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創數位內容産業的美好前景/黃國俊
數位內容的園丁/楊中旗
日齣東海落西山/葉玟妤
數位內容素材來源篇
The Sources of Digital Content Materials
.素材的使用/55
.軟體知多少/17
.使用盜版軟體/27
.數位音樂/39
.公司資料放上網/55
數位內容製作篇
On Creating Digital Content
.暢銷與非暢銷商品成套搭售/67
.自製∕外包∕策略聯盟/77
數位內容成品篇
The Products of Digital Content
.保護數位內容/95
.無形資産融資新契機/107
數位內容入口網站智財權篇
A Sample of IPR Cases on the Internet
.網頁LINK問題多/123
.鏈結新聞網站 /137
.網路商標權問題/147
.到螞蟻市場登廣告/161
.剽竊其他網站內容/171
.網站提供免費資料/181
.自BBS截取文章/191
數位內容侵權授權篇
On Licensing & Infringement of Digital Content
.權利金壓迫下待宰的羔羊/203
.閤理使用怎麼用/213
.發展DRM解決授權睏擾/223
.記得索取保證書/237
.盜版侵權不可小覷/247
管理製度篇
Risk Control through the Corporate Management Mechanism
.以管理製度控製風險/259
附 錄
Appendix
.數位內容國傢資源匯整
.參考文獻
序
日齣東海落西山
自從決定放棄節拍器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得做古典音樂的「中輟生」瞭。法律是一個看似枯燥無味的工作,每當在書桌前案牘勞形,腸思枯竭的時候,我總是離開電腦鍵盤,改敲(PLAY)琴鍵,用即興演奏來讓自己左右腦平衡一下。
有一種訓練創意的方法是,用不同的方式,做同樣的事情。比如說用五十種方法來彈小星星,同樣的鏇律,每一次都有不一樣的彈法。把大悲咒配上迪斯可,看看嚴肅的修行可不可以活潑一點。用進行麯來彈情歌,把軟綿綿的抒情歌變得雄糾糾,氣昂昂。在西方節奏中滲入中國古音,融閤齣中西薈萃的麯風。左腦的理性思維時而山窮水盡,透過彈性速度和不規則的節奏,在玩樂(PLAY)的過程中,右腦常常會冒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靈感。
「蕭規曹隨」像是規律的節拍器,所有的事情都在固定的節奏裏循序漸進地進行,井然有序,不得逾矩。但自從網路這種虛擬世界齣現後,偏偏所有的事情都不是按照既有的規律發生。日齣東海落西山,誰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10年前,誰知道古典國畫中的人與物,可以在3D動畫中栩栩如生地齣現。10年前,誰知道三國誌、西遊記和金庸的武俠小說,都可以濃縮在數位遊戲裏自己玩。10年前,誰知道可以用手機聽數位音樂、看電視。10年前,誰知道會有網路這種虛擬的世界,而遊戲(PLAY)軟體更是創造瞭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的天堂。
這幾年,數位內容産業像是小而美的尖兵,靠著技術、創意和小額資金,迅速崛起,在高門檻、高規格的科技界裏占有一席之地。政府大力推動數位內容産業,運用各項政策補助資源,促進國內的數位內容業發展。IP(Intellectual Property)議題,是數位內容産業核心因素之一。而這些議題,除瞭數位內容本身的八大産業(數位遊戲、電腦動畫、數位學習、數位影音應用、行動應用服務、網路服務、內容軟體、數位齣版與典藏)重要之外,文化創意産業及其他相關數位化産業,都會麵臨共同的難題。例如素材的來源、使用方式、內容的製作、格式標準、資料壓縮、特效的處理等數位化的問題,還有融資、鑑價、投資等。未來這些IP議題更將著重於推動數位內容智財權評價機製,強化産業智財分享與加值,並促進産業進行閤理買賣交易及購併。
本書以數位內容産業的製作及使用麵為主,至於數位內容成品的行銷麵,像是販賣及授權他人的問題,雖然不在本書討論之列,但是書中所提供的見解,例如搭售的限製、權利金的計算、新興付款機製等問題,仍然是重要的考量的因素。
【數位內容産業開發流程中可能涉及的智財權】 -金字塔圖形(最底端為素材)
.應用 .行銷→商標、公平交易法.入口網站→著作權、商標、公平交易法.成品→著作權、專利、商標.製作開發→著作權、營業秘密、商標.素材→著作權、專利、營業秘密
實體世界裏的策略著重在邏輯分析,在動態虛擬的數位世界裏,好的策略則是仰仗創意與直覺。流程、邏輯的左腦時代過去瞭,創意、想像的右腦時代來臨瞭。數位科技讓舊有的規則全然不適用,下一個10 年會齣現什麼?誰也不知道。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創造未來。當沒有節拍器的規則時,不妨參考即興演奏最高指導原則:那就玩(PLAY)吧!
葉玟妤 2005年8月31日泰利颱風夜
我必須說,《數位內容照過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得相當巧妙,而且邏輯性很強,讓我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作者沒有一開始就大談特談什麼高深的理論,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數位內容的世界。它好像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導遊,帶著你在數位內容這座大迷宮裏穿梭,一點一點揭示其中的奧秘。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用戶體驗」和「內容敘事」的論述,這兩者在我看來是相輔相成的。一本再好的內容,如果用戶體驗很差,比如排版混亂、加載緩慢,那麼它的價值也會大打摺扣。而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更是能讓信息傳遞得更有效、更深刻。書中舉瞭許多成功案例,分析瞭它們是如何在用戶體驗和敘事上做到極緻的。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這些案例時,並沒有簡單地贊美,而是深入剖析瞭其中的成功要素,甚至是潛在的風險。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整本書讀起來更有深度,也更具啓發性。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好內容」的標準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更懂得如何去創作或選擇真正有價值的數位內容。
评分老實說,我對於《數位內容照過來》這個書名一開始的期待並沒有很高,總覺得可能隻是一些泛泛而談的道理,或者是一些已經被講爛瞭的觀點。但是,當我真的沉下心來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它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的文字功底相當紮實,而且非常擅長將復雜的概念用最直白、最生動的方式呈現齣來。我最欣賞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數位內容發展過程中可能齣現的一些負麵效應,比如信息繭房、網絡暴力等等。作者以一種非常客觀的態度,去探討這些問題,並且嘗試去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案。這種審慎的態度,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怎麼做」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為什麼」和「未來」的書。它讓我反思,在享受數位內容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我們是否也需要警惕它可能帶來的陷阱。書中關於「數位倫理」的討論,尤其讓我覺得意義重大,它提醒我們,在創造和傳播內容的時候,也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總的來說,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的書,它不僅拓寬瞭我的視野,也引發瞭我很多關於人與科技、內容與社會的思考。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看到《數位內容照過來》這個書名,我有點猶豫,感覺它會是那種寫給科技達人看的書,我這種對數位領域不是那麼精通的人,會不會看不懂?但抱著好奇的心態翻瞭幾頁,我發現我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棒,它不是直接丟一堆術語給你,而是從我們每天的生活經驗齣發,去剖析數位內容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比如,它講到我們如何越來越依賴手機獲取信息,如何不自覺地被某些推送內容吸引,甚至是我們會在網路上搜尋什麼。這些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情境,但作者透過這些日常觀察,引齣瞭更深層的數位內容邏輯。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內容形式的演變」那一章,從早期的文字,到圖片,再到現在的短影音,作者條理清晰地梳理瞭整個過程,並且探討瞭不同形式內容的優勢和劣勢。這讓我思考,為什麼有些內容適閤以文字呈現,有些則更適閤用影片?為什麼短影音會這麼流行?書中的分析讓我腦洞大開,也對未來數位內容的發展有瞭一些新的想象。它不是一本讓你成為技術專傢的書,而是一本讓你更理解數位時代下,內容如何與我們互動、如何塑造我們認知的一本書。
评分這本書啊,我本來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的,畢竟這個書名《數位內容照過來》聽起來有點…嗯…不知道怎麼形容,有點像是網絡流行語,又有點像是某種技術手冊。結果翻開之後,發現它真的給瞭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啓發!作者在探討數位內容的議題時,完全沒有用那種生硬、學術的語言,而是用非常貼近生活、甚至有點幽默的筆觸,把很多原本聽起來很復雜的概念都講得很清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注意力經濟」的那部分,以前總覺得就是大傢都在搶眼球,看完之後纔明白,原來背後有那麼多細緻的策略和心理學分析。作者舉瞭很多當下很火的案例,比如某個社群媒體上的爆紅影片,或是某個品牌如何透過內容營銷成功打響名號,都讓我有種「原來是這樣!」的感覺。而且,它不隻是停留在理論層麵,還給齣瞭很多實用的建議,像是如何優化內容、如何掌握傳播的節奏,甚至是如何去分析讀者的反饋。對我這種在社群媒體上經營個人帳號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甚至覺得,就算是沒有直接創作數位內容的需求,光是瞭解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數位時代是如何運作的,也值得一看。它讓我更懂得如何辨彆網路上紛繁的信息,也更清楚自己在信息洪流中的位置。
评分我最近一口氣讀完瞭《數位內容照過來》,感覺整個人都被刷新瞭!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局限於某個特定的平颱或技術,而是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數位內容在我們生活中的滲透和演變。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社群互動」和「內容社群化」的章節。以前我總覺得社群媒體隻是一個發布信息的地方,但這本書讓我看到,內容如何能夠真正地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如何能夠形成一個個有活力的社群。作者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展示瞭各種類型的社群是如何通過數位內容而聚集、發展,甚至産生巨大影響力的。這讓我意識到,內容不隻是單嚮的輸齣,更是一種雙嚮的溝通和互動。而且,書中對「個性化內容」的探討也讓我茅塞頓開。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某個App的內容特彆懂我們?原來背後有如此多的數據分析和算法支持。這本書讓我對我們每天接觸的數位內容有瞭更深入的理解,也讓我對如何更好地參與到數位內容的創作和傳播中,有瞭更清晰的方嚮。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寶藏書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