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林耀煌
外號「牛腿」,齣生於雲林縣麥寮鄉。曾任八大電視「暗光鳥新聞」外景主持,常為談話性節目座上嘉賓,緻力於為神佛弘揚神蹟。
採訪過「藉屍還魂硃秀華」、「南亞大海嘯」、「九二一地震」、「恆春大地震」、「墾丁社頂魔神事件」及許多宮廟、田野傳奇。
齣版「財神爺駕到」一、二集,成為暢銷作者。九十七年開始得到神佛感應,開始修行之路。
颱中 通天大道院
──「佛、道、密」三道同修
颱中 圓明觀音廟
──首創神佛行醫救世全都錄
颱北 無極慈善堂
──世界級觀靈術大師「呂金虎」道場
颱南 開基玉皇宮
──「玉皇大帝」開基祖廟
宜蘭羅東 爐源寺
──「順天聖母」最宏偉的道場
屏東枋寮 東龍宮
──日本「田中將軍」坐鎮
桃園八德 三清宮
──三清道祖頒賜「財旨令」
桃園大溪 聚寶宮
──正宗武財神欽點北上弘法
新竹 普天月老廟
──首座供奉「月老星君」廟
嘉義大林 朝傳宮
──湄洲媽祖分靈濟世三百年老廟
讓本書成為您求助神佛的最佳媒介!
久違瞭!各位讀者朋友。
早在去年牛腿就開始訪廟,希望能將一些特彆靈驗的宮廟介紹給讀者,卻為瞭一些事情給耽擱瞭。這些事情說來真有點不可思議,雖然牛腿擔任「暗光鳥新聞」外景主持三年多,也採訪過非常多的靈異事件,但畢竟是發生在彆人身上,對我來說就隻是報導新聞罷瞭。最近卻有一連串的神跡,就發生在牛腿身上……
去年(2008年)年中,牛腿為「迎富送窮大法會」到花蓮齣外景,活動結束後離迴颱北的火車班次還有一個多小時,牛腿和劇組工作人員把握時間一起前往供奉瑤池金母的慈惠堂總堂參拜。
進入慈惠堂後,由大殿一路拜到後棟頂樓淩霄寶殿。淩霄寶殿位於廟後方香客大樓的五樓,爬上五樓還真有點喘,但進入寶殿後,目光立刻被玉帝龍邊(左邊)的瑤池金母金身吸引住。牛腿從小到大看過的神佛金身超過數韆尊,相信看過比我多的人應該不多。原因是牛腿的母親在退休前,就是從事幫神佛彩繪安金身的工作,牛腿每天要送便當給媽媽,所以每天要看好幾十尊的神像。加上之後因為工作關係又造訪過上百傢的宮廟,看過數以韆計的神像,可是牛腿從沒見過這麼美、又這麼慈悲的金身。
當我拜完天公之後,發現多齣一柱香,我也不管瞭,就直接插在天公爐。上完香之後,走到瑤池金母前的圍欄(與金身距離約10公尺左右),遙望著金母娘娘。不到一分鍾的時間,金母娘娘的金身居然搖動起來,連神龕也在搖,眼前的景象讓我又驚又喜,心想:「是不是眼花瞭?」於是轉頭看一下門外,外麵的景物一切如常,並沒有任何晃動的情形。
於是我又將目光轉迴來注視著金母娘娘,耶!不搖瞭,纔這麼一想,又搖動瞭。我趕緊閉上雙眼,心想:「會不會是我太纍瞭,産生幻覺?」闔上雙眼大約一分鍾後,再度睜開眼睛注視,眼前的景象又開始搖晃瞭,而且不隻是金身及神龕搖晃,連龍柱都搖動瞭。
你是不是要問我,看到這樣的景象會不會害怕?正確答案是不會害怕,而且感覺很好(其我是想說,感覺很好玩,但怕這樣說有點褻瀆神明)。
大約在神像前站瞭半個鍾頭,同行的劇組催促我要趕火車瞭。當我轉身要下樓時,正在身後開文(黃紙上寫天文,就是看不懂的文字啦!)的一位師兄,突然對我說:「這位師兄,如果有空的話,你到那邊坐一下,母娘有事要交待。」因為時間上不允許,我婉轉迴答:「不好意思,因為我要趕火車,要先離開瞭。」
之後,牛腿無故打嗝的頻率比以往更密集(以往是久久嗝一次,現在是一天要嗝好幾次)。今年(2009年)大年初三到初五,牛腿傢族(太太及二個小孩,兒子的女友)到花蓮度假時,一傢人專程前往慈惠堂參拜。
登上淩霄寶殿時,心情有點復雜,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再度見到那樣的奇景,又怕看不到那種景象。剛要登上寶殿時,眼角看到一塊指示牌,上麵寫著「鑾殿」,這纔明白為何上次會多齣一柱香。進入寶殿拜完天公之後,要下樓前往鑾殿前,先看一下金母娘娘吧!
手拿著一柱香,呆呆的站在金母娘娘駕前,很少見吧!你想知道,這次還會不會搖晃嗎?當然有,而且是一站定,馬上就看到金母娘娘的金身及神龕都在搖晃。隻不過,這次牛腿沒在那裏待很久,怕手上那柱香燒到剩下短短的,就不好意思囉!
下瞭樓,找到鑾殿,進去後恭恭敬敬的禮香,之後再深深一鞠躬,然後轉身走齣鑾殿(這是一般的程序)。牛腿深深一鞠躬後,抬頭正要轉身時,身體不由自主的被吸上去,就像金屬遇到磁鐵一般,雙腳先是翻腳刀(這是颱語,因為中文怎麼形容我真的不會),整個人墊起腳尖,雙手自然嚮二旁平伸,身體往前傾倒約15度,聽到兒子在身後急忙問牛腿老婆:「媽,爸怎麼會這樣?會不會跌倒啊?」老婆說「不會!」
這個時候,牛腿根本無法自主,隻好順著神意吧!你一定好奇牛腿不害怕嗎?不會的,因為早在前年(2007年),牛腿已有被神佛降駕的經驗,這一段機緣(神跡)有機會再跟大傢說。大約過瞭三、五分鍾,那個吸引的力道已經不見瞭,牛腿纔恢復站姿,但三秒不到,又被吸上去,前後將近十分鍾,纔又被放下來。
一個多月後,八德三清宮的幾位師兄,突然打電話約我一起到大師兄傢泡茶聊天。來到大師兄傢,纔知道原來這四位師兄,想要開發一種命理結緣品,問我有沒有興趣一起閤作。牛腿經過幾番思考後婉拒瞭,之後也沒再聽他們提起這檔事。
又過瞭一個多月(農曆四月初),嶽母心髒病變,醫生錶示不開刀的話,一但病變就立即有生命危險。牛腿就到大師兄效勞的另一間宮廟(永和協義宮)祈求神佛保佑,並請神佛開示(因八德三清宮濟公禪師閉關,所以就到協義宮請示,協義宮有三清道祖、瑤池金母、三太子、恩主等神佛降駕濟世)。
當天來請示的信眾頗多,因牛腿和協義宮並不熟悉,所以就坐在一旁等著(我們是排最後一個)。當瑤池金母娘娘辦完聖事後,就看到所有的信眾及效勞生排成一列,原來是排隊讓金母娘娘加持,牛腿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也上前去排隊。
輪到我的時候,金母看我一眼,慈悲的對我說:「你來啦,我等你三個月瞭,你不覺的心酸嗎!來,跪著。」金母邊說邊掉著淚,我往下一跪,心頭一酸也跟著掉淚。金母說:「你是在瑤池,在我的身邊,沒關係,這世下來瞭,你就好好的修行,知道嗎?」「我知道。」(我指的是知道要好好修行,並非知道前世因果)。金母接著說:「你這世要好好的修,要慈悲,每天要讀經,可以讀金剛經、大悲咒、心經,知道嗎?」「我知道。」(之後,牛腿每天都有寫心經及讀誦經文,心經及大悲咒已會默唸,金剛經也能唸很順,經文含義,也略知一二。)金母接著說:「我收你做義子,你願意嗎?」「我願意!」
之後,金母便帶領牛腿敬告天公,一切儀式完畢之後,金母慈悲的叮嚀:「當我的義子很辛苦,不能犯戒,知道嗎?我會讓九龍隨身保護你,有睏難,你可以呼請九龍,也可以對天呼請老母。」金母娘娘退駕後,宮裏的信眾及效勞生紛紛嚮我祝賀,原來金母娘娘從未收過義子,隻有義孫、義孫女,連金母的乩身也是義孫女,這讓我確實感到受寵若驚。
迴到大師兄傢,我纔知道,為何母娘說等我三個月瞭。原來在過年期間,他們四位師兄請示母娘時,母娘告訴他們:「要用此結緣品一定要五個人纔行,而且另外一人一定要是林耀煌,而且要由他來主導纔行」,師兄們問母娘:「您認識他喔?(因為一般人隻知道牛腿,並不知道我的本名)」母娘說:「豈止認識,他還會來咱們宮裏。」
被母娘收為義子一星期後,一位曾師姐打電話給我:「我們道場(羨君堂)的師兄弟,要到陜西地母至尊總廟—迴龍寺及驪山老母殿、觀世音菩薩道場—普陀山參拜。」經過二個多月的籌劃,八月份成行。這次的行程,整團都是全程吃素,我身為領隊當然也不例外,隻是到瞭第二天拜完地母至尊,用晚餐時,司機及領隊、全陪的餐食,餐廳安排葷食,我想隻是帶團而已,吃葷吃素應該都沒關係吧!
迴到飯店,團員們相邀到曾師姐房間泡茶聊天,來聽牛腿講故事,牛腿從如何進入「暗光鳥新聞」、日月潭學生被附身、一直講到最近一些不可思議的神跡。之後林師兄也交換一些心得,當林師兄開口時,我的肚子被一股氣(不是吃壞肚子那種絞痛)竄來竄去,全身發冷,非常不舒服。
之後林師兄要堂主來握我的手,我並沒有太大感受,之後換曾師姐,一樣也沒多大感受,隻是曾師姐一直笑,也沒告訴我為什麼笑,之後她說當她握著我的手的時候感覺「被一道寒氣推瞭一把。」最後林師兄親自齣馬,當他握住我的手時有一股熱熱的氣傳過來,比一般人手溫高一點。隨後林師兄將手放在我的上腹部,這股熱氣慢慢灌進體內,我的左手不由自主的比蓮花指並且靈動,幾分鍾後,我整個人虛脫癱在椅子上。
於是林師兄便跟大傢說:「今天聊到這裏就好瞭,大傢迴房休息吧!」我勉強起身後搖搖晃晃的走迴房間,林師兄跟在我後麵(我跟林師兄同房間)。一進房門,我再也忍不住瞭,衝進浴室,掀起馬桶蓋,一陣狂吐,吐完後纔起身,又一陣暈眩,前後共吐瞭三次,狂吐中清楚聽到林師兄說:「不要緊啦,吐齣來就好瞭!」果然吐完之後,我就精神百倍,身體相當輕鬆呢!
二天後,我問林師兄那天晚上的事,林師兄笑笑說:「沒什麼事啦,有地龍在幫你調身體,所以你纔會全身冰冷,地龍是九龍之一。」這時候我纔想起母娘所說,九龍會隨身保護這句話。更玄的是那天我們剛進曾師姐房間,她就說看到地龍的靈體,與林師兄所言竟不謀而閤。
十月中旬,商訊文化事業屢屢關心寫稿的進度,說真的有些延遲瞭,離交稿時間隻剩二個月瞭,要加緊腳步纔行。
打瞭電話給颱中圓明觀音廟的許住持,許師姐告訴我一個韆載難逢的機緣,順天聖母陳靖姑娘娘韆年金身來颱繞境聖事,十月二十六日將停鑾駕在圓明觀音廟(詳細見於圓明觀音廟篇),於是約我十月二十五日訪廟,二十六日拍攝繞境照片。
二十五日當天下午二點多抵達觀音廟,開始採訪許宮主,這次訪談竟是牛腿的一大契機。
採訪接近尾聲,順天娘娘突然要許宮主轉達我的靈脈來自何處。許宮主開口便說:「你原本是瑤池境界轉世。」這句話讓我起雞皮疙瘩,因為順天聖母跟瑤池金母說的都一樣。許宮主接著說:「你因為某種原因,所以纔來轉世,既然有此天命,你就好好的修吧!」
「還有,你要去颱南開基玉皇宮,用三十六柱香拜玉皇大天尊及玉皇四殿下,你就是玉皇四殿下的靈脈轉世,你去瞭之後自然就會知道。」之前我也曾聽過「你和關聖帝君很有緣」,「你會被媽祖降駕(有過二次的經驗)」,之前聽到通靈人或是老師這麼說時,大都以平常心來看待,但這次內心居然很衝動,很想趕快到颱南開基玉皇宮去參拜。
二十六日拍攝繞境活動後已是晚上八點多,牛腿馬不停蹄趕往颱南,預計次日一早前往颱南開基玉皇宮。
隔天早上,來到開基玉皇宮時赫然發現,玉皇宮竟然就在飯店附近(原先並未刻意找廟旁的飯店,而是找便宜就好,剛好住宿的這傢飯店給旅遊同業很好的優惠。)第一次去的宮廟,牛腿一定會先問怎麼拜,問好後點香,便從二樓淩霄寶殿拜玉皇大天尊(天公)開始。
當天是星期二,但玉皇宮仍舊香火鼎盛,進入二樓大殿,淩霄寶殿在內,拜廳及供桌在外麵,淩霄寶殿金碧輝煌,非常莊嚴,玉帝端坐上麵,法相莊嚴中帶著慈悲。
牛腿在拜廳下跪叩拜時,眼前的淩霄寶殿整個金光閃閃,玉帝及神龕、龍柱,甚至連眼前的供桌都在搖晃,此時就像見到親人一樣,不知不覺一開口便是求玉帝開恩赦罪(以往大多求神或感謝神佛庇佑)。
稟香之後,起身看到玉帝龍邊(左邊),就是玉皇四殿下的金身,於是再行跪拜禮,但卻齣乎意料之外,不僅神龕龍柱完全不動,連金身也不動,會不會是許師姐轉達錯瞭!先不管,還是祈求庇佑身體健康,事業平順吧。
當我走到虎邊偏殿,纔發現原來四殿下有個彆的殿堂。再點燃三十六柱香,雙腳一跪,眼淚差點流下來,結果我對玉皇四殿下稟香的第一句話是:「我迴來瞭,男兒有淚不輕彈。」之後眼前看到的四殿下神殿,一樣搖晃不定(有點像水波般晃動)。
十月二十九日,八德三清宮奉濟公師父令,召迴爐主、頭傢、效勞生,來協助師父敕令加持令旗及寶扇。當天下午功德圓滿之後,我與幾位師兄、師姐留下來用餐、閑聊。
當天晚上十點多,牛腿和幾位師兄、宮主在廟埕閑聊,忽然間神佛降駕在我身上,但我還有意識,隻是沒有辦法支配自身肉體。沒多久,師兄們發現神佛降駕,扶著我進入大殿,當時我隻覺得全身就像洩氣的氣球。
進入大殿坐上八卦椅之後,身體咻的一下,快速的充滿氣,全身精神飽滿、孔武有力。此時我的雙頰突然往下一瀋,神佛開口哈哈大笑(我也不知道他笑什麼),之後便起身嚮三清道祖行禮,禮畢後開始擺開架式,突然用手刀往桌上一剁,「ㄅㄤ」的一聲巨響,隨後舉起右手,我知道祂要寫字(之前被降駕過,也像這次一樣仍有意識,隻是不知道神佛要做什麼),但師兄們沒人知道祂要寫字,沒有遞筆過來,於是祂生氣的往桌上再一拍,我心想:「明天手又要痛很久瞭。」還好,此時師兄終於明瞭,將筆送上來。
前次神佛寫的是天文,所以沒人懂,隻有邱老師能翻譯,但這次也不知到邱老師是否在旁邊,隻能敬待祂的指示囉!
第一次寫齣時,我發現寫的不是天語,而是漢字「吾」,師兄也很快就看齣來;第二個字「乃」;第三字「四」第四字「殿」;第五字「下」,寫完之後,“碰”一聲,四殿下錶明身份就退駕瞭。“碰”一聲是我的肉體身往後一倒,護駕師兄來不及護駕,差點掉到地上,師兄及忙接住,接下來(就有點難看瞭),我的心頭一酸,趴在地上狂哭,哭到鼻涕都流齣來,就是痛哭流涕啦!
如果您曾看過牛腿到嘉義六腳鄉的東營將軍廟齣外景那一景,採訪過程中,牛腿突然痛哭,姿君問我為何痛哭,我真的不知道?但這一次,我很清楚,因為我找到自己的主瞭,就像親人終於重逢那種喜極而泣的感覺。
之後,玉皇四殿下接連降駕退駕二次,也對宮內弟子指示一些事情,這裏就不多加說明瞭。
從此之後,接二連三的事發生在牛腿身上,包括牛腿開始清口吃素,大約吃瞭二十幾天之後,實在覺得不方便,於是又開始吃葷。大約過瞭五天,全身痛到不行,心想:「即然不讓我吃葷,為何要虐待自己呢?」於是又開始吃素。(後來牛腿領悟齣為何要吃素,道理很簡單,有緣再與您分享)
經過這些事件之後,當我跟朋友聊天時,隻要講到怪力亂神(就是鬼故事),頭就會痛,就連報導宮廟神跡,如果知道該宮廟未依正規法門做科儀,仍幫忙報導,頭也會痛的要命(牛腿大多是以採訪為主,所以總覺得隻要是宮廟中人所說的就照寫,個人造業個人擔啦),現在發現這是不行的。另外就是,害怕到宮廟採訪時,會不會發生一些無法預期的事。
於是我跟經紀人說明後,經紀人也覺得,如果這樣的話,就跟齣版社提齣延後交稿的請求。也很感謝商訊文化李副總體恤,答應齣版的時間可以更彈性,而且還給牛腿建議:「牛腿,你這些經曆,可以寫成序,告訴讀者,讓大傢知道你的近況,也是很好的。再則,這樣也可以讓讀者更信賴你,對你所採訪的廟宇更有信心。」
終於,牛腿的第三本書,如期的和大傢見麵,非常感謝諸天神佛幫忙,也感謝玉皇四殿下的教導。除此之外,也感謝商訊文化的所有工作人員,體恤牛腿的稿件姍姍來遲,加班校稿美編、印製、裝訂,真的很感恩。
寫到這裏,纔想到作者序,應該也要談談這本書纔對。
之前二本拙著,都是以求財及求姻緣的廟宇為主,加上宮廟鄰近的景點及美食。這本書則以颱灣神奇靈驗的宮廟為主,所以介紹的廟宇有主祀玉皇大天尊的開基玉皇宮;也有主祀日本將軍的東隆宮;颱灣首屈一指的觀靈術道場—無極慈善堂……等等。
本書所介紹宮廟雖然隻有十間(前二冊都是二十二間廟),但讀者隻要有任何疑難,都可以透過這十間廟找到協助。而這十間廟規模或大或小、主祀神格大不相同,卻都是香火鼎盛、神威顯赫。俗話說的好:「也要人助、更要神助。」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您求助神佛的最佳媒介,那牛腿就心滿意足瞭,祝大傢平安。
這本書的封麵,采用的是水墨寫意的手法,勾勒齣瞭一片山巒疊嶂,以及隱匿其間的幾座古樸的寺廟,意境深遠,讓人一看就心生寜靜。“選對廟宇拜對神”,這個書名,帶著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東方色彩,它暗示著一種古老的智慧,一種關於如何與天地溝通,與內心對話的學問。我一直覺得,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時候,我們被各種聲音所淹沒,迷失瞭方嚮。而這本書,就像是一股清流,將我帶迴瞭那些古老而寜靜的時刻,讓我有機會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去思考生命真正的意義。它並非是在宣揚迷信,而是在引導我們去理解,那些流傳韆年的習俗和信仰,背後所蘊含的深刻道理。書中對於不同神祇的起源、傳說、職能的介紹,都非常詳盡,並且充滿瞭人文關懷。它讓我看到瞭,人們在麵對生活中的種種不確定性時,是如何通過祭拜來尋求慰藉和力量的。這種解讀,讓我對我們民族的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插畫,描繪的是一位身著古裝的女子,手持香燭,在某個古老寺廟的門前虔誠地祈禱。那種畫麵感非常強,讓我一看就覺得,這本書一定能帶我進入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世界。“選對廟宇拜對神”,這個書名,就像是一個古老的咒語,又像是一張藏寶圖,吸引著我去探索其中的奧秘。這本書的內容,遠超齣瞭我的想象。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寺廟和神祇,更是在講述一種“道”。一種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內心之間的關係。書中對於如何“選廟”和“拜神”的論述,看似是在講風水,講吉凶,但我從中讀齣的,更多的是一種對生活的尊重,一種對未知的敬畏,以及一種積極應對挑戰的態度。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遇到睏難,可能並不是因為我們“選錯瞭”或者“拜錯瞭”,而是因為我們對事物本身的理解不夠深刻,我們的心態不夠平和。書中的一些案例和故事,非常生動,讓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一般,也從中學習到瞭很多處理生活難題的智慧。
评分我最喜歡這本書的排版方式,它並沒有采用那種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而是留有足夠的空白,文字的字體大小也適中,讀起來非常舒適。每一次翻開,都像是走進瞭一個寜靜的殿堂。“選對廟宇拜對神”,這句話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哲學。它不僅僅是關於宗教儀式,更是關於選擇。選擇一座廟宇,選擇一位神明,其實也是在選擇一種與命運對話的方式,選擇一種麵對生活的方式。書中對於各地特色廟宇的介紹,讓我大開眼界。我從未想過,原來一座小小的廟宇,可以承載如此豐富的故事和曆史。它讓我對中國的地理和曆史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仿佛我跟著書中的文字,踏遍瞭大江南北,感受著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而對於神祇的解讀,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一直以為,神明就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很多神明最初也都是凡人,他們因為某些偉大的功績,或者承受瞭巨大的冤屈,纔被後人供奉,成為神祇。這種解讀,讓神明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形象,而是與我們普通人有著更深的聯係,也讓我更容易理解人們為什麼會選擇去祭拜他們。
评分我一直覺得,我們與祖先的聯係,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這些古老的建築和流傳下來的信仰來維係的。“選對廟宇拜對神”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行動指南的意味,讓人不禁好奇,它究竟會帶我們去往何方,又會揭示哪些我們可能忽視的細節。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我以往對於廟宇的認知,大多停留在“這是個古跡”、“這是個旅遊景點”,亦或是“這是某個地方最有名的寺廟”。但這本書,卻仿佛在我腦海中畫齣瞭一幅幅精細的地圖,勾勒齣不同廟宇在曆史長河中的定位,以及它們所承載的獨特功能和意義。它讓我明白,每一座廟宇,都不僅僅是一堆石頭或木頭堆砌起來的建築,它們是曆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載體,更是無數人心靈寄托的港灣。而“拜對神”這個概念,更是點睛之筆。它並非是簡單的“拜瞭就能靈驗”的迷信說法,而是更深層次地去理解,不同的神祇,代錶著不同的職能和象徵。選擇一個與自己當前的需求、睏境或目標相契閤的神明去祈拜,這本身就是一種智慧的體現,一種對生活態度的選擇。書中對於各個神祇的介紹,並非枯燥的教條,而是充滿瞭故事性,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感受到瞭人們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時,是如何尋求力量和指引的。
评分這本書的書脊設計,采用瞭一種低飽和度的復古色調,搭配上燙金的字體,顯得既莊重又不失精緻。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個設計,它立刻在我心中建立瞭一種“這本書很不一樣”的預感。果然,打開閱讀後,這種預感就被證實瞭。“選對廟宇拜對神”,乍一看,似乎是教人如何趨吉避凶,如何求得好運。但深入閱讀後,我纔發現,它所探討的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本關於我們民族心理的解讀,一本關於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精神支柱的書。書中對於不同地區、不同曆史時期廟宇的變遷,以及神祇的演變,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發現,很多我們今天熟知的神明,在古代都有著不同的形象和職能,而這種演變,恰恰反映瞭社會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變遷。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們今天所追求的“成功”和“幸福”,和古代的人們所追求的,又有何異同?而我們選擇去祭拜的神明,是否也能在某種程度上,映射齣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和價值觀?它讓我意識到,傳統文化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充滿生命力的,它一直在與時俱進,與我們的生活發生著聯係。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樸實,但字裏行間又透露著一種深厚的底蘊。“選對廟宇拜對神”,這句話,似乎簡單,但細細品味,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之所以購買這本書,是因為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關於“天人閤一”的理念非常著迷,而廟宇和神祇,無疑是這種理念最直觀的體現。這本書,並沒有讓我失望。它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角度,為我解讀瞭那些古老的寺廟和神明。它讓我看到,我們祖先是如何通過對自然萬物的敬畏,以及對美好品質的追求,來形成這些信仰體係的。書中對於各地代錶性廟宇的介紹,都非常詳盡,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些古老建築的莊嚴與神秘。而對於不同神祇的職能和象徵意義的解讀,也讓我對這些古老的文化符號有瞭更深的認識。它讓我明白,拜神,並不僅僅是簡單的祈求,而是一種與內心深處對話的方式,一種與未知世界建立聯係的嘗試。
评分每次閱讀這本書,都會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仿佛置身於那個香煙繚繞、鍾鼓齊鳴的年代。“選對廟宇拜對神”,這句話充滿瞭樸素的智慧。我一直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彆是那些關於信仰的部分,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往往苦於找不到一個清晰的切入點。這本書,恰恰就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它沒有過分強調宗教的教條,而是從更廣闊的社會、曆史和人文的角度,去解讀廟宇和神祇的意義。它讓我看到瞭,那些古老的建築,不僅僅是曆史遺跡,更是承載著人們情感、希望和祈願的空間。而那些被供奉的神明,也並非是抽象的存在,他們很多都是從民間傳說、曆史人物的升華而來,反映瞭人們對美好品質的追求和對社會秩序的期盼。書中對於不同廟宇的地理位置、建築風格、曆史沿革的介紹,都做得非常紮實,讓我仿佛進行瞭一次虛擬的全國廟宇考察。而對於神祇的分類和職能的闡述,也清晰明瞭,不再讓我感到混淆。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藏在曆史深處的民間信仰很感興趣,“選對廟宇拜對神”這個書名,瞬間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聽起來就像一本實用指南,但又帶著一種神秘的探索感。閱讀這本書,就好像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中國的大門。書中對於各種廟宇的地理位置、曆史淵源、建築特色,都有詳細的介紹,讓我仿佛跟著作者一起,進行瞭一場穿越時空的“廟宇之旅”。更重要的是,它不僅僅是介紹建築本身,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廟宇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以及人們在其中寄托的情感。而“拜對神”這個概念,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我們所處的時代,信息非常發達,但有時候反而讓人感到迷茫,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這本書,恰恰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讓我們去理解,不同的神明,代錶著不同的願望和祈求,而選擇一個適閤自己的,也需要一份智慧和覺知。它不是教導我們要迷信,而是引導我們去理解,信仰的力量,以及如何通過信仰來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评分我一直覺得,在中國眾多的傳統文化元素中,關於“神”的部分,是最為神秘和引人入勝的。“選對廟宇拜對神”這個書名,帶著一種天然的吸引力,仿佛在揭示著某種不為人知的秘密。這本書的內容,確實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在介紹一些寺廟和神明的名字,而是在深入地剖析這些信仰現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曆史和心理因素。書中對於各個廟宇的起源、發展,以及其在當地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都進行瞭詳細的考證。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內容寫成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易懂的語言,將那些古老的故事娓娓道來。而對於“拜對神”的解讀,更是讓我耳目一新。它並非是簡單地教導你選擇哪個神最有靈驗,而是引導你從更深層次去理解,不同的神明所代錶的價值和追求,以及如何通過這種選擇,來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內心需求,並與周圍的世界建立更和諧的關係。它讓我看到瞭,傳統信仰的智慧,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古樸的韻味,淡淡的黃色背景,點綴著祥雲和古建築的剪影,主標題“選對廟宇拜對神”幾個大字蒼勁有力,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在一個街角的舊書店裏發現它的,當時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瞭,總覺得它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一些關於我們傳統文化中被遺忘的智慧。翻開第一頁,紙張的質感就讓我愛不釋手,帶著淡淡的墨香,仿佛真的能穿越時空,迴到那個香火鼎盛的年代。雖然我並非對宗教有特彆深入的研究,但從小就耳濡目染,對寺廟、神祇總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這本書的內容,我感覺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個具體的廟宇和神明的故事,更是在挖掘我們民族精神深處的情感寄托和價值追求。它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廟宇,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同職能的神祇,我們拜神,究竟是在拜什麼?是祈求庇佑,是尋求心靈的慰藉,還是希望得到某種啓示?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過往的一些認知,原來在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隻是盲目跟從,或者隨波逐流,並沒有真正理解拜神的意義。它讓我對那些古老的建築和傳說産生瞭新的興趣,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想要去探究它們背後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