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12篇知名作傢對父母、子女溫馨的愛。餘光中〈失帽記〉從一頂遺失的帽子寫起,寫自己對父親的懷念與愧疚;陳芳明〈沉睡〉寫身為兒子的作者,麵對病重母親的追述;劉墉〈父親的粥〉寫作者追憶父親的慈愛,由自己身體上吐下瀉後隻能吃粥,迴憶起父親的關愛……,在每篇文章後,設計「認識作傢」、「作品賞析」、「探索自我」的單元,希望在「閱讀與寫作」上對讀者朋友有所幫助,更希望在「進德與修業」上能觸發讀者的反思。
本書特色
本書以感悟親情的散文為選文主軸。提供各學校學生閱讀,希望所有的學子、父母、師長,都能看到多樣化的親情的書寫,因而有所感懷與效行。
本書啓示
客傢人說:「父母情如長江水,兒女孝似扁擔長。」「娘思子長江水,兒思娘扁擔長。」詩人孟郊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都在告訴我們:父母恩情,像天地春暉,無所不在,無所不包。希望讀者在這本書時能觸發反思,有精進的作為,纔不辜負父母親情這種無與倫比的愛。
編者簡介
蕭蕭
颱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碩士,明道大學副教授。十二生肖屬豬,所以有豬「什麼都吃」(包括吃苦、吃虧)的雜食習性;十二星座屬獅子座,所以有「獅是深山林內的獅,知是心肝內裏的知」的定靜個性與深沉智慧;血型屬A,所以常浸潤在親情、友情、愛情、鄉情的嗬護中,身受其苦也深得其樂。著有詩、散文、評論、導讀等五六十種書。
王若嫻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博士,環球技術學院助理教授。以「親情文學為主」的中文鑑賞與應用、國文課程,榮獲九十六、九十七學年度教育部優質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計畫績優課程,並以此當選第三屆(九十八年)全國傑齣通識教育教師奬。著有《梁武帝與梁代文風之研究》、《經典閱讀融入大一國文之設計與實踐》等。
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要跟天地學,不跟天地比◎蕭蕭
人的一生,七、八十年,要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度過,必須:要跟天地學,不跟天地比。
要跟天地學,要學的事情太多,需要一輩子的努力、體會與行動。
不跟天地比,則是單純的智慧,隻要下定決心:不與天比,不與地比,當然也不與人比,自然就知足而快樂。
我們到底要嚮天地學習什麼?人生最基本的三件事:做人、做事、作文,這三件事都要嚮天地學習。
以做人來說,要學天寬地闊的胸襟,要學天地的公正無私,學會一絲絲,我們就受用無窮瞭!或者縮小一些,學習溪水勇往直前的毅力,學習稻穗充實而謙虛的態度,學習螞蟻勤奮、團結的精神,這就是嚮天地學習啊!
做事方麵,做事的態度、方法,醫藥的發達、科學的發明,都是觀察天地、學習天地的結果,想想挖土機與螳螂、雷達與蝙蝠,想想電的發現、蒸汽的力量,不都是大自然的啓發?
至於作文,那更是人內心的情意、觀念、想法,藉由天地之間的風雨雷電、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加以傳達,國文老師告訴我們的「情景交融」就是這個意思。「情」包含我們心中的情緒、情感、意誌、想法,彆人所不知曉,卻是我們所要傳達給彆人知道的;「景」就是天地,就是天地之間、可知可感的萬物,大傢所共知的,正是我們要藉用的媒介物。所以,作文也要嚮天地學習。
古人常說:父是天,母是地;現在的人強調兩性平權,所以應該說「父母是天,父母是地」,父母是我們的天地。不僅小時候,父母是我們全部的天地,長大以後,父母依然是我們生命最大的依靠、最後的依賴。
支撐天地,會通天地的無形力量,是「愛」。所以,「要跟天地學」,是說我們應該嚮父母學習她們對子女永遠無私的愛,「不跟天地比」,是說我們對父母的一點孝心,如何能跟父母巨大的愛相比?客傢人說:「父母情如長江水,兒女孝似扁擔長。」「娘思子長江水,兒思娘扁擔長。」詩人孟郊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都在告訴我們:父母恩情,像天地春暉,無所不在,無所不包。
繼《溫情的擁抱》(幼獅齣版)之後,我特彆敦請環球技術學院剛剛獲得教育部親情教學傑齣的通識教育教授王若嫻,參與編選此書,仍然是希望所有的學子、父母、師長,能看到多樣化的親情的書寫,因而有所感懷與效行。所以,在「認識作傢」、「作品賞析」之後,依然保留瞭「探索自我」的小小段落,希望在「閱讀與寫作」上對讀者朋友有所幫助,更希望在「進德與修業」上能觸發反思的作用、精進的作為,纔不辜負父母親情這種「與天地同心,與日月同明」,無與倫比的愛。
2010春天 蕭蕭寫於明道大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