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遺忘瞭六年歲月,
卻忘不瞭那抹死前的濃艷笑意……
我從睡夢中驚醒,頭痛欲裂,完全記不清自己昨天的行蹤,發生在東成大廈的雙屍命案卻漸漸清晰成形:一個狂暴的丈夫殺死情夫和情夫的懷孕妻子。錶麵上看來這個案件再簡單不過瞭,但我卻感到一絲不協調感,或許是刑警的直覺吧。
當我掙紮起身去上班,纔驚覺今天竟然是2009年3月15號──我明明記得現在是2003年,命案纔發生瞭一個星期啊!
難道……我失去瞭六年的記憶?
正在不知所措時,有位女記者為瞭這宗轟動一時的「陳年舊案」跑來找我採訪,並決定和我聯手重新展開調查。然而挖掘越深,我就越感到不安,因為我發現在那段遺忘瞭的過去之中,我跟案件之間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作者簡介
陳浩基
香港人,七○年代齣生,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係畢業。颱灣推理作傢協會海外成員,現專職寫作。
二○○八年,以童話推理作品〈傑剋魔豆殺人事件〉入圍第六屆「颱灣推理作傢協會徵文奬」決選。翌年在第七屆「颱灣推理作傢協會徵文奬」以續作〈藍鬍子的密室〉及犯罪推理作品〈窺伺藍色的藍〉同時入圍決選,並以〈藍鬍子的密室〉奪得首奬。之後,憑推理小說《閤理推論》取得可米瑞智百萬電影小說奬第三名,又以科幻短篇〈時間就是金錢〉獲第十屆倪匡科幻奬三奬。
另著有科幻作品《闇黑密使》(與高普閤著)、恐怖作品《倖存者》、《魔蟲人間》、異色推理作品《氣球人》等等。
興趣是閱讀、寫作、推理、神話研究、科學、音樂、電影、電腦、動漫畫、吉他、惡作劇和鬍思亂想。希望能寫齣涵蓋以上所有範疇的作品。
推薦序──
非現實的現實
──我讀《遺忘.刑警》
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誌
一如其他常見的推理小說場景,《遺忘.刑警》也有一個頗為典型的開場:一位第一人稱自述的警探來到兇殺案的犯罪現場,公寓大廈的房間裏兩屍三命,死者是一對年輕夫婦,妻子則懷有幾個月的身孕,那位肚子裏的可憐胎兒是來不及見到世界一麵的。
刑警辦案是不能避免這一類的血腥場麵,也不能害怕或覺得惡心難過,他必須在現場搜尋哪怕是極細微的各種綫索,包括檢視死狀甚慘的受害者在內;但小說到這裏筆鋒一轉,美女屍體突然一雙瞳仁轉嚮凝視的警探,張開艷麗的嘴唇,彷彿帶著笑意說:「辛苦你瞭。」
但我們知道,此刻我們並不是在讀《The Ring》之類會跑齣黑發掩臉的貞子的恐怖小說,而是在讀「不語怪力亂神」的推理小說;這部小說也隻是虛晃一招,立刻讓我們相信那隻是精神不濟的警探的幻覺。很快的,小說場景迴到寫實的香港都會,從皇後大道西走到德輔道西,陽光明亮,雖然警探有點必須看精神醫師的心理創傷,但推理小說那種清晰「理性」的敘述腔調,讓我們相信這是「推理小說」而無庸置疑。
推理小說「因理而起」,隻有相信理性的人纔需要「推理」;如果你相信人世間另有神秘力量主宰我們,人類的智慧隻能解決小部分的疑問,推理小說或「神探」所賴以為生的封閉邏輯,就成瞭沒有意義的追求。
這就是為什麼推理小說發展之初,幾位開創性的大師要為推理小說訂定規則,排除推理小說涉及非現實或理性不能管轄的範圍;譬如,推理黃金時期的神父小說傢隆納德.諾剋斯(Ronald Knox,一八八八─一九五七)曾經提齣膾炙人口的「偵探十誡」(Ten Commandments of Detection),其中第二條就明白訓誡道:「故事中不可存有超自然力量……」
不過我們從一切文學史的進展又有種體會,知道所有的「規則」都是訂來被破壞的,關鍵隻在於破壞得漂不漂亮,或者在於「破壞之後」我們是否得到新的進步?在推理小說的例子,作傢也不是乖乖聽從規則的那種人,他們也是想盡辦法要模糊邊界、要探測定義,甚至要存心挑釁。推理小說傢知道推理作品「不可存有超自然力量」,但如果那不可解釋的超自然現象是「可解釋的」,是有理性或科學基礎的,那又為什麼不行?
小說傢因而把精神異常的「主觀意識」寫進來,譬如說小說通過一位「人格分裂者」的主觀敘述,那會把推理小說變成什麼模樣?瑪格麗特.米勒(Margaret Miller, 一九一五─一九九四)的名著《眼中的獵物》(Beast in View,一九五五)就是這樣的例子。有的小說傢更加激進,他甚至要探測底綫,把常識裏的「超自然力量」寫進來,最後還要閤情閤「理」,也許京極夏彥的《姑獲鳥之夏》(一九九四)等一係列「百鬼夜行」作品,企圖顛覆「妖怪小說」與「推理小說」不可能相容的觀點。
《眼中的獵物》用到對「身心癥狀」的理解,《姑獲鳥之夏》則用到民俗人類學與精神分析學的知識,這看似邊緣的摸索,其實是開拓瞭推理小說版圖的努力與貢獻。
《遺忘.刑警》正是一部這樣的中文創作,作者巧妙地處理瞭「創傷後壓力癥候」的現在,和寫實的推理處境結閤成節奏明快、轉摺離奇、卻又清楚可信的小說,看似不現實,卻又完全現實,這是難能可貴的嘗試與成績。
第二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奬」決選入圍作品評語
日本推理小說之神/島田莊司
華文本格推理的確有潛力彌補日本本格小說中容易不足的要素。
作者本次投稿的作品中,最打動我的就是他對「二十一世紀本格」的理解。他在投稿時所附的文章中,提到瞭他對於「二十一世紀本格」創作條件的認識。
A謎團需要具幻想性,即使寫實也要具備特異的戲劇性。
B作品的謎團設計必須具備嶄新的方法論,或是概念上顛覆傳統作品的模式。
C運用科學原理,以新世紀的科學知識來補強作品,甚至當作主題。
作者的這種認識相當精闢而正確,本作品在這些要素的基礎上,運用瞭C的高度推理邏輯鋪陳整個故事,當然無愧於成為「二十一世紀本格推理」。
這三點內容除瞭是作者對「二十一世紀本格」推理的認識,更是作者錶達內心創作熱情的宣言。為看似神秘、匪夷所思的懸疑作齣閤理的解釋,成為故事的齣發點,為瞭讓這種手法具有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不曾改變的生命力,並得到進一步發展、更進一步的深入,必須充分瞭解最新科學的資訊,更加透徹地發揮「夜的詩人」愛倫坡的感性,比愛倫坡更追求匪夷所思的未知體驗,努力幻視具有詩般優美意境的神秘現象。
順利地達到這個境界後,必須再度運用從最新科學中掌握的知識和方法,富有邏輯地、閤理地在現實中拆解這些神秘現象,呈現在讀者麵前。為瞭忠於原點的精神,任何當今二十一世紀本格推理作傢都必須做到這一點。
然而,經過一百五十年的歲月,推理作傢將愛倫坡時代曾經令讀者瞠目結舌的科學方法,逐漸固定化、遊戲化,簡直變成瞭棒球遊戲規則,結果反而愈來愈忽略故事本身的要素。在這種發展潮流中,科學創意和科學的日新月異這種重大的要素逐漸被人遺忘,作者不斷創作定型化的故事(這已經不能稱為故事。人們將新鮮驚奇的集結稱為故事),為讀者喜歡這類作品的傾嚮感到安心,導緻推理小說逐漸喪失瞭文學性。
話雖如此,這種方法並非錯誤,這也是必須追求的目標之一,因此,這種類型的作品也可以嚮島田莊司奬投稿,但是,絕對不能以為這樣已經足夠,不能為此感到安心。本格推理也必須追求豐富的故事性和文學性,必須不時迴歸原點的思想和原理,反省目前的方法論,這種態度十分重要。如果所有作傢都疏於這項工作,本格推理領域就會像汽車一樣故障、拋錨,逐漸衰退,最後隻剩下暢銷書,而這些暢銷書往往並非「本格推理」。
「二十一世紀本格」的提議,嚮不斷麵臨陷入定型化、類型化陷阱危險的日本本格推理界,提齣瞭突破眼前睏境的方法,本作品更用一流的纔華完成瞭這項任務。
繼續進行剖析,就會發現本作品的不足之處也逐漸浮上瞭颱麵。作者在本作品中運用瞭最新科學知識和見解,包括瞭記憶障礙、PTSD、腦內齣血等醫學知識,但其實這些病癥在二十世紀就已經司空見慣,缺乏成為「二十一世紀型未知體驗」的前衛性。
當然,比起這些問題,這部作品的可讀之處,在於主角追蹤凶手、試圖鎖定特定人物的整個過程,在看似找到真相和真兇的剎那,再度峰迴路轉,齣現離奇麯摺的情節,這種故事的發展饒富趣味。在看到終點的那一剎那,案情的景象完全顛倒,他所掌握的整起事件都失效,進入齣人意料的發展。然而,如果按照他的理解繼續追蹤下去,又將再度麵臨顛覆的局麵,再次創造驚奇。作者靈活運用瞭前麵所提到的科學知識和見解支撐瞭故事的整體架構。
想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具備足夠的寫作能力,讓讀者充分相信顛覆前的世界,這位作者的文筆具有不斷說服讀者的能力。一次又一次顛覆的驚奇,其實都牽涉到某個專有名詞,當事人的生活史也隨之發生變化。作品呈現齣宛如變魔術般令人眼花撩亂的發展,作者巧妙拿捏、掌握瞭讀者的驚訝和推測,所有這些能力都成為巧妙架構齣作品整體的設計能力。
作者毫不諱言,他在理解「二十一世紀本格」的概念所投稿的這部作品,是在承襲第一屆島田莊司奬的得奬作品《虛擬街頭漂流記》,和拙作《Helter Skelter》創作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挑戰。拙作以披頭四的同名麯作為題目,該作品則以大衛.鮑伊的歌麯〈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作為英文副標題。
這位作者本次的創作,是運用他的理解力和高度的寫作能力,迅速對於「二十一世紀本格」這個新詞匯、這種推理小說的新型創作方法,所作齣的示範解答。
因此,對作者而言,這部作品並非自然齣現在他腦海的自發性創作,而是運用自己的一部分纔華,迴應瞭在颱灣登陸的「二十一世紀本格」這個全新想法,對作者而言,隻是非主流的習作。果真如此的話,顯然這位作者具備瞭未來無可限量的纔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