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的正義,冷血的懲罰。
當愛與恨走到極端,隻有復仇,我纔能活下去!
哈利.霍勒,警局的頭痛人物,同事眼中的瘋子酒鬼,大傢都說他總有一天要闖禍。這次,他終於捅瞭大漏子,竟然成為命案頭號嫌犯!
當他終於接近事件真相,纔明白復仇女神手上的秤與劍,這次指嚮瞭自己……
沒有懲罰,就沒有正義,
復仇,是上帝賜給人類最美好也最危險的毒藥!
奧斯陸市中心發生一樁詭異的銀行搶案,一名搶匪在光天化日下走進銀行,不到兩分鍾便搶走兩百萬剋朗、還槍殺瞭一名人質,而且沒有留下任何可供鑑識的證據。因為這樁棘手的案件,哈利被暫調到搶案組幫忙調查,他和新進女警貝雅特從監視器畫麵發現,被當作人質的銀行女職員,在臨死之前,竟然嚮搶匪懺悔:「都是我的錯。」
然而,除瞭銀行搶案,哈利還有一個更大的麻煩得解決。在一次和前女友安娜的晚餐約會後,哈利有如宿醉般醒來,不但喪失瞭12小時的記憶,還弄丟瞭手機。最糟的是,他隨後奉命去支援的命案現場,死者竟然就是安娜。她陳屍床上,手中握著槍,頭上有個彈孔。雖然種種跡象皆錶明她是自殺,哈利卻開始接到恐嚇電子郵件,彷彿有人對他那晚的行蹤瞭若指掌……
當搶案再次發生,束手無策的哈利,決定去找挪威最傳奇的銀行搶匪洛斯可。據說他是許多重大搶案的幕後首腦,從來沒被警方抓到,三年前卻突然齣麵自首入獄服刑,謠傳他仍在獄中控製一切,而他正好是安娜的叔叔。哈利和洛斯可達成交易,洛斯可幫忙指認搶匪,他則傾力查齣殺害安娜的真凶。沒想到,這卻是一切情況失控的開始……
北歐犯罪小說天王 尤.奈斯博
繼轟動國際書市的《知更鳥的賭注》後,
再次推齣層次豐富、節奏快速、驚悚刺激的哈利.霍勒探案
◎熱銷全球30國版權
◎挪威銷量破15萬冊,排行榜冠軍書,蟬聯榜上 49 週。
◎冰島排行榜冠軍,美國獨立書商協會暢銷榜
◎2002年挪威William Nygaard Bursary大奬得主
◎2009 年《齣版者週刊》年度好書
◎2010美國愛倫坡奬入圍、麥卡維提奬年度最佳長篇小說提名
作者簡介
尤.奈斯博
「北歐犯罪小說天王」尤.奈斯博是挪威史上最暢銷的作傢,每一部作品都是挪威排行榜冠軍暢銷書。挪威圖書館藉閱率排行榜,前20名有5本是奈斯博的作品。他拿過所有北歐的犯罪小說大奬,包括玻璃鑰匙奬、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說、書店業者大奬等,還獲得英國的「國際匕首奬」和美國的「愛倫坡奬」提名,作品被翻譯成40種語言,在50多個國傢齣版。全球銷量突破850萬冊。
奈斯博曾是挪威知名的搖滾巨星,白天任職於金融業,利用晚上和週末時間演齣。不久之後,他考上金融分析師的證照,被挪威最大的證券公司高薪挖走,然而工作和樂團越來越難以兼顧,瀕臨崩潰的奈斯博決定休半年長假,他帶著筆電,跳上飛機,前往地球最遙遠的彼端:澳洲,在那裏寫下日後讓自己聲名大噪的「哈利.霍勒警探」係列的第一集《蝙蝠人》。
奈斯博的讀者族群廣泛,涵蓋純文學讀者、冷硬推理、黑色小說讀者,以及通俗驚悚小說讀者。此外還受到英美犯罪小說名傢一緻擁戴,麥可.康納利稱贊他是「我最喜歡的驚悚作傢」。評論傢普遍認為奈斯博可與丹尼斯.勒翰、詹姆士.艾洛伊、麥可.康納利、伊恩.藍欽、雷濛.錢德勒等名傢相提並論,稱他是「挪威犯罪書寫的畢卡索」;德國《明鏡日報》則稱他是「斯堪地那維亞的奇蹟」。
「哈利警探係列」
1. 《蝙蝠人》
2. 《蟑螂》
3. 《知更鳥的賭注》(2011年6月齣版)
4. 《復仇女神的懲罰》(2011年8月)
5. 《魔鬼的法則》(漫遊者預計齣版)
6. 《救贖者》
7. 《雪人》
8. 《獵豹》
譯者簡介
韓宜辰
英國新堡大學口筆譯碩士,全職自由譯者,譯有《忘記正義的小鎮》、《女孩自由狂奔》、《美味人生烹飪課》、《下流祕密俱樂部》等長篇小說。
推薦文
現實、無奈、於事無補,但卻似乎非做不可∕臥斧(文字工作者)
我知道你是個好人,但你明白我為什麼要殺掉你。你懂吧?--《復仇》
哈佛大學有門極受歡迎的課程,講的主題是「正義」。
主持這堂課程的教授是邁可.桑德爾,他在課堂上以日常事例及新聞內容為題材,有技巧地將學生引入討論當中,並利用學生反應齣來的不同看法,帶進各個世代哲學傢們對於「道德」與「正義」的描述。這樣的過程,不但貼近生活、活潑有趣,同時也讓聽者發覺:從身旁日常瑣事到國傢的政治議題,其實都會與某些本質的價值觀念有關,民主社會需要的正義,並不是挖醜聞扒隱私的狗仔行為所能提供的,而是需要理性地陳述自我觀點,同時多方麵、開闊的反覆思考與集體討論。
因為這門課太有名瞭,課程內容後來不但被製成電視節目,也被集結成書。
這本名為《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文字作品在二○○九年齣版,兩年後,本地書市齣版瞭繁體中文譯本,同樣引發瞭不少的討論。書中明白指齣,要做「對的事」來達成「正義」,約莫有三個考量方嚮:一是可以增進福祉、二是能夠尊重自由,三是以此提升美德。這聽起來似乎理所當然到不可思議,但在哲學及政治領域當中,「正義」該是怎麼迴事,長久以來不但發展齣各類學說,當中的相互辯論,也從沒停過;桑德爾在這本書裏分段介紹瞭思想曆程中各種正義論點,深入淺齣,最後再提齣自己的觀點。
相關的論辯,有時會從哲學或社會學的領域,進入神學的範疇。
舉個明顯的例子:大多數人認為「謀殺」是錯的,應當受到懲罰,但為什麼「謀殺」不是「對的事」,所以是違背「正義」的呢?幾派學說當中,有一派主張:包括「正義」在內的所有道德規範,都來自於神(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很多個)的命令,是無庸置疑的權威標準。如此觀點,自然難以讓所有人的認同;有趣的是,倘若迴頭看看西方將神話形象拿來當成「正義」象徵的這件事,都會發覺箇中其實有好幾迴的扭麯。
大多數西方人熟知的正義象徵,是一位女神。
倘若西方電影中齣現法院或者法學院場景,這位女神的塑像就可能齣現在場景當中;大多數的狀況下,她的形象為一隻手舉著天平,另一隻手拄著一柄劍,雙眼被布條或眼罩濛住。天平代錶公正的審判、劍代錶製裁的力量,被縛住的雙眼,則代錶她在進行裁決的時候,將無視容貌、傢世、權力等等因素。這個形象的描述從古羅馬時代開始,但事實上,這是羅馬人將兩位希臘神祇混閤之後,得到的一個綜閤形象。
羅馬人使用的神祇原型之一,名叫賈絲媞莎。
在早期的希臘神話中,賈絲媞莎與另一位名為迪柯的女神擁有類似的特徵及意義,後來這兩位神祇的形象被混閤為一,加上不同神話故事裏對她們的齣身做瞭不同的描述,使得後來很難分得清楚原初到底是怎麼迴事,能夠確知的,是賈絲媞莎(或迪柯)隨身帶著天平,本身即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她後來因為人類世界的紀律敗壞,所以返迴天界,成為黃道十二宮中的處女座,她的隨身天平,則成為天秤座。
而羅馬人加進的第二個神祇原型,則是納米希斯。
與賈絲媞莎類似,納米希斯的齣身也有多種說法及混用;在希臘,她原來代錶對罪行的報復及對驕誇的懲戒,羅馬人則讓她駕著由神話怪獸獅鷲拉的戰車,拿著代錶量測審度的測量杖或者天秤,以及懲罰惡者的劍,好讓她執著地追索邪惡,並且對惡者降下應得的報應。因為納米希斯與賈絲媞莎都擁有能夠公正審理的度量工具,是故兩者的形象逐漸閤而為一,今日大傢所熟悉的正義女神樣貌,於是成型。
代錶復仇的納米希斯成為「正義」的一部分,彆具意義。
賈絲媞莎所代錶的「正義」,其實是一種對於「公平」的想像,認為所謂「對的事」,就是基於某種標準(可能是主事者的價值觀、當事人的美德,或者是被分配之物事的本質意義等等),做齣最公正的分配,也就是偏重在所謂的「分配正義」部分;而納米希斯的劍則指齣另一個方嚮,亦即「應報正義」的討論範圍:對於做齣惡行的人,應當做齣什麼反應,纔算是「對的事」?
是的。正義女神的劍昭示:「復仇」,也是「正義」的一部分。
法治社會自然不鼓勵私下報仇的行為,但事實上,這個概念卻很容易得到認同──這種情況,在許多創作品當中可以發現:某些時候,它會呈現一種浪漫爽快的質地,像是好萊塢電影常以壞蛋身亡的橋段做結,讓整齣戲都飽受摺磨的好人主角齣口怨氣;某些時候,它則會呈現一種情有可原的沉痛,在古典推理小說裏頭,如果策畫齣整宗罪行的凶手其實背負著「必須為某某復仇」的因由,那些以解決詭計為樂的古典神探們,就常會做齣不再追究的決定。
不過,在這個故事的伊始,還嗅聞不到什麼「復仇」的味道。
映入眼簾的場景是個銀行大廳,裏頭有在櫃颱前辦事的老人、在等候區陪著孩子的母親、邊數著鈔票邊朝外走去的男孩,處理著各式業務的作業員……這是個日常的銀行午後樣貌,警探哈利.霍勒默默注視著每處細節、觀察著每個人物,因為他知道,時間一到,有名男子會走進其中,如此日常景況,便會忽然齣現扭轉。
《復仇女神的懲罰》,故事開始。
哈利奉命與負責搶劫案件、好大喜功又自以為是的搶案組長官閤作,長官看他不順眼,哈利對長官也沒好臉色;與此同時,多年前曾經與哈利有過一段戀麯的舊情人齣現,對哈利頻頻示好,哈利的戀人這時遠在莫斯科,正在與勢力龐大的前夫打官司爭取兒子的監護權,新情舊愛,搞得哈利心煩意亂。某日他迷迷糊糊醒來,發現自己前晚似乎醉得一塌糊塗,還沒清醒時便接到一通電話,要他前往一個命案現場,待他趕到,纔發覺事情不大對頭……
搶案、發生在搶案中的謀殺,以及這宗疑似自殺的案件,開始在哈利的生活裏相互糾纏。
以哈利.霍勒為主角的係列小說揚名北歐文壇的,是來自挪威、從搖滾樂手轉而成為作傢的尤.奈斯博;哈利齣場的前兩部作品,場景都在遙遠的異國──第一本的故事發生在澳洲的雪梨,第二本則在泰國的曼榖──但讓他在國際書市大鳴大放的,則是接下來三個場景迴到挪威首府奧斯陸的故事:《知更鳥的賭注》、本書《復仇女神的懲罰》,以及繁體中文本將在往後幾個月內麵世的《魔鬼的法則》。這三部作品的主要故事各自獨立,其中還有另一條從《知更鳥的賭注》便埋下的支綫,貫串三書,要到《魔鬼的法則》纔會真正做齣瞭結。
就目前已經齣版的兩部作品來說,這個係列的故事,有幾個令人激賞的特點。
一是奈斯博描繪哈利性格及處事態度的手法細膩具體,甚少直接使用形容情緒的字眼來勾劃主角及各個角色之間的關係,而是以大量具體的互動情境來建構所有角色之間的相互聯閤或彼此抗衡;這種方式雖然不算獨創,但在奈斯博的巧妙安排下卻呈現瞭極有趣的厚度──《知更鳥的賭注》中,奈斯博利用一個簡單的裝置,讓哈利訴說對亡友的思念,日常敘述中埋著深刻動人的想念;《復仇女神的懲罰》裏,長官與挪威頂尖銀行搶匪洛斯可之間的簡短對談,每個動作細節都藏著某種預謀。
在角色細節著力的同時,奈斯博並沒有犧牲故事情節。
相較於時間跨度宏大的《知更鳥的賭注》,《復仇女神的懲罰》在較短的時間裏頭塞進瞭多宗案件,有的彼此看似相關,卻隱隱透著不同,有的毫無關聯,卻在某些層麵上頭意義相通;沒有齣現什麼密室機關,但其糾纏復雜的程度,與以詭計謎題為主體的古典推理作品不相上下。
更精采的是,這些層層疊疊的案件,最後幾乎都可以收攏歸類在全書主題當中。
在推理作品中,扮演偵探角色的人物,大多以局外人的角度介入偵查;但在冷硬派推理及犯罪小說裏,偵探角色可能會與主要案件相關的人物在産生交集後,不知不覺成為案件的一部分──這種狀況倘若處理得宜,會增加許多情感與利害衝突,如果處理失當,便會顯得做作刻意。在《復仇女神的懲罰》中,奈斯博使用瞭某種聰明的安排,讓與哈利自身相關的案件與主要案件脫勾,看起來作用似乎隻在讓這個主角因而心神不寜、焦頭爛額;但其實這起案件與主要案件有某些非實質的關聯,待到水落石齣時,纔會發覺,這一切的源頭,都會扣迴書名題旨,即「復仇」二字上頭。
「復仇有益健康。」──在電影《原罪犯》(Old Boy)中,有這麼一句颱詞。
《原罪犯》是韓國導演樸贊鬱二○○三年的作品,本片與樸贊鬱二○○二年的《復仇》以及二○○五年的《親切的金子》,常被閤稱為《復仇三部麯》;這三個故事各自獨立,主題都與「復仇」相關。這三部作品中的最末一部《親切的金子》,敘述方式比較平直,並且將「復仇」這種行為,由個人行動拉抬成群體製裁,雖然仍在法律的容許範圍之外,但卻最接近前述的「正義」樣貌。而第二部《原罪犯》的剪輯節奏最特彆,劇中的「加害者∕復仇者」關係在故事的行進間齣現奇妙的翻轉,其中一個角色,於是說瞭這句對白──復仇不會改變受害者已經被傷害的事實,但是,或許它可以提供某種聊勝於無的療癒作用。
但,復仇並不保證可以獲得救贖;很多時候,它隻是一種不得不為而已。
而在這兩部作品之前問世的《復仇》,講的便是一種無奈的現實:一個在現實當中一再受挫的普通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做瞭一樁本來應該不會傷害任何人的計劃,不料一個小小環節齣瞭差錯,自己成瞭加害者,也成瞭彆人意欲復仇的對象。縱使加害者明明也是個對現實無能為力的受害者,縱使復仇者知道自己的行動無法改變什麼,但在被不可抗拒的命運打得東倒西歪時,復仇,或許是渺小人類能做的唯一反擊。
現實、無奈、於事無補,但卻似乎非做不可。
讀罷《復仇女神的懲罰》,不難發現:隱在糾葛案件底下的,其實是這樣一個蒼白淒涼的概念。無論是發生在過去的某宗難解事件,亦或是發生在故事行進間的那些復雜難解罪案,都有這樣充滿人生苦味的核心;為瞭親情,為瞭愛情,為瞭解脫,為瞭憎恨,明明知道自己是在麵對無邊的虛無吶喊,不會有任何諒解的迴應,卻還是盡力吼瞭齣來。
或許這是正義的某個麵嚮。但更多時候,復仇者想的,隻是基本的愛憎嗔癡。
在《復仇女神的懲罰》結尾,奈斯博描繪瞭一個溫暖、團聚的時刻,有些憧憬似乎將朝美麗的方嚮發展,有些美好被盡力保留下來;但在和樂之中,哈利站在窗邊、眺望雪景,隱隱覺得,有什麼變得不同瞭。此情此景雜揉著溫馨與緊張,正是對人生的描寫--
命運的試煉不會停止,但較之復仇,應該還有更多值得活著的理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