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八○年代末,馬森終於迴到他睽隔瞭數十年的故鄉,同時亦開啓一趟長達四個多月的大陸之行。初履斯土,諸般文化氣候、社會型態乃至生活層麵等的巨大分歧和差異,皆使作者不免感慨萬端,從而生齣一連串的「睏惑」來。
在西方生活多年,作者以「遊人」與「遊子」的雙重身分去紀錄,見證,試圖將其觀察所得納入更全麵的架構下,冷眼與熱情並存。從尋常的食衣住行等層次切入,同時提挈齣許多怪象背後的問題及其癥結。此書毋寜為上世紀八○年代的中國大陸留下瞭一段最具臨場感的實況直擊。
作者簡介
馬森
知名戲劇傢、小說傢、文學評論傢。畢業於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及國研所,一九六一年赴法國巴黎電影高級研究學院(IDHEC)研究電影與戲劇,巴黎大學漢學院博士班肄業;繼赴加拿大研究社會學,獲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執教於颱灣師大、巴黎語言研究所、墨西哥學院、加拿大亞伯達及維多利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香港嶺南學院、國立藝術學院、國立成功大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等校。並曾一度兼任《聯閤文學》總編輯。已退休。
作品包括論著《馬森戲劇論集》、《當代戲劇》、《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東方戲劇.西方戲劇》、《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的主潮》、《戲劇──造夢的藝術》、《文學的魅惑》、《颱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等,劇作《腳色》、《我們都是金光黨》、《馬森戲劇精選集》等,小說《孤絕》、《夜遊》、《海鷗》、《巴黎的故事》、《生活在瓶中》、《M的旅程》等,散文《愛的學習》、《墨西哥憶往》、《大陸啊!我的睏惑》、《追尋時! 光的根》等,文化評論《文化.社會.生活》、《東西看》、《中國民主政製的前途》、《繭式文化與文化突破》等近五十種。
總序
我的已經齣版的作品,本來分散在多傢齣版公司,如今收在一起以文集的名義由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齣版,對我來說也算是一件有意義的大事,不但書型、字體大小不一的版本可以因此而統一,今後如有新作也隻須交給同一傢齣版公司就行瞭。
稱文集而非全集,因為我仍在人間,還有繼續寫作與齣版的可能,全集應該是蓋棺以後的事,就不是需要我自己來操心的瞭。 從十幾歲開始寫作,十六、七歲開始在報章發錶作品,二十多歲齣版 作品,到今天成書的也有四、五十本之多。其中有創作,有學術著作,還有編輯和翻譯的作品,可能會發生分類的麻煩,但若大緻劃分成創作、學術與編譯三類也足以概括瞭。創作類中有小說(長篇與短篇)、劇作(獨幕劇與多幕劇)和散文、隨筆的不同;學術中又可分為學院論文、文學史、戲劇史、與一般評論(文化、社會、文學、戲劇和電影評論)。編譯中有少量的翻譯作品,也有少量的編著作品,在版權沒有問題的情形下也可考慮收入。
有些作品曾經多傢齣版社齣版過,例如《巴黎的故事》就有香港大學齣版社、四季齣版社、爾雅齣版社、文化生活新知齣版社、印刻齣版社等不同版本,《孤絕》有聯經齣版社(兩種版本)、北京人民文學齣版社、麥田齣版社等版本,《夜遊》則有爾雅齣版社、文化生活新知齣版社、九歌齣版社(兩種版本)等不同版本,其他作品多數如此,其中可能有所差異,藉此機會可以齣版一個較完整的版本,而且又可重新校訂,使錯誤減最少。
創作,我總以為是自由心靈的呈現,代錶瞭作者情感、思維與人生經驗的總和,既不應依附於任何宗教、政治理念,也不必企圖教訓或牽引讀者的路嚮。至於作品的高下,則端賴作者的藝術修養與造詣。作者所呈現的藝術與思維,讀者可以自由涉獵、欣賞,或拒絕涉獵、欣賞,就如人間的友情,全看兩造是否有緣。作者與讀者的關係就是一種交誼的關係,雙方的觀點是否相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書寫能否産生同情與好感,寫與讀,完全是一種自由的結閤,代錶瞭人間行為最自由自主的一麵。 學術著作方麵,多半是學院內的工作。我一生從做學生到做老師,從未離開過學院,因此不能不盡心於研究工作。
其實學術著作也需要靈感與突破,纔會産生有價值的創見。在我的論著中有幾項可能是屬於創見的:一是我拈齣「老人文化」做為探討中國文化深層結構的基本原型。二是我提齣的中國文學及戲劇的「兩度西潮論」,在海峽兩岸都引起不少迴響。三是對五四以來國人所醉心與推崇的寫實主義,在實際的創作中卻常因對實主義的理論與方法認識不足,或由於受瞭主觀的因素,諸如傳統「文以載道」的遺存、濟世救國的熱衷、個人的政治參與等等的乾擾,以緻寫齣遠離真實生活的作品,我稱其謂「擬寫實主義」,且認為是研究五四以後海峽兩岸新小說與現代戲劇的不容忽視的現象。此一觀點也為海峽兩岸的學者所呼應。四是舉齣釐析中西戲劇區彆的三項重要的標誌:演員劇場與作傢劇場,劇詩與詩劇以及道德人與情緒人的分彆。五是我提齣的「腳色式的人物」,導瞭我自己的戲劇創作。
與純創作相異的是,學術論著總企圖對後來的學者有所啓發與導引,也就是在學術的領域內盡量貢獻齣一磚一瓦,做為後來者繼續纍積的基礎。這是與創作大不相同之處。這個文集既然包括二者在內,所以我不得不加以釐清。 其實文集的每本書中,都已有各自的序言,有時還不止一篇,對各該作品的內容及背景已有所闡釋,此處我勿庸詞費,僅簡略序之如上。
馬森序於維城,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大陸啊!我的睏惑》這個名字,讓我想到瞭一個我常常在思考的問題:是什麼讓海峽兩岸的人們,在擁有共同的文化根基的前提下,又産生瞭如此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是曆史進程中不可避免的變遷,還是社會發展方嚮上的選擇?我常常覺得,我們颱灣人對於大陸的認知,就像是隔著一層毛玻璃,可以看到模糊的輪廓,卻無法看清細節。而“睏惑”,正是源於這種認知上的模糊和不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麵清晰的鏡子,讓我能夠透過作者的視角,去觀察、去理解,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大陸”。他是否會探討這種差異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會觸及兩岸人民在價值觀、思維模式上的不同?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找到一些能夠解釋我內心疑問的綫索,讓我對“大陸”的理解,能夠更加立體和深刻。
评分《大陸啊!我的睏惑》這個書名,讓我想起我曾經在網上看到的一些關於大陸發展的討論。很多時候,我們颱灣人對於大陸的印象,往往是碎片化的,有時是經濟騰飛的成就,有時又是社會問題的討論,還有時是文化現象的分析。這些信息交織在一起,很容易讓人産生一種“看不懂”的感覺。這種“看不懂”,並非是智力上的不足,而是因為我們缺乏一個整體的、深入的視角。書名中的“睏惑”,恰好準確地捕捉到瞭這種狀態。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這樣一個視角,幫助我理清那些雜亂的思緒,去理解大陸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以及這種發展帶給普通人的生活變化。它是否會深入探討某些社會現象背後的原因?它是否會展現不同階層、不同地域大陸人民的生活狀態?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或者至少,找到一條能夠引導我深入探索的路徑。
评分當我看到《大陸啊!我的睏惑》這個書名時,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幾年前去廈門旅遊的畫麵。那裏的老街,老建築,還有海邊的風,都讓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在很多老電影裏,或者長輩的描述中,我似乎已經“見過”它們;陌生則是因為,當我真正置身其中時,那種時空的錯落感,以及和當下颱灣的種種不同,又讓我覺得仿佛來到瞭另一個世界。這次旅行,給我留下瞭很多關於“大陸”的印象,但同時,也帶來瞭更多揮之不去的“睏惑”。這本書的名字,恰好點中瞭我的“痛點”。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書中描繪這種“既近又遠”的感覺的?他筆下的“睏惑”,是否也包含瞭我在旅途中感受到的那些,關於現代化進程、生活方式、以及人際交往上的微妙差異?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解答這些,讓我對“大陸”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的印象,而是能夠更深入地觸碰到其內在的脈絡。
评分我一直對《大陸啊!我的睏惑》這個書名感到很有共鳴。每次在颱灣聽到有人提起“大陸”,我總會捕捉到一種微妙的情緒,那裏麵夾雜著好奇、猜測,有時還有一絲不易察覺的距離感。這種感覺,就像是我們麵對著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親戚,明明有著共同的血緣,卻因為長久的分隔,在生活習慣、價值觀念上産生瞭諸多不同。我們對大陸的瞭解,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媒體的報道和有限的個人經驗,這很容易造成片麵的認知,甚至産生誤解。因此,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次試圖撥開迷霧的機會。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描繪這種“睏惑”?它是否源於曆史遺留的隔閡,還是當下社會發展的差異?他是否能用他的筆觸,為我們展現一個更加真實、更加立體的大陸,幫助我們消除那些不必要的誤解,建立起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在我看來,《大陸啊!我的睏惑》的書名,觸及瞭一個非常深刻的話題。作為颱灣人,我們對“大陸”的認知,總是帶著一層濾鏡,受到曆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時會讓我們産生偏見,有時又會讓我們心生嚮往。而“睏惑”,正是這種復雜情感的集中體現。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為客觀、更為細膩的視角,幫助我剝離那些附加的標簽,去感受大陸真實的脈搏。它是否會探討兩岸人民在身份認同上的掙紮?它是否會展現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故事?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隻是停留在模糊的印象,而是能夠真正地認識到“大陸”的豐富性與復雜性,從而消解心中的“睏惑”,建立起更成熟、更健康的認知。
评分當我看到《大陸啊!我的睏惑》這個書名時,腦海中第一個閃過的畫麵,是每次迴大陸探親時,親戚朋友們口中那些我聽不太懂的新詞匯、新概念,以及他們對某些生活方式的習以為常,對我而言卻顯得如此新奇。這種文化的差異,讓我感到一種微妙的“疏離感”,明明是血濃於水,卻又仿佛隔著一道無形的牆。書名中的“睏惑”,正是這種感覺的真實寫照。我迫切地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跨越這道牆,去理解那些我感到不解的地方。它是否會深入剖析兩岸在文化傳承上的細微差彆?它是否會探討現代化進程如何塑造瞭不同地域的人們?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大陸”這個概念,不再僅僅停留在媒體宣傳的標簽上,而是能夠觸及到其真實的生活肌理和文化內涵。
评分說實話,讀完《大陸啊!我的睏惑》的扉頁,我腦海裏湧現的第一個畫麵,並非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許許多多細碎的生活場景。我常常在想,對於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來說,他們的日常是怎樣的?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失落,和我們颱灣人的日常,究竟有多大的不同?是早晨的豆漿油條,還是便利商店的咖啡?是擠公交地鐵的匆忙,還是悠閑地在巷口閑談?是麵對高樓大廈的繁華,還是穿梭於老街巷弄的煙火氣?這些微小的細節,往往最能觸動人心,也最能反映齣不同地域的人文風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些平凡人的生活,去感受他們真實的情緒,去理解他們的選擇。因為,剝開一切政治和宏觀敘事的錶象,我們都是渴望幸福、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通人。而“睏惑”,也許就隱藏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差異之中。作者能夠捕捉到這些,並將它們巧妙地融入書中,我想,這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成就。
评分這本《大陸啊!我的睏惑》的名字,一開始就勾起瞭我濃厚的興趣。畢竟,對於我們颱灣人來說,“大陸”這兩個字,承載瞭太多復雜的曆史、文化和情感。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充滿爭議、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書名中的“睏惑”,更是精準地道齣瞭許多人內心的寫照。我總覺得,我們和大陸之間,隔著一層看不見的薄膜,明明血脈相連,卻又因為種種原因,在認知和情感上産生瞭巨大的落差。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那片我既嚮往又感到疏離的土地。我尤其好奇,作者將如何描繪這種“睏惑”?是源於曆史的遺留,還是現實的差異?是文化上的不解,還是政治上的隔閡?我期待作者能用他細膩的筆觸,為我一一剖析,讓我能更清晰地認識那個我一直以來隻能通過新聞、電影、甚至親友的口述來瞭解的大陸。這份好奇,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或者至少,找到一個能夠引起共鳴的視角落點。
评分《大陸啊!我的睏惑》這個名字,讓我立刻聯想到瞭很多過往的經曆。記得小時候,傢裏長輩常常會提到“對岸”,語氣裏帶著一種復雜的情感,有懷念,有疏離,也有很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悵惘。後來上瞭年紀,通過電視、網絡,接觸到越來越多關於大陸的信息,有震撼人心的發展,也有令人費解的現象。這種信息爆炸式的衝擊,反而讓我的“睏惑”更加加深瞭。我常常會問自己,我們和大陸,到底有多大的相似,又有多大的不同?是文化基因深埋的共鳴,還是時代發展帶來的巨大鴻溝?這本書的書名,就如同投下瞭一顆小石子,在我平靜的思緒湖麵上激起瞭層層漣漪。我期待作者能用他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思考,為我揭示這些“睏惑”的根源,幫助我梳理那些交織在一起的,關於親情、鄉愁、以及身份認同的復雜情感。
评分《大陸啊!我的睏惑》這個名字,像一個溫柔的邀請,邀請我去探索一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熟悉,是因為我們流淌著同樣的血液,說著同樣的語言,傳承著相似的文化;陌生,則是因為曆史的進程,讓兩岸的發展軌跡有瞭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常常讓我感到好奇,有時又會引發一些難以言喻的“睏惑”。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探索的嚮導,帶我深入瞭解那片廣袤的土地,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它是否會觸及兩岸人民在價值觀上的差異?它是否會展現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選擇和情感世界?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他的視角,為我揭示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真實,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大陸”,也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