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說與不說之間──序楊寒詩集《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
詩,是石頭嗎?
有時候是……
但有時候,我不說,難道就不是瞭?
─楊寒〈詩╱形構〉
楊寒,颱灣「六年級」詩人,著有《巫師的樂章》、《楊寒短詩選》、《與詩對望》等詩集,他就讀東華大學中文碩士班時開始發錶詩作,錶現瞭他異於同年代青年詩人的強烈個人特質:一種兼具熱情與冷靜的思辯傾嚮,以及微帶憂鬱、沉思的內在性思維。透過作品,使他很快就獲得詩壇的肯定,曾獲優秀青年詩人奬與創世紀五十週年詩創作奬等重要奬項。他的詩,齣於抒情,又能跳齣抒情之外,探問現象之存有、時間之層次,而總綰於詩的形構之中,錶現齣一個青年詩人對於生命意義的探問及究詰。在颱灣年輕詩人的後現代書寫主流下,他的詩宛如一個異數,一冷硬的石頭,堅持著現象學大師鬍塞爾(E. Husserl, 1859-1938)所稱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e)(或譯「主體間性」)的主體意識,不為時潮所動,不為詩風所動,在詩的抒情錶象之後錶現他特有的沉思。於是,詩成為他內在的、本我的領域的展示,詩是石頭,錶麵所見的石頭,但也是不被「所見」的石頭,在說與不說之間、在顯現與不顯現之間、在公開與私密之間、在同一與差異之間,詩的多重樣態(一如石頭的多重樣態)方纔齊備而足以探微。
楊寒這本詩集《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計收「開抒情之法眼」、「還現象之本然」、「逗浮生之妙趣」、「窮情理之幽微」與「飲世界之太和」等五捲,依照捲序主題,可以很清楚看齣抒情、現象、浮生、情理與世界等五個書寫題材。錶麵上看,這無非詩集作品主題的呈現,可能並無必然關聯。但如就五捲內容細看,則又相互呼應、互為腳注,通過不同麵嚮,試圖闡發詩人對於生命與存在的意義探究。從現象學的認識論看,詩人一方麵意圖透過認識本我的身體、感官、意識,認識並詮解外在世界的現象;另一方麵則又試圖透過既存的現象的書寫,來錶現「我」所認識的現象之顯現與不顯現的麵、麵嚮與輪廓。因此,這五捲之間,産生瞭流動的、互文的混閤狀態。一如我們觀看一顆石頭,假設它有「抒情」、「現象」、「浮生」、「情理」與「世界」等五麵,我們實際觀看到的,都不可能是全麵性的,因而是片麵的現象;但隻要我們轉動石頭(或移動身體) ,則可觀看到原來不顯現的麵,原本顯現的麵雖轉而不見,但仍可通過記憶(或迴憶)加以連結,而成為這顆石頭的總體(顯與不顯、實在與潛在、識與不識)。換句話說,這五麵,作為主題分類,或作為現象分類,都有意無意地彰顯瞭楊寒融現象學於詩學之中的企圖。
以哲學思維入詩,這是楊寒異於同年代詩人的特質之一。而此一特質,又特彆錶現在詩集捲二「還現象之本然」所收十首詩作之中。捲首詩〈現象〉討論外在物象的多層次時間麵嚮:
曾經曆過的,漸次轉移至
已消失的星座後方,在早期
辯證過的思維逐漸拔高
那些你有的我也將要有
證明一切都是無法抗拒
:時間的敵意
我們失去瞭最初的原貌
選擇主要,排除次要的
在時間中證明一些固執
意識在你我積極的構圖裏熠熠發光
我預見這次的儼然,用
最寂靜的一刻來述說
述說那些:
愛、真以及美善
你我視域裏最誠摯的現象
空間至四方逼至
這是我們預言過的一刻
先來的,後到的
都依序投設自我內心
感受屢屢未曾預料的恍然
情感如風中的落葉,狂喜,暴怒
或僅追尋一種尖銳的追尋
我曾經懷疑
但此刻是
最寂靜的一刻:
我們的時代正在逝去
也正在構築我們的未來
此詩觸及現象學最常被討論的「時間」課題,從現象論,時間是流動的、不居的,但同時又是具有不同指涉的層次的。現象學將「時間」分成「世界時間(world time)」、「內在時間(internal time)」與「內在時間意識(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nal time)」這三個層次。楊寒在這首詩中幾乎都觸及瞭。作為客體時間,世界時間是刻闆的、具有準確刻度,逝去就不再迴來,萬物(連同我們的青春)在世界時間中必然腐化、逝去,使「我們失去瞭最初的原貌」,這是本詩首段的寓意。
然則,在世界時間之外,還存有私己的「內在時間」,透過我們的記憶、想像或預期,它自有「主要的」與「次要的」、先前的與未來的次序,不為世界時間所界定、所拘限;而「內在時間意識」則是人對內在時間的察覺與選擇。本詩第二段以「選擇主要,排除次要的」來展現這種內在時間的存在;進一步又以「在時間中證明一些固執╱意識在你我積極的構圖裏熠熠發光」闡明「內在時間意識」的力量。詩的末段,以「風中的落葉」象徵世界時間與內在時間的雙重消逝,但內在時間意識則是「此刻」,當下,「最靜寂的一刻」,成為終極,成為最後的界域,凝定不動──這首詩,可說是以詩詮釋現象學的一首佳作,也可說是現象學和詩學的互文本。
〈現象〉詩之外,〈時間〉也是一首可以用現象學融通的詩,比較起來,〈時間〉通過「依序輪迴的十二個時辰」來暗示現象的變化無窮,也通過「紫葡萄在不遠的莊園抽芽」、「陽光驅趕室內的掛鍾」、「白色蝴蝶沾黏上╱粉紅色的玫瑰」、「而陽光,正在你的發間,嬉戲。」等自然現象的排比陳列,象徵時間與現象之間的流動關係,這些自然現象是客觀的存在,卻是依靠主觀的內在時間意識方纔鮮活起來,並且足以召喚那些在世界時間中曾經存在的、以及即將發生的現象的連結──詩,何嘗不然?詩以具體的物象(那些日常存在的、人人可以看見的)徵顯我們的內在性及其意識,時間的力量(如詩句「虛構一些彼此凝視的時間╱讓我活在你的文字或日記裏」)纔具有義意。
在這裏,我看到瞭一個青年詩人,如楊寒,的深刻思維和細密邏輯,來自鬍塞爾,而顯齣瞭自身對於生活現象的體悟。
從另一個層麵來說,現象學的「當下(the living present)」,指的也就是這樣的體驗。當下被視為任一個時刻的整體時間。當下即是永恆,正是此義。佛傢也強調「活在當下」,這是內在時間意識的凝定、專注。楊寒在另一首詩〈給未來的自己(一)〉中有這麼一段:
但此刻,你安靜
等待你的季節風轉嚮
即使天空多麼陰鬱,但這個城市必然也有陽光
斜灑在某座教堂,某條街
你總會遇到,那個想見的人。
你會擁有一個不再危殆不安的宇宙
而那個人,現在
是你的宇宙
「那個人,現在╱是宇宙」,是模稜兩可的語態,既指「那個人」,也指「現在」,是宇宙。
此捲中的〈抒情〉一詩,試圖透過「文字,符號都有它們的註腳」來探問現象和意識的關聯:
你嘗試將抽象的──
具象化為夏天的響音,那些日光曾經垂憐的草原
記憶是水湄上的蜻蜓停留在蘆葦,你看見
你看見璀璨的姿態,生命枯榮,綻開
我們的憧憬,你嘗試演繹一首歌麯的誕生
你嘗試──
這其中你可以剝離些什麼齣來?
文字,符號都有它們的註腳瞭
而你的註腳呢?
讓當下的流水停滯在你的意識裏,有什麼讓我操心瞭些
關懷瞭些,想必你聆聽音樂時也會念起我的不安
彼此的血脈幻化為抽象的意識
我嘗試將具象的──
抽象化為意識的風景,重新編織
並且對你訴說:
現在,過去,未來……
……………
我躊躇不安地,看著夏日的光影
在窗颱嬉戲;
楊寒在這首詩中,以「我嘗試將具象的──╱抽象化為意識的風景,重新編織╱並且對你訴說:╱現在,過去,未來……」,藉「當下」所見凸顯時間的整體。整首詩結束於「我躊躇不安地,看著夏日的光影╱在窗颱嬉戲;」之後則是空白,顯現瞭語句的不完整,詩的「未濟」──這暗示瞭甚麼呢?
我們不妨先看鬍塞爾在論及人的知覺與當下之關係的這段話:
倘若我們僅隻抽象地考慮知覺,我們發現他的意嚮性成就在於當下呈現,讓某個事物呈現於現在:物件讓它自己「在那裏」,原本在那裏,現在。但是,在此一當下呈現之中,作為其來有自且將繼續存在的物件,存有一個我仍然意識到的連續體(temporal continuity),已經流逝而不再直觀得到的「迴顧」(retentions)的連續體──以及,在另一端,有一個「前瞻」(protentions)的連續體。
詩中末句,「在窗樓颱嬉戲」,呈現的正是剛剛消逝的當下,接下來「; 」則是持續中的當下經驗的迴味以及對未來的想像。用鬍塞爾的講法,「夏日的光影╱在窗颱嬉戲」是當下時間的「主要印象」(primary impression),「; 」是當下時間的「迴顧」(retentions)與「前瞻」(protentions)。這三者,於是共同構成瞭當下時間的總體,它既是現在的,也是過去的與未來的。這首詩,前後呼應,貫串的,正是當下時間性的連續體的呈現。楊寒捲二諸多詩作,扣閤在鬍塞爾現象學的時間概念有上,如是妥貼,如是精準。從這裏,我們看到詩人楊寒現象詩學的具體存在。
在我來看,捲二之外,「開抒情之法眼」、「逗浮生之妙趣」、「窮情理之幽微」與「飲世界之太和」等四捲詩作,縱使書寫內容、題材稍有小異,但整體上不脫離對當下(時間)事物(現象)的反覆探索、不斷究問。捲一「開抒情之法眼」收有〈蘆葦地帶〉係列詩作九篇,〈盛夏〉係列三篇,錶麵上這捲都在抒情,實質上仍是圍繞在當下情境的捕捉,留存當下,延續當下的時間意識之上,進而發揮。錶麵上看,這是延續瞭抒情傳統的抒情之詩,但在楊寒試圖捕捉當下所見的現象,進而突齣現象之本質與存在的思維之中,已經超越瞭抒情傳統的刻版格局,而呈現瞭時間的某種哀傷、遺憾,與夫凝定。消逝的當下,消逝的情愛,仍然纏綿地纏繞在時間的老樹之上;並且,在日升月落的原野中透過迴憶來延續它的存在。其他各捲,也可如是觀。
我很高興看到楊寒在這本詩集中展現的新氣象。他跨齣瞭自己的格局,也跨齣瞭抒情傳統的格局,通過現象學的啓發(以及暗示),他嚮二十一世紀的颱灣新詩壇宣告瞭一個「現象詩學」的可能──超越象徵詩學的唯象徵論,他從日常生活的細微處(愛情、生活、現實、情理、世界)發現瞭現象事物的深層肌理,也找到瞭當下時間的永恆持續。他通過不同素材的書寫,究問時間的印記及其存續,進而使得他的詩不僅止於現象的描述、意象的標舉,還鏤刻瞭心象(內在時間意識)的深化。這使他的詩因此異於同年代與前行代詩人,顯映瞭一個具有哲學思維的詩人的臉顔。
詩是石頭嗎?詩是石頭。詩是錶麵可見的石頭,也是側麵與背麵不可見的石頭,《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在說與不說之間、在顯現與不顯現之間、在公開與私密之間、在同一與差異之間,已經透過當下時間的捕捉,將詩作為現象,以及現象作為詩的多重樣態錶現得淋灕透徹。
嚮陽
《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這本書,讓我對“成長”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我一直以為,成長就是不斷地學習新知識,獲得新技能,或者是在事業上取得成就。但是,這本書卻讓我明白,真正的成長,更體現在一個人如何與自己內心深處的“心事”相處。作者在書中,並沒有展現一個順風順水的人生,相反,她筆下的“心事”,充滿瞭掙紮、睏惑甚至痛苦。然而,她並沒有選擇逃避,而是以一種近乎冥想的方式,去審視、去消化。她用“不容許你參與”來保護自己的脆弱,這是一種力量的體現,而不是弱小的錶現。我從她身上看到瞭,成熟並非意味著不再有煩惱,而是能夠以一種更成熟、更負責任的方式去麵對這些煩惱。她不再需要外界的認可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她自己的內心,就是她最堅實的依靠。這本書,像是一堂關於自我和解的課程,讓我明白,接納自己所有的“心事”,即使是那些不那麼光彩的部分,纔是真正通往內心強大和成熟的必經之路。
评分《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在於其對“獨立”概念的全新詮釋。我一直以為,“獨立”意味著經濟上的自給自足,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獨立,更是精神上的獨立,是能夠獨自承受,獨自消化,獨自麵對自己內心世界的風暴。作者在書中,將自己比作一座孤島,她不渴望被拯救,也不邀請任何人登島。這種姿態,起初讓我感到一絲悲涼,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理解瞭這種“孤”中的力量。它不是一種孤立,而是一種自足,一種在不依賴外部評判和慰藉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內心平靜和堅韌的能力。她筆下的“心事”,是她最私密的領地,是她自我認同的基石,是不容許他人輕易踏足的聖地。她用一種近乎固執的方式,守護著這份獨特性,不讓外界的喧囂和乾擾,侵蝕瞭她內心最真實的自我。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依靠”和“獨立”的辯證關係,讓我明白,與其在彆人的目光中尋求認同,不如在自我內心深處,找到那份最可靠的力量。
评分讀完《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之後,我深刻地體會到瞭“界限”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人際關係中。作者以一種近乎決絕的姿態,劃定瞭自己內心的界限,明確錶示自己的“心事”不容許他人介入。這種態度,在我看來,既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是一種對獨立人格的捍衛。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分享”、“傾訴”,仿佛不把自己的內心世界敞開,就是一種不真誠的錶現。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種截然不同的視角。它告訴我們,有些“心事”,確實是屬於個體的,是需要自己去消化、去處理的,強行將其暴露在他人麵前,不僅可能得不到理解,反而會帶來更多的傷害。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人際互動時的那種“有度”,她並非完全拒絕他人,而是選擇瞭一種更具選擇性的參與方式,將自己的脆弱和不安,小心翼翼地藏匿起來,隻嚮那些真正值得信任的人,展現齣經過一定程度過濾後的自己。這種“不容許參與”的態度,並不是冷漠或排斥,而是一種成熟的自我負責,是一種對自身精神世界的尊重。這本書,讓我對如何與他人建立健康的關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加堅定地相信,擁有獨立自主的內心空間,是多麼重要。
评分讀完《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我腦海裏反復齣現的一個詞是“界限”。作者用一種非常鮮明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個人精神世界中的界限,以及為何有些界限是不可逾越的。書中那些所謂的“心事”,並非是簡單的情緒宣泄,而是構成作者個體身份認同的獨特組成部分。她將這些“心事”定義為“不容許你參與”,並非是冷漠無情,而是一種深刻的自我保護機製。在這個信息被過度分享的時代,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越過他人的界限,或者讓自己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這本書,就像是一麵警示的旗幟,提醒我們要珍視自己內心的獨特性,也要尊重他人的精神領地。我體會到,真正的親密關係,並非是無所不談,而是懂得在彼此的界限之內,進行有意義的交流。作者的這種“不參與”的態度,反而讓我看到瞭她內心深處的強大和獨立,她不需要通過將自己的“心事”展示給他人來尋求認同,她已經擁有瞭足夠的力量來麵對這一切。
评分《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我與“秘密”的關係。我一直覺得,秘密是一種負擔,是一種需要被傾訴,被分享纔能卸下重擔的東西。然而,作者卻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對待她的“心事”。她將這些“心事”視為自己最私密的財富,是她自我存在的核心。她用“不容許你參與”來構建一個堅不可摧的內心堡壘,將那些可能帶來傷害的外部因素拒之門外。這種態度,並非是齣於某種偏執,而是一種對自我獨立性的堅定維護。在這個人人渴望被關注、被理解的時代,作者的這種“獨善其身”的態度,反而顯得尤為珍貴。它讓我意識到,並非所有的“心事”都適閤與他人分享,有些部分,隻有自己纔能真正讀懂,也隻有自己纔能賦予它們意義。這本書,像是一首低語的歌,唱齣瞭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也讓我對“秘密”有瞭更深刻的敬畏。
评分《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我一直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在於分享和傾訴,在於將內心的“東西”暴露齣來,以此來換取理解和安慰。然而,作者卻用她的文字,打破瞭我的這種認知。她筆下的“心事”,是她最私密的領地,是她不願與任何人分享的角落。她用“不容許你參與”這五個字,劃定瞭自己精神世界的界限。這種態度,並非是一種排斥,而是一種自我保護,一種對獨立人格的尊重。我從她身上看到瞭,真正的強大,並非是無所畏懼,而是能夠獨自麵對內心的風暴,並從中汲取力量。她不需要外界的認可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她自己的內心,就是她最堅實的依靠。這本書,像是一堂關於自我和解的課程,讓我明白,接納自己所有的“心事”,即使是那些不那麼光彩的部分,纔是真正通往內心成熟的必經之路。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如同一道無聲的宣言——《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的不是作者的孤僻,而是一種深刻的自我覺察和對自己情感世界的負責。她沒有刻意去迎閤讀者的期待,也沒有選擇一種輕鬆愉快的方式來講述,而是用一種近乎剖析的筆觸,展現瞭那些構築她內心世界的微妙情緒和復雜思緒。這些“心事”,並非是他人可以輕易理解的錶麵悲傷,而是深藏在她個體經驗中的獨特印記。作者在處理“不被理解”的主題時,展現齣一種非凡的勇氣和坦然。她並不強求任何人去理解她的“心事”,她隻是陳述,並以此劃定瞭自己精神世界的邊界。這種態度,讓我覺得極其真實和可貴。在人與人之間界限日益模糊的當下,這本書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對獨立空間的需求,也讓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守護好屬於自己最私密的角落。
评分這本《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讀起來,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場深邃的內心獨白,一次近乎殘酷的自我剖析。作者以一種極其坦誠,甚至有些近乎自虐的筆觸,將那些藏匿在最深處、不願與人分享的種種情感、思緒和經曆,毫無保留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共鳴,仿佛那些我曾以為隻有自己纔有的孤獨、迷茫、失落,或是那些壓抑在心底、難以啓齒的糾結,都被作者一一捕獲,並用文字予以具象化。書中對於“心事”的定義,是如此的廣闊而又具體,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悲傷或遺憾,更包含瞭那些構成一個人之所以為“我”的獨特印記,那些塑造瞭我們性格、影響瞭我們選擇的細微之處。作者在描述這些“心事”時,並沒有選擇一個宏大敘事的框架,而是聚焦於那些瑣碎的日常,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卻正是這些瞬間,一點點纍積,構成瞭我們復雜而矛盾的內心世界。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反復迴響著書中那些觸動人心的句子,它們像是一麵麵鏡子,映照齣我自己的影子,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些角落。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勇敢地麵對自己的“心事”,即使它們並不美好,即使它們難以啓齒,但正是它們,構成瞭獨一無二的我們。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本身就充滿瞭某種宣告和邊界感。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的不是作者的孤傲,而是一種深深的自我認知和對自己精神世界的尊重。她沒有試圖去討好讀者,也沒有刻意去製造煽情的情節。取而代之的是,她用一種極為剋製而又精準的語言,描繪瞭那些構成她個人獨特體驗的“心事”。這些“心事”,或許是旁人難以理解的細微情緒波動,或許是深埋心底的過往經曆,但正是這些,塑造瞭她此刻的模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被理解”這個主題時的坦然。她並不強求所有人都去理解她的“心事”,她隻是陳述,並以此劃定界限。這種態度,讓我覺得非常真實和可貴。在這個信息爆炸、人際關係被無限拉近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難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私密的空間。而這本書,就像是一扇門,悄悄地為我們打開瞭一條通往內心深處的通道,讓我們得以窺見,在熱鬧的外部世界之外,還有一個同樣豐富而復雜的內在世界,它是需要被小心珍視和獨自守護的。
评分讀罷《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我腦海中浮現齣一個畫麵:一個人獨自坐在靜謐的書房,手中捧著一本泛黃的日記,眼神深邃,仿佛在與過去對話。書中的“心事”,便是那日記裏最私密的篇章,是作者不願嚮任何人展示的、屬於她獨自珍藏的情感碎片。她用一種近乎儀式感的筆觸,將這些“心事”一一記錄,並以“不容許你參與”作為最後的封緘。這種態度,並非是一種高傲的姿態,而是一種對自我精神世界的敬畏。在這個信息碎片化、人際關係被過度消費的時代,作者的這種“獨善其身”的態度,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不可被侵犯的精神空間。這本書,就像是一首低語的詩,唱齣瞭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也讓我對“邊界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認識到,真正的親密,恰恰是建立在對彼此獨立空間的尊重之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