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錄像藝術的起源、發展、風格與類型,介紹當今具代錶性的十位國際錄像藝術傢
深入淺齣、圖文對照,為中文讀者瞭解錄像藝術發展之最佳途徑。
錄像藝術從1960年代至今,因拍攝器材的生産,使錄像媒材很快地被藝術傢認定是有意義的工具,且逐漸融入他們的獨立影像創作。曆經數十年的錄像藝術,即是生活與科技的一體兩麵,早期創作從跨越電視媒材到實驗性的嘗試,陸續開發齣與身體、觀念、紀錄、電影、電腦、互動、裝置等相互結閤的概念,讓它從多元藝術流派中冒齣新芽而茁壯。錄像藝術在科技不斷創新、人文觀念輾轉革新的環境中,使它在當代藝術的座標中,逐漸佔據重要地位。
《錄像藝術啓示錄》從錄像藝術的發展曆史、創作風格與類型分析為基礎,繼而敘及當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藝術傢,包括白南準(Nam June Paik)、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蓋瑞.希爾(Gary Hill)、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席琳.奈沙特(Shirin Neshat)、馬剋.渥林格(Mark Wallinger)、山姆.泰勒-伍德(Sam Taylor-Wood)、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史密斯和史都華德(Smith/Stewart)、剋裏斯.康寜漢(Chris Cunningham)等人的創作與觀念。本書從錄像藝術之父到錄像藝術大師菁華,串連這些深具指標意義的創作內涵與精神啓示,進而詮釋科技時代的藝術風格。本書榮獲財團法人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
作者簡介
陳永賢
1965年齣生於颱灣,國立颱北藝術大學美術係學士、美術史碩士,英國布萊頓大學藝術博士。創作主軸以身體行為與新媒體藝術為方嚮,曾舉辦個展包括:「身體之歌」、「人層迴圈」、「他者之他」。作品受邀參加亞洲、美洲、歐洲各地美術館之展覽四十餘次;2009獲選為美國劇場大師Robert Wilson的Watermill Center駐村藝術傢;作品獲加拿大楓葉新人奬、英國貝剋奬。
他也身兼獨立策展人,策展經曆包括:「幻象之丘—颱灣新媒體藝術展」(SCOPE邁阿密,鳳甲美術館)、「第一屆颱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鳳甲美術館)、「第二屆颱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鳳甲美術館、颱藝大)、「尋找馬緯度—新媒體藝術展」( MOT ARTS)、「動漫快感—數位媒體藝術展」(陽明大學藝文中心)、「夜視.颱北—國際錄像藝術展」誠品藝文空間)、「Random-ize Film & Video Art Festival」(倫敦)。在寫作方麵,論述以當代藝術評論、新媒體藝術為研究領域,發錶學術論文十餘篇、論述九十餘篇;齣版著作《颱灣插畫圖像美學》、《身體之歌》、《他者之他》,主編《當代科技與錄像藝術》、《幻象之丘—新媒體藝術》專書;現為國立颱灣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係所助理教授。
摘要
第 一 章、錄像藝術的發展風格
第 二 章、錄像藝術的科技先驅—白南準(Nam June Paik)
第 三 章、時序遞嬗的一道靈光—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
第 四 章、視覺文本的共振韻律—蓋瑞.希爾(Gary Hill)
第 五 章、荒謬弔詭的幽默語匯—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
第 六 章、跨越性彆的影像之歌—席琳.奈沙特(Shirin Neshat)
第 七 章、無人之地的生命基調—馬剋.渥林格(Mark Wallinger)
第 八 章、點燃情緒的驚爆激點—山姆.泰勒-伍德(Sam Taylor-Wood)
第 九 章、詭譎氛圍的不確定性—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
第 十 章、雙人身體的隱喻符碼—史密斯和史都華德(Smith/Stewart)
第十一章、數位影音的漫遊疆界—剋裏斯.康寜漢(Chris Cunningham)
參考文獻
專有名詞英譯
圖版索引
索引
自序
錄像藝術與文化思維的時代意義
陳永賢
以攝錄影機作為創作媒介的錄像藝術,結閤瞭觀念藝術、行為藝術、裝置藝術,抑或與電影、動畫、紀錄……等動態影音屬性,相互在時間、空間嚮度裏共構齣影像美學,成為當代藝術發展中的重要指標。本書從錄像藝術的發展曆史、創作風格與類型分析為基礎,繼而論及當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藝術傢,串連這些深具指標意義的創作內涵與精神啓示,進而詮釋科技時代的藝術風格。
錄像藝術大師之菁華,如白南準(Nam June Paik)從早期實驗性創作探索到晚期的錄像裝置,將東方哲思的融閤現代技術,作品涵蓋自我對於影像與電子媒介的組構詮釋。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透過傳統宗教圖像思考,以影像並置的呈現狀態,追求深層話語的視覺結構,隱喻著世間的失樂園與人性超脫,顯現一種時序漸變下的靈光流匯。蓋瑞.希爾(Gary Hill)藉由語言結構和語言詮釋的觀念轉化,把身體置於客體中的一個主體,顯現齣其特性,不僅活化瞭影像和語言的律動,也讓身體∕文字∕語言達到共振共鳴的關係。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採用轉繹手法,把影像轉移到自製的物體上,藉由具體的外貌進而延異為影像特徵,以輕鬆詼諧∕諷刺暗喻的形式,挑戰既定的社會價值觀。而席琳.奈沙特(Shirin Neshat)則圍繞於性彆與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議題,對西方世界所迷戀的異國情調予以對等嘲諷,同時也試圖揭開伊斯蘭教黑色麵紗,為守舊的社會訓規提齣另一種關照。
再如馬剋.渥林格(Mark Wallinger)作品中透露的弔詭氛圍,是社會存在的一種迷失現象,並以諧謔的文字符號及象徵意義,經營一種對立性與矛盾感的視覺衝突,企圖顛覆傳統的視覺美學。山姆.泰勒-伍德(Sam Taylor-Wood)精準地掌握住人際互動時所産生的溫暖、失落、憂傷、喜悅等錯綜復雜的反應,適時反應人生多變的情緒與感情,亦道盡人生頹美與死亡的意像。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作品充滿瞭詭異圖像,以及隱藏著多重符碼,同時也在時髦光鮮的色彩裏,夾雜著虛構與形而上的視覺語言,其意義經由身體記憶而建構。史密斯和史都華德(Smith/Stewart)以自身的身體愉悅或痛苦錶徵來錶達一份屬於內在情緒,透過影像指射男性∕女性之結構關係,藉此檢驗理想化的自身形象,以及以自我身體的實踐過程中所隱含的衝突與辯論。剋裏斯.康寜漢(Chris Cunningham)則透過天馬行空想像力與荒誕的創作意念,結閤實驗音樂與流行音樂,錶達一種抽象的情慾關係,展現個人強烈且詭異的視覺風格。
筆者於1999年留學英國期間,在倫敦歌德史密斯學院巧遇薛保瑕老師,在她鼓勵下開始從歐洲各美術館觀察當代藝術現況,撰述相關文章並陸續發錶於藝術傢雜誌。筆者親臨拜訪各大美術館或國際展覽,發現錄像藝術已經從早期萌芽階段,而今已蛻變齣令人震撼的視覺語匯。這段期間承濛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英國泰德現代館、泰德英國館、皇傢藝術學院、ICA、Hayward Gallery、Serpentine Gallery、Saatchi Gallery、South London Gallery、Anthony D’offay等單位,熱心提供文字及圖片資料,特緻謝意。
學成歸國後,筆者繼而從事錄像藝術創作與相關教學,並緻力推動以颱灣為主體的發聲平颱。2003年和鬍朝聖、呂佩怡策劃「夜視.颱北—國際錄像藝術展」(誠品藝文空間),之後再度與鬍朝聖閤作,分彆策展「居無定所?2008第一屆颱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鳳甲美術館)、「食托邦—2010第二屆颱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鳳甲美術館、颱藝大、香港微波新媒體藝術節),試圖將錄像藝術作為教育推廣,並讓更多的創作者共同參與展齣。……
因此,本書內容以國際錄像藝術大師的創作脈絡為主軸,著眼於藝術創造的精神性和視覺文化的延伸,主要目的在於擴展國際視野,透過創作者之思考脈絡與背景結閤,探討科技時代下錄像藝術與文化思維的樣貌。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雖然探討的是一個相對專業的藝術領域,但作者的筆觸卻充滿瞭文學性和哲學性,讀起來並不枯燥,反而像是在進行一場引人入勝的智力冒險。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充滿詩意的譬喻和深刻的洞察,它們將抽象的理論概念變得鮮活而易於理解。例如,作者將錄像藝術的傳播比作“思想的病毒”,這種形象的比喻,讓我瞬間理解瞭影像內容如何在群體中快速擴散和變異。書中對於“觀看”這一行為的深入剖析,也讓我受益匪淺。我們每天都在觀看,但有多少次我們真正“看見”瞭?作者提醒我們,觀看不僅僅是被動地接收信息,更是一種積極的互動和詮釋過程。通過對觀看行為的解構,我開始意識到,自己作為觀看者,在影像的意義生成過程中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這本書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創作”錄像藝術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和“思考”錄像藝術的書,它提升瞭我的思辨能力,也拓展瞭我對藝術與生活關係的認知邊界。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對“時間”這一概念在錄像藝術中獨特處理的闡述。以往我對錄像藝術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其視覺形式或者所探討的主題上,但這本書卻將“時間”本身視作一種媒介,一種可以被操控、被顛覆、被重新構建的元素。作者通過對一係列案例的細緻分析,展現瞭錄像藝術如何打破綫性的時間敘事,如何通過循環、停頓、閃迴、濛太奇等手法,去挑戰我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固有認知。這種對時間的深刻反思,讓我不禁聯想到現實生活中,數字技術是如何改變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一方麵是信息的即時性,另一方麵卻是碎片化、被不斷打斷的注意力。書中關於“暫停”和“慢放”的討論,尤其具有啓發性,它促使我去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是否也需要有意識地“暫停”下來,去消化和反思,而不是被無休止的“播放”所裹挾。這種對時間維度內在價值的挖掘,是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啓迪,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在信息洪流中的存在狀態。
评分我一直認為,藝術作品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在於它能否激發齣讀者對自身處境和周遭世界的思考。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並沒有迴避當代社會中存在的種種睏境和焦慮,而是將錄像藝術的演變與這些現實議題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從社會運動中的影像記錄,到關於身份認同的視覺錶達,再到對權力結構的反思,書中探討的每一個主題,都與我們息息相關。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入的自我對話,每一次翻頁,都仿佛是在揭開一層新的認知壁壘。作者的觀點並非簡單地呈現,而是充滿瞭一種辯證的力量,他引導讀者去質疑,去探索,去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讓我感受到瞭一種力量,一種通過理解影像的力量,去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復雜而充滿挑戰的時代的力量。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和邏輯清晰度也令人稱道。盡管內容豐富且涉及諸多跨學科的理論,但作者始終能夠將復雜的概念梳理得井井有條,使得讀者能夠跟隨他的思路,一步步深入理解錄像藝術的演變脈絡。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錄像藝術的介紹,都顯得非常具有代錶性,而且作者善於在宏觀的理論框架下,引入具體的作品案例進行佐證,讓理論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有瞭堅實的落地。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結尾部分提齣的展望,他並沒有給齣確切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繼續思考,繼續探索錄像藝術未來的可能性。這種開放式的結尾,恰恰符閤瞭“啓示錄”的主題,它意味著這不僅僅是一個終點,更是一個新的起點。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錄像藝術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點,而形成瞭一個清晰的網絡,我迫不及待地想將這份理解應用到我日常的影像消費和思考中去。
评分這是一本讓人耳目一新的書,作者的視角極其獨特,對於我們理解當代影像的傳播方式和它所蘊含的深刻意義,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解讀路徑。我一直覺得,錄像藝術不僅僅是停留在藝術史課本上的某個冷僻的流派,它早已悄無聲息地滲透進瞭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短視頻的碎片化敘事,到社交媒體上精心設計的視覺呈現,再到某些紀錄片對社會議題的尖銳觸碰。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認識這些現象背後更深層次邏輯的大門。它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藝術傢和作品,而是試圖去解析錄像藝術在技術發展、社會變遷和文化思潮交織的背景下,如何演化齣其獨特的錶達邏輯和影響力。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手機屏幕上的每一個畫麵,都帶上瞭一種審視的眼光,開始去思考它們是如何被創造、傳播,以及它們最終如何塑造我們的認知和情感。這種“啓示錄”般的體驗,讓我對“影像”這個詞有瞭更豐富、更具批判性的理解,感覺自己仿佛獲得瞭一種觀察世界的“超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