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傢
蕭蕭
一位三十多歲的朋友興緻勃勃跟學生一起上篆刻課,有時在係辦看見她的半成品,堅硬的石頭被四片小木條夾緊,石麵上已有灰黑的綫條,約略可以辨識字跡,哇,真神奇,還不到一學期就已經有模有樣瞭,我轉著半成品跟她這樣說。
「周邊應該留下的框綫,常常被我刻壞瞭!」
「那框綫是必要的嗎?」
「對初學者來說,是必要的。」
「喔,那是一種規矩吧!」
雖然我不懂金石、篆刻,但每次看到印章四周的框綫,很多人都可以掌握住綫條的筆直與勻稱,總是佩服篆刻高手這種功力。就一個初學者而言,如果能在這四圍綫條錶現刻功,將綫拉得直而瘦細,將轉摺處顯現得方方正正,有稜有角,手勁就已值得稱述瞭。不過,也就因為每顆印章都這樣循規蹈矩,這樣恪守師徒世世代代沿襲下來的成規,我們反而忽略瞭這種基本功,彷彿印章生成就應該這樣。當然,我們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在框綫內的字,通常那是自己的姓名,「我」的具體代錶,一種「承諾」、「信守」的力量。
真正篆刻的藝術工作者,絕不等同於刻印章的師父,刻印章師父重視的是技藝,獲得的贊譽是「巧匠」;篆刻傢卻重視生命的體驗、人格器度的修持,往往濃縮而為幾個字,鎸刻在石彷彿銘記在心,譬如「上善若水」大傢都熟知的老子的教示,或者大傢不一定熟悉的「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諧趣時如「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長一點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或者「縱心物外」、「與誰共坐明月清風我」的瀟灑,甚至於佛教經典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改寫的對聯:「風調水順體泰心安」,往往令人會心一笑的同時,恍然若有所悟。所謂「匠心獨運」指的應該就是這樣的篆刻傢,既有精湛的刻工閤乎「匠」字,又有虔誠麵對世界的開悟的「心」,可以是自成一傢的「獨」門絕技,又能具備「運」斤用斧的格局與氣魄。
在我擔任香港大學駐校作傢迴國後,初學篆刻的這位朋友送我一顆原石,上篆「我不在傢」。當時心中一凜,這麼白的一句話,不能貼在門口,免得小偷覬覦;不能存放在答錄機上,否則下一句鐵定是毫無創意的「請留話」。這樣直率的話應該嚮誰說,說瞭他會如何震撼,或者無動於衷?
「我不在傢」,那我應該在哪裏?傢,除瞭是親人共同生活的地方,還可能有彆的含意嗎?譬如說,一個流派,或者一個修行的所在,一個可以放心的地方,「我不在傢」,所以我在嘗試、我在接受考驗,沒錯,「我在路上」,可能是迴傢的路,卻也可能是在奔赴理想的旅程中。《世說新語.任誕篇》說到王徽之(子猷)住在山陰(浙江紹興)時,雪夜中醒來,喝酒,四望皎然(好一個四望皎然),因而在室內徘徊,吟誦左思的〈招隱詩〉,忽然想起隱居在剡溪(浙江嵊縣南方)、被稱為通隱(曠達的隱士)的戴逵(安道),雖然「巖穴無結構」,但「丘中有鳴琴」,雖然「荒塗橫古今」,但值得「杖策招隱士」,所以即刻夜乘小船前往,經過整整一晚纔到,但子猷到瞭戴傢門口卻又不嚮前叩門就迴頭瞭,他說「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王子猷確實是「我不在傢」,「我就在乘興而行的快樂中」最好的例子。同時,他也把戴安道當做「我不在傢」的人,是的,戴不一定要在傢,而我已來過,人生際遇,不就是這樣?這,也就夠瞭!
「我不在傢」,這位三十齣頭、送我石頭的朋友,到底要我領會什麼?
有趣的是,就在那幾天我卻接到詩人曾美玲的新詩集《終於找到迴傢的心》,換句話說,長期生活在傢鄉虎尾的詩人,也有著「不在傢」的感覺?那一顆「迴傢的心」又會是什麼樣的心,她如何找到,她會如何告訴我迴傢的途徑?
我急急打開曾美玲的詩集,設想這部詩集應該有一首主題詩〈終於找到迴傢的心〉,遍尋卻無著,詩集分六輯,六輯的輯名中沒有她,全部七十多首詩中搜尋不到這個題目的詩作。一般詩集的書名總以詩人最得意的一首詩為顔為額,至少也以某一專輯的輯名為書名,《終於找到迴傢的心》似乎不是這樣。這時,我靜下心來打開詩集閱讀,第一首詩〈雨中靜思〉,分成兩節,第一節寫「一場大雨驟然落下 / 各色大小傘花 / 擎起或輕薄或沉重的夢 / 在午後的街道上 / 流浪」。詩人在下雨時靜靜看著雨中行人,撐著傘,感受到那是不同的夢在流浪,眾多的人、眾多的心不在傢。這是一種悲憫,悲憫流浪的夢何時迴到自己的港灣——可以依賴的、溫暖的肩膀。
接著往下讀第二節,卻讓我心眼一亮,遍尋不著的「終於找到迴傢的心」終於找到瞭:
終於找到迴傢的
心,大雨過後
街道流成一條
清明的河流
帶走韆萬噸虛無的慾望
傢,一個可以安頓身心的所在,曾美玲所要找的「迴傢的心」:袪除瞭慾望,清明的心就是一顆可以迴傢的心。那樣的心,需要一陣大雨,沖刷虛無、沖刷慾望、沖刷汙穢,留下清明,有著清風之清、明月之明的清明,可以安頓身心。
《終於找到迴傢的心》是在一開始的第一首詩就揭示瞭這樣的清明上好之河,順著清明無慾望的河,那麼容易就找到迴傢的途徑。如果繼續讀這本詩集,沿著詩人的悲憫之心,即使「我不在傢」,不也就是永遠「在傢」嗎?即使他不在傢,我心清而明,仍然與靜幽的明月清風相呼應。
“終於找到迴傢的心”,這個標題,仿佛是一聲低語,又像是一聲呼喚,直接觸及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在這個信息洪流和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似乎總是在不停地嚮前奔跑,卻常常忘記瞭迴首,忘記瞭那個最初的齣發點,那個讓我們感到安寜和踏實的“傢”。曾美玲女士的這本詩集,是否就是一盞指引我們迴傢的燈塔?我非常好奇,她在詩中是如何描繪“傢”的,是具體的某個地方,某個場景,還是某種無形的情感連接?我期待著,在她的詩歌裏,能夠找到那些能夠引起共鳴的瞬間,那些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溫暖,或是關於對過往歲月的懷念,對人生意義的追尋。我相信,好的詩歌,總能以其獨特的語言和意境,觸動讀者的心弦。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慰藉,一種力量,讓我在紛擾的世界中,重新找迴內心的平靜和方嚮。
评分“終於找到迴傢的心”,這本書的標題,如同一個悠長而溫暖的嘆息,瞬間就勾起瞭我內心深處的情感。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很多人都在追逐著所謂的“成功”和“遠方”,卻可能在不經意間,將那個最柔軟、最原始的“心”遺落在瞭某個角落。曾美玲女士的詩集,是否能成為一劑良藥,引導我們重新審視內心,尋迴那份失落的歸屬感?我非常好奇,她是如何通過詩歌,來描繪這種“迴傢”的心路曆程的。是關於對親人的思念,對故土的眷戀,還是對人生意義的探索?抑或是,在經曆過人生的種種起伏後,終於明白瞭,真正的“傢”就在自己的內心?我期待著,在她的詩行裏,能夠感受到那份溫暖、那份力量,以及最終的釋然與寜靜。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次心靈的洗滌,讓我重新拾起那些被遺忘的美好,重新找到內心最深處的安寜。
评分這本書的名稱——“終於找到迴傢的心”,本身就帶有一種宿命感和解脫感。它不像許多書名那樣直白地訴說內容,而是留下瞭巨大的想象空間,讓讀者不禁想要去探尋,這份“傢”究竟是什麼?是故鄉的一草一木,是親人的一個微笑,還是內心深處某種早已被遺忘的寜靜?我很好奇,曾美玲女士是如何用她的筆觸,將這種抽象而又普遍的情感,具象化,並通過詩歌這種藝術形式,傳遞給讀者。是在描繪旅途的艱辛與歸來的喜悅?還是在刻畫生活的瑣碎與內心的成長?我尤其期待,她是否能夠捕捉到那些細微的、常常被我們忽略的“迴傢”的信號,例如,一個熟悉的鏇律,一陣熟悉的味道,或是偶然間看到的一件舊物。我想,這本詩集,或許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重新審視生活中的“傢”,重新連接內心的那份溫暖與力量。
评分“終於找到迴傢的心”,這句詩,本身就帶著一種曆經滄桑後的釋然和堅定。它讓我不由自主地去想象,詩人是如何一步步地,從迷失到尋迴,如何在一個充滿變數的世界上,找到那份恒久的心靈坐標。我好奇曾美玲女士的詩中,是否有關於旅途中的孤獨與迷茫,是否有關於故鄉的細緻描摹,亦或是關於內心成長的深刻反思。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共鳴,一種安慰,讓我在閱讀的每一個字句中,都能感受到那份屬於“傢”的溫暖與力量。我期待著,在她的筆下,能夠看到那些平凡生活中的閃光點,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卻又無比珍貴的情感。這本詩集,或許能成為我在浮躁社會中的一劑定心丸,指引我找到內心最深處的寜靜。
评分讀完曾美玲的《終於找到迴傢的心》,我首先被其標題深深吸引。“迴傢的心”,多麼溫柔而有力量的意象。在這個信息爆炸、生活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很多人都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焦慮中漂泊,尋找著屬於自己的那片寜靜港灣。曾女士的這本詩集,是否如同一個溫柔的嚮導,帶領我們穿過迷霧,抵達內心深處那個最安穩的角落?我迫切地想知道,她如何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瞬間,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提煉齣詩意的火花。是那些對親人的思念,對故土的眷戀,還是對人生意義的追尋?我期待著在詩句裏,看到那些觸動人心的畫麵,那些能引起共鳴的低語。我好奇她的語言風格,是樸實無華,直擊人心,還是委婉細膩,意境深遠?我相信,一本好的詩集,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傳遞,是思想的碰撞。希望《終於找到迴傢的心》能夠為我帶來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生活的意義,重新找迴那個最初的、純粹的自己。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終於找到迴傢的心”,讓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個畫麵:可能是旅人風塵僕僕地走在歸鄉的小路上,遠方炊煙裊裊,迎接他的,是溫暖的燈光和熟悉的麵孔;也可能是身處繁華都市,內心卻倍感空虛的人,在經曆過一番跌宕起伏後,終於明白,真正的“傢”並非一個物理空間,而是內心深處那份安寜與歸屬。曾美玲女士的詩集,能否為我們在這喧囂的世界中,提供一方心靈的棲息地?我很好奇她是如何將這種“迴傢”的情感,融入到她的詩歌創作中的。是藉由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寄托思鄉之情?還是通過對人生哲理的探討,引發讀者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我期待在她的詩行裏,能夠感受到那份溫暖、那份力量,讓我在疲憊的生活中,找到繼續前行的勇氣。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閱讀的體驗,更是一次心靈的對話,讓我能與作者,與詩歌,與那個最真實的自己,進行一次深刻的交流。
评分“終於找到迴傢的心”,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它暗示著一種追尋,一種迷失,最終的一種迴歸。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曾美玲女士在這本詩集中,是如何描繪這段“迴傢”的心路曆程的。是關於離鄉背井的遊子,在異鄉的孤寂與彷徨,最終如何憑藉內心的力量,找到精神的歸宿?抑或是,在繁華都市中迷失自我的人們,如何在一路的奔波勞碌之後,幡然醒悟,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尋迴內心真正的平靜?我更傾嚮於後者,因為這似乎更能反映當下許多人的生存狀態。詩歌往往是最直接也最含蓄的藝術形式,它能以極少的文字,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我期望在這本詩集中,能看到那些細膩而真實的筆觸,描繪齣生活中的點滴感動,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美好。我好奇詩人是如何用詩歌的語言,將抽象的“心”具象化,又是如何將“迴傢”這個概念,升華到一種精神層麵的體驗。
评分“終於找到迴傢的心”,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心生漣漪。它似乎道齣瞭許多人內心深處隱藏的渴望,一種對歸屬感,對平靜的追尋。曾美玲女士的這本詩集,是否能夠成為我們在這喧囂世界中的一處心靈棲息地?我好奇她是如何用詩歌的語言,來描繪這種“迴傢”的情感。是那些關於故鄉的風土人情,還是對親人深切的思念?亦或是,在經曆過人生的種種磨礪之後,終於明白瞭“傢”的真諦,那是一種內心的安寜與平和。我期待在她的詩句中,能夠感受到一種溫暖的力量,一種穿越時空的共鳴,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也踏上瞭迴傢的路,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一本詩集,更是一次心靈的對話,一次情感的梳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探索。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種莫名的熟悉感,仿佛是內心深處某種久違的情感的呼喚。“終於找到迴傢的心”,光是這個名字,就足以讓我停下腳步,想要一探究竟。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目標、欲望所裹挾,奔波勞碌,卻似乎遺忘瞭最初的那個自己,那個最安寜、最踏實的“傢”。曾美玲女士的詩集,是否能為我們在這紛擾的世界中,尋迴那份失落的溫暖和歸屬感?我期待著,在詩行之間,能看到她如何描繪那些尋常中的不凡,那些細微處的心靈悸動,以及最終,那份“迴傢”的釋然與喜悅。我好奇她筆下的“傢”究竟是什麼形態,是物質的居所,還是精神的寄托?是某個特定的時空,還是某種恒久的情感聯結?詩歌的力量在於其含蓄和意境,我希望能在這本詩集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或是,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即使書中內容並非完全契閤我個人的經驗,但隻要能觸動內心的某一根弦,喚醒某種沉睡的情感,那麼,這本書就已經是值得的。我將以一顆開放的心去閱讀,去感受,去跟隨詩人的腳步,一同踏上這場尋找“迴傢之心”的旅程。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終於找到迴傢的心”,給我一種莫名的熟悉感,仿佛是內心深處某個角落的聲音被喚醒。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常常在追逐物質和精神的滿足,卻可能忽略瞭內心最本真的需求——那份傢的溫暖和歸屬感。曾美玲女士的詩集,是否能為我們在這紛擾的生活中,找到那一處可以停靠的心靈港灣?我充滿好奇,想知道她是如何用詩歌的語言,描繪這種“迴傢”的感受。是關於離鄉的思念,是關於故土的眷戀,還是關於人生旅途中,對意義的不斷追尋?我期望在她的詩行裏,能感受到那份真摯的情感,那份穿越時空的溫暖,以及最終,那份尋迴內心的平靜與安寜。這本詩集,或許能成為我的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