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檢驗瞭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動力學與心理學理論,以解釋人們賭博的原因。一開始作者就提齣「人為什麼要賭博?」的問題,接著迴顧許多臨床、實驗室,以及田野研究人員所提齣的理論。心理分析理論學傢們,包括佛洛伊德、馮.哈汀伯格、費尼切爾、伯格勒、西梅爾、格林森、史德喀爾還有其他學者都認為,賭博代錶一個以上源自於幼年時期情緒創傷的人格固著。
書中關於「博奕行為心理學」的章節包含瞭由史金納和巴甫洛夫所提齣的學習理論原理,以及討論博奕被認為是對某些增強設計及環境暗示的製約反應。有關「博奕認知心理學」的章節則是著墨在較近期的研究者的想法和研究發現上,他們主張持續性賭博是許多賭徒不切實際的期望、錯誤信念,以及非理性思考所造成的結果;同時也強調博奕作為一種形式的娛樂與博奕變成一種強迫癥之間的差異。
本書作者提齣瞭各種建議,並解釋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控製他們的賭博行為,而有些人卻是即使賭到丟瞭差事、失去傢庭,乃至輸光瞭所有的實質財物卻仍欲罷不能。Aasved博士全麵檢驗瞭在博奕研究領域中居領導地位的研究成果及理論上的說明,幫助讀者更加深入瞭解病態性賭博的成因。
作者簡介
Mikal Aasved
Mikal Aasved目前在明尼蘇達大學杜魯市分校的醫學院所設的「成癮研究中心」擔任副研究員,同時也是該校人類社會學係的兼任助理教授。他擁有行為科學與社會學的學位,學術專長包括:人類動機理論、人類社會理論及成癮研究。他在博奕、酗酒以及酒吧行為研究方麵的發現,均整理成專業研討會的報告書以及學術期刊中的文章。
譯者簡介
陳啓勛
學曆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係碩士、博士
現職 美和科技大學社會工作係副教授
經曆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謝文欽
學曆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休閑研究哲學博士
美國肯薩斯州匹茲堡州立大學(Pittsburg State University)企管碩士
國立中興大學畜牧係學士
現職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旅館管理係副教授
第一篇 心理動力學取嚮──幼年經驗的影響 15
第一章 精神分析理論:早期觀點 17
一般的假設 18
漢斯.馮.哈汀伯格:開路先鋒的努力 24
恩斯特.西梅爾:以排便方式錶現齣上癮的衝突 26
威廉.史德喀爾:逃避、興奮、潛在的同性戀與虐待狂 27
西格濛.佛洛伊德:未竟之戀母癖殺父念頭 31
奧托.費尼切爾:命運之父與幸運女神,理想的雙親形象 35
艾德濛.伯格勒:口腔期、嬰幼兒全能感以及心理被虐狂 37
拉爾夫.格林森:性的昇華 42
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論:後期觀點 49
達瑞爾.波倫與威廉.波伊德:異議並與傳統切割 50
彼得.富勒:賭博、新教徒倫理、資本主義經濟及肛門性慾 56
其他近期觀點 62
理查.羅森索爾:自我欺騙的心理動力機製 64
大衛.紐馬剋:命運與權力需求 67
對精神分析理論的批評 68
權力需求與依賴衝突 82
人格理論的批評 86
第三章 人格理論 79
尋找一緻的特質 86
特質組閤 92
第二篇 行為心理學──賞罰及聯結學習的作用 101
第四章 學習或增強理論 103
學習理論與精神分析論 104
操作製約 106
增強設計 107
賭博遊戲的持續性與結構特徵 109
古典製約 114
古典製約與綫索暴露 114
行為完成機製 116
增強理論的評論 117
反對的觀點 117
防禦性反應 120
增強理論的科學測試 121
第五章 需求狀態及驅力減低 127
作為遊戲形式的賭博 128
緊張消除假設:賭博是情感的依靠 131
激發及感覺尋求 136
歐文.高夫曼:「行動」假設 139
遊戲、感覺、存在主義及自尊 140
最佳激發強度及上癮 141
馬剋.狄剋森:雙重增強假設 143
R.I.F. 布朗:變動比率情緒增強作用 145
在各種情況之下的激發 146
R.I.F. 布朗:瀋迷的雙相效應 149
檢測激發及感覺尋求假設 152
激發是一項要素嗎? 152
感覺尋求是一項要素嗎? 157
需求狀態或驅力減低模式的評論 164
第三篇 認知行為心理學──期望及信念的作用 175
第六章 非理性思考 177
機率的偏誤估計 179
賭徒的謬誤推理 181
持續性及翻本 183
歸因理論 185
對控製的幻覺 187
因果及預知 187
競爭、選擇、熟悉度以及介入程度 188
內在歸因、中奬以及熟悉度 194
新手的好運氣:「新手贏錢」的假說 198
在機會事件中引發技術導嚮 199
結果的偏誤評估 203
一廂情願的想法 203
擦身而過、僥倖及後見之明的偏誤:失敗的閤理化 204
進退兩難的圈套 212
運氣、技巧以及荒謬的信念 214
運氣與迷信 216
操縱運氣 216
奇幻想法及儀式操作 218
第七章 認知行為理論學傢 229
大衛.歐德曼:機會與輪盤 231
馬剋.葛瑞菲斯:英式水果拉霸機玩傢的非理性思考及技巧 233
麥可.沃剋:社會認知理論 241
馬剋.狄剋森:行為及認知主義的結閤 251
R.I.F. 布朗:社會學習或模仿行為理論 253
葛倫.渥特:賭博生活型態理論 259
關於認知行為理論的評論 264
第八章 總結 271
賭博行為的精神分析研究方法 272
人格與賭博 275
賭博的行為心理研究 277
賭博的認知行為研究 283
認知行為理論學傢 288
附錄A 心理測量研究發現摘要 293
附錄B 博奕病因學摘要 305
參考書目 317
原序
本書主要著重在心理科學專傢所深究齣的各種動機理論,其中大部分的專傢深信賭博行為是賭徒個人生活經驗所造成的後果。
西格濛.佛洛伊德的心血結晶──精神分析理論──可能是對於人類行為所做的解釋中最深奧難懂的理論。然而,精神分析理論卻幾乎主宰瞭二十世紀心理學的思想。有許多以精神分析理論為基礎,對賭博行為所提齣的解釋,這類的解釋都是將賭博或其他適應不良行為的動機,迴溯歸咎於賭徒在其嬰幼兒時期,因為某些創傷性的
情感經驗而産生一種以上潛意識的罪惡感。這樣的論點曾經風行一時,雖然還未完全被曆史所淘汰,但也已經被行為心理學派與認知心理學派所發展齣的論點取而代之。
人格理論學派跟精神分析學派的論點相近。一般而言,人格理論學傢主張賭博行為是一種因應的機製,跟賭徒先天具備或是後天發展齣特殊的基本人格類型有關,也跟賭徒是否擁有特定的人格特質組閤有關。這個學派的學者設法要找齣專屬於賭徒的基本人格特質,於是找來無數的賭徒進行一係列的標準化心理測驗。
另外,各種學習理論學派的論點也在二十世紀中葉開始取代精神分析學派的論點。跟隨學習理論學派的先驅I. P. 巴甫洛夫和B. F. 史金納的腳步,當今的學習理論學傢繼續探索經由特定酬賞和聯結學習,像賭博與酗酒這樣的行為反應會被增強和持續的過程。
認知心理學是一門比較新近發展的學派,其論點認為賭博行為與持續性都是因為賭徒自認能贏的歧想歪念所造成。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取徑很快就蔚為風潮,而且繼續吸引更多的擁護者。
《博弈心理學》這本書,我真是太愛不釋手瞭!作為一個對人性充滿好奇,又常常在生活中思考“為什麼人們會這樣做”的人,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用一個個生動有趣,甚至有時候讓人拍案叫絕的案例,一點點剝開人類決策背後那層神秘的麵紗。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損失厭惡”的部分,作者通過各種情景模擬,比如讓你選擇一個確定的損失和一次有風險但可能免於損失的機會,你會發現,我們寜願承受更大的不確定性,也不願麵對眼前的損失。這種心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太常見瞭,想想那些因為害怕虧損而遲遲不肯賣齣股票的人,或者是在談判中因為害怕吃虧而放棄瞭更好的機會,真是讓人恍然大悟。這本書還深入探討瞭“錨定效應”和“從眾心理”,這些在我們做購買決策、判斷社會輿論的時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獨立思考的結果,其實深受外界信息的影響。讀完這本書,感覺自己像是獲得瞭一副新的眼鏡,看世界的角度都變得不一樣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多瞭一些理解和洞察。
评分《博弈心理學》這本書,用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枯燥的心理學理論包裝成瞭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原本以為它會是那種需要反復研讀的學術著作,但實際上,讀起來非常輕鬆,而且充滿瞭智慧的光芒。書中關於“互惠原則”的解讀,讓我徹底明白瞭為什麼我們總是難以拒絕彆人的請求,以及為什麼“人情債”如此難以償還。這種心理在人際交往、營銷策略中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者還深入剖析瞭“權威效應”,為什麼人們會對權威人物的意見言聽計從,即使有時候這些意見是錯誤的。這讓我反思瞭自己在接受信息時,是否過於依賴所謂的“專傢”或“權威”。這本書教會我,在麵對任何信息時,都應該保持批判性思維,不盲從,不輕信。它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那些不易察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並引導我去思考如何變得更好,如何做齣更符閤自己利益的決策,而不是被外界的各種心理陷阱所左右。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我拿到《博弈心理學》的時候,心裏還抱著一絲懷疑,畢竟“博弈”聽起來有點嚴肅,而且“心理學”也常常讓人聯想到復雜的公式和理論。但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這本書的語言非常平實易懂,就算是完全沒有心理學基礎的人,也能輕鬆get到其中的精髓。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娓娓道來,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將那些深奧的心理學原理變得生動形象。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信任”的討論,它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包含瞭在商業閤作、社會治理等各個層麵。作者通過一些經典的博弈論模型,比如囚徒睏境,來解釋為什麼在某些情況下,閤作比對抗更能帶來長遠的利益,但同時又揭示瞭為什麼背叛往往會成為誘惑。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一些行為模式,比如為什麼有時候會過度信任他人,又或者為什麼有時候會錶現齣不必要的戒備。它教會我如何更理性地分析他人的動機,如何更好地進行溝通和決策,從而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遊刃有餘。
评分不得不說,《博弈心理學》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讀物。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書,而是會在你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記,讓你在之後的日子裏,會不自覺地運用書中的原理去解讀生活。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承諾與一緻性”時,舉的那些關於傳銷、政治宣傳的例子。你會發現,一旦一個人做齣瞭某種承諾,即使後來發現這個承諾並不明智,他們也會傾嚮於繼續堅持,以保持自身言行的統一。這種心理在很多方麵都可能被利用,所以理解它,就是一種保護。這本書還探討瞭“社會認同”的力量,為什麼在不確定的時候,我們總是傾嚮於參考彆人的行為。這解釋瞭為什麼很多流行文化能夠迅速傳播,也解釋瞭為什麼在危機時刻,人群的行為模式會如此相似。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人類行為背後更深層次的邏輯,它不隻是理論,更是實踐。它提供瞭一套分析工具,讓你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周圍的世界,以及其中形形色色的人。
评分《博弈心理學》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決策”的認知。我一直以為,做決定是一件很純粹的事情,基於邏輯、信息和個人喜好。但這本書告訴我,我們的大腦,尤其是在麵對不確定性和風險時,會受到各種潛意識因素的影響,很多時候,我們並非完全理性的“經濟人”。書中關於“稟賦效應”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明明是一件價值不高的小物品,一旦被認為是“我的”,它的價值就會在心裏被放大。這種心理在拍賣、跳蚤市場,甚至傢庭爭執中都屢見不鮮。作者還詳細講解瞭“損失與收益的框架效應”,同樣的收益或損失,用不同的錶述方式,就能極大地影響人們的選擇。這讓我意識到,在和彆人溝通,尤其是在說服他人時,措辭的藝術是多麼重要。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彆人”的心理,更是對“自己”的深刻反思。它讓我開始注意到自己身上那些非理性的決策傾嚮,並嘗試去剋服它們,成為一個更清醒、更明智的決策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