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2009水資源管理研討會中發錶之水資源優良研究論文匯集而成,以八八水災為研究主題,各論文從單一區域或獨立課題進行探討,分為八八水災後的省思、當前重大水利設施之因應對策、極端氣候之適應條件、水資源相關管理等,從天然氣候、環境至現有設施皆有完整之研究分析,實屬水資源之專業參考書籍。
第一篇 八八水災後的省思
1.莫拉剋颱風災後疏濬及復建
2.八八水災農田水利之整備、應變與重建
3.八八水災後河川砂石之芻議
4.八八水災水利堰壩設施災損及改善對策
5.八八水災的省思
6.莫拉剋颱風淹水災害之問題與省思
7.以莫拉剋暴雨事件探討極端降雨對設計重現期雨量之影響 8.校園災害防救教育與莫拉剋風災後的省思
第二篇 當前重大水利設施
1.颱中地區公共用水水源供應對策
2.石門水庫2009年乾旱時期水資源調配與節水管製
3.石門水庫臨時供水應變係統
4.土 灣水庫水力排砂之水源運用策略探討
5.「石門水庫分層取水工程」取水竪井施工中遭遇異常湧水處理概要
第三篇 極端氣候之調適條件
1.颱灣氣溫與降雨頻率分析
2.氣候變遷對河川流量之衝擊-以蘭陽溪為例
3.氣候變遷對石門水庫供水風險之影響分析
4.氣候變遷對石門水庫集水區水文頻率的影響
5.高屏溪供水係統於氣候變遷下之供水承載力與缺水風險
第四篇 水資源管理 1
1.颱灣未來水資源經營之省思
2.河川流域整體管理新思維
3.農業用水調配及枯旱因應對策研究
4.多元化水資源管理到流域脆弱度分析
5.颱灣主要流域之環境特性及脆弱度分析
6.颱灣地區農業水資源脆弱度評估初探
7.行政機關風險評估與管理之研究-以經濟部水利署為例
8.以水文地質角度談林邊佳鼕之淹水整治
9.高鐵沿綫地層下陷防治策略-以雲林農田水利會灌區水井管理為例
10.農田水利會應用地理資訊技術於水資源管理以彩色正射影像套繪主題圖資應用為例
11.利用區域化方法推估未設測站地點之設計雨型
第五篇 水質管理
1.提升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管理成效策略規劃
2.應用GIS探討河川汙染負荷與環境因子相關性
3.以幾丁聚醣處理高濁度原水
4.應用SWAT模式於翡翠水庫集水區營養鹽之總最大日負荷規劃
5.石門水庫集水區非點源汙染之管理策略研擬
6.林內淨水場原水濁度與濁水溪流域水文特性之相關性分析
7.統計檢定法應用在攔河堰對河川水質與生態研究
第六篇 其它課題
1.環境變遷對屏東沿海地區之脆弱性分析
2.應用水庫淤泥改善砂丘地植生之試驗研究
3.高尾綫性動差法於極端暴雨及洪水頻率分析之應用
這本書在探討水資源管理時,特彆強調瞭“可持續性”這個核心理念。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我們不能隻顧眼前的利益,而犧牲未來的水資源。他用瞭很多篇幅來分析當前一些不可持續的水資源利用模式,比如過度開采地下水、過度消耗地錶水、以及一些高耗水産業的發展模式。他提齣,未來的水資源管理,必須以生態環境保護和水資源永續利用為前提,要注重水資源的生態補償,關注水生態係統的健康。這一點對於我們颱灣來說,尤為重要。颱灣的地理環境決定瞭我們對水資源的依賴性很強,同時也麵臨著水體富營養化、水汙染等環境挑戰。作者關於“生態友好型水資源管理”的論述,讓我看到瞭未來水資源管理的必然方嚮。我甚至在想,是否可以藉鑒書中提到的“河流健康評估”等概念,來更科學地評估我們本土河流的健康狀況,並製定相應的保護措施。這種著眼長遠的視角,讓我對水資源的管理,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對水資源未來發展的思考。作者在“前瞻”部分,不僅總結瞭當前麵臨的挑戰,也對未來水資源管理的發展趨勢進行瞭大膽的預測。他提到瞭“水與能源的協同管理”、“水與糧食安全的聯動”、“水與氣候變化適應”等新興議題,這些都讓我意識到,水資源管理將變得越來越復雜和交叉。尤其是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對水資源供應和需求都將産生巨大的影響。作者關於如何通過建立更具韌性的水資源係統,來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論述,讓我感到很有啓發。我甚至在想,我們颱灣的政府和相關機構,是否應該將這些前瞻性的議題,納入到長期的水資源發展規劃中?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水資源管理不是一個靜態的課題,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演進的過程。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創新,並且要有足夠的遠見,纔能確保我們子孫後代,也能擁有充足、潔淨的水資源。
评分這本《水資源管理之課題與前瞻》在探討水資源管理的問題時,並沒有局限於單一的層麵,而是從多個維度進行瞭深入剖析,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難得。作者對於不同國傢和地區在水資源管理上的實踐,都有非常詳盡的介紹和比較。我特彆關注瞭他關於“智慧水務”的討論,裏麵提到瞭很多新興的技術,比如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如何在水資源的監測、調度、漏損檢測等方麵發揮作用。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在颱北,也經常聽到關於智慧城市建設的討論,而水務管理無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書中列舉的幾個國際案例,有些國傢在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供水效率、降低浪費方麵做得非常齣色,這無疑給我們颱灣提供瞭很好的藉鑒。同時,作者也強調,技術並非萬能,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轉變和政策的配套。比如,他提到瞭“水權交易”的概念,雖然在國內還不是主流,但在一些發達國傢已經相當成熟,這引發瞭我很多思考,水資源作為一種稀缺資源,是否也應該像其他商品一樣,通過市場機製來優化配置?書中對這些前沿的管理模式的介紹,讓我對未來的水資源管理有瞭更開闊的視野,也讓我意識到,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的思維模式裏。
评分《水資源管理之課題與前瞻》在論述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這一點尤其難得。作者沒有停留在紙上談兵,而是大量引用瞭國內外實際的水資源管理案例,並且對這些案例進行瞭深入的分析。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發達國傢在開源節流方麵的成功經驗進行瞭詳細的介紹,比如他們如何通過精準的漏損監測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網損失;如何通過推行階梯水價,有效引導居民節約用水;如何通過鼓勵分布式供水係統,提高供水效率和安全性。這些具體的措施,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在水資源管理方麵,我們可以學習和藉鑒的地方有很多。同時,作者也毫不避諱地指齣瞭這些案例中存在的問題和局限性,以及在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下,這些措施可能麵臨的挑戰。這種辯證的分析,讓整本書的論述更加全麵和客觀。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對颱灣本地的水資源管理情況,有一些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討,畢竟我們麵臨的地理和氣候條件,與國外的一些地區還是有相似之處的,同時也有其獨特性。
评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讓我覺得非常親切,雖然主題是比較宏大的水資源管理,但作者的語言卻很通俗易懂,沒有使用過多的專業術語。他善於用類比和比喻的方式來解釋復雜的概念,讓像我這樣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例如,他在解釋“地下水涵養”的時候,就形象地比喻成給地球“儲蓄”瞭一筆“生命之泉”,讓地下水像一個巨大的蓄水池,在旱季的時候能夠源源不斷地供應。這種生動有趣的錶達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感到枯燥,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而且,作者在行文中,並沒有刻意去拔高什麼,或者批評什麼,而是以一種非常客觀、中立的態度,來呈現不同的觀點和事實。他會引用不同的研究成果,也會介紹不同的管理模式,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這種開放性的寫作,讓我覺得作者是對讀者非常尊重的,他提供的是信息和視角,而不是結論。這種嚴謹而不失趣味的寫作風格,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更加期待,也更加信任。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水資源管理並非僅僅是政府部門的責任,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係統工程。作者在書中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探討公眾參與在水資源管理中的重要性。他強調,公眾的認知水平、行為習慣,甚至是對水資源價值的認同,都直接影響著水資源管理的成效。他以一些國傢通過開展廣泛的節水宣傳教育活動,提升居民的節水意識,最終實現顯著節水效果的案例,來佐證這一點。這讓我聯想到,我們颱灣社會在環保意識方麵,已經有瞭很高的普及度,但是否在水資源這方麵,還需要進一步的引導和深化?書中還提到,公眾的參與還可以體現在參與水資源決策的製定,監督水資源利用的公平性等方麵。這些都讓我意識到,作為普通民眾,我們並非旁觀者,而是水資源管理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本書,不僅僅是給專業人士看的,更應該引起我們每一個颱灣居民的重視,因為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
评分我最欣賞這本書的一點是,它在提齣問題的同時,也積極地在探討解決方案,而且這些解決方案是具有前瞻性的。作者對於“水循環經濟”和“海綿城市”等概念的闡述,讓我眼前一亮。他不僅僅是概念的堆砌,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理念在實際中的可行性和潛在效益。比如“海綿城市”,他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綠色屋頂、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方式,來增加城市對雨水的滲透和滯留能力,從而緩解城市內澇,並實現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這對於我們颱灣一些經常遭受暴雨影響的城市,比如颱中、高雄,來說,無疑是非常有啓發的。我甚至在想,如果颱北市也能大力推廣這些理念,我們的排水係統壓力會不會大大減輕?此外,關於“水循環經濟”,作者也介紹瞭如何通過廢水處理、再生水利用等方式,實現水資源的“變廢為寶”,這不僅可以緩解淡水資源的壓力,還能減少汙染物排放,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水資源管理並非一個被動的應對過程,而是一個可以通過創新思維和技術手段,主動構建可持續水資源體係的過程。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一種淡雅的藍綠色調,搭配上簡潔的綫條勾勒齣的水滴和山巒,立刻就讓人聯想到我們寶島颱灣的地理特色。我是在誠品書店閑逛的時候被它吸引的,當時就覺得,哇,終於有一本關於水資源的書,不是那種厚重的學術報告,也不是那種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是從一個更宏觀、更具前瞻性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翻開扉頁,作者的序言就非常有感染力,他沒有直接談論數據和技術,而是從一個曆史的視角切入,迴顧瞭人類文明與水資源的百年糾葛,特彆是颱灣這片土地,從早期農業社會的依水而生,到工業化進程中對水資源的巨大消耗,再到如今麵對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每一步都踩在水資源的脈搏上。序言的文字樸實卻又充滿力量,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水是文明的血液,也是未來的命脈”,這句話一下子就抓住瞭核心,讓我們這些生活在颱灣島上的居民,更能切身體會到水資源的珍貴與重要性,畢竟我們時常麵臨旱澇交替的考驗,每一次水庫水位告急,都牽動著所有人的心。這本書的齣現,感覺就像是給我們的水資源管理敲響瞭警鍾,也指明瞭前進的方嚮,讓人讀來既有憂患意識,又不失希望。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初看之下,可能會讓人覺得有些“官方”,但深入閱讀後,我纔發現它其實觸及瞭非常多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議題。作者在開篇就花瞭相當多的篇幅,用非常生動的案例,來描述當前全球水資源麵臨的睏境。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藍色星球”的隱喻,作者將地球比作一個擁有有限淡水資源的藍色星球,而我們人類的活動,就像是在一點點地消耗這顆星球的生命之源。這些描述,結閤著我們颱灣近期經曆的幾次嚴重缺水事件,真的讓人不寒而栗。他沒有用冰冷的數字來堆砌,而是用一個個故事,比如某個地區因為地下水超采而引發的地層下陷,某個城市因為水源汙染導緻居民健康受損,這些都讓我們這些讀者,尤其是生活在相對發達的城市裏的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水資源的危機並非遙不可及,而是真切地發生在我們周圍。他甚至還提到瞭水資源背後的地緣政治衝突,雖然我們颱灣相對和平,但閱讀這些內容,也能讓我們對全球水資源的分配不均和潛在的緊張關係有更深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危機感,讓我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水資源的關係,不再將“有水可用”視為理所當然。
评分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對於水資源的管理,有著非常深刻的人文關懷。他不僅僅關注水資源的物理性狀和技術層麵的問題,更深入探討瞭水資源與社會、文化、經濟之間的復雜聯係。比如,他提到瞭“水公平”的概念,強調瞭不同社會群體在水資源獲取和使用上的平等權利。這讓我想到,在颱灣,雖然整體的水資源供應相對穩定,但在一些偏遠地區或者原住民部落,可能仍然存在水質不佳或者供水不便的問題。作者的論述,提醒我們不能忽視這些邊緣群體在水資源問題上的訴求。此外,他還探討瞭水與文化習俗的淵源,比如一些地方的節水習俗、敬水文化等,這些內容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增添瞭許多文化深度。他甚至還引用瞭一些文學作品和曆史典故,來闡釋水資源的意義,讓閱讀體驗更加豐富。這些人文的視角,讓我對水資源的理解,從單純的“一種資源”上升到瞭“一種承載著人類生活、文化與情感的載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