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人唯一「潘柳黛」傳記 ∕ 與張愛玲齊名,四○年代上海女作傢 ★
1952年7月,張愛玲隻身到香港復學,友人告知:「潘柳黛也在香港。」
張愛玲迴答:「潘柳黛是誰?我不認識!」
朋友清楚張愛玲餘氣未消,馬上改換瞭話題……
雖失和於張愛玲,但活躍於各大報章雜誌的潘柳黛,是南京、上海和香港的知名作傢、記者、主編和編劇,也是「上海四大纔女」之中,最長壽、最幸福的一位。
上海四大纔女之一.《退職夫人自傳》作者
邵氏經典電影《不瞭情》編劇.經典老歌《忘不瞭》真正填詞人
潘柳黛(1920年生)年錶:
1940年代,上海文壇齣現瞭四大纔女──潘柳黛、張愛玲、關露、蘇青。
1948年,《退職夫人自傳》齣版與蘇青名作《結婚十年》堪稱「雙璧」。
1949年上海政權易手;1950年潘柳黛孤身闖蕩香港,繼續賣文為生的徵途。
1952年之後,齣版《明星小傳》與《婦人之言》,並撰寫多部邵氏電影劇本。
1960~1970年代,成為香港知名記者、編劇和《嘉禾電影》雜誌副總編輯。
1980年代,繼續在各大報紙、雜誌開闢專欄;1988年移民澳洲墨爾本。
1990年代,持續齣版書籍,並成為《維多利亞州老人福利指南》封麵人物。
潘柳黛在新文學、新聞,以及電影事業之間的貢獻功不可沒;
她個性隨和、為人率真,相較於張愛玲,顯得更加多姿多采。
作者簡介
周文傑(ZHOU WEN JIE)
1930年11月生於江蘇省鎮江市。曾任南京市雨花颱中學校長、高級教師、南京市教育管理學會理事、南京市教育科研所特約科研員、《江蘇省教育誌》編輯;現任世界華文文學傢協會監事、澳大利亞華人作傢協會會員;現已定居澳洲。
曾於北京《新文學史料》、 颱灣《傳記文學》、澳洲《星島日報》等報刊發錶人物傳記。齣版有《文壇四纔女——關露、潘柳黛、張愛玲、蘇青的曠世淒美的人生》一書,2005年榮獲第四屆中國優秀婦女讀物奬,該書並獲上海文匯《讀書週報》推薦。2006年齣版《曆史的履痕》(與郭存孝閤著)。
他序
四大纔女 影響深遠
傢道敗落 亂世新苗
就讀師範 雛鳳初嗚
漂泊南京 初嘗淒苦
「京報」就職 記者生涯
開闢信箱 指點迷津
短渡日本 上海成名
直言抒懷 聲援弱者
走進藝壇 訪荀慧生
活躍影界 贊顧蘭君
頌白玉薇 情深誼厚
玉薇北歸 柳黛黯然
座談影片 置評如箭
作傢聚談 說古道今
重評文友 感慨良多
齣言辛辣 失和愛玲
紀實報導 展示亂市
小報調侃 意在趣樂
舞熱帶蛇 做準新娘
結婚大喜 轟動滬上
婚禮貴賓 友情綿綿
新婚燕樂 抒文自樂
苦澀婚變 喜得愛女
抗戰勝利 多崗謀生
《退職夫人》一鳴驚人
孤身赴港 賣文為生
傳承影史 喜談白光
尖刻調侃 戲謔菁清
小生大亨 好評嚴俊
兩赴南洋 風情萬種
電影編劇 名揚香江
編《不瞭情》享譽五洲
客串演齣 招獲好評
主持影刊 寓樂於教
吸引影迷 組織聯歡
鍾情林黛 心照神交
港影萬象 榮入邵氏
主編「嘉禾」贊李小龍
叫好金銓 影刊留痕
筆下生花 喝采燕妮
改編《迷惑》 尹氏上映
開闢專欄 為君解結
生性好強 也得罪人
翡翠園地 散文如花
香港筆會 榮任理事
支持控訴 代筆成捲
廣受好評 美文長存
重組傢庭 痛失夫君
彆離香江 移居澳洲
享受福利 頤養天年
婚戀指南 發人深思
入基督教 浮華消褪
採兒訪女 再現生平
斯人離世 餘音繞梁
後記
生平著作年錶
參考書目
後記
我滿懷著對潘柳黛的敬意,飽含著對這位大姐的思念之情,根據平時瞭解的點點滴滴寫瞭多篇追思她的文章,先後發錶在澳大利亞的《星島日報》、《華人日報》及《漢聲雜誌》上,另在中國《新文學史料》和颱灣的《傳記文學》雜誌上,均簡略地介紹過她,2005年1月由黑龍江人民齣版社齣版瞭我的《文壇四纔女——關露、 潘柳黛、蘇青、張愛玲的淒美人生》,以及由天津百花文藝齣社齣版瞭《曆史的履痕》(與郭存孝閤著),在這兩本書中都簡要地介紹瞭潘柳黛的生平和成就,以寄託哀思。但是又深深地感到我的作品隻是冰山一角,尚不能概括她長達六十年的多姿多彩的創作生涯的全貌。
由於時空跨越瞭七十個年頭,有些資料已經散失,有些仍在塵封中,因此我決定利用餘熱,沿著潘柳黛生前的主要足跡,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在中國南京、上海、在香港等地尋覓她散落在人間的作品。終於使塵封已久的她當年任記者時的採訪報導,及其創作的小說,散文,新詩和歌詞以及電影劇作等資料被發掘齣來,有幸地得以讓一個真實的新文藝作傢和傑齣的女性主義作傢潘柳黛迴歸社會,從而填補瞭一段曆史的空白。
潘柳黛從1936年十六歲在北京中學生時,為世人留下她的獲奬處女作《賞月》為起點,到1997年七十七歲時,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留下他的宗教詩《父親頌》的封筆之作,在這漫長的六十一個春鞦裏,她筆耕不輟,在新聞媒體、新文學和電影事業,及社會學領域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為此,我在書中引用瞭不少入瞭潘柳黛在不同時期,各種體裁的佳作,旨在讓讀者從原汁原味中瞭解她的人生觀,婚戀觀及其女性主義的本質。
最後要說的話,我首先要感謝潘柳黛女兒李茉莉,兒子蔣友威、蔣友文的支持和幫助;承濛他們提供瞭珍貴資料和照片;感謝我的侄女呂邦慧為我尋覓瞭許多塵封資料;感謝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英語學院侯敏躍教授在百忙中為我查找資料;同時感謝我的老伴郭存孝研究員的支持和幫助。
限於水準、限於時間,尚有一些已知的潘柳黛作品,如1944年在上海時所寫《論鬍蘭成論張愛玲》雜文,1945年所著之《搜腸集》,以及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香港時的已刊作《路柳牆花》等,均未能尋到,我當須繼續努力。本書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2009年於墨爾本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一下子抓住瞭我的目光,那是一種帶有復古韻味的暈染,仿佛能嗅到舊時光裏淡淡的香樟木氣味。我剛拿到手裏,就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頁,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從作者的文筆,就能感受到一種彆樣的腔調。不是那種直白敘述的流水賬,也不是故作高深的晦澀,而是帶著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感,像是一位久經世事的老友,輕聲在你耳邊講述一個故事。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字裏行間透露齣的那種細膩的情感捕捉能力,寥寥幾筆,就能勾勒齣一個鮮活的場景,或是人物微妙的心緒變化。這種功力,在當下許多速食文化的圖書中是很難得一見的。我開始好奇,這位“潘柳黛”到底是誰?她的人生又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麯摺?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懸念,像一個未解之謎,讓人渴望去探尋真相。我預感,這不會是一本簡單的傳記,而更像是一次對某個時代、某個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使不瞭解具體內容,單憑這種引人入勝的開篇和作者的文字功底,就足以讓我對其充滿期待,相信它能帶給我一次精神上的愉悅和思考。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彆樣的“尋寶遊戲”。每一章,每一段,都像是隱藏的綫索,引導著我不斷去拼湊齣一個更完整的圖景。我曾經嘗試著去猜測,去推斷,但往往又會被作者巧妙的敘事所顛覆,這正是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它不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讓你跟著它的節奏,一點一點地剝開層層迷霧,直到真相在眼前徐徐展開。這種閱讀體驗,比那種一眼就能看到結局的故事,來得更加令人迴味。作者的敘事技巧非常嫻熟,時而跳躍,時而迴溯,卻總能保持著故事的流暢性,不會讓人感到混亂。我特彆喜歡那些在平靜的敘述中暗藏玄機的情節,它們像一顆顆定時炸彈,在不經意間引爆,讓我驚嘆於作者的構思之精巧。這本書讓我學會瞭,有時候,答案並不在顯眼的地方,而在那些被忽視的角落,需要我們用心去發掘。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裏一直迴蕩著一個詞:時代。作者仿佛用一種極具穿透力的筆觸,將我們拉迴瞭那個年代,那個風雲變幻、人物輩齣的時代。我被書中的那些細枝末節深深吸引,比如老上海灘的街景,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著的個體命運。它不僅僅是在講一個人,更是在講那個時代背景下,一群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麵貌。我時常會在閱讀中停下來,想象自己就身處其中,感受那個時代的空氣,聆聽那個時代的喧囂。作者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立體,沒有臉譜化的好人或壞人,每一個角色都有著自己的掙紮、無奈和閃光點,這讓故事更加真實可信,也更能引發讀者的共鳴。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處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描寫,卻往往能成為串聯起人物內心世界和外部環境的關鍵綫索。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瞭解一個人,就必須瞭解他所處的環境,瞭解那些塑造瞭他、影響瞭他的一切。
评分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某個特定人物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成長、關於選擇、關於時代的百科全書。作者用他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充滿魅力的世界,也塑造瞭一係列令人難忘的角色。我從中學習到瞭很多,也思考瞭很多。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這本書讓我明白,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獨一無二的史詩,值得被認真對待,被深入挖掘。它讓我對“潘柳黛”這個名字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對作者的纔華肅然起敬。我一定會將這本書推薦給我的朋友們,因為我相信,它能夠帶給他們和我一樣的觸動和啓發,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评分這部作品帶給我的,遠不止一個故事,更像是一種感悟。我從中看到瞭人性的復雜與多麵,看到瞭命運的無常與力量,也看到瞭在時代的洪流中,個體所能擁有的堅持與反抗。我不再僅僅關注“她是誰”,而是開始思考“她為何是她”,以及“她如何成為瞭她”。這種由錶及裏的探究,讓閱讀不再是單純的消遣,而變成瞭一種自我審視和人生體悟。我發現,書中人物的某些睏境,似乎在現代社會也依然存在,隻是換瞭不同的錶現形式。這讓我對“潘柳黛”這個名字背後的意義有瞭更深的理解,她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更可能是一種象徵,一種對某種普遍情感或經曆的代錶。這本書讓我覺得,文字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它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引發最深刻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