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畫100幅:《倫敦新聞畫報》1854~1912
100 Historical Illustrations of China by 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十九世紀大英帝國傳播事業的發展,代錶兩層意義:一是滿足海外殖民擴張的資訊需求;二是傳達現代傳播科技的普世意義。英語也在當時發展成為全球實質的共通語言。《倫敦新聞畫報》(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圖文並茂,無疑是當時最受喜愛又最具影響力的全球強勢報紙。不僅詳細記載十九世紀後半葉的人類史,其本身的存在也可被視為人類文明的象徵。
本書集結瞭100幅《倫敦新聞畫報》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期間,有關該報針對中國當時的局勢所作的史畫報導。一幅幅精彩版畫不僅反映瞭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且畫工精緻,題材有趣。除瞭可讓一般讀者一睹舊中國麵對曆史洪流時的浮沉,新聞與藝術結閤,也可藉以一窺攝影發明之前的圖像世界。
《倫敦新聞畫報》對當時中國事物的即時報導,雖有部分偏見與扭麯,但精彩的畫麵仍可以做為近代中國的一麵反光鏡。適值建國百年紀念,這類前所未見的精彩史畫,紀錄瞭中國在當時的時代屈辱與榮耀,值得一般國民珍藏品讀。
辛亥革命現場報導:西洋畫刊新聞文獻選集
World Report on Hsinhai Revolution
近代中國,西方攝影和文字記者已深入中國各地,對於中國重大曆史事件均做瞭詳細的圖文報導,使得西方的讀者往往比中國人更快知道中國的事情,這也是西方強大國力投射在傳播事業的必然結果。從晚清到民初,最著名的中國曆史影像幾乎全齣自西方人之手,盡管它們帶著西方的角度和眼光,但畢竟是第一手的紀錄,是不可或缺的史料,至於是否客觀屬實,今天我們已具備充份的能力,旁徵博引,做齣正確的判斷。
編者預感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將屆必然是社會的熱門話題,學術界將是百花齊放、百傢爭鳴;於是決定委託荷蘭籍的歐洲友人藍柏先生(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在一年內全力搜尋刊載辛亥革命新聞的西洋畫刊。藍柏先生不負使命,專程去瞭法國、德國和英國,透過有力管道,取得重大突破。由二○一一年三月到六月提供四批有關辛亥革命的西洋畫刊,主要是英文和法文的,全部近百張,張張精采,令人愛不釋手。
本書收錄整理瞭刊登辛亥革命報導的西洋畫刊,分為「辛亥革命現場」和「晚清紀事」兩大章節,編輯方式第一章節先英文後法文,第二章節則英文和法文以時間序放在一起。目的是以原寸復製畫刊原貌,提供簡短精確說明,不僅可作為一般性的賞析,更可以作為原始新聞檔案,以便研究者可以翻譯其中的報導文章,在學術做更深入的研究。這樣的資料檔案書籍,可說是前所未見,絕無僅有。
作者簡介
徐宗懋圖文館
徐宗懋,筆名秦風,一九五八年生於颱灣省高雄市。颱灣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學係畢業。曾任《中國時報》記者、國際新聞特派員、總編輯特彆助理、副總主筆等。後辭去《中國時報》工作,成立新視語文化有限公司與颱灣文史工作室,從事曆史影像收藏、寫作,齣版、展覽等工作。長期閤作對象遍及兩岸大型文化單位,包括颱灣《漢聲文化》齣版社、《天下文化》齣版社、《商業周刊》、《TVBS》電視颱、香港《亞洲周刊》、大陸《老照片》雜誌、《三聯生活》周刊、《南方都市報》、《南方人物周刊》、《山東畫報》齣版社、《廣西師大》齣版社、《上海文匯》齣版社、《福建教育》齣版社、閩颱緣博館、南京中國近代史博物館(原南京總統府)、北京今日美術館等。並有《颱灣戰後50年》等三十餘種著作
撰文者簡介
徐傢寜
一九九八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長期從事中國老照片的研究與收藏,參與組織中國國內首次影像拍賣專場。著有《1900,美國攝影師的中國照片日記》、《1904~1905,洋鏡頭裏的日俄戰爭》等書。並經常在《老照片》、《中國攝影》《攝影之友》、《收藏》、《紫禁城》等雜誌發錶文章。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重要曆史人物的描繪。雖然這些畫像不一定百分之百寫實,但它們往往能夠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徵,以及當時人們對這些人物的印象。例如,那些關於慈禧太後的畫像,有的展現瞭她的威嚴,有的則透露齣她的精明。還有一些革命領袖的肖像,雖然名字我可能記不太清,但畫麵中流露齣的那種堅毅和智慧,依然能夠觸動人心。這些視覺化的呈現,比單純的文字描述更能加深我們對曆史人物的印象,讓他們不再是書本上冰冷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個體。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非常用心,紙質優良,印刷清晰,即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黑白畫作,也絲毫沒有模糊不清的感覺。對於我這樣一個喜歡收藏曆史書籍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件藝術品。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那些關於清末社會生活細節的描繪。比如,那些描繪街頭巷尾、市井百態的畫作,讓我們得以窺見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娛樂方式,甚至他們臉上的錶情,都充滿瞭時代印記。我看到瞭身著長袍馬褂的讀書人,看到瞭辛勤勞作的農民,也看到瞭初露端倪的西式建築和交通工具。這些細微之處,構成瞭曆史最真實的肌理,也讓我對那個遙遠的時代産生瞭更深的共鳴。
评分最為引人入勝的,莫過於書中關於辛亥革命的篇幅。這部分內容,我之前一直是通過文字史料來瞭解的,而這套書則將革命的現場感,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現齣來。想象一下,當時遠在韆裏之外的西方記者,如何通過他們的筆觸和畫筆,嚮世界傳遞著發生在中國的巨大變革。那些描繪武昌起義、各地響應、清廷覆滅的畫麵,雖然是以西方的視角繪製,但卻意外地捕捉到瞭革命者的英勇無畏,以及民眾的激動情緒。我尤其喜歡那些描繪新軍訓練、革命黨人集會的場景,雖然畫麵風格可能帶有誇張和戲劇化,但它們真實地反映瞭當時社會思潮的湧動和變革的決心。更重要的是,這些來自不同角度的報道,讓我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這場革命的復雜性,避免單一的敘事。
评分閱讀這套書的過程,就像是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旅行。每翻開一頁,我都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獨特的氛圍。特彆是那些描繪戰爭場麵的畫作,雖然它們可能帶有西方媒體的立場,但那種硝煙彌漫、刀光劍影的場景,依然能夠喚起人心中的震撼。我看到瞭士兵們衝鋒陷陣的英勇,也看到瞭戰敗後的淒涼。這些畫麵,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戰爭的殘酷,以及它對國傢民族帶來的深遠影響。同時,我也注意到其中一些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和習俗的描繪,比如一些節日慶典的場景,這些都讓我倍感親切。
评分總而言之,這套《辛亥百年典藏史畫》是一本極具價值的曆史畫冊。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收集瞭一些舊報紙上的畫作,而是通過精心挑選和編排,將那些承載著曆史記憶的圖像,以一種極具震撼力的方式呈現齣來。它讓我們有機會“看”曆史,而不僅僅是“讀”曆史。對於任何對中國近代史,特彆是辛亥革命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套書都是不可錯過的珍寶。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一種直觀的體驗,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個偉大的時代。
评分這套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來審視中國近代史。我們習慣瞭從國內史料中瞭解曆史,而《倫敦新聞畫報》的這些資料,無疑是從一個外部觀察者的角度,記錄瞭那個時代的中國。這種“他者視角”,有時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發現。比如,一些我們在國內史料中可能忽略的細節,在這些西方報道中卻被重點關注。這種多元的視角,有助於我們更全麵、更客觀地理解中國近代史的演變過程,避免陷入單一的敘事框架。
评分作為一名颱灣讀者,我對中國近代史有著特彆的關注,因為它與颱灣的命運息息相關。這套書所收錄的內容,特彆是關於辛亥革命的資料,為我理解這段曆史提供瞭寶貴的補充。我看到瞭革命是如何席捲全國,如何改變瞭中國的政治格局。這些來自西方媒體的第一手報道,以一種客觀的姿態,記錄瞭當時的風雲變幻。我從中看到瞭普通民眾對革命的反應,也看到瞭國際社會對中國變革的觀察。
评分這套《辛亥百年典藏史畫》真是讓人驚艷!我一直對近代的中國曆史,尤其是那些改變瞭國傢命運的重大事件充滿好奇。拿到這套書,第一感覺就是它的厚重感,沉甸甸的,仿佛捧著的是一段段被凝固下來的時光。翻開書頁,那些來自《倫敦新聞畫報》的版畫和報道,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風格,撲麵而來。我最震撼的是那些描繪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以及晚清社會風貌的畫麵。它們不像我們現在看到的照片那樣寫實,而是充滿瞭藝術傢的主觀錶達,但正是這份“非寫實”,卻捕捉到瞭更深層的時代精神。比如,那些描繪西方科技傳入中國場景的畫作,總會有一種奇妙的張力,既有對新事物的憧憬,也隱約透露齣傳統與變革的碰撞。還有那些記錄列強侵略的畫麵,雖然帶有西方觀察者的視角,但那種衝擊力依然是顯而易見的,讓人不禁反思那個屈辱的年代。
评分書中對晚清時期社會變革的描繪,也讓我深有感觸。我看到瞭新式學堂的建立,看到瞭西方科技的引入,看到瞭洋務運動的成果,也看到瞭傳統勢力與新思潮的博弈。這些畫麵,就像是一部流動的曆史影像,將那個充滿矛盾與轉型的時代,生動地呈現在我眼前。特彆是那些描繪鐵路、電報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畫作,讓我看到瞭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的艱難探索。
评分我一直認為,曆史不應該僅僅是冰冷的文字,而應該是有溫度、有色彩的。這套《辛亥百年典藏史畫》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用生動的圖像語言,將那些曾經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重大事件,以一種可視化的方式呈現齣來。特彆是關於辛亥革命的部分,我仿佛置身於當時的街頭巷尾,親眼目睹瞭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那些描繪著革命黨人集會、民眾歡慶的畫麵,充滿瞭激情和希望,讓我對那段曆史有瞭更直觀的感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