉戲的鳥兒,甚至可以是一陣突然襲來的雨。而他對待這些“偶遇”的態度,也並非僅僅是客觀的記錄,更是一種深度的情感投入和哲學思考。他會從一朵花的綻放,思考生命的頑強;他會從一場雨的洗禮,感悟內心的淨化。我非常欣賞作者那種“化繁為簡”的能力,他能夠用最樸素的語言,描繪齣最深刻的意境。讀他的文字,就像是在品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嘗時或許平淡,但迴味無窮,越品越有味道。這本書,讓我覺得,生活中的很多“偶然”,其實都蘊藏著必然的意義。它鼓勵我去放慢腳步,去用心感受生活,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
评分《山中偶記》這本書,帶給我一種“浸潤式”的閱讀體驗。作者的文字,仿佛擁有神奇的魔力,能夠將我徹底“浸泡”在他所描繪的那個“山中”的世界裏。這裏的“山中”,並非是遠離人煙的原始森林,而是更貼近生活,更富有溫度的自然。他筆下的山,可能隻是城市邊緣的一處綠地,也可能是鄉村田野的一角。但就是這樣平凡的景物,在他的描繪下,卻散發齣迷人的光彩。我非常喜歡作者那種“旁觀者清”的視角,他常常以一種略帶抽離的姿態,去觀察和記錄。這種抽離,並非是不參與,而是以一種更冷靜、更客觀的方式去審視。他會描繪人類活動在自然中留下的痕跡,但他並不會對此進行過多的道德評判,而是以一種平和的態度去呈現。這種態度,讓我覺得更加真實,也更加有力量。書中的很多段落,都充滿瞭對生命的敬畏和對自然的感恩。它讓我覺得,我們與自然,並非是主宰與被主宰的關係,而是一種相互依存、和諧共存的關係。這本書,讓我重新找迴瞭對自然的敬畏之心,也讓我更加珍視我們所擁有的生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