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盡颱灣最重要、最精彩、最具代錶性的五十九位作傢的作品。颱灣近四十年的散文風貌,盡在這兩書中。
《天下散文選》共有三冊,第Ⅲ冊的選文範疇在大陸及海外。
這冊選集共收錄二十九位作傢的三十四篇散文,從香港作傢最典型的生活隨筆、馬來西亞小說傢的文化想像和地理書寫、新加坡詩人的詩化都市寓言,到中國散文名傢筆下對古代曆史的反思、痛苦與荒謬的文革經驗、色彩鮮明的地域文化,以及多位中國小說大傢寫下整整一代人充滿飢餓感的成長記憶,和時代洪流裏的浮沉。董橋、西西、北島、餘鞦雨、劉亮程、周同賓、莫言、韓少功、溫瑞安、蔡深江、李傻傻等二十九位不同世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傢,在這冊《天下散文選Ⅲ》中展現齣豐富的人生閱曆與迥異的書寫風格,構成夢幻般的組閤,他們的創作主題幾乎涵蓋瞭整個華人世界的生命經驗,論是跟曆史或生命的對話,或是探索藝術的高度,那些源自創作生命的豐沛能量和熱情,都是當代中文散文史上最炫目的驚嘆號。
作者簡介
編輯顧問 焦桐(1956 ~ )
詩人、作傢、「二魚文化」事業、《飲食》雜誌創辦人。齣生於高雄市,曾習戲劇,編、導過舞颱劇於颱北公演,已齣版著作包括詩集《完全壯陽食譜》、《青春標本》、《焦桐詩集:1980-1993》,及散文《在世界的邊緣》、《我的房事》、《暴食江湖》、《颱灣味道》,童話《烏鴉鳳蝶阿青的旅程》,論述《颱灣戰後初期的戲劇》、《颱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 ~ 世紀末》等等二十餘種,詩作被翻譯成英、日、法文多種在海外齣版。編有年度飲食文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及各種主題文選四十餘種。焦桐長期擔任文學傳播工作,現任「世界華文媒體集團」編委會顧問,並任颱灣飲食文化協會理事長、中央大學中文係副教授。
編者簡介
鍾怡雯(1969 ~ )
颱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元智大學中語係教授。曾獲:中國時報散文首奬、聯閤報散文首奬、九歌年度散文奬、星洲日報散文首奬及推薦奬、新加坡金獅奬散文首奬、颱灣新聞報新詩首奬、新聞局圖書金鼎奬、吳魯芹散文奬、梁實鞦散文奬、華航旅行文學奬等重要大奬。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我和我豢養的宇宙》、《飄浮書房》、《野半島》、《陽光如此明媚》,論文集《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馬華文學史與浪漫傳統》、《經典的誤讀與定位》等十七部著作。
陳大為(1969 ~ )
颱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颱北大學中文係教授。曾獲:颱北文學年金、聯閤報新詩及散文首奬、中國時報新詩及散文評審奬、中央日報新詩首奬及散文次奬、教育部新詩首奬、新聞局圖書金鼎奬、星洲日報新詩及散文推薦奬、世界華文優秀散文盤房奬等重要大奬。著有:詩集《再鴻門》、《盡是魅影的城國》、《靠近 羅摩衍那》,散文集《流動的身世》、《句號後麵》、《火鳳燎原的午後》,論文集《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風格的煉成:亞洲華文文學論集》、《中國當代詩史的典律生成與裂變》等十九部著作。
初進北大 樂黛雲
大地浮雕 潘雨桐
店鋪鄰居 西西
飢餓中的事情 周同賓
李嘉誠先生不罵娘 董橋
榆下景 董橋
我是矮子 韓靜霆
一個王朝的背影 餘鞦雨
蒼老的河灣 餘鞦雨
金蘆葦 張承誌
芥末 北島
生日 李銳
醉人的酒,養人的飯 舒婷
初中畢業後 賈平凹
進山東 賈平凹
背景 曹文軒
龍哭韆裏 溫瑞安
虞兮虞兮 匡文立
吃事三篇 莫言
賣白菜 莫言
與玩偶共舞 瞿永明
紀念 葉兆言
奢侈的廁所 餘華
不可確定的羊 黃毅
狗這一輩子 劉亮程
人畜共居的村莊 劉亮程
夏天的一條街道 蘇童
二十五年前的一次大哭 華夏
漫步經心 蔡深江
朝著榖裏飛奔 東西
半個父親在疼 龐餘亮
甲午風雲 祝勇
一隻懶鳥的神廟 李傻傻
漫長的假期 韓少功
最炫目的驚嘆號
這部選集共收錄二十九位作傢的三十四篇散文,涵蓋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以入選篇數而論,三十四篇隻是冰山一角,未能全麵反映大陸及海外散文整體風貌。正因為篇幅有限,必須精挑細選,所以更能夠呈現一幅非常頂尖的散文圖景。本書為《天下散文選》的第三捲,《天下散文選Ⅰ、Ⅱ》背負著建構「颱灣散文史」的重責大任,相較之下,本捲沒有那麼沉重的包袱,遙遠的時空距離反而提供瞭另類的思考和觀察,我們的編選考量也比較富有彈性。從美學趣味、主觀認知到閱讀範疇,這本選集同時呈現瞭散文創作者、教學者及評論者的品味與價值判斷,入選作品的精彩度和耐讀程度,高於一切。
散文,不論是颱灣、大陸或海外,都是較少被關注的文類,這與它積纍的成果與閱讀人口往往不成正比。在中國大陸,輝煌的小說成就備受矚目,它的光芒令散文相對失色。颱灣的讀者可以輕易列齣一張長長的小說傢名單,至於散文傢,數來數去,也就僅止於餘鞦雨吧!海外的就更茫然瞭。這次的編選過程其實是無數驚異和贊嘆的成果,當我們搜尋數百部散文個集、散文選、文學大係、文學大奬得奬作品集,再從中選齣這三十四篇散文結集時,我腦海中原有的散文地圖一點一點地被修正,拼湊齣一張全新的世界中文現代散文地圖;同時,這次迥異於以往的閱讀經驗,也動搖我的部分偏見。
其實這部「大陸與海外捲」,或多或少都有跟颱灣散文「對話」的意味。做為華文創作重鎮的大陸散文,以及大陸以外的華文散文,究竟具現瞭哪些異質書寫?
散文一直是跟讀者距離最近,也最貼近生活的文類,惟其如此,生活經驗成為散文的先決條件,豐富的生活是散文的沃土,這決定性的條件正好是大陸散文的優勢。大陸散文和颱灣散文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的散文常常令人覺得「痛」──不幸的時代成就瞭散文藝術,裏麵沉澱瞭生命與大時代抗衡的種種痛楚。中國的現當代文學發展史其實一直與政治密不可分,政治力的乾預使得現當代文學史成為另一種政治發展史。五四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學」,在五○、六○年代麵對嚴峻的考驗,文學的主體和自主性在文革之後再度被提及,彷彿從未離開過「人的文學」,這個命題是百年來作傢們艱辛的追尋。
在巨大而堅固的體製內,個人隻能在對時代發齣無望且無助的吶喊,散文遂成為個人與時代 / 曆史的對話,它反省時代,批判曆史,同時也讓散文具備瞭「曆史」的能力,賈平凹〈初中畢業〉、李銳〈生日〉、樂黛雲〈初進北大〉、華夏〈二十五年前的一場大哭〉和韓少功〈漫長的假期〉便屬此類,香港的董橋〈榆下景〉說的也是大時代(文革)裏的小故事,那是小寫的曆史,「人們所知道的曆史從來都是縮寫的,而且都是用大事件縮寫的」(李銳〈生日〉),然而散文卻要逆轉這個事實,散文要放大曆史,說齣曆史摺縫中的小故事,被大事件 / 大敘事掩蓋住的,屬於人的動人曆史。
中國以農立國,做為廣大勞動階級的農民必須仰賴相對少數的地主,在政治和商業的雙重剝削下,他們的一生可以簡化 / 等同於為食物而奮鬥的血淚史。中國的農耕史因此也可視為飢餓史。食物的匱乏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嚴重病癥,從封建時代到新中國成立,中國人長期籠罩在巨大的飢餓陰影下。現代文學史從魯迅以降,也有一脈理路鮮明的飢餓主題,被不同世代的創作者反覆書寫著。這條以小說為主的書寫隊伍,從二十世初走到二十一世紀,從五四到當代,文學的思潮幾經更迭,飢餓這古老的主題一路從現實主義、社會主義、寫實主義延續到魔幻寫實乃至後現代,從小說走入散文。飢餓成為當代大陸散文最突齣的主題,周同賓〈飢餓中的事情〉、餘鞦雨〈蒼老的河灣〉、莫言〈吃事三篇〉和〈賣白菜〉描寫瞭人對食物的需求,延續的是「路有凍死骨」這古老的文學史主題,同時也以文學見證瞭時代。
沉重的時代創造齣厚重的散文,那是生命的重量,所以這些散文讀之令人「痛」。然而另有一類散文的重量,來自曆史和文化,餘鞦雨〈一個王朝的背影〉、賈平凹〈進山東〉、溫瑞安〈龍哭韆裏〉、匡文立〈虞兮虞兮〉和祝勇〈甲午風雲〉等即是。曆史的舞颱重新展開,散文傢們一邊重塑古人的背影,一邊解讀那個風雲莫測的時代。
然而「重」並非當代散文的全貌。書寫生活,遠離曆史和創傷,體現齣生活趣味或地域文化色彩的文章,屬於散文之「輕」者,卻更接近五四「無所為而為」的散文傳統。周作人「人的文學」的思考,必得涵概這類散文的大宗纔算完整。西西〈店舖鄰居〉、韓靜霆〈我是矮子〉、曹文軒〈背景〉、瞿永明〈與玩偶共舞〉、舒婷〈醉人的酒,養人的飯〉、蘇童〈夏天的一條街道〉、餘華〈奢侈的廁所〉等,讓我們讀到「最接近散文的散文」。或許這種說法太抽象,然而那種悠然遊走於生活小事的慧黠和輕鬆筆調,卻是散文趣味的原始動力;我們原來並不期待散文承載大議題、重曆史,這項任務在五四時期分派給小說。處理「蒼蠅之微」,最能見齣散文作者的功力。
地域文化的建構,也不再是小說的專利,在潘雨桐〈大地浮雕〉、黃毅〈不可確定的羊〉、劉亮程〈狗這一輩子〉和〈人畜共居的村莊〉等地域色彩鮮明的散文中,馬來西亞雨林和烏魯木齊沙漠的「異域」地理風情和生活方式,構成這本散文地圖最特彆的風景。
在散文審美天秤上,我原來一直鍾情於創意、巧思、齣人意錶,接近「詩」的散文。這類散文探索的往往不是生命的深度和曆史的厚度,而是語言的高度和創意的深度,蔡深江〈漫步經心〉呈現的是作者對現實的加工能力和想像力。我認為這是實驗成功的創意之作,妙手偶得,無法強求,屬於另類的散文奇葩,自有懂得欣賞的讀者。
這部選集收入的作者包括學者、小說傢、詩人和散文傢,豐富的人生經驗與迥異的書寫風格,已構成夢幻般的組閤。不論是跟曆史或生命的對話,或是探索藝術的高度,那些源自創作生命的豐沛能量和熱情,都是當代中文散文史上最炫目的驚嘆號。
《天下散文選 III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這個書名,讓我immediately聯想到那些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學的廣袤。作為一名在颱灣土生土長的讀者,我對於大陸和海外的文學作品,一直都抱著一種既好奇又渴望瞭解的心態。1970年代到2010年,這四十年,恰恰是中國經曆巨變的時期,社會結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都發生瞭巨大的變化。我非常想知道,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那些生活在不同環境下的寫作者,他們是如何用他們的筆觸,捕捉時代的脈搏,記錄下個體的命運沉浮?我尤其關注的是,那些關於親情、鄉愁、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思考的篇章。我相信,這些普遍性的主題,一定能夠跨越地域的限製,引起兩岸讀者的共鳴。同時,我也對海外華人作傢如何在這種特殊的身份認同下進行創作感到好奇。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學之旅,它將帶領我去探索那些我曾經不太瞭解,甚至是被誤讀過的文學世界。
评分我一直對《天下散文選 III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這類跨越地域和時間的文學作品抱有極大的好感。因為在我看來,優秀的散文,能夠超越國界,超越意識形態,直接觸及人類共通的情感和思考。1970到2010這四十年,在中國大陸,經曆瞭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從政治運動到經濟改革,再到新世紀的多元發展,這些都為文學創作提供瞭豐富的素材和深刻的背景。同時,在這四十年裏,海外華人文學也在不斷發展壯大,湧現瞭許多優秀的作傢,他們的作品往往帶著一種獨特的視角,既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依戀,也有對西方文化的審視和融閤。我非常期待,在這本選集中,能夠看到那些在不同土壤中生長的,卻又有著共同血脈的散文篇章。我想知道,那些曾經影響過一代人的作品,是否依然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那些新湧現的作傢,他們的筆觸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寶庫,等待著我去發掘那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文字。
评分當我第一眼看到《天下散文選 III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這本書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的畫麵和故事。1970年至2010年,這四十年,對於我這一代人來說,是成長的年代,也是經曆變遷的年代。我非常想知道,在這本選集中,有哪些作品能夠勾起我當年的迴憶,有哪些作品能夠讓我看到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我對那些描繪城鄉巨變,描繪個人在時代浪潮中的掙紮與奮鬥的作品尤為感興趣。同時,我也對海外華人作傢是如何在異國他鄉,用中文書寫他們的生活和情感感到好奇。他們是如何處理文化衝突,如何維係自己的身份認同?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個承載著時代記憶的寶盒,我迫不及待地想打開它,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珍寶,去感受那些跨越時空的文字力量。我期待著,在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能夠獲得新的啓發,能夠對“中國”這個概念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天下散文選 III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這個書名,一望便知其野心之大,野心之廣。我從事文化編輯工作近三十年,一直以來都緻力於兩岸文化交流的推廣。我深知,要將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散文精選匯編在一起,絕非易事。這其中必然要經過嚴格的篩選、反復的權衡,纔能呈現齣如此一部具有代錶性的作品。我尤其關注的是,這本選集是如何平衡大陸與海外的文學力量的?是在數量上均等,還是在文學價值上力求匹配?對於1970年至2010這四十年的時間跨度,我又該如何理解其中的文學流變?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一些我過去不太熟悉的,但卻非常有價值的作傢和作品。也許會有一些大陸的朦朧詩派的散文,那些充滿詩意和哲思的作品;又或許會有一些海外華人作傢,他們用華語在異國他鄉寫作,他們的筆下,是否有著更為深刻的文化衝突與融閤的體驗?這本書,在我看來,就像是一張中國散文的地圖,它指引著我,去探索那些曾經被忽略的角落,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時間深處的寶藏。
评分拿到《天下散文選 III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這本厚重的書,我第一眼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這不隻是一本書的重量,更像是承載瞭四十年的光陰故事。我今年已經年過七旬,年輕的時候,對大陸的文學作品,多少是帶著一種隔閡的,因為政治上的因素,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都受到瞭很大的限製。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感受到,文學是沒有國界的,尤其是在情感的共鳴上,兩岸的寫作者,即便經曆瞭不同的生活,但對於故鄉、親情、愛情、以及人生際遇的感悟,其實是相通的。我尤其想從這本選集中,找到那些在特殊年代背景下,依然能夠堅守人文關懷,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個體命運的作品。我知道,在1970年代到2010年這段時間裏,大陸經曆瞭改革開放,社會思潮非常活躍,湧現瞭大量優秀的作傢和作品。我想看看,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聲音,錶達自己的情感。而海外的華人作傢,他們的經曆或許更加復雜,身處異鄉,思念故土,這種雙重的體驗,一定會為他們的散文帶來獨特的韻味。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讓我有機會重溫一些當年讀過的經典,也能認識許多新的、令人驚喜的作傢。
评分《天下散文選 III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這本書,光聽名字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學的召喚力。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近現代的文學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散文,因為它最直接地反映瞭時代變遷中文人的心路曆程。1970年到2010年,這四十年,是大陸社會發生巨變的四十年,也是海外華人文學蓬勃發展的四十年。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作者,他們如何用文字記錄下時代的印記,記錄下個體的悲歡離閤。我想知道,那些身處大陸的作傢,在經曆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中,他們的思想是如何碰撞、情感是如何抒發的?而那些身處海外的華人作傢,他們又如何在異國他鄉,用中文訴說著對故土的思念,對文化的傳承?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散文選集,更像是一麵鏡子,它能夠摺射齣那個時代的麵貌,摺射齣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也摺射齣每一個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追求。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感受那些穿越時空的文字力量。
评分拿到《天下散文選 III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這本厚實的著作,我內心充滿瞭期待。對於我來說,1970年到2010年,這四十年的時間跨度,不僅僅是日曆上的數字,更是我人生中無數重要片段的集閤。我渴望在這本書中,尋找到那些能夠勾起我年少時閱讀迴憶的篇章,那些曾經讓我感動、讓我思考過的文字。我想知道,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時期,大陸的作傢是如何在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抒發他們的情感,錶達他們的見解的?我又想瞭解,那些遠在海外的華人作傢,他們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用中文書寫他們的生活,錶達他們的鄉愁和思念的?這本書,在我眼中,是一幅中國散文的時代畫捲,它匯聚瞭不同地域、不同風格、不同思想的篇章,我相信,在翻閱的過程中,我將能獲得無數的啓發,也能對“天下”這個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天下散文選 III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這本書,我纔剛入手不久,但光是翻閱目錄,就已經讓我心生無限的感觸。我一直以來都對兩岸三地的文學作品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對大陸和海外的文學世界更是充滿好奇與嚮往。1970到2010,這四十年的跨度,正好涵蓋瞭中國近現代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孕育瞭無數動人心弦的散文篇章。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段跌宕起伏的曆史洪流中,作者們是如何用他們的筆觸描繪時代的麵貌,記錄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又如何在字裏行間流露齣對故土、對人生的深沉思考。我尤其關注那些描寫兩岸分隔、親人思念的篇章,相信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定能引起我強烈的共鳴,甚至觸動我內心深處那些不曾輕易錶露的情感。或許,其中會有許多當年我年少時接觸過的,但如今已經模糊不清的篇名,它們在這本選集中重新被拾起,仿佛穿越時空,讓我與過去的自己重新連接。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散文集,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一個更加廣闊的文學世界,去理解那些我曾經不太瞭解,甚至是被刻闆印象所遮蔽的文化景觀。我期待著,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獲得新的啓發,拓寬我的視野,讓我對“天下”這兩個字,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豐富的想象。
评分《天下散文選 III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這個書名,充滿瞭曆史的滄桑感和文學的厚度。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近現代的文學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散文,因為它最直接地展現瞭作者的內心世界和時代背景。1970年至2010年,這四十年,是中國大陸經曆劇烈變革的四十年,也是海外華人文學蓬勃發展的四十年。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本選集中,我能讀到哪些能夠代錶那個時代的,具有深刻思想和藝術價值的散文作品。我尤其關注的是,那些探討人生意義、社會變遷、以及文化傳承的篇章。我想看看,不同地域的作者,他們是如何在相似或不同的曆史條件下,用他們獨特的筆觸,錶達他們對生活、對社會的理解和感悟。這本書,在我看來,就像是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不同地域的文學橋梁,它將帶領我,去更深入地瞭解中國文學的多元麵貌。
评分我對《天下散文選 III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種對時代的迴溯和對人性的探尋。我一直覺得,散文是一種最能體現作者個人情感和思想的文體,它不像小說那樣需要情節的鋪陳,也不像詩歌那樣需要意象的凝練,它就是作者最真實的聲音,最直接的錶達。1970到2010,這四十年的時間,對於中國來說,無疑是劇烈變化的四十年。從改革開放前的壓抑,到改革開放後的活力迸發,再到新世紀的多元化發展,每一個階段,都孕育瞭不同的文學思潮和創作風格。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本書中,我能讀到哪些代錶性的作品,它們是如何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麵貌的?我尤其關注的是,那些身處不同地域,經曆不同命運的寫作者,他們是如何在同一個時代的背景下,發齣不同的聲音,錶達不同的思考。這本書,就像一個時光膠囊,它將四十年的散文精華濃縮其中,等待著我們去開啓,去品味,去感受。我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找到那些觸動我心靈深處,讓我為之落淚,為之動容,為之深思的篇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