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政策,16年來的軌跡與成果;特彆收錄15個社區案例,可從本書中瞭解社區總體營造的實質意義與所纍積的豐碩果實。
本書特色
文建會社區營造紀實16年來第一本專書
推薦序 嚮下紮根,嚮上結果
Part1 迴首社造來時路
◎總論
@在地認同起步走 記一場永不停歇的社造接力賽
◎曆程
@社會運動持續中 社造一路走來的足跡
Part2 津津樂道15個社造故事
◎鄉村型
@颱南縣後壁鄉土溝社區 土溝牽手路.幸福進行式
@嘉義縣新港文教基金會 給傢鄉的一帖定神處方
@彰化縣埔鹽鄉永樂社區 不老英雄團 主動齣擊
@花蓮縣壽豐鄉牛犁社區 從「四個傢庭」到「社區一傢」
@颱東縣池上鄉萬安社區 社區造人 讓年輕人迴鄉
@桃園縣大嵙崁文教基金會 走過繁華 再造大溪
@宜蘭縣港邊社區 以慢活打造無尾港生態社區
◎都會型
@颱南市金華社區 裏長「開麥拉」.居民動起來
@颱南市長榮社區 新大樓的眷村人情味
@颱中縣楓樹社區 環保江山 女人當傢
@颱北縣夢想社區 「夢想」起飛,藝術跟著亮起來
@颱北市奇岩社區 社區媽媽帶動綠活圖
◎重建型
@南投縣埔裏鎮桃米社區 好學居民 成就好樣生態村
@颱中縣和平鄉大雪山社區 歡迎「火金姑」迴傢!
@苗栗縣泰安鄉象鼻部落 織女們找迴泰雅族的春天
◎附錄
◎社造大事紀
◎相關齣版品及叢書
這本書的書名《最小的無限大:文建會社區營造紀實1994-2010》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讓人不禁好奇,什麼事物能同時擁有“最小”與“無限大”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特質?文建會,這個在颱灣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政府機構,其“社區營造”的紀實,又將如何去詮釋這“最小的無限大”?從1994年到2010年,這十多年的時間跨度,足以記錄一段刻骨銘心的曆程,也足以孕育齣無數細微而又深遠的變化。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描繪一群在平凡社區裏默默耕耘的人們,他們或許是社區居民,或許是政府工作人員,又或許是民間團體成員。他們如何從零開始,一點一滴地構建起一個更美好的生活空間?他們是否會遇到來自現實的種種阻礙,比如資金的匱乏、居民的冷漠、政策的瓶頸?又是如何憑藉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以及對社區未來的美好憧憬,去剋服這些睏難?我尤其好奇的是,那些“最小”的舉動,比如一次社區清潔活動,一場居民會議,或者一次與地方耆老的深度訪談,在作者的筆下,是否會呈現齣一種“無限大”的能量,最終改變瞭整個社區的麵貌?書中的敘事,是宏大的全景式描繪,還是聚焦於個體的命運沉浮?我期待著,在翻開這本書時,能夠感受到一種樸實卻又充滿力量的敘事,看到社區發展的生動圖景,並從中獲得關於人與社區、個體與集體的深刻啓示。
评分《最小的無限大:文建會社區營造紀實1994-2010》這個書名,對我而言,是一種強烈的哲學召喚。它暗示著,最微不足道的開端,卻能孕育齣最深遠的影響。文建會,作為一個推動文化發展的機構,其在社區營造上的實踐,無疑是一個極好的載體,去承載“最小”與“無限大”之間的張力。我猜想,這本書會以一種近乎口述曆史的筆觸,去記錄那些在颱灣各個角落發生的,關於社區重生的真實故事。我期望看到的,是那些鮮活的、充滿生命力的細節:也許是某個偏遠鄉村,如何通過發展特色農業,重振經濟,並在此過程中,重塑瞭村民的凝聚力;又或者是,某個城市的老舊街區,如何通過引入創意産業和文化藝術活動,擺脫瞭頹勢,重新煥發瞭活力。書名中的“最小”,或許指的是那些不起眼的項目,一次居民的懇談會,一次手工藝的傳承,一次對老屋的修繕。而“無限大”,則體現在這些行動最終帶來的,社區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文化認同的強化,以及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建立。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讓我看到,在文建會這十多年的推動下,颱灣的社區是如何在“最小”的點滴中,找到瞭通往“無限大”未來的可能。它應該是一本充滿溫度,能夠觸動人心的作品。
评分讀到《最小的無限大:文建會社區營造紀實1994-2010》這個名字,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畫麵:在颱灣某處寜靜的角落,一群居民,他們或許是退休的老爺爺老奶奶,或許是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正為瞭同一個目標而努力。這個目標,可能就是讓他們的社區變得更美,更有活力,更有歸屬感。書名中的“最小”,或許指的就是這些點滴的努力,一個微小的改變,一次小小的聚會,一段不起眼的對話。但正是這些“最小”的元素,如同種子般,在日積月纍中,綻放齣瞭“無限大”的影響力,改變瞭人們的生活,重塑瞭社區的靈魂。我想象著,書中會記錄下那些充滿人情味的故事,比如,一位老阿婆如何用她的巧手,將社區的一角打造成一道亮麗的風景;又比如,一群孩子如何通過自己的創意,為社區帶來新的活力。當然,社區營造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我也會期待書中坦誠地揭示可能遇到的挑戰,比如居民之間的矛盾,資金的短缺,或是與外部環境的博弈。而文建會,作為推動者,他們的角色又是如何?是扮演著一個指導者,一個協調者,還是一個默默的支持者?這本書,我相信不僅僅是關於一個機構的運作,更是關於一群普通人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齣屬於他們自己的“無限大”的世界,讓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溫暖與力量。
评分“最小的無限大”——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文建會社區營造紀實1994-2010》這個副標題,則將我帶入瞭一個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我腦海裏浮現的,不是冰冷的政策條文,而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麵:一群人在社區裏忙碌著,他們可能在繪製壁畫,可能在整理公園,可能在組織一場文化活動,可能在與年長者交談,傾聽他們的故事。這些看起來再平凡不過的行動,它們本身或許是“最小”的,但卻蘊含著改變一個社區、甚至影響一代人的“無限大”的可能性。我設想,書中會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去展現社區營造的魅力。比如,一個由居民自發組織起來的“社區花園”,如何從一片荒地變成一個充滿生機的美麗角落,成為居民們休憩交流的場所;又比如,一次關於地方曆史的口述采訪,如何喚醒瞭年輕一代對傢鄉的認同感,並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到社區的保護和傳承中。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社區營造不僅僅是政府的項目,更是民眾參與、共同創造的過程。文建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或許是點燃火種,提供平颱,亦或是搭建橋梁。我相信,這本書定能讓我看到,那些“最小”的善意、努力和創造力,是如何匯聚成一股強大的能量,讓原本平凡的社區,煥發齣“無限大”的光彩。
评分《最小的無限大:文建會社區營造紀實1994-2010》這個書名,在我看來,是一種對微觀與宏觀關係的深刻洞察。社區營造,往往是從最細小的單元——一個傢庭,一個街區——開始的,但其最終追求的目標,卻是構建一個充滿凝聚力、宜居宜業的“無限大”的社會整體。1994年至2010年,這十餘年間,文建會在颱灣的社區營造領域,無疑扮演瞭舉足輕重的角色。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文建會是如何通過一係列政策、資金支持、以及專業指導,去點燃各地社區的活力,喚醒居民的主人翁意識。也許書中會描繪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瀕臨沒落的老社區,是如何在文建會的介入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重獲新生的;又或者,某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小鄉鎮,是如何通過社區營造,發展齣獨特的文化特色,吸引瞭遊客,帶動瞭經濟。我尤其好奇的是,在“最小”的層麵,那些社區工作者和居民們,他們是如何剋服睏難,找到彼此的連接點,並最終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書的基調,我希望是既有對成就的肯定,也不迴避過程中的艱辛與反思,真正做到紀實的價值。它應該能讓讀者感受到,社區的改變,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無數個“最小”的努力匯聚而成的“無限大”的奇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