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人社會中,民間信仰可以說是占有核心的位置。這是因為信徒所崇拜的神明和舉行的儀式,跟當地文化的建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書旨在綜閤作者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以闡明兩個重要的議題:民間信仰的價值觀以及寺廟在地方社會的角色。
信仰方麵,漢人對於地獄司法體係具有非常深刻的信心和依賴;即使無法透過官方的司法體係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至少可以透過神判儀式得到所渴望的正義。要躲開地獄、成為神仙,也並非遙不可及的事,因為經常有八仙(如呂洞賓)下凡,把修煉內丹等秘訣傳授認真修行的信徒。
社會方麵,寺廟及其宗教活動屬於漢人公共空間的重要成份,也位於掌握瞭權力的三群人的三角網絡中心:官員、地方菁英與神職人員。這些人的地位與影響力,無論在由上至下控製和改革的成就上,或是由下至上對主體性的主張上,都是非常顯著的。
同時,廟會是一個適閤用來觀察上述活動三角網絡的理想場閤,因為在儀式活動中這三群人的成員,都試圖提升自己的閤法性並擴大自身對地方事務的影響力。最後,寺廟在解決紛爭上亦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包括立誓、告陰狀等神判儀式往往在廟宇中進行,使參與其中的個人或團體藉以提高自身正當性的手段之一。
本書特色
本書對立誓、告陰狀等神判儀式做全麵性的考察,同時進一步說明這些儀式在漢人社會中的意義。關於冥界的神明和地獄的司法體係,迄今已有不少學者做過研究;不過,他們大都集中在冥界諸鬼神的來曆和死者在地獄所經過的審判與報應的討論,而忽略瞭冥界諸鬼神在人間的神判儀式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簡介
康豹
1961 年在美國洛杉磯齣生,1984 年耶魯大學曆史係學士,1990 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係博士。
曾經在國立中正大學曆史研究所與國立中央大學曆史研究所擔任過副教授和教授。2002 年獲聘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2005 年升等為研究員,並開始擔任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研究室主任。
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代中國和颱灣的宗教社會史,以跨學科的方法綜閤曆史文獻和田野調查,並參酌社會科學的理論。
第一篇
第一章 元代全真道士的史觀與宗教認同—以《玄風慶會圖》為例 3
第二章 道教與地方信仰—以溫元帥信仰為例 19
第三章 呂洞賓信仰與全真教的關係—以山西水樂宮為例 51
第四章 颱灣的呂洞賓信仰—以指南宮為例 83
第五章 颱灣王爺信仰研究的迴顧與展望 105
第六章 屏東縣東港鎮的建醮儀式兼探討火醮、水醮和瘟醮的關係 139
第七章 漢人社會的神判儀式初探—從斬雞頭說起 191
第八章 明清兩代的控告儀式:宗教與司法連續體的形塑過程初探 233
第九章 戰後颱灣的宗教與政權 287
第二篇
第一章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315
第二章 Taoist Ritual and Popular Cults of Southeast China 325
第三章 Society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Song China 339
第四章 Way and Byway. Taoism, Local Religion, and Models of Divinity in Sung and Modern China 357
第五章 The Sinister Way. The Divine and the Demonic in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 371
第六章 Telling Stories: Witchcraft and Scapegoating in Chinese History 385
本書索引 393
**《從地獄到仙境》:一次對“超越”的追尋** 《從地獄到仙境》這本書,讓我深切地體會到,漢人民間信仰的本質,是對“超越”的追尋。無論是在“地獄”的磨礪中尋求淨化與重生,還是在“仙境”的憧憬中寄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其核心都在於突破現實的局限,抵達一個更理想的狀態。 我被書中對“地獄”的細緻描繪所吸引。它並非一個簡單的懲罰機器,而是包含著復雜的道德審判和靈魂淨化過程。這反映瞭人們對自身過錯的反思,以及對改過自新、獲得救贖的渴望。而“仙境”則代錶瞭人們對生命升華、精神圓滿的追求。書中那些關於神仙的點滴故事,都寄托著人們對美好品德、幸福生活的嚮往。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信仰如何為人們提供瞭一種精神上的慰藉和超越現實的力量。
评分**《從地獄到仙境》:一次深入靈魂的滌蕩** 初讀《從地獄到仙境》的書名,我便被它那充滿張力的對比所吸引。漢人民間信仰,這樣一個龐大而復雜的主題,如何能以“地獄”與“仙境”這樣極端的意象來概括?懷揣著強烈的好奇,我翻開瞭這本書,而隨之展開的,是一場比我預想中更加震撼的閱讀體驗。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又帶著藝術傢般細膩的筆觸,為我揭示瞭一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那些曾經在孩童時期聽過的神話傳說,那些在節日慶典中參與過的儀式,那些在鄉間廟宇中虔誠的叩拜,此刻都被賦予瞭全新的意義和深度。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錶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信仰背後的曆史淵源、社會功能以及個體心理需求。 我尤其被書中對於“地獄”觀的解讀所打動。一直以來,我對地獄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懲罰與恐懼的層麵,但《從地獄到仙境》卻展現瞭其復雜性。它不僅僅是一個審判之地,更是對人間善惡的映照,是對社會秩序的維護,甚至是某種意義上的“淨化”與“轉化”的場所。作者通過對地府閻羅、陰差鬼卒、以及各種酷刑描繪的細緻梳理,讓我看到瞭漢人對於死亡、罪惡以及道德的深刻思考。這種思考並非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掙紮與掙紮後的希望。當那些在地獄中受苦的靈魂,經過審判和磨礪,最終有機會轉世再生,甚至進入更高的境界時,我感受到瞭一種深刻的輪迴哲學和生命的力量。這與我以往對死亡的冰冷認知形成瞭鮮明對比,讓我重新審視瞭生命的脆弱與堅韌。
评分**《從地獄到仙境》: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從地獄到仙境》這本書,給予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仿佛與古老的漢族先民隔著歲月的長河對話,傾聽他們對於生死、善惡、天地萬物的理解與感悟。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特的視角,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漢人民間信仰深處的門。 書中所探討的“地獄”,並非僅僅是簡單的懲罰,它更是對人類道德底綫的反復強調。從閻羅王判案到十八層地獄的酷刑,無不反映瞭古人對於罪惡的警惕和對公平正義的渴望。而“仙境”則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功德圓滿的期盼。那些神話故事中的仙人,雖然神通廣大,卻也常常與凡人有著情感的牽絆,這種人化的神靈形象,使得信仰更加貼近生活,更具人情味。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信仰在維係社會秩序、安撫人心方麵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從地獄到仙境》:一幅波瀾壯闊的信仰畫捲** 《從地獄到仙境》這本書,給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所呈現齣的漢人民間信仰的宏大敘事。作者以一種史詩般的筆觸,將散落在民間角落的零散信仰元素,巧妙地串聯起來,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我看到瞭那些關於創世神話的古老傳說,它們講述瞭宇宙的起源,萬物的生成,以及人類的誕生。這些傳說雖然充滿想象,卻蘊含著古人對世界本源的樸素認知和哲學思考。 而當視角轉嚮“地獄”時,我被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時期地獄觀的比較分析所震撼。從早期樸素的冥府觀念,到後來佛教地獄的深刻影響,再到民間信仰中融匯的獨特刑罰和審判體係,作者為我呈現瞭一個動態演變的地獄圖景。這不僅僅是對懲罰的描述,更是對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的強化。我理解瞭為什麼在漫長的曆史中,民間流傳著如此多關於因果報應、善惡有報的故事,這正是“地獄”作為一種道德約束機製的體現。反觀“仙境”,它則代錶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對功德圓滿的期盼。書中對各種神仙的描繪,如福祿壽三星、八仙過海等,都承載著百姓最樸素的願望。
评分**《從地獄到仙境》:信仰的河流,永不停歇的流淌** 翻開《從地獄到仙境》,我仿佛置身於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旁,這條河流便是漢人民間信仰。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在陳述事實,更是在引導我去感受,去體驗。作者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嚮導,帶領我穿梭於曆史的長河,感受著那些古老的信仰如何在時間的洪流中演變,又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人們心中紮根。我驚嘆於漢人民間信仰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它既吸收瞭儒釋道等主流思想的精華,又融入瞭各地獨特的民俗習慣,形成瞭豐富多彩的麵貌。 書中所描繪的“仙境”,並非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彼岸世界,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觸手可及。那些神話中的仙人,有時是慈悲為懷的救贖者,有時是維護秩序的管理者,有時又帶著人間的情感與煙火氣。作者通過對各地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的深入挖掘,讓我看到瞭普通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對傢庭和睦的期盼,以及對自然和諧的敬畏。這些構成瞭“仙境”的多重維度,它既是精神的寄托,也是現實的映射。我理解瞭為什麼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仍然能夠保持樂觀和希望,因為在他們的信仰中,總有一個可以寄托的“仙境”。
评分**《從地獄到仙境》:一份關於“人”的深刻探討** 《從地獄到仙境》這本書,讓我深切地感受到,漢人民間信仰的本質,是對“人”本身的探討。作者並沒有將信仰僅僅視為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將其視為人類情感、欲望、道德觀念的載體。在“地獄”的描繪中,我看到瞭人類的恐懼、罪惡感、以及對公平正義的追求。那些復雜的審判程序,那些形態各異的罪名,都是對人性弱點的深刻反思。 而“仙境”則寄托瞭人們對美好生活、對幸福的無限憧憬。它不僅僅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理想國,更是現實生活中的延伸。我看到書中描繪的神靈,也並非全然是超脫凡俗的存在,他們也會有喜怒哀樂,也會有七情六欲。這種貼近人性的描繪,使得信仰更加真實可感,也更容易引起普通民眾的共鳴。這本書讓我明白,漢人民間信仰並非是簡單的迷信,而是人類在漫長曆史中,不斷探索自身、理解世界、尋求生存意義的一種方式。
评分**《從地獄到仙境》:信仰的多棱鏡,照見人間百態** 《從地獄到仙境》這本書,就像一麵神奇的多棱鏡,將漢人民間信仰的復雜麵貌,摺射齣萬韆光彩。作者以一種博大精深的視野,帶領我深入探究瞭那些看似神秘莫測的信仰體係,並從中看到瞭人間百態的縮影。 我尤為驚嘆於書中對“地獄”的多元解讀。它不僅僅是懲罰的場所,更是映照人性善惡的鏡子。那些關於罪與罰的故事,雖然充斥著超自然的想象,卻揭示瞭古人對於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的深刻思考。而“仙境”則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功德圓滿的期盼。書中對各種神靈的描繪,以及與之相關的祭祀活動,都反映瞭人們在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時,如何尋求精神的慰藉和力量的支撐。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信仰如何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個體與社會的紐帶。
评分**《從地獄到仙境》:在神話的土壤裏,探尋生命的意義** 《從地獄到仙境》這本書,讓我仿佛迴到瞭那個充滿神話色彩的古老年代,在那些神話的土壤裏,我開始探尋生命的意義。作者以一種宏大的視角,為我展現瞭漢人民間信仰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中,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 書中對“地獄”的描繪,並非僅僅是簡單的恐懼敘事,而是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它關於罪與罰的邏輯,關於輪迴轉世的觀念,都反映瞭漢民族對於生命短暫、善惡有報的深刻認知。而“仙境”則代錶瞭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對超越現實睏境的渴望。那些神靈的形象,那些傳說中的奇遇,都在為人們描繪著一個理想的精神傢園。這本書讓我看到,信仰並非是虛無縹緲的存在,而是與人們的生存狀態、情感需求緊密相連。
评分**《從地獄到仙境》:照進現實的古老智慧** 《從地獄到仙境》這本書,給瞭我一種如同與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對談的感覺。書中洋溢著一種古老的智慧,這種智慧並非深奧難懂的哲學理論,而是根植於普通民眾生活中的實踐與感悟。作者以一種旁徵博引、循循善誘的方式,帶領我走進漢人民間信仰的世界,讓我看到瞭信仰如何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麵麵。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地獄”的解讀感到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關於懲罰,更是關於反思與救贖。那些關於鬼魂的傳說,關於審判的儀式,都蘊含著對人性弱點的洞察,以及對道德底綫的強調。這些故事在警示人們不要作惡的同時,也提供瞭改過自新的可能性。而“仙境”則代錶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超越苦難的渴望。書中對各種神靈的描繪,以及與之相關的祭祀活動,都反映瞭人們在麵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時,如何尋求心靈的慰藉與精神的寄托。這種信仰並非逃避現實,而是以一種積極的方式,照亮瞭前行的道路。
评分**《從地獄到仙境》:信仰的溫度,人間的溫度** 在閱讀《從地獄到仙境》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充滿瞭“溫度”。它並非冷冰冰的學術研究,而是帶著一種人文關懷的溫度,將漢人民間信仰鮮活地呈現在我麵前。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情,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古老神話中蘊含的喜怒哀樂,也能體味到那些民間儀式中傳遞的虔誠與希望。 我尤其被書中對於“地獄”的描繪所觸動。它不僅僅是陰森恐怖的刑罰之地,更是承載著人們對罪惡的懲戒,對良善的期盼。那些關於地府的傳說,雖然有些駭人聽聞,卻也反映瞭漢民族對於因果報應、善惡分明的樸素道德觀。而“仙境”的描繪,則充滿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功德圓滿的期盼。那些慈祥的神靈,那些吉祥的寓意,都為人們在艱難的生活中注入瞭力量和慰藉。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信仰如何成為支撐普通民眾精神世界的堅實依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