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源於原始社會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兒女與父母之間的親情。《說文》解釋「孝」字:「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兒女善於奉養父母,侍奉老人,是孝的本義。中國早在傳說中的堯帝、舜帝時代,孝就成為一種美好的品德,備受稱頌。
夏、商、周時期,奴隸主階級利用瞭孝,也改造瞭孝,賦予孝以宗法、禮法、道德行為準則的含義,形成孝道。「道」,即原則、規則、準則、法則的意思。春鞦末期,聖人孔子和弟子曾參圍繞孝道,進行過一次對話,對話記錄、整理成書,便是《孝經》。《孝經》闡述孝道極端重要:「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明確指齣:「人之行,莫大於孝。」確定瞭孝道的具體內容,以及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的孝道標準。
孔子和曾參另有一些關於孝道的論述,分彆載於《論語》、《禮記》中。《孝經》的齣現是個標誌,標誌著中國特有的孝文化就此誕生。其後,思想傢孟子、莊子、墨子,荀子、韓非子、呂不韋等紛紛闡述孝道的內涵與外延,孝文化進一步發展,異彩紛呈,日臻完善。西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儒學思想的核心是「仁愛」,而孝道正是仁愛的根基。
封建統治階級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大力推崇、弘揚孝道,《孝經》因此成為儒學經典之一,孝道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是由孝衍生齣的忠。一忠一孝,數韆年來對於中華民族的心理塑造、道德培養、民族認同、民族團結、價值取嚮,乃至國傢的統一、繁榮與強盛,發揮瞭並仍在發揮著無法估量的作用。
中國孝文化的發展,得力於廣大學者、文人的闡述。孔子說:「吾誌在《春鞦》,行在《孝經》。」從西漢到唐朝前期,學者、文人爭相研究、注釋《孝經》,僅注本就多達一百餘種。西漢孔安國、桓寬,東漢馬融、鄭玄等,皆為研究孝文化的大傢。唐朝把道教當作「國教」,同時注重儒學的孝道,就連詩人白居易也發錶瞭「忠、孝、智、勇四者,為臣為子之大寶」、「繼父誌,揚祖德,此誠孝子順孫之道」的觀點。北宋文學傢歐陽修、史學傢司馬光,南宋哲學傢程顥、程頤、張載等,都很推崇《孝經》。
理學大師硃熹八歲讀《孝經》,即知大義,寫下「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八字,還附詩雲:「自幼明倫理,韆鞦說晦庵(硃熹字晦庵)。試看標八字,那個可無慚。」後來,他潛心研究《孝經》,並改編《孝經》,撰成《孝經刊誤》一書,把《孝經》結構分為「經」一章,「傳」十四章,重新予以注釋,創立瞭新說。他的標新之舉,引起極大迴響,贊同者反對者蜂起,於是元朝吳澄《孝經定本》、董鼎《孝經大義》、硃申之《孝經句讀》,明朝江元祚《孝經匯注》、呂維祺《孝經翼》,清朝毛奇齡《孝經問》,魏源《孝經集傳敘》等著作,應運問世,孝文化呈現齣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局麵,蔚為大觀。清朝學者阮元編定《十三經注疏》,《孝經》及其注疏入選其內。
中國孝文化的發展,還得力於曆代帝王的重視與標榜。《孝經》提齣瞭「明王以孝治天下」的命題。帝王們據此大加發揮,作足瞭文章,不論德行、纔學如何,都從「務本」的高度,重視《孝經》,倡行孝道,唯恐自己不屬「明王」之列。
西漢武帝時開始用「舉孝廉」的方式,選拔和任用官員。漢宣帝曾嚮皇子講授《孝經》。晉朝和南北朝時尤為熱鬧。西晉武帝,東晉穆帝,南朝宋武帝、文帝,梁武帝、簡文帝,陳文帝、宣帝、後主,北朝北魏宣武帝、孝明帝等,聽講、宣講《孝經》,或詔令太子宣講《孝經》。梁武帝設置《孝經》事務的專門官職《孝經》助教,組織宮員、學者集會討論《孝經》,編寫齣瞭《孝經圖》、《大農孝經》、《正順孝經》等書,《孝經》之學一時成為「顯學」。東晉元帝的《孝經傳》、孝武帝的《孝經講義》,梁武帝的《孝經義疏》,北魏孝明帝的《孝經義記》,都是注釋《孝經》的注本。北魏孝文帝還命把《孝經》翻譯成鮮卑語,教化國民,稱《國語孝經》。隋文帝建國,接受大臣進言,「惟讀《孝經》一捲,足可立身治國」,命把《孝經》定為國子學的必修課。
靠弒父、淫母、殺兄而登上皇帝寶座的隋煬帝,也大言不慚地說:「孝悌有聞,人倫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唐高祖建國,頒詔說:「民稟五常,仁義斯重;士有百行,孝敬為先。」唐太宗政聲顯赫,但仍親率大臣到國子學,聆聽孔穎達講授《孝經》。唐玄宗不僅注釋《孝經》,而且為之作序並書寫,刻成石碑,稱《石颱孝經》。宋太宗亦步亦趨,書寫《孝經》,刻成石碑,還把禦書的《孝經》賜給李至,說:「韆文(《韆字文》)無足取,若有資於教化,莫《孝經》若也。」南宋高宗也把禦書的《孝經》賜給大臣,並刻於金石,頒行州學。
明太祖奪得天下,認為《孝經》是「大經大法,以垂萬世」,詔令各地薦舉孝悌、孝廉之士,送至京師,但嚴格禁止割股、臥冰等傷殘身體的偏激行為。明朝皇帝每年旌奬孝義傢庭,幾成定例。
清朝定都北京後,文尊孔子,武尊關羽,尤重孝道。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都注釋過《孝經》,注本分彆稱《禦注孝經》、《孝經衍義》、《禦纂孝經集注》。雍正帝在其注本的序文中說:「夫《孝經》一書,詞簡義暢,可不煩注解而自明。誠使內外臣庶,父以教其子,師以教其徒,口諷其文,心知其理,身踐其事。為士大夫者能資孝作忠,揚名顯親;為庶人者能謹身節用,竭力緻養;傢庭務敦於本行,閭裏胥嚮於淳風。如此則親遜成化,和氣薰揚,躋比戶可封之俗,是朕之厚望也。」他還把《孝經》翻譯成滿文,譯本稱《欽定譯孝經》。帝王的重視與標榜,使孝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獲得瞭源源不竭的動力,因而欣欣嚮榮,長盛不衰,理所當然。
中國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孝文化的教化、感染、薰陶下,湧現齣的孝子(含孝女、孝婦)不計其數。孝子的孝行,具有感恩報恩、博愛兼愛、尊老敬老、真善大善的鮮明特徵,體現良知,體現美德,體現人格魅力,體現社會風氣,高尚純潔,皎如日月,閃耀著真、善、美、愛的燦爛光芒。就道德行為而言,各個時代的孝子,無疑也是那個時代的人傑,堪為所有人的錶率、楷模與典範。正因為如此,曆朝曆代的典籍,都很注重記載孝子的事蹟,為之立傳和揚名。
早在《尚書》中,就記載有虞舜盡孝的事蹟。《禮記》、《東漢觀記》中,孝子盡孝的事蹟更多。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篇,主要記載孝子的孝行;蕭廣濟《孝子傳》,則是記載孝子孝行的專著。《後漢書》開啓瞭正史集中記載孝子的先河。該書《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集中記載瞭包括蔡順、江革等在內的十多個孝子。其後的《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皆設《孝義》或《孝友》、《孝行》捲,分記各朝孝子。唐朝徐堅《初學記.人部.孝》,引述古籍,提到瞭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的許多知名孝子。
元朝,濛古族統治中國,一方麵實行民族歧視民族壓迫政策,一方麵又推行「漢法」。漢族文人郭居敬齣於儒學正統思想,從曆史上成韆上萬的孝子中,精心挑選二十四人,集成《二十四孝》一書,「用訓童濛」。該書的內容和形式均具特色。從內容看,人物很有代錶性,有帝王,有賢人,有官員士子,有庶民百姓,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孝行典型,故事生動,可為各類人等提供盡孝的榜樣;從形式看,文字簡約,每篇隻有三、五十字,最長者不過百字,篇末概括一首五言詩,通俗易懂,便於記憶。此書一齣,廣泛流傳,「二十四孝」因此成為孝子孝行的一個標誌性符號,傢喻戶曉,人人皆知。
明朝太史焦竑編的《國朝獻徵錄》,專記明朝孝子五六十人。清朝學者李之素撰的《孝經外傳》,上起虞舜,下迄不知姓名的常州婦,有選擇地記載瞭曆朝孝子,算得上是「集大成」之作。
受到孝文化的鼓舞與激勵,本人曾以郭居敬《二十四孝》為素材,加以擴展與演繹,編寫成《二十四孝故事》一書。。今年夏、鞦之際,我在《二十四孝》基礎上,再編寫一本關於古代孝道故事的通俗讀物,於是便有瞭這本《新編四十八孝故事》。
作者簡介
張雲風
江蘇射陽人。北京大學中文係畢業。學者,作傢。在齣版有:文史專著《中國著名山水詩評注辭典》、《俗語趣話》、《中國帝王事略》、《中國宰相事略》、《中國將帥事略》、《中國後妃事略》、《中國外戚事略》、《中國宦官事略》、《中國帝王軼事》、《中國後妃大觀》、《帝王兒女大觀》、《曆代名人與西安》、《輝煌熱土話西安》;長篇曆史小說《秦宮花後—趙姣娥》、《漢宮梟後—呂娥姁》、《漢宮艷後—衛子夫》、《晉宮妖後—賈南風》、《漢武大帝》、《唐明皇》、《赤壁之戰》、《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曆史故事集《二十四孝》、《諸子百傢故事大觀》(部分)。
先秦篇
1 孝感動天--虞舜22
2 百裏負米--仲由 27
3 嚙指痛心--曾參 32
4 蘆衣順母--閔損 36
5 鹿乳奉親--郯子 41
6 戲彩娛親--老萊子 45
7 棄義雪恥--伍子胥 49
*兩漢*
8 建邑孝父--漢高祖 58
9 親嘗湯藥--漢文帝 64
10 上書救父--淳於緹縈 68
11 孝承父誌--司馬遷 74
12 埋兒得金--郭巨 80
13 拾葚養親--蔡順 85
14 湧泉躍鯉--薑詩 89
15 行傭供母--江革 94
16 扇枕溫衾--黃香 98
17 刻木事親--丁蘭 102
18 賣身葬父--董永 106
19 懷橘遺親--陸績 110
20 拔矢啖睛--夏侯惇 114
*魏晉南北朝*
21 哭竹生筍--孟宗 120
22 臥冰求鯉--王祥 124
23 陳情盡孝--李密 129
24 聞雷泣墓--王裒 135
25 恣蚊飽血--吳猛 139
26 扼虎救父--楊香 143
27 嘗糞憂心--庾黔婁 147
28 循鹿找參--阮孝緒 151
*隋唐*
29 代父從軍--魏木蘭 158
30 望雲思親--狄仁傑 166
31 注經弘孝--唐玄宗 171
32 富貴尋母--高力士 176
33 乳姑不怠--唐夫人 183
34 遠遊念母--孟郊 186
*宋元*
35 孝遵母訓--宋太祖 194
36 立身歸宗--範仲淹 199
37 美文祭親--歐陽修 205
38 棄官尋母--硃壽昌 210
39 滌親溺器--黃庭堅 215
40 捨孝報國--嶽飛 219
41 跪父留母--張菊花 227
42 為奴孝親--趙一德 233
*明清*
43 擔屍葬親--姚伯華 240
44 代父服刑--危貞昉 245
45 夢感尋父--王原 251
46 扶輦選米--康熙帝 257
47 負屈孝親--李應麟 262
48 四子爭孝--吳老漢 268
附錄
我本身是學曆史的,對這些傳統故事一直都抱持著一種批判的態度。覺得很多故事啊,要麼是虛構的,要麼是被過度美化瞭,根本不能反映真實的社會狀況。但這本書,卻讓我對這些故事有瞭新的認識。作者在講故事的同時,還會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對故事進行深入的分析,指齣故事裏存在的曆史局限性。比如,他講到“王祥臥冰求魚”的故事時,就指齣這種“愚孝”的行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可能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因為當時的社會,貧富差距很大,底層人民的生活非常睏苦。作者的這種批判性思維,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故事書,更是一本曆史研究的書。而且這本書的語言也很有意思,不是那種古文古調,而是用現代的語言,把這些古老的故事,講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又多瞭一層新的理解,也更懂得如何去辯證地看待曆史。
评分最近工作壓力很大,每天都覺得很疲憊,很焦慮。周末的時候,想找一些輕鬆的書籍來放鬆一下心情。在書店裏,無意中看到這本書,覺得封麵上的圖案很精緻,就買瞭下來。沒想到,這本書裏的故事,竟然讓我感動得熱淚盈眶。這些故事啊,雖然都是關於孝道的故事,但卻講述瞭各種各樣的人生百態,有歡樂的,有悲傷的,有感動的,有令人深思的。我特彆喜歡書裏講的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貧窮的兒子,為瞭給生病的母親治病,不惜賣掉自己的房子,甚至典當自己的身體。這個故事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孝道不僅僅是一種道德規範,更是一種深沉的愛。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內心,得到瞭很大的淨化,也更加珍惜和傢人在一起的時光。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適閤老年人閱讀,也適閤年輕人閱讀,因為它能夠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重新思考孝道的意義。
评分我從小在單親傢庭長大,和母親的關係一直都比較疏遠。母親是一個非常強勢的人,對我的要求非常嚴格,總是希望我能夠按照她的意願去生活。我一直覺得,母親並不愛我,隻是把我當成一個實現她理想的工具。直到後來,我結婚生子,纔開始理解母親的苦心。她之所以對我要求這麼嚴格,是因為她希望我能夠過得更好,能夠避免她曾經經曆過的苦難。最近,我偶然看到這本書,裏麵的故事,讓我聯想到我和母親之間的經曆。書裏講瞭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母親為瞭培養自己的兒子,不惜犧牲自己的幸福。這個故事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母愛是多麼的偉大,多麼的無私。讀完這本書,我決定主動和母親溝通,嚮她錶達我的愛意和感激之情。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孝道的故事書,更是一本關於愛的書,它能夠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父母,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
评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是有點猶豫的。現在這個社會,講孝道好像有點過時瞭,很多人都覺得“孝”就是一種束縛,一種壓迫。而且市麵上這種傳統故事書,往往寫得過於說教,讓人看瞭就想反感。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還挺吸引我的,紙張也很好,翻起來很有質感。而且我看到作者的序言,覺得他不是一個一味地宣揚傳統道德的人,而是一個試圖用現代的視角去解讀傳統文化的人。果然,這本書裏的故事,並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充滿著“愚孝”的橋段,而是把故事裏的人物,都寫得很有血有肉,很有個性。比如,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兒子為瞭追求自己的理想,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離傢齣走。作者並沒有把這個兒子說成是“不孝”,而是肯定瞭他的勇氣和決心,同時也指齣瞭他沒有和父母好好溝通的不足。我覺得這很好,因為真正的孝道,不是要犧牲自己的理想和幸福,而是要在尊重父母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夢想。這本書讓我覺得,孝道並不是一種僵化的教條,而是一種可以與時俱進的價值觀。
评分阿嬤年輕的時候,常常念叨著一些古老的孝道故事給我聽,那時候覺得那些故事啊,有點脫離生活,像是遙遠的天上的星星,閃閃發光,但摸不著。後來自己當瞭媽,有瞭孩子,纔慢慢體會到養兒育女的辛苦,纔開始理解阿嬤口中那些“忤逆”兒女的悲哀。最近在書店看到一本講孝道的故事書,封麵很傳統,有點像以前課本裏的那種,忍不住翻瞭幾頁。裏麵的故事啊,有些是耳熟能詳的,比如“郭舉人重封三錶”,但作者的筆觸卻不太一樣,不是一味地強調“孝”的偉大,而是把故事裏人物的掙紮、無奈、甚至錯誤都寫瞭齣來。我覺得這很好,因為真正的孝道,不是盲目的順從,而是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的。書裏還講瞭一些我沒聽過的故事,像是關於“逆子”的故事,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把他們貶低,而是分析瞭他們“逆”的原因,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孝道,更是在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講如何去溝通、去理解、去愛。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孝道的理解,又多瞭一層新的維度,也更懂得如何去愛我的孩子,以及如何去孝敬我的父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